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动中禅修行指南(上)

时间:2018-08-03
                                     序
     当今高度发达的科技以及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并没有给人们
的内心带来真正的安详与和谐。很多人为寻求内的真理以及解决自
身的烦恼和痛苦,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各种修行方法。那么动中禅就
是其中的选择之一。
     动中禅是毗婆奢那(内观)的一种。内观就是往内观察自己的
身心实相。动中禅传自泰国,属于南传内观修法之一。练习时透过
规律而重复的手部动作,并配合经行,培养出强大的觉性,在行、
住、坐、卧中,自己的一举一行以及念头都能历历分明,体验身心
的生灭变化,由此灭除内心的执着与烦恼,最后超越了生死的束缚,
得到真正的自在。
     在当今世界种类繁多的禅修方法中,动中禅是与众不同的。虽
然它来自佛教,但是它本身几乎不含有任何的宗教色彩,适用于所
有人,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
何的典礼、仪式。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就接受它,练习它,并都可
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自2007年6月以来,我们邀请隆波田禅师的弟子隆波甘恬禅
师等人来到中国,在广东、浙江等地举办了二十余期动中禅七日禅
修课程,参加学员达数千人。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动中禅网站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截至目前,网站

----------------------- Page 4-----------------------
的访问量已达十六万人次之多。参加动中禅禅修课程的学员以及无
法统计的自学者,通过对动中禅的修习,对于正法的利益均有不同
程度的体验。
     为了满足众多学员的学习需要,我们将“隆波田的一生及其教
导”、“觉知指南”、“生活即禅修”、“隆波田:平凡僧,独特
质”等内容合编为《动中禅修行指南》一书,作为修习动中禅的参
考用书。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解脱!
                                      《动中禅修行指南》编写组
                                                   2010.2

----------------------- Page 5-----------------------
          念头如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念头如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念念头头如如溪溪水水般般恒恒常常地地流流动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当当念念头头来来时时,,要要同同时时知知道道身身体体的的动动作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这是是灭灭苦苦最最简简单单有有效效的的方方法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我可以向你保证。
                   我我可可以以向向你你保保证证。。
                                     --- 隆波田
                                     --- 隆波田
                                     ------隆隆波波田田

----------------------- Page 6-----------------------
                                           目  录
第一篇  隆波田的一生及其教导.....................................................1
第二篇  觉 知指南.....................................................................17
       前 言............................................................................................19
       隆波田禅师 简传.........................................................................20
       导 论..........................................................................................22
       第一章 培养觉性.......................................................................25
       第二章 走在正道上...................................................................36
       第三章 障碍及其解决之道.......................................................41
       后 言..............................................................................................44
       附录一............................................................................................48
       附录二............................................................................................50
       附录三............................................................................................51
       附录四............................................................................................56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69
       自 序............................................................................................71
       动中禅第零日法谈.......................................................................72
       动中禅第一日法谈.......................................................................78
       动中禅第二日法谈.......................................................................88
       动中禅第三日法谈.......................................................................98
       动中禅第四日法谈.....................................................................107
       动中禅第五日法谈......................................................................116
       动中禅第六日法谈.....................................................................125
       动中禅第七日法谈.....................................................................134
第四篇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143
授权书..............................................................................................161
致 谢..................................................................................................163

----------------------- Page 7-----------------------
第一篇隆波田的一生及其教导
                 塔威瓦.奔德里威瓦著

----------------------- Page 8-----------------------
                       发掘觉性
                       发掘觉性
                       发发掘掘觉觉性性,
      平静将会自然地升起,
       平静将会自然地升起,
      平平静静将将会会自自然然地地升升起起,,
      因为它一直就在那儿。
       因为它一直就在那儿。
      因因为为它它一一直直就就在在那那儿儿。。
这种升起的平静没有黏着,
这种升起的平静没有黏着,
这这种种升升起起的的平平静静没没有有黏黏着着,,
             没有贪、嗔、痴。
             没有贪、嗔、痴。
             没没有有贪贪、、嗔嗔、、痴痴。。
                                       --- 隆波田
                                       --- 隆波田
                                       ------隆隆波波田田

----------------------- Page 9-----------------------
                                简  介
      本文的目的是将泰国比丘隆波田(LuangporTeean)的一生以
及他所教导的“动中禅”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隆波田(1911-1988)
是本世纪泰国佛教界一位非常重要的导师。他将一种与传统的“静
态禅坐”(Static Meditation)方式所不同的动中禅(Dynamic
Meditation)做为禅修方法。他以一种非常生动鲜明的方式阐明佛
教徒修行的目的。在当代的佛教界里,他教导的动中禅是一种非常
独特的修行法门。
      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是透过规律的肢体动作来培养“觉性”
(Sati),让觉性去直接面对我们的念头或心理意识活动——人类痛
苦烦恼的根源。隆波田的教法指出了培养觉性的方法,让觉性来切
断如溪流般的念头。一旦觉性变得强大有力,便可超越念头及心理
意识活动,从而灭除由念头引生的贪、瞋、痴。
      隆波田的生平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他还是一个在
家人时就已体证了法,这在泰国这个一向以出家到寺院学习佛法为
重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不寻常(甚至有点难以置信)的事。他对佛
法的体验是一种顿悟的方式,这在中国与日本的禅宗史上是很常见
的。若以现代的南传佛教来看,隆波田可视为南传佛法中特殊“顿
悟”法门的指导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生平事迹与中国禅宗
的六祖惠能大师颇为相近,他也是以在家人的身份顿悟的。
                            隆波田的一生
      隆波田于1911年9月5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洛伊省(Loei)
的偏僻的布宏Buhom镇,是清(Chin)及姗(Som)的第五个小
孩,名字叫做“潘.印塔佩悟”,他有四个兄弟、一个姐妹。由于父
亲早逝,童年的隆波田必须花很多时间帮忙母亲辛苦地照顾农田。
                                                                             3
                                                                             3
                                                                            33

----------------------- Page 1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由于当地没有学校,潘.印塔佩悟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十一
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院剃度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
寺院里,潘.印塔佩悟很努力地学习经典,精进修行。十八个月后,
他还俗回家。二十岁时,根据传统他受戒成为比丘,再次跟着叔叔
学习经典与禅修。由于对佛陀的教导有了坚定的信心,因此他对禅
修的兴趣不断增长而持续修行。六个月之后他再度还俗。
      在恢复在家生活二年之后,潘.印塔佩悟(22岁)结了婚,他和
妻子虹(Hom)有三个小孩:南姆(Niam)、田(Teean)、特立安
(Triam)。长子在五岁时过逝,由于当地传统都以家中健在的最
大的小孩来称呼家长,于是大家从此都改称他为“波田(Por
Teean)”,意即“田的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波田辛勤地
耕作农场及果园,并在村里做小生意。在村子里,波田经常是举办
一些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并提供给僧侣食物、袈裟和医药以及筹建
当地寺院的工程项目等。他深受当地人民的景仰,并且三度被推选
为村子的领导者。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内的一个较大的江翰(Chiangkhan)镇,并
成为一位成功的贸易商。他经常驾驶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
(MekhongRiver)往来于泰国与老挝间做买卖。在这段时间内,他
接触到许多不同的禅修老师,也修行他们教给他的方法,增强了探
究真理的决心。在四十几岁时,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积善去恶以及
用着不同的方式打坐,并没有消除他的嗔心。所以他认为全心全意
的去寻求真理的时机到了。在他年近四十六岁这一年,波田安顿好
妻子的经济生活及生意之后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不
回家。
      波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旅程。他先来到泰国东北部农蓋
(Nongkhai)省的摩尼光寺(WatRangsimukdaram),决定参加为
期三个月的雨安居禅修。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来自老挝的禅师—
—阿姜潘(AchanPan)。阿姜潘教他一种觉知肢体移动的禅修方法。
4
4
44

----------------------- Page 11-----------------------
                                               第一篇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一次觉知肢体的一个动作,动作之后稍停,同时心里默念“动”、“停
止”。后来阿姜潘要回老挝去雨安居,寺院请另一位师父指导。这
位师父教导静坐默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波田发现刚开始还
可以专注练习,但是练习一阵子后就没有了兴趣。
     波田在此之前早已练习过各种禅法超过三十五年(10-46岁),
而且所有这些禅法也都包含有专注呼吸并且大都还有默念,他发现
自己只能获得暂时的平静。因此,他决定舍弃所有这些专注呼吸的
方法,而一门深入练习他最近跟阿姜潘学到的“觉知肢体移动”的
这个方法,不过——他舍弃了默念“动”和“停”。在接下来一天
的禅修中,他一直使用这个方法,自然而轻松地练习着。
     在禅修会的第三天,大约清晨五点左右,当他正在练习着手部
动作时,有一只母蝎身上载着好几只小蝎子,突然掉到他的腿上,
这些蝎子立即散爬在他腿上或地上。而奇怪的是,隆波田并没有感
到惊慌或害怕,就在这一刻,突然智慧在心中生起:取代他原本应
有的反应,他看到了身心(Rupa-Nama),看到了身的变化、心的
变化,看到身体的疾病和心的疾病。而且在那时,他清楚地了解了
身心的苦、无常和无我,通过这种洞察,他看清了实相和假名的区
别。由于看到了身心,他对宗教、佛教、罪业和功德的看法也完全
地改变了。过了一会儿,那些小蝎子回到他们母亲的背上,波田就
用一根树枝把他们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此时他心绪激动,感慨万千。但是终究又恢复到了他的练习。
一旦觉知到自己身心的变化,他的心很快恢复了正常。一直到了傍
晚,隆波田的觉性仍然持续且敏锐透彻,他不仅“知道”,且能“看
到”念头。当他看到念头,念头就停止了。这样练习没多久,他就
看到了念头的根源而生起智慧,他的心发生了彻底改变。此时的隆
波田不再需要依靠经典和老师了。
     那一天,他一直练习动中禅,内心一次又一次的发生改变。在
往后数年中,他的许多教导都是与心在灭苦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
                                                                            5
                                                                            5
                                                                           55

----------------------- Page 1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节相关。
     在晚上洗完澡后,隆波田继续练习经行,走在一条林间的小径
上。有一阵子后,他觉得像是被什么人推了一下,四处看看,并没
有什么人。这时一个念头生起,他立即“看见”这个念头,而且清
楚的看见这些念头及其他念头的起伏。这时他的内心有了第二次的
改变。第二天清早,当他经行走着,他的觉知又更深入了一层。这
时他的内心有了第三次的改变。而后很快的又达到了知“生—灭”
的境界。借由这个体证,隆波田的人性根本束缚和执着已全部消除,
原味尽失:即身心归回本来面目。
     几天以后,阿姜潘从老挝回来检查禅修者的进展,隆波田最后
一个去小参。
     阿姜潘问:“你知道了什么?”
     隆波田说:“我知道自己。”
     阿姜潘又问:“你是怎样知道自己?”
     他说:“我在行、住、坐、卧时知道自己的。”
     阿姜潘说:“只有死人才不知道自己。”
     隆波田回答:“我已经死过并重新活了过来。”
     阿姜潘说:“怎么说呢?”
     接着他解释说:““我已经由污秽、邪恶、痛苦、黑暗、昏昧中
死去,而又重新活了过来。”
     师父又问他:“盐咸不咸?”
     “不咸。”波田答。
     “为什么?”
     “盐不在我舌头上,怎么会咸呢?”
6
6
66

----------------------- Page 13-----------------------
                                               第一篇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师父又问他:“辣椒辣不辣,糖甜不甜?”隆波田都有着类似
的回答。
     师父又问他:“在黑的颜色中,哪一个黑色比较黑?”
     “黑色就是黑色,没有哪一个黑色比其他黑色比较黑;白色就
是白色,没有哪一样白色比其他白色较白;其他的东西没有哪一个
是会超过它自己的。”
     听到了这些答复,潘师父沉默了好一段时间又说道:“假如这
里有一片森林,有一个人来看我,又返回家去。在返家的途中,他
拿了一支枪,看到了一只老虎并举枪射中老虎。老虎中枪受了伤,
变成非常野蛮。我要求那位朋友回去后告诉你到我这里来,你会来
吗?”师父用着故事的比喻,问着这么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会的。我会来的。因为是你要请我来的,我当然会来。如果
我不来,是对你极不尊敬的。”
     “但是如果你来的话,那只老虎会咬你的。”
     “嗯!我并没有看见老虎。”
     “你会走相同的路径或是会绕道而行?或另走捷径呢?”
     “我不会另走捷径的。我会走相同的路径。当我走在相同的路
径,老虎冲着我来,我会看到老虎而躲避它;如果我不走同一路径,
老虎来时,我看不到,就不能躲避它。”
     听过这样的回答,潘师父就没再说什么了。
     隆波田继续练习培养自己的觉性,直到这次禅修结束后,才返
回了家乡。此后,他开始教他的妻子练习动中禅。有着对隆波田崇
高的敬意,他的妻子依照着他的指点刻苦地练习,两年以后也悟到
了“法”。那是在一天的上午,当她正在院子里摘菜,而隆波田听
到她叫道:“我怎么啦?”,“什么事?”隆波田问。“这个身子原样
尽失,它就像腌渍的牛肉干收缩了一般。”隆波田告诉她不要管这
                                                                            7
                                                                            7
                                                                           77

----------------------- Page 1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个身子的变化,就让它顺其自然就好。事后,她告诉隆波田,她已
不再有任何苦了。
     隆波田又同样指导着巴南(ParNom)和侖南(LoongNom),
他的妹妹及妹夫,直到他们也同样的悟到了“法”。他还教他的亲
戚朋友,邻居及村民们练动中禅。因为大家对他相当尊敬,都愿意
跟着他练习,所以许多人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有了这些信心后,
他在家乡举办了第一次公开的为期十天的禅修。他用个人的钱去供
养前来的三四十人,并从此竭尽全力地弘扬动中禅。很快他在家乡
建了两个禅修中心,在附近也建了好几处。但是在泰国要成为老师
指导他人,如果不是出家身份,是很难广为人接受的。 所以在他
四十八岁时(1960年2月3日),他又再次剃度成为比丘,在家乡
荣成寺(WatSrihunmueng)出家。
     剃度师是个年长的比丘维吉塔马卡力亚(Vijutdhammacariya)。隆
波田的巴利名为慧心(Cittasubho)但是人们还是尊称他隆波田
(VenerableFatherTeean)。因为当时他就已是以此名而广为人知。
成为寺院主持的隆波田,在寺内寺外教导人们这种动中禅有一年
多,而后就到江翰(Chiangkhan)另建了两个禅修中心,一个是和
平林寺(WatSantivanaram),另一个是胜利山寺(WatPhonchai)。
另外还到老挝去建了一个禅修中心。
     因为隆波田所教的禅法有别于传统的修行方法,既没有经典作
为依据,又与传统有别,所以曾经有一度还被人误认为是外道比丘,
而泰国当时是非常反外道的。有一位年轻的警官因为怀疑他而混入
出家人当中来监视隆波田。隆波田悉心的指导他动中禅,就在练习
了一段时日后,这位年轻人开始认识到什么是“法”,什么是“实
相”,而服气的皈依于其坐下,并忏悔自己的原本来意。从此以后,
有关隆波田的各种错误流言和指控,都不攻自破而销声匿迹。
     隆波田奉献余生,专心致志地传授正法。他辛勤不懈地工作,
吃得少,睡得少,而且避免掉所有会转移焦点和让他分心的事务,
8
8
88

----------------------- Page 15-----------------------
                                               第一篇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坚持为其他寻法者尽一切可能找到“法”——那几乎唾手可得之
“法”。
     身为动中禅的领导者,隆波田的名声遍及泰国的东北部。1966
年他在洛伊(Loei)城的附近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禅修中心。1971年
又在解脱林寺(WatMokkhavanaram)城郊建立另一中心。他也同
时去到老挝弘扬动中禅(在1961年到1963之间),并于1974年再
次前往柬埔寨首都金边指导。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指导下练习
后,有一些比丘也达到了能够指导人的能力而在各个禅修中心帮助
隆波田指导人。譬如隆波甘恬(AchanKhamkhian)及阿姜达(Achan
DaSamma-khato)都是他的助手。
     曾经是泰国东北“精神医师”的隆波甘恬于1966年在他三十
岁时,来到隆波田的禅修中心佛乘林寺(WatPaphutthayan)。经过
指导,一个多月后,他体验到了所谓的“色-名”,超越了他的巫术
及迷信的境界。之后他决定在此中心出家并继续练习动中禅。在经
过三年的修行后,他回归了本性而成为动中禅的一位导师。他在胜
境省(Chaiyabhum)地圆寂林寺建立了一个禅中心(WatPaukhto),
发誓要帮助贫苦无助的乡间百姓,并从事于保护环境的各项工作。
     另一位来自东北部的僧侣阿姜达,也练习过很多禅修方法却得
不到任何真正的结果,当他听到有关隆波田的教导后,经过长期的
寻访,终于遇见了隆波田并在他的指导下练习。阿姜达只花了三天
就了悟“色-名”(身心),然后他的修行快速向前进展而证得苦灭,
成为一位动中禅导师。他目前在解脱森林寺(Wat
Mokkhavanaram)当住持并指导禅修。
     1975年隆波田被邀请到曼谷近邻诺布里省(Nonburi)的润生
寺(WatChonlaprathan)去指导禅修。对当地的修行者而言,尚没
有人知道这么一位乡下来的,不识字的和尚会懂什么道理。但在那
里有一位知名的学者僧人科维·摩难陀(KovitKhemananda),颇受
知识分子及学生的欢迎,刚好也在此寺教学。他在对隆波田所说的
                                                                            9
                                                                            9
                                                                           99

----------------------- Page 1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话以及所教导的法怀疑了好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心领神会的认识到
隆波田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悟道僧人。隆波田被“发现”之后,
他随即受到了曼谷的知识界及学生们的欢迎,遍及整个泰国。
      1976年底,隆波田在曼谷近郊建了一个禅修中心——南来寺
(WatSanamnai)。在此道场期间,受到各地的邀请,到大学、医院、
各地的学校及各级机构的佛学社(包括政府的部门和隶属)去演讲,
指导动中禅。1986年底,隆波田指定隆波通(AchanThong)为南
来寺(WatSanamnai)的住持。1939年隆波通出生于泰国的东北部,
父亲于他七岁时过世,由母亲抚养成人,隆波通遵照习俗在二十二
岁时出家。在1968年他前往布宏(Buhom)镇去见隆波田,并请
求在他的禅修中心进行密集的修行。在那里他希望可以在小茅屋里
修行,避免掉寺院里的仪式仪规,专心修行。他的请求为隆波田同
意。往后这种安排也就成为修行者来这禅修的陈规。
      隆波田到全国各地区指导动中禅,他的名气广为人知,他的演
讲均被编译成书或录音带。他也前往泰国南部的哈叶省(Hatyai)
传授动中禅,该地的栓.塔玛色空(SuanThammsakon)禅修中心
就是为修练动中禅而建立的。
      1982年隆波田应某一佛教社团的邀请去了新加坡两次。6月8
日至24日在他第一次访问新加坡期间,遇见了来自日本的山田
(YamadaRoshi)禅师,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这两位大师在相会
期间谈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顿悟’”以及“什么是获得这种‘顿
悟’的真正方法”的问题。山田罗西强调禅定和参公案,隆波田则
是强调觉知身体的动作和看念头(不需要专注或默念)。山田认为
顿悟是藉由参破《无门关》中记载的一系列公案逐渐达到的
(satori)。在这一传统中,如果一个人终此一生无法参究完所有的
公案,他们可以在下一生中继续参究,直到达成最终的顿悟。相反,
隆波田不依任何经典或历史记载的资料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
一系列“内观所缘”。他主张,人们应该就在今生精进地培养觉性,
10
 10
1100

----------------------- Page 17-----------------------
                                               第一篇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直到证悟生灭的状态(即最后的顿悟)。不像许多其它佛教宗派的导
师,他从不曾提及有关来生的事。专注的修法和公案的参究与藉身
体的动作培养觉知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系列公案的内容与动
中禅一系列“内观所缘”的内容也相当不同。
     同年十月隆波田再度访问新加坡,为当地一些感兴趣的人教导
动中禅并主持了一次禅修。在这两次拜访期间,隆波田生病而且必
须住院诊疗——这是后来更具威胁的一场重病之前兆。
     1985年底时,隆波田成功的指导了一位女性修行者,安嘉立·泰
雅农老师(AnchaleeThaiyanond)。她是一位有两个女儿的中年妇女,
住在曼谷。安嘉立不同于一般女性,她从来对宗教,积善消业等没
有什么兴趣。她只是无意中读了隆波田的书,而对他生起信心。她
去参访隆波田并依照他的指导在家里专心地练习。安嘉立在曼谷那
样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也悟到了“法”,而成为隆波田的女继承人。
     在1983年年中隆波田的健康状况很差。经过诊断他得知罹患
了癌症(MalignantLymphoma)。从1982年11月到1983年3月,
这期间隆波田进行了多次的手术和放射药物治疗。尽管病情严重,
但他还是在生命最后的五年完成了超量的工作,奉献了相当多的精
力做单独的指导、公开的演讲及主持禅修。1983年隆波田在洛伊
省大明光寺(Thapmingkhwan)建立了最后一个禅修中心,在
1986 年该中心附近又增加了很大的一块地佛法岛(Ko
Phutthatham)。他还是积极而勤快地指导禅修,一直到他疾病的
末期。
     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多时,隆波田申请离开医院,回到
洛伊省佛法岛的禅修中心,由他的弟子们轮流照顾他。在返回后的
第五天,他宣布自己即将过世,然后用自己的觉性反观入内,那原
本不太灵活的身体变得柔软而轻松,圆满的觉性充沛,没有依附,
没有任何的执着。一个小时之后他的呼吸完全停止了,如同风吹着
树枝,风吹过后树枝逐渐恢复宁静一样。当天,1988年的9月13
                                                                           11
                                                                           11
                                                                         1111

----------------------- Page 1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日下午6点15分,隆波田非常平静的离开此世。他所留在世上的
是没有一刻间断的指导、珍贵的发现和他的非同一般的动中禅。
                            隆波田的教导
     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通过觉知身体的动作来唤醒和培养觉性
(sati)。练习这个方法,身与对身的觉知(心)是和谐一致的。依
隆波田的教导,身与对身体的觉知二者之间的和谐一致,是看念头
的基础。
     通常人在日常活动当中会累积许多的思维和想象,而这些思维
和想象会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以念头的形式展现出来。依照隆波田
的教导,通过对身体动作的觉知,可以让觉性变得强大,然后自然
地就能够直接面对整个思维过程并清楚地看见(see)念头。隆波田认
为,念头是人类活动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
     在隆波田的教导中,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基本元素。当觉性
弱时,念头会把我们拉到过去和未来而形成强大的环链(思维的环
链)。而当觉性强时,思维的环链就会被立即打断。在动中禅的修
行过程中,禅修者努力唤醒、培养及增强觉性就是为了看见念头并
打破它的束缚。
     隆波田认为,念头是引生贪瞋痴三种烦恼的根源。如果我们想
要克服贪瞋痴,仅靠持戒去抑止它们或者靠某些基于专注的禅修方
法保持内心的平静而来抑止它们是不够的。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得到
暂时的平静,但都是不究竟的。我们必须直探烦恼的根源--念头,
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要用觉性去看念头并打断念头的环链;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觉性逆念流而上,这样才能了解和看见念头
的真实本质。
     隆波田时常告诫修行者不要以任何形式的定来压抑念头。这一
点在修行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样做能得到一些暂时的平静,但
12
12
1122

----------------------- Page 19-----------------------
                                               第一篇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是我们还是不能够看见念头的本质。相反,他教导我们应该让念头
自然地生起,让觉性去看念头。如此一来,念头的环链自然会被打
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安下心来并透过规律的身体动作(一次
觉知一个动作)来发展觉性。
      练习动中禅,透过对身体动作的觉知来唤醒觉性,让觉性看见
并打断念头的环链,从而使得内六根与外六尘断开而不再连接。但
是,这种断开并不是由我们的思维所能左右的,而是正确修行的自
然结果。当觉性打断了念头的环链时,念头就会失去主导的力量。
当觉性成为主导力量时,觉性就能超越念头以及念头引生的贪瞋痴
三种烦恼,从而达到灭苦。练习动中禅能够让我们如实地看到实相,
自然而然地生起智慧。
      任何时候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就会看见,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
睡觉时移动身体我们也会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有圆满的觉性。当我
们能够随时看见念头时,我们就能每次都战胜它们,不论那是什么
样的念头。能够看见念头的人便趋向于涅槃(nibbana)。之后我们
将会到达某种境界,某种内在事件将会突然升起。如果念头很迅速,
智慧也会很迅速。如果念头或情感很深沉,智慧也会很深沉。假使
此二法同样深沉而互相撞击,那么某种潜藏于每个人之中的状态就
会突然出现。此时眼、耳、鼻、舌、身、意会脱离色、声、香、味、
触、法。就好像拆卸汽车的驾驶机械装置一样,因为零件已经彼此
独立了,所以车子虽然还在,却已无法再被开动。
隆波田将动中禅的内观所缘概述如下:
身心所缘
1. 身—心(Rupa-Nama)
2. 身动—心动;身病—心病
                                                                           13
                                                                           13
                                                                         1133

----------------------- Page 2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3. 苦—无常—无我(无法忍受的-易变的-无法主宰的)
4. 假名(Sammati)
5. 宗教、佛教
6. 过失、功德
胜义谛所缘
1. 事物—胜义—状态
2. 贪-瞋-痴
3.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4. 烦恼—渴爱—执取—业
5. 戒(正常)
6. 戒蕴-定蕴-慧蕴
7. 奢摩它和毗婆舍那(内观)
8. 欲漏、有漏、无明漏
9. 身、口、意等恶业的各自果报以及三种恶业的组合果报
10. 身、口、意等善业的各自果报以及三种善业的组合果报
     —
     —
“生——灭”状态(苦尽)
      动中禅这些次第的“内观所缘”也是一系列次第的修行体验,
透过这一系列次第的修行体验能够让我们的心一步步地趋向苦灭。
这些都是隆波田当年修动中禅时亲身的体证,今天它们成为动中禅
的行者修学过程中的指南。兹说明如下:
身心所缘
14
14
1144

----------------------- Page 21-----------------------
                                               第一篇 隆波田的一生及教导
      1. 我们首先应该要知道“身-心”(rupa-nama;色—名)、身动
—心动、身病—心病。所谓知道身和心,就是指我们的身(rupa色)
和对身的觉知(nama名),此时每一个动作都只是身心和谐共存的
动作。隆波田说:身体的疾病需要(外在的)医生或医院来治疗;
而心病像苦恼、挫折、瞋怒、贪爱、愚痴等等则需要(内在的)觉
知以及唤醒与培养觉性的方法来解决。
      2. 练习动中禅,我们的心渐渐会知道身心苦、无常、无我
(dukkham-aniccam-anatta)的特性。
      3. 修到这里,我们会知道假名(sammati)与实相之间的区别。
我们应该知道宗教、佛教、罪业和功德这些世俗假名的真实意义,
用世俗的观点来看,这些名相在学者和宗教人士的诠释之下有许多
不同的意义。可是实际上,它们全都指向一种对于觉性的直接体验。
因此,隆波田解释说:
      (1)“宗教”就是我们自己——所有具有身体且对身体有觉知
的人。
      (2)“佛教”就是能引导和发掘“本自具足的智慧和止息痛苦
的‘觉性’”。
      (3)“过失”就是指缺乏“觉性”的状态,因此它完全是苦。
      (4)“功德”就是指解脱痛苦的有“觉性”的状态。
      当我们能知道这些所缘的假名,就能破除一切世间的迷信或知
见而回归其本然。
胜义谛所缘
      在第二阶段,禅修行者被教导要注意觉知看念头的过程,要能
在觉知中看见念头。当你有圆满的觉知自然能直接面对(encounter)
和看见念头,就像猫看见老鼠立刻就会迅速去捕捉。
      1. 看见念头时,行者应该看见一切事物(vatthu)、心触及到的
                                                                           15
                                                                           15
                                                                         1155

----------------------- Page 2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一切事物(paramattha)、一切变化无常(akara)。隆波田解释:
      vatthu意指在我们心内外的一切事物。
      Paramattha意指心触及的一切事物。
      Akara意指内心体证变化无常。
      2. 继续修学动中禅,接着我们的心便能进一步看见“瞋-痴
-贪”和“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3. 继续用功,应该看见烦恼-渴爱-执取-业(Kilesa-tanha-
upadana-kamma)。隆波田比喻说,当我们看见这些现象时,内心
的压力与还没修行以前相比,就像突然减少了60%一样。
      4. 然后我们的心进一步看见戒(sila),再接着看见戒蕴-定蕴
-慧蕴(silakhandha-samadhikhandha-panna)。此时便能了悟奢摩
它(samatha止)和毗婆奢那(vipassana观)两种定的区别。依照隆波田
的看法,奢摩他的定是压抑念头的,它是不究竟的、不自然的,是
一种虚构的定而非真实的定。而毗婆奢那定则是超越念头的,本来
就一直存在着的,是充满觉知和观照的定。
      5. 接着进一步会看见欲漏、有漏、无明漏(Kamasava-
bhavasava-avijjasava)
      6. 再接下来就是看见身、口、意等恶业各自的果报以及三者
组合的果报;身、口、意等善业各自的果报以及三者组合的果报。
      7. 至此,就能看见生灭(koet-dap)的状态,即内六根与外六尘
断开不再连接。隆波田比喻说:“这种根尘断开的情形就像将一条
两端绑在柱子上且绷紧的绳子,突然从中间把它切断,它再也无法
重新连接了。”所以,这种看见生灭的状态就是苦灭,也是修学动
中禅的最终目标。
16
16
1166

----------------------- Page 23-----------------------
第二篇觉 知指 南
                        隆波田著

----------------------- Page 24-----------------------
                       发掘觉性
                       发掘觉性
                       发发掘掘觉觉性性,
       平静将会自然地升起
       平静将会自然地升起
       平平静静将将会会自自然然地地升升起起,
       因为它一直就在那儿
       因为它一直就在那儿
       因因为为它它一一直直就就在在那那儿儿。
这种升起的平静没有黏着
这种升起的平静没有黏着
这这种种升升起起的的平平静静没没有有黏黏着着。
             没有贪、嗔、痴
             没有贪、嗔、痴
             没没有有贪贪、、嗔嗔、、痴痴。
                                         ----隆波田
                                             --隆波田
                                         ------隆隆波波田田

----------------------- Page 25-----------------------
                                 前 言
     潘·印塔佩悟,后称隆波田禅师,在他弘法的三十年中,指导
大众,让大众能够了解和领会佛教的精髓,并指出了那不论国籍、
宗教、性别、年龄毫无例外地潜藏于每个人的真理。如果修持正确,
便能像佛陀一样地看见、认识、明了这个真理。
     这个方法是用来培养觉性,也就是觉知身体的动作让身体觉
醒,觉知念头的生灭让心觉醒。假如能正确而持久地练习,将生起
“毗婆奢那智慧”,一直到苦的息灭。
     我们决定将隆波田在不同场合的教导编辑成册,以供有兴趣的
人参考。
     本书的内容包含了隆波田教法精要、实修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可
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修行的次第也附录于篇后作为修行的指南。
     谨向所有对本书问世做出贡献的人士致谢。
                                                    隆波田基金会
                                                    隆波田基金会
                                                    隆隆波波田田基基金金会会
                                                                           19
                                                                           19
                                                                         1199

----------------------- Page 2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隆波田禅师 简传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塔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
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
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规教育。就像其它
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十一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
在寺院里的十八个月期间,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
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脱下僧袍后,
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二十岁时回到寺院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
叔叔学习并禅修六个月。恢复在家生活之后,他二十二岁那年结婚,
并育有三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
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
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作为一个
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往来于泰国与老挝间做生意。
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
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积极地行善、做功德,刻苦地练习不同的
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痛苦
的方法。
     1957年,年近四十六岁的隆波田离开家乡,离开了家并下定决
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开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
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停”,只是在
心里对肢体动作保持觉知。几天里,也就是1957年泰国旧历8月11
20
20
2200

----------------------- Page 27-----------------------
                                                           第二篇 觉知指南
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
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两年又八个月的时
间里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
法更加弘扬开来。剃度典礼于1960年2月3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
传法。1982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
直至6年后生命终止。
     1988年9月13日下午6点15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
地离开人世,享年77岁。
                                                                           21
                                                                           21
                                                                         2211

----------------------- Page 2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导 论
      我所说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并不特别属于某一宗教,
不论佛教、婆罗门教或基督教;也不专属任何国籍,不管是泰、中、
法、英、美、日,任何人证悟了它,就拥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论教派。
      悟了,你无法阻止他人修习它。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不可摧。
      你无法阻止他人证悟它,因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一直如此。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槃(一切烦恼与痛苦
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哪儿?
      你可曾见过心?
      若不曾见过它,你应该修行直到了解心是什么为止。
      地狱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乐。当它消失时,我们便在天堂
里。每当瞋心起时,我们又回到地狱。就算现在我们在天堂,没掉
进地狱,如不知道出路时,还是等于在世间。当我们无法从世间找
22
22
2222

----------------------- Page 29-----------------------
                                                           第二篇 觉知指南
到通向出世间的路,我们就会在世间法的漩涡中走不出来。希望大
家有这样的了解。在世间做善事是众生的本性,称不上是人的本性,
更称不上是圣者的本性。希望大家有这样的了解。当我们已解脱苦
恼,那就是出世间的本性。
      佛陀的心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这心人人都有,毫
无例外。
      水和泥不是同样的东西。泥使水看起来混浊,但水本自明净。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领会这点,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陀说
清、明、静、净的心,心净则泥无法使水再污染;心亮则泥沉,脱
底而落;心灵敏则清,能看清万物。
      世间法(世俗谛)与出世间法(胜义谛)同时存在。如果我们
真正体悟后者,便能辨别两者,否则便无法区分。
      使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当下
这平常的心。
      你现在听我说法的心如何?
      它是如如不动的,带着觉性的。
      你能用觉性去知道它吗?
      假如你觉知这中性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宁静。你可以用
它来工作、谈话或思考任何事情。这中性的心不会使一切变得更复
杂,而是能泰然处之。
      它很容易调教。但是,不了解它的人却常把容易的变成困难的,
                                                                           23
                                                                           23
                                                                         2233

----------------------- Page 3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或是把简单的变成复杂的。
      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费劲。
      人人都有这种心,只是我们不曾注意到它。
      这种心叫做“中性”的心,是如如不动的。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终止。
      念头像溪水般地流动。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它,不知道它从哪里来。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
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及时地看见它,不能及时地知道它,不能及时
地了解它,因而生起贪、瞋、痴而带来烦恼。
      贪、瞋、痴事实上并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
所以它们才会生起。
      因此,让我们来培养觉性。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并了解它。
这就是觉(性)-定-慧。我们称之为“觉知”。只要我们觉知,就
不会被念头拖着走;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可以说是顿悟的捷径。
 24
 24
2244

----------------------- Page 31-----------------------
                                                           第二篇 觉知指南
                        第一章 培养觉性
觉知
     让我们清楚地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
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觉知。
      觉知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觉知。例如,当
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
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
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
规律的动作
     做事情都要有方法以达成目的。同样地,培养觉性以达成“觉
(性)-定-慧”也需要方法。
     不要静坐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不要闭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现在,我将建议你一个方法:(见图文解说)
1.双手掌心向下,平放于大腿上。
                                                                           25
                                                                           25
                                                                         2255

----------------------- Page 3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2.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
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举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26
 26
2266

----------------------- Page 33-----------------------
                                                           第二篇 觉知指南
4.贴右掌于小腹,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动和停均需觉知)
                                                                            27
                                                                            27
                                                                          2277

----------------------- Page 3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6.举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28
  28
2288

----------------------- Page 35-----------------------
                                                           第二篇 觉知指南
8.贴胸提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29
                                                                            29
                                                                          2299

----------------------- Page 3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1.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30
 30
3300

----------------------- Page 37-----------------------
                                                           第二篇 觉知指南
12.贴胸提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31
                                                                            31
                                                                          3311

----------------------- Page 3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5.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32
 32
3322

----------------------- Page 39-----------------------
                                                           第二篇 觉知指南
     这是培养觉性的实际方法。我们不一定要熟读经典,因为那只
是语言文字。熟读经典并不能让我们觉悟。这个练习才是觉悟之道。
     我们也应清楚地觉知其它的姿势,例如左侧卧、右侧卧、仰卧、
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
      你应该常常训练觉知。
往返经行
     久坐以后,可能会引起酸痛,此时我们可以改变姿势,往返地
走。
     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
卧应该适当地搭配。
     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手揽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
     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
     不要默念“右脚动”、“左脚动”。
                                                                           33
                                                                           33
                                                                         3333

----------------------- Page 4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也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要自然地走。
     当你经行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觉性来行走,
就没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觉性,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交车上
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轿车上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
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
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
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
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
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
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觉性的自然方式,自然地来修习佛法。
     当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
时,要觉知,吞咽时,也要觉知。
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够认真并持续
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34
34
3344

----------------------- Page 41-----------------------
                                                           第二篇 觉知指南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
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要觉知
每一个动作,例如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
觉性将点点滴滴地累积,就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时,手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
反复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做
“培养觉性”。
总结重点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的动作,要持续如环链。行、住、
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要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的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
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都要觉知。当念头
升起时,要觉知。要时时刻刻觉知身体的动和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觉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练习的精要,如同“掌中叶”之法,只是觉知外在的
身体的动作,以及内心念头的起伏。如果你能按照我所说的持续认
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
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
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
(“掌中叶”:佛陀和一群比丘走进树林,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
弟子们:“这林间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哪个较多?”弟子们回答:“世尊!
林中的叶子较多。”佛陀接着说:“我所知道的就如同这树林中的叶子一样多,
但我教导你们的则如我掌中的叶子一样少,虽然少,却是可以导向灭苦之法。”)
                                                                           35
                                                                           35
                                                                         3355

----------------------- Page 4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第二章 走在正道上
     要确定我们修习佛法的目标是培养自己的觉性。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
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基础练习
     对初学者而言,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要比往返经行好,手臂移
动的速度要慢一点,练习的时间要久一些。当我们有所领悟时,那
是或多或少知道了什么是身、什么是心,此时要多经行。初学者做
手部动作要缓慢地、柔和地、轻轻地移动手臂。当它动时,要觉知
它;当它停时,也要觉知它,无论是动还是停都要觉知。如果手臂
动得太快,由于我们的觉性还不够强,便无法跟上身体的动作。
     应该持续地练习,别怕累。如果以为累了就稍作休息,那么持
续的环链就中断了。
     初学时要知道什么是“身心”,要真正地知道。当念头生起时,
不要阻止它,自然地生起,自然地灭去。
     有时,喜悦会生起,使我们失去了对“身心”的觉知,陷入到
了法喜中。如若长时间没有觉知“身心”,心便渐渐地变得黯然混
浊。
     念头生起时,让它自然地生起灭去。要继续不断地觉知身、觉
知心。按此方法来练习,任由念头生起灭去,不要阻止它们,也不
要压抑它们。若念头不能自由地生起灭去,是极其危险的,会导致
眩晕、胸闷。让念头自然地生起灭去,我们要尽量使自己放轻松,
别担心你是否觉知。
     这时,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身、什么是心;这是身、这是心;这
36
36
3366

----------------------- Page 43-----------------------
                                                           第二篇 觉知指南
是身动、这是心动。心要安住在这些所缘上,不断地反复地觉知,
知道。不要迷,不要忘,直到将它深植于心。
     当念头生起时,有时我们会受其牵引,导致经行或手部规律动
作的速度加快。此时应该努力地去觉知,速度就会慢下来。然后有
时又会迷失到念头里,速度再次加快,我们应再次放慢速度去觉知,
不管花多长时间都要这样做。
看见念头,看见心
     在知道了“身心”(即名色)之后,应该用觉性去看念头而不
是去看“身心”。就在这儿看,但不要打压念头,轻松地去做,轻
松地去看。
     当我们知道了“身心”以后,将规律的手部动作加快,将经行的
速度加快。(但不要加快得像跑一样)
     念头生起要马上知道,知道了就扔掉,不要跟着念头跑。
     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马上觉知,只要我们一
觉知,念头便立即停止。
     开始我们不熟练,没有经验,会先跟着(念头)跑,就像猫捉
老鼠一样。此时老鼠(念头)很大,猫(觉性)很小,叫做我们的
觉知力太小,觉知力太小就是那样的。当老鼠出来的时候,小猫从
没有怕过,便本能地会去捉它。老鼠因为害怕就跑来跑去,小猫就
紧追其后,就是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小猫累了,它自己就
把老鼠放下了。念头会成千上万地生起,也将渐渐地自动停止。这
时我们给猫喂食,叫做养猫。对于实际的修行来讲,这叫做培养觉
性。让我们勤奋地来培养觉性,念头一起,有觉性的心就不会跟随,
念头就立刻停止了。
     如果念头来得凶猛,我们必须用力握拳,用力握拳,用力握拳。
或者用其他的方法,一定要用力。如果动作够强够重,念头便自动
                                                                           37
                                                                           37
                                                                         3377

----------------------- Page 4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停止。
     要多多练习,常常练习。当念头一起,就能马上知道。正如我
常告诉你们的那样,有一把椅子和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坐到了椅
子上,另一个人就坐不上去了。就是这样,当觉性快过念头时,念
头就“坐”不上去了。现在我们努力地坚持不懈地训练、培养“觉
性”,“不知道”就会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越多,我们知道的也就越多。念头生起得
越多,我们就越要觉知,逐渐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最开始我们只能觉知到一个;接下来
有一百个念头,我们能觉知到十个;再接下来有一百个念头,我们
能觉知二十个,剩下八十个。我们继续练习,当我们能觉知到八十
个时候,就剩下二十个了。此时我们要精进用功,能觉知到九十个
的时候,就剩下十个了;能觉知到九十五个的时候,念头一起就能
及时知道,九十五个就剩下五个了。此时我们真的要竭尽全力地用
功,不要灰心,不要懈怠。白天不要睡觉,要努力做到这一点。晚
上一定要睡觉。
     当念头一生起,我们要立刻觉知。念头一生起就及时知道,一
生起就知道,如此一来念头便无法继续繁衍下去了,我们的心在此
开始变化。“圣者”之质在此产生,这里就是涅槃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我们能及时知道念头
时,心将会变得光明。这光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将变得
越来越光明,越来越轻松自在。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毗婆
奢那智慧”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练习手部动作或者经行,可以速度快一些,也可以
慢一些,以任何与我们相应的速度来练习。
     继续勤奋的用功,让智慧进入并知道“所缘(念头)”。不再
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38
38
3388

----------------------- Page 45-----------------------
                                                           第二篇 觉知指南
     当智慧进入并知道“所缘(念头)”时,心将次第地知道第一
禅那,那是用智慧去知道的。接着就会知道第二禅那、第三禅那、
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
     用“毗婆奢那智慧“去知道,去看见,这叫做“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就像车、船等交通工具一样,运载着我们轻松地有次第地
抵达这些层次。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慧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
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发”的真正含义。我“看见”了,“知道”
了,“掌握”了,“拥有”了。(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
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吋,剃发后就未再
长。)
     只有在“掌握”了以后,才能知道。不要在事前知道。如果你
能事前知道,那只是知识、思维,那是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真正
的掌握和知道。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
发。”并非指真正的剃头发,而是指“此”,是指“此”已经被割
断而分离了。就如同我们身体内的每一滴血会全部回流;就像(在
两柱间)紧绷的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完全弹回两边
的柱子上,回归到本来。就是如此,我们将知道、看见这种“改变”,
叫做“状态变化”了。这种状态的变化是很轻的,就像是毫无重量
一样。这就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的是贪、瞋、
痴。第二种是我们做主的念头,它不会引生贪、瞋、痴,因为是带
着觉性和智慧去想的。
     练习这种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出现,念头
越多,觉性会愈强。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无法平静。那
                                                                           39
                                                                           39
                                                                         3399

----------------------- Page 4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是种误解。妄念来了是好事,因为念头出现的越多,觉性会越强。
继续用功觉知,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阻止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躲开
念头。“觉知”将取代“不觉”。
     看念头是很重要的,是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事情。念头一起,
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示我们“陷入”妄念里而非“断”
妄念。虽然我们知道,但还是“陷入”了妄念,而不知道要“观照”
妄念。当我们陷入妄念,就造作出有模有样的事物,这造作叫有为
法。
     如果我们静坐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妄念一起就很容易陷进
去,虽然知道它是妄念,但还是无法从妄念中出离。我们可以借助
觉知身体的动作来从妄念中出离。因此身体要一直动,并且要以觉
性来觉知身体的动作。这样一旦念头生起,我们就能看见、知道。
     这方法不会看见什么,见鬼、见神、见佛像、见到水晶球,乃
至见到佛陀都是不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游离出去的结果。因
为我们看不清念头,因此心在造作,念头一直在繁衍。之所以心一
直在造作,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见“念头的源头”而已。
     我们这颗心极快,看不见念头的生起。念头一起,心就出去了,
它会显现出鬼、颜色、光亮、天神、地狱、天堂。无论出现什么东
西,我们都要如实地看见和知道它们。这些都是心的幻象,我们称
之为心的把戏。
     有觉性地如实知道才是真实的。没有觉性时,所见到的一切都
是虚妄的。如果见到的是真理,一定是可以帮我们离苦的。
     这是捷径:当念头生起时,立即觉知。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方
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同,根器好
的人,念头一起,马上就能看见。这才是真正地修行佛法。
40
40
4400

----------------------- Page 47-----------------------
                                                           第二篇 觉知指南
                 第三章 障碍及其解决之道
     在这个毗婆奢那实修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我将推荐你们一
些方法来解决可能面对的障碍。
紧张、晕眩、胸闷
     刚开始练习时,会有专注的倾向。我们想知道、想看、想成为、
想得到。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追求这些,就会变得紧张、晕
眩或胸闷。这不是正确的练习。
     当妄念太多时,我们不喜欢,便想阻止它,这反而会带来麻烦。
正确的方法是轻松地练习。目光看远方而轻松地培养觉性。不要太
专注。带着觉知轻松地、规律地做手部动作或经行。
昏沉
     如果练习时觉得疲困,应该转换另一种动作,例如,除草、洗
脸、洗澡、或洗衣。我们应找个方法来避免昏沉成为障碍。
奢摩它的宁静
      没有觉知的宁静称为止(piti)。喜欢宁静是修行的障碍,修习
这个方法不是想要得到宁静,而是要持之以恒地觉知动作。
观障(Vipassanu)
     当知道“世俗谛所缘”后,可以说是完成了基础部分的修习。
有人就会很执着这些,以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等等。在此阶段,知
识将会涌现不已,知道这个,知道那个,使我们因此而骄傲。以至
于念头生起时没有看到它们而卷入念头中。
     执着于“观障”的人多话而且傲慢,心不柔软。
     “观障”的知识不久就忘记,并且使人太自傲,目中无人,觉
                                                                           41
                                                                           41
                                                                         4411

----------------------- Page 4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得自己最棒。这就是所谓的“观障”。
      解决的方法是轻松地做规律动作。不要专注或期待成果,就只
是轻松地做动作。当念头生起时,多觉知肢体的移动。
喜障(Jintanana)
     当你知道“胜义谛所缘”(见附录一)时,喜悦会现前,而且
对所领悟到的知识感到欣喜。
     一般经典认为,喜悦是好的。但是,根据这方法,喜悦变成了
修行路上的障碍,障碍我们直达灭苦。
     喜悦生起时,练习者会执着它。我们应该要精进并尽所能地用
力地移动肢体,使心由喜悦回到动作上来。而后慢慢地、规律地觉
知。当觉性变强时,喜悦便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的境界。
      胸闷、昏沉或紧张可能发生。我们应轻松地去练习,目光远看,
动作轻盈。不应该因这些障碍而中断,而是继续用功地练习。白天
不睡觉,晚上要休息。
颠倒障(Vipallasa)
     根据经文,“颠倒障”是把错误的当作正确的,把地狱当成天
堂、把轮回当成莲花。
     那是文字,真正的“颠倒障”是当我们发现一个好东西时,我
们以为是自己的了,便抛下觉性而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我
们就到处找,找不到,看不见。其实是被掩盖起来了,不让我们找
着。
     人不应离开觉性,不管有多苦。
     苦到头了,才知道。
     当我在颠倒障时,我沉浸在喜悦中,因为我从不曾这样。我正
来回地经行,感觉像在离地一、二公尺的空中漂浮。事实上,我正
42
42
4422

----------------------- Page 49-----------------------
                                                           第二篇 觉知指南
走在地上。我抓住这喜悦不放。可是,它没有维持多久,我感到奇
怪:“咦!为什么如此?”
     我重复去观照所缘(念头)。在这阶段,你应重复去观所缘。但
不必去观“身心”。
     当反复观所缘,就会见到所缘,明了所缘,喜悦会渐渐减少变
淡,心就自然回到平常的状态。
总结重点
     如果紧张、晕眩或窒闷,应该使动作轻柔,不要专注,要轻松
的练习,目视前方,不适的感觉将自行消失。喜障的解决方法也是
如此。
     观障和喜障要以纠正修行方法来解决,不要反复观照“毗婆奢
那所缘”。
     至于颠倒障,我们一定要反复观照“毗婆奢那所缘”。轻松地
练习,所缘明显时,压力便会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不要压抑它们。要觉知它们,看到它们,明了
它们。
     当你练习时,必须要小心你自己,不要期待老师来提醒你。任
何不正常的情形发生时,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练习,从内心生起的反
常的境界就会自行渐渐消失。
                                                                            43
                                                                            43
                                                                          4433

----------------------- Page 5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后 言
     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见,修习佛法并不困难。
     佛陀所教导的真理现存于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这个方法简单,不需研究经藏,因为真理现存于人。每人都可
以觉知自己的身心动作。
     即使我们没有觉知自己,身体还是动,念头还是会生起,只是
我们不知道而己。当我们不知道时,心便会出现幻象。
     这个方法除了觉知身心之外并无其他。其它方法则有许多活
动,例如持戒或修习奢摩它等。
     这方法与其它没有关联,因为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身心之内。
     培养觉性时,应让身心的每一部分都自然地运作,不要勉强它
们违背其本能。
     这方法要自然地运用,不要违背自然。眼睛要自然地看,耳朵
要自然地听,鼻子要自然地闻,身体要自然地动,一定得依照它们
的本能自然地运作。念头生起,也由它自由地运作。
      别做任何违反身心自然本能的事,只要觉知能迅速地跟上身心
的运作即可。
     有两种定:
 44
 44
4444

----------------------- Page 51-----------------------
                                                           第二篇 觉知指南
     第一种是没有觉知的定,好像是砖石一样,就叫做“无慧的定”
或“无明的定”。
     第二种是带着觉知,它也许不该叫定而应称为“觉”。这种定
是一种没有贪、嗔、痴的定,没有无明的定,没有不觉的定,不管
你叫它甚么,都只是文字。
     带着觉知的定,意味着我们不需其它的东西。我们不再寻师、
求法或找道场。这种带着觉知的定意味着寂灭。
     规律的身体动作以及觉性的培养能产生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由
知识产生的,而是来自自然的法则,我们称之为“毗婆奢那”智慧。
     智慧是怎样产生的呢?
     智慧的产生来自对一个圆满的内观法则的证悟,而不是从研读
经藏中得到的。所谓圆满的内观法则,意指这套法则来自自身,且
本自具足,就像钻石藏于泥中,我们将泥沙筛漏后,留下的就是钻
石。我们必须不断地练习直到智慧自然现前且坚固永存。
     人人皆有这套圆满的内观法则。圆满后,真正的智慧会显现。
“此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此时,像完
成了一种工作一样,对佛法的修习就在此毕业了。
     “只剃一次发”是指依照自然法则,将身回归本来,心亦回归
本来。“此”既不长也不短。它是平淡的、不可思议的、可尊敬的。
你以往从不曾证得它。
     “法”并不是你可以想象的,你必须修行直到证得这“究竟”
的境界。
     每个人都应记得,如果我们不能证得这境界,在临死时,大约
                                                                           45
                                                                           45
                                                                         4455

----------------------- Page 5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最后一口气前一到五秒钟间,我们会经验到“此”,然后呼吸停止。
“此”即是真理,终极的真理。
     每个人都会死,也会经历“此”。如果没有悟到“此”,我们
将活在世俗间,如果悟到了“此”,便是在出世间。
     当我们见“此”(此生已尽的状态),我们将了解死时的状态。
它必定如此。我们将知道如何死。每个人必须走到这一点。没有人
逃得过,因为每个人都会死。真理是不变的,不管悟不悟,它就是
如此。
     觉知身心能带领我们到此点(痛苦的息灭)。这就是自己要走
的正道,唯一的道。这条道与其它不同。
     如果你用功的话,在五到十天之内你将领悟“身心”。
     精进的人在一到三个月内,心会转变。这就是正道的起点。
     假如你是一位实实在在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
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我向很多人保证并邀请他们来练习。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所领
悟。
注意事项
     你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向、见解或思想来练习。为了使练习有
所进展,你应该遵循师父的指导。
     禅修中应避免交谈,禁止各种上瘾物如香烟、茶、咖啡等,否
则你的心便会执着它们。(注:以茶、咖啡等上瘾物来赶走昏沉,
反而会障碍对动作的觉知)
     应下定决心来认真练习,不要欺骗自己。
46
46
4466

----------------------- Page 53-----------------------
                                                           第二篇 觉知指南
     不要静坐不动,应持续不断地做规律的动作。
     不要专注。轻松地练习。张开眼睛。让念头自然现前,不要压
抑它们。
     用这个方法去修习,你将会看见、知道、明了这条道路(见附
录一)。如果你看到其它的,那是不对的。
                                                                            47
                                                                            47
                                                                          4477

----------------------- Page 5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附录一
毗婆奢那所缘
身心所缘
     ◆色—名(身—心)
     ◆身、心;身动、心动;身病、心病
     ◆苦—无常—无我
     ◆假名
     ◆宗教、佛教
     ◆过失、功德
胜义谛所缘
     ◆事物—胜义—状态
     ◆贪—嗔—痴
     ◆受—想—行—识
     ◆烦恼—渴爱—执取—业
     ◆戒蕴—定蕴—慧蕴
     ◆欲漏—有漏—无明漏
     ◆身恶业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
多少月?多少天?)
     ◆语恶业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
多少月?多少天?)
     ◆意恶业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
多少月?多少天?)
     ◆综合身、语、意恶业
48
48
4488

----------------------- Page 55-----------------------
                                                           第二篇 觉知指南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
多少月?多少天?)
     ◆身善业
     (它如何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
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语善业
     (它如何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
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意善业
     (它如何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
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综合身、语、意善业
     (它如何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
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
                       “生——灭”状态(苦尽)
                                                                            49
                                                                            49
                                                                          4499

----------------------- Page 5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附录二
佛在《葛拉玛经》中的开示
     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 。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不善的、有害的、为智者所斥、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痛苦
的,就要弃舍这些。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善的、无害的、为智者所赞、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
就要实行这些。
50
50
5500

----------------------- Page 57-----------------------
                                                           第二篇 觉知指南
                                  附录三
                    曼谷邮报之节录(1993年1月4日)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当当你你开开始始研研究究自自己己时时,,你你已已在在研研究究法法;;
     而后每个人皆能息灭自己的痛苦。
     而后每个人皆能息灭自己的痛苦。
     而而后后每每个个人人皆皆能能息息灭灭自自己己的的痛痛苦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那那个个时时候候,,我我还还是是在在家家居居士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经行和观照念头时,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经行和观照念头时,
     有有一一天天晚晚上上,,当当我我练练习习经经行行和和观观照照念念头头时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突突然然感感到到身身体体毫毫无无重重量量而而且且开开始始漂漂浮浮……
     我已经完全死去…
     我已经完全死去…
     我我已已经经完完全全死死去去……
     这样鲜明地重生…
     这样鲜明地重生…
     这这样样鲜鲜明明地地重重生生……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像像是是站站在在盛盛开开的的莲莲花花上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
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研研究究法法,,基基本本上上就就是是研研究究自自己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也也就就是是观观察察自自己己的的感感受受和和念念头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这这跟跟信信仰仰、、仪仪式式没没有有关关系系。。
     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
     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
     你你的的国国籍籍,,你你讲讲什什么么语语言言,,
     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穿穿什什么么衣衣服服都都不不重重要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你你有有没没有有出出家家,,你你是是年年轻轻或或年年纪纪老老,,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或或者者你你信信仰仰什什么么宗宗教教也也都都无无关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如如果果你你开开始始研研究究自自己己,,
                                                                            51
                                                                            51
                                                                            5511

----------------------- Page 5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开始观察念头,
     开始观察念头,
     开开始始观观察察念念头头,,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你你已已经经是是走走在在研研究究法法的的道道路路上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息灭痛苦。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息灭痛苦。
     而而后后每每个个人人将将可可以以息息灭灭痛痛苦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禅修的方法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
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觉性。有别于
传统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
     动时,知道在动。
     动时,知道在动。
     动动时时,,知知道道在在动动。。
     停止时,知道停止。
     停止时,知道停止。
     停停止止时时,,知知道道停停止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一次身体移
动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当你你举举起起手手时时,,知知道道你你在在举举手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当你你翻翻掌掌时时,,知知道道你你在在翻翻掌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当当向向前前走走和和向向后后走走,,左左转转和和右右转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往往上上看看和和往往下下看看,,或或是是你你动动眼眼皮皮时时,,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口口张张开开时时,,呼呼气气和和吸吸气气时时,,都都要要觉觉知知。。
     清楚地觉知身体的动作,
     清楚地觉知身体的动作,
     清清楚楚地地觉觉知知身身体体的的动动作作,,
     这就是唤醒觉性的技巧。
     这就是唤醒觉性的技巧。
     这这就就是是唤唤醒醒觉觉性性的的技技巧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的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
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
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当当一一个个念念头头生生起起时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知知道道它它生生起起并并且且让让它它灭灭去去,,
     借着观察身体的动,
     借着观察身体的动,
     借借着着观观察察身身体体的的动动,,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可可以以让让你你看看见见念念头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当当念念头头起起时时,,立立刻刻看看见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不不管管想想的的是是什什么么,,都都能能如如实实观观照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
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
跑,不断延续。
52
52
5522

----------------------- Page 59-----------------------
                                                           第二篇 觉知指南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
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
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从从自自己己的的所所有有念念头头中中解解脱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这这需需要要练练习习不不被被它它们们困困住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而而不不是是尝尝试试着着去去除除它它们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
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究竟的境界,内心超越了对戒、定、慧的执
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
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
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人与念头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
     念念头头是是自自然然的的,,而而且且对对人人的的生生活活和和内内心心有有着着重重要要的的影影
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
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
响响。。我我们们在在生生活活中中随随时时都都有有念念头头,,但但却却很很少少知知道道它它们们,,不不
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
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
了了解解它它们们的的把把戏戏或或心心念念结结构构的的运运作作。。因因为为念念头头速速度度快快过过闪闪
电,像溪水一样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电,像溪水一样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电电,,像像溪溪水水一一样样不不断断地地流流动动,,让让我我们们无无法法赶赶上上。。
     有两种念头:
     有两种念头:
     有有两两种种念念头头::
     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
     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
     第第一一种种是是剎剎那那生生灭灭的的妄妄念念,,
     带来了贪、瞋、痴。
     带来了贪、瞋、痴。
     带带来来了了贪贪、、瞋瞋、、痴痴。。
     第二种是我们做主的念头,
     第二种是我们做主的念头,
     第第二二种种是是我我们们做做主主的的念念头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它它不不会会引引发发贪贪、、瞋瞋、、痴痴,,
     因为是带着觉性去想的。
     因为是带着觉性去想的。
     因因为为是是带带着着觉觉性性去去想想的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
     痛痛苦苦与与烦烦恼恼的的产产生生源源自自于于无无法法看看清清念念头头。。念念头头本本身身并并
                                                                           53
                                                                           53
                                                                         5533

----------------------- Page 6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
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
不不是是苦苦。。当当念念头头来来时时,,我我们们无无法法同同时时知知道道、、看看到到和和了了解解它它,,
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因因而而陷陷入入其其中中,,贪贪、、瞋瞋、、痴痴随随之之而而来来,,并并令令人人感感到到痛痛苦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
     如如果果我我们们不不知知道道如如何何解解决决这这问问题题,,妄妄念念将将不不断断生生起起,,
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
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
不不论论是是在在吃吃饭饭、、坐坐着着、、睡睡觉觉或或走走到到任任何何地地方方,,苦苦将将会会是是心心
的对象。
的对象。
的的对对象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
      念念头头和和觉觉性性是是人人的的两两种种本本质质,,当当其其中中之之一一强强时时,,另另外外
一个将变弱。
一个将变弱。
一一个个将将变变弱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觉性,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觉性,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
       假假使使我我们们能能不不断断地地培培养养觉觉性性,,当当念念头头来来时时,,我我们们立立刻刻
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
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
知知道道,,一一而而再再,,再再而而三三,,心心在在此此时时会会改改变变。。““正正道道””从从此此
开始,这就是涅槃(苦灭)的起点。
开始,这就是涅槃(苦灭)的起点。
开开始始,,这这就就是是涅涅槃槃((苦苦灭灭))的的起起点点。。
动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动,知道念头的生灭。
     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
念头中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肢体,而且要知道每一次移
动。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觉性的技巧,
包括往返经行和一套规律的手部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人本身即是宗教,
      人人本本身身即即是是宗宗教教,,
      而佛教是觉、定、慧。
      而佛教是觉、定、慧。
      而而佛佛教教是是觉觉、、定定、、慧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过过失失是是黑黑暗暗、、无无明明、、苦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功功德德是是光光明明、、正正知知、、不不苦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戒 (sila)指平常心,
      戒戒((ssiillaa))指指平平常常心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超超越越了了善善与与恶恶,,是是一一种种中中性性的的心心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每每当当我我们们无无法法处处于于此此境境时时,,当当下下就就是是死死了了。。
      没有戒,只有苦。
      没有戒,只有苦。
      没没有有戒戒,,只只有有苦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观照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观照
      毗毗婆婆奢奢那那((vviippaassssaannaa))指指内内观观或或是是如如实实观观照照
54
54
5544

----------------------- Page 61-----------------------
                                                          第二篇 觉知指南
(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往往内内观观看看身身心心的的实实相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如如果果有有内内观观智智慧慧,,心心将将会会完完全全地地转转化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圣圣者者的的境境界界是是将将心心的的品品质质从从粗粗重重转转为为轻轻细细,,
从晦暗转为清澈,从无明转到觉悟。
从晦暗转为清澈,从无明转到觉悟。
从从晦晦暗暗转转为为清清澈澈,,从从无无明明转转到到觉觉悟悟。。
佛陀的心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佛陀的心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佛佛陀陀的的心心是是清清、、明明、、静静、、净净、、亮亮、、敏敏的的心心,,
这心人人都有。
这心人人都有。
这这心心人人人人都都有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佛佛陀陀只只教教导导如如何何灭灭苦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因因此此,,佛佛陀陀的的教教法法与与仪仪式式或或神神秘秘无无关关。。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苦苦的的生生起起源源自自于于未未能能看看清清念念头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它。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它。
念念头头极极快快速速,,快快过过闪闪电电或或其其它它。。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念念头头如如同同溪溪水水般般恒恒常常地地流流动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当当念念头头来来时时,,要要同同时时知知道道身身体体的的动动作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这是是灭灭苦苦最最简简单单有有效效的的方方法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我可以向你保证。
我我可可以以向向你你保保证证。。
                                                                           55
                                                                           55
                                                                           5555

----------------------- Page 6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附录四
为何修行?(隆波田讲)
     用心听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弥、比丘尼:
     有些人对 “修行”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点
在于 “动机”。为了什么而修行?我们应该是为了我们自己,为
了明见真理,体证佛陀的教导而求法 。各位必须先建立起这点知
见,而不是看见他人修就跟着做,懈怠时停,精进心起就修,一天
做一点点,这表示我们的信心还不够,道心还不坚强。
     我开始修行时,观念就不正确,认为成果一定有权威或神通,
就起了错误的观念,在修行上就会偏差。修行的出发点要向内观照
认识自心。从书本学的知识也一样,用它来照见自己,不要执着或
在文字上打转,因为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认识自心。现在有很多位善
知识在教导,每位的教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深思他所说的话,
是否他能保证自己所说是绝对的真理?否则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还
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这点对于初学者非
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虽然知识渊博,广学多闻,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过任何人。
后来自己精进向内观照培养觉性,觉悟后对正在生死苦海中轮回的
众生起大悲心。他自语:“从今开始我将宣说真理。”当时有位正
在求道的婆罗门叫优婆伽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真理,但他却
无法理解而离去。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识讲
真理时,却听不进去;不论任何人,若对他讲真理后,他还沉溺于
无意义的事,喜欢玩乐,表示他对佛法不够理解或还不想从痛苦中
解脱。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吾人勿
56
56
5566

----------------------- Page 63-----------------------
                                                           第二篇 觉知指南
放逸。”所谓放逸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
研究自己的人就是不放逸的人。
     研究自己是指觉知自己的身和心。首先要培养觉性,知道身心
的一举一动,这是研究也是修行,不同于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谓研
究与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内,知道自己正在做、说、想什么。这点
我们要有透彻的知见,才能真正地了解。
     知道、看见、明了有二种。听他人说而知,这只是思想,不足
以依赖,并不能彻底灭苦或解决生命的问题。另一种的知道是从心
中生起,叫做内观智慧而不是知识。有了觉性,智慧就会随之而来,
叫做内观智慧,也叫毗婆奢那(如实向内观照),所以能息灭痛苦。
     今天我说的修法不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
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与心。佛陀的教导,我可以保证,佛
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经向我们保证。佛陀的教导非常简单,就是用来
息灭自心的苦恼。既然道理明了,就要用它来做消除苦恼的工具,
自己灭苦后,也要帮助他人从苦恼中解脱。
     人之所以痛苦烦恼是因为看不见念头。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烦
恼存在,有苦恼都是因为有“我”在妄想,但却不知、不见、不明
白它,就转换为贪瞋痴,痛苦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
要善护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时常忘记向内观照,有些人甚
至一生从未观照自己的心。
      若向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说,到深山修行,闭目打坐,或是禁
食等方法,表示他还不知,因为不知就跟着他人修,想到什么就做
什么,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告诉各位,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场,重要的是
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随时觉知自己的身心。托钵时看自心的动态,
吃饭时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修行。在家居
士也一样,工作时观照自心,休息时也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正
                                                                           57
                                                                           57
                                                                         5577

----------------------- Page 6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道的修行。若认为修行就不用做什么、不用工作、不用谋生,这是
不正确的,而这些我都经历过。
隆波田:在座的人现在起瞋心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时候你们会生气吗?
听众答:会。
隆波田:你们能看见它从什么地方来吗?
听众答:看不见。
隆波田:根据佛陀的教导,不知道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的人。
你们持戒,瞋心就没有了吗?
听众答:还有。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静吗?
听众答:不算。
隆波田:就是这样。
     戒译为清净心。现在你们的心清净平稳,表示你们的戒存在着。
心如果不在这种状态,就是没有持戒。假使修行禁食禁水,却不知
观照自心,那么,修到死也不会见法。
     当我还在家时,斋日就到佛寺持八关斋戒,以为自己有持戒,
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净心,心不平静表示没有持戒;当贪心
起,想占有他人的东西时,就没有戒了。瞋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
此。愚痴不知事实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这样的知见。
     戒是指平常心,超越善与恶。现在这个时刻,各位的心无贪瞋
痴,就表示你们此时持戒清净。没有戒的保护,就不是真正地活着,
无明烦恼会随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不论是工作、说话、思想绝不会有差错。
心无法清净平稳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来消除粗重的烦恼?
58
58
5588

----------------------- Page 65-----------------------
                                                           第二篇 觉知指南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那么瞋心是粗还是细?
听众答:粗的。
隆波田:就是这样。它是粗的,假使有瞋心,你持的戒清净吗?当
然不清净。
     定是用来平息中等的烦恼,也就是散乱心。慧是用来对治细微
的烦恼、痴心。觉知与贪瞋痴是相对的,若有智慧我们称之为无贪
瞋痴。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知道、看见,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习惯;
知道自己的心无贪瞋痴,因为有觉性在保护我们,触境时能及时觉
知,懂得如何解决,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识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
天神、天堂、地狱;凡事不要向外。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智
者自证”;从书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者是指自知、自见、
自证,毫无惰性、不限时地都能精进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
努力,修行不是光说就可以达到的事。
     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有钱,但却不工作,怎么会得到钱呢?修
行也是同样道理,想要体悟佛法,光说不练如何能行。将自己所学
过的知识拿来思维,并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来推测,也还
不是智慧。当念头生起,还会生气,那些所学算什么?对自己一点
也没有帮助,因为即使学再多,触境时仍然会生气。
隆波田:生气是苦还是乐?
听众答:苦。
隆波田:既然是苦,你喜不喜欢?
听众答:不喜欢。
隆波田:既不喜欢,要怎么做才不会生气?
听众答:提起觉性,觉知念头。
隆波田:这样就不会生气吗?
听众答:是的。
                                                                           59
                                                                           59
                                                                         5599

----------------------- Page 6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了!出家做大比丘还会生气吗?
听众答:仍会生气。
隆波田:身为在家居士会生气吗?
听众答:也一样会生气!
隆波田:看见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谁都受它影响。有钱人
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同样会生气。
隆波田:穷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是的。
     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而目
的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烦恼。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必要修行了。现
在虽然没有烦恼,但境界来时还会被境转,所以在顺境时我们要先
修行,当发生任何事情时,能及时地解决,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
若解决不了,表示修行功夫还不够。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
测是没有用的。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
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修:时时刻刻都保持觉性,清
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
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
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
灯泡、转灯泡,灯会亮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听众答:会亮。
隆波田:贪瞋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当心
中的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就不住于黑
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行的外
60
60
6600

----------------------- Page 67-----------------------
                                                          第二篇 觉知指南
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要点就能受用,
不论做什么都能用得上。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东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会高兴
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当我们偷他人的东西,他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当然不高兴。
隆波田:啊!看见了!如果我们打人,对方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跟别人发脾气,受气的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别人生气,我们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样的知见,我很简单地
说了,接不接受要看个人。
     我们说给他人听,但对方无法理解,反而指责、批评我们。当
他指责批评时心中已有苦恼了,但他却不明白。被指责、批评时,
心能镇静;被称赞时,也能平静,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苦恼不是由
他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心念所反应出来的。他人批评或赞叹我们时,
心不受影响,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念头,因而不会有痛苦。这是
佛陀的教导,是修行的要点,是修行时必须要有的知见,如果能明
白此点,其它要点就能逐渐了解。
     各位不要以为来这里住,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不
用功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有人非常认真来求法,但住两三天后就跑
了,这是不精进的人。精进的人话很少,时间到就很用心练习,和
大众在一起时也只是默默地修行,觉知自己的心念,不要太多话。
有些人只是一时认真,然后就去找朋友聊天。我们可以用底部破洞
的水桶来比喻,把水倒下去,水永远也不会满,因为桶底有漏,没
有水就没得喝,口渴想喝水,但却无水可喝。会储水的人(无漏洞)
                                                                          61
                                                                          61
                                                                        6611

----------------------- Page 6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独处时能有清净心,和大众相处时也能收摄自心,注意观照心念,
不多话,听朋友说话也同时注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心可比喻成水
桶或其它储水器,倒水下去能够存水,因为它已没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应该能持续不断像环链一般。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是
只有一两天的功夫。心念连续不断的生灭就像溪流一样恒常流动,
因此我们要懂得预防,要及时知道、解决,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
能够清楚地知道、看见、明白贪瞋痴,这是修行的关键。如果突破
这一关,我们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弥、比丘尼可
以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说五、六岁孩童、
九十高龄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听过佛陀时代沙弥也能证果?
听众答:有听过。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却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
然后还俗又再出家,所以说它只是表相。
     我们要对表相有相当的认识。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对表相不
大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教法都着重在表相,非常普遍。我
以前还没有智慧,以为佛像本身是神圣的东西。现在我对佛像,有
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讲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过佛像吗?
听众答:看过。
隆波田:它对你开示过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没有和它说过话?
听众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没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出
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为圣弟子。佛像不能教我们,因为它只是表相、
是物体。
62
62
6622

----------------------- Page 69-----------------------
                                                           第二篇 觉知指南
     我们来出家也一样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见。能破除贪瞋
痴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见,称之
为真理。真理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瞋
心一动,就随着转,来不及看清,烦恼已经生起。譬如有人骂我们
是狗,就认为他是在说我,但事实上骂我们的人才是狗,因为他看
不见我们是人,他的内心是狗。因为能有这样的见解,就能放下,
这叫如实观照;如果认为他是在骂我,就是愚痴的人。
     其实修行的方法并不多,今天所讲的话各位要铭记。简单的修
行方法是要不断地练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虽然身为出家
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里修行,如果仍有贪瞋痴,也会走向
地狱;而在家居士在家里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才是通往真理、
走向涅槃的道路。古人就曾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天
堂与地狱都在心中,但我们却没看见。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老师的教导摘要(隆波田讲述)
1. 如果我们想弘扬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依佛法练习。我们将使
     佛法一直存在。
2. 当我们了解,我们就能做,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就像不知
     而教。
3. 人们对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因为我自
     己也一样。有的人了解法为颜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
     飘入他们的身体。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
     东西都不是真的)。
4. 佛陀对一位名为跋迦梨的比丘说:“如果一个人看到法,就看
     到我。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就没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
                                                                           63
                                                                           63
                                                                         6633

----------------------- Page 7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谈、在想。佛陀说如果你
     看到你自己,那么你就看到法。要看我们自己,而不是佛陀、
     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这些不是真的。下列这些才是
     真的东西:看我们自己真正在做、真正在谈、真正在想。看到
     法就是看到自己。
5. 佛陀教导我们要觉知我们的四种姿势:当我站时要觉知、当我
     走时要觉知、当我坐时要觉知、以及当我卧时要觉知,对我们
     身体移动的认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须以觉-定-慧来认知。
     但此仍不够,他强调我们甚至要觉知微小的动作,例如:弯曲、
     伸展、身体的任何移动。这是他的教导,这是练习正法的道路。
     这是方法。这是佛陀的教导。
6. 有一个方法。我实践它并且了解,而后我教导这方法,并且我
     能保证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导:“要觉知四种姿势:站、走、
     坐、卧。而后要觉知弯曲、伸展和移动。”
7. 要觉知:当你坐下,要以规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
     式坐下;当你卧时,你也要以规律的形式移动,并且在入睡前
     规律地移动肢体的一部份;当你醒来,以规律的方式弯曲、伸
     展、坐着;以规律的方式从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后走动。佛
     陀说,要规律的站立、坐下并且以觉知行走。佛陀是这样教导,
     但今日我们并未了解此方法。
8. 我将介绍培养觉性的一个快捷方式。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在任
     何地方、任何地点练习,不管他是泰国人、中国人、法国人、
     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柬埔寨人、越南人、老挝人等等。
     佛陀是印度人,生在印度,知道相同的“真理”。法(真理)
     存在于佛陀之前,使他成为佛陀。我们以前都曾听到这个。
64
64
6644

----------------------- Page 71-----------------------
                                                           第二篇 觉知指南
9.培养自觉的这个方法是一个快捷方式。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
     觉悟者教导我们要觉知四种姿势:站时要觉知、走时要觉知、
     坐时要觉知、躺时要觉知。而后要觉知微小的姿势:弯曲、伸
     展、任何形式的移动。佛陀所教的这个方式称作“快捷方式法”。
     不管受过或没受过教育的人都可练习而了解。富人或穷人都可
     练习,因为它是自然的方式。
10.我敢保证这个方法。其它方法也好,我曾练习过很多不同的方
     法,但我不能明了,因为没有生起内观智慧。只有当我练习这
     个方法后,我确实彻底明瞭了,因为生起了内观智慧。
11.我寻找到了技巧。它是规律的。要慢慢地规律移动。以规律的
     方式站起来。以规律的动作行走。自然地走,但是要觉知移动。
     坐下,但要规律地坐。躺下,但要规律地躺下。躺时,规律地
     移动你身体的任一部份。做任何事情,都要觉知你的动作。经
     由如此练习,效果将产生。这是智慧,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
     地看见事物。
12.“知道”的第一阶段是知道色(身)、知道名(心)、知道身
     动、心动。而后知道身病及心病。
13.有两种疾病(身病及心病)。身病时我们需要医生来诊断。如
     果一位好医生说这个疾病不能用药物治疗,你可能需要动手术。
     如果他不是一个好医生,他可能只给镇痛剂。
14.心病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养自觉来治疗它。我们说:“知道
     你自己”,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5.你知道心病之后,你将知道“苦、无常(不稳定)无我(不能
     掌控)”。知道“苦、无常、无我”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身体
                                                                           65
                                                                           65
                                                                         6655

----------------------- Page 7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不能被发展(我们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过程)。我们能发展的
     是能知的心。我们对物质(发展身体)并不感兴趣,因为它顺
     着自然改变着。当我们出生后身体一定会改变:生、老、病、
     死以及动作。
16.当你完全知道苦、无常、无我之后,你将知道“假名”。你要
     知道所有的假名:地球、天空、鬼、神、地狱、天堂等等。
17.当你知道所有的假名之后,你知道宗教。宗教意味着某位知道
     者的教导,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将教导它。教导人们不要做
     坏事情而要作好事情,这就叫做宗教。
18.佛教意味着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佛陀是指某位
     自己知道者,他知道、觉醒、喜悦于正法。因此,他真正知道
     法。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东西,不是知道鬼、神、
     地狱、天堂、日、月或其它自身之外的东西。知道法就是知道
     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想。
19.就像佛陀对跋迦梨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看不到
     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脚趾或衣袍,你
     并没有看到我,因为你没有看到法。”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
     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们自己的行为、言语。以往,我也认为看
     见法就是看佛陀本人,或看见法是看见光、颜色、水晶球或佛
     的影像飘入身体。我以往真的用这方式来理解。但是现在我知
     道真理。它不是那样,我们思考的方式是与真理背道而驰。这
     就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从我们的思想、见解逆流而上。以这
     方式练习,我们将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20.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后,我们将知道过失与功德。我们知道、
66
66
6666

----------------------- Page 73-----------------------
                                                           第二篇 觉知指南
     看到、了解并且密切触及这个智慧。过失是黑暗、无知、痛苦。
     功德是光明、不是痛苦,它是如此。
21. 前代的人教导我们天堂在心里、地狱在心里,涅盘也在心里。
     觉悟者这样教导。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些文字。我们想天堂应该
     是这样、地狱应该是那样、涅槃应该是这样或那样。去做功德、
     持戒、专注,禅修必须是这样或那样。这一类的想法是不可取
     的。我们必须有内观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到。“内
     观”只是一个名称或字而已。内观,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
     地看见事物。清楚地知道是“知道你自己”,真正地知道是“知
     道实相”。
22.因为它是如此,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不管你是一个小
     孩、青年、妇女或老年人。不管你是谁,你是人类;不管你的
     宗教是什么,你衣服的颜色是什么,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
     因为我已证实了它,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证它。
23.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没有费多少时间(就达到目标了),因为
     我下定决心要如同佛陀所做的:我要真正地知道、真正地如实
     看清事实。就像我以前告诉你们的:真正的智慧(以身心为目
     标)生起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知道高层次的法,但实际上,
     它是基础阶段。
24.在早晨,我知道了它(身心阶段)。知道了功德与过失之后,
     一种智慧生起了,但却把觉性推到一边,我未觉知身体。
25.在晚上洗过澡之后,我在两棵树的中间来回经行。过了一会儿,
     念头生起了。我只知道它而未觉知它。第二次生起时,我觉知
     到:“哦,念头”。在第三次,我看到、知道并了解念头。而
                                                                           67
                                                                           67
                                                                         6677

----------------------- Page 7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后,我不再直接看念头,当它生起就不管它,一次又一次。就
     好像猫与老鼠。
26.我继续来回经行一阵子,我已看到、知道并了解,有内观智慧
     清楚地知道并且真正地如实看清事情。
27.而后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贪瞋痴。当我看到、知道、了
     解并触及这些事情后,“受”不再是苦,“想”不再是苦,“行”
     不再是苦,“识”不再是苦。我突然体验了这条道路。
28.此后,我继续来回经行,并体认到:“哦,我是真正的‘出家
     人’了”。虽然我是在家人,头发很长,而我觉得以前像有一
     百公斤重,现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内心脱离了贪、瞋、痴,
     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
29.当我了解这个,我对这方法有了信心。我将教导这个方法,解
     说这条道路,使佛法复兴并长久延续。
30.依照经典,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有
     三支:喜、乐、心一境性。三禅有二支:乐、心一境性。四禅
     有二支:舍、心一境性。有人认为身心阶段是初禅,也许是对
     的,但是,我要说说我自己对我所保证的真理的经验。
31.初禅五支是指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二禅四支是指
     真正知道受、想、行、识。三禅三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蕴、定蕴、
     慧蕴。四禅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与内观。
32.就好像我们将一条绳索紧紧绑在二根柱子上,而后从中间将它
     断成两截,这两截不能再重结了【根尘二支不再连结了】。知
     道这个,就称作第五禅那。五蕴不再造作了。
68
68
6688

----------------------- Page 75-----------------------
第三篇生活即禅修
                    林崇安编著

----------------------- Page 76-----------------------
           当我们看不见念头时
           当我们看不见念头时
           当当我我们们看看不不见见念念头头时时,
                    便会跟随念头
                    便会跟随念头
                    便便会会跟跟随随念念头头,
                    从而进入念头
                    从而进入念头
                    从从而而进进入入念念头头,
           就像进入了一个黑洞
           就像进入了一个黑洞
           就就像像进进入入了了一一个个黑黑洞洞,
                         这就是苦
                         这就是苦
                         这这就就是是苦苦。
真正的平静是在我们看念头时
真正的平静是在我们看念头时
真真正正的的平平静静是是在在我我们们看看念念头头时时。
                                             --- 隆波田
                                             --- 隆波田
                                             ------隆隆波波田田

----------------------- Page 77-----------------------
                                 自 序
      今日世界各地的人都忙于工作和生活而有种种的烦恼和痛苦。
为了减除生活的压力、净化内心,世界上有很多种禅修的方法流传
出来。1995年本人邀请葛印卡大师来台传授内观,连续举办三年的
十日课程。这种禅法以观察身上的感受为主,是静态而专注的法门,
可抒解生活的压力,从学者甚多。1998年,本人将注意力转到动态
的内观禅修,有名的一种就是泰国隆波田(1911-1988)的动中禅。
他的大弟子康恳长老曾于1994年短暂来台,无缘从学,这时隆波田
的另一弟子隆波通刚好在台,因此请他传授隆波田动中禅,其后也
连续三年在台各地举办禅修营。动中禅以觉知身体的动作为主,最
后以强的觉性去看念头并灭除烦恼。由于此方法轻松而自然,可以
与生活结合,甚合现代人的需要,值得介绍,因此本人于2000年将
动中禅的内容,依照佛法修行的次第(三十七菩提分法),并参考
隆波田的开示以及隆波通的问答,以“法谈”的方式编写出《生活
即禅修》一书,由《内观教育基金会》于台湾出版,供社会大众了
解动中禅的基本原理,并配合禅修的实践,来品尝正法的滋味。
      成书至今,九年匆匆已过,今有李彤、岩松二位居士,要将《生
活即禅修》在大陆出版结缘,本人一方面修正原书少数文句,一方
面授权给他们在大陆发行,以利益广大的众生。
           愿正法久住!
                         林崇安 2009年9月4日于中央大学太空所

----------------------- Page 7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动中禅第零日法谈
     1.先祝福大家。欢迎大家来参加动中禅的禅修课程。在今日烦
忙的时代,能抽空来参加动中禅的禅修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要好
好利用在这儿的每一分每一秒。动中禅,又称做MahaSati 禅修法。
Maha是印度巴利文,是“大”的意思,Sati也是巴利文,是“觉性”
的意思。MahaSati 合起来就是“大觉性”。因此,动中禅是训练学
员们从小的觉性提升到大的觉性、圆满的觉性。当你训练到能够时
时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时,你的觉性就会自动的运转,接着觉性就
会发展到大觉性。
     2.那么,如何训练觉性呢?目前世界各地有非常多的禅修方法,
这儿所传授的,是一种非常简单、非常自然、非常独特的培养觉性
的禅修方法。
     3.其它的禅修方法有它们的好处,但是请在这个禅修课程内,
将它们暂时摆在一边,那些方法您已经学会了,暂时放在一旁,不
会一下就忘记了,因此,不用担心。课程结束后,您再决定哪一种
方法对您较为适合。大家既然来了,就是已下定决心要来好好学会
一个新的方法,就应该好好地学习。犹如一个杯子,要先将原先的
水倒出去,才能装入新的东西,因此,您要将旧的方法暂时摆在一
边。如果混在一起,反而学不到新的东西。
     4.大家既然来参加课程,表示已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要学会
这个方法,将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坚持完成整个禅修
课程。不要给自己的妄念打败,不要中途离去,要坚持到最后一分
钟,要完成自己所下的心愿。以往上千的学员都完成了他们的心愿,
你也要同样达成你的心愿。
     5.整个课程都要保持禁语,除了小参时间外,都不要讲话。这
72
72
7722

----------------------- Page 7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是为了使您的觉性能够持续成片。凡是保持禁语的学员,在课程结
束时,都会察觉到自己的觉性大大的增强了。
     6.整个禅修课程,为了培养觉性,不准写笔记、打电话、录音。
您来这儿,是放下一切往日的俗事,全心全意的培养觉性,往内观
察自己的身心动作,不要分心到世俗的事务上。禅修中,走路时不
要东张西望,遇到学员或禅师也不打招呼,这是同样的道理。
     7.由于是团体的生活,因此要有一些生活上的规范。例如,排
队或用斋取食的时候,出家法师先行,在家众排后。开门关门、走
路等等,所有的动作都要轻柔。任何动作都要保持觉知。在空地来
回走路,以经行训练觉性时,大家要选择同一方向来回,避免交叉。
每次敲钟集合在禅堂时,先集体共修至少十五分钟。有些事项会在
此时宣布。每天都要在禅修的活动范围内练习,不可外出。有任何
的需求,要经过禅师的同意。
     8.为了避免昏沉、昏睡、爱困的心理,要适量的取用食物,不
要吃得太饱,否则眼皮就会沉重起来,觉性就不见了。
     9.从早到晚要时时觉知自己的动作。为了服务大众,有的学员
有时会被分配环保及清洁的工作,在工作时要一直觉知自己的动
作,使工作与禅修合一,但仍要保持禁语。
     10.以上是一些规矩的说明,这些规矩在于补助你的觉性的培
养。现在将动中禅的原理解说一下,使您容易掌握实践的要领。
     11.动中禅的原理,是依据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
     于住时,了知:我在住。
     于坐时,了知:我在坐。
     于卧时,了知:我在卧。
                                                                           73
                                                                           73
                                                                         7733

----------------------- Page 80-----------------------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在行、住、坐、卧时要能够清清
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动作。
     12.佛陀又说:
     “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
     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
     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不论是看前看后、屈伸身体、穿
衣服、拿东西、吃东西、喝东西、上洗手间等等,从早到晚所有的
动作与行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
     13.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乱想,
未能觉知当下自己的动作,因而当下就没有觉性在。动中禅的训练,
便是依据佛陀所说的:要在所有的动作中能够正念正知,也就是说,
要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持续地觉知自己的动作,觉性就一直
增强。强的觉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头、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因此,
要以耐心来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使自己从早到晚一直觉知自己肢体
的动作。由于人们整天都在动,动中禅便是利用这一自然现象来培
养我们的觉性。可说是借力使力,不费工夫。
     14.我们都想过着没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问题,人们
就往外寻找依靠,求神问卜,但是外在的依靠是变化无常而不能长
久的,因而常常不能够解决问题而受苦。那么怎么办呢?佛陀说:
74
74
7744

----------------------- Page 81-----------------------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住在自己的洲上、岛上,自己要作为自
己的归依处。因此,佛陀要我们坚强起来,使自己能够依靠自己。
依靠自己的什么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觉性。以强的觉性看清一切问
题的根源,从而彻底解决痛苦。
     15.每一个众生都有清净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都有佛性。每
人都有这个珍宝,但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够挖掘到它,就能灭除自
己的痛苦。我们要追随佛陀的足迹,走同样的一条路,这一条路就
是觉性之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觉性,痛苦就会产生。
如果有觉性,我们就会面对事情而不会将责任推诿给别人。我们将
以觉性来处理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为了灭除
我们的痛苦,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我们就要好好地来学习动中禅。
     16.我们如果进一步追究痛苦的来源,就可以发现是来自妄念、
杂念。有二种念头:第一种是不能作主的念头,称作妄念、杂念。
例如,生气、贪心、无知、恐惧、忌妒等念头。这种念头会使我们
受苦。第二种是能作主的念头,称作自然的念头,是在正念正知下
的念头,不会使我们受苦,例如,我们日常打扫、洗衣时,须要正
确的思惟,这便是自然的念头,这种念头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是生
活中所必须的。人们常被第一种的妄念所占据,不断生起贪心、生
气、无知的心理,不断的卷入念头之中而受苦。愈想愈气,便是一
个实际的例子,由于妄念不断的生起,因而不论吃时、坐时或在任
何地方,都不断的受苦。
     17.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强的觉性时,才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第
一种的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开始练习动中
禅的人,最初觉性很小,犹如小猫,经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
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地长大。觉性圆满时,
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只大老鼠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修行的
重点,是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地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
                                                                           75
                                                                           75
                                                                         7755

----------------------- Page 82-----------------------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因此,禅修时,不压抑
妄念,也不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停地喂猫。
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见。渐渐地,我们内心的
质量就会开始转变,正道也由这儿开始生起了。
     18.培养觉性的要点,就是要不断地移动肢体。如果身体静止不
动,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卷入其中,会不断胡思乱想,
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着。因此,我们一直要不停地移动身体的一
部份,用以培养觉性,这便是动中禅的一个特色。隆波田禅师说:
“妄念之流整天都在流着,要同时觉知肢体的动作,这是最简单而
最有效的灭苦的方法,这个我能保证。”
     19.肢体移动时,知道动;肢体停止时,知道停。一次觉知一个
动作,动一次,知道一次。手部十四个动作,要觉知十四次,不要
把这十四个动作连成一片,每两个动作之间有个明显的停顿。要以
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来练习,不要模仿老师或其他任何人。其练
习的速度和节奏以觉性跟得上为原则。
     20.在练习动中禅时,身心都要放松,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
适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的张开,往前看,不要看太远或太近,
也不要专注前方一点。手脚的移动要轻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
不要数数字,一切要自然。妄念来了,不用管它,只觉知身体移动
的部位,使觉知持续得愈久愈好。
     21.脚部觉得痛时,随时可以改变姿势,但要同时觉知自己正在
改变动作。脚痛时,不用对抗这自然现象,不要强忍着痛,不要故
意要坐得久,这样反而违背了自然。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无
我的,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变姿
势的时候,要清楚的觉知姿势的改变,如此觉性仍然持续不断。反
之,故意要坐得久,有时反而呈现着“我执”的心理,有时忍痛忍
得太久反而会对痛苦的感受生起恐惧的潜在心理,结果觉性不见
了。
76
76
7766

----------------------- Page 83-----------------------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22.同样的,呼吸也是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调整呼吸。走路时也
不要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观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轻松地走路,
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长觉性,
不要刻意强求。妄念来了就接受它,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
么,你将发现你的觉性不知不觉间增强了,身心现象也愈来愈看得
清楚了。只要种下正确的原因,正确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因此,
要以轻松的心情时时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样就种下正确的原
因,这样才是正确的灭苦的方法。当觉性强大而且如链子不断时,
随时都可能出现“苦的完全灭除”,这便是果的出现。在南传的巴
利经文中,佛陀说:
     “正法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
     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是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
都可以修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是导引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
都可亲自体证的。
     23.动中禅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说的:现世的、不待时
节的、来看的、导向的以及自证的一个方法,适用到所有人,与年
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何的典礼、
仪式。任何人都可以练习,都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77
                                                                           77
                                                                         7777

----------------------- Page 84-----------------------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动中禅第一日法谈
     1. 现在是我们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此
时,不用作手部的动作,要以觉性来听讲。在这儿,先把动中禅的
要点提醒一下,它的要点就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要一直保持觉性,
动作要轻柔,身心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链子,愈长愈好。
     2. 当我们翻掌时,知道在翻掌。当我们的手往上移时,知道手
往上移。当我们的手往下移时,知道手往下移。手移动时,知道手
在移动。手停的时候,知道手停。一次觉知一个部位的动作,要清
楚地知道。同样的,走路时知道左脚或右脚正在移动,自然而轻松
地走。白天任何时候,眼睛都要自然地张开,让眼耳都自然地运作。
一直觉知身上一个部位的动作。举手、投足、眨眼、吞口水、摇头、
点头等等,都觉知到那一部位在移动。移动时,我们的觉性就在里
面,所以,把这个觉知持续成链,我们的觉性就会愈来愈高。人是
动物,整天都在动。动中禅就是利用这个自然的原理来培养我们的
觉性。
     3. 经过不断地练习,你也许已经发现了五个心理现象会在禅修
中出现,阻碍我们的修行,佛法上称作“五盖”。五盖就是五个
障碍,像盖子一样盖住我们的心。第一个盖就是“贪欲” 。贪欲
是指对所想要的东西生起贪求的心理。例如,贪求成果的出现,就
是一个贪欲盖。第二个盖是“瞋恨”。瞋恨就是别人触犯了你,你
生起了生气的心理,或者想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而生气。第三个盖
是“昏沉、睡眠”,就是感觉身心沉重、昏昧、提不起劲,想睡觉,
觉得很累。第四个盖是“掉举、恶作”。掉举是想到过去所经历的
欢乐事情,内心浮动而胡思乱想,生起种种杂念。恶作是指后悔的
心理,例如,想到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我何必来这儿禅修,这种
后悔的心理,就称作恶作。第五个盖是“疑”,就是怀疑老师、怀
78
78
7788

----------------------- Page 85-----------------------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这个方法能不能达到灭苦的目标等等。
     4. 要时时警惕自己,贪心、生气、昏沉、杂念以及怀疑这五个
盖是禅修的大障碍。如何处理这五盖呢?这要懂得善巧。特别是,
昏沉、睡眠将要生起之时,你就要立刻逃开,不要给它们抓到。也
就是说,当你坐着觉知手部动作时,觉得有一点点的昏沉,就立刻
要改变手的姿势,或者起来走路、经行、洗脸。务必要把昏沉睡眠
赶掉。记住,永远不要让昏沉靠近你。至于贪念、生气、后悔、妄
念、怀疑等等心理生起之时,就不用管它们,只要继续觉知自己的
动作就对了,当你的觉性增强后,这些都自动会被处理掉。
     5. 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晚上好好地睡觉后,白天就不用再睡,
使觉性持续不断。开始也许不习惯,但依据以往学员的经验,两三
天后就习惯了。而且觉性增加后,晚上睡眠的时间也会自动缩短,
白天仍然很有精神。
     6. 有的学员觉得其他的禅修方法开始不会这么累,为什么动中
禅一开始会这么累呢?
     这有不同的理由,一个理由是因为还没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作
息时间,另一个理由是因为以往有的学员是以静态的方式坐在禅
堂,身体都不动,因而昏沉生起时并未察觉,而且觉得自己还坐得
不错哩!但是,现在因为要移动手部,眼睛还要张开,所以你只要
有一点点的昏沉,自然就觉得眼皮非常沉重而有累的感觉。你必须
警觉到,如果你被昏沉征服,你的觉性就没有了,所以,仍要不断
移动你的身体来做“动中禅”,几天下来,你将发现你的昏沉不见
了,而且禅修的质量比往日大大地提升了。
     7. 有的学员说:如果中午没有睡一下,下午会没有精神。
     不错,开始几天也许会如此,但渐渐地,你不喂“食物”给午
睡,午睡就愈来愈无力,最后就消失掉了。在禅修期间,一旦克服
昏沉,你就发现自己的觉性有大大地提升,而且接下来,你对自己
                                                                           79
                                                                           79
                                                                         7799

----------------------- Page 86-----------------------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身心的洞察将会有更深的体验。以往许多学员降服昏沉、睡眠后,
内心就生起喜悦,身体也变得轻盈了。
     8. 如果晚上睡得够,但白天却觉得昏沉,那么,这种昏沉是来
自无明烦恼。这种无明烦恼是一种习性,必须去除,只要不断地觉
知肢体的动作或经行,一定会将它克服掉。
     9. 关于禁语,大家也体会到,即使不讲话,脑子也会胡思乱想,
若再讲话,那么,内心的宁静就不可能达成了。所以,整个禅修课
程要一直保持禁语。静静地觉察自己身心的动作。
     10. 在小参时,可以向禅师请教问题。所问的是与此刻的禅修
技巧有关的问题。这样对你才有帮助。由于每人的背景不同,所以,
禅修中所呈现的身心状况有所不同,禅师会依据你的状况给予指
导。除了小参时间外,当你有特别的体验而有疑问需要澄清时,也
欢迎来找禅师解答,但不要找学员或其他人谈,找别人不但没有帮
助,有时反而会误导。每个人的禅修体验要在最后一天来分享,那
时可以好好讲出来。
     11.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在听讲,此时手是否也要一直动?
     这一点,要掌握动中禅的训练基本原则,是一次以一个对象为
主要的觉知对象,所以,听时就只是听,以所听的内容作为对象,
让耳朵自然地运作着。但是,如果听讲时,外面有声音传来,心就
被吸引过去而忘了听讲,那就不对了。反之,如果外面有声音传来
却完全听不到,那就是心太专注,应放轻松,使耳朵自然地工作。
所以,在听讲时,要保持放松,以觉性来听。
     12. 有的学员问:像现在这样听讲时,可不可以闭上眼睛来听?
     动中禅的禅修目的,是培养觉性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平常我们除了睡觉以外都是张开眼睛的。所以,练习时,要一直自
然而轻松地张开眼睛,如此随时都准备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
以,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闭上眼睛,平时听讲要轻松地张开眼睛。
80
80
8800

----------------------- Page 87-----------------------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呼吸也要顺其自然,不去刻意地调息。动中禅
是一个顺乎自然而简单的方法,重点是要轻松且有觉性在。
     13. 在这儿要澄清一个观念,就是“觉知”与“专注”的不同。
觉知是很轻松,很开放地知道对象。专注或全神贯注则是费力地集
中在对象的一点,所以,专注会觉得累,甚至会产生头痛。有些禅
修的人,常常头痛,一个原因便是以专注于一点的方式来禅修。而
动中禅则完全是走觉知的方式,很轻松地觉知肢体的动作,使心能
够持续地觉知动作而没有任何的散乱。觉知与专注不同,觉知时,
内心轻松、没有压力、没有散乱。专注或全神贯注时,虽然也没有
散乱,但是内心并没有放松,有压力在,因为想要专注于一点,就
会费心力。
     14. 专注与觉知的不同,可以用如下譬喻来说明:在冰箱里的
小冰块,结成四四方方的硬块,也非常的冷,但是一移到阳光下,
不久就融化了。专注便像这个样子,在禅堂时,专注一点,内心不
动,但是一到生活中,心就散乱了。另一种状况是深海里的水,同
样是非常的冷,但却是流动的,不会忽硬忽软。觉知便像这种水,
在任何状况下都是内心柔和而不散乱。冰箱的冰块与深海的水,同
样是水,但是大不相同。专注与觉知也很类似,但是大不相同。动
中禅的练习使我们的身心放松并且充满觉性,能够运用到行住坐卧
中去。
     15. 所以,练习动中禅的手部动作时,只要轻松地知道手在动、
在停就可以了,不是用眼睛去看手的移动,只单纯地感觉到手在移
动。但是不可以专注于手上任何一点,如果专注一点,那就有压力、
就不自然,会觉得累。同样的,手的移动速度也要自然,不要太快,
不要太慢,整个手臂都要放松,移动时内心要不急不缓。这样持续
地觉知手部运动的动和停,觉性就慢慢提升起来了。每一动作中的
停止,都要觉知到,这个停的动作,对觉性的培养大有帮助。
     16. 同样地,来回走路时,用“心眼”去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
                                                                           81
                                                                           81
                                                                         8811

----------------------- Page 88-----------------------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
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自然地走,也不要专注于脚上某一
点,因为我们是在训练觉性,走时眼睛、耳朵都自然地运作着,只
要觉知到脚的移动就可以了,并且把这觉知持续如同链子一样,愈
长愈好。走时也会觉知到脚与地面的接触,甚至觉知到各种感受,
但是不要把注意力移到这些现象去,不要专注到感受上面,而是仍
然一直觉知脚的移动就对了。这样,你的觉性就很容易增长起来。
     17. 也不要故意走得慢,或者刻意想把动作看得清楚,这样会
走入太专注而使身心紧张起来。正确的动中禅地走路,是很轻松而
自然地走动,让觉性自然而然地增长,一点也不刻意。最重要的是
要掌握到动中禅的正确方法,进步就会很快。什么是正确的方法
呢?就是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身心保持放松,使觉性持续如链。
     18. 当你的觉性增强以后,就能清楚地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
我们的“心”与“身”,在经典上称作“名”与“色”。详细一点,
把心又分成“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四种。“受蕴”就
是各种感受,“想蕴”就是辨别与记忆,“行蕴”就是心理的造作,
如贪心、生气等等。“识蕴”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以及意识的认知。这些心理现象归纳为“四蕴”,身体则属于“色
蕴”,所以,将这些身心现象,合称作“五蕴”。我们每个人,不外
是这五蕴所组合而已,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我,所以称作“无我”。
当我们觉性强时,就能够清清楚楚地看清自己五蕴的运作过程,也
就是说,看清我们的身心现象。能够看清我们的五蕴,就能看清我
们的烦恼以及痛苦的来源,接着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所以,不断
地培养觉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19. 有的学员问到动中禅与四念住的关系。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这是将心安住
于观察身体、感受、心意及念头。现在有四样东西,如何去练习呢?
82
82
8822

----------------------- Page 89-----------------------
                                                        第三篇 生活即禅修
动中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过觉知自己的动作,将觉性培养
起来后,就以大的觉性将当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
大的觉性,同时掌握四念住。所以,动中禅是一个”四合一”的方
法,是一条修行的快捷方式。所以,为了看清我们的身心实相,为
了照见我们的五蕴,为了达成四念住,就要时时刻刻培养我们的觉
性。当我们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及心念,
因为弱的觉性会被感受等拉着跑,会卷入其中而不自觉。所以,正
确的方式是,要先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
     20. 有关动中禅的传承,由于时代久远,一般相信这种手部的
动作,是经由缅甸、老挝传到泰国,再由泰国的隆波田禅师发现其
精髓而重新宏扬开来。
     隆波田禅师生于1911年,早年学了多种禅修方法。虽然他很
努力练习,但未能解决他的生死问题,所以,到了46时决定离家
实修,并且下定决心:若不能体验正法、亲证真理,就不回家。他
在泰国农盖省的摩尼光寺从一位老挝法师学到了这种移动肢体的
方法,这位老挝法师所教的方法除了觉知肢体动作外,还要在心里
默念“动、停”,一教完他就回老挝去。隆波田则继续练习这个方
法,但他自己觉得不应默念“动、停”才对,只是轻松而单纯地觉
知肢体的动作,结果,他的觉性一路增长,到第三天早上当他做手
部动作时,有一只母蝎子背着一些小蝎子跌落到他的大腿上,当下
他生起了看清名色的智慧,看清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不久非常
强烈的情绪与念头在他心中生起,他努力回到继续觉知动作上来,
不久一切回复安详。到了晚上,他的觉性强到足以看清念头的来源,
不久证悟就产生了。他继续练习,他的心整个改变了。
隔日早上经行时,他的体证更为深入,他的贪、瞋、痴一直削减,
接着,拔除了对“宁静”的执着,他继续保持对身心的觉知,最后
在经行时,将最细的无明拔除而达到苦的完全灭除。
     这一时刻是1957年8月11日的早晨。


热门标签: 动中禅

禅修资料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