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涅槃的体验 (马哈希)

时间:2018-07-30

《内观禅修:基础和进阶练习》之  涅槃
作者:马哈希Sayadaw


(一)涅盘的体验


观智的波动起伏,就好比是从航行于大海的船舶上,被放飞的鸟儿的飞翔。在古时候,当航海员不知道哪里是最近的海岸,他们会把带到船上的乌鸦放飞,
乌鸦就会往不同的方向飞去寻找最近的海岸。只要未找到附近的海岸,乌鸦就会飞回船上;但是,一旦乌鸦发现陆地,便会直接飞到陆地。
同样的,倘若内观的力量不足,无法证得道智并体验涅盘,内观便会一再地被拉回,也就是观照之间会有空隙。但是,当观智够成熟,五根平衡时,禅修者将见到身心现象的生灭逐渐加快而所缘也愈来愈清晰,如此持续约三、四次,然后,紧接在观照六感官门里任一显著所缘(触、知、听、见、嗅、尝)之后,禅修者体验涅盘─所观的所缘和能观的心同时止息─因而证得道智和果智。
到达这状态的人清楚地体验到,他们的觉察在证悟之前速度加快;此外,所缘如何在最后一个观照之后被切断,心又如何以涅盘─所有缘生现象的止息─为所缘,也会极为清楚。
以下,是禅修者们对该经验的描述:
所缘和观照心二者突然中断、停止。
所缘和观照心被切断,像藤蔓被砍断。
我看到所缘和观照心落下,像卸下一个重担。
所缘和观照心像是坠落下来,彷佛我捉不住它们一般。
我挣脱所缘和观照心,好像突然从监狱的囚禁脱逃了出来。
所缘和观照心骤然消逝,就像爉烛的光被熄灭。
我从所缘和观照心逃脱,像是突然从黑暗进到光明。
我离开了所缘和观照心,彷佛从一团混乱突然进入清净空间。
 我发现所缘和观照心沉没了,彷佛它们沉入水中。
所缘和观照心戞然而止,像挡住道路并把跑过来的人推了回去。
缘起的身心现象的止息,这经验并没有维持很久,其实就如观照一次般的那么短暂。之后,对此事件的省察将会生起,如:「我刚刚体验到的所缘和观照心二者的止息,必定是很特殊的体验,或者说,就是道果涅盘。」拥有佛典知识的人可能会如此省察:「缘起的身心现象的止息,即是涅盘。当体证到这止息之时,我所体悟的,就是道智和果智。我已体悟涅盘,证得第一阶的道、果。」曾经听闻过名色止息经验的人们,三种省察通常会有系统且完整地出现,所以〔除了省察道果与涅盘之外,〕他们也会省察哪些烦恼已断,哪些烦恼未断。 在这些省察之后,禅修者会如同往常地回去观照身心现象。那时,身心的生灭进程将会相当粗糙而明显,能清楚知道现象的开始与结束,或说生起与灭去。因此,他们可能会想,观照一定又有了空隙,或以为自己的修习一定是退步了。这是事实,他们回到了生灭智,因此他们可能会再次见到这阶常见的亮光和影相。有些禅修者可能感觉他们的观照心突然不再与所缘同步,像是处在修习初期,或遇到种苦受之时。
然而,多半来说,他们的心会时时保持清澈。在这阶段,他们会感到非常安详,心彷佛独自漂浮在空中般。不过他们将无法观照到这个心理状态,即使他们试着去观照它,也无法有效地觉察。他们不想要观察其他事物,也无法观照其他的所缘,他们的心清澈而安详。而这清澈的心理状态会逐渐变弱,那时,如果他们能持续观照,将再次看清生灭。回到观照细腻的阶段一阵子之后,如果观慧够强大,他们可能会再次进入诸行的止息如同之前的经验一样。这个体验,会取决于他们的定和观智的力量而一再地重复。现今仍有许多人反复地进入已体验的预流果,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只是证得第一阶的道、果。这是第一阶证悟的果,透过一系列的观智而成就的情况。
已得道果的人们,心态会和以往不同。这经验如此地特别,让他们感到好像已获重生。他们的信心变得极为强大,因而生起了有力的喜和轻安,快乐也常常自动生起。有时候,信、喜、轻安、乐等心理,强大到使禅修者在证得道果后无法好辨别所缘来禅修。
不过,在几小时或几天后这些心理会变弱,到时候就能再次辨明所缘,禅修会再次进入佳境。有些禅修者在证得道果之后感到放心了,或者说已感到满意了,无意愿再进一步观照。这满足的生起,可能是因为他们最初的动机便只想证得第一阶的道果。
如果他们想透过已证得的圣果再次体验涅的寂静,他们应该犹如往常地去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
(二)果定
 内观禅修中,一般禅修者遭遇的第一观智是名色分别智,但就拥有道智、果智的禅修者而言,首先生起的则是生灭智。所以,在观照诸行现象时,生灭智最初生起,之后很快的便会依序生起更高的观智,一直到最微细、殊胜的观智─行舍智。当行舍智够有力时,就会如同以前一样,心转向涅盘,一切有为法止息,果心的心路过程将会生起。
如果不预先决意果等至的时间,它可能会仅持续几剎那,或者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譬如:五、十、十五分钟,或半小时、一小时。注释书说,果定甚至可维持一整天,或预先决意的任何时间。现今我们也可以发现,定力强且观智锐利的禅修者能进入果等至很长的时间,如一个、两个或三个小时,或者预先决意的时间长度如注释书所说那般。
在不需果等至时,若预先决意果等至必须结束,就能自在地从果等至出来。然而,就长时入果等至的情况而言,其间可能会有数次思惟生起,不过如果观照这思惟四、五次,就会再度进入果等至。如此,禅修者可以进入果等至几个小时。
在果等至期间,心完全安止于涅盘,一切诸行止息,心不了知其他事物。涅盘,与属于此世间或他世间的有为的名色法以及概念法完全不同。所以在果等至期间,禅修者无法了知或忆起此世间(即自己的身体)或他世间,完全没有任何念头。即使身旁有显著的可见、听、闻、嗅、尝、触等的所缘,他或她也无法觉知它们。在入定时,即使很长的时间,其威仪姿势也是牢固、稳定的,例如,如果静坐时入果等至,其坐姿会维持不摇动、不曲身,也无任何改换。如巴利佛典所说: 禅那及道、果,支持威仪姿势。(《阿毘达磨注》) 当果定心路结束时,首先经验到的第一个所缘,可能是在回忆涅盘或果等至,或某种视觉影相,或者只是思惟。然后,一般的观察、光明或省察视情况出现。在离开果等至之后,禅修者起初只能断断续地觉知所缘。然而也有些时候,如果禅修者的内观极为有力,那么在出果等至之后也能立刻持续地觉察微细所缘。请记得,在开始观察之前,就应该先决意要迅速进入圣果以及持续期间的长短,当禅修者开始观照时便不应再想着圣果。
观智不够强而无法入果等至时,禅修者可能会经验到起鸡皮疙瘩、打呵欠、颤抖、深呼吸等状况,接着,观照会流于间歇性。有时候,当观照有所提升时,可能会心想涅盘近了而感到兴奋,但观照却会因此而变得不连续,所以不应该这么寻思。如果这想法出现了,应凖
确地观照这想法。有些禅修者在能够进入果等至之前,会遭遇这些波动许多次。
如果定力和观智仍弱,要进入果等至也许要花一些时间,或者无法长时停留在果等至里。

(三)让观智更明晰

有时候,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和欲解脱智并不清晰,因为之前在体验它们时,时间并不长。如果想要清晰、明白地体验它们,必须决意体验每个观智一段时间。例如,倘若设定一段修习时间,决意说:「愿生灭智持续半个小时!」那时,生灭智便会在那段时间生起,不会超过时限。之后,后续的坏灭智将自动生起,而只见到现象灭去;不过,如果坏灭智未自动生起,应该决意让它生起。然后,此观智会在那段期间现前,而下一个观智会自动随之而来。应当以这方式让所有观智依序生起。在精通现前的观智之后,只要未自动进入下一个更高的观智,禅修者便应该决意令下一个观智生起。
所以,在坏灭智之后,应当决意:「愿我体证怖畏智!」
如此,怖畏智将会生起。
对此感到满意时,再决意:「愿我体证过患智!」
如此,禅修者在每次观照现象时将见到其过患,体证了该观智。对此观智感到满意时,再决意证得厌离智。该观智将随后生起,使禅修者变得厌倦、厌离。对此观智满意时,再
决意:「愿欲解脱智生起!」该观智将于随后生起,令禅修者每次观照诸行现象时,渴望从它们脱离。接着,禅修者决意证得审察智。该观智将于随后生起,使禅修者体验苦受、不满,想要变换姿势。最后,应决意证得行舍智,就在观照的动能犹如自行运转般的期间,那微妙
的观智将会生起。
如此,禅修者会发现,依其决意,他可以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到达特定的观智。禅修者也会发现,他的观智像罗盘指针那般会适时变换,一旦他对现阶的观智感到满意,即会变换到更高的观智。如果之前未清楚体验所有的观智,禅修者应当如此反复地修习。
另一方面,定力强且观智锐利的禅修者,当他们未作决意而行观照时,能在短时间内──四、五个或十个观照之内─便到达行舍智;也能常常体验圣果。如果非常精通这个练习,甚至可以在行走、进食等期间体验圣果。



(四)为更高的道、果而修习


禅修者善于修习而能迅速进入果等至并长住其中之时,应该进而为求更高的道、果而修习。为此,禅修者首先应决定他将花几日修行,然后作决意:「愿我在这段期间,不回到我已证得的果!愿我证得更高的道、果!」之后,禅修者应该如同往常,就只是观照当下的诸行现象。
作这决意的理由是,在选定的时间内,如果观智够强的话,可以直接导向更高的道、果,而不是回到之前的圣果;否则禅修将会经常回到曾证得的圣果。如上述那般决意的好处是,如果禅修者尚未能证得更高的道、果,在那段修习期间之后,他可以轻易地回到之前的圣果。否则,若他决意:「从现在起,我将只为更高阶的道、果而修习!」他将发现自己很难回到之前的圣果;这样,禅修者既未能证得更高的道、果,也不能回到之前所证的果,可能会因此而心烦意乱。
决意在一段期间内不回到之前的圣果之后,禅修者应该如往常仅是观照诸行现象。之后,观智将从生灭智开始,依序地生起。观智的培养将类似之前证得初道的方式,而非类似导向初果的方式。如此,在生灭智成熟之前,禅修者可能会体验到明亮的光、影相和种苦受。身心现象的生灭,并不十分精致、清晰。当禅修者为了果等至而修习时,通常只花很少的时间便回到行舍智,但是现在他可能在低阶的观智花费长时间。然而,这并不像最初练习那样,在到达舍智之前会有许多的困难或延迟。一天内,禅修者可以依序体验观智,回到行舍智。
禅修者的觉察力更是准确、精凖,远胜于最初修习之时。其洞察力益发广阔而清澈,对感官、世俗所缘和苦的轮转更加感到怖畏、过患、厌离,想要解脱的渴望更为强烈。即使以前能够一小时进入圣果三、四次,但现在的观智可能停滞在行舍智的阶段,因为观智还未强大到足以进展至更高的道智。可能停留在这情况很长的时间,一天、两天、数个月甚至数年。当观智最终足够强大时,观照心将变得极为清明且迅速,在加速之后,心的焦点转而以涅盘─诸行的止灭──为所缘。如此,禅修者证得第二阶的道智和果智。紧接在后的是对道、果
的反思以及对剩余烦恼的省察。之后,当禅修者照常观照时,生灭智将会带着极清明的心生起。以上所述,是为了证得第二阶的道智、果智,成为一来者的修习方式和经验。
如果想要证得第三阶证悟的道智、果智,禅修者应决意一段修习的期间,并且停止期待进入已证得的果等至。他如此决意:「但愿我未体证的更高的道、果生起!愿我体证更高的道、果!」之后,按照往常的方式观照身心现象。观智将从生灭智开始,依序进展,不久后将到达行舍智。如果观智仍未成熟,就会停滞在这个阶段一段时间。与往常一样,当观智够强时,它会改变焦点,改以涅盘─诸行止息──为所缘。如此,第三阶证悟的道智、果智将会生起。之后接着省察的程序。
以上所述,是为了证得第三阶的道智、果智,成为不还者的修习方式和经验。
若要证得第四亦即最后阶段的道智、果智,禅修者只需依循相同的方法:先决定一段修习时间,搁置对现有的果等至的期待,并决心要经验最高的证悟,之后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  
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修习方式。这便是为何《念住经》(MN.10)会使用「唯一之道」这个词。
观智将从生灭智开始,依序进展,不久后到达行舍智。如果观智不够有力,禅修将会停滞在这个阶段。和往常一样,当观智够强时,它会改变焦点,改以涅盘─诸行止息──为所缘。如此,第四阶证悟的道智、果智将会生起。 证得阿罗汉道智、果智之后,禅修者会立即反思已清晰体证的道果涅盘。可能如此省察:「一切烦恼已断除,将不再生起。我已完成一切应做的事。」以上所述,是为了证得阿罗汉的修习方式和经验。

(五)波罗密14
( 14英译按:波罗密(Pāramī)常被译为「圆满」(perfection)。但是,其字面义是「高尚人们的行为」(paramāna. utamapurisana. bhāvo kama: Ledi Sayadaw, Nirutidīpanī, Mya 39)。这是指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诚实、决定、慈心、舍心。这些特质的潜能,在生命的轮回中一直潜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如此,某阶证悟的道智、果智将会生起」这句话,乃针对波罗密(pāramī)已成熟的人而说。如果波罗密尚未成熟,禅修者的观智将不会越过行舍智。
此外,在证得第一阶的道智、果智之后,快速证得第二阶的道智、果智,相对而言是容易的;但是在证得第二阶之后要证得第三阶的道智、果智,可能就会花费较长的时间。
原因是,要证得前两个阶段的道、果,只有戒学需要彻底圆满,但要证得第三、第四阶的道、果,禅修者的定学(samādhisikhā)需要彻底圆满。因此,已证得第一阶道、果的人,可以较轻易地证得第二阶的道、果,但是要证得第三阶的道、果,便不是那么容易。
无论如何,不可能事先知道自己的波罗密是否成熟到足以证得某个阶段的道智、果智。另外,不同的人要证悟,所需的天数、月数、年数也不相同。如果修习了几天或几个月而未证得道、果,尚不能就此断定自己的波罗密不成熟。此外,眼前的练习本身便是在累积波罗密,所以不要去评价自己的波罗密是否成熟。
禅修者应该永不放弃,只要持续地全力禅修,请谨记下列这段话:「如果不禅修,就无法培养波罗密。再者,即使波罗密成熟,如果不禅修也无法在此生证得道智、果智。相
对的,如果波罗密成熟而本身也有禅修,那么将会容易且快速地证得道、果。如果禅修者的波罗密已相当成熟,眼前的禅修便能使自己的波罗密完全成熟而能在今生证得道、果。至少,眼前的禅修实践,肯定能累积个人的波罗密,提升在来生证得道、果的可能性。」
(六)建言
「在瞿昙佛陀的这个时期,希望品尝内观法味的人们,应该洞察身、受、心、法,来进行正念的修习。」
对于具有中等智慧资质的人们而言,本书对内观方法的说明已十分充足。如果他们阅读此书并有系统地加以练习,且拥有强大的信心、愿力和精进力,那么一定能够证得某阶段的观智乃至道智、果智。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在此完整描述禅修者可能会有的种经验,尚有许多经验没有记载到,禅修者也未必会体验上述提到的所有经验。甲的经验也可能和乙的经验大不相同,这取决于个人波罗密的成熟度,以及觉察力的精凖和连续的程度。 再者,禅修者的信心、愿力和精进,不可能一直维持着,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而自行按照理智性的理解来修习的话,可能会有疑惑与迷惘,就像一个人独自在不熟悉的地方旅行一样。所以,倘若独自练习而缺乏老师细心的引导,要证得观智和道智、果智,对一般人而言并不容易,这便是为何《相应部》会说下列这句话的原因: 当求大师以便如实知见。
15(《相应部.因缘相应》) 15 SN I 130: yathābhūta.āāya sathā pariyesitabo因此,我建议你寻找一个有经验,能够清楚解释各阶段观智乃至道智、果智、省察智和果等至的老师,并在他的指导下修习。
请保持谦逊,记得帕提拉法师(Ven. Pothila)的故事(见第四章),切莫骄傲地自认为:「我很特别,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导!」禅修时,态度应该如此诚恳,并谨记佛陀所说的法语: 非以弱精勤,非以少精进, 得证于涅盘, 诸苦之解脱。16 16 SN I 278: Nayidasithilamārabha, nayidaapena thāmasā; Nibānaadhigantaba, sabadukhapamocana.(《相应部.比丘相应》)
这意谓着,努力不懈的修习,才得以证得涅盘。

热门标签: 缅甸禅修 马哈希

禅修资料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