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动中禅修行指南(下)

时间:2018-08-03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21. 后来,隆波田就回家把所体验的正法教给妻子与亲友们,
引导他们走向灭苦。
     1960年2月3日,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为弘开。
     从此,他所传的动中禅便流传到国内外。
     隆波田禅师虽于晚年罹患肠癌,但仍然继续传法,不为病魔所
动。1988年9月13日,隆波田禅师在泰国东北洛依省的医院,神
智非常清清楚楚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七岁。
     今日,隆波田的动中禅仍由他的弟子们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着,泰国境内约有五、六十所寺院采用隆波田所提倡的方法,其中
著名的禅师有隆波康恳、隆波通、阿姜达等。
     如果照着动中禅的正确方式,勤奋地练习,隆波田保证:“最
多三年,苦就可以灭尽;有的人也许只要一年;有的人甚至只要一
天到九十天。练习动中禅可以使痛苦减少或者让痛苦不能再干扰你
了。”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要勤奋地一直培养觉性。
     22. 最好常常想一下我们的譬喻:觉性像猫,妄念、杂念像大
老鼠。如果你的觉性弱,那就像一只小猫,而且是生病的小猫。此
时对大老鼠是无可奈何的。小猫的天性虽然不怕老鼠,会去抓老鼠,
但小猫会给大老鼠拉着跑,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你现在所需要的
是好好照顾这只小猫,不断喂食,使它健康长大,不用去管大老鼠。
当猫长得强壮后,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所以,你现在所需要做的
事,是不断地去喂这只小猫。也就是说,你要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
作。不要静坐不动。如果静坐不动,你很容易昏沉或生起妄念、杂
念,不知不觉就给大老鼠拉跑了。
     23. 所以,你要一直移动你的肢体,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
这样便是一直在喂猫。把猫养大,是你的责任,是你的工作。在禅
修期间,你唯一的责任、唯一的工作,便是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一
直培养你的觉性便是你唯一的工作。要努力的喂猫,不要忘了你的
84
84
8844

----------------------- Page 91-----------------------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责任。
     24. 在禅修期间,外面的噪音出现了,别人的举止不合己意时,
该怎么办呢?
     每一位学员的唯一责任、唯一工作是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但
是,每位学员的背景不同、习性不同。因而,有的学员在开始的阶
段难以觉知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妄想纷飞,甚至不能守规矩。当你
看到、听到这些不如己意的情况时,最重要的仍是要觉知自己的动
作,不要使觉性中断,要先照顾好自己,否则看到、听到不顺己意
的事情就生气,那么,你的觉性当下就中断了,因为你心随境转,
被境界拉跑了。所以,先照顾好自己。当学员们有特别的个案发生
时,将由义工或禅师来处理。
     25. 不要有期待成果的心理。有时你会想着:今晚要好好睡,
明天努力用功,希望有所突破。结果反而辗转不能入睡。应该只单
纯地把心思一直放在当下,轻松地觉知此刻的肢体动作就对了。只
要当下做得好,好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
     26. 不要用功用过了头。有的人强忍着肢体的痛苦,坚持不改
变姿势,反而,心烦气燥,觉性就不见了。要让觉性自然地成长,
当觉性强时,对肢体的疼痛,能够适量的承受,而不起排斥的心理,
因而,愈来愈能坐得久而且不心烦。觉性强大后,不用强求,就能
自然坐得久。
     27. 佛陀时期,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首楼那”。他出身富贵
人家,跟着潮流也来出家。他非常勇猛精进,来回地经行,一直走
到脚都流血了,地面上血迹斑斑,好像屠宰场一样。但是,一点证
悟的影子都没有。
     他想到:“没有人比我更用功了。血流满地,我还不断地用功。
但一点消息都没有。是不是这个方法不行?以前在家时,多么舒服,
佣人们服侍得好好的,享受都是一流的。现在苦得什么都不是。我
                                                                           85
                                                                           85
                                                                         8855

----------------------- Page 9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也许不是修行的料子,还是还俗去享受人间之乐吧!至少也还可以
当个在家居士来护持佛法。”
     首楼那比丘在胡思乱想时,佛陀来了,问他:“首楼那!你以
前不是很会调琴吗?琴的弦调太紧,声音会好听吗?”
     “不会,世尊!”
     “首楼那!琴的弦调太松,声音会好听吗?”
     “不会,世尊!”
     “首楼那!是不是琴的弦调得适中,才能弹出好的琴声吗?”
     “是,世尊!”
     首楼那一听佛陀的指点,就知道自己毛病之所在,立刻调整身
心,以轻松而自然的心情来修行,不久就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将苦
完全灭除了。
     28. 总之,在禅修时,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
不要渴求开悟,也不可以懈怠。要心平气和地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
肢体动作。心跑开了,就拉回来,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早上醒
来,觉知眼皮的张开,一直到入睡前眼睛的闭上,一整天都要耐心
而持续地觉知自己的动作:在刷牙时、在吃饭时、清理桌面时、上
洗手间时、洗澡时、洗衣服时……时时刻刻都觉知肢体的动作,时
时都在禅修。这是一个整天的禅修。生活中,有时动作比较复杂,
有几个部位在动,那就选择其中一个主要的部位来觉知。如此,整
天可将觉知都贯连起来。课程中,有时白天有安排环保的清理工作,
这就是禅修的好时刻。此时一边轻松地清理,一边觉知自己肢体的
动作。让整个清理过程,变成一种艺术。
     29.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要知道五盖的生起,
要善巧的处理它们,不要给昏沉睡眠占据了,不要卷入妄念之中,
要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使觉性如链,没有间断,自然就会圆
86
86
8866

----------------------- Page 93-----------------------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满四念住,自然就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实相。要轻松而自然地练
习,不要太过勇猛、不要过度折磨自己。
     30. 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都要好好地培养自己的觉性。
好好地喂猫。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87
                                                                           87
                                                                         8877

----------------------- Page 9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动中禅第二日法谈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地张开,以
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地练习,在觉知肢体动作的同时,你已经或
多或少的经历到五盖:贪欲、瞋恨、昏沉、掉举以及怀疑,这五种
心理的呈现与消失。你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的觉性就逐渐
增强。当你觉性强的时候,五盖就不会生起,当下你的内心就非常
平稳,如同大石头,动也不动,一点也不受风雨的影响。泰文所说
的戒律,就是用不动如石作譬喻。因此,只要我们有强的觉性在,
自然就有戒律而不会受贪心、瞋心的影响,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
佛法上的戒条非常多,在家众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众中,沙弥要遵守十戒、比丘要守250
多条戒等等。戒条有这么多,要如何遵守呢?如果一个人只是在表
面守戒,而内心却正生起贪心、瞋心,那么就不算是守戒清净了。
因此,动中禅对戒的看法是,要是你的内心能时时具足觉性,使内
心稳如泰山,那么不用勉强、不用造作,戒律就自然守住了。例如,
在动中禅的禅修期间,你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念念分明,当下
没有瞋心的生起,自然不会去杀生。当下,没有贪心的生起,自然
不会去偷盗、邪淫。当下,没有愚痴的生起,自然不会去讲妄语、
自然不会去饮酒。因此,五戒自然就守住了。如果天天都能维持觉
知当下的肢体动作,天天就能守戒清净,天天内心就安稳如大石。
     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要非常努力地来培养觉性,使之持
续如环链。能够努力地培养觉性,便是佛法上的四正勤,四正勤就
是四种正确的努力、正确的精进。第一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恶
法”断除掉,例如有人沉迷于赌博,就要努力断除,不再赌博。第
二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恶法”不生起,例如你不喝酒,就要努
力保持永不喝酒。第三个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例如
88
88
8888

----------------------- Page 95-----------------------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你尚未培养觉性,就要努力使之生起。第四个正勤是努力使“已生
的善法”不忘失,例如你已经培养出觉性,要使它一直持续增长,
使自己每一个当下都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3.当你努力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你就在实践四正勤。第一
正勤:你当下拥有觉性,因此,以往的恶法,如贪心、生气就不能
呈现出来。第二正勤:在觉知的当下,未生的恶法没有机会生起。
第三正勤:你正在努力使以往尚未生起的觉性,于此刻生起。第四
正勤:你努力使觉性持续而增长,这便是善法的不断增上而不失。
因此,在练习动中禅的同时,就是在实践四正勤。能够实践四正勤,
前面所说的五盖也就逐渐灭除了。
     4. 在练习动中禅时,我们身心都要放松,让眼耳等自然地运作。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作内六处。内六处的对象就是
外六处。外六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生活中,眼的对
象是色,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的色彩、形状等。耳的对象是声
音。鼻的对象是香臭的味道。舌的对象是酸甜苦辣的滋味。身的对
象是我们身体所接触的东西。意的对象是诸法,也就是种种的念头、
想法等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便是内六处与外六处交互作用的组
成。这内六处又称作六根。外六处又称作六尘。因此,我们的世界
便是根尘一直相互作用着。
     5. 我们不断地生起烦恼与痛苦,便是由于不能处理好根尘的接
触。我们的眼睛看到好看的对象,便被拉走,生起了喜欢与贪爱的
心理,当这对象消失,便生起了痛苦。动中禅的训练便是让我们在
根尘接触的当下,以觉性切断后续的贪爱与痛苦。也就是说,当我
们眼睛看到对象时,仍是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下具有觉性,因
而可以“看只是看”而不会生起后续的贪爱与痛苦。
     6. 同理,当我们听到刺耳的声音,仍是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下
具有觉性,因而可以“听只是听”而不会生起后续的生气与痛苦。
鼻、舌、身、意与其对象的接触,也都以相同的方式来处理。因此,
                                                                           89
                                                                           89
                                                                         8899

----------------------- Page 9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在动中禅的训练中,是开放着六根,一直培养我们的觉性,当觉性
圆满时,就能够完全灭除我们的痛苦。
     7. 有的禅修者以为禅修是要使心专注在一点,忘记周遭的一
切。这种将耳朵、眼睛封闭起来的禅修,是生不起智慧的。封闭眼
耳可以得到一时的平静,但是一回到社会中,仍是波涛汹涌,用不
上力气,再度被烦恼所淹没。因此,我们在培养觉性时,要使内六
处或六根自然地运作,这样定力和智慧就能自然地生起,痛苦也就
自然地灭除。
     8. 有的学员问:眼睛闭起来,心比较能专注而不散乱,为什么
不闭眼?动中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不去违抗自然。“看”是眼睛
的功能。我们工作时,眼睛张开来看,因此训练时,不要闭眼睛。
习惯于闭眼来禅坐的人,开始会觉得不舒服。但是练习动中禅一阵
子后,就会习惯于自然地张开眼睛,并且能够运用此方法于日常生
活中。闭起眼睛来可以比较专注,但是专注并不是我们的目标;专
注会使内心有压力存在。我们是要以觉性为目标。经过不断的练习,
我们可以轻松地张开眼睛,同时内心没有压力,也没有散乱,这是
可以达到的。闭起眼睛,容易专注,而有一种静态的宁静出现,禅
修者很容易对这种宁静生起执着,不易放下。这种静态的宁静,不
能产生内观的智慧。若张开眼睛,训练出觉性,就不会执着于宁静。
张开眼睛,也较不会昏沉。动中禅是生起内观智慧的一条快捷方式。
若以专注的方法,则不能生起内观的智慧。
     9. 人们的烦恼,分成贪、瞋、痴三类,也就是贪爱、瞋恨、无
明,又称作三毒。这三类烦恼时时刻刻都会因为根尘的接触而发生,
养成习性后,非常难以拔除:易怒的人,常常生气;贪心的人,常
常想占便宜;无知的人,常常犯错。这些根深蒂固的烦恼,如何根
除呢?动中禅的目的就是要根除这些烦恼。
     10. 有的人认为何必做手部这些大动作呢?让人累了半死!只
要观察呼吸这些小动作就够了,或者直接看心就够了。
90
90
9900

----------------------- Page 97-----------------------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这些说法,只是片面的见解。因为经过禅修的实际训练,初学
者马上可以发现到:昏沉、掉举、贪、瞋、疑这五盖是多么容易占
据我们,妄念是那么不容易的去除。因此,我们要以大的动作来去
除五盖。譬如,我们要砍一颗粗大的树木,要以大斧头来砍,以大
锯子来锯。如果以刮胡刀的刀片来砍来锯,这颗大树还会对你微笑
呢。要认清我们的烦恼习性是比这大树还来得顽强,因此,我们要
以大的手部动作及经行来培养我们强而有力的觉性,来根除贪瞋习
性。
     11. 有了大斧头、大锯子,大树不会就倒下,必须不断地砍、
不断地锯。同样的,为了使你的觉性增强,你要不断地移动你的手、
移动你的脚,要努力地去练习,要以四正勤来培养你的觉性。
     12. 手部大的动作做久了,想休息一下,此时可以改为觉知手
部的小动作,如翻翻手掌、拇指食指互动,或眨眼睛,也可以去觉
知呼吸的出入。过些时候,仍要回到觉知手部的大动作或来回经行。
整个禅修的过程中,不管动作的大小,都要一直维持觉知动作,如
此就能训练到觉性连续不断如环链。
     13. 如果只一直做微小的动作或只注意微细的呼吸,很容易走
入专注,或者由于对象太微细而不知不觉落入昏沉、睡眠。这样觉
性就断掉了。因此,在动中禅的训练课程中,以有规律的手部动作
及来回经行为主。当觉性强大后,身上各部位各种微细的动作以及
心念的剎那生灭,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初学者不用急着去
看微细的现象。
     14. 至于想要直接去观察心、观察念头,这个是有条件的:必
须你有很强的觉性。如果你的觉性弱,你就会卷入念头之中,就像
小猫被大老鼠拖着跑。因此,必须要先透过觉知肢体的动作,培养
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强而有力的觉性自然会去看念头、自然会去观
察心念。要注意,此时不是你去看念头,而是觉性去看念头。到了
这阶段,修行开始得力了。
                                                                           91
                                                                           91
                                                                         9911

----------------------- Page 9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15. 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大家也开始体会到,我们的这颗心不
是那么容易就被驯服的。它一直不想活在当下,不想与觉性同在,
它一直想跑去和妄念在一起。就像现在的许多青少年一样,不想待
在自己的家里,想往外面跑,觉得在外面才够刺激、才够自由。但
是,这种刺激、这种自由,到头来只剩下一片失落感,因为没有觉
性做自己的靠山。因此,我们唯有耐心地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
才能解决自己的根本问题。只有当下清楚地觉知自己的动作时,才
算是光明,心一跑到过去或跑到未来,就是跌入了黑暗。心落在当
下就是明,心落到过去、未来,胡思乱想就是暗。因此,我们要时
时检查当下的自己,是处在明中,还是处在暗中。是由明转暗,还
是由暗转明。佛陀要我们由暗转明,进而一直处在明中。过去的事
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尚未到来,因此,不用把心思摆在这上面,
而应摆在当下,一直要处在明中。因为“当下是因,未来是果”,
只要把当下的因种的正确,未来的果必然会好。如果没有好好地种
因,却去期待未来有好的果,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好好地活在当
下,才是重要的,要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要一直和觉性在一起,
那么,你就一直处在明中。现在好,将来也必然好;现在光明,将
来也必然光明。
     16. 为了使自己处在明中,使自己活在当下,就要在眼耳鼻舌
等内六处与色声香味等外六处一接触时,就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
为了能够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就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因此,
透过肢体的动作来增长我们的觉性是必要的。想要达到“看只是
看”、“听只是听”,就必须先培养觉性。只要因做得好,好的果自
然就会呈现出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动中禅便是顺着这个大自然
的法则来达到最后的结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灭除根深蒂固
的烦恼与痛苦。
     17.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的规律式手部移动,与拳术、太极拳、
气功等的手部移动,道理是否一样?是否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92
92
9922

----------------------- Page 9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同样是手部移动,精神却大不相同。动中禅规律的手部动停方
式,可以很有效地提升觉性,禅修时只觉知手部的移动,对于手上
气的强弱、感受的强弱等等都不在意。因此,不被气或感受拉着跑,
而只是一直培养觉性,一直觉知手部的动、停。对于气或感受的生
起,我们不排斥它们,也不被它们所左右。培养出强的觉性后,对
它们自然都清清楚楚,因此,不要分心到这些现象上,只要好好地
培养觉性。
     18. 有的学员问:手部移动的速度要多快?
     正确的速度是我们的心能够跟得上手的移动,并且感觉舒适。
每人有所不同,自己要去体会出来。
     19. 我们需要以专注力非常清楚地知道肢体动作吗?
           不!我们只是简单而持续地知道它。只要愈来愈知道,我
们到时自然就会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而不是
刻意去看得非常清楚。同样的道理,我们走路也要很自然,不刻意
地走得很慢想去看得非常清楚。一刻意,就不自然了,反而会产生
心理的压力,容易走入太专注。
     另外,如何平衡精进与放松呢?由于每人的状况不同,自己要
调整自己,找出自己最适中的状况。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听讲时,
一方面要放松身心,但不能变成昏沉、睡眠。一方面要以觉性来听
法谈的内容,但不要太专注而忘了周遭的一切。太专注的话,听完
就会觉得累。以觉性来听就不会累,因为心不用力,处在一种轻松
而不散乱的状态。
     20. 有的气功方法,使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这种不由自主的
动作,与动中禅完全不同。我们要的是能够自主,使觉知一直配合
自己的动作,一动一停都能了了分明,轻轻松松。身体不好的学员
也不要以期待的心理,盼望奇迹出现,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动中禅
只注重培养当下自己的觉性,对于未来不生起期待的心理。一有期
                                                                           93
                                                                           93
                                                                         9933

----------------------- Page 10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待,内心就产生压力而不轻松了。因此,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由
于觉性的增高,内心自然安详,以往由于心理压力所产生的疾病自
然会消失,这些效果会自然呈现出来,这是一些副产品,根本不用
去期待,该来的自然就会来。因此,好好地培养当下的觉性,好好
地活在当下,不要期待成果,这样才是正确的禅修。
     21. 有的学员问: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的身体静止不动,
此时如何维持觉性呢?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临死的时候,此时肢体
不动,怎么办呢?
     这要先知道,我们的觉性是先透过不断地觉知动作而培养起
来,就像人们辛苦工作累积财富一样,等到他非常富有时,虽然不
工作,他仍然有钱。同样的道理,当你培养出强大的觉性后,你的
身体虽然没有动,仍然有强的觉性在。因此,在临终时,仍然能够
清清楚楚地看清身心现象而不起执着,因而能含笑地离开世间,即
使当时肉体很痛苦,也能如此,因为强的觉性能超越苦受与乐受。
当然,想要有大的觉性,有待平日的训练与不断地努力。在平常的
训练,我们透过肢体的动作,已能习惯于面对种种的妄念而不卷入
其中。因此,有时身体虽处在静止的状况下,只要妄念一生起,我
们就能立刻察觉到而不被它拉着跑。同样的,在接近死亡之时,肉
体即使疼痛,也不会生起排斥的心理,因而,不会被苦受拉着跑。
又譬如,你为了学会开车,吃了不少苦头,考到了驾照,也开了一
阵子车。后来把车卖掉,在这期间你虽然没有开车,但是你开车的
能力还是存在着,不会就不见了。同样的道理,你的觉性经过动中
禅的训练培养起来以后,在临终时,即使身体不动,你的觉性仍是
存在着。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你活着的此刻此时,要赶快练习动
中禅,培养出强的觉性。
     22. 有的学员问:晚上睡不着觉时,怎么办?
     如果觉得睡够了,就起来经行或做手部动作,但是不要打扰到
别人的睡觉。如果觉得还没睡够,就继续躺在床上,觉知自己手部
94
94
9944

----------------------- Page 101-----------------------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的小动作。也可以觉知脚指的移动等,要轻松地觉知,不要担忧今
晚睡不着觉第二天没精神,这些担忧或胡思乱想,便是一种妄念,
会耗费我们的精神,因此,不要卷入其中,而要一直觉知自己肢体
的小动作,此时,也可以去觉知呼吸的入与出,但不要跟着气息入
出身体,只要觉知当下是入或出就够了。接下来能入睡就入睡,没
睡着也没关系。只要没有卷入妄念,第二天你不会觉得怎么累。大
家过着团体的生活,早上钟一响,大家都要起来继续用功,不可以
因为贪睡而偷懒。理想的禅修状况,是晚上好好地睡,一睡够就起
来修行。养成好的习惯后,一般睡个四、五小时就够了。当然,这
还是因人而异的,不可勉强。
     23. 有的学员问:为何晚上出现梦境?还有,晚上睡觉时,觉
性岂非中断了?
     关于梦境,白天的妄念与晚上的梦是同一个东西。白天称做妄
念,晚上称做梦。觉性圆满的人,晚上就没有梦,白天晚上都清清
楚楚的,白天内心光明,晚上也是内心光明,没有日夜之分。经由
动中禅的训练,白天的妄念日渐减少。达到白天没有妄念后,晚上
睡觉就能够清清楚楚,也就是说,能够白天觉性不断之后,晚上渐
渐就能够觉性不断。
     24. 人们都是情绪和欲望的奴隶。容易生气的人是生气的奴隶。
贪心的人是贪心的奴隶。容易无聊的人是无聊的奴隶。贪爱享乐的
人是享乐的奴隶。虽然人们是情绪和欲望的奴隶,但却不容易察觉,
因为觉性太弱了。当我们开始培养觉性时,这些情绪和欲望便毫不
客气的冲出来。容易生气的人,开始烦躁不安了,开始挑剔环境了。
没有耐心的人,开始生起无聊感了,嚷着要回去了,不想禅修了。
这时你该怎么办呢?要用你的觉性对无聊说:“要回去,你回去!
我要留在这儿。我不跟你回去。我不做你的奴隶。”当无聊感一生
起,就要有勇气对它说:“不!”。不要被无聊感拉着跑,不要做无
聊感的奴隶。我们只接受当下的事实:“无聊感来了”,而继续培养
                                                                           95
                                                                           95
                                                                         9955

----------------------- Page 10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自己的觉性,继续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永远站在觉性这一边,不
做情绪和欲望的奴隶。
     25. 我们要不断地移动肢体或经行,来培养我们的觉性,以这
些大动作来砍倒我们根深蒂固的烦恼。烦躁来了,砍倒它;无聊感
来了,砍倒它;生气来了,砍倒它。要有耐心地去面对这些顽强的
敌人,不要做它们的奴隶。我们只要跟我们的觉性在一起,终究一
定会战胜、一定会成功的。
     26.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动作时,要不要去分析、思考呢?
     只要觉知当下的动作就够了,这是一种纯粹的觉知,不加上任
何符号、标记。不用分析、不用思考,因为分析及思考都是对过去
的事物,而不是对当下的事物。内观是如实的观察当下的身心现象。
动中禅的观察,是一种单纯的觉知,当觉知持续如环链时,就可以
看清身心的实相,同时生起内观的智慧。
     27. 古时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轻时非常强壮,打起仗来,神
勇无比。但是岁月不饶人,年纪一大,却是衰弱不堪。有一天,它
走到池塘边喝水时,不幸陷在泥中,脱困不得。旁边的人们,费了
一番力气,也奈何不得,因为这只大象实在太重了。国王知道后,
就派一位驯象师去处理。驯象师到达大象陷身的地方,观察了一下
子,就叫人吹打战鼓。大象一听到隆隆的战鼓声时,仿佛又回到了
战场,不由得精神大振,一鼓作气,就脱离了困境。当年的佛陀以
这只大象的故事告诉弟子们:
         “比丘们!你们要像这只大象自行脱困一样,要奋力地从
烦恼中解脱出来。”
     现在你们正在禅修中,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强大的觉性,
将自己从昏沉、妄念、无明的枷锁中拔脱出来,不要只想依赖外力,
要像大象一样靠自己的力量挣脱出来。靠自己得来的自由,更是弥
足珍贵。
96
96
9966

----------------------- Page 103-----------------------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28.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只要你和觉性在一起,
那么,内心稳如泰山,不被贪瞋痴所推动,你自然就守住戒了。不
断地觉知肢体的动作,恶法自然渐减、善法自然渐增,努力培养觉
性,你就在实践四正勤。每当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处与外在的
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要能了了分明,在觉性的观照之下,不再生
起贪瞋痴三毒。
     29. 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都要好好地培养自己的觉性。
努力的砍倒所有的无明烦恼、所有的贪瞋痴。请继续用功、继续用
功。
                                                                           97
                                                                           97
                                                                         9977

----------------------- Page 10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动中禅第三日法谈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张开,以觉
性来听讲。经过不断地练习,昏沉渐渐消失了,但是掉举、妄念有
时却像大老鼠一样冒出来。怎么办呢?对于妄念、杂念,我们不去
压抑它们,也不跟着它们跑。就像大老鼠,你去抓它,它会困兽犹
斗,弄得两败俱伤,结果人被咬伤了,花瓶打碎了、电视打坏了、
眼镜也跌破了。有时这大老鼠还躲在洞里,对你“吱吱吱”地嘲笑
呢!因此,我们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斗,我们只要好好地将猫养
大,让大猫自然地去处理大老鼠,这样才是一劳永逸的正确方式,
以后都可以高枕无忧了。现在我们所急着要做的,就是把猫养大,
也就是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链子就对了。一切
就这么简单。懂得诀窍,处理起来是轻松愉快的。
     2.在泰国的森林里,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虫,会吸附到动
物的身上。那要怎么办呢?不懂诀窍的人,硬是想将它拔出,它就
愈咬得紧,跟你奋斗,弄得两败俱伤。懂得诀窍的聪明人,只要把混
有烟草和石灰的水往它身上撒去,它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无事。
懂得诀窍的,就这么简单。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妄念、杂念、生气、
沮丧、无聊感等等占据你的内心时,你不用跟它们搏斗,你只要放
松身心,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把觉性提起来,不久,你就发现
这些情绪、这些杂念都消失了。这些妄念和情绪都像客人一样,有
时来得久,有时去得快,不要把它们当作你自己,要快乐地迎接它
们,快乐地欢送它们。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虫
一样。有时恶客临门,更要耐心地练习,不要浮躁,恶客终究还是
会离去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
    3. 妄念多也不是不好,它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训练自己,一直
回到觉知动作上。妄念生起的次数愈多,练习的机会也愈多。因此,
98
98
9988

----------------------- Page 105-----------------------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不用去压抑它们,让它们自然地来去。觉性强而有力时,有时内心
一片安详,完全没有念头,此时也不用去寻找念头跑到哪里去了,
仍应继续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4. 有的学员希望多一点的引经据典。
     佛法的经论,编成经、律、论三部份,称做三藏,份量非常的
庞大。但是,大家要清楚,佛陀在开悟前,并没有去看任何一部经
典。佛陀开悟后,才从内心冒出这些经典。因此,在禅修时,应好
好阅读自己内心的这部经典。这并不是说文字记载的三藏经典有什
么不好,而是说我们要好好地亲身去体验真理。不要将厚厚的三藏
经典背在身上,压得自己都喘不过气来。如何阅读内心的这部经典
呢?就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来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一切经
典就会从内心流出,也可以看清:流传了二千多年的文字经典,有
没有被后人所扭曲。因此,不要只满足于经典的研究,而应亲自去
体验真理。好好培养你的觉性。
     5. 要不要背诵经典呢?
     经典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它们只是提供走路所用的地图。你所
需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也就是说,你要实际地在路上走,努力
地往目的地走。
     6. 有一天,佛陀游行到印度的摩竭陀国,与弟子们来到申恕林
的树林下,佛陀用手拿起树叶,问弟子们:“我手中的树叶多呢,
还是树林中的树叶多?”
      弟子们说:“世尊手中的树叶甚少,树林中的树叶何止百千亿
万倍,甚至算数譬喻都不可以比。”
      佛陀告诉弟子们说:“是的。同样的道理,我成佛后所宣说的
法,就像我手中的树叶这么一点点,这些是有利益于大众,可以导
向灭苦的法。至于我不宣说的法,就像树林中的树叶那么多,我虽
然也知道这些法,但是我不宣说,因为这些法并没有益处,不能引
                                                                           99
                                                                           99
                                                                         9999

----------------------- Page 10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导众生走向灭苦。”
     7. 动中禅所教导的法,就是佛陀手中的树叶,是非常珍贵而稀
有的,是引导大众走向灭苦的方法。因此你们要懂得珍惜,好好地
去实践。
      8. 有的学员问:当我们正在练习时,要不要去思考法或真理
呢?
      不要,因为法或真理会一步步地自然呈现出来。这是超越思维
的。
     9. 有的人在参加禅修课程前,有个人生活上的问题要解决。在
课程中,是否需要去想这些个人问题的答案?
     不需要。你在禅修课程中的唯一责任就是培养自己的觉性,一
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当你的觉性强大以后,就有能力处理好你的问
题。换言之,觉性变强,问题就变小了。
     10. 为了灭除恶法、为了增长善法,以希欲(希望)做基础,培
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欲神足。以精勤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
称做勤神足。以定心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心神足。以
观察做基础,培养觉性而不散乱,称做观神足。当觉性持续,心不
散乱,便称做观神足。以上所说的欲、勤、心、观四种,合称做四
神足。在练习动中禅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四神足,因为我们要使
觉性持续如环链而不中断。当觉性持续不断后,内观智慧就会自然
的生起,看清我们身心的实相,进而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
      11. 现在我们进一步谈谈灭苦的道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
为何要出家呢?就是因为他感受到生老病死的苦一直在逼迫着他,
他想要找出一个灭苦的方法,因此就出家去寻求答案。他找到当时
印度最有名的两位禅修老师,一位叫罗罗仙人,另一位叫水獭仙人。
他从罗罗仙人学习“无想定”,从水獭仙人学习“非想非非想定”。
他一下子就学会了,但是这二种禅修都是以专注的方式来禅修,只
100
100
110000

----------------------- Page 107-----------------------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能将烦恼压伏下来,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不能达到内心完全的清
净,不能达到灭苦的目的。因此,悉达多太子便离开老师,继续寻
找答案。接着他到尼连禅河边去修苦行。以控制呼吸的方法来修行,
受了种种大苦,但是不能安于正定。他以断食的方法来修行,受了
种种大苦,仍然不能安于正定。他领悟到这些修法都不是正道、不
是正智、不是正见,不能灭苦,不能成佛。因此,他恢复正常的饮
食,放松身心,于菩提树下,培养正念正知,安住于正定,以强大
的觉性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缘起,终于成佛了。他发现这条道路
后,开始指导众生灭苦。甚至在家众也都可以灭苦了。
      12.佛法上有关因果的道理,称做“缘起”。那么,如何观察
缘起以体会生死的流转过程呢?佛陀所说的流转的十二缘起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
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段经文所说的是流转的缘起,共有十二个因果的链子:无明、
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顺着这
十二个,前一个是后一个的缘。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无知的存在,
造作种种身心的行为,并使识与名色、六处依次受到影响;在内外
六处的接触下,生起了感受;由于对感受的爱、取,造作出新的行
为称做“有”;由于这个行为产生了生与老死。在这一个因果的链
子中,很明显的,只要我们有无明存在着,生老病死的痛苦就无法
避免了。因此,要想灭苦,依据缘起的道理,就要把根本的无明灭
掉。如何灭除无明呢?就要以明来对治,也就是要以觉性来对治。
     13. 因此,要由缘起的还灭过程来灭苦,佛陀说: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
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
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这段经文所说的是还灭的十二缘起。将因果链子的根源——无
                                                                          101
                                                                          101
                                                                       110011

----------------------- Page 10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明灭除,那么整个生死之苦就灭除了。也就是说,在内外六处接触
的当下,就要有强的觉性,不再生起无明,不再执着身心为“我”
或“我所有”,因而灭除后续对受的爱取与执着,如此后续的生死
之苦就不产生了。佛陀对阿难说:“缘起是甚深、甚深的。”因此,
我们不要只用理性的思辨,以为因果的道理很简单。应该透过亲身
的体验去掌握它,也就是要好好地练习动中禅,将觉性或“明”培
养起来,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的实相,那么,一切甚深的道理就
了如指掌了。
     14. 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在佛经上归结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前句是说:前面的因缘有了,后面的果就会产生;后句是说:
前面的因缘没有了,后面的果就不产生了。因此,在禅修中,最重
要的是要把当下的因缘处理好,后面的果是依据前面的因缘来决定
的。动中禅训练我们要觉知根尘接触的当下,在触时,就要明。要
能够站在明,而不是站在暗或无明。因能够明,果就能够明。如此
把因处理好,好的果自然就会到来。这是遵循着大自然的因果法则。
因此,只要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那么,在根尘接触时,你将能
亲身体悟缘起的甚深道理。
     15. 有的学员问:为什么只谈觉性,不多谈一点“无常、苦、
无我”?
     要知道,“无常、苦、无我”是我们要体验的东西,并不是谈
谈而已,当我们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时,当下将清清楚楚的看到
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因此,在禅修时,我们把力气摆
在培养当下的觉性。
     16. 有的学员问:昏沉睡眠一来,就立刻改变姿势,将之赶走,
很有效。那么,妄念一来我就改变姿势,好不好?
102
102
110022

----------------------- Page 10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如果这样,你就随妄念而起舞了。昏沉与妄念的对治方法是不
一样的。当妄念来时我们不压抑它们,也不跟随它们,我们仍然一
直觉知自己的动作。强烈的情绪来时也一样,激动而流泪时也如此,
当下仍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你就能超越情绪、超越感受。不要
给感受或感觉欺骗了:有的人刚去洗手间尿尿回来,一下子又感觉
想尿尿,你是否就要立刻去洗手间?感觉是不可靠的,常会欺骗我
们。因此,我们要以觉性来处理,要站在觉性这一边,而不是随着
感觉跑。如何超越情绪、感觉和妄念呢?答案还是你要一直觉知你
的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感觉与妄念会以千奇百怪的面貌
来欺骗我们,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尽管它们变化万千,我们还是永
远站在觉性这一边,以不变应万变。在禅修的路上,你只要走在觉
性的道上,就不会有任何的危险,“觉知你的动作”就是你的扶手。
懂得握住这个扶手,就能安全地引导你到达目的地。要让觉性成为
你真正的皈依处。
     17.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手部的动作时,如果同时配合呼吸的
出入,可以使心更为专注,这样好不好?
     要知道,我们的训练是,一次觉知一个对象。也就是,利用手
或脚的动作来训练觉性的持续不断。如果故意去配合呼吸,内心就
会产生压力而走向专注,不符合轻松而自然的原则。如果在觉知动
作的过程中,偶而出现呼吸自动配合动作的情形,或是呼吸非常微
细,只要是自然发生的,就无所谓,但是不要将注意力移到这上面。
要一直单纯地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环链。
     18. 有的学员问:在觉知动作的同时,心中冒出咒音,绵绵不
断,有时规律,有时不规律,此时该怎么办呢?
     由于每人根性的不同,有的看到光、看到佛像、有的听到咒音、
听到音乐,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好也不是不好,都不要给予重视,
仍然只是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久了自然就消失了。因为我们禅修
的重点是与觉性在一起,而不是与这些形象、声音在一起。圆满的
                                                                          103
                                                                          103
                                                                       110033

----------------------- Page 11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觉性就是真正的佛陀。因此,我们要一直与佛陀在一起,这才是最
重要的。
     19. 我们经由觉知肢体的动作来培养觉性,当觉性大时,觉性
就会自动去看念头。知道念头和看念头有什么不一样呢?
     当念头生起一阵子,你才察觉到它们,这是知道念头,也就是
说,你卷入了念头一阵子了。当念头刚要生起时,你就察觉到它,
这是看念头。譬如,大老鼠由洞口跑出来一阵子,你才察觉到,这
是知道。当大老鼠正要由洞口探出头来,你就已察觉到,这是看。
因此,只有觉性强时,才有资格去看念头。在修行的开头,我们要
大家好好培养觉性,便是这个缘故。
     20.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的手部移动,有一定的移动姿势,如
果不用这姿势,是否效果也一样呢?
     这种规律的移动方式,是由传承的师父传下来的,隆波田禅师
以这种方式达到了灭苦。依照这个方式可以很快达到灭苦的目标,
这个是可以被保证的。而其它的姿势,我们不保证。
     21.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恨的心理。傲慢是一种
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恨是一种生气的心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
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阐陀。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
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等到太子成佛后,车匿也来出家
修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
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他对佛陀
的上首二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特别看不顺眼。佛陀劝了车匿几
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恨。
     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
梵罚就是大家都不跟他说话。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
行,但是证不了果。这时他的傲慢与瞋怒开始降温,想起了阿难尊
者,便去找阿难指点,他问到:
104
104
110044

----------------------- Page 111-----------------------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阿难尊者!身心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那么,做了善恶业
后,是谁承受果报呢?还是没有人承受果报呢?”
     阿难尊者看到车匿的傲慢与瞋恨已冷却下来,知道他已是接受
佛法的好根器了,便向他解说甚深的缘起的道理:
     在身心的连续变化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我,由于没有
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在承担果报,所以不落入常见。另一方面,在身
心的连续变化中,有一后续的身心存在着,这个后续出现的身心承
受着果报,所以不落入断见。
     经由阿难的指点,车匿以强大的觉性看清身心现象的缘起过
程,灭除了常见和断见,处在中道而证得了圣者的果位。
     所以,大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不要给傲慢、瞋恨或无明所
占据。
     22.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一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一位长老比
丘住在一起,这位长老比丘是他的舅舅。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生
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
     “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一只母羊,接着母羊生了许多只小
羊,不久就存有足够的钱可以娶妻生子。然后,我就驾着车,带着
太太和儿子来看舅舅。途中,我想抱着儿子一起来驾车,太太却说:
不可以!要专心的驾车。我坚持把儿子拉过来,在拉扯之间,儿子
掉下车子,给车轮辗过了。我非常生气,就拿起木条打太太,太太
立刻闪到一边去。….”
     当时这位年青的比丘正在用扇子替舅舅搧凉,由于胡思乱想就
把扇子打在长老比丘的头上。这位长老比丘有他心通,知道年青比
丘的心念,就叫道:
    “你自己打不到老婆,怎么来打舅舅?”
     年青比丘不好意思,就跟他舅舅到佛陀那儿。佛院说:“人们
                                                                          105
                                                                          105
                                                                       110055

----------------------- Page 11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的心到处乱跑,甚至跑到非常遥远的地方。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
从贪瞋痴的烦恼魔中,解脱出来。”
     听了佛陀的开示,这位年青比丘好好地收摄心思,不久就证得
了预流果的果位。
     因此,在禅修时以及平常时,都要一直保持觉性,不要胡思乱
想,要好好地活在当下,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如此,目的地
就不遥远了。
     23. 大家要精进用功。不断的练习,就像挖水井一样,开始挖
时,石块泥土一大堆。挖到水时,仍是浑浊不清,就像禅修的前期
冒出一大堆的妄念、杂念。但是只要你继续把脏水舀走,一瓢一瓢
地舀走,最后就会呈现清澈可口的水。同样的道理,你只要一次又
一次地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你的妄念、杂念就会愈来愈少,最后,
觉性持续成片,内心的清净光明自然就会呈现出来,因此,要耐心
地舀水,要耐心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个工作没有人能替你做,你
必须自己清理自己的污垢。要努力地将你心中的无明烦恼清理掉。
     24.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要好好地阅读自己心中
的这部经典,好好地体验身心的实相,不断地使觉性持续成环链,
没有散乱,那么,你就已在训练欲、勤、心、观这四个神足。时时
觉知自己的动作,那么,明就会生起,同时灭除了十二缘起中的无
明。要珍惜这个方法,勤奋地练习,这是佛陀掌中的正法,一颗实
用而能真正灭苦的珍宝。
     25. 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都要好好地培养自己的觉性。
努力地清除内心的无明烦恼,不断地清除,终究会有完全清澈的一
天。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106
106
110066

----------------------- Page 113-----------------------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动中禅第四日法谈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地张开,以
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地练习,我们的觉性逐渐增加了,自己觉知
自己肢体动作的时间愈来愈长了。妄念、杂念来来回回地生起灭去,
不管是好的念头、坏的念头、长的念头、短的念头、有念头、没有
念头,我们不在乎它们,我们只是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动时
知道动,停时知道停,我们的觉性不知不觉间在增长着,我们开始
走在正道之上,一步一步往灭苦的目标前进。要记得正法的特色是
“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也就是说,
正法是此世就可证实的,是随时随地都可练习的,是大家都可以来
看的,是引导我们走向灭苦的,是自证自知的。现在透过动中禅的
训练,我们确实体验到随时随地只要我们觉知自己的动作,我们当
下就没有痛苦的生起,我们的内心自然地呈现安详,并且自然生起
智慧去处理当下生起的问题。正法是没有什么秘密的,是公开欢迎
大家来看、来体验的。
     2. 在动中禅的训练过程中,你很清楚地看到了贪、瞋、痴这三
毒的运作。每当你的心一离开你的动作,当下就是无明,就是痴。
当你的心离开你的动作并且卷入快乐的念头中,贪爱就产生了。当
你的心离开你的动作并且卷入不快乐的念头中,瞋恨就产生了。因
此,在旧有的习性中,我们将许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贪
瞋痴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经由禅修的训练,我们已体会到,能将心
念摆在觉知肢体的动作上,那么,当下就是明,当下就没有贪、瞋、
痴的生起。这就是我们开始摆脱旧有习性的起点。我们也开始体会
到,每当觉性持续如环链的那一段时刻,是我们真正安详的一刻,
只要再延续下去,必然会达到灭苦的目的。我们有了这种体会与信
心。
                                                                          107
                                                                          107
                                                                       110077

----------------------- Page 11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3. 现在经由体验,我们对正法所生起的信心,就比单单依靠听
闻所生起的信心更为深入了。对佛陀、对正法、对僧众,对这三宝
生起了更深入的信心,这称做信根。我们自然更努力去实践正法,
更努力于培养自己的觉性,这种努力是自动自发的,是对正法的深
切体会而发出的努力,不断精进用功,这就是精进根。不断地去觉
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以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这就是念根。使觉
性持续不断,如同链子,没有散乱,这就是定根。在延续不断的觉
性中,自然看清身心的实相,这种由修行所生的智慧,就是慧根。
以上所说的信、精进、念、定、慧,在佛法上合称做五根。经由动
中禅的训练,我们培养了五根。
     4.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所修的定,是剎那定、近行定或其它的
定?
     我们所修的是正定,是自然的定,并不需要给予其他的名称。
当你的觉性持续如环链时,心无散乱,没有妄念的生起,这便是自
然的定,此时眼耳仍自然地运作着,内心敞开而觉性不断,这种定
是贯穿到行住坐卧之中的。以这种定可以自然的生起智慧。有三种
智慧:听闻而来的,称做闻慧,经推理思考而来的,称做思慧。实
修所产生的如实的智慧,称做修慧。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在持续的
觉性下所产生的智慧就是修慧。这种修慧可以看清身心的实相并灭
除痛苦。
     5. 将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不断地培养,不断地均衡
发展,到了更纯熟的阶段,就称做五力。五根与五力的内容是一样
的。
     6. 在禅修中培养正念正知是一个核心的重点。正念与正知是分
不开的,可将二者合称做觉性。正念正知是,对当下的对象清清楚
楚,能够如实地觉知当下的对象;在觉知时,内心很轻松、很安详。
将这种觉知持续不断,就成为正定。以这种正定,进而就能生起修
慧。因此,觉、定、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108
108
110088

----------------------- Page 115-----------------------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7. 整个动中禅的训练,开始是觉性,中间是觉性,最后也是觉
性。在佛法的实践上,这是初善、中善及后善,是一条通往圆满觉
性的大道。
     8. 禅修时,我们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要完全断食,而应保持在
中道上。佛陀说:
     “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何等为食?食有四种,一段,
二触,三思,四识。”
     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依赖食物而活着。广义的食物有四种,
第一种是段食,就是我们分几餐用口吃食物,来养活色身,第二种
是触食,是指依靠接触而成长,例如鸡蛋在孵化时期,依靠母鸡体
温的输入而成长。第三种是思食,是指依靠内心的希望而使生命延
续,这是一种意业,例如非常渴的人,见到远方的水,仍能撑下去
而不死。以上三种食物要依靠着心识才能存在,因此,第四种的食
物,就是识食。众生之所以轮回生死,就是因为对这四食有所执着。
     9. 要如何看待这四种食物呢?佛陀要我们对所吃的食物,不可
以生起丝毫的贪爱之心,就好像在荒漠上处在绝境的旅人,不得已
要吃自己孩子的肉一样。因此,每当用餐时,我们必须提高醒觉,
不可以贪口腹之欲,而要觉知自己肢体及口腔的动作,以觉性来用
餐。同样的道理,对于触食,也要提高警觉,每当内六处与外六处
接触,也就是根尘相接触,而生起感受时,都要清楚明白,不可以
执着感受而生起贪瞋,否则就像被剥皮的牛一样,它所有的接触都
是痛苦。因此,要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守护我们的根门。对思食也
要提高警觉,因为人们常在期待的心理下,心有所求不断受苦,因
此,它就像无烟的小火,一不小心就会把整个街道都烧毁了。因此,
要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守护我们的起心动念。对于识食,也同样要
提高警觉,因为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运作,一直在
进行着,在不断的认知过程中,提供给上述三种食物活动的场所。
因此,对识食要处理好,否则就会日夜承受到像三百只矛、三百支
                                                                          109
                                                                          109
                                                                       110099

----------------------- Page 11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枪来刺身体的痛苦。如何处理好呢?还是要以强的觉性来观照,达
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如此,才不产生后续的贪瞋等烦恼。
     10. 有的学员问:是不是一定要素食呢?
     要知道,禅修的重点是培养我们的觉性。在觉性的观照之下,
我们知道自己要如何适当的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因此,当素食能使
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就素食。今日南传国家僧众的食物,是由在
家众供养,出家众知道适当的取食,以维持自己的色身,实行过午
不食。最重要的是前面所说的,在饮食时要有觉性,不可以生起执
着的心理,要如食子肉一样的心情来食用。要有觉性,食量才能适
中,不要太饱,也不要断食。
     11. 佛陀时期,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叫做波斯匿王,长得身体
肥胖。有一天,波斯匿王吃完丰富的早餐后,坐车到祗树给孤独园
聆听佛陀说法。他全身冒汗,气喘喘地来到佛陀跟前,听没几下子,
就开始点头,猛打瞌睡。他对佛陀说:
     “我吃完早点后,身体一直不舒服。”
     佛陀告诉他:
     “过量的饮食,会使身体不舒服。”
     接着建议他安排一位专员,在每次用餐前就提醒波斯匿王:
     “大王!减少食量,身体就会健康而苗条。”
     波斯匿王很听话,便安排了一位专员。几个月下来,果然国王
减肥成功,变得精力充沛,行动迅速,听经不再迟到,而且整堂课
都能保持觉性,下课时充满法喜。那位专员也被加了薪。后来,波
斯匿王证得了预流果的圣位,具足了“四证净”,也就是具足了对
佛的净信、对法的净信、对僧的净信以及圣戒成就。
     12. 经过禅修的体验,大家已可分别出两种情况的心,第一种
是散乱的心,第二种是稳定的心。一个尚未经过禅修训练的人,他
110
110
111100

----------------------- Page 117-----------------------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的心是散乱的,每当妄念生起,他的心就跟着跑了。他没有觉性,
他看不到念头的来源。他的心跟着妄念跑,就像一个脆弱的人跟着
别人走一样。
     13. 一个好好受过禅修训练的人,他的心是稳定的,他能够带
有觉性来思考。一颗稳定的心,带有觉性,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他
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具有信心。
     14. 事实上,每个人只有一颗心。因此,我们要把自己散乱的
心训练成稳定的心。经由练习,我们可以使困难的变得容易。不练
习,则会使容易的变成困难。
     15. 如果不练习,一个人散乱的心,将会无止尽的散乱、徘徊,
没有终止的一天。但是,若练习,就会有终止的一天。要想终止,
就要培养我们的觉性。大家来到这儿,没有其它的事,只是练习。
不用讲话,不用交谈。也不用分析,不用解释。只要一直觉知自己
肢体的动作,觉性圆满时,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
     16. 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你的散乱心就会变成稳定的心。变
成稳定的心后,你能面对艰难的工作,并完成它。散乱的心则不能
完成艰难的工作,因为会生起厌烦或无聊感的心理。因此,我们要
耐心地培养觉性,训练出稳定的心。
     17. 用嘴巴向大家解说是一回事,你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另一回
事,这是你自己的工作。因为真理不能只用语言来了解,要亲身去
体会。经由练习,你将以内心的慧眼看到真理。不断地练习,你必
将成功,你的心将由散乱变成稳定,由脆弱变成坚强,由彷徨变成
安详。这就是生命的目标。
     18. 人们不知如何将散乱的心,变成稳定的心,因为不知道方
法。佛陀的出世,就是为了教导出培养觉性的方法。用这方法,你
的内心不再往外散乱,而是满足于安住在内。当你有了觉性,你会
有自信,即使别人不相信你,你的内心依旧平稳,不会被情绪所晃
                                                                          111
                                                                          111
                                                                       111111

----------------------- Page 11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动。你也能够独处,因为你自己已成为自己的皈依处。反过来说,
如果你没有觉性,你所拥有的是一颗散乱的心,那么,即使你处在
人群中,你仍将感到孤单,感到没有依靠。一个内心散乱的人,一
直都在找伴侣,找其它的人。如果你想要拥有一颗稳定的心,就要
好好培养自己的觉性。这是佛陀所教导的。
     19. 因此,要勤奋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觉性,手动时,知道
动。手停时,知道停。当觉性强大后,你将体会到身心五蕴都是苦
的。不只是一般的苦受,才是苦,手的一动一停也都是苦。这就是
苦谛。你也将看清心中来来回回的无明妄念,这些都是集谛,这些
都是痛苦的来源。无明妄念的灭除就是灭谛。时时觉知自己肢体的
动作以培养觉性,就是道谛。你将依次体会苦谛、集谛、灭谛及道
谛这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称做四圣谛或四谛。因此,动中禅的
训练,便是为了体悟四圣谛。经由不断的练习,这些真理就呈现出
来了。
     20. 经由动中禅的训练,好好地体会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
这四种圣谛,都是在我们身心之内的,不要在身心之外去寻找真理,
要以强的觉性来看清自己。
     21. 有两种暗。一种是黑的暗,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不
快乐的感受生起了,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考试落榜了,这些就是
黑的暗。碰到黑的暗,我们都知道只好忍痛去承受它们,熬过它们。
第二种是白的暗,表面看起来是白的,其实内在是暗的。例如,全
身生起快乐的感受,一切事情都春风得意,考试上榜了,这些都是
白的暗。为什么是白的暗呢?因为你得意忘形了,你趾高气昂了。
你称心如意之下,不知不觉忘了你自己了,你的觉性不见了,你的
贪爱生起了,饱暖思淫欲了,这便是白的暗。同样的道理,在修行
中,黑的暗易躲,白的暗反而会淹没了你。当你的内心充满狂喜时,
当你的内心呈现无比的宁静时,你不知不觉就黏上去,拔不出来了。
当你有一天冒出许多智慧,过去所学都融会贯通了,有一鼓热劲想
112
112
111122

----------------------- Page 11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昭告天下,你认为你到达涅盘的目的地了,你忘了觉知你肢体的动
作了,你认为你已拥有所要的一切了。这便是白的暗。
     22. 众生都有佛性。众生的心性是本来清净的。在禅修过程中,
当你到了名色阶段,以大的觉性偶尔一瞥心性的清净,固然是一个
鼓励,但是根深蒂固的无明习性,此时会以各种面貌来欺骗你,让
你以为你已到达目的地了,使你不知不觉又走回头路。因此,要小
心地、谦虚地、继续不断地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当禅修者到达名
色阶段时,有许多知识会生起,如果禅修者执着于这些知识,他就
不能再进步。他会忘了自己,他会以这些知识为傲,他想去教导别
人。有经验的禅师会指导他继续觉知自己的动作,他就能往前进步。
因此,要记得,觉知自己肢体动作是我们的安全岛。自己独修时,
若能回到这个安全岛就不会有问题。
     23. 众生都有觉性。但是每人的根器有所不同。每人的无明习
气也不同。印度的悉达多太子,经历了结婚、生子,而后出家修行,
六年后成佛了。他的无明习气少,因而能够自证自悟而成佛。他的
无明习气就像一个瓶子里所装的略受污染的水,一倒就出来了。而
我们的无明习气就像一个瓶子里所装的非常黏而脏的油。我们要将
它倒出来,除了倒拿着瓶子,还要一直不停地摇晃。同样的道理,
我们想将我们根深蒂固的三毒烦恼去除,我们就要不断地练习动中
禅,不停地移动手脚,如此才容易将觉性迅速的培养起来,如此才
容易灭除三毒烦恼。因此,要勤于移动肢体,不要静坐不动。有的
人不想动,因为他觉得静静地坐着,是多么的宁静安详。但是,他
不知不觉已执着于宁静而未察觉。这种对宁静的执着,也是解脱道
上的大障碍。执着于宁静时,内心已生起微细的贪爱。有贪爱的生
起,必然会得到痛苦。因此,他仍然处生死轮回中,他被白的暗遮
住了。
     24. 有的学员问:在做手的动作时,觉得手上有气;在经行时,
觉得气脉舒畅,舒服无比,并且觉得身上运行的气可以用来帮助别
                                                                          113
                                                                          113
                                                                       111133

----------------------- Page 12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人治病,这样好不好?
     先要了解,要能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或内心的病拔除,才能真正
的帮助别人。动中禅要我们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来灭苦。因此,对于
身体上的气不去管它,不要随之起舞。如果你将注意力移到气的流
动或舒畅的感受,那么,它们将更是千变万化以吸引你的注意,让
你产生贪瞋的心理。不知不觉间,你的觉性就中断了,你忘了当下
你肢体的移动。因此,你必须努力回到觉知动作上,不要使觉性中
断,这是最重要的。当我们的觉性持续如环链时,当下自然就能够
清清楚楚地看清这些气、这些感受及妄念的真实面目,而且超越了
它们,得到真正的解脱。
     25. 有的学员已掌握到动中禅的要领,轻松愉快地一直觉知自
己肢体的动作,由于太简单了,便问到:
     “这么简单吗?”
     是的!禅修本来就是这么简单。从开始的第一步,到灭苦的终
点,就是一直这样修下去、这样走下去。不用怀疑。途中呈现的各
种景色,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不管好的或坏的,都
不要在意它们,只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就对了,觉性会去处理所
有的问题。人们喜欢复杂的东西,把简单的也都复杂化了。人们喜
欢卷入妄念、情绪、感受之中,倍尝种种的痛苦而未察觉是自己惹
来的。因此,我们要把复杂的简单化:单纯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
用觉性去面对千奇百怪的一切而不卷入其中。以觉性超越一切的情
绪、一切的感受、一切的爱憎。这就是我们所要走的路。
     26. 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郊区的一个果园里,住着一位比丘,
名字叫做“伊估达那”。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所教的偈颂,但是彻
底体会其中的道理。每次他读完这个偈颂,果园的树神们就热烈的
鼓掌称赞。
     有一次,两位博学多闻,并且常常说法的比丘,带着一群徒弟
114
114
111144

----------------------- Page 121-----------------------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经过这个果园,问伊估达那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人来听法吗?
他说:果园的树神都会鼓掌称赞。因此,这两位比丘便在园中说法,
舌粲莲花,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但说完后,果园里却是静悄悄
的,连树叶落地的声音也没有。
     他们就请伊估达那说法。他一读完这个偈颂,园里一如往常地
响起热烈的掌声,并且大声叫好。
     这两位比丘的徒弟们认为这些树神偏心,对伊估达那比较友
好,因为他所讲的根本就很平常,不如他们师父的精彩。佛陀听到
了这件事,就对弟子们说:
     “比丘们!我不认为听了许多经典常常说法的人,就一定精通
佛法。相反的,虽然听得不多,却能体会真理,经常保持正念的人,
才是真正精通佛法的人。”
     从佛陀的开示,我们知道法的核心在于亲身体证,要能一直保
持觉性,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受用到佛法,并且真正护持着佛法。
     27.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首先,经由动中禅的不
断练习,我们培养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和五力。我们也对
四食以及四圣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们也能觉察出自己的
心是散乱的心或是稳定之心。我们也要觉察到痛苦与快乐都会遮住
我们内心的光明,我们要超越它们。要警觉到痛苦与快乐的感受是
两种暗。为了去除我们根深蒂固的散乱习气,我们要不断地觉知动
作,就像将又脏又黏的油从瓶中倒出来一样,要不断地摇动,一直
到将它们完全倒出来。
     28. 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都要好好地培养自己的觉性,
好好地倾倒出自己不良的习气。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115
                                                                          115
                                                                       111155

----------------------- Page 12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动中禅第五日法谈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地张开,以
觉性来听讲。经过不断地练习,有的学员开始有了不同的体验,不
管是觉得身心沉重、或觉得身心轻盈,所有的这些现象都不用在意
它们,只要平稳地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你将超越种种感受,而往
上提升。只有强而有力的觉性,才不会被苦受、乐受所拉跑,这就
是真正的平等心。
     2. 在平稳而强大的觉性中,自然具足种种好的心性品质:慈悲、
智慧、正定、平等心、喜悦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需要另外
去找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当你的觉性增强,智慧自然呈现
出来,心中的烦躁就日渐减少,因此不需要再从心外去寻求智慧了。
     3. 有的禅修方法,强调爱心与慈悲﹔动中禅并不忽视爱心与慈
悲。我们培养强的觉性。在强的觉性里自然含有种种好的品质。智
慧、爱心、慈悲、喜悦、安详全在觉性里面。此中,又以智慧为前
导。爱心与慈悲若没有智慧作前导,会产生痛苦,会产生更多的问
题。譬如,作功德、放生等行为,这些是世俗上的做善事,但是如
果我们仍有痛苦存在,仍在生死之中轮回,那就有所不足,我们必
须培养出觉性与智慧。在做这些善事的同时,要以觉性与智慧来做,
才不会有问题。
     4. 经由动中禅的不断练习,使觉性不断地提升,禅修者体验到
名色、看到心性后,仍要一直培养自己的觉性,使七觉支圆满。七
觉支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及舍等七个菩提分法。此中,
以觉性为开头,时时保持正念,便是念觉支。以觉性来观察身心的
无常、无我,便是择法觉支。不断培养觉性以出离痛苦,这是精进
觉支。接着会生起内心的喜悦以及身心的轻安,这二种是喜觉支及
轻安觉支。将觉性持续如环链,没有散乱,这是定觉支。最后,在
116
116
111166

----------------------- Page 123-----------------------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强大的觉性下,对顺逆境能够心住于平等,这是舍觉支。在七觉支
下,禅修者将初次体验到涅盘境界,拔除了身见、戒禁取及怀疑等
三个烦恼,而成为圣人。将觉性不断地培养,会有择法、精进、喜、
轻安、定及舍的出现,这就像将树的种子不断地灌溉,就会长出根、
茎、叶、花及果一样,这是自然的道理。
     5. 佛法上有种种的界。例如,三界、四界、十八界。三界是指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众生轮回的区域。觉性的培养,就是为
了超越这三界的束缚。四界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又称做四
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禅修时,
有时觉得热,这就是火大的作用﹔有时觉得气在动,这就是风大的
作用。对这些身上呈现的现象,不要在意,要一直保持觉知肢体的
动作;这些现象来来去去,都是无常、无我的,都不是我们真正能
拥有的。在强大的觉性下,我们将清楚体验到四大的生灭无常和无
我。
     6. 十八界是由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所构成,共有六组。例如,
眼睛、色法与眼识为一组。耳朵、声音与耳识为一组。这些也就是
由内六处与外六处配上六识所组成。经由动中禅的训练,以强而有
力的觉性可以觉知到内六处与外六处在接触当下与六识的生起过
程。只有觉性强时,才能够达到“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
而没有无明与贪、瞋的随后升起。因而,没有苦的升起。
     7. 要脱离生死轮回,除了要脱离欲界的贪爱,还要脱离对色界、
无色界的微细贪爱。有的禅修者会投生到色界与无色界,是因为还
执着于禅定的宁静。因此要以大的觉性来摆脱对禅定的执着,才能
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在尚未得到大自在之前,要一直觉知肢
体的动作,努力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用以摆脱三界的束缚、摆
脱非常黏滞的无明习气。
     8. 为了渡过这生死的苦海,我们必须持续地觉知自己肢体的动
作。就像划船过河,我们要不断地划桨,方向正确后努力地、持续
                                                                          117
                                                                          117
                                                                       111177

----------------------- Page 12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地划,不要畏惧波涛的起伏,最后必定划到彼岸。到了彼岸后,还
要不要继续划呢?我们到了彼岸,把船和桨好好保留,留给后人使
用。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灭除了痛苦,我们对人们示范手部的正确
动作,教导人们如何培养觉性。我们把动中禅的正确方法保留给后
人。
     9. 在禅修的过程中,禅修者依习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心现
象。因此,要由到达彼岸的人来指导禅修的小参,他能看清路程中
的每一个步骤,给与善巧的指导,使学员不会落入陷阱,不会发生
意外。到达山顶的人,看山底下清清楚楚,知道如何指导山底下的
人上来。同样的道理,要指导禅修的小参,要由站在顶点的人来指
导。否则学员的体验比指导者还深时,如何指导呢?因此,大家要
奋力的到达山顶。另一方面,从胜义的方面来看,你真正的老师,
是你的觉性,你如果能够一直和觉性在一起,就必然能到达山顶。
     10. 有的人喜欢问:死后,人的灵魂会去那里呢?
     这是一个没有终止的问题,没有意义的问题。对提出这种问题
的人,佛陀问他:
     “你现在有没有苦呢?”“有。”
     “那么,这个才是迫切的问题。在活着时,你应该知道如何去
灭苦。”
     死后生到那里去呢?知道的人,不谈这些。最重要的是学习如
何不生不死、如何不再轮回。只要好好培养觉性,我们就可以不再
轮回。为何觉性这么重要呢?因为觉性会引导我们看清自己并使我
们脱离痛苦,得到真正的自由。
     11. 每人都想追求自由。自由有两种:外在的自由和内在的自
由。
     12. 有的人认为只有外在的自由,而忽视内在之自由。他们求
118
118
111188

----------------------- Page 125-----------------------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外面的自由。他们在外面创造许多美丽的东西,但是,这种外在的
自由是不能持久的。
     13. 内在的自由才是真实而永久的。这种自由是以智慧来引导
的。即使已有了外在的自由,如果没有智慧来引导,仍然产生不了
内在的自由。
     14. 以智慧克服自己的自我之后,真正内在的自由才会产生。
这种能以智慧克服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人。这种人在任何时刻
都有觉性在。
     15. 这种内在的自由本来一直都存在着。任何一人都拥有它,
与宗教、背景、教育、文化都无关。外在的东西随时间而变化,但
是,这内在的自由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也没有人能使它改变。我
们要以觉性及智慧来寻找它。
     16. 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不能找到它。我们以觉知自己
的肢体动作,培养出觉性与智慧,就能找到它。如果我们此刻开始
找,在我们有生之年就能找到它。要珍惜自己的时间,要在有生之
年找到它。
     17. 只要我们有痛苦存在着,这样表示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内在
的自由。我们没有痛苦的那一刻,就是拥有内在自由的时候。这种
内在的自由是超越一切事物的,与宗教无关。宗教只是一种世俗表
相,亲友死后的宗教仪式便是一种世俗表相,其目的是教导还活着
的人,不要毫无目的浪费时间,因为人死了什么都不能做了。因此,
活着时要好好地培养觉性,找到内在的自由。这些宗教仪式只是一
种世俗表相,只是用来点醒人们:生命苦短,要好好利用时间。但
是,人们却执着世俗表相、执着仪式,非常强烈地执着这些。
     18. 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内在的自由,我们就不能超越这些世俗
表相,我们会一直活在黑暗之中。由于我们不了解这些世俗表相,
就会被人们所创造的世俗表相所迷惑、所欺骗,对它们感到害怕,
                                                                          119
                                                                          119
                                                                       111199

----------------------- Page 12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结果,我们没有了内在的自由;我们不管做什么,变得没有信心,
充满疑惑。我们被这些世俗表相遮蔽了真理。例如泰国的四面佛的
四个面,前后左右有四个脸,只是象征觉性圆满,四方都看得清清
楚楚。但是现在都被用在求财求子等等俗事上。为了看清真相,为
了超越世俗表相,大家要回归自己,好好培养自己的觉性,一切真
相就会大白,内在的自由就会自然地生起,我们不再有疑惑与痛苦
了。
     19. 又如,谈到三世:前世、今世与来世,佛陀是要我们知道
有三世因果,因此要把眼光好好的放在今世,种下正确的因,好好
地培养自己的觉性,就在今世灭苦。但是,人们津津乐道于前世与
来世,将注意力移到死时要如何超度,死后要生到那里去,而忘了
重要的是当下的此刻。现在是一个非常混淆的时代,佛陀出世前也
是如此,当时有九十多种学说,大家在口头上争来争去。佛陀成佛
后,找出了真正的答案。他发现只有觉性与智慧才能解决所有的问
题。要懂得活在当下才能解决当下所发生的问题。
     20. 有的学员说:我的练习,似乎没什么进展,是不是我的无
明深重?当你觉得自己没进步时,就要更努力练习。知道自己有无
明,而能用功,那么,你有机会变成智慧的人。知道自己有无明,
却不用功,那么,你将一直处在无明之中。不要用“我的无明深重”
做借口,而把自己的开悟之门封闭了。
     21. 当你的觉性一直增加之后,你会达到看清名色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许多知识会冒出来,你可能觉得什么都懂了,说起法
来,滔滔不绝。你体验了心性,看清了世俗的假相,因而你所说的
话,非常直率,不顾情面。批评起来,勇往直前,令人难堪。此时
你要知道,这是一个障碍,称做观障,也就是内观的障碍。你应该
保持谦卑,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继续培养觉性,你将能超越
这个障碍,进而才能到达第一个圣者的果位。圣者的心是:从沉重
转成轻盈,从黑暗转成光明,从无明转成明。当你获得不同层次的
120
120
112200

----------------------- Page 127-----------------------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圣者果位时,内心就有大的转变,这是自证自知的。从看清名色开
始,经历不同层次的圣果,将粗的、中的、细的烦恼依次拔除,这
便是动中禅的修道次第。每一阶段都是自证自知的。
     22. 在名色阶段,许多知识会冒出,你想去教众人。这种知识
与灭苦无关。但是你也不要压抑它们,让它们生起,仍然觉知自己
肢体的动作。此时还未到达目的地,还不能利益别人,你需要继续
前进。
     23. 佛陀要我们在此世寻找并亲证涅盘:亲身体验苦的完全灭
除。佛法是对活的人来说的,而不是为了死的人。你们在活着的此
时,就要亲证真理,不要等到死后。
     24. 不要把天堂与地狱想得很遥远。有觉性的人知道:天堂与
地狱就存在于当下。当你内心平稳,没有贪瞋,当下就是天堂。当
你生起贪瞋痴的当下,你就是处在地狱。这样的天堂与地狱是可证
实,可体验的。因此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假使有人想
到天堂,只要让自己的心保持平稳,没有贪瞋那就到了。能够一直
保持当下这一时刻的美好,就不用期待未来的天堂。如果天堂不存
在于当下,即使你全力地渴望、祈求、等待,这未来的天堂还是永
远不能出现。
     25. 同样的道理,涅盘也在我们的心中。在活着时就要去亲证
真理、灭除痛苦,不要等到死后,那是不能被保证的。人们喜欢谈
论无法被证明的东西,因而迷失了自己。佛陀要我们在活着时就自
证自知。
     26. 以动中禅,不断地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环链,
那么,现世就可以亲证涅盘。当一个人初次体证了涅盘,就成为圣
人,他灭除了怀疑、戒禁取以及身见三个烦恼。这三个烦恼称做三
结。怀疑是指对佛陀、正法与僧众的怀疑。现在这些怀疑都没有了。
戒禁取是指执着于错误的修持方式与戒条。现在这些错误的执着都
                                                                          121
                                                                          121
                                                                       112211

----------------------- Page 12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没有了。身见是指执着身体是我和我所有,连带的也将心识执着为
我和我所有。现在这种执着都完全没有了。
     27. 要珍惜正法,这儿所讲的就是佛陀两千多年前所传授的正
法,好好地去体证真理,像经文所说的:
     “舍弃财产以保存肢体,舍弃肢体以保存性命,舍弃生命以保
存真理。”
     要有这种决心,去体证真理。这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
真理一直都存在着,甚至在佛陀开悟之前就已存在了。
     28. 佛陀的前世为了求得正法曾经牺牲好多次的生命,终有今
世的成佛。我们现在有机缘碰到、学到佛陀辛苦得来的正法,我们
岂可将之轻易地放过?
     29. 不要听了就相信,要亲自去证明。即使是佛陀或老师所说
的,我们也不应盲目相信。我们要亲身体会并证明,而后才能真正
地没有疑惑。
     30. 佛陀有一次行化到葛拉玛人住的地方,他对葛拉玛的人说:
     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听涂说,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
122
122
112222

----------------------- Page 12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
     葛拉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它是不善的、有害的、遵行后
得到无益或痛苦的,就要舍弃它。
     葛拉玛人!每当你亲身体验到:它是善的、无害的、遵行后得
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它。」
     因此,佛陀要我们好好去体证真理,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它。
     31. 佛陀时期,有一位女仆名字叫做朴娜。有一天为主人椿米,
晚上继续加班,看到比丘们很晚才休息,她心里想着:
     “我因为命苦,必须工作到这么晚。这些比丘们为什么要这么
晚才休息呢?”
     第二天一早,她做好糕饼,走在路上,看到佛陀正托钵而来,
就将糕饼供养佛陀。用完了餐后,佛陀告诉朴娜:
     “你因为必须工作,因而缺少睡眠时间。比丘们因为必须常保
持觉性,所以才晚睡。但是不管什么人,都应经常保持清醒,使觉
性不断。”
     32. 佛陀时期,有一位七岁的小沙弥,名字叫做苏卡。有一天,
他随着舍利弗托钵,路上看到农夫正在引水灌溉,他问舍利弗:
     “尊者!水可以被引导到任何地方吗?”
     舍利弗说:“是的,只要懂得技巧。”
     接着,他看到制作弓箭的人,用火锻烤竹子,使弯曲的竹子变
成直的,也看到木匠正在切割木材,用来制作车轮。苏卡心里想着:
     “这些没有意识的河水、竹子和木材,都可以加以调伏,做成
有用的东西,而拥有意识的我,为什么不能调伏自己的心呢?”
     经过这番思考后,他向舍利弗请求回到禅堂禅修。回到禅堂后,
                                                                          123
                                                                          123
                                                                       112233

----------------------- Page 13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他不断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终于调伏了无明习性,灭除了痛苦,成
为一位圣者。
     33.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首先,要知道圆满的觉
性里面包含着智慧、慈、悲、喜、舍等好东西,我们在此世就要努
力培养出圆满的觉性。要知道天堂、地狱及涅盘都在心中。以动中
禅,我们好好地培养七觉支,就可在此世亲证涅盘。其次,我们对
三界、四界、十八界有个初步的了解。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觉性来
脱离三界的束缚。我们要懂得追求内在的自由,这种自由才是真实
而永久的。
     34. 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都要好好地培养自己的觉性。
为了横渡生死的苦海,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要努力地划桨。请继
续用功、继续用功。
124
124
112244

----------------------- Page 131-----------------------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动中禅第六日法谈
     1. 现在是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地张开,以觉性
来听讲。
     2. 经过不断地练习,我们的觉性在起伏中增长着,有高潮也有
低潮,我们不要在意这些情绪的起伏。我们只要努力地划着桨,乘
风破浪,往涅盘的正确目标前进,最终必将到达目的地。波涛汹涌
时,我们不用惊惧,风平浪静时,我们不用心喜,我们要超越苦乐
的波涛,不随喜忧的感受而起舞。即使我们已拔除了身见、戒禁取
以及怀疑这三个烦恼,已成为圣人,仍然还要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
继续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一直培养到觉性圆满。
     3. 佛法中的圣人,有下列几种:预流的圣者、一来的圣者、不
还的圣者、阿罗汉圣者、独觉圣者、菩萨圣者以及佛陀,这些圣者
都不是凡夫,他们都是走在八圣道的路上,他们都已经亲证真理了。
     4. 八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及正定。此中,由觉性生起的智慧,如实看清身心实相,就是正见。
依靠正见,而没有贪欲、瞋恨、伤害的心理,这是正思维。以正确
的思维,发起如法的言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
便是正语。行住坐卧、衣食住行,都能在正念正知下,不杀生、不
偷盗、不邪淫,这是正业。如法的过活,不作邪命,这是正命。继
续不断地去恶向善,拔除剩余的烦恼,这是正精进。继续培养觉性,
摆脱昏沉、掉举,这是正念。使觉性持续不断,得到心的喜悦与自
在,这是正定。因此,在生活中,禅修者不断实践八圣道,使觉性
达成圆满,灭除所有的烦恼与痛苦。八圣道就是中道。佛陀所走的
正道,就称做中道。我们也要走相同的中道。如何走在中道呢?就
是要走在觉性的道路上;如果不这么走,痛苦就会生起。
                                                                          125
                                                                          125
                                                                       112255

----------------------- Page 13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5. 在禅修的路上,不同层次的烦恼要依次拔除。身见、戒禁取
以及怀疑是最初的三个烦恼,称做三结。其次是欲贪及瞋二结,以
上五结称做五下分结。打开这五结,所有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
不还的圣者的一个特色,就是已打开这五下分结。另外五结,称做
五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这五上分结一打开,
所有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阿罗汉的一个特色,就是五
上分结也打开了。因此,要从三界中脱离,不外是将五下分结及五
上分结这十结打开。当结打开时,内心就有大的转变,这是自证自
知的。动中禅的目的,就是将心中这十结打开。如何打开?就是不
断地动手、动脚,将觉知一直持续,最后就必定打开这十结。
     6. 有的学员问及神通。
     我们不排斥神通,也不执着神通。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
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此中,最重要的是漏尽通。当
你体证无我,灭尽烦恼,就得到了漏尽通。一般有所谓的隐形,例
如隐形人、隐形飞机,这种隐形仍然是会被找到的。但是当一个人
体证“无我”时,这才是真正的隐形、真正的神通,因为谁也找不
到“我”了。
     7. 众生由于轮回在三界内,不能脱离三界的束缚而受苦。三界
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色界有四个禅那,第一个禅那,称做初禅,
具有五个心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是喜、乐和心一
境性。三禅是乐和心一境性。四禅是不苦不乐受和心一境性。无色
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境界。
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凡俗众生,都是利用专注力使内心达到非常
的宁静。因此,如果对禅定仍有所执着,就会投生到这些地方,还
不能够脱离三界的束缚。要想脱离,必须对禅定也不执着。动中禅
的训练,便是要使我们直接脱离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所以,
要训练出强而有力的觉性,不被欲望和宁静所束缚。
     8.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具有觉性是不容
126
126
112266

----------------------- Page 133-----------------------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易的。说是容易,做起来却是不容易。尽管如此,任何人还是可以
做得到。我们要在任何日常工作中,以耐心和决心来培养我们自己
的觉性。由于我们整天都在动,因此在工作时,保持对肢体的觉知,
我们的觉性就会愈来愈增加。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它是一条快捷
方式,没有典礼仪式。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练习。
     9. 在任何时候,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是一种最好的业、最
好的行为。在一个嘈杂的地方,我们仍然能用这方法来培养觉性,
并能面对问题。
     10. 工作没有觉性的人,只依照他的习性,无意识地工作着。
一旦问题来临了,就承受痛苦。如果我们有觉性,问题来时,我们
不会受苦。虽然问题存在着,但我们不受苦。这并不是说,没有受
苦的人就不会碰到问题。而是这些问题不能让他受到痛苦。换句话
说,他超越了问题和痛苦。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维持觉性,
那么我们的工作将做得愉快而正常。
     11. 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觉性,这跟他的国籍、语言无关。
     12. 如果我们拥有觉性,那么,正定和智能就会生起,也自动
会守戒。
     13. 这个方法是一个快捷方式。有的人对此难以相信,因为看
来这么简单。有的人则是执着典礼、仪式或外在的表相。动中禅的
方法是超越外在形式的。
     14. 练习动中禅之后,它的结果,常常超出原先的想象。禅修
者将看清自己生命的实相,到达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最大最高的
果。
     15. 要知道痛苦不怕任何人,不怕国王、不怕权势、不怕财富,
但是只怕觉性。
     16. 如果我们没有拥有觉性,那么,我们的生命不算完整,因
                                                                          127
                                                                          127
                                                                       112277

----------------------- Page 13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为我们尚未得到生命的精华。这生命的精华,不是别人给我们的,
也不是谁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只要往自身去寻找,就能得到并
且证实的。
     17. 真实的内在生命大家都是相同的。差异的只是世俗的表相,
例如,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人,你是女人等等。希望
大家好好发掘自己内在的生命。
     18. 人们的痛苦,都是来自执取。执取什么呢?执取快乐的感
受,排斥痛苦的感受。结果,人们随着情绪的高高低低而起舞。感
受由何处产生的呢?感受是来自根尘的接触,也就是内六处与外六
处的接触。当眼看东西的这一刹那,有了接触。当耳听声音的这一
剎那,有了接触。当鼻子闻到香味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舌头
尝到味道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身体触到东西的这一剎那,有
了接触。当内心想到一件事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在接触的这一
剎那,禅修者要了了分明,不可以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无明,
否则接下来就会对接触所产生的感受生起爱憎的心理而带来痛苦。
因此,在禅修中,我们要培养出比闪电还要快的觉性,要在接触的
那一剎那就能切除无明的生起。就像两人抢一个座位,力量强的就
能占住。我们要使觉性成为强者,那么无明就不能坐到这位子上了。
     19. 有的学员问:当我看到花园的东西,有的喜欢,有的不喜
欢。我能否只是看而不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
     当你感觉到喜欢或不喜欢时,是因为那一剎那你已忘了自己,
未能知道自己的动作。如果已觉察到自己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
觉,就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不要与这些感觉认同。也就是说,不要
把这些感觉当做是“我”或“我所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先培
养出强的觉性。
     20. 有的人认为自己业障深重,整天愁眉苦脸。其实,过去的
业已经做了,你就接受这事实,要将注意力移到现在的行为:要觉
128
128
112288

----------------------- Page 135-----------------------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知当下你的肢体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如此,你开始做出
正确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新业,因而能够有效地处理当下发生的事
情,不再做出错误的行为。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使我们能够活在
当下,不再造恶业,并且能够正面地面对各种逆境,解决问题。当
觉性愈来愈强,自己的心就愈来愈清净,业障习性也就愈来愈薄了。
我们以强的觉性,看清妄念的来源,当下妄念就无力生起,因而业
障习性就薄弱了。这是一个直接净化的过程,这是一条快捷方式,
这是佛法的精髓。我们常常觉得习性非常难改,这是因为觉性不够
强的缘故。当贪心、生气一生起的时侯,若不能看清它,就会被习
性拉着跑,因而一再地犯错而改不过来。因此,根本之道就是要培
养出强的觉性,能在妄念刚要生起时,就立刻把妄念丢掉,这样习
性就起不了作用了。
     21. 有的学员问:我们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算不算是
一种执着?
     要知道,我们会执着,是因为不能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能够
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就不会执着。我们愈能觉知肢体的动作,我
们的觉性就愈强;我们的觉性愈强,就愈不会执着。
     22. 有两种知道,一种是没有觉性的知道,一种是具有觉性的
知道。没有觉性的知道,会以自己所知的引以为傲。会执着于所知
道的,因而固执不化,反而会被所知道的迷惑。具有觉性的知道,
则是不会执着于所知道的,不会被所知道的迷惑,不会对所知的自
以为傲,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知道,那么,我们知道得愈多,内
心觉得愈舒适,愈没有疑惑,愈没有苦恼。这种知道,才是真正的
知道。
     23. 所有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或三藏经典,可以归到一句话:
“灭苦”。我们不用去拥有什么东西,只要没有拥有苦就够了。
     24. 有的学员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多,我每天早晚
                                                                          129
                                                                          129
                                                                       112299

----------------------- Page 13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各练习1小时的动中禅,这样够不够?
     能够每天保持这样的练习,当然也可以;能持续不断,那么你
下一次再参加课程,就会进步很快。最好的情况是,你在日常生活
中,能够把握住动中禅的原则,时时觉知你的肢体动作,一次一个
部位。那么,你将发现生活就是禅修。饭后能够经行半小时,养成
习惯之后,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帮助。每天自己可以检讨一下:
“一天下来,自己觉知动作的时间多,还是妄想的时间多”。如此
常常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觉性。久了,你将
发现到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问题,愈来愈能得心应手,
迅速而正确,这便是修行的一个结果,这结果是自然成熟的。
     25. 有的学员问:已经生气了,该怎么办?
     已经生气了,我们就更要努力回到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事实
上,动中禅也是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只要一直活在当下,觉
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当生气刚要生起的那一剎那,觉性就会
看到它,它就自然跑掉了。能保护我们心的,就是觉性。
     26. 有的学员问:一个灭苦的人,死后哪里去?是不是往生净
土?
     灭了苦的人,临终时,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如果有哪里可以
去,他就去那里;如果没有哪里可以去,他就不去那里。当他活着
时,他体证了涅盘,他超越了生与死。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把
握活着的当下,不用担忧死时到哪里去。要好好地耕耘,就像我们
种树,要不断地去灌溉一样,我们要不断地觉知手部的动作,使觉
性一直成长。只要种下正确的因,正确的果就会出现,这是大自然
的道理。因此,好好地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
27. 有的学员问:经典上提到七清净,也就是:“一、戒清净”、“二、
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六、行道知见清净”、“七、智见清净”。这些如何达成呢?
130
130
113300

----------------------- Page 137-----------------------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要知道这些内容,不超出戒、定、慧三学,而这三学含摄在圆
满的觉性当中,因此,我们只要好好的培养觉性,那么,增上戒学,
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或七清净自然都可以具足。将树的种子,好
好灌溉,就会长出根、茎、叶、花及果,多么神奇。同样的,一直
觉知肢体的动作以培养觉性,就会得到智慧、慈悲,这是自然的道
理。
     28. 真实的东西只能被真实的人来证实。依照自然的本性,人
整天都在动着,因此,当我们活着时,要用这自然的方法去证实真
实的东西。
29. 有的学员想了解十六阶智,也就是一名色识别智、二缘摄受智、
三思维智、四生灭随观智、五坏灭随观智、六怖畏现起智、七过患
随观智、八厌离随观智、九欲解脱智、十审察随观智、十一 行舍
智,十二随顺智、十三种姓智、十四道智、十五果智、十六省察智。
     这些南传论典所提到的智慧名相,并不是要我们去记诵,而是
要我们去自证自知。只要我们不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使觉性持续
如环链,那么,所有的内观智慧自然就会生起,层层增上。此时配
合经论,我们将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智慧。因此,在禅修时,以
培养自己的觉性为首要之务。
     30. 有的学员问:在修行的路上,会经验到什么?会碰到什么
障碍呢?我想先做好准备。
     我们希望禅修者自己去体验,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体验。
修行路上的障碍,经典上提到了五盖等等。这条路是一直觉知当下
肢体的动作。任何阻碍我们知道肢体动作的,就是盖。例如,昏沉、
懒惰、怀疑、妄念等等。碰到任何障碍,记得回到觉知自己的动作,
与觉性同在,就能带你到安全的地方。
     31. 有的学员问:动中禅要修多久才能灭苦呢?
     当年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观察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根,利
                                                                          131
                                                                          131
                                                                       113311

----------------------- Page 13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钝不同。就像莲花,有的浮出水面,有的与水面齐,有的居于水面
下,众生也是如此。因此,依据根性的利钝,要修多久才能灭苦会
有所不同。隆波田禅师说,善良而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
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32.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入灭了。很多尚未证
得圣位的比丘,感到很伤心,就整天紧紧追随在佛陀的身边。但是
有一位叫做提沙的比丘却没有整天跟着佛陀,反而到静僻的地方禅
修。其它的比丘带他去见佛陀说:
     “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们这样敬爱您、尊重您。他躲在一边,
自行其是。”
     提沙比丘说:
     “我只是加紧用功,希望在佛陀入灭前,证得圣位,达成灭苦
的目标。”
     佛陀听完后,加以赞叹说:
     “凡是敬爱和尊重我的人,应该效法提沙比丘。比丘们!奉行
我所教导的出世间法,精进禅修的人,才是真正地尊敬我。已经尝
到佛法的滋味而喜悦的人,将免于恐惧和邪见。”
     33.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做一个总结。动中禅的训练,就是培
养八圣道,使禅修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觉性走在中道的路上。
在禅修的路上,有十个结或十个根本烦恼要拔除。这十个结绑住我
们,使我们在三界内不得自在。透过觉性,可以将这十个结松绑。
当我们培养出强的觉性后,才能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不生起“我”、
“我所有”的错觉,而不会被苦受或乐受拉着跑,因而不会继续打
结。
     34. 不管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都要好好地培养自己的觉性。
好好的灌溉自己心中觉性的种子,使它成长、茁壮。请继续用功、
132
132
113322

----------------------- Page 13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继续用功。
                                                                           133
                                                                           133
                                                                        113333

----------------------- Page 14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动中禅第七日法谈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以觉性来听讲。经过
不断地练习,昏沉消失不见了,身心感到愈来愈轻盈,因为觉性日
益增强了。对整个禅修练习的方法也熟练了,同时,也可以体会到:
生活就是禅修,禅修就是生活。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我们都在禅修,
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是在禅修。佛陀的正法原来是这么简单,也
这么奥妙。我们也同时体会到经上所说的:走在正道上的人,都是
喜悦的人。
     2. 当我们敞开我们的心胸,当我们以觉性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顺逆境界时,我们的内心安详而平稳,那么,“戒”已立足在我们
的心中。当我们的觉性,念念分明如环链不间断,那么,“定”已
立足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以觉性看清一切事物如实的样子,不被
现象所迷惑,不再执着于身心世界,而能纵横自在,那么,“慧”
已立足在我们的心中。因此,动中禅的训练,可以使我们自然具足
戒、定、慧这三学。
     3. 以强而有力的觉性,我们可以看清身体的生灭无常,可以看
透色身是苦而无我的。我们也看清苦受、乐受的不断生灭,不随苦
受乐受而起舞,因为我们有强的觉性在。每当贪心、瞋心刚要出现,
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知道,不再卷入其中。每当好的念头、坏的念头
一生起,我们也清楚地觉知,能够自主地走在正确的方向。以上就
是对身、受、心、法的清晰觉察,时时安住在身心现象的当下,便
是走在四念住的道上。
     4. 同样的道理,我们努力以觉性来灭除恶法、增长善法,我们
就在实践四正勤。当我们以希欲(希望)、精进、定心、观察做基础,
使觉性持续不断,我们就是在实践四神足。
134
134
113344

----------------------- Page 141-----------------------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5. 觉性如猫。妄念如老鼠。我们不断地喂猫,我们也体会到老
鼠渐渐不见了。经由动中禅的实践,我们的信心愈来愈坚定了,对
佛、对法、对僧、对缘起、对圣谛等等都自然产生了坚定的信心,
也坚信觉性的不断培养与提升,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我们培养了信
根。我们也自动地持续修行,这是精进根。我们时时觉知自己肢体
的动作,培养出觉性,这是念根。我们使觉性持续如环链,没有散
乱,这是定根。在强而稳定的觉性中,自然呈现出智慧,这是慧根。
在禅修中,我们培养了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以及五力。
     6. 烦恼像是一颗百年的大树。我们透过肢体动作做工具,培养
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就像用大斧头来砍这颗大树,我们体会到觉性
的威力了。强而稳定的觉性,就是念觉支。以强的觉性来抉择诸法,
这是择法觉支。不断地继续培养觉性,这是精进觉支。在强的觉性
下,自然生起了喜悦,这是喜觉支。同时,身心轻安也自然而然地
时时出现了,这是轻安觉支。觉性持续如环链,自然的运转着,毫
不费力,这是定觉支。在强而稳定的觉性下,对根尘的接触,都能
自然地保持平等心,这是舍觉支。我们正在培养念、择法、精进、
喜、轻安、定、舍等七觉支。
     7. 我们潜在的不良习气就像挖井过程中出现的浊水。但是只要
一直将浊水一直舀走,最后必然出现清凉干净的水。同样的道理,
我们将觉性时时刻刻结合在生活当中,将自己的不良习气一一去
除。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培养稳定有力的觉性,
看清身心的实相,不被外境所困惑,这是正见。以觉性来思考,不
生起贪瞋的心理,这是正思维。在觉性中,保持如法的言论、如法
的行住坐卧、如法的生活,这便是正语、正业与正命。将潜在的不
良习性,以觉性不断地拔除,这便是正精进。使觉性持续不断如环
链,使心清静自在,这便是正定。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便是使我
们过着合乎八圣道的生活。将上面所提到的四正念、四正勤、四神
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合起来,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
因此,整个动中禅的训练也就是在生活中培养三十七菩提分法,培
                                                                          135
                                                                          135
                                                                       113355

----------------------- Page 14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养圆满的觉性。整个佛法的实践,便是以觉性来贯穿。开始是觉性,
中间是觉性,最后是圆满的觉性。大家永远要掌握佛法的这一精髓。
     8. 在禅修时,我们要时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不要静坐不动,
不要随妄念之流而下,而应逆流而上。在江河上,死鱼是顺流而下
的,而生命力十足的活鱼是逆流而上的。只有死鱼是永远顺流而下
的。你要当活鱼呢?还是当死鱼?因此,你要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
不要静止不动。在日常生活中,有空闲时,就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
来回经行,其它时间,就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动作,使觉性从早到
晚连续如环链。那么,你就是逆流而上的活鱼,最后,必然可以鱼
跃龙门,由凡入圣。
     9. 经由不断地努力,你的觉性增加了,内心的污垢也渐渐净除
了,而且对别人的悲悯心也会自然地生起。因为你看事情不会再落
入习惯性的偏见中,因为你开始能以觉性从多个角度来看事情。以
前你对某人不能谅解,现在你能从他的环境对他生起同情。以前你
难以释怀的心结,也因觉性的增高而化解了。以前你所逃避的事情、
所不敢面对的事情,你能心平气和地以觉性来处理。觉性增强后,
生活的品质自然改变了,你发现周遭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生气盎然
的。你发现自己不再是习性的奴隶了,因为你以觉性看清了习性的
面目,不再跟随它了。
     10. 当你看到那些忘了自己而受苦的人,你不由得生起悲悯之
心,你自然想帮助他生起觉性。你想将觉性分享给一切众生,你希
望在每人的心上遍植觉性的花朵。你希望众生不要再盲目地受苦
了。看清众生都有佛性,你想去点燃他们心中觉性的火把。
     11. 整个动中禅的训练,在于提炼出觉性这最珍贵的甘露。在
这甘露中含藏着戒、定、慧与慈、悲、喜、舍。这个方法不只是一
石二鸟,而是一石七鸟或更多的鸟。要好好珍惜这个方法,使自己
与别人都能享受这最珍贵的法宝。
136
136
113366

----------------------- Page 143-----------------------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12. 由于我们整天都在动,我们时时都可以禅修。因此,没有
理由找借口说:“我太忙了,我没有时间禅修。”
     13. 在泰国,有的人是在农田种菜时开悟的,有的是在喂猪时
开悟的。因此,最重要的事是要时时保持觉知。
     14. 当我们到达灭苦的目的地之后,我们可以做规律的手部动
作,也可以不做。但是我们为了教导别人而示范这个规律的手部动
作,把这个方法传给下一代。
     15. 有的学员问:这个方法回去自己练习,会不会有危险?
     我们只要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绝对不会有危险。不管
发生了什么身心现象,都要与自己的觉性在一起。只有忘了自己的
人,才会有危险。就像在洪水中过河,手一直拉着绳索前进就可以
横过去。如果手不抓紧,就会被洪水冲走。觉知肢体的动作,就是
我们的绳索,要抓紧它,就不会有危险。
     16. 在生活中,我们要能够以觉性来面临各种逆境和挑战。在
佛陀时期,印度拘楼地区有一对婆罗门夫妇和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
女儿。有一天,这位婆罗门遇到佛陀,认为佛陀就是合乎他女儿的
许配对象。他立刻去找妻女,回来时,只看到佛陀留在地上的脚印。
他的太太仔细看了佛陀的脚印说:“不要打妄想了,他不会娶女儿
的,因为有这种脚印的人,已经完全断除了世间的欲望。”
     但是婆罗门还是不死心,找到了佛陀。佛陀说:
     “当日我在菩提树下,看到魔王波旬三位美丽无比的女儿时,
我的心都不动一下;你们的女儿,我怎么会动心呢?”
     这对夫妇就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并且证得了圣者的果位。至于
他们的女儿,后来则成为优填国王的三位王妃之一,称做摩希提利
王妃。但是她对佛陀的拒绝,始终怀恨在心。
     有一天,佛陀行化到优填国王的憍赏弥城。提利王妃就开始进
                                                                          137
                                                                          137
                                                                       113377

----------------------- Page 14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行报复,派人尾随佛陀,散布谣言,诽谤佛陀,讲各种坏话。服侍
佛陀的阿难尊者,听多了坏话,就对佛陀建议:还是离开这里,到
别的城市去。但是,佛陀说:
     “到别的地方,也可能受到诽谤。一个清白的人,每次受人诽
谤就离开,是不对的。在什么地方发生问题,就要在那个地方解决
问题。”
     优填国王的皇后和侍女们都敬信佛陀。这使得提利王妃更是生
气,就常向国王进谗言,说皇后要谋害国王。有一次,她知道国王
要住在皇后那儿几天,就设计将毒蛇摆在皇后的床上。国王看到毒
蛇,就相信她的谗言,用箭要射皇后和侍女们。但是她们已经经过
佛法的熏习,心中不但没有恐惧而且充满着慈悲,结果没有伤害到
她们。国王知道她们是无辜的。
     提利王妃心有不甘,后来暗地找人将皇后住处四面纵火,在熊
熊火焰中,皇后和侍女们保持正念正知,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佛陀知道后说:
     “正念现前,精进的人进入不死的涅盘。”
     优填国王怀疑火灾是提利王妃的指使,便故意对她说:
     “皇后在世时,我整天提心吊胆,害怕遭到她的毒手,现在我
可以放心了。是谁帮我解决了心腹大患?一定是深爱我的人。”
     坏心肠的提利王妃就马上承认是她找人来纵火的。国王假装很
高兴,说把这些人好好集合起来赏赐一番。王妃把那些人集合后,
国王就将他们全部处决了。
     佛陀知道后说:
     “没有正念而放逸的人,不断在苦海中轮回着。”
     因此,我们要遵循佛陀的教导,不断培养自己的觉性,使正念
138
138
113388

----------------------- Page 145-----------------------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现前而能面对诽谤与逆境,并且以慈悲与智慧去处理各种危机,最
后将达到内心完全没有痛苦与烦恼的境界。
     17. 最后,总结一下动中禅的一些观点:
     ⊙任何人都可以练习动中禅,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文
化、国籍、宗教信仰都无关。任何人只要知道如何去练习,他就能
练习这个方法。
     ⊙动中禅的基本观念是:要知道当下你正在做什么,要与你当
下的肢体动作同在。
     ⊙我们不将生活与禅修分开。每当有空闲的时间,就练习正式
而规律的手部动作或来回经行。工作时就觉知自己肢体中一个部位
的动作。例如,在洗盘子时,就觉知擦拭盘子的那一只手的动作。
走路时,就觉知往前移动的那一只脚;等候公车时,就觉知手掌指
头的动作。
     ⊙ 动中禅是一个自然的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
及任何活动中练习。每一众生都有清净自然的觉性。也就是说,众
生都有佛性。这个方法,要我们时时活在当下,把我们的觉性唤醒。
我们将看清自己当下的身与心,看清自己的念头。而念头是所有痛
苦的来源。
     ⊙ 人们由于念头而哭或笑。他们只知道有念头生起了,却看
不清念头。如果只“知道念头”,就会给念头拉着跑,而不知道如
何摆脱,结果就哭哭笑笑。
     ⊙ 如果我们有强的觉性,我们就能“看清念头”。能看念头,
念头就会停止。因而,可以摆脱妄念,达到灭苦的目标。
     ⊙ 不断地培养觉性,你愈来愈知道自己的肢体动作。当你能
够时时知道肢体动作时,你的觉性就会自动地运转,接着觉性就会
发展到大的觉性,这时称做大正念、大觉性。
                                                                          139
                                                                          139
                                                                       113399

----------------------- Page 14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 动中禅的目的是培养出一颗稳定而健全的心,使人从痛苦
中解脱出来,对生死不再有疑惑。这颗健全的心,不只利益自己,
也利益周遭的人。
     17. 经由不断的练习,你的觉性提高以后,智慧就会展现出来,
看事情不再只是单方面的看法,你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这种
智慧是一种内观的智慧,使你能够安详地面对种种困难。佛陀时期,
有一位大弟子叫做富楼那。有一天,他向佛陀报告,他要到印度西
部输卢那去弘扬佛法,度化输卢那人。佛陀说:
     “输卢那人性情凶暴,好勇斗狠,他们当面骂你、诋毁你,你
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世尊!他们骂我、诋毁我的时候,我心里会想着:
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痛骂我一番而已,因为他们
可以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呀。”
     佛陀说:“如果他们用手打你、用石块丢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世尊!他们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的时候,我心
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只用手打我、用石块丢我
而已,因为他们也可以用刀杖来伤害我呀。”
     佛陀说:“如果他们用刀杖伤害你,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
     “世尊!他们用刀杖伤害我时,我心里会想着:这些人很有智
慧,对我很好,只用刀杖伤害我而已,因为他们还可以把我杀死呀!”
     佛陀说:
     “如果他们把你杀死了呢?”
     “世尊!如果他们杀死我,我那时会想着:佛陀教导我们要厌
离身体这个臭皮囊,现在这些输卢那人很有智慧,对我很好,帮助
140
140
114400

----------------------- Page 147-----------------------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我解脱这个朽败的身体,我实在要感谢他们。”
     佛陀听了富楼那的话,赞叹道:
     “善哉!善哉!你能够忍辱而柔和,你有资格去输卢那的地方
度化众生,使他们达到灭苦的目标。”
     18. 大家要好好效法富楼那尊者的传法精神,他已经培养出强
大的觉性,能够以平等心去处理逆境。经过他的度化,在输卢那的
地方,他建立了五百个精舍,使好多人都得到了正法的利益。
     19. 动中禅的禅修课程结束时,也是禅修的开始。因为生活就
是禅修。关于动中禅的课程规划,一种是七天的训练课程,有时连
续数期,这种课程常常有小参,有禅师在旁指导。另一种是共修课
程,由老学员安排,禅师虽在国外,每天仍然透过传真、电子邮件
来指导。这些课程都有相同的作息时间,从早到晚一直培养觉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放逸、懈怠,而今透过这些课程,可以
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容易使觉性持续不断。想用功办道,并且能
遵守团体规约的学员们,欢迎来参加这些课程。最后,祝福大家早
日圆满自己的觉性。
                                                                          141
                                                                          141
                                                                       114411

----------------------- Page 148-----------------------
        本来就没有什么“苦”
        本来就没有什么“苦”
        本本来来就就没没有有什什么么““苦苦””,
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明了“苦”
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明了“苦”
只只是是因因为为我我们们没没有有明明了了““苦苦””,
                    才产生了烦恼
                    才产生了烦恼
                    才才产产生生了了烦烦恼恼。
                                      --- 隆波田
                                      --- 隆波田
                                      ------隆隆波波田田

----------------------- Page 14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第四篇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瓦他那·苏普罗玛加卡医生[泰国]
                                                                           143
                                                                           143
                                                                        114433

----------------------- Page 150-----------------------
                       不要在没有
                       不要在没有
                       不不要要在在没没有有
佛陀、阿罗汉、涅磐的地方
佛陀、阿罗汉、涅磐的地方
佛佛陀陀、、阿阿罗罗汉汉、、涅涅磐磐的的地地方方
                   去寻找他们
                    去寻找他们
                   去去寻寻找找他他们们,
                要向内心去寻求
                要向内心去寻求
                要要向向内内心心去去寻寻求求
             将觉性持续如链
             将觉性持续如链
             将将觉觉性性持持续续如如链链,
          你必将发现和看见
          你必将发现和看见
          你你必必将将发发现现和和看看见见。
                                       --- 隆波田
                                       --- 隆波田
                                       ------隆隆波波田田

----------------------- Page 151-----------------------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隆隆波波田田::平平凡凡僧僧,,独独特特质质
     您若曾幸会隆波田尊者,也许会以为他只不过是一位安详静默
的老僧,有如在泰国境内常见的其它老和尚一样。可是,只要稍稍
留意,就该注意到,安详中,他一直是非常的镇定和觉知自己的。
     当我们有缘向他请教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体会到了这位平凡僧
的超然:一位近乎文盲的人,竟一贯地强调与教诲唯一的主题——
“觉”。解疑时,他睿智清明,对所有的问题的解答和开示,不凡
到足以叹为“不可思议”。一位不曾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以一种简
单、清晰、深入、具体、明确的方式来解答所问,用他的大智慧,
彻底平息我们的疑惑。
     如何地标榜隆波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教诲。他的开示,
即使是对非常简单或基本的问题,都弥足珍贵,似暗处明灯,驱散
黑暗,引发见道之光,衍生智慧之光芒。他的开示,将或多或少地
有益于那些犹在探索且迷失在黑暗中的无知、疑惑、迷茫的人。
     在隆波田生涯的最后五年中,我和那群照顾他的医疗同事们,
偶尔会求教于他,以除去心中的疑虑。仅将他的答案、开示和见解
辑录如下,以供有用之士之需。在此,没有对隆波田歌颂的意图,
也不想藉此提升或感激对他老人家的信仰。
     仔细思辩、亲自检视、理解下文是读者的义务——一种我们都
应尊重的权利和义务。
一、法非衣裳

----------------------- Page 15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隆波田有一次告诉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曾误信“法”是
身外之物,像衣裳一样,必须寻求而后穿戴。事实上,“法”就在
我们身上,人人本具。
二、学习教理
     谈到学习教理,隆波田说道:“学习佛法以及教理,仅用于哗
众取宠或是争论辩论个高低,于事无补。应运用它实实在在地修至
究竟,方能得到大利益。
三、修行方法
     我曾问:“既然我们都同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那为什么在不
同的道场却教授、修习不同的方法呢?”。
     隆波田尊者回答道:“这是正常的。有人云,即使佛住世时,
也有一百零八个不同僧团,每个僧团都宣称他们的法是正法,而其
余的一百零七个僧团都是邪知邪见的。我们一定得运用自己的智
慧,细心审量。容易受骗、怀疑与心扉闭塞都是歧途。任何能导致
灭苦之法都是正确的。依法本身而言,所有知道它实相的人,都会
有相同的智慧”。
     有人问除了他的教法外,其它各种不同的教法好不好时,隆波
田回答道:“对他们来讲是好的,对我们来讲就不一定了”。
四、学佛会使人变成恶人吗?
     我们有一次问:“为什么有些出家人,已经学到很高层次,还
在还俗之后行为险恶呢,甚至比没有出过家和学过佛的人更加糟糕
146
146
114466

----------------------- Page 153-----------------------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呢?”
     隆波田回答:“这种人只读书,研究理论,但从不曾研究过自
己,所以他们从来不认识自己。”
五、死者无用
     隆波田说,修学佛法须在此生此世修,现在就修,不要等到死
以后。
     “人死后,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唯有活着的时候,我们才能
真正地自利利他。”
六、为何求法
     有一次,我请教隆波田为何会决心要求法的。他解释道:在我
的一生中,我曾虔诚的持戒、修功德、做布施、年供僧袍。可是,
就在最后一次筹措僧袍年供时,却与家人起了争执。我因此做了如
下的思维:究竟为什么持戒、修功德、尽力布施,而心中仍然会起
烦恼呢?因此我决心要寻求真理,寻求可以使我由苦的束缚中彻底
解脱的法。”
七、为何出家
     据我所知,隆波田尚是居士时,便已证悟。为何又要出家为僧
呢?
     他回答道:“僧人象征着依法修持的典范。所以出家为僧后,
使得弘扬正法更容易一些。”
                                                                          147
                                                                          147
                                                                       114477

----------------------- Page 15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八、你认识隆波田吗?
     隆波田尊者曾提起有一天当他在拉玛他菩提医院等候钴放射
治疗时,一位坐在附近的人开始同他闲聊。初交谈时,那个人问“认
识隆波田吗?”
     隆波田回答:“我还是了解一些的。”
     在讨论一些佛法之后,那个人开始起疑又问道:“您就是隆波
田,对吧?”
     “正是”。隆波田承认道。
九、隆波田经外说法
     有一次,我向隆波田提起,人们在学佛时,通常将三藏经典奉
为权威教典,而他说法时,却几乎不涉及三藏经典。
     隆波田指出:“佛所说的法,在他圆寂数百年后才被集结于三
藏里。于往后数千年里,又几经抄录,教义也许记录极佳。然而,
当今读者能否领会其中真正的意义,还是很让人怀疑的。对我而言,
一味地引用经典,有如在担保他人主张之真实性,而那些知见,我
并不确定。可是我告诉你们的那些,我能保证,因为是自己亲身体
验到的。”
     “经典有如地图,对于不识路者或未达到目的者适用。对已达
到者而言,地图则无意义。”
148
148
114488

----------------------- Page 155-----------------------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此外,三藏以印度某地域之方言写成,因而对该地区的人士
或知晓该方言者适用。然而,佛所教之法,它是超越语言、超越文
字、超越种族、超越性别、超越一切的。果真悟法,当以自己的语
言来教化与表达。”
     “研读三藏经典本是好事,但是别执迷名相。以芒果为例,不
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字眼来表达它。别陷入名相及译词的争论,
沉迷地认为只有一个字才能正确地称呼它而忽略了芒果,任其腐
烂。只要是吃过芒果的人,一定知道这水果的实际味道,不管它被
称为什么,甚至不被命名。”
十、佛教护身物
     在认识了解隆波田之前,我曾见过他老人家。那时,我对佛教
的护身物非常感兴趣。为了向他求个护身物,我试着打动他而向他
炫耀我的一件非常珍贵的护身佛像,吹嘘这护身物很古老,是七百
年以前的产物。
     他问:“这护身物是什么做的啊?”
     我告诉他是陶器,是用极硬的粘土和细致的咖啡色罗望子酱烧
烤成的,且内含多种金属。
     隆波田平静地说道:“任何土,都跟着地球同时诞生。你的护
身佛像,事实上,并不比我们进这房子前所踩的土更古老。”
     单就这么一句话,使我洒脱地把那护身佛像从脖子上摘了下
来,以无上的自信,放下了我对这类物品的执着。
                                                                          149
                                                                          149
                                                                       114499

----------------------- Page 15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有人曾请教在脖子上佩戴佛教护身物好不好。
     隆波田回答说:“好是好,可是有比佩戴护身物还要好的,你
要吗?”
     隆波田有次被请求鉴定该人的护身物是否真有公认的超自然
的神奇力量。
     隆波田问那个人:“它的制造者还活着吗?”。
     当获知这个制造者早已离开人世了,此护身物原不过是个传下
来的遗物时,隆波田说到:“既然连它的制造者都死了,我们又怎
能寄希望这个东西能帮我们免于一死呢?”
十一、佛的事
     有一次,我们讨论佛舍利的本质,究竟它们是骨头转化成晶体
或只是烧过的骨头。被问及到他的看法时,隆波田论到:“佛的事
不是我们的事;我们的事也不是佛的事。但是,佛教导我们应该明
白关系我们自己的事,当我们能认清自己时,佛来不来都无关紧要
了。”
十二、皮毛
     隆波田曾感叹许多来看他的人只问一些佛教皮毛上的问题,大
部分的人都是在皮毛上下功夫。例如做某件事可得多少功德、死后
是否会再投胎等等。很少有人问,佛教真正教导的是什么呢?如何
应用那些教法来修行呢?或者该怎么修才能减轻烦恼。隆波田仅回
答所问。他认为,由他来自问自答并不恰当。
150
150
115500

----------------------- Page 157-----------------------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十三、过去、现在、未来
     隆波田常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无法改变;未来的事情
还未发生,所以应该活在当下。把当下做到最好,把今天做到最好。
今天就是明天最好的过去;明天就是今天最好的未来。心里常挂碍
过去无法改变的事、惦记着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担忧现在不能灭苦
的事,都是无用的。”
十四、悟者与凡夫
     隆波田说:“就身而言,悟者与凡夫没有差别;就心而论,悟
者之心超越凡夫、超越一切。”
十五、阿难尊者的故事
     我总是不解,为何阿难尊者听闻、了解佛所说的法比谁都多,
却未成为阿罗汉。
     隆波田解释道:“阿难尊者对佛陀之认识极深是属实的,可是
却未认识自己。佛陀圆寂后,阿难尊者回过头来看自己,学习真正
认识自己,而后开悟成为了阿罗汉。”
十六、昆善塔拉
     我们曾经问起昆善塔拉的事例,他被称为是布施波罗蜜的典
范。可是,他的作为似乎对他的妻小极不负责任。是否真的是他布
施眷属的行为使他转世成佛?
                                                                          151
                                                                          151
                                                                       115511

----------------------- Page 15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隆波田回答道:“昆善塔拉的事例,是个代代相传了很久的故
事。如果你认为它是真的,就该效仿他,把你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布
施给工农们以助他们工作并成就自己成佛。可是,我若重新比喻给
你们听——目前跟我们最亲近的就像妻小一样有感情的是贪、嗔、
痴,舍下它们,彻底地放弃它们,你能了解我说的话吗?”
十七、信
     隆波田总是说,我们不该马上相信或者立刻排斥某件事,应该
先仔细地思量或者考验它,再决定信或不信。
     隆波田述说佛陀的故事:“安古玛拉是位很容易相信别人的
人,他总是顺从老师的指示,甚至受命去杀许多人,他都做了。还
有一个叫乌帕卡的人,见到佛那使人生信和自信的特质,却不愿意
相信佛已是开悟的圣者,而离开,走他自己的路,错失了向佛学习
的机会。”
十八、功德
     我请教隆波田:“做功德能不能就真得到功德呢?”
     隆波田反问:“你以为功德是什么?”
     当我告诉他我认为功德是我们死后会得到好的果报时,他问:
“你有没有听过出家人念诵作僧袍年供会得到什么什么利益,说它
会使我们升天而又有五百或一千的神仙护持我们。现在,想一想泰
国境内有那么多的寺院。假若每年每个寺院都举办僧袍年供,那么
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神仙给我们每个做了功德的人呢?我们把出
家人当成银行会计,负责计算我们死后有多少利息,是吗?”
152
152
115522

----------------------- Page 159-----------------------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我进一步问隆波田:“果真如此,你对当前一般以财物布施做
功德的看法又如何?”
     他回答如下:“用财物布施是好的。但是,它像稻穗,只能做
稻种用。我们若想吃饭,一定要吃煮过或者蒸熟的米,而不是生米
或者稻子。执着地迷信的用财物布施做功德以寻求好的回报是幻
妄,是完全迷失在黑暗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一种白色的黑暗。
最究竟的功德是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
十九、行善、作恶
     我有次向隆波田提起,有些人怀疑古时的谚语“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的真实性。
     他指出:“是社会订出了善恶的标准。在此地认为是善,到其
他方也许就被判为恶。我们应建立一个新的又较为恰当的认识,那
就是——行善是善,行恶是恶。”
二十、葬礼
     有次我们向隆波田请教:“当我们举行葬礼时,死人会不会从
我们为他举行的仪式中获得利益?”
     隆波田回答:“葬礼是活着的人发明出来的传统习俗,因为他
们很不放心死了的人。究竟死了的人是否能从仪式中获得利益是一
件一直值得怀疑的事情。然而,可以确定会获利益的是出家和尚。
我们以为出家人能代替邮差做事情吗?”
                                                                          153
                                                                          153
                                                                       115533

----------------------- Page 16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二十一、礼敬自己
     隆波田叙述他在老挝时,应一位村民之邀参加一个为他母亲延
寿的传统礼赞典礼。可是,仪式中隆波田并没有唱诵。因此,功德
主便没有供养他。
     隆波田向村民指出:“为了使我们的父母长寿,我们应做的是
孝顺,而不单是请僧人们念经就期望我们的双亲会因此而长寿。”
     他接着就带领孩子们向他们的父母行大礼拜。而且他自己还身
先示范。
     当时在场的村民们立即变得非常惊恐,认为隆波田的做法有违
常规,他们不曾见出家人礼拜在家人。隆波田因此又向他们指出:
“当我带领孩子们跟随我礼敬他们的父母时,没有礼拜在家人,而
是礼敬我自己,礼自性 。因为我能教导人们了解什么是延寿的真
正意义。”
二十二、礼敬僧袍
     有一次我向隆波田提出:“我们很难知道一位出家人是真正的
僧人或只是宗教的寄生虫,只看到某人剃了发、穿黄色僧袍,便立
即礼拜。”
     隆波田提出他的看法:“假如我们只是礼敬僧袍,那么在经过
佛教用品街的时候,整条长街排满了卖僧物的店铺,我们岂不就要
从街头顶礼到街尾?!”
二十三、吃肉的人能开悟吗
154
154
115544

----------------------- Page 161-----------------------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曾经请教隆波田尊者,不吃肉会让我们的修行提高的更快或能
早日见法离苦吗?
     他回答道:“修行开悟并不在于我们吃了什么或没吃什么。就
像悉达多王子,不要说吃肉了,修苦行绝食到骨瘦如柴,也还是没
有悟道。开悟是要有智慧的,修道、悟道是智慧的事。”
二十四、迷失于念、执着于念
     隆波田说:“我们人类总是在不停地思考,念头不断,恰如湍
流的河水。迷失或执着在念头里,犹如汲水囤积。可是,我们若有
觉性,念起时立刻如实地觉知它,则像无阻碍的水,任运流畅。迷
失在念头中和执着在念头里,都会产生苦。”
二十五、以觉工作
     隆波田经常告诉大家:“所有的人在这个社会里都有需要我们
去完成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正常的。以觉性克尽己责将会产生究竟
圆满的成果以及可能的最佳结果。”
二十六、以石压草
     我曾请教隆波田关于制心一处的静坐是怎么回事。他答道:“这
种禅法在佛出世前曾被广泛地修习。它能产生一种暂时的平静。出
定时,我们的心仍为贪、嗔、痴所奴役,并非真正的改变。正如以
石压草,石下的草即使枯萎,一遇阳光,又生起来了。这与内观不
同。内观能开发智慧,心将彻底地改变。”
                                                                           155
                                                                           155
                                                                        115555

----------------------- Page 16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二十七、执着禅法
           隆波田有一次提醒大家说:“如果我们执着于某个法门或
禅法,正如乘船渡河,船已达彼岸,却因执迷于这条船而始终不肯
上岸。”
二十八、修观、修比婆舍那会导致精神失常吗?
     我们曾问隆波田是否真像某些心理医生说的,修观会令人发
狂?
     隆波田回答:“一个不认识、看不到自己内心的人就是疯子。
修观,修比婆舍那,是学习认识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心,如果修
了会发疯,那绝不是在修比婆舍那。”
二十九、苦
     有一次,有人问隆波田,怎么解释苦。
     隆波田拿了一个东西放到手中,紧握拳头,接着,翻手,手心
向下,然后松开手,指着掉在地上的掌中物说:“这就是苦。”
     问的人当下就领会到:哦,苦是我们自己造作而执着不放的东
西。它是完全可以放下的。隆波田尊者还说:“能很容易领悟到的
人,是有智慧的人。”
三十、学生
     隆波田有次将受过教育的人分成了两类,而且还作了下述的比
156
156
115566

----------------------- Page 163-----------------------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较。第一类是那些清楚地知道真理的人,他们有智慧,开口时令人
当下领会。第二类人是些知识仅靠熟练或者强记而得的人。当他们
说话时,不是滔滔不绝辞藻华丽地长篇大论,就是大肆地引经据典,
为了让别人能相信他们,这都是因为他们本身并未悟到真理。”
三十一、人护戒?戒护人?
     隆波田常问:“我们为什么持戒持得像照顾玻璃杯,生怕它碎
了一样?为什么不能真正地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得戒,也就是平常
心?戒应该能照顾我们而不是我们必须操心护戒。”
三十二、出家与还俗
     为了拿掉恶性肿瘤,我不得不将隆波田的胃几乎全部切除。因
而建议他少吃多餐。隆波田说,一旦如此,则日中之后尚须进食,
那将犯戒并招引非议与谴责。在这种强况下,他宁愿还俗。因为,
对他而言,是僧非僧,两无差别。他的心是稳定而不再退转的。
三十三、了解他的教义者
     我们曾经问隆波田,有多少人在听了他的教法或者受他指导后
能领会他的教义。
     隆波田回答:“大概不多于百分之十到十五,这是很正常的。
一位根基好而且因缘成熟的人便能够领会。但是,大部分的佛教徒,
仍执迷在修福报上。”
三十四、“绳断”时如何?
                                                                          157
                                                                          157
                                                                       115577

----------------------- Page 16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在读隆波田叙述其修证经验时,很难理解他修行最后阶段的一
个比喻,是这样的“它正如一条紧绷于两柱中之绳子,突然中断,
永远无法再予连接。”
     问到这儿的时候,隆波田解释:“语言只不过是用以表达某种
事物的一种媒介。但是,你所问的那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我们如果把白色的漆放在等量的黑漆旁边,中间间隔一公分,将他
们调匀,我们可以称中间的颜色为灰色,是吗?可是,假如白漆是
放在黑漆的十公分外,再把两者慢慢调匀,你便发现其中任何一个
点的颜色是没有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你必须自己去体验,自己去
领悟。”
     “你注意过雨季的云吗?他们看来形状不同,可是若乘飞机直
入云霄,他们看起来便与之前不同了。”
     “没有文字能解释你所问的境界,它是超越语言文字的。我们
所有的揣测如此或如彼皆是枉然。你一定要自己去体验,你一定要
自己去看见,领悟。”
三十五、决心
     根据经典,在成正觉前,悉达多太子接受在家女苏佳塔的食物。
吃完后,将托盘放入就近的河中而下誓言:“若能圆觉成佛,这托
盘应逆流而上。”这托盘竟真的就逆流而上了。我问隆波田对这个
问题的看法,它似乎有违自然。
     隆波田指出:“所有东西都一定会被河水夹带顺流而下的。但
是这个故事是指逆向冲击而来的念流。我们应在自己的念头上做到
逆流而上,我们若能看到念流的源头,就知道这个故事的真正涵义
158
158
115588

----------------------- Page 165-----------------------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了”。
三十六、涅盘
     隆波田告诉我们,他和一位在家居士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这
位居士在修了一些福报之后表示希望借此功德将来好入涅盘。
     隆波田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去涅盘那?”
     村民答:“在我死后。”
     隆波田问:“你真想去涅盘吗?”
     “对,我真想去那里。”
     隆波田接着说道:“果真如此,你应该赶快去死,就能很快的
进入涅盘了。”
     那村民感到非常迷惑地说:“可是我还不想死啊。”
     “既然你想入涅盘,为什么又不想快点死呢?这就说明你完全
理解错了。”隆波田向村民指出:“佛从来没有教人死后入涅盘,
而是教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能证得涅盘。”
三十七、灯光
     在隆波田就医治疗后期,生命垂危的那段时间里,我太太很担
心他往生以后法的弘扬上的情况。隆波田回答说:“你一点也不需
要担心这件事,只要人类存在,就会有悟道的人不断地出现,因为
                                                                           159
                                                                           159
                                                                        115599

----------------------- Page 16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法不是谁可以独占或拥有的财产。法是在佛陀出世以前就一直存在
的,是佛陀第一个找到并用法来教导众生的。一个悟道的人,就像
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越靠近灯光的人看的越清楚,而稍远一点的就
看的不太清楚了。终有那么一天这盏灯一定会熄灭,但是它还会不
断地再被点亮起来。”
     当我们问道有哪位徒弟是像他老人家一样的,隆波田尊者回答
说:“这是心的事,我们很难了解别人的心,但是我们在交谈的过
程中,互相之间都是了解的。”
三十八、跟谁学法?
     当隆波田在Samitivej医院接受治疗的后期,他说:“我的病
很重了,我必须要做的是保持觉知呼吸,直到它停止。”因此我
直接问他:“如果您走了以后,我们应该跟谁学法,才能获得最佳
的效果呢?”隆波田回答:“去!从自身上去学法,观自己的心,
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160
160
116600

----------------------- Page 167-----------------------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授 权书
                    关于隆波田尊者系列书籍的授权
慈悲的李彤居士、岩松居士:
     中国隆波田动中禅护法居士李彤、岩松二位居士于2009年7
月28日向泰国隆波田基金会提出关于《觉知指南》授权出版的申
请。
     在此,泰国隆波田基金会正式授权予李彤、岩松二位居士,将
“觉知指南”一书在中国出版结缘和出版发行。
     泰国隆波田基金会对二位居士为隆波田动中禅的无上发心,以
及几年来致力于弘扬隆波田动中禅表示赞叹和感恩。
     望隆波田动中禅在中国利益更多的众生,为全世界及全人类的
和平、离苦作出更大的贡献。
                                     泰国隆波田基金会 主席
                                         隆波阿内得查瓦娄
                                               2009.8
                                                                           161
                                                                           161
                                                                        116611

----------------------- Page 16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附:授权书复印件
  162
  162
116622

----------------------- Page 169-----------------------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致 谢
     该书的第二篇是隆波田尊者的“觉知指南”,是本书的核心。
李彤居士将该篇以及第四篇由泰文版直译为中文,岩松居士参考其
他资料对这两篇进行了整理和文字上润饰。此次该书的印刷是由十
九位居士捐款助印,在排版、校对和印刷过程中得到了周辉、陈书
明、masha、童建凯等居士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名:动中禅修行指南
出版日期:2010年2月
本书已经获得泰国隆波田基金会授权印刷。
隆波田动中禅网站: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Email:Mahasaticn@Hotmail.com
                         版权所有,请勿删改。
                         免费赠阅,欢迎助印。


热门标签: 动中禅

禅修资料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