灵性的探索
注:此文为大禅2018年在阳朔旅行期间随笔。
很多人故弄玄虚,把灵性说成了无法言说的东西。我在想,一个有灵性的人和一个迟钝之人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人是不是可以靠着意识的转变来趋向富有灵性?人生于自然,整个大自然都是活脱跳跃充满灵性的。只要他稍微睁开眼睛,亲近体验一下自然,灵性就会从体内萌发生芽。所谓敏感,往往来自于自然之物的触动。此刻我坐在遇龙河边,正午两点,我在一个亭子中小憩。旁边是一派农园景象,地瓜、豆角等等,还有远处楼房上的风车,耳畔有风声,有鸟鸣,还有远处的马达响。
我总觉得自己混沌,其实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富有灵性,不够敏感,对周遭事物的反应迟钝,在人事物的交互中显得被动。自从去年开始,我就有一种感受,敏感与迟钝的区别或许在于,是否能够在心与物之间拉开距离。你越是能够创造出这种独属于自己的心物间距,你就越可以让心获得自由回旋的余地,避免针尖对麦芒般的被动应对。这种敏锐度,就是灵性的标志。如果这其中的目标被意识关注的方式,合乎于道,合乎于自然,那便属于智慧的成长。反之,就会制造出诸多精神问题。大道的回归,更像是对来源于物的头脑的反哺,因为头脑所获得的虚构能力,既赋予了人类想象的空间,也制造了太多假象,这假象便是迷信产生的土壤。
我很不愿意把意欲成长的动机表述为修行或修炼。因为一旦你把它当成了一个目标去追寻,那就意味着你并不曾拥有它。你可能终其一生都在仰望在行进的路上,却不曾发现,这路途也是你构造出来的幻象。佛法说人人明珠一颗,潜台词是自性本自具足。当你设立一个目标时,可能就已经远离真相了。通往意识觉醒之路,更像是一朵花逐渐盛开的过程。这世间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是从一个个未曾盛开的花骨朵就开始枯萎凋零。真正的教育是能够让心灵之花盛开,也可以称之为心灵成长。
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灵性的人,相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相当迟钝,否则我也不会觉得自己总是活在混沌之中而不够清醒。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每个人也只能跟自己比较。人与人之间其实不太有可比性。你说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清醒,这其实是非常含糊不清的表述,不同的人的背后形成的心理因素那么复杂,怎么可能如此简单就进行界定。
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看不到某种品质,往往是因为另一个人所沉迷的并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或者说你想要的东西他并不具备。所以对他人的评价,无论什么原因,一旦进行简单粗暴的界定,往往这背后的动机都是源于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索取。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俗,或者假装承认了自己俗其实也是为了映衬他没有说出口的“高尚”。我有一个标准,只要你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任何利益,哪怕只是一句赞美,你的价值判断就已经偏离了你所宣称的任何“高尚”。
注:大禅原创严禁抄袭,转载请联系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关注禅修营公众号:
进入另一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