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相由心生 境由心转

时间:2018-07-01

禅师训练营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作者 Oliver In Houston(张贵人)

背景

在2014年1月,舍弃我禅师举办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禅师训练营,地点位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脚下。训练课程不仅包括禅师训练,也包括如何开设和管理禅修中心当好管理员。这次训练营只有得到邀请的人才能参加。一开始,禅师从世界各地只邀请了10位他的优秀学生。按计划训练营完了后接着是一个不对外公开招生的禅修营。在过去15年间,作者常跟随禅师参加他的禅修营。幸运的是,作者也在10位受邀优秀学生的名单上。但是这样十分难得的好机会很多人都想争取,随后被批准参加的人数增至50人,他们来自横跨欧美和亚洲的12个国家。

禅修如何运作

禅修是一种为获得禅修心法技巧的心灵训练,就如我们通过身体锻炼获得各种运动技巧。它是一种缘起过程,用于获得培养正念和定力的技巧。正念和定力是内心的善法,会使你超越常人感官的觉知(会改变脑波和脑的状态)。禅修会改变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它是遵循大自然缘起法则的结果。再者,禅修是运用我们的心识作为有力的工具,去探索内心世界/心的本质,以契入生命现象的根本。心识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本是来自大自然,法界的本然。最终,禅修让我们学习到如何运用自然的力量(法的力量[1])去发现自然实相。不要低估自然的力量,我们可以用来圆满波罗蜜、戒行,培育止禅、神通和如实知见的智慧。

我们的心,又叫识,在禅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照的心的变化流转可以比作流水。它由水流及水性所组成,流水中有水流淌漾,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或者慢速缓和,或者快速激荡,或者处于这两种流动状态之间。在禅修中,能观的心的整体就像流水,心识就像水流,而心所就是水性,水性系由水流变化而来。以心观心,修习四念处的心念处的时候,重点在于如何观察心所伴随心识的变化而发展。

禅修原理能缘所缘关系相由心生

为了懂得禅修原理,可参阅《念处经》,其中的一段经文清楚地说明了禅修的构架:

“比丘于身(受、心、法)随观身(受、心、法)而住,精勤,正知,念住,调伏世间之贪、忧。”

经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皆含深意,皆可体证。观禅实质上就是观照身心现象或者五取蕴。为了更简明一些,我们可以把禅修架构归结为三个面向:

所缘身心现象是禅修观照的对象。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所缘通常是坐禅中的腹部起伏,或者行禅中的身体觉受,也可以是放慢的日常活动(走路、吃饭、清扫、洗漱等)。任何内在干扰或外来的分心、都可成为次要所缘。对有经验的禅修者,任何自然觉知到的目标都可以是禅修所缘,可以是名法,也可以是色法。

能缘或能观之心 – 热忱/精勤/精进根、正念和伴随的定力、都是能观之心的心所。对日常活动的正知明觉,正是从观照的心生起的洞察力,是属于智慧。

应用境由心转通过在行住坐卧中禅修我们达到心的净化,由此带来幸福(健康长寿),获得解脱诸结的快乐,并且让我们能平静地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禅修者应该选择自然的现象作为观照的所缘,但选定的所缘本身并无了别觉知,而是通过心识的认知功能了知所缘。再者,所缘的性质会决定禅修的方向,动态的所缘如腹部起伏会导向观禅,而静态的所缘如遍处禅所用的泥土圆盘则导向止禅。

禅修的原理是什么?简单地说,即相由心生。基本的禅修原理是基于禅修中的能知之心和所知之境的缘起关系。观照一个禅修所缘所直接经验到的境界,只是反映了观照的心的状态。这种能所、主客关系,被称作测不准原理,是量子物理中的一个有名的理论。这意味着培养正念和定力所获得禅修心法的善巧,会决定观察所缘境的结果(境由心转)。就缘起过程而言,正念是因,觉知所缘境是最终的结果。因此,禅修者应培养正念的善巧,使了别觉知(Awareness) 敏锐以获得智慧。

禅修心法技巧比经验更重要

在任何较长的禅修营,一对一定期小参提供了学习禅修的最佳方式。禅修者应该按照如下过程报告观照身心过程的结果:

  1. 观照的所缘 – 是腹部起伏作为主要所缘,或者在当下变得最明显的其他所缘。
  2. 修习正念和定力的技巧 – 也就是你如何观照禅修所缘?你是否从所缘生起的刹那到消失都连续而精准地观照?是否采用标记?
  3. 禅修经验 – 简要报告观照禅修所缘的直接经验。观照的时候所缘发生了什么情况?它是否一直在刹那刹那不断变化?它的流转、生灭是否像演戏一样?什么是最重要的经验需要报告?整个禅修过程只是思维训练吗?

基于学生的报告,一个好禅师应该给予学生有用的、值得珍惜的点拨,厘清学生修行方向。随着时间的进展和不断修习,学生应该回来再度小参,给禅师报告禅修进展。就这样,通过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团队的协作,会促成学生进步并沿清净之道奋进。

请记住上述禅修原理!记住修行经验只是反映学生的内心状态。换句话说,内心正念和定力的训练所获得的善巧会决定你所经历、所看见的所缘境的相状。如果你已经把握内心训练善巧,深度禅修经验会自然而然随着用功而出现。最为重要的是禅修者要学会正确的禅修心法,获得善巧,而不是过份强调经验本身。

诸根-善心所

和体能训练相比,禅修是心灵的训练,是用于培养高层次的心智。随着这种善巧的心智训练的进展,你将能轻松地使五根/五力锐利并使之得到调控、平衡。

什么是心的状态或者心所?它是能观之心的质量或组成要素,可以是善或不善。一个善心所如正念可以促生观力,而轻安心所可以促生定力。不善心所包括五盖和贪嗔痴三毒等等。

心的五根/五力是

  1. 信根- 是激发你在禅修中精进的信心或净信。
  2. 勤根(精进根)- 它使禅修所缘显现动态和使禅修所缘呈现流转。在内观禅修中的精进努力被称为四正勤。
  3. 念根- 四念处禅修中的持续不断的观照力,智慧从念处而生。
  4. 定根- 寂止的力量,它聚焦所有心智的力量穿透无明的面纱。这被称为正定,有近行定和安止定两种。
  5. 慧根- 又叫正见或慧,由直接洞悉法的真实本质的禅修经验产生。

何为正念?它是完全地活在当下,是时时刻刻都在观照觉知正在发生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念也是日常生活中观照的一种正确心态,涉及身内及周围呈现的自然所缘。禅修的正确态度有“四不原则”,它们是:

不期待

不评判

不抱怨

不比较

不期待- 你在禅修中期待什么发生吗?实际这是贪,盼望随后会出现什么。未来尚未发生,你决定不了;过去的事已经过去;只有当下才能把握住。

不判断 –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做判断,这是内心固有的不良习性。我们忙于说一个事情是好是坏,令人舒服还是不舒服。判断反映的正是贪嗔痴三毒的无明。完全的接纳和“如其本然那样”才是培育观智所需的正确态度。

不抱怨- 抱怨是嗔,是不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事情。你想避免疼痛吗?你抱怨旁边的人的禅修习惯吗?贪求好经验和排斥不好的经验都是培育观智的障碍。

不比较- 禅修不是竞赛或对抗赛,和别人或和自己比较是一种不善的心态。

班迪达尊者简单地定义正念为观力。当正念有力且伴有很强的定力,一切都会流转——流转伴随有流转,如同大波浪中无数小波浪的油水分离、水乳交融的迁流,一切源于有定力的正念。正念的发展过程可以简化成下列方式:

开始阶段,观照的正念弱只伴有一点点定力。

中间阶段,正念连续伴随近行定,能够跟随所缘——观智的初阶。

最后阶段,以伴有深定的强力的正念观照所缘,能看清所缘的真实本质。

定的巴利词是Samadhi,就是“寂止”。之所以叫“定”,是因为它寂止,而且远离五盖和诸烦恼。没有正念的定称作邪定,比如一个神偷去非法打开保险柜,以深度的定力凝神倾听转动保险锁的磕磕声。有正念的定力称为正定,正定不离正念。在佛教中,正定起到辅助正念培育观智的重要作用。

以五禅支解析定

寻 – 是第一个禅支 (Initial Application),它将心精准地瞄准、导向目标。你必须作意所缘,寻是心念注意所缘。如果你的心经常跑开,要不断把心带回到目标上来。寻也有使心立足并安住于目标的作用。

伺 – 是第二禅支 (Sustained Application),通常翻译为“省察”或“考察”目标。在寻将心带向目标并稳固立足后,伺接着使心不断“摩擦”目标,就像蜂鸟在开花的灌木丛上采食,一遍又一遍反复进行。

当禅定的技巧达到伺禅支的层次,心眼将会“显现”并直接看见意门所缘的法尘 (mental object)。它就像一个反映真实目标的镜像,或者像水中月亮的影像。心眼看到意门所缘,意门所缘是法尘,在根尘接触的刹那呈现于心识。再者,意门所缘是进入心中的一切法的自然呈现,是随观法或者说法念处——也就是观照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照目标。随观法而观照意门所缘的一个妙处是,禅修者可以像看雷达荧幕一样监视自已的心识状态,也就是通过观照禅修所缘直接决定自己禅修经验。

当你正念观照变得更直观和精确,观照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纯净。五盖——即欲贪、嗔恚、昏沉睡眠、掉举、疑法——被削弱或消失,心变得水晶般明净、安宁和祥和,这是有定的正念的善心状态的展现。这种明净的状态是由寻伺二禅支存在引发的结果。这样叫作离(Viveka),意即远离,心远离了五盖。离不是禅支,只是一个描述心识远离五盖状态的用语。

随着正念善巧的培育,定力将会深化,呈现如下阶段:观禅禅相,寂静之声[2],寂静觉知没有念头,沉入观定而经历如落入睡眠般的感觉。各种观禅禅相可能从想蕴显现,可以是静态的内心图像,如像一条黑色的绳子,或者像演戏一样动态的图像,不断生起和灭去。

如同骑自行车的时候我们需要控制和平衡,五根/五力的平衡和调控可以通过三种办法来实现:

1.依次直接平衡 – 这是为了让我们对平衡有所了解,明白从信到慧的平衡如何运作,如何随禅修经验辗转增上。也就是说,在一种威仪中单独侧重修某一根,运用不断尝试的办法,通过已建立的正念而全部达到平衡。举例来说,马哈希禅法,经行和打坐交替进行,各一小时。这样有系统地交替姿势,为的就是平衡行禅中的精进根和坐禅中的定根。

2.共生缘关系,同时进行平衡 – 这种方法考虑到诸根可以同时存在。只需要知道哪一根起到主导作用。要了解这种方法,需要明白五根是在同一心识中同时升起的心所。例如我们修离执(放下执着),所有五根同时一起生起。再详细一点,培养正念和定力的心智善巧也就是远离五盖的技巧,不管你用什么禅修方法,无论是止还是观。这让我们领悟在八正道中为什么正念、正精进、正定一起被划归于定学。

3. 综合运用两种平衡过程- 实际上,为了运用这种平衡方法,五根被分为两对进行平衡。平衡精进根和定根这一对,可以通过放慢的专注的经行来实现,同时在所有阶段以训练念根为中心。随着念根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信和慧自然会随之平衡。禅修的心所中精进根是活跃面,而定根是静止面,如果二者相互平衡,就会产生激荡流转的心识状态,从而穿透无明的面纱。

禅修是一种动态的缘起过程,调控和平衡诸根的过程更是如此。因此,平衡必须和修行进展同步,做到在放松与懈怠、轻松与紧张、平静的柔和与五盖的僵硬之间调适而游刃有余。

三毒、五盖、烦恼

心不柔软源自贪嗔痴三毒,是内心不平静产生的负面能量。不安的心中存在五盖与扰动,是不善心所。然而这些负面心所可以通过培养五根五力得以克服和治愈。

五盖之所以是不善心所,是因为它们障碍正定,阻碍慧观,禅修时我们会看到它们张牙舞爪。除非达到了最高成就阿罗汉,否则五盖和烦恼将会继续存在,而无论是在禅修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如此。所以学会如何应对它们才是明智之举。

五盖是:

  1. 欲贪
  2. 嗔恨
  3. 昏沉睡眠
  4. 掉举

欲贪是对感官之乐或所缘的贪爱执着。这种不善心所就像磁场,像催眠,不断吸引因而把你拖入其中。你会看到这种欲贪状态的显著特征:像一种难以解除的干渴、饥饿和欲求那般,不断想要更多,从不满足。对禅修者的建议通常是要观照这种不善心识状态,而不是观照所缘。放下执着或离执是观照欲贪的关键。

嗔恨是不能接受某种情况或某种所缘,结果就是内心无法平静,随之而来的是焦虑和躁动。当它生起的时候,你可以快速地观照内心状态的变化——燃烧、搅动、紧抓。和观照疼痛时对待痛感一样,接受的态度至关重要。不接受、不喜欢只是火上浇油。

昏沉睡眠是指心和心所的沉重无力,是那种懈怠、迟钝,拖着你而让你不想有任何活动,进而落入睡眠。心的沉重是一个指针,心变得僵直、懒惰而不想动。通常它是一种朦胧、模糊的状态,就像相机没有对焦。

提起精进力对治这种朦胧、模糊状态的不善心所,行禅有助于祛除它。增加几个身上观照的触点并快速重复地标记、开眼看光让心清新、做几次深呼吸等等,都能用于克服昏沉睡眠盖。

散乱、掉举- 躁动、分心、不安都是心猿意马的症状,这是由于缺乏内在的平静。这三种状态的的共同基础都是内心的紧绷,由此提供了不善心所生起的根基,妄念不断的思维和攀缘是此不善心所的常见症状。

重要的是在不善心所生起的时候迅速觉照并“截断它”。一旦觉察到它们生起的症候,即刻正念标记观照这个所缘(妄念不断的思维和攀缘)。这种不停的思维会由于这种正念的作用立即停止。这是觉照和观察的自然结果。一切生起的必将灭去!你会发现妄念纷纷思维和攀缘只是“纸老虎”,是毫无意义的内心对话,在觉知和正念的雷达荧幕上退却。

法疑类似站在十字路口的困惑——不知该走哪条路。困惑导致焦躁的思绪和不知怎么办。你甚至可能抱怨所修的方法‘没有用’,或者老师‘不够好’。但实际是自己内在的问题,却常常归咎于他人。

解决这个难题在于培育信根,当然不是盲目的信心。在禅修中,信心意味着充分信任佛陀的教导、善知识和老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禅修体会。

总之,上述的三毒、五盖和烦恼都是负面和不善心所构成,可以认为是“黑暗的军团”,是苦的根本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是滋生病弱的温床,所以需要纠正。它们也可能变得疯狂,需要驯服和驾驭。

放下和舍离

放下执着和保持正念是禅修心法两种不同的善巧。学会放下,才会全然保持正念,活在当下,自由自在,八风吹不动。

引用舍弃我禅师在禅师训练营的最后一晚的开示:

“内观是全然直接的经验,内观中没有思考的空间,只有好的经验和坏的经验。通常人们总是喜欢有更多的好经验,这叫作贪;排斥坏的经验,这叫作嗔。禅修者需要学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经验而不是在那里评判。观照的心必须保持稳固,不要对观照的所缘起反应。修习正念意味着培养平静的心,离贪离嗔,建立强大的定力调伏散乱的心”。

再者,“放下——正念禅修正是学会放下执取、根本改变内心执着的习性。固有的内心执取的习性会渴求更多的好经验,排斥不好的经验。内心执取的习性植根于痴——不知道当下发生的事。学会放下这些坏习惯,必然就要空掉那半瓶脏水,然后装满净水。倾听身心的声音,与之沟通,让心自然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会利用自然的力量。”

执取 – 源自内心渴爱对感官刺激的反应,正是你的心希望如此。执取不仅是渴爱更多,也包括嗔毒对苦受和相应所缘的排斥。

放下- 放下执取或无执正是执取的反面,无贪无嗔。智慧是痴或无明的反面。让它自然且自动发生,无为而为,接纳自然的实相,如其本然那样!在打坐时,以“无为而为”的方式,只是观察和看着所缘“正在发生什么”,观照的过程真的很简单,但人们把它弄得太复杂。我们有着固有的习性——执着。

当你修习放下时,在行禅中,慢步经行变得自动进行,像大洋里潜流涌起的波浪,经行会变得如此之慢,如蜗牛漫步。自动行禅修到精妙之时,会出现“静止的流水”这样的奇妙经历,如阿姜查的著名教导那般。用佛教名相来解释,自动经行源于风大突出特性“移动与推动”。

不过,小心,法友们!修习时用佛法和思维法义来解释自己的修行和内观经验,也是一种执取,会导致落入散乱的陷阱。作者本人有深刻教训,付出了好些年的代价,直到2014年9月在如来禅修中心(TMC)的禅修营才被著名的荼赞那尊者(Thuzanna Sayadaw) “唤醒”。放下不仅是学会放下执取的过程,也包含配合舍离的善巧——舍离较粗的名法以便修行更上一层楼。例如,培育放下的善巧以舍离大脑思维、分析、计划,以进阶到用第六识“直觉”的纯然觉知(直观)。就如倒掉桶里的脏水装上新鲜干净的水。这正是“过河舍舟楫”的古谚语的意思。就是说禅修中你须暂时放下所学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只是倾听当下身心的信号与之沟通,这样便成为观禅的上层禅修心法。

再次强调,放下和舍离促成正念和定力同时生起,在这方面是心智培育的最高善巧。无论是内观修行中培育有定力的正念,还是在止禅方法中培育有正念的定力,我们用功总是要放下和舍离。以这种心法禅修,我们可以远离五盖和三毒,从而进入深定并以清明的觉知洞见诸法实相。

观智 – 在新发现之旅的路上

2014年1月24日

在从意大利禅修后回家第一天的日常修行中,作者第一次经历了意识中断 (black out), 下面是和禅师通讯的电子邮件:

>发件人: okc281@gmail.com

>主题: 更高的观智

>日期:星期一,2014年1月27日14:31:17 -0600

>收件人: gooseair

>

>敬爱的禅师:

>

>我在这里向禅师您报告从意大利回家之后常规修行的第一天早晨体验名色分别智的新经验。这次禅修经验是我个人修行的发现之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在此向禅师报告希望得到确认。

>

>日常修行的第一天早晨坐禅的时候心比较粗糙,运用培养正念和定力的心智善巧,克服最初的杂念和中间出现的昏沉花了好些时间。在昏沉消退之后,法所缘的流转突然翻卷了几次进入黑暗之中。身体的张压觉受[3]如闪电般自然粉碎,之后呈现意识中断无觉知的间歇,接着恢复觉知;随即想观察刚才张压觉受的所缘。还未能查看所缘,身体张压觉受的又一次粉碎在身体的另一处发生,又进入无觉知状态。我的经历是这样一种模式:

[作意- 短暂意识中断- 张压觉受粉碎- 长的意识中断-了别觉知]……

上述括号里五种不同名色变化过程,一组接一组地快速重复发生,持续超过15分钟时间,如同无数小波浪组成大波浪的生灭流转,过程中又有过程 (一组法生另一组法)。

>到了坐禅结束的时候,我认识到刚才发生的情况、是我内观禅修中在更高观智层次的新发现,对吗?非常感恩禅师的教导,让学生在禅修营和日常生活中获益良多。

>

>以慈心,

>

>奥利弗 ( Oliver)

>发自iPad Air

在2014年2月17日的电子邮件中,禅师确认了我的意识中断的经验,实际上比第一观智 – 名色分辨智深很多。

亲爱的奥利弗:抱歉这么晚才回复,我在葡萄牙教禅,把你的信完全忘了。你确实取得了很好观智的进展。意识的中断 (black out) 在较深的内观层次经常发生。不要太急于断定这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任何新的观智阶次、都可以看作是在新的层次的第一观智——名色分辨智。如果意识中断发生,就让其反复发生,就会更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不要企求也不要厌恶它们。有自信心和好奇心在当下所发生的事件中进行更深入探索,会促使你进步。

以慈心,

Sujiva(舍弃我)

在2014年9月TMC禅修营期间,荼赞那尊者再次确认了上述内观体验,是第四观智以上的高阶观智,是属于对心识的正知明觉,亦即对心识的清晰觉知。几个刹那的心识中断是因为观照的心沉入了启动的有分心流。而且此高阶观智亦蕴含下列四种观智。

第一观智 – 名色分辨智

就像厨师切菜,挥动的刀和正在被切开的菜是两个不同事件。同样地,获得第一观智的时候,你会体验到观照的心(名)和被观照而粉碎的张压感(色)是两个事件。由此我们懂得:观照的心通过觉知而知道被观照的所缘(腹部起伏)所发生的情况,这两件事成对出现,仅此而已。从一个刹那到下一刹那,能缘所缘成对发生。

老实说,在过去的修行中,由于无明产生的盖障,你只能体会到能缘所缘是同一件事。现在你在清净之道上远离了盖障,有新发现,见到二者是分开的两件事。第一阶观智开始让你看到你的修行有了进步,你开始见到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处在分离、消散之中,显示刹那刹那的无常。

第二观智- 缘摄受智

因为有想动的作意(心意的念头),才有紧随的抬脚、弯曲、伸展等动作发生。你会清楚侦知能缘与所缘的关系,亦即缘起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此有故彼有,就如点火,先有火花才有火焰。特定顺序的缘起过程就如在空气中燃烧的烛焰,不断地一个过程替换另一个过程。作意- 行动- 觉知,关联的法如此按顺序发生,从一个刹那到下一个刹那,从一个过程到下一个过程,不断进行。

在过去,你会想“我是”作者,我在行走。如果正念绵绵不断,功夫成片,你会侦知在行走过程中的每个细微的移动前,都有心念中的作意想要推动,在行走的过程中没有作者或主宰,由此无我的智慧开始显现。是作意想走,而心念中的作意来自于心行。在佛法来看,实际是心识使行走发生。第二观智可用作检验正念在观力方面是否达到功夫成片。

第三观智- 遍知三共相

在这个阶次,所有的名色法都在流转,这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观照的心流和所缘的流转相随而行,或是油水分离地流转中有流转,或是水乳交融地流转伴随流转。随着正念和定力的提升,流转速度会更快更湍急,变成浪潮,最后激溅成闪亮的水珠。在此阶段无常的本质变得显著。连续相(相续密集)破碎,变成不连续的剎那生灭,一个刹那接一个刹那,不断发生。在过去,无常性被连续相掩盖,由于无明而误以为恒常。

第四观智- 生灭随观智

随着遍知无常的观智成熟,会见到一切法都在生灭。最后,流转中的一切都会在生起的刹那灭去,消失在黑暗之中。这种对实相的审察遍知,实际涵盖了对日常生活方面的认知。如果你禅修中观照所缘的技巧已经很娴熟,观照的善巧就自然会延伸到日常活动中,涉及身业、语业、意业。于是你将看到,日常活动皆由名色或五蕴构成,体会到“法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成就“法住智”。这也被称为“正知明觉”或者“近入流者”——只是名称不同但法义相同。

结束语– 禅修老师资格

在这次禅修老师训练营里,舍弃我禅师以下面这段话结束了他的开示:

“在过去,至少要证了初果而开悟的圣者才有资格作禅修老师。但在当代,有这样素质的老师是难于找到的。今天,你至少获得正知明觉的四阶观智,即近入流者,才开始有资格教禅修。”

备注 – 休斯顿的奥利弗 (Oliver ) 精进观禅已愈15年,是舍弃我禅师的优秀学生之一,参加过在美国、欧洲、亚洲的很多禅修营,善于引导他人打好禅修基础以便进行富有成效的禅修。他长期以来在德州玉佛寺英语组作禅修演讲,是休斯顿禅修中心(HMC)的主持人。他发表了数篇有关内观禅修的文章,并不断推动人们依法投入实际的修行。如果要获取更多信息,请到访休斯顿禅修中心网页: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或者联系奥利弗hmc281@sbcglobal.net。

(汤华俊协助翻译整理),

  1. 法和自然可以是同义词,作者说自然的力量,表示这不是可以执着是你的或我的力量。法对应的巴利词Dhamma的意思可以指佛陀的教法、自然现象和法尔如是的自然实相(或者说究竟实相)。
  2. 寂静之声是指在深定的寂静和安宁中听到自然之声,极为敏锐,超越感觉器官。
  3. 这里的张压觉受是指微细的身体觉受,表明有障碍阻碍身体内部能量的自由流动。与之相反的舒适放松的觉受表明身体内能量能够自由流动,使禅修者善摄六根。不善心所总是引起紧张僵直,使心无宁静;与之相反,善心所总是与柔和平静相应,如五根五力平衡的状态。
热门标签: 四念处 内观禅修 南传禅修

禅修资料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