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南传禅修指导

时间:2018-07-30

南传禅修指导
禅修指导

目 录

为什么要禅修……………………………………………1
正确的修行观念………………………………………….6
禅修前的预备工作……………………………………...18
禅修中会生起的“不善念”…………………………...19
对治法…………………………………………………...21
三者之关系(心、息、定力)………………………...22
如何增加“正念”……………………………………...23
如何克服昏沉与睡眠…………………………………...29
经行的方法……………………………………………...30
不要研究分析你的息…………………………………...32
当心柔软无力(用不上功时)………………………...37
如何增加专注力………………………………………...38
学习牛童放牛(守住人中位置)…………………….. 39
如何增加(强)定力………………………………….. 40
禅修中应注意之事(助缘)………………………….. 45
10 个导向成佛之法…………………………………….48
5 个方法去除愚痴……………………………………...48
7 个培育智慧之法……………………………………...49
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55
防止堕入有分…………………………………………..57
8 精进事VIRIYARAMBHA-VATTU…………………………….. 63
结束语…………………………………………………. 65
附录:
禅修指导
1
*修持篇*
为什么要禅修
当你问起别人,为什么想学习禅修、打坐时,总是会听到他们提及禅修的好处,比如可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有人喜欢得到定力或是喜欢那种宁静的感觉。 是的,这些禅修的好处及利益,在打坐中你都会亲身经历的。在禅修前是有些东西要准备的,就是禅修前的预备工作,而不是听说禅法好或禅师好,便奋力投入打坐。禅修前没有做好这些预备工作或先去除不善心,即使多年的用功,也是很难获得成效的,因为心尚未平静下来。 禅修前也要先学习佛法,有了佛法、正法的滋润及教理的知识,比较不易偏离正道,所 以世尊说:学佛的三个阶段是教理PARIYATH、禅修PATI PATTI、体证PATIVEDHA,也称胜妙正法SADHAMMA。因为有了正法、佛法的引导,知道世尊在教什么,比较容易产生正见,不易走偏。先学习教理后,才开始禅修,你便可体证世尊所说的法而达到最高的目地。 世尊一直在告诉我们,世间是苦、五蕴是苦,从我们出生之后,就一直面临着生、老、病、死和愁、悲、苦、忧、恼。当我们和讨厌的人相处时,我们就受苦了;当我们和喜爱的人分离时,也受苦。想做的事做不成,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这些都是苦。但是为什么在我们学习佛法之后,我们却感到快乐呢?因为我们用正确的角度去看见事情的真 相,不再执取而受苦。世尊并不否认世俗的快乐,如家庭、事业、财富等,他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快乐并不能持久,一转身便带来痛苦,没有一种快乐是永恒的,只是贪欲的满足。一旦我们执取了这样无常的东西,肯定会受苦。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家里有钱,要什么有什么,不知道什么是苦,不明白为什么要解脱, 只有知道苦的人会用功解脱。
有人说:我很快乐,我有房子、直升机、美好的家庭及财富。比丘说:我很快乐,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三衣一钵,我什么都不要。两种都是快乐,但前者却导致他不断地轮回受 苦,后者却导致他解脱。 所以世尊又教导我们如何去灭苦,世尊教
导两种禅法,止禅和观禅。

在止禅方面,世尊教了四十种方法业处,所以你听到有些人修慈心观、不净观或四大、佛随念等。只要是修定力,得到禅定,都属止禅。另一种是观禅,有十六种观智,在每一种观智成熟后,才能进入 出世间,证悟道果智及涅槃。
修止禅,有了强大的定力,要用来修观禅。有了定力,才能看见究竟名色法,观智才会成熟,所以证得禅定,还不是解脱的阶段。强大的定力只是暂时的压住烦恼,当定力退下后, 烦恼、不善又全部回来。成就了定力后再修观禅,才能根除烦恼,证得道果,所以观禅才是导致解脱的阶段。

虽然世尊在经典上教导,要修戒、定、慧及八正道及四念处,才会解脱,也是唯一趣向涅槃之路。
八正道即包括了戒、定、慧,正见、正思惟是慧;正(语、业、命)是戒;正(精进、定、念)是定。三十七道品也总括在三学之中。

七清净中:.戒清净是戒.心清净是定, 其它(.....)清净是慧。 这些都包括名、色法、五蕴法(色是色法; 受、想、行、识是名法)、四念处【身念处有 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是色法和止禅;(受、心、法)念处是属于名法和观禅】,所以全部都包括在名、色法,都在止禅和观禅之内, 所以解脱这条路已经很清楚的指出来,要修止和观禅。

但禅修者也可分为两种人:止行者和纯观行者。止行者必须先成就禅定后,再修观禅, 才能解脱;而纯观行者则可直接从观禅下手, 而证得观智解脱,所以禅师会教导两条路,从安般念或四大开始。 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从安般念来开始禅
修,也可依禅修者的根器、个性,如慈爱心强的人,也可从慈心观下手或其它禅修业处都可以。

世尊的教理很多,包括了三藏的经典,学习了教理就会明白,禅修不是为了放松或抗压及增强记忆力,打坐是为了解脱,是为了止息苦、止息六道轮回。世尊的法,已在许多世纪中不断地回响, 沙门生活有极大的成果,如果依法出家生活,
其成果是与世俗快乐不同的。世间的快乐,是短暂、执爱、会带来忧伤;沙门之果则会带来脱离贪欲的躁动和安宁,以及清净、无懈可击的喜悦和快乐。


























正确的修行观念

不要期待,就不会有得失心,失望可能信心大跌,而导致退出修行。

禅修时不要去想, 到底要坐多久才会成功,也就是说:不管坐得好不好,坐得好也要打坐,坐得不好也要打坐。因为坐在那里专注,也就减少了造恶业的机会,万一修不好,也是累积了善波罗蜜的。持戒、布施、禅修都是有功德的,因此每支香结束后不要忘记做回向功德。 打坐是要有耐心,水到渠成、滴水成桶。要持之以恒,因缘俱足,时间到了,你就会有成就。每天坐在禅堂培养定力,像一滴水、一滴水,会一滴滴的滴满一桶水,禅修没有速成班,不像读书,学习佛法一样,看完一本书,
就可以去讲经说法,马上看到成绩。不是参加禅修营就保证可修上去,而是要每天的练习。 好像种稻子一样,每天看着稻子长得慢, 就每天把它拔高几公分,拔不到十公分,稻子就死了,而是要每天除草、施肥、引水、适当的气候、阳光、照顾,时间到了就长出稻子了。

不要比较,不要去管别人修得如何?

别人修得好或坏,都不关你的事,自己有没有用功,才是重要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过去生,禅修的波罗蜜不同,别人前世可能修了几十万劫的修行,这世自然修得快又好,随喜恭喜别人之外, 自己应该努力用功才是。不要去和别人比较,你比他聪明,比较漂亮,这些都没用的,自己有没有培养定力,才是你应该注意的,不要去
比较。

禅修也不要闭门造车,拿了书把门关起来,自己研究、练习禅法,这样是很危险的。
禅修的方法,大部份在经典里是找不到的,有的话,也只是理论上或境界上谈一下,大约的介绍而已。只有老师才会教导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清楚的练习方法。一旦自己摸索练错了方法,以后就很难改,也造成了自己的困扰。如同乱吃药,最后引发了难以治疗的病,连老师也查不出来就麻烦了。最后要放弃整个从头、重新再开始练习,因而生起了大烦恼。 用正确的方法练习,禅修一开始,就要用 正确的方法练习。如果一开始练习错误的方 法,就状况频频,麻烦一大堆,造成干扰,会对自己的信心下跌;比如有的老师要你左手在 上,现在别人又叫你换右手在上,就不能专注了。也就是说一开始就用正确的方法来练习比较好,才不会换来换去。

现在,在教禅的老师很多,禅法也很多, 即使相同名称的禅法,也出现不同的修法,很 令禅修者困扰,到底应该跟随那一个,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 世尊教导的四十种禅法,都有名字的。首先要确定那些是世尊教的,那些不是,或是多
方面的验证。大部份世尊教的禅法,可在经典上验证的(比如:《大念处经》、《阿毗达摩》), 或是多打听。 有些人喜欢这位禅师,就说他好,快去学。有的人不喜欢这禅师,就说他不好;也有人怕造口业,也不敢说;所以并不容易知道,从经
典上验证,是比较可靠的。

不要一直更换业处,有些人没耐心,这个禅法,修不到十天,又换另一个禅法,不到一 个月又换别的。频频更换业处,就如同挖井一样,这里挖不到水,没关系,就在隔壁又挖新的井,挖不到,又在附近挖。到最后整个土壤都挖坏了,还是一无所获,就如同我们一直不 停地更换业处,最后信心大跌,最后退出禅修。


有人问世尊:是不是你的弟子都可证入涅槃?
世 尊 答:不是的。
又 问:为什么?有你正等正觉亲自教导 ,又有解脱之法,也有涅槃,为
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可证悟?

世 尊 答:我有什么办法,我只是个指路人 而已。


禅修大部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自己的解脱,佛陀没有办法带着你一起入禅定的。修行和禅修者自己的精进努力及过去的波罗蜜都有关;老师只是教导正确的方法而已, 能不能成就,大部份是跟禅修者自己的实力有关。

修行这条路,必须一个人走,无法成群结伴。漫长寂静,身、心都沉静,长久的独处, 就会明白梵行的喜悦,远胜过寂寞。寂寞就会 想接触,欲乐、感官的快乐,又导致痛苦。二人在一起,就会看见相互彼此的缺点,开始互相指责、谩骂,犹如同一个手臂上的两个金镯子,每天互相碰撞。看见即将发生的危险,宁可一个人独居,一个人才是快乐,独居就是智慧,没有分离的悲伤。知道通往涅槃解脱之路
的喜悦,早超过寂寞,抛弃这个无益的感受。 不断主动地投入善行来累积波罗蜜,如同一个旅人,因为缺乏旅费而终无法到达终点。这些善波罗蜜会适时的支助我们,成为我们证悟涅槃之助缘。


持戒要清净,正如经典上常指出,要得到心的清净,必须通过戒行的修持,否则是无法达到心清净和证入解脱的。佛陀的教导起点是戒,是道德的行为坚定 稳固之后,就必须制伏散乱的心。佛弟子要驯服自己的舌头,控制身体的行为,以过纯洁梵行的生活。努力地守护诸根, 才能修定、圆证菩提,不靠河水沐浴、祭祀或
忏罪来清净自己。 知道戒条,又不遵守戒律的人,如同点亮了灯后,却又把眼睛闭上了。戒不清净,确实会障碍禅修。若有人说你犯这个戒、犯那个戒,当你在打坐时,它就会浮起而心生烦恼,一直重覆想,到底那里犯戒呢?

佛陀说:如何禅修得定呢?必须心要平静下来,所以必须学习戒律,就是这个原因。
若禅修很久的时间,仍然没有什么进步, 就要检查,是否每天在犯大大小小的戒呢?要如法的忏罪清净,戒不清净,干扰安宁和修定。自制和自律,才能守护诸根,保持身、口、意的清净,进而开展出高尚的精神和品格的修养,进而启发了智慧。


*每日开示*
无所企求

人们总为自己喜爱之物悲伤,因为占有之物不会永恒。认识到存在之物,总要消亡,不要居家。贪恋自己喜爱之物的人,不能摆脱忧愁、悲伤和贪婪。因此,要摒弃执取,四处云游寻求宁静。

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依赖,即不欢喜也不厌恶。悲伤和贪婪沾不上他,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不沾任何所见、所闻、所想,即不激动也不冷漠。

因为实现了凡人的愿望,他一定感到快 乐,心满意足,因为他追求爱欲。他追求爱欲, 满怀渴望,但却未能如愿,他就感到痛苦,如利箭穿身。

应避开爱欲,犹如避开蛇头,不去踩它。有识的人呀……如此才能克服世上的这个执着。 否则任这些东西摆布他、危险折磨他、痛苦追随着……犹如河水一直涌入漏船。

有识之人应永远避开爱欲,舀出船中的漏水而越过河水,到达彼岸,对整个世界无所企求。

*每日开示*
不推崇任何观点
世尊说:不要流露贪婪的眼光,不要听取村民的闲谈,不要垂涎美味,不要觊觎世上的一切。
不应该渴望生存,不应该面对恐怖而颤抖。
应该禅修,不要散漫,不要作恶,不要懈怠,应抛弃懒惰、虚妄、嬉笑、娱乐和装饰。
不应该采用巫术和咒语、梦兆、面相、星相、鸟兽声鸣(来判断凶吉),不要实施怀孕术。
不应该因受谴责而发抖,因受赞扬而得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骂人。
不执着所见、所闻、德行和善恶,抛弃一切所得,在这世上无所作为,不认为能有通过别种方法达到净化。
有些人抛弃原先的观念,又接受另一种,他们追随欲望,不能超越执着,抓住这个,舍弃那个,就像猴子抓住这根树枝时,舍弃那原来抓住的树枝。执着“名想”便会陷入种种的事情,不制造观念。 不推崇任何观点,也不自称无比纯洁,无论是所见、所闻、所想,都不怀敌意。

怎样才是坚定的人

在生活中戒绝暴力应该认清骄傲,不要贪恋诸色,不要堕入欺狂。
不应该迷恋旧事物,不应该承受新事物, 不应该哀伤消失的东西。
贪欲如洪水,爱欲的泥潭难以逾越。 不背离真理,站在高处,精通知识、理解
正法,越过世上难以越过的束缚,斩断水流。
他不考虑自己有什么,也不考虑别人有什么,他没有自私心,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不鲁莽、不贪婪、不渴求,这才是坚定的人。


怎样获得幸福
无上的佛陀,赞美纯洁。人们说那是无间禅定,这种禅定无以伦比,在正法中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藉这一真理,获得幸福。他们摒弃爱欲、专心致志,遵行佛陀的教导,达到至高的目地,进入永恒、享受寂静之乐,犹如打入土中之“因陀罗”柱,四方来风吹不动。──称这样的人为贤者,他完全领悟了圣谛,为获真谛,他们摒弃灵魂说、疑惑、仪式,摆脱四恶道。旧业已铲除,新业不再生、心厌来生、毁弃再生种子,意志坚定,欲望无增如一盏油灯。愿凭这真理,获得幸福。



*每日开示*
学会涅槃
佛陀说:看到人们如同浅水池塘里的鱼一样乱蹦乱跳,看到他们互相倾轧恐怖情景,世界毫无价值。看到众生互相斗争,厌恶产生。
我看见一支难以看见的箭射入人的心中。 被这支箭射中的人,四处乱跑;而拔去这
支箭的人,他就不再乱奔波而坐定下来。应该学会诚实、不骄傲、不愤怒、克服贪婪和自私,
向往涅槃的人应该克服昏睡、懒惰……。不要陷入世上的种种束缚,看透爱欲之
后,应该学会涅槃。



































*修持篇*
禅修前之“预备工作”
◎心远离..五根门都必须关闭,不让任何欲 乐、享乐的东西接触它们。
将“心”带到这个阶段(将五根关闭)。 这是预备的阶段PARIKAMMA。
如果心不达到这个阶段,即使多年的禅 修,也无法期望获得成效。任何一根,都
受控于心,五根不收摄,心很难平静的。

◎清净自己的心..即先要去除不善心和烦恼,使心平静下来,充满喜悦和宁静。(身、
心有痛苦和烦恼的人,无法得到禅定。)

◎持戒清净..戒不清净,也会障碍入禅定。持戒可帮助收摄诸根。

◎要有正确的修行观念。

◎去除颠倒想VIPALLASA。

◎去除疑。


禅修中会生起的“不善念”

经集SUTTA-NIPATA 中的“精进经”说,应该在禅修一开始,就该努力制止不善念(恶念)。它们是: 贪欲KAMA 、胆怯ARATI 、飢饿KHUPPIPASA、执着TANHA(贪爱)、迟钝THINA MIDDHA(昏沉、睡眠)、害怕BHAYA、疑虑VICIKICCHA、
散乱、顽固MAKKHA, THAMBHA、获取LABJA(得)、赞叹SILOKA、荣誉SAKKARA 和标榜自己、毁谤别人ATTUAMSANA-PARAVAMBHANA。
其对治的方法,是严格的守护诸根门,对所看见的一切保持正念与明觉。
.思惟恶念的危险,这些念头是邪恶的、 不善的,会带来痛苦的,导致堕入恶道。如此思惟,心就能去除恶念,使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的专注。
.忘掉恶念,不能继续注意它们,好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不想看见视力范围之内的东西。(不应回忆它们,应该使自己忙碌于其它事。) .可背诵佛法,或佛陀的功德(使心忙碌)。

.作意,去除恶念的来源。助缘是什么?
什么原因和理由造就它,使它产生?

.决心击败恶念..舌头抵住上颚,好像强者抓住弱者,使他软弱。强迫击败他,即使
血干,只剩皮骨,也要战胜恶念。


*修持篇*
对治法

去除不善,也可用对治法,比如用“慈心” 来对治──“瞋恨”。
诚实──妄语。 精进──昏沉、睡眠。
善 ──不善。 乐 ──散乱、掉举。
布施──悭吝。 持戒──五根的收摄。
助人──自私。 果断──犹豫不决。
善 ──恶。 信心──懦弱。
舍 ──执取。 无我──邪见。
苦 ──贪爱。 耐心──烦躁。
正义──邪恶。 知足──贪。
无常──慢心。 智慧──情欲。
勇敢──柔弱。 正见──无明。
友善──恶意。 不净观──贪。
行善──后悔。 惭愧心──不善念。
信心──疑。 恭喜心──嫉妒。
满意──不满意。 甘愿贫穷──渴爱。
镇静──紧张。 一笑置之──懊恼。
反省──清净己心。


三者的关系(心、息、定力)

修安般念是如何产生定力的?当我们在打坐时,心专注在正确的位置的息,才会有定力产生,即是人中的位置的息,因为这样每天我们就慢慢地培养定力。当定力增加时,你会发现息也会由粗慢慢变得细微,而心也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心能够平静下来时专注力就会愈强,就愈能专注在息上,定力就会突飞猛进、定力增强, 息又会变得更细微,心也会变得更平静、更能专注,定力又会变得更加强大。
现在可以了解这三者的关系了吗?
当心愈平静时,专注力也会强,息会变得细 微,定力也会一直增加。
当息变得细微时,心会平静,专注力强,定 力也会增加。
当定力强时,心会变平静下来,专注力也会 变强,息也会变得细微。








如何增加“正念”
◎除了睡觉,做任何事,都要知道修行业处的所缘。(或如理作意)
◎念正知SATI-SAMPAJANNA,做任何事,心都很很清楚的知道,你在做的那件事。(如:知道你在扫地、走路、吃饭。)
◎威仪路明觉+四种明觉(正知)。
◎行、住、坐、卧,四种姿势都倾向培育正念。

*每日开示*
涤除一切观念
思想邪恶的人争辩、思想纯真的人也争辩,而牟尼不参与发生的争辩,因此在任何地方都不受阻碍。
未经询问,便向人赞扬自己的德行、戒行, 智者认为这种自我吹嘘的人不高尚。
人们信奉、相信某种观念后,便难以摆脱。
人们在考察各种观念后,便决定取舍。而纯洁者,他摒弃虚妄和骄傲,他还会依什么而行动呢?
执着种种观点,便会导致争论。
即不接受也不拒绝,在这个世上涤除一切观念。

世尊说:我要说的是我考察万事万物,不予采纳;我观察各种观点,不予采纳。我识别和看到内在的宁静。


~问世尊
什么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信仰。
遵行什么会带来幸福?………正法。
什么味最美?…………………真理味。
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智慧的生活。
怎样渡过水流?……凭信仰。
怎样渡过海洋?……勤勉。
怎样克服痛苦?……勇力。
怎样获得纯洁?……凭智慧。
怎样获得智慧?
~乐于聆听和信仰达到涅槃的法,勤勉努力、
有见识,这样的人能获得智慧。
怎样获得财富?
~行为正当、有耐心、有活力的人获得财富。
怎样获得朋友?
~凭施舍获得朋友。
怎样获得声誉?
~凭真理获得声誉。


禅修指导
26

如何才能临终不悲伤?

~有信仰的持家者,俱备四法:诚实、公正、坚定、慷慨,他从这世到那世,临终不悲伤。


27
*每日开示*
怎样获得永恒的宁静

或走、站、坐、蜷曲和伸展,这是身体的动作。
身体由骨和腱,相连而成,黏上膜和肉,裹上了皮,这样身体的真相就看不见了。
傻瓜出于无知,才认为它是好东西。有智慧的人,听了佛陀的话,理解了身体。
看见了真相,那个就像这个,这个就像那个,从里到外,抛弃对身体的渴望吧!
有智慧的人,摒弃欲望和贪求,获得永恒的宁静,达到坚定不移的涅槃,俱有二足的身体,需要照顾。它污秽不洁,气味难闻,充满腐臭,到处流淌液体,俱有这样的身体,还要自认为了不起,蔑视他人,这种人只能称为瞎子。


吃荤腥是什么?

毁灭生命、杀、砍、捆、偷盗、说谎、行骗、虚伪,荤腥是这些而不只是食肉。
放纵爱欲、贪食美味、沾染污垢、信奉虚无、不公正、难顺应,荤腥是这些而不只是食肉。
粗暴、鲁莽、背后骂人、背叛朋友、妒忌、吹牛、经常作恶,因此他们死后走向黑暗,头朝下堕入地狱。
鱼肉、斋戒、裸体、削发、束发、身上涂灰、穿粗皮衣、侍奉祭火、世上许多不杇的苦行、颂诗、供奉、祭祀、顺应节气,所有这些都不能净化一个没有摆脱疑惑的人。
智者守护感官、控制感官、立足于正法、 喜欢正直和温和,他摆脱束缚、抛弃一切痛苦, 不执着所见所闻。

世尊,就这样反覆地讲述这个道理,…… 摆脱荤腥,……排除痛苦。

禅修指导
29
*修持篇*

如何克服昏沉与睡眠
◎用手搓揉脸部,眼睛周围按摩一下。
◎按摩太阳穴周围,搓掐耳朵。
◎原地坐着,改变坐姿,动一下手脚。
◎原地站立,伸展四肢。
◎站立睁开眼睛,眺望远处。
◎或去经行一下或用冷水洗脸。
◎或思惟从前熟记的佛法。
◎背诵熟记的佛法。
◎作“光明想”。
◎要提起“精进心”来对治。
◎培养对禅修业处的兴趣。
◎思惟地狱之苦。
◎饮食适量,不要过量。


经行的方式
◎找一个地方,可安全来回走约20~40 步的距离,不要受到干扰。安静之处,能打赤脚 更好。
◎站直、颈背要直,以目不斜视、看着前面地上约4~6 步的地方。但头不要因此而低下来,保持从头到脚站直。
◎双手可放在前面或(后面)。如同打坐时的姿势。可依当时心的状况来决定走的速度。
可调整三种速度:
.若你走快一点,心会平静,可走快。
.若你走慢一点,心会平静,可走慢。
.若心平静下来,可走得更慢(好像没移动)。
◎不用去注意脚的动作。如:提起、向前、放下。
只要正常、放松的走,也不须要去注意脚底的感受,只要专注在人中的息。
◎当走到一端的尽头,很自然的转过去,再走向另一端,不须特别的姿势或方式。








31
25/11/2002(一)
◎适当的经行,可保持心的收摄,也可帮助脚的血液循环。否则下一支香,一打坐,脚很快就疼。
◎不要东张西望,把心专注在人中的息,否则经行变成像散步,达不到效果。


32
*修持篇*

不要研究或去分析你的息
只要单纯的能觉知或专注息就好,不要去研究或分析息,比如说有些禅修者会注意到吸进来的空气是冰冰凉凉的;而呼出去的息是暖暖热热的,或是感觉进出息时有股气流,好像一条白线,或是有一团黑黑的东西,在人中的地方。
其实都不要去理会这些,单纯的知道息就够了。 也就是说,不要去注意它的自性相,意思是说,不去注意你的呼息的冷热或粗细,也就是不去理会息是冰凉的感觉,或是暖暖热热的 ,或是粗粗等自性相。


共相是指有些禅修者会练习进息时默念无常、苦、无我;出息时,也默念无常、苦、无我。不要去练习三相,只有在观禅的部份,我们才会去教导无常、苦、无我。
也就是专注息就好了,因为当你分析,好像看见一团黑黑的东西在人中的位置,或息好像一条白线,你可能会修成(色遍)去了,当你去注意息的冷、热时,你可能在修四大,所以只要单纯地专注息就好了。



*每日开示*
正法的美味
一个不知羞耻、蔑视知羞耻的人,说道:「我是朋友」,但他从不做能力所及的事。
智者知道:「这样的人不是我的朋友。」尽对朋友说些无用的甜言蜜语,智者知道这些人只说不做的。
热衷找裂痕、挑差错的人不是朋友。 只有相处就像儿子睡在母亲怀中,这样的
人才是朋友,不会受到别人间离。

想要获得果实的人,勤奋努力,由此产生快乐。正如初夏树丛上鲜花盛开,品尝了隐居和平静的美味,摆脱恐惧、涤除罪恶,进而品尝正法的美味。


*每日开示*
别让懈怠所愚弄
起来,坐起来,坚定的学习。求得平静,别让死神知道你懈怠,把你愚弄,落入他的手中。
越过天神和世人都渴求和执着的贪欲,不要错过你的时机,因为错过时机的人,在堕入地狱时不胜悲哀。
对那些被箭射中而受痛苦折磨的人,睡觉有什么用!
懈怠是污垢,继续懈怠是污垢,应该通过勤奋努力和学习知识,拔出自己的箭。



视世界为空无
什么是世界的束缚?怎样考察它,抛弃什么,才是人们所说的涅槃。
“欢喜”是世界的束缚,通过思维考察它,抛弃贪爱便是涅槃。
如何去除“欢喜”的这个束缚,要知道“欢喜”这个束缚,因为“一无所有”而消失。
如何去除“识”?富有思想,四处云游, 这样的人,不喜欢内在和外在的诸受,这样就能去除“识”。
一个人怎样看待世界,死神才不会找到他?
视世界为空无,永远富有思想,摒弃自我观点,这样就能越过死神,死神找不到这样看待世界的人。



如何称为平静者
世尊说:在身体毁灭以前就已经摆脱贪爱执着开头和结尾,也不考虑中间。
他们不崇拜任何事物。 不愤怒、不恐惧、不吹嘘、不作恶、不骄傲、说话机智,这样的人确实控制了语言。 不期望未来、不悲伤过去、无视诸触、也不受任何观念引导。
不贪恋享受、不狂妄、温文儒雅、聪明睿智、不轻言、不厌弃他人。
不为企求什么而学习、不为得到什么而生气、不为贪爱而受阻,超然而有思想,不傲慢、不考虑自己在这世上,优、同或低于别人。独立不羁、无所依赖、理解万物,不贪恋存在或不存在。
没有田地、牲畜和财产,他们即无所得,也无所弃。
在这世上,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为消逝的东西悲伤,不陷入万物。这样的人称为平静者。


当心“柔软无力”(用不上功时)
◎要增加信心(对佛法及三宝的信心)。
◎适当的鼓励自己和刺激一下心。(比如:思惟地狱之苦)
◎可适当的增加(应用业处),来去除枯燥乏味之感。(比如:四护卫禅)
◎要去除昏沉、睡眠(不使心迟钝)。
◎不要一直更换禅修的业处。(如同到处挖井而一无所获、信心大跌。)
◎培养对修行业处及所缘的喜爱及兴趣。(思惟其功德及益处)
◎提起精进力(心会再度振奋起来)。
◎多亲近善知识。
◎四神足(四种成就之因)。
◎培养果断、正义感、自信。
◎死随念(心会有惧悚感)。
◎下决心(要好好用功,专注息上)。
*修持篇*
如何增加专注力
◎培养恭敬心,用来专注所缘(心不易散乱)
◎修死随念(心会收摄起来)。
◎守护诸根(心不易动)。
◎舍心要提起(不兴奋或冷淡在所缘上)。
◎对治法(乐──散乱)。
◎去除疑(“一境性”会强)。
◎培养喜悦、宁静的心(心易平静、专注)。
◎培养满足感,事事满意(心易平静、专注)。
◎培养自制力(才能控制散乱的心)。

















学习牛童放牛(守住人中位置)
禅修中当息不明显的时候,也是要坚守住人中的位置而不要去注意身体的轻安、喜悦或是脚的疼痛,还是一样地守在人中的位置。当正念、定力再次增加时,息又会再度的明显起来,这时要有警觉心,当心跑掉时,要警觉地快把心拉回到人中的位置就对了。
佛陀说:如同一头飢饿的牛,正在贪婪的吃地上的一堆玉米饲料,这时要奋力的把这头牛拉离开玉米饲料。也就是说当心跟着妄念跑掉的时候,我们也要奋力的把心拉回到息上, 是一样的道理。
如同牛童放牛出去吃草一样,当他把牛群放出去时,牛群就会散开,跑来跑去找有肥沃的草来吃;这时牛童想数一下今天放了有多少只牛,就不太好数,不容易数清楚有几只牛。 后来他发现在黄昏的时候,牛群会自动地经过一个栅门,一只一只的进去喝水,这个牛童呢,就聪明的守在这栅门内,于是就很清松地数清楚倒底放了多少只牛了。 也就是说当息不明显的时候,我们就要学 习这位牛童一样坚守在我们人中的位置。



如何增加(强)定力
◎要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
◎要提升正念(可帮助专注在所缘上)。
◎要提升精进心(心不会柔软无力)。
◎要去除身、心上的痛苦(有烦恼,无法得定)。
◎灵活的运用四种方法。
◎禁语(心才会平静,有力量)。
◎可增加打坐的时间(坐长香)。
◎平衡五根与七觉支(才能入安止定)。
◎心要远离一切不善与邪恶(禅定中,皆是善心)。
◎要有正确的修行观念+正确的方法。
◎要去除慢心。
◎要去除妒嫉心。
◎不断主动的投入善行(可减少障碍,修波罗蜜)。
◎持戒要清净(保护诸根,戒不清净会障碍入禅定)。
◎去除五盖(才能入禅定)。
◎要放轻松些(是否过于紧蹦)。
◎四种姿势:都要倾向培育正念、定力。

禅修指导
41
*每日开示*
怎样验证真理
佛陀说:学习佛法,不要因他人的传闻报导就信以为真,也不要轻信传统或以为是历代相传的就信以为真。 或以为与经典相符之事,或经由猜测、推理或看事物的表面,先入为主、似是而非,或是尊敬的法师、梵志就信以为真。
佛陀告诫:如同智者在试金石上锻烧、敲打、摩擦以检验真金。
佛陀说:同样的,在你们接受我的话语之前要检验它们,不要仅仅因为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法。
佛陀如此告诫弟子:追寻真理,不要理会导师或权威者的游说。



不追随争论
人们认为自己的说法完美,别人的说法欠妥,这样便出现分岐,引起争论,都说自己的观念正确,一切争论都是如此。不受引导、考察诸法、不予采纳,因此他
超越争论,不进入时间和数目(指摆脱轮回)。
牟尼,抛弃尘世束缚,出现争论,不追随一方,别人不平静,他平静。
不随心所欲、不信奉教条,他摆脱观点, 不执着世界、不自艾自怨。
他对万物,对任何所见、所闻、所想,不用设防、卸下重负、获得解脱,这样的牟尼, 没有渴求,不再属于时间。



如何超越生和老?
世尊说洞悉世上万事万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冲动,无烦恼、无贪欲,我说这样的人能超越生和老。
世人盼望、赞美、渴求,他们祭祀,由于有所获而渴望、爱欲、贪恋生存。
我说他们不超越生和老。
如何抛弃生和老?世尊说:摒弃对爱欲的贪恋,以弃世为安乐,即无所取,也无所弃。 犹如阳光用光芒照亮大地,彻底摆脱上下、左右和中间。因此懂了这一点,有思想的人,认为执取、执着,就是执取死亡领域,就不会在一切世间摄取任何东西了。

*每日开示*
解脱不能依靠别人
解脱不能依靠别人的,贪恋今日和往昔的
爱欲,听凭愿望,执着生存的快乐──这样的
人很难解脱。
应该心地坦然,不左思右想、无污垢、不
执着、恪守梵行、独自生活,就是快乐和智慧。
你们凭坑里和沟里的水,可了解这点。
溪水流动哗哗作响;海水流动静默无声。
空虚发声;满盈静默。
愚者,犹如半瓶水;智者,犹如满瓶水。
他不是哑吧,但像哑吧,摒弃爱欲后,你
将照亮十方。作为佛弟子,应更加虔诚和谦恭。
\
*修持篇*
禅修中应注意的事(助缘)
禅修打坐不只是要学习正确的方法,有些事可以帮助禅修,有些事却会障碍禅修的。
从现在开始打坐就要少说话了,尽量保持有正念,不是叫你从此以后不要说话,而是指当你要用功禅修的这段时间里应少说话。

跟禅修无关的东西不谈,不谈天气或这个好不好吃,你穿的衣服在哪买的很适合你。三十四种兽语不谈,要说话之前多想一下,不说话不行吗,这样慢慢的你就会少说话了。
禁语,心才会平静下来,心才会有力量。
少看书,如果一定要看,就只看和现在禅修业处有关的书籍。若你开始看书的话,就会有疑问产生,就想去找答案到处去问人,或打坐的时候,就一直想这个问题而干扰到禅修。
从现在开始禅修,把动作放慢、再慢,任何动作都要保持有正念。做任何事,不要弄出很大的声音或噪音,尽量保持安静无声、走路慢,作任何事都把心放慢、把身体放慢。沉 稳的身心对禅修是有益的。

少开玩笑,不要开怀大笑,这一笑就把心笑松掉了。上支香辛苦的打坐,把心向内收摄;一下香时,开个小玩笑,一笑几秒钟,心又松了。每天如此,一收一松,浪费时间,保持喜悦,不露齿的微笑,避免开怀大笑。
避免做任何计划性的思考,禅修当中, 要尽量避免思考。比如说下个月想要去哪里参加某某课程,回来后,马上又要去拜访大长老,之后又再赶去哪里参加禅修,过后再……。尚未实现,心就已经动起来了。
对于吃的东西也要注意,比如说姜茶, 有人喝了后,一整天都找不到息的(有人会、有人不会)。姜是会散气的,但姜和一些药一起煮,却是会助气的,不要单只有吃姜一种是会散气的。
吃了感冒药也是一样会散气,尤其是西药,有时吃了会爱睏、全身无力想睡觉,根本无法专注在息上,吃中药的感冒药会比较没有影响。
抗生素、止痛药,也是一样,一吃下去,整天找不到息的。
田七或一些行血、活血,比如武功散,治疗瘀伤、内伤的药,一样都会散气的。
少喝茶或咖啡,以免容易使心兴奋,心比较不易平静下来。
要避免生病,有病就要赶快治好,身体有病痛是很难修行的。不小心的一个小感冒, 鼻塞两、三天,就无法专注在息上,禅相可能因此就不见了,不得不注意些。
适当的运动是很重要的,每支香坐下来,一定要去经行一下。若不经行,下支香才坐下去几分钟脚就疼起来;若有经行,可能半小时脚才开始疼痛。若有做运动则可增加体力、耐力和身心的健康。或许可做地板拉腿或瑜伽(尤指在戒律中允许的运动,不要去跑山或跳绳。)
※如果今天老师要教你进入一禅的禅定,但不小心感冒了,鼻塞两、三天,鼻子不通; 不小心又喝了姜茶驱风,又吃西药的感冒药,可能在此临门一脚,很关键的时刻,多年的辛苦用功,眼看着就要入禅定了,几天下来,因为无法专注在息上用功,定力也退下来,整个功亏一篑,所以不得不注意一下这些禅修中应注意的事项。




10 个导向成佛之法
布施DANA 持戒SILA
出离VEKKHAMA 智慧PABBA
精进VIRIYA 忍辱KHANTI
真实SACCA 决意ADHITTHANA
慈心METTA 舍心UPEKKHA

5种方法去除愚痴
.依照导师指导而生活起居。
.学习佛法。
.研究佛法之义理。
.在适当的时候,听闻佛法。
.探讨什么是因,什么不是因。


七个培育智慧的方法
1)不断的请教智者。
2)保持身体和身外物之清洁。
3)保持信、精进等诸根之平衡。
4)远离无慧之人。
5)亲近智者。
6)省思有深奥之慧的法。
7)在所有四种姿势(行、住、坐、卧)都倾向培育智慧。

*每日开示*
如何成为聪明睿智的能人
正如登上一条备有桨和舵的坚固的船,技术高明、经验丰富,能载运许多人过河。
因此,应该与聪明睿智、学问渊博的善人交往。精通正法、明暸事义、付之实施,便能获得幸福。
正如一个落水者,自己只能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中随波沉浮,怎么还能帮助别人渡过河去呢?
一个坚定、勤奋的人,与这样的善人交往, 领会精义、铭记于心、依法行事,他便成为聪明睿智的能人。

依法正行
佛陀说:见法之人即见我,不要依靠别人,而要依靠自己、信赖自己。
佛陀强调,自我训练、自我调伏、自我纯洁、自我觉悟修禅之重要性。
佛陀教导弟子们:即使有人恶语中伤佛陀本人,他的教法及他们僧团,都不要因不满不快而大发雷霆。
佛陀说:如果这样做的话,你们不但把自己带到精神失落的险境,又不能判断他们所说是否正确,正如一个人,脖子朝天吐痰。痰沫污染不了天空,反而掉回自己脸上,弄脏自己。 你们应如此的自我培训,愿自己以法为住,如理修习、依法正行。


斩断束缚人的套索
从亲昵中产生恐惧,从家室中产生污秽, 不要亲昵,就是牟尼的看法,独来独往的牟尼, 他看见宁静的境界。
洞察根源、毁弃种子、摒除执爱、看见出生和毁灭的终极、抛弃疑惑,不再归属那一类。
驾驭一切、洞悉一切、有智力、有德行、乐于禅修、勤勉努力、任凭褒贬、寡言少语、调伏感官,就像狮子不怕声响,风儿不怕罗网, 莲花不怕污水;斩断束缚人的套索,铲除障碍, 达到最高的目地。

──佛对大爱道比丘尼说法──
妳应做如是警惕,一切能导致兴奋的皆非安稳。高傲就是不恭敬、贪念就是欲望太多、喜悦于群居就不是出离、怠惰就是无法精进、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妳应牢牢的记住,这不是法,也不是律, 也不是导师所教的。
妳应如此观想一切能导致安稳的,无法令妳兴奋,要恭敬不要高傲、要管制欲望不要贪念、乐于独居而非群居、精进不要怠惰。这就是法,这是律,是导师所教。
(不久,她就证得圣果,达到最高的成就。)

轮回
佛说:在这漫长的轮回当中,当我们和讨厌的人相处时,所流下的眼泪,及当我们和喜爱的人分离时,所流下的眼泪,比这四大洋的水,还要多很多。
在这漫长的轮回当中,我们都在经历父母 之死而伤痛,我们都在经历子女、亲人之死而感到悲伤。
我们也为了失去财富,患上了各种疾病而感到悲痛。
佛说:长久以来,你们受尽了折磨与苦难,把所有的坟场都填满了。这个长久的轮回,已经长久的足以令你感到厌倦了,是该舍离一切以获取你的解脱了。
不要发愿,来世要如何……。
要发愿:此生是最后一生,不要再来了。



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
每天用功打坐,每支香都坐在那里,可是定力却提升得很慢,因为心真正可以持续地专注在所缘上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时间。
比如说有些禅修者,每支香都能坐在那里一个半小时,但他真正专注在息上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而已,不久被妄念打断了。他也有警觉性,随时又回到息上,继续的专注在息上,但几分钟之后,心又跑去注意到脚疼或身体上不舒适的部位,他又马上把心拉回到息上,也就是说每几分钟后,专注力就被打断,并不是一直能持续的专注在息上。
所以即使这位禅修者每支香都能坐到一个半小时,但并不表示他真正的持续专注力是有一个半小时,其实他真正持续的专注力,只有几分钟而已。
禅修者先要检查自己真正的持续专注的时间大概有多久。然后每天打坐前,要下决心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一分钟,每天都增加一分钟。最好每天的每一支香都能持续专注在息上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都没有妄念,这时才是真正用功专注在息上的时候。不要到这个时候就累了想休息,应该好好的把握时机来用功。
打坐与长度无关,却与专注有关,禅那的基础在于专注,若用一颗散乱的心来用功,即使坐了很长的时间,一样是无成绩的;若是用一颗宁静专注的心来用功,即使在很短时间内一样是会有成效的。

防止堕入有分
有些禅修者,在打坐用功了一段时间之后,忽然间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好像没有妄念、没有思惟,只有黑暗和静止,好像什么都停止下来,进入了一种状态之中。
某些禅修者,就开始执取这种现象,误以为是证入了禅定或不可思议的境界,错以为是涅槃或圣果。其实这很有可能是所谓的堕入了有分,这时要提起警觉心,不要执取这种现象, 应赶快离开这种现象。
《清净道论》──当在近行定时,定力还不是很深,是会生起五禅支,但还不是很稳固, 所以很容易堕入有分,如同孩子学走路:才被人扶起后,又屡屡的跌倒在地上。只有当定力一直提升到安止定时,五禅支是强而有力,心就可以持续不断的专注一整天。只要自己检查一下,就会明白,在堕入有分的那种情况,其实心并没有在专注所缘上。要有警觉当心堕入有分时,心要赶快再度专注回到所缘(息)上,就会离开有分。两种心不会同时存在的,一旦 心再次专注在息上时,就会生起一个心路过程,心前后的一直专注在息上,有分就会消失。为了避免堕入有分,提升定力、五根与七觉支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它将可帮助你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进而提升我们的定力。



远离愚昧痴迷的人
从有家到无家,依法行事过梵行生活是最高的理想。如果他恶言脏语,像喜欢伤人的野兽,那么他的生活是邪恶的,他的污垢不断增
长。
喜欢争论、愚昧痴迷的人,即使教导他也不懂佛陀宣示的法。由于无知而伤害别人,他不知道这是导向地狱之路的罪孽,堕入恶道, 从黑暗到黑暗,这样的人,死后必定走向痛苦。
正如积聚多年的粪坑,这样的有罪之人难以净化。
让一切和谐协调,避开这种人,扫除污秽, 清除污垢。
让有见识的纯洁者生活在一起,和谐的相处,这将结束痛苦。



用智慧粉碎爱欲
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是否不拿没有给他的东西。
是否不说谎、不尖刻、不毁谤、不胡扯。
是否不染爱欲,心地纯洁、克服痴迷、洞悉诸法,是否有知识、品行端正、摒弃烦恼,
是否不会再生?
有德行、有智慧、镇定自若、思想深邃、有见识,这样的人经常越过难以越过的水流。
摒弃欲念,摆脱一切束缚,喜欢寂灭,用智慧粉碎爱欲,如同用石头击碎未经焙烧的泥罐,这样的人,不会在水中沉没,走到那里都不悲伤。

与世无争
无论受辱骂还是赞扬,都应一视同仁。
要克制心中的忿怒、不骄傲,平静的生活。
让事情和诱惑,好像火柴上的火焰。
不受烧烤,即不伤害,也不引起伤害。
应该学会沙门奉行的独居生活,独居就是智慧,独自生活会得到快乐。
心地坦然,不崇拜任何事物、无所依赖, 观察内在的平静,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虚妄、妄想皆来自“名想”,远离一切世俗的扰动,不眷恋这个世上的任何事物。
在任何地方都不骄傲,如深海般的寂然不动,对这个世间,无所企求,与世无争。



寂静的人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譪、不傲慢。
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
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它智者的 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全,让他们快乐。
凡有生命者,或强、或弱、长、短、大、小、粗、细、可见或不可见、近、远、已生下、或待生下,让一切众生快乐。
不要欺骗他人,不要蔑视任何地方的任何 人,不要出于忿怒和仇恨,互相制造痛苦。
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唯一儿子, 对一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无论在高处、在低处、平地处,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仁慈心,不受阻挠、不怀仇恨、不抱敌意。
无论站着、走着、坐着、躺着,毫不糊涂,恪守这一思想。人们说这是人界的梵天生活。



*修持篇*
8 精进事VIRIYARAMBHA-VATTU
.远行之前,应省思:在远行时因没有时间打坐禅修,所以在远行之前,应加倍精进用功打坐。
.远行之后,应省思:在远行时因没能好好用功打坐,所以在远行之后,加倍精进用功打坐。
.工作之前,应省思:在工作时因没有时间打坐,所以在工作之前,应加倍精进用功打坐。
.工作之后,应省思:在工作之时,没有时间打坐,所以在工作之后,应加倍精进用功打坐。
.生病时,应省思:病情可能会恶化,所以应趁早修行。
.病愈后,应省思:在生病时没能好好打坐禅修,所以在病愈之后,应加倍精进打坐。
.当得到不足够的食物时,应省思:吃得少,身轻好修行打坐。
.当得到许多食物时,应省思:吃得饱,有力气来打坐修行。

──精进心的功能──
如同在老旧的房子上,
加上柱子以防止倒塌。
如同:后援的生力军,使军队打胜战。
※ ※ ※
──道澄比丘
VEN. VISUDDHACARA

结束语
没有热闹的欢迎或送别,没有任何活动的干扰,无需仪式或排场,低调处理,一切都是静态的。如同世尊说的:并没有人在领导或有人告诉他们应该以我为领导。
没有神秘不可说,一切简单、朴实、有系统的以禅修为主。更难能可贵的是禅修营均以禅修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为重。
禅修者会发现,无论他们打坐多久或已经向多位不同的老师学习过方法后,他们真正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必须平静下来,用心专注,老实的打坐了。
若只是一直追求更快、更有效或短时间能成就的东西,而没有真正好好的开始用功,就好像要学的东西很多似的,打坐时想学习佛法;在学习佛法时又着急要用功打坐,结果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最后是两头落空,导致心中纷纷不平,难以平静下来。
学习过教理并且做好禅修之预备工作之后,就要每天早晚的用功打坐;没有活动、没有干扰,当时间过去了,心中的躁动不安也过去了。当心宁静下来,就可以体会打坐就是坐在那里呼吸,并不是真正需要太多知识的学习,不依靠环境、老师或依靠任何其他的事物, 禅修者真正能依靠的就是自己这颗寂静的心。
毕竟世上一切的事物,都不值得去追求或成为,这种了解正是一切真正快乐及解脱的原因。
──道澄比丘
VEN. VISUDDHACARA
槟城.三慧讲堂.2002
MALAYSIA


~四种善人的美德~
.即使问起,也不说别人的坏话。
.即使没问,也要说别人的好话。
.即使没问起,也会承认自己的缺点。
.即使问起,也会羞于说自己的优点。
※ ※ ※
~不要以不善念来换取轮回的痛苦~
结 缘 品

热门标签: 南传禅修

禅修传承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