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佛教文化(第一级)

时间:2018-07-01

班迪达雪达功禅修中心

基本佛教文化班(第一级)

中译:陈永威 汤华俊

fojiaowenhuatusan

目录

鸣谢

感谢玛莎露尼师(Sayalay Daw Caru Dassini)协助解释部分翻译上的疑难,及美国的汤华俊师兄拨冗协助翻译此书。愿所有参与者悉皆平安、快乐。

沙弥学处

中译:陈永威

1.皈依三宝(佛、法和僧)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我以佛为皈依处

Dhamam saraṇam gacchāmi.

我以法为皈依处

Sangham saraṇam gacchāmi.

我以僧为皈依处

Dutiyampi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Dutiyampi Dhamma saraṇam gacchāmi.

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Dutiyampi Sangham Saraṇam gacchāmi.

第二次我以僧为皈依处

Tatiyampi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Tatiyampi Dhamman saraṇam gacchāmi.

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Tatiyampi Sangham saraṇaṃ gacchāmi.

第三次我以僧为皈依处

2.儿童可以受三皈依

虽然儿童并不认识佛法僧的功德,但他们仍可以受三皈依。在拜见佛陀之后,菩提王子(Prince Bodhi) 的母亲代其腹中的儿子皈依:「我腹中的儿子皈依佛法僧」。后来,在他出生后,乳母带着还是婴儿的王子到佛陀面前,向着佛说:「我怀中的菩提王子宝宝,皈依佛法僧。」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过去有不理解三宝功德而皈依的先例。

3.求受皈依及五戒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五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五戒?

尊者,我第二次请求三皈依和五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五戒?

尊者,我第三次请求三皈依和五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五戒?

戒师说:「Yamahaṃ vadāmi taṃ vadetha.」

(Yamahaṃ vadāmi:我如此说,taṃ vadetha:你们跟着我念。)

戒子:「āma, Bhante.」(是的,尊者。)

4.礼敬佛陀──巴利文及意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皈依),tassa bhagavato(彼世尊),arahato(阿罗汉),sammāsambuddhassa(正等正觉者)。皈依彼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5.接受皈依(saranagamana)──巴利文及中文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Dhamam saraṇam gacchāmi.

Sangham saraṇam gacchā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Dutiyampi dhamma saraṇam gacchā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ṇam gacchā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ṇam gacchāmi.

Tatiyampi dhamman saraṇam gacchā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ṇaṃ gacchāmi.

我以佛为皈依处

我以法为皈依处

我以僧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第二次我以僧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佛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法为皈依处

第三次我以僧为皈依处

当僧团的戒师说:「Saraṇagamanam paripunnam.」

(paripunnam=你们已经圆满了,saraṇagamanam=皈依三宝)

戒子说:「āma, Bhante.」(是的,尊者。)

6.受持五戒──巴利文及中文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杀生戒)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偷盗戒)

(3) Kāmesumicchācāra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邪淫戒)

(4) 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妄语戒)

(5) 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ami.

(我愿遵守不饮酒戒)

当僧团的戒师说:「tisaraṇena saha pañcasīlam dhamma sādhukam surakkhitam katvā appamādena sampādetha.」

(应精勤及有正念地持守三皈五戒。)

戒子说:「āma, Bhante.」(是的,尊者。)

7.违反五戒的结果

如果违反杀生戒,而使另一个生命被杀,以下的不善果报将会发生:

  1. 感觉器官如眼、耳、鼻及肢体的生理残缺
  2. 于一生中经常体弱不健康、外表羸损
  3. 无有体力
  4. 无有效率
  5. 于危难中怖畏
  6. 因他人或自身导致死亡(如服毒)
  7. 病苦
  8. 失去同伴
  9. 短寿

如果违反不偷盗戒,须负以下的不善果报:

  1. 贫穷
  2. 身体痛苦及心理悲痛
  3. 饥饿
  4. 得不到满足
  5. 因水、火、盗、贼、不肖子孙及恶王而失去财物

如果违反不邪淫戒,须负以下的不善果报:

  1. 诸多不善之友
  2. (在不善友外)遇诸怨敌
  3. 难获利益和回报
  4. 无有祥和及快乐
  5. 投生为女性
  6. 投生为黄门
  7. 若转生为男,则投生于贫贱家中
  8. 受到侮辱和不敬
  9. 感觉器官的损耗和残缺
  10. 受诸悲愁和忧郁
  11. 与爱者分离

如果违反不妄语戒,以下的不善果报将可能发生:

  1. 说话缺陷
  2. 驼背或牙齿不齐
  3. 口臭
  4. 皮肤干涩
  5. 眼、耳等感觉器官迟钝
  6. 外表异常或畸形
  7. 无法对他人行使权力
  8. 受到喝骂
  9. 行为怪异

注:妄语者不能获升至高的阶位,因为他/她被视为不可靠。

如果违反不饮酒(及吸食毒品)戒,以下的不善果报将可能发生:

(1)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决定

(2)放纵

(3)健忘、迷醉(于来世疯癫)

(4)于所受恩惠或利益缺乏感恩

(5)无惭及无愧

(6)倾向造作不善业

8.求受八戒──巴利文及中文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八戒?

尊者,我第二次请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八戒?

尊者,我第三次请求三皈依和布萨八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八戒?

这跟读诵三皈五戒的模式是一样的。以「不杀生」(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开始的学处(戒律,sikkhāpada)是八戒。

9.受持八戒

(1) 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杀生戒)

(2) Adinnād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偷盗戒)

(3) Abrahmacariy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淫戒)

(4) Musāvādā verā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妄语戒)

(5) Surāmeraya-majja 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i sikkhāpadam samādiyami.

(我愿遵守不饮酒戒)

(6) 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我愿遵守过午不食戒)

(7)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我愿遵守不着香花蔓、不歌舞唱伎戒)

(8) 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我愿遵守不坐卧高广大床戒)

10.受持九戒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nav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ṃ bhante, tisaraṇena saha, aṭṭhaṅga samannāgatam uposatha silaṃ,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ṃ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布萨九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九戒?

尊者,我第二次请求三皈依和布萨九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九戒?

尊者,我第三次请求三皈依和布萨九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九戒?

只需要接续上面的八戒,在最后的「Uccāsayana mahāsayanā」(不坐卧高广大床戒),跟着受持:

(9) Yathābalam mettāsahagatena cetasā sabbāvantaṃ lokaṃ pharitvā viharāmi.

(我愿遵守安住对一切众生遍满慈爱的戒律)

11.受持十戒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dasagahaṭṭh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Du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dasagahaṭṭh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Tatiyampi, aham bhante tisaranena saha dasagahaṭṭha-sīlam dhammam yācāmi, anuggaham katvā sīlam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请求三皈依和十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十戒?

尊者,我第二次请求三皈依和十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十戒?

尊者,我第三次请求三皈依和十戒,尊者能否摄受我,传授给我十戒?

重复上面八戒的内容至第六条「Vikāla-bhojanā」(过午不食戒)后,继续念如下的戒:

(7) 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我愿遵守不着香花蔓戒)

(8) 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我愿遵守不歌舞唱伎戒)

(9) Uccāsayana 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我愿遵守不坐卧高广大床戒)

(10) Jātarūpa-rajatapaṭiggahaṇā veramaṇī-sikkhāpadaṃ samādiyāmi.

(我愿遵守不运用、接受和处理金钱、黄金或金银戒)

12.戒律(sīla)的利益

戒香为最美

庄严为其衣

有戒无恶道

圣戒真皈依

──马哈希大师

戒香较檀花和梅花更芳香。被戒律所庄严者,有如穿上礼服,让人觉得美丽。持戒者不堕恶道(Apāya),他会投生于天界。戒律是确保安全的皈依处(避难所)。

13.省察(paccavekkhanā)

使用衣服、饮食、卧具和医药(四资具)是希望可以无碍和长久地学习圣典(pariyatti)和修行(patipatti)。

──摩诃甘达勇大师(Mahāgandhāyon Sayadaw)

四资具──衣服、饮食、卧具和医药的使用,是为了延续寿命、免于疾病、身体健康、研习圣典及修习佛法(毗婆舍那)。

14.十种灭摈事

沙弥(sāmanera)的外表在巴利文称为「linga」(音「临噶」,意为「形相」)。一位沙弥如果违反十种灭摈事中任何一事,譬如杀害一个众生,他便不再符合其形相而应该还俗。这种足够让人还俗的违反的过失,称为「灭摈事」。

这十种灭摈事是:

(1)杀生(Pāṇātipātā)──杀害众生(纵使是昆虫)

(2)不与取(Adinnādānā)──不与取(纵使是一株小草)

(3)非梵行(Abrahmacariyā)──性行为(纵使是与动物)

(4)妄语(Musāvādā)──说谎话(纵使是笑话)

(5)饮酒(Surāmeraya)──服用麻醉品

(6)谤佛(Buddhassa-avanna-bhāsana)──诽谤佛陀(譬如说他不是佛,他不是遍知者,意即他非彻底觉悟)

(7)谤法(Dhammassa-avanna-bhāsana)──诽谤佛法(譬如说一个人不能够透过修行佛法而解脱诸苦)

(8)谤僧(Sanghassa-avanna-bhāsana)──诽谤僧伽(譬如说僧团中的圣者并非真实修行的人)

(9)邪见(Micchādiṭṭhi)──持有错误的见解(譬如不相信业及业果,持虚无见,认为任何人死后,生命将会终结,不再有来世)

(10)污比丘尼(Bhikkhuni dūsaka)──与比丘尼发生性行为

注:如果他违反上述十灭摈事中的任何一事,他不再是真正的沙弥。他亦破除了之前所受的三皈依。

15.十种处罚事(Daṇḍa)

处以惩罚:

惩罚如「挑水十次、挑沙五次、打扫寺院范围」,都是称作处以刑罚。十种处罚事是:

(1)于非时进食

(2)故意观听跳舞、唱歌、音乐或表演等

(3)使用妆饰、装扮之因的花鬘、芳香、涂香等

(4)坐卧高、大床座

(5)接受金、银、钱

(6)图谋使比丘们无所得(譬如说制造不实贬抑的话,以劝退施主供养资具,如僧衣、食物等)

(7)图谋使比丘们无住所(驱逐他们离开常居地)

(8)图谋使比丘们不利

(9)恶骂比丘

(10)离间比丘(僧团的成员)

注:对于违反了上述十事任何其中一条的沙弥,可以处以惩罚,譬如不许他进入寺内、让他挑沙或水等。

16.三十二身分(Kothāsa)

在身体里面存在,顺序地(anuloma)以下这些:

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膜、胃中物、屎、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唾、涕、关节液、尿。

以及,逆序地(patiloma):

尿、关节液、涕、唾、油、泪、脂肪、汗、血、脓、痰、胆汁、脑、屎、胃中物、肠膜、肠、肺、脾、肋膜、肝、心、肾、髓、骨、筋、肉、皮、齿、爪、毛、发。

17.七十五众学法(Sekhiya)

A.齐整品(Parimandala Vagga)

(1)他应穿下裙时包覆全身(不应该造成某部分的僧衣过长或过短)

(2)他应穿上衣时包覆全身

(3)前往居士家时,他应衣着包覆整齐,包括颈和手腕亦包覆整齐

(4)坐在居士家时,他应衣着包覆整齐,包括颈和手腕亦包覆整齐

(5)前往居士家时,他应威仪端正

(6)坐在居士家时,他应威仪端正

(7)前往居士家时,他应垂目而视,即眼睛前看约六尺

(8)坐在居士家时,他应垂目而视,即眼睛前看约六尺

(9)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拉高衣服

(10)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拉高衣服

B.高声嬉笑品(Ujjhagghika Vagga)

(11)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大笑

(12)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大笑

(13)前往居士家时,他应小声交谈,即柔和地说话

(14)坐在居士家时,他应小声交谈,即柔和地说话

(15)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晃动(摇摆、摇晃)身体

(16)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晃动(摇摆、摇晃)身体

(17)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挥动(摆动)手臂

(18)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挥动手臂(作手势)

(19)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摇头晃脑(摇动、低垂)

(20)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摇头晃脑(摇动、低垂)

注:柔软地说话意思是能够在九尺的距离内被清晰地听到,在十八尺的距离内只能被模糊地听到。

C.叉腰品(Khambhakata Vagga)

(21)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叉腰

(22)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叉腰

(23)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盖头巾

(24)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盖头巾

(25)前往居士家时,他不应蹲踞

(26)坐在居士家时,他不应以手或衣服抱膝坐

(27)他应感恩地接受食物(恭敬及有正念地)

(28)他应在接受食物时注视钵,不左顾右盼

(29)他应接受和食物同量的羹

(30)他应接受不过于钵口边缘线份量的食物

注:所接受的羹是饭的四分之一的比例。不吃饭的人,羹是主食的四分之一。

D.恭敬品(Sakkacca Vagga)

(31)他应感恩地用餐(恭敬及有正念地)

(32)他用餐应时注视钵

(33)他用餐时应次第食,即从最近的部分开始

(34)他应吃和食物同量的羹

(35)他不应从中间或顶端揉捏食物而食

(36)他不应用饭覆盖羹,以获取更多(羹)

(37)无病时,他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求羹或饭来吃

(38)他不应心存不满而注视别人的钵

(39)他不应做过大或过小的饭团,仅应符合其口的大小

(40)他应做均匀的团食

E.饭团品(Kabala Vagga)

(41)食物未送至时,他不应张开嘴

(42)吃东西时,他不应不将手塞入口中

(43)他不应口含食物说话

(44)他不应揣食物摇掷口中食

(45)他不应将饭团咬断(成小块)来吃

(46)他不应把食物填满面颊,像猴子一般

(47)他不应甩手地吃

(48)他不应散落饭粒地吃

(49)他不应伸出舌头地吃

(50)他不应嚼食作声地吃

F.啜食品(Surusuru Vagga)

(51)他不应嘶嘶出声地吃

(52)他不应舔手地吃

(53)他不应舔钵地吃

(54)他不应舔嘴唇地吃

(55)他不应用拿过食物的手拿饮用水瓶

(56)他不应将混有饭粒的洗钵水倒在居士家

(57)他不应对无病而拿遮阳伞的人说法

(58)他不应对无病而拿拐杖的人说法

(59)他不应对无病而拿刀的人说法

(60)他不应对无病而拿弓箭的人说法

G.拖鞋品(Paduka Vagga)

(61)他不应对无病而穿拖鞋的人说法(木底、无带、夹趾的鞋)

(62)他不应对无病而穿鞋的人说法

(63)他不应对无病而坐在车上的人说法[1]

(64)他不应对无病而躺在床上的人说法

(65)他不应对无病而抱膝坐着的人说法

(66)他不应对无病而缠头巾(把头发全覆盖)的人说法

(67)他不应对无病而覆头的人说法

(68)他不应坐在地上,对无病而坐在位子上的人说法

(69)他不应坐在低位子,对无病而坐在高位子的人说法

(70)他不应站着对无病而坐着的人说法

(71)他不应走在后面,对无病而走在前面的人说法

(72)他不应走在路边,对无病而走在路上的人说法

(73)无病时,他不应站着大小便

(74)无病时,他不应在植物上大小便或吐唾

(75)无病时,他不应在可用水上大小便或吐唾

18.略述十四种行仪(Khandhaka Vattas)

(1)āgantunka-vattañca──客住者的行仪

(2)āvāsika-vattañca──原住者的行仪

(3)Gamika-vattañca──远行者的行仪

(4)Anumodana-vattañca──随喜的行仪

(5)Bhattagga-vattañca──食堂的行仪

(6)Pindacārika-vattañca──乞食者的行仪

(7)āraññika-vattañca──林野住者的行仪

(8)Senāsana-vattañca──坐卧处的行仪

(9)Jantāghara-vattañca──浴室的行仪

(10)Vaccakuti-vattañca──厕所的行仪

(11)Upajjhāya-vattañca──(同住一寺的弟子)对戒师的行仪

(12)Saddhivihārika-vattañca──(同住一寺的戒师)对弟子的行仪

(13)ācariya-vattañca──对老师的行仪

(14)Antevāsika-vattañca──对学生的行仪

详述十四种行仪

(1)āgantunka-vattañca──客住者的行仪

在他进入僧园时,他应脱鞋、收雨伞、除下头罩、衣置肩上、礼敬原住僧人(若为上座),以及进行其他作为客住者应作的行仪。

(2)āvāsika-vattañca──原住者的行仪

当他见到客住者,他应该欢迎他,接过衣钵、礼敬客住僧人、放置水在他附近及敷设座位,洗其脚及进行其他作为原住者应作的行仪。

(3)Gamika-vattañca──远行者的行仪

他应该放置木器、陶器等于储物室,关好门窗、出行前取得许可,并进行其他作为远行者应作的行仪。

(4)Anumodana-vattañca──随喜的行仪

这是一些讲经的行仪:譬如上座僧人说法、在上座僧人鼓励下自己说法、自己在获得许可后说法所应当作的行仪。

注:随喜(Anumodanā)意思是以佛法祝福在家信徒,让他们感到喜悦,这可以在寺院内或居士家。

(5)Bhattagga-vattañca──食堂的行仪

譬如教授佛法,不推撞上座僧人于一旁,或禁止资历较浅的僧人使用座位。

注:Bhattagga意思是寺院中的食饭处、休息室或房子。

(6)Pindacārika-vattañca──乞食者的行仪

他应当放置木器、陶器等于储物室,以水清洗钵,系腰带、整齐穿僧衣(上衣及下衣),依众学法而行、以正常速度进入村落(不太急不太慢),等待钵食不太长或太短时间,进行其他作为乞食者应作的行仪。

(7)āraññika-vattañca──林野住者的行仪

譬如准备饮用水、生火工具和手杖,掌握学习方位和星宿。

注:āraññika是住在林野的人(住阿兰若者)。

(8)Senāsana-vattañca──坐卧处的行仪

打扫坐、卧和睡眠处等寺务。

(9)Jantāghara-vattañca──浴室的行仪

清理浴室(锅炉房)的灰和打扫等行仪。

(10)Vaccakuti-vattañca──厕所的行仪

譬如作出咳嗽声(作为通报)、僧衣挂在架子上、以正常速度进入、不应拉高下衣进入、踏上厕坑后拉高下衣、不应使用粗木橛、以水清洗、在厕坑上(拉低)用下衣覆盖好。

(11)Upajjhāya-vattañca──对戒师的行仪

弟子对同住一寺的戒师所作的行仪:譬如早起、偏袒上衣于一肩、递上洗脸水、齿木(牙刷)和粥、洗钵、清理床坐、于日光下披晒、打扫和敷设座位。

(12)Saddhivihārika-vattañca──对弟子的行仪

戒师对同住一寺的弟子所作的行仪:譬如爱护和支援他们。

(13)ācariya-vattañca──对老师的行仪

学生对老师所作的行仪:譬如早起、穿僧衣、递上洗脸水、齿木(牙刷)和粥、洗钵、清理床坐、于日光下披晒、打扫和敷设座位。

(14)Antevāsika-vattañca──对学生的行仪[2]

老师对弟子所作的行仪:譬如爱护和支援他们。

在《律藏》(Vinaya)犍度(Khandhaka)的章节中有详细订明这十四种行仪的义务。

在《律藏》有一部分称为「犍度」,按觉音尊者的说法,这是在第一次结集中,对「大品」(Mahāvagga)和「小品」(Cūlavagga)的统称。

fojiaowenhuatuwu

教理──第一部分

中译:陈永威

19.「哦卡萨」(Okāsa)礼敬文──忏悔

大德!我恳请允许(Okāsa)!我恳请允许(Okāsa)!我恳请允许(Okāsa)!为使我免离于往昔因身、口、意造作恶业所带来的罪报,以及获得长寿的庇佑、远离痛苦和伤害。我今双手合十于额前,至诚谦卑向佛、法、僧三宝(连同我的老师),再三地敬礼。

大德!唯愿此礼敬三宝功德,让我免离于四恶趣、三劫、八难、五敌、四厄、五损失、九十六病和六十二邪见。愿我以此证得道智、果智与涅槃。

20.觉悟的利益

(1)在没有证得觉悟的佛陀出现的时代,纵使人们本性有多善,总会造作许多恶事,不知道什么是善和什么是不善,亦不知不同的世间界。

(2)由于佛陀的觉悟,以及他对人们所教导的佛法,人们能够明白什么是善和什么是不善,亦知晓不同的世间界,从中获得功德。

21.佛教的坚固确立

犹如在制造陶器时刻上的印记,就算陶器烂掉,在燃烧前这个印记总会长久存在。同样的,只有当佛陀的印记以虔敬的方式在小孩们心中刻上烙印,佛教才会在他们心中长久坚固地确立。

22.佛陀的一生

(1)入胎

那是缅历四月(Waso,约公历六、七月)星期四的月圆日,未来佛受十方天人众的启请,很宁静及欣然地入胎。那是人天皆安祥的时节。

(2)出生

经过十个月后,在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六十八年的缅历二月(Kason,约公历四、五月)星期五的月圆日,他在蓝毗尼的祥和国土诞生。这是一切人天的胜利。

(3)出家

在成为太子后,他从十六岁开始,在三时宫殿度过了十三年。由于看到天人示现的四种现象而有所感触,他于二十九岁时的缅历四月(约公历六、七月)月圆日出家。森林成为他的皈依处。

(4)成道

然后到了觉悟成道的大时节。那是缅历二月(约公历四、五月)星期三(大象日)的月圆日,在森林住了六年后,他战胜了一切怨敌并证得佛果,他坐在菩提树下以土为座,备受十方赞叹。那是人天皆安祥的时节。

(5)转法轮(Dhammacakka)

在觉悟成道之后,他在缅历四月(约公历六、七月)的月圆日星期六,前往鹿野园(Migadā)向五比丘及十方世界集合而来的天人及梵天众初转法轮。那是击法鼓的时刻。

(6)入般涅槃(Parinibbāna)

在向世间所有适合解脱到彼岸的人天梵众宣说佛法,并引领他们到达彼岸之后,佛陀以八十岁高龄在末罗国(Malla)拘尸那迦(Kusinagara)的娑罗树下入般涅槃。那时是释迦王一百四十八年缅历二月(约公历四、五月)星期二的月圆日,他成佛后已四十五年。

(7)遗体的荼毗

佛陀的金身在其入般涅槃后,于缅历二月(约公历四、五月)月缺日的星期日荼毗(火化),世尊留下八份舍利。

(8)佛的元素和舍利

佛的骨犹如元素,因此称为「界」(Dhātu,元素),因为它们遗留下来成为舍利,所以有此名称。

23.七个佛教神圣日

(1)入胎日──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六十七年的缅历四月(Waso,约公历六、七月)的月圆日,星期四。

(2)诞生日──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六十八年的缅历二月(Kason,约公历四、五月)的月圆日,星期五。

(3)出家日──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九十七年的缅历四月(Waso,约公历六、七月)的月圆日,星期一。

(4)成道日──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一百零三年的缅历二月(Kason[3],约公历四、五月)的月圆日,星期三。

(5)初转法轮日──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一百零三年的缅历四月(Waso,约公历六、七月)的月圆日,星期六。

(6)涅槃日(Parinibbāna)──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一百四十八年的缅历二月(Kason,约公历四、五月)的月圆日,星期二。

(7)荼毗日(Tejodhātu)──大释迦王(Mahāsakkarāja)一百四十八年的缅历二月(Kason,约公历四、五月)的月缺日,星期日。

大释迦王的年份是根据悉达多太子(佛陀)的外祖父安扎那王(King Anjana)即位推算而来。

24.三宝的功德庄严

在睡前至心忆念佛、法、僧,念诵:「我皈依...」,以及在起床时再次念诵皈依,这样你将会远离危害和怨敌,获得快乐和加祐。

25.佛陀的九种特质(巴利文)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 sārathi,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

意思

(1)Arahaṃ(应供)

因为具备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a)、解脱(vimutti)、解脱知见(vimutti-ñāṇa-dassana)的特质,佛陀应受所有人天及梵众的敬仰。

(2)Sammāsambuddho(正遍知)

佛陀是彻底圆满地自觉的人,因为他了悟一切法及四圣谛的智慧,是正确地靠自身而证得(没有从他人学习)。

(3)Vijjācaraṇa-sampanno(明行足)

他具备巴利文称为vijjā的「三明」、「八明」,以及十五种巴利文称为caraṇa的 「德行」。

(4)Sugato(善逝)

他是至善的,因为他只会在适合一切众生的场地说适合的言说。

(5)Lokavidū(世间解)

他是世间的知者,因为他知道各个世间的所有方面。

(6)Anuttaro purisadamma sārathi(无上调御丈夫)

他是无人可比(无上)的调御者,因为没有人能够在调御和指引人们方面能够超过他。

(7)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天人师)

他是人天的导师,因为他教导人天达至寂灭乐的善道。

(8)Buddho(佛)

他是觉悟者,因为他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

(9)Bhagavā(世尊)

他是世尊,因为他具足无量的戒德、善业、智慧和力等特质。

我至诚谦卑,双手合十于额前,皈敬具备九种殊胜特质的一切知者(sabbaññu)。

26.法的六种特质(巴利文)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ṭṭ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

佛法是:

(1)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法乃世尊所善说)

(佛陀所说的法)初善、中善、后善;

(2)Sandiṭṭhiko(是自见的)

此时此地可以见到的;

(3)Akāliko(无时的)

不会延迟,因为它的效果立刻紧随其出现;

(4)Ehipassiko(来见的)

接受检查的,值得受到检查;

(5)Opanayiko(导向「涅槃」的)

引导向前的,透过体悟佛法,它值得成为人的庇护处。它是导向的,因为导向圣人趋向涅槃的是圣道,因此是导向;

(6)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ī(智者们可各自证知的)

是智者直接可以经验的。

27.僧伽的九种特质(巴利文)

S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uju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ñāya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sāmīcippaṭipanno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āhuneyyo, pāhuneyyo, dakkhiṇeyyo, añjalikaraṇīyo,

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

僧伽(圣者的社群)是:

(1)Suppaṭipanno(善行道者)

进入正道,一条由佛法所调节的善道;

(2)Ujuppaṭipanno(正直行道者)

进入了正直之道,采取中道;

(3)Ñāyappaṭipanno(如理行道者)

进入了真正之道;

(4)Sāmīcippaṭipanno(正当行道者)

进入了正确之道;

Yadidaṃ cattāri purisayugāni aṭṭha purisapuggalā, esa bhagavato sāvakasaṅgho

世尊的弟子僧团,即四双八辈,他们是:

(5)Ᾱhuneyyo(应受供养)

应接受赠礼,纵使是从远处也应向其捐献的有德者;

(6)Pāhuneyyo(应受供奉)

应受招待,为了亲人、爱人和朋友,应至诚地招待他们;

(7)Dakkhiṇeyyo(应受布施)

应受布施;

(8)Añjalikaraṇīyo(应受合掌)

应受敬礼;

(9)Anuttaraṃ puññakkhettaṃ lokassā(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是世间不可以比拟的福田。

fojiaowenhuatusi

教理──第二部分

中译:陈永威

28.因果业报

(1)杀害一个众生导致短寿;戒杀延长寿命。

(2)折腾别人者容易患病;慈悲者会健康。

(3)脾气不好使相貌丑陋;忍耐使相貌美丽。

(4)妒嫉导致孤独;包容导致友谊。

(5)吝惜导致贫穷;施舍导致富有。

(6)不敬导致下贱;尊敬导致高尚。

(7)不察导致愚痴;省察导致智慧。

(8)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9)按照因果的法则,善行导致快乐,恶行导致痛苦。

29.业行与业果的思维

只有透过知道佛陀的事迹,人们才会崇敬佛陀。只有崇敬者宣扬教化,人们才会怀念崇敬者。

30.十不善行(Duccarita)

Duccarita(Du=不善+carita=行为)意思是不善的行为。透过身、口、意造作的不善行称为Duccarita。它有十种:

三种身不善行

(1)Pāṇātipātā──杀害众生

(2)Adinnādānā──偷盗别人的财物

(3)Kāmesumicchācāra──犯邪淫

四种口不善行

(4)Musāvādā──妄语

(5)Pisunavācā──两舌(挑拨两个相亲的人,或导致两人生起恶意,让其中一人喜欢自己)

(6)Pharusavācā──恶口

(7)Samphappalāpa──绮语(犹如长不成的稻米没有胚芽一般或言之无物,空口说白话。然而,如果说者是为了表达伦理道德,便不构成绮语)

三种意不善行

(8)Abhijjā──贪欲(如果是透过乞求、借或买而取得,这不是贪欲)

(9)Vyāpāda──恶意/嗔(希望他人受到伤害)

(10)Micchādiṭṭhi──邪见(对业及业报缺乏信心)

31.十善行(Sucarita)

Sucarita(Su=善+carita=行为)。善的行为称为sucarita。

三种身善行

(1)Pāṇātipātā virati──不杀害众生

(2)Adinnādānā virati──不偷盗别人的财物

(3)Kāmesumicchācāra virati──不邪淫

四种口善行

(4)Musāvādā virati──不妄语

(5)Pisunavācā virati──不两舌

(6)Pharusavācā virati──不恶口

(7)Samphappalāpa virati──不绮语

三种意善行

(8)Anabhijjā──无贪

(9)Avyāpāda──无嗔

(10)Sammādiṭṭhi──正见

32.怎样成为一位优婆塞(Upāsaka)

一个人只要透过受持三皈五戒,保持良好的行为,行十善业,远离十不善业,日常供养饮食、花、水和灯,便是一位优婆塞(信士)。

33.十种福业处(Puññakiriya-Vatthu)

(Puñña=福,kiriya=作,Vatthu=处)。它们是此生善意的基础(处),及来生的福报,这些值得造作的,所以称为Puññakiriya-Vatthu。它们是:

(1)Dāna──布施

(2)Sīla──持戒

(3)Bhāvanā──禅修(如忆念佛陀的特质等等)

(4)Apacāyana──恭敬(尊敬值得恭敬者)

(5)Veyyāvacca──服务(帮助其他人作功德)

(6)Pattidāna──回向(分享功德给他人)

(7)Pattānumodana──随喜(认同他人所作的功德)

(8)Dhammassavana──闻法

(9)Dhammadesanā──弘法(传递佛法,没有期待或回报)

(10)Diṭṭhijukamma──业的正见(持有正见,信仰业及业果)

34.真假修行的结果

只有修行正法,一个人才可以获益。

修行错误的法,一个人必定受损。

现在正是迅速走在正道上的时候,

有佛法,祥和及平静将遍布那个国家。

35.布施的利益(Dāna)

快乐真正的起源;

福德之流的所在;

退堕的救助者;

这是神圣的布施。

36.慈心的培养(Mettā)

(1)愿所有聚集此地的人健康和快乐。

(2)愿所有僧众和居士健康和快乐。

(3)愿具德的尊贵导师健康和快乐。

(4)愿尊敬的父母亲健康和快乐。

(5)愿此中心内的所有众生健康和快乐。

(6)愿此城中的所有众生健康和快乐。

(7)愿此区内的所有众生健康和快乐。

(8)愿所有僧伽健康和快乐。

(9)愿所有四资具施主健康和快乐。

(10)愿所有管治机关的工作人员健康和快乐。

(11)愿所有盗贼娼妓健康和快乐。

(12)愿所有在此宇宙中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13)愿所有在无尽的宇宙中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14)愿所有在四恶道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15)愿所有人、天及梵天健康和快乐。

(16)愿所有在三十一界的众生健康和快乐。

fojiaowenhuatuyi

 

教理──第三部分

中译:汤华俊

吉祥经(Mangala Sutta)

1)Yaṃ maṅgalaṃ dvādasahi,

Cintayiṃsu sadevakā,

Sotthānaṃ nādhigacchanti,

Aṭṭhattiṃsañvca maṅgalaṃ.

Desitaṃ devadevena,

Sabbapāpa-vināsanaṃ,

Sabbaloka hitatthāya,

Maṅgalaṃ taṃ bhaṇāma he.

解释

啊,善信们,(渴望幸福的)天神与人类探讨了十二年,也没能找到作为兴旺发达原因的吉祥事。人天之中最伟大的佛陀,开示了三十八种吉祥,能祛除邪恶,利益整个宇宙的一切众生。让我们共同念诵此吉祥经。

2)Evaṃ me sutaṃ.

大迦叶尊者,我从佛陀那里听到的是这样的:

3)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dikassa ārāme.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南边的祇树给孤独园。

4)Atha kho aññatarā devatā abhikkantāya rattiyā abhikkantavaṇṇā kevalakappaṃ Jetavanaṃ obhāsetvā,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aṭṭhāsi;

此时已是深夜,一位极为貌美的天人,他的光辉照亮整个祇园精舍,来到世尊近前站在适当的地方向世尊顶礼。

37.六种不适宜的位置

任何时候有智慧的人去见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选择站立或坐下都要避免如下六种位置:

(1)太远

(2)太近

(3)顺风面

(4)高处

(5)正前方

(6)正后方

偈曰:

过远过近与顺风

正前正后与高处

如此六种方与位

是为参见不适处

38.适合的位置

既然说要避免过远与过近的位置,适当的地方就是不远不近之处,根据估计就是从佛陀的右膝算起,佛陀的臂长加上弟子的臂长这样一个距离。

5)Ekamantam thitā kho sā devatā

Bhagavantaṃ gāthāya ajjhabhāsi:

于是,这样站立的天人以偈子对佛陀说:

6)“Bahū devā manussā ca,

Maṅgalāni acintayuṃ,

ākaṅkhamānā sotthānaṃ,

Brūhi mangala muttamaṃ.”

很多天人和人们渴望知道带来兴旺发达的吉祥事,已对此冥思苦想,请开示这些吉祥事。

39.吉祥的含义

「吉祥」意味着「福」,是众生兴旺发达的源泉。

三十八种吉祥

1)Asevanā Ca Bālānaṃ──远避愚痴者

2)Paṇḍitānañca Sevanā──亲近智慧人

3)Pūjā Ca Pūjanīyānaṃ──敬应尊敬者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我们当总是避开和远离愚人,亲近和追随智者

礼敬三宝、父母和导师

这三者是兴旺发达的源泉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40.愚人

愚人的特点是思恶、语恶、行恶。不管什么人,无论贫富贵贱、官员百姓,只要有这些特点就是愚人。

41.智者

智者的特点是思善、语善、行善。

42.十一种值得尊敬的人

  1. 佛陀
  2. 僧众
  3. 老师
  4. 母亲
  5. 父亲
  6. 婆婆或岳母
  7. 公公或岳父
  8. 兄长
  9. 姐姐
  10. 按年纪或资历是长者的
  11. 一家之长

43.两种礼敬

这是:

(1)āmisa pūjā──用物质表示礼敬

(2)Dhamma pūjā──用修行佛法表示礼敬

4)Patirūpadesavāso ca──居住适宜地

5)Pubbe ca katapuññatā──过去积善业

6)Atta sammāpaṇidhi ca──置身行正道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住于适宜的地方以获得功德、智慧和财富

过去生积累了善业

自己行为正而不偏离

这三者是经济上富足的源泉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44.适宜的地方

这是:

  1. 四类人居住的地方
  2. 有机会作功德的地方,比如布施
  3. 佛法兴旺的地方

换句话说,是能够挣钱、受教育、有益于健康和幸福的地方。

45.只有业才是你的财产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作善业和恶业,这些业无论好坏都是你自己的财产,可以带到下一生。这些善业、恶业如影随形跟着造业者从现在到永远。所以一个人应当造善业,这对来生是有益而且是应做的。

你所有的成就诸如富有、智慧、美丽、权力和伴侣都是由于以前的善业。任何人达成上面的一项或多项都是作功德者。

你的各种不幸诸如贫穷、智慧不足、迟钝、丑陋、劳役都是因为过去的善业不够。上述的成就是真正的光荣。

46.有戒德和善巧

要有戒德和善巧,一个人就必须在身心的行为方面做好,也就是改善身心。Attasammapānidhi(自持正誓愿)即无信令信、无戒立戒、悭者令舍、恶智令建立正智。这还意味着远离不善的身、语、意行为,如果这些行为出现,就要克服。

在日常生活中,你应当过健康的生活,为物质的富足和心灵的发展而工作,除去懒惰,由此达成自持正誓愿的吉祥事。

在多种心灵的修持方法中,内观禅修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心智得到培育、控制和净化,身体的行为将会改善,语言的行为将会跟进。

人的基本意义是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因此应该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慈爱、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的福利。在动物界,盛行的是嫉妒、吝啬、恃强期弱、蛮横。一个人应该努力成为善良能干的公民,他通过调控个人的行为尽量减少这类动物心态,尽力发展自己的国家、民族和宗教(参考罗睺罗相应中镜子的例子)。

47.四重轮

在上述三种吉祥事上加上一句“亲近于善士”,就成为“四重轮(Catu Cakka)”,因此:

  1. 居住适宜地
  2. 过去行善业
  3. 亲近于善士
  4. 置身行正道

谁具有这四重轮就易于以持续的势头不断兴旺发达,就像转动的车轮,在来生亦如现在,所以称作「轮(Cakka)」。

7)Bāhusaccañca──博学

8)Sippañca──精技巧

9)Vinayo ca susikkhito──严持诸禁戒

10)Subhāsitā ca yāvācā──言谈悦人心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博学文科和各种知识

博学专业知识以谋生

博学个人的戒律

能够言谈悦意、正确、有礼貌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48.努力博学

Bāhusacca(非常有学问)意味着掌握所学的课程。甚至一两本佛经都没学过的人被认为是没受过教育的。学习了禅修方法并付诸实践的人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

佛陀说“Pañña narānam ratanam”,即“知识是人的财富”。从出世间的角度看,一个人在佛法中需要学习三藏如经藏(佛陀的开示)和祇夜(散文诗和韵体诗)。从世间法的角度看,为了在世间兴旺发达,你需要具有的学问包括专业、教育、商业、医学、科学、文学、艺术或音乐,这些可以是谋生手段。只有当你具备文理知识,你才能在世俗和佛法两方面做好,才能够过上幸福有保障的生活。

49.知识是自己的财富

每个人都需要有学问。原因:有学问的人有如装饰了珠宝那样突出,可以作为很多人的庇护所,能够名声远播,有众多的跟随者,能获得财富和其他利益。再者,他运用其知识会遵守应当遵守的事,戒除应当戒除的事情,他将在来生获得诸如好的投生这样的利益。所以知识是自己的财富。(可以引用本生经《佛陀转生的故事》一集的Sālitta 作例子)。

50.什么是戒律?

戒律是培养良好身行和语行的基础,在家众和出家众的道德行为规则叫作戒律。

51.两种戒律

(1)在家戒:意即戒除不善的十种行为,父母和孩子间的相互义务即属于这类。

(2)出家戒:意味着戒除七类罪过(āpattiya)。也包含四种清净戒(catupārisuddhi sīla)。沙马内拉戒就是沙弥戒。

通过学习和修持在家戒、沙弥戒和比丘戒,让人得以宣称证了最高阶位的阿罗汉果,正是由于这样的利益,惠及世间和出世间,所以说是吉祥。

52.四类言谈

佛陀和德高望重的古人,只教或者说符合下面四种特性的话:

  1. Subhāsitā──善(语)
  2. Dhamma──公正(语)
  3. Piya──爱(语)
  4. Sacca──真实(语)

11)& 12)Mātāpitu-Upaṭṭhānaṃ──赡养父与母

13)Puttadārassa Saṅaho──善养妻与子

14)Anākulā Ca Kammantā──谋生行正直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尽职尽责孝养父母,以回报他们对自己无尽的爱

恪尽职守供养妻子、养育儿女

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不出疏忽差错

这是四种兴旺发达的原因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53.孩子感恩父母的义务

父母以伟大的爱心关照孩子,展现在他们拍去孩子身上的尘土的动作中,即使孩子是玩耍弄了一身尘土。他们清除孩子的尘土和排泄物,一步一步教他们生活中的基本东西。所以双亲被赋予这样的特质:

  1. 大婆罗门
  2. 最早的老师
  3. 值得供养的人

把父母放在和孩子同等地位,并冒犯他们是绝对不应该的。我们应该给他们食物、饮料、衣物、床坐等等来孝敬他们、照顾他们;有爱心地侍候他们,给他们按摩。再者,对父母感恩的最好方式是让他们皈依三宝、持守戒律,以及自己出家成为沙弥或比丘。

54.四方面的支持

应该在如下四方面支持妻子儿女:

  1. 在斋戒日提供足够的食物和其他用品使他们能够做功德
  2. 以爱心带他们去参加节日和庆祝活动
  3. 举办命名仪式、保育仪式、入学仪式、出家仪式等
  4. 为今生和来生的利益,尽量训诫

55.在世俗事务中不分心

在这个世界上世俗事务繁多,如果不注意时间的价值、不够用心,那么白天的工作和任务就可能拖到晚上和第二天,因此导致财产的损失,累积错误和麻烦。

应当遵循下述规则以减轻这些问题:

  1. 准时,要有时间意识
  2.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别的条件
  3. 不懒惰
  4. 勤奋(只用心于工作)
  5. 不浪费

偈曰:

知时、适宜行

不懒但勤奋

无浪费第五

麻烦不缠身

15)Dānañca──布施

16)Dhammacariyā ca──如法活

17)Ñātakānañca saṅgaho──珍爱众亲眷

18)Anavajjāni kammāni──行为无瑕疵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慷慨布施并在布施前、中、后如理作意

身、语、意行正确无过失

不忽视朋友和亲属,而是珍爱他们

在行事和服务大众中洁白无瑕

因此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56.慷慨布施的五种利益

(1).被很多人爱戴

(即使动物都喜欢布施者,更不用说人类。这是善意和慈爱产生的益处)

(2).好事降临布施者

(人们都不希望遇到不幸。如果好事降临,总是降临于布施者。随之而来的,有功德,也有闻法这样的各种形式的利益。)

(3).名声远播

(祝福者不需要赞颂或仪式,好事传千里是因为大众的宣扬和赞美)

(4).能够有勇气进入任何集会

(恶人想到自己的恶行就会害怕,而善人被人称赞和爱戴就无所畏惧,而是总有勇气)

这是四种直接的利益。

(5).死后生于天界

偈曰:

众人多爱戴

好事善降临

清誉传四方

(集会入无畏)

死后生天界

此为五利益

57.什么是法?

“如法活”,吉祥事的“法”,在注释书中解释为十善业(kusala-kammapath)。这十善业不仅是健康长寿之因,也是投生天界之因,所以叫作吉祥事。

58.作恶的人

作恶的人容易面临如下不幸:

  1. Attānuvāda bhaya──自责的不幸
  2. Parānuvada bhaya──被人谴责的不幸
  3. Danda bhaya──被当局处罚的不幸
  4. Duggati bhaya──堕入恶道的不幸

偈曰:

自责与他责

官方刑与罚

坠堕入恶道

此四灾当避

59.清白的业行

恶行如杀生、偷盗易于在这一生就受到官方的处罚,再者,这也是堕入恶道之因。因此这些行为是应受谴责的。善行不会有这些不幸,是清白的业行。它们是:

  1. 守戒,如八戒、九戒等等
  2. 履行对三宝的义务和公民义务,诸如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以及其他社会福利工作
  3. 建造禅修设施,诸如楼房和围居区、公园等等
  4. 修桥补路
  5. 植树造荫改善气候
  6. 打井建水池

(可以引证年轻的Māgha的故事[4]

19)āratī viratī pāpā──离身语意恶

20)Majjapānā ca saṃamo──谨慎勿饮酒

21)Appamādo ca dhammesu──于法不放逸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事先避免恶行,当遇上恶行不犯

小心,谨防醉人的东西,它们很危险

说话行事谨慎,精勤修佛法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60.意离

意离恶行的意思是:无论何时只要心里生起恶行(duccarita)的念头,你就通过这些预防措施,诸如做游戏[5]、读书、祈祷、修内观等等,以达到使恶念不生起的目的。

61.身离与语离

这有三种:

(1)Sampatta viratī──通过对自己说“考虑到父母和老师(的品德),我不应当行此恶行”,由此远离恶行。

(2)Samādāna viratī──持戒而远离,如五戒。

(3)Samuchheda viratī──以圣者的道智而远离,圣者能够掌控他们的心。

62.喝酒的六种不利因素

  1. 毁坏财物
  2. 有易于吵架的性格
  3. 易于生病
  4. 名声不佳
  5. 粗鲁
  6. 智慧减损

22)Gāravo ca──恭敬

23)Nivāto ca──和谦卑

24)Santuṭṭhi ca──知足

25)Kataññutā──知感恩

26)Kālena dhammassavanaṃ──适时闻正法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尊敬和服从依年纪和职务为长者的人

总是谦卑没有自我主义

知足而不屈从于贪婪

对所得的恩惠感恩

听闻正法受益处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63.值得尊敬的人

  1. 佛陀
  2. 辟支佛
  3. 佛弟子(僧)
  4. 父母
  5. 兄长/姐姐

64.世俗事务与佛法

知足意味着满足于自己生活中所拥有的,即如俗话说,“量体裁衣”。那些追求漂亮东西的人不满足于一般的东西,“现在这个,以后那个”这样不满足,就会总是处于贫乏的状态。根据现代文献记录,百岁老人多为知足的人,这些文献的作者总说“知足即是富有”。

有的人不知足,但在受教育和挣钱方面偶然会说“这就够了”。一个人不能把世俗事务和佛法等同对待。就前者而言,你必须假定自己不会死而肩负家庭、亲友和国家的责任;另一方面,在佛法范围内,正在用功的禅修者要以下一口气就可能死的紧迫感来修行。

65.两种稀有的个人

  1. Pubbakārī──最重要的供养者
  2. Kataññu katavedi──知恩图报的人

(可以引用mahākapi Timsanipāta的故事)

66.闻法的五种利益

  1. 听闻没有听过的事
  2. 澄清已经知道的事
  3. 消除疑惑
  4. 根除邪见
  5. 内心净化

偈曰:

听闻未闻事

澄清已知事

度疑除邪见

内心得净化

这是闻法的五种利益。

27)Khantī ca──忍耐而

28.)Sovacassatā──顺从

29)Samaṇānañca dassanaṃ──得见众沙门

30)Kālena dhammasākacchā──适时论佛法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有耐心

顺从于合理的训诫

参见十种圣人

并参与讨论,以懂得佛法的真义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67.参见僧众的吉祥

清净的僧众的开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利益,参见他们的益处就如获得珍宝,所以是吉祥。

31)Tapo ca──自制

32)Brahmacariyañca──行梵行

33)Ariyasaccāna dassanaṃ──觉知四圣谛

34)Nibbāna-sacchikiriyā ca──实证涅槃法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自制而不沉溺于世俗的快乐

行梵行过圣洁的生活

精勤觉知四圣谛

实证涅槃离苦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68.四圣谛

「觉知四圣谛」所指的四圣谛是:

  1. Dukkha sacca──苦圣谛
  2. Samudaya saccca──苦集圣谛
  3. Nirodha sacca──苦灭圣谛
  4. Magga sacca──苦灭道迹圣谛

35)Phuṭṭhassa lokadhammehi──八风

Cittaṃ yassa na kampati──心不动

36)Asokaṃ──无忧

37)Virajaṃ──无烦恼

38)Khemaṃ──安稳而平静

Etaṃ maṅgala-muttamaṃ──此为甚吉祥

生活的顺境与逆境每个人都经历

幸运与不幸如孪生兄弟轮流来

要坚定不移不为八风所动

为了幸福安宁要控制嗔怒约束欲望

于是只要依教奉行

这些就是整个世界的吉祥

69.俗缘

八种俗缘(八风)在Phutthassa Mangala中提到

  1. Lābha──利
  2. Alābha──衰
  3. Yasa──誉
  4. Ayasa──毁
  5. Nindā──讥
  6. Pasamsā──称
  7. Sukha──乐
  8. Dukkha──苦

结尾的赞颂

Etādisāni katvāna,

Sabbattha maparājitā,

Sabbattha sotthiṃ gacchanti,

Taṃ tesaṃ maṅgala-muttamaṃ.

修持了这些吉祥,你将变得无敌(你只能是胜利者),成就各方面的吉祥,其中这些(38种)是大吉祥。

任何以38种吉祥的花环为装饰人

会因其绽放的富贵而优雅

会因其身心的快乐而平安可爱

无论任何计划或行动都注定会成功

因此戴上诸吉祥之花为装饰是理所当然的

结语

佛陀开示吉祥经的第二天,他将吉祥经教给阿难尊者并让他传授给僧众,阿难尊者就照着做了。就这样,吉祥经一代传一代直到今天变得举世闻名。愿此开示继续一天又一天兴盛直到永远。

70.对孩子的教诫(Dārakovāda)

  1. 鞠躬顶礼三宝,三宝为最尊贵。
  2. 对孩子的教诫是温馨的。
  3. 缺乏知识智慧的人是愚蠢和无知的。
  4. 只有具有知识智慧才变得聪明。
  5. 啊,弟子们,努力获得知识智慧吧。
  6. 首先要以知识智慧变得聪明。
  7. 努力学习佛陀的圣教。
  8. 鞠躬向三宝和父母表示敬意。
  9. 绝不要有轻视父母的行为,绝不!
  10. 不要顶撞任何长者说的话。
  11. 当被呼唤的时候立即回答“是,先生”。
  12. 与长者说话要恭敬。
  13. 对比你大即使只是一点点的人,称他/她为“先生或女士”。
  14. 当一位比丘或沙弥叫你的时候,称他为“师父”。
  15. 不要(回应)说“啊,嗯,啥,啊哈”。
  16. “说什么,先生?为何?为什么?”
  17. 不要以这样叫嚷的方式回应长者。
  18. 不要粗鲁地说“什么?说你啦”等等。
  19. 无论你是放牛娃也好,学生也好,一定要有礼貌。
  20. 不要利用和欺负比你年少的。
  21. 对比你年轻的称(缅语)「Maung」(音茂),比你年长的称(缅语)「Ko」(音葛)。
  22. 不要在回家的路上玩。
  23. 回家后,恭敬地向父母鞠躬。
  24. 不要忘记而是要记住父母的话。
  25. 进学校时要穿戴整齐。
  26. 在校区外不要穿戴不适当。
  27. 碰见沙弥,要尊敬他为僧伽。
  28. 当在路上遇到僧伽,要坐下致礼。
  29. 如果没有空间致礼,则合掌让路。
  30. 不要到比丘或沙弥的床上去。
  31. 接近僧伽的时候保持双手合十。
  32. 偏袒右肩并致礼三次。
  33. 离开时,致礼三次得到允许之后退步离开。
  34. 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后转向正确的方向,然后向前走。
  35. 不要直起腰板不躬身地靠近,要体贴和有礼貌。
  36. 当有客人在场的时候不要离得远远的。
  37. 站得近的时候要偏袒右肩。
  38. 不要在地板上戏弄或乱画这样玩耍和淘气。
  39. 接受礼物时转到别的容器。
  40. 不要说「走开」或「滚开」。
  41. 在接受礼物转到别的容器后,待在僧伽近旁。
  42. 跪下供养食物和佳肴。
  43. 当用水壶倒水的时候,另外提供一个痰盂。
  44. 把毛巾和牙签放在僧伽附近。
  45. 抬起双手待在近旁,需要时再添加食物。
  46. 如果需要,轻轻挤捏(带籽的)水果足以让其分离就行。
  47. 当(僧伽)说「Kappiyam Karohi(作净)」,应答「Kappiyam Bhante(净,师父)」。[6]
  48. 不要以无序的方式进食而去抓(好吃的)。
  49. 进食的时候不闲聊。
  50. 安静进食,小心不要撒了。
  51. 进食后冲洗干净。
  52. 不要吊在栏杆上或躲在窗帘后这样玩耍。
  53. 不要在这里那里、角角落落制造噪音。
  54. 不要在屋内三三两两嬉笑玩闹。
  55. 无论何时饮用和洗漱用水不够的时候,去取水而不要(故意)有怨言。
  56. 来回走动步子要轻,不要蹬得响。
  57. 老师在休息的时候不要说话。
  58. 休息时不要敲击拍打得炸响。
  59. 不要因争执而互相殴打。
  60. 任何地方都不要咒人或恶口。
  61. 见任何人书法优异就与他竞争。
  62. 练好书法不要迟疑。
  63. 书写的时候不要互相喋喋不休。
  64. 书写之后学会记住手稿。
  65. 要勤奋好好读书有真才实学。
  66. 勤奋使人获得知识智慧,要确实记住这点。
  67. 不要离开寺院去玩。
  68.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不要到别处待着。
  69. 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不要玩闹。
  70. 老师叫你的时候立即回答不要耽误。
  71. 走近的时候把双手放在头上。
  72. 当老师提问的时候要恭敬地回答。
  73. 努力做到回答的时候用「先生」。
  74. 避免讲生硬的话。
  75. 无论何时老师训诫的时候都不要争辩。
  76. 当别人以智慧轻柔地对你说话的时候不要固执。
  77. 攻击性的话引起仇恨和敌对。
  78. 甜润的话平息争执。
  79. 要准确、机智、善巧、聪明。
  80. 要有正念、睿智、体贴。
  81. 各个方面都善巧、聪明,成功就随之而来。
  82. 参加法会要准时在木板敲响前到达,迟到要去受惩罚。
  83. 没有像他人一样在早晨按时起床,要去受惩罚。
  84. 如果想让老师高兴,就为他服务。
  85. 老师喜欢你,你很快就会有进步。
  86. 因此,孩子,要非常努力学习。
  87. 避免喧嚣地说话、大笑、大声打喷嚏和打哈欠。
  88. 一到寺院就去向老师致礼。
  89. 顶礼的时候五体投地。
  90. 小心不要打断老师的谈话。
  91. 特别注意顺从带来的吉祥(sovacassatā mangala)。
  92. 远离公开一套、背地里一套虚假的行为。
  93. 听讲的时候双手置于额前以示尊敬。
  94. 听完偈子和它的解释说“萨度”欢呼。
  95. 多用「师父(先生)」。
  96. 学习和背诵这些教诫。
  97. 终其一生注意和修持这些教诫。
  98. 对学生的教诫到此结束。

    注释

  1. 原书作「他不应对无病而拿遮阳伞的人说法」,实为误写。译者跟据律藏,补入原文误删的第六十四条不对无病躺卧者说法。
  2. 原文缺了第十四对学生的行仪的说明,由中译者补入。
  3. 原书作Waso,译者按缅甸传统说法更正。
  4. A youth of Rājagaha. He visited the Buddha at Gijjhak3ta and asked if he would gain greatly by the gifts he made to various people, gifts which were rightly obtained. The Buddha answered that his gifts would bear great fruit. At the end of the Buddha’s discourse, Māgha became his follower. SN. pp. 86ff.; SNA.ii.413ff.
  5. 应该是跳绳、踢毽子等能够转移注意力的简单活动,而不是现代复杂的电脑游戏。
  6. Kappiyam karoti: 作净。巴利语的直译, 意即“使…成为许可的”。如果比丘接到含有种子的水果或瓜豆蔬菜等的供养时,应先作净后才可食用。可以用下列五种方法中的一种作净:1.用火损坏,2.用刀损坏,3.用指甲损坏,4.无种子,5.种子已除去。
热门标签: 四念处 内观禅修 南传禅修

禅修资料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