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葛印卡老师文集(下)

时间:2018-08-03

修习慈悲观
内观研究所

-----------------------------------------
慈悲观(metta-bhavana)是内观静坐法门的一项重要兼修,事实上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成果。我们对全体众生散布爱的慈悲与善意,刻意用纯净慈悲的爱心,让周遭的环境充满平和正面的气氛。佛陀教导弟子要发展慈悲心,过着比较安详和谐的生活,并藉此帮助他人也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内观学员应该遵行这项教诲,因为慈悲观让我们与所有的人共享内心所发展出来的安详与和谐。
从字义上来看:Mijjatisiniyhati'timetta—使人趋向友善的气质就是慈悲。它是一种善愿,期望所有的人都善良与幸福,并远离恶念。Adoso'timetta-不瞋恨即是慈悲,慈悲的首要特性是一种仁爱的态度,当一个人能认同所有的生物,对所有的生命均怀有同胞感,正是慈悲的最高境界。
只在理论上掌握这种观念非常容易,但要发展出这种态度,则困难得多。要靠练习才能达到,也因此有慈悲观的技巧,有系统地培养对待其它生命的善意。为了达到真正的效果,慈悲静坐必须配合内观静坐同时修习。只要是瞋忿之类的负面情绪仍占据心中,就无法发出善念,而徒然成为缺乏内涵的仪式。然而,如果负面情绪经由修习内观而排除,善意自然会在心中涌现,从自我执着的牢笼中释放出来,我们便开始关切他人的福祉。
也因为这原因,慈悲观的修习要等到内观课程结束,学员们都已通过净化过程后,才会介绍。此时,静坐者通常会深深地为他人祈福,使他们的慈悲修习真正发生效力。虽然在课程中它所花费的时间相当有限,但慈悲观可视为内观修习的最高境界。
涅盘(nibbana)的体验,只有在心中充满对他人的爱心慈悲与同情时,才会出现。仅仅在心里盼着这种慈悲心是不够的,一定要先净化心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内观静坐帮助我们达成净化,因此课程中特别强调内观技巧。
在修习时,我们发觉这世界与自己本身的基本实相是由时时刻刻的生起灭去所组成的。这种变化的过程不断进行着,不受我们主宰,也不随我们所愿。渐渐地,我们了解执着于短暂与非实质的一切,会为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学着超然,不执着,面对任何经验均能保持平衡的心境。然后我们开始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不是欲望的满足,也不是恐惧的防堵,而是从欲望与恐惧的循环中解脱出来。一旦内在的宁静得到发展,我们即可清楚看见别人如何陷在痛苦中,也就自然生出如此的愿望:「愿他们发现我们所发现的:脱离痛苦的方法,与安详之道。」这就是修习慈悲观的适当愿心。
慈悲观不是祈祷,也不希望藉由外在媒介来协助。相反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过程,可产生支持的气氛,使他人因而帮助自己。慈悲观可以普施各方,也可以只针对特定的人。不论哪一种情况,静坐者只不过是提供一个出口,因为我们所感觉到的慈悲,并非「我们的」慈悲。由于去除了自我,我们敞开心灵,使它成为充塞宇宙中正向力量的流通渠道。能体认到慈悲并非自我们本身产生,使慈悲的传送更为无私。
为了发出慈悲,心灵一定要平静、平衡,且不存负面情绪。这就是内观修习所发展出的心境。静坐者由实际体验中明白,愤怒、反感、恶意会摧毁安详,并会挫败所有帮助人的努力,只有在恨意消除,平等心发展出来之后,我们才会快乐,也才会祈求他人快乐。「愿众生快乐」这句话,要发自单纯的心灵,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借着这种纯净,这些字句也能帮助别人快乐。
因此,在修习慈悲观之前,要检视自己是否真正具足了传达慈悲的能力。如果发现心中有一丝的憎恨或瞋怒,我们就暂且不做;否则就会传送出负面情绪,而伤害他人。不过,如果身心均充满平静与安宁,那么与他人分享这份快乐是自然而且适当的:「愿你快乐,愿你自引起痛苦的尘垢中解脱,愿众生安详。」
「愿他们发现我们所发现的:脱离痛苦的方法,与安详之道。」这就是修习慈悲观的适当愿心。
 
这种慈爱的态度,使我们在处理人生的浮沈变迁,更有技巧。譬如,遇到有人蓄意伤害他人,一般的反应是自我中心,带着恐惧与憎恨去响应,这并不能改善状况,反而会扩大负面;相反的,保持平稳平静,对即使是行为偏差的人都心存善意,这么做帮助会更大。这绝不能仅是知性上的理解,或只是粉饰未排解的负面情绪。只有从净化的心灵中自然流露出的慈悲观,才会真正有效。
内观静坐达到宁静时,会自然地生起慈悲的情怀,而且它会整天正面地影响我们和周遭环境,因此,内观静坐最终会有双重功能:由净化心灵而带给我们快乐,以及为修习慈悲观做准备,协助我们促进他人快乐。若不与他人分享这些获益,那么让自己从负面情绪和自我本位中解脱出来,又有何用﹖在静坐时,我们暂时与尘世脱节,是为了要与别人分享我们在独处时的获益。内观修习的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开的。
在这动乱不安的时代,到处弥漫着疾病与痛苦,很明显的需要修习慈悲观。如果要安详与和谐遍布全世界,必须先在世上众生的心中建立起安详与和谐的基础。
 
囹圄中的自由:监狱里的内观

--------------------------------------------------------------------------------
一九九四年四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提哈(Tihar)监狱,为一千多人举办了十日课程。这次课程由葛印卡老师夫妇及十三位助理老师指导,是近代无论狱内狱外规模最大的内观课程。
提哈有大约九千囚犯,是亚洲最大监狱。它座落于新德里郊外,占地四百英亩。为了方便管理,提哈分为四所狱区,四狱区的受刑人,都参加了这次四月的内观课程。
这次课程的前因,要回溯到大约二十年前。早在一九七五及七七年时,葛印卡老师曾应当时拉吉斯坦州内政大臣(相当于美国体制的州长)阮辛(Ram Singh)的邀请,到中央监狱指导首次的内观课程。阮辛本人是位热心的内观修习者,他亟愿了解内观技巧是否能有助于解决社会、政府及个人所面临的问题。
这两次课程,以及另外一次在斋浦(Jaipur)警察学院为警官举办的课程,结果都十分令人鼓舞。但是,由于政府的改变及主要官员的调职,狱中的内观课程随之中断。阮辛随后也自公职退休,成为葛印卡老师的首批助理老师之一。当他因监狱课程无法继续,而对老师表达他的失望时,葛印卡老师回答:「别担心,内观的种子已经播下,时机会再来的。」
在大约十五年后,时机的确再度来临。ㄧ九九0年在斋浦中央监狱举办了一次由助理老师带领的课程。接着自一九九一年起,古扎拉州举办了六次监狱课程。有几个社会学研究针对这些课程调查,结论是内观对行为和心态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受刑人修习内观时,原来相当普遍的报复、欲望会显著的降低,甚或完全消失。他们与狱卒的关系也和谐得多,自我纪律也有戏剧性的改善,降低了狱政人员紧迫监控与惩罚的必要。
内观到提哈的缘由
筹办千人的课程,是一项具企图心的计划,它是一群人非比寻常的通力合作成果,共同致力于改善一些社会中最不幸成员的境遇。一九九三年七月,阮辛接到一封信,来自印度内政部副部长:梅达先生。他询问是否可在提哈的中央监狱举办一次内观课程。这项印度政府的邀请还有一位热心的支持者:新德里监狱总督察,克兰贝蒂博士。
贝蒂博士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改革者,她独特的二十一年警察生涯,使她在印度家喻户晓。她今年四十八岁,一九七二年,她是首位在印度警政界服务的女性。她的勇气、过人的精力,与她为受苦者所付出的努力众所皆知。在四月的课程中由于她有深厚的同情心,葛印卡老师曾公开宣称:要称呼她为「悲心贝蒂」。
贝蒂女士于一九九三年五月被任命为总监,当时提哈监狱的情况颇令人气馁。第二区的典狱长古马先生叙述道:「除了迫在眉睫的难题,诸如过度拥挤、卫生设备不够、空气不流通等等以外,狱卒受训于老式规条,只会压迫、剥夺、孤立、惩罚,以为对犯人施加最严厉的限制,使他们痛苦,那么一旦被释,为了怕回到这种地狱,他们就不会再犯罪。但是这个想法错了,罪犯出狱后,仍有许多人再回笼;而有些因小案被拘禁的,在提哈学会了更大的罪行。印度计划委员会的一位委员曾正确的评论:犯人在提哈是在修犯罪博士,提哈是在培养犯人,而不是在矫正公民。」
自上任第一天起,贝蒂女士就宣布希望在六个月内,将提哈监狱变成一个心灵修行的场所。她随即展开一连串大规模,有效且极为创新的改革,监狱的气氛立刻大为改善。贝蒂女士的领导模式和史无前例的改革,均源自她的一个强烈信念:监狱应该是更生,而非惩罚的机构。
古马典狱长表示:「她希望大家都觉得犯人并未被社会所排斥,反而是社会的一份子,如果犯人们愿意改变,他们会受到热忱的欢迎。她告诉我们:『犯人与我们并无多大区别,仅有一线之隔:他们丧失了心智的平衡。我们也曾动怒,只是幸运地,我们未被关进监狱。我相信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都会试着去改变,我希望能提供他们这个机会,以信任和信心取代不信任。如果我们能以了解和同情帮助他们改变成功,累犯的比率会大大的减低,我们的社会也将随之受惠。』」
就职后数周,有一天贝蒂女士与助理典狱长一起巡视监狱,想到在各处所见的苦况,她说出心中的念头:「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犯人的情绪困扰?」她的同僚回答道:「总监,何不试试看内观,内观帮助我降低了怒气」。内政部的梅达先生也恰巧在那段时间对她推荐过内观。贝蒂女士开始打听,并与斋浦的阮辛连络,他建议要介绍内观到提哈,第一步是先让一些狱政人员上课。
贝蒂女士审慎地决定送一些脾气最坏的狱卒去上内观课程。这些官员专制而脾气暴躁,自认为永远都对。但他们上完了十日课程后,同事和犯人都证实他们与人的互动显然更为合作相投。贝蒂女士和其它同僚因此增长了信心,相信内观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改革方法。
早期的监狱课程
提哈监狱的第一次课程,是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底,在第二狱区举办的。此地监禁了提哈监狱的核心份子:那百分之十已判刑的犯人。这次课程由阮辛及两位助理老师指导,有九十六位犯人与九十三位狱政人员参与。在最后一天,许多犯人透过麦克风公开表达他们的喜悦,在这困难的环境中发现了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许多人说道:由于修习内观,他们领悟到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再心存报复之意,反而感谢那些把他们送进提哈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接触到内观。
犯人们开玩笑,不让阮辛离开监狱,除非他答应再尽快举办内观课程。阮辛有点为难;他认为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确定更多的课程日期。不过,还是连络到葛印卡老师,且迅速安排了六位助理老师,于一九九四年元旦在三个狱区同时开办了四个课程。
总计约有三百位犯人参加了一月的课程,这消息被全国服务网发觉而发表在印度各大报纸,国际媒体亦有报导。贝蒂女士公开表示:她一直在找寻一种改变犯人习性的方法,现在她找到了内观这个方法。私底下贝蒂女士对阮辛说,她希望监狱的犯人都能领受这个修行的好处,但是依进行的速度恐怕要费时数年。她建议开一个千人课程。阮辛想起葛印卡的老师,缅甸仰光的乌巴庆大师的预言。一九六九年葛印卡老师首次到印度指导内观时,规模都很小,第一次课程只有十四人参加。约一年后,口碑迅速相传,申请修习内观的人数才逐渐增加。后来消息传回缅甸乌巴庆老师那儿,说葛印卡开了个一百人的课程(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数目),乌巴庆大师宣布:「有一天葛印卡会指导一千人!」。阮辛忆起这个预言,想到或许在提哈监狱内,这个预言真的会实现。
千人课程
贝蒂女士着手进行筹组场地,以容纳上千犯人、葛印卡夫妇及一大团的助理老师上课。这要有一个极大的法堂,供每日集体静坐及晚间开示之用。在第四狱区有两栋快完工的建筑物,还有几个较集中的监房,这地方就被选中为上课场所。在一些技术犯人的协助下,政府的公共工程部赶工完成了新建筑。狱中弥漫着积极、合作的精神,囚犯们挖掘下水道、放置管线、清除野草、并夷平大片土地,协力竖起一顶巨大的帐蓬。要将一千个犯人集中在帐蓬内,而没有森严的戒备,这在安全上是高风险的任务。
四月四日晚上,一千零三位男性学员聚集在第四狱区的帐蓬内,接受葛印卡老师的开课指导。同时间,在第一狱区也举办女性犯人的首次内观课程,有四十九位女犯人参加,由两位女性助理老师指导。男众课程有十三位男性助理老师,每人指导七十五至一百人。另外有些来自狱外,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及约六十位的「旧生」犯人当法工。
在提哈的犯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候审者」,百分之十是已宣判的犯人。四月这次课程的学员大多是候审者,被控的罪行有贩毒、抢劫、谋杀、恐怖行动、强奸等不一而足。他们的宗教背景各异,有印度教、回教、锡克教、基督教、和佛教。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犯人是文盲。
男众课程中,有二十位外籍学员,女众课程有八位。国籍包括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斯里兰卡、阿富汗、南非、奈及利亚、索马利亚、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加拿大和澳洲。
课程第一天凌晨,暴风雨突然降临;在那个季节这是相当不寻常的。强风骤雨吹垮了帐篷,所有的地毯和坐垫全部泡水。清晨三点半,助理老师们召开紧急会议,设法挽救面临全盘瓦解的课程。法堂已经惨不忍赌,而强风仍然持续着。但葛印卡老师及夫人巡视现场后,建议继续上课,且说一切都会没事。
典狱长密那先生抵达后,同意使用狱中的公共广播系统,播放静坐的指示及唱诵至各监房,所有助理老师也到牢房静坐并指导学员。早餐后天气放晴,大规模的抢救工作开始,一大队未上课的犯人展开恢复法堂的艰困任务。他们把一千多个坐垫搬出来晒干,缝补大量撕裂的篷布,重新架上吊扇和电线,并擦干各处的积水。在晚上七点前,帐篷已经修复,学员们集合在此聆听葛印卡老师的第一天开示,初次的主要障碍总算成功的克服了。
在这种克难而过度拥挤的情况下,要顺利完成这人数众多的课程仍有许多其它的困难。虽有各种不便,但课程的进行堪称顺利。而最后一天的课程结束,显示了殊胜的成就。狱中超过百分之十的人刚完成了内观课程,这其中有许多人是不可能在其它状况下接触到这种教导的。
葛印卡老师指导内观近二十五年来,这是最大的一次课程。他每天晚上用印度语开示,并花三十至四十五分钟回答学生的问题。一家泛亚地区的有线电视公司(ZeeTV)将开示录像下来,并在电视上播放。这次课程,为第一座狱中的永久内观中心铺了路。在四月十五日的最后一次静坐之后,为数约一千一百人的学员、狱卒及来宾都留下来参加第四狱区内新中心的落成典礼,葛印卡老师将之取名为「法的提哈」。不出三周,新中心开始每月举办两次十日课程,招收四所狱区的学员。
内观现在已被视为感化犯人的有效方法。在提哈的一月份课程成功之后,内政部长召集全印度的狱政总监开会采纳提案,要将内观的感化方法推广到全国所有的监狱。
在课程进行中,曾有记者问葛印卡老师:为什么内观对犯人有益?他回答:「内观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内心恶习的囚犯。修习内观可以使我们脱离这个束缚,内观是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所有受苦的人,不论是与家人分离而身陷囹圄的人,或是没有触法的人。」他并且说:「提哈的故事传播了希望的讯息,可以让全世界都受惠。」
-- 本文结束 --
 
进二十、出二十、二十个坚强的人

--------------------------------------------------------------------------------
2002年正月三十一日
我真有幸,得以跟另外两名男众旧生,在最近的内观十日课程当法工,这课程是在亚拉巴马州戒备最森严的 Donaldson 监狱进行,这是我这一生中所遇到最感人和最令人鼓舞的事件之一。对这二十位学员和相关的每一个人来说,它肯定是一项挑战,但是当课程结束时,有一个囚犯说:「进来二十、出去二十、二十个坚强的人!」
在亚拉巴马州犯人改造部门内,Donaldson 监狱排在最末端,去年夏季的新闻布告说它资金不足,员工缺少,以及过度拥挤,而十日内观课程却能在这样的设备下、一个圣经不受欢迎的地方举办,本身就叫人吃惊。Donaldson 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专门收留擅以制造麻烦的囚犯。在课程尚未开始前,有一个保安措施简报,指导我们若被挟持为人质时,该如何应对。在留宿期间,我们再三被提醒:「时时紧记你身在何处,他们是好人,不过他们可能杀掉你。」这可不是一个愉快的想法,不过我们却在静坐的天堂中,天真地感到安全。有时这种两极化的境况几乎像是超现实的。我们三人,身锁在这地狱之中,协助把崇高正法的教导带给这些深深受苦和极需正法的人们。我们有时会嘲笑这个讽刺的境况,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地觉知它的严肃性。
我们也知道,这也许是破天荒头一遭,「自由人」进入一个戒备森严的监狱中,并且和囚犯相处了一段这么长的时间,允许课程进行的狱官作出了令人赞赏和果敢的决定。我们的寝室是在警卫塔里,它位于健身房正上方,课程即在健身房里进行。我们就睡在铺有钢筋水泥地上的垫褥上。警卫塔里有个无遮闭的厕所和一个洗脸盆,这虽然提供了我们基本所需,却少有隐私。每天晚上,狱警或警卫把我们锁住,以便把我们和囚犯学员隔开。
第一天下午,两点半至三点半集体静坐之间,当例行性的清点人头时,狱警的无线电响起了一通报告:「西部健身房报到,人数是二十,全部都在静坐中。」你可以想象在这样恶劣的监狱环境中,它所引起的猜测和好奇。我们也得知有人在打赌到底有多少位能完成这艰苦的十日课程。很少人能预测到:「进来二十、出去二十、二十个坚强的人。」在我们眼中,我们的学员根本不是囚犯。不仅对我们,对狱警们和监狱当局来说,他们是一项鼓舞,狱警们尤其对发生在他们眼前的事,惊愕不已。日复一日,他们对囚犯们的尊敬和钦佩,越发提升,很快地,他们成了保护性的同盟。有几回,其它囚犯和狱警因为侵犯到学员们神圣静默的气氛,而被狱警责备,他们也对我们所提供给学员们的美味素食感到兴趣,这所监狱是不提供牛奶、面包、新鲜蔬菜或水果,而早餐时间是在凌晨二点至三点。最初迹相显示这课程的效益是在当狱警们开始自己亲手拿食物,并与囚犯同桌用餐,在这敌意浓浓的环境里,这是前所未闻的事。当天气转凉时,狱警们忙着找纸皮堵着学员们床边的一个通风孔,无疑地,这些魁梧大汉曾对这些囚犯动武,可是现在却以如此为他们着想的感人态度在服务他们。我们永远无法得知,这课程所产生的其它效益还会透过何种方式呈现,像涟漪般的散播在这机构里。
当课程渐渐地进入状况时,所产生强大和正面的波动变得真实而有力量。我们的学员都勇敢地面对自身的魔障,每天十至十二小时,内观引导这些认真的禅修者到心的潜意识深处,这儿隐藏着他们内在的痛苦,你应该想象得到这些人是如何艰难地面对他们过去和现在的痛苦。有位学员是我们非常关怀的,可是却不肯定他能否继续下去,很明显地他是「关闭」的。他的脸部绷得很紧,面无表情。他的肢体语言粗暴,像一只被关在囚笼里的动物;我们鼓励他,希望赢得他的信心,可是无数次的努力都被他以模糊不清的咕哝所回绝,这样持续了好几天,最后,像经常所发生的,突破降临了:一个微笑,这证明他正在心的深层用功,以及改变坐姿,我们对他的进展感到安慰和欣悦。当禁语解除后,这位学员公开讲述他那烦恼和暴力的过去,这意义重大的一步扭转了纠缠着他许多年的痛苦。
在这深入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产生心里风暴,而学员们和风暴斗争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惊讶的,有些狱警称内观为心理训练营,有些则比喻内观为心灵排毒。完成一个十日课程并不是一件小功绩,即使面对巨大的困难,部分原因是设备不足,只有一个花洒,两个洗手间和一个洗脸盆,学员们仍然很有毅力和勇气地坚持下去。很显然的,痛苦是他们生命中一个沉默及如影随形的同伴,而他们对痛苦的觉知无疑是个强大的推动力。有时我们力劝他们放松,别过度用功。其中一位看来不可能完成课程的学员,已经在狱中服刑了三十五年中的三十一年,而且曾在暴力的一生中承受无数次的刺杀和殴打。但他却适应了静坐。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你可以看见他在临时的禅堂里静坐,时时刻刻观察内在生起的实相。在课程进行至一半时,他咧开那无牙的口笑了,并且说:「如果静坐得越来越好,我将受不住了。」
最后,当毕业典礼到来时(只在监狱课程举行),我们有点担忧这些学员会说出些什么话来。这时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十分快乐和兴奋。这班人向来对失败的黯然比成功的喜悦要来的熟悉。我们关心的是,在兴奋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过度欢喜而举止不当,但学员们再一次过关斩将,每一位学员站起身来,以由衷的尊敬和感恩之心,娓娓地说出自己的经历。学员之中有三位是不同派系的回教导师和两位虔诚的浸信会教徒和福音教徒,他们都道出了内观如何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宗教有更深入和更有意义的认识。有个学员泪流满面地转向我们,在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苦苦挣扎,深怕有一天会被自身的愤怒制服而再次入狱,虽然他说话不多,不过他对过去所作所为的懊悔、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这正法教导的感激,却是非常的感人。
一如 ehi-passiko(亲自来试试看),它在「自由的世界」里有效,在监狱的环境中也一样有效。当这些学员(现在是旧生了)回到监狱后,关于这个转变的经验很快的传开来,结果至今已有二十四位囚犯报名参加下一期的课程。监狱当局表明他们并没有作任何宣布或者诱劝任何人报名参加;狱警和典狱官也都表示有意参加课程。
Donaldson 当局继续支持这些人的努力,每天两次学员们可以到一个特定的房里参加集体静坐,每个星期天早上五点半,当监狱还十分安静时,他们可以持续静坐三个小时。
在五月十六日,第二期课程结束时,葛印卡老师将到狱中和两期的学员们一起静坐,并且和 Donaldson 的员工、囚犯以及改造部门的官员谈话。
 
世界通行的正法之道
译自葛印卡老师对印度Zee TV的电视演讲

--------------------------------------------------------------------------------
戒定慧涵括了完整的正法,正法的全部意义、正法的纯净都在其中。遵守戒律的意思是过道德的生活,而要过道德的生活,我们必须修定,练习主宰自己的心。不只如此,我们还必须根除心中深处累积的染污不净,以使良善德性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
一个人应该要净化心,应该要发展洞见以根除心中的染污不净。过良善道德的生活、主宰自心、以及完全净化心的正法(Dhamma),并不只属于某个特定国家、宗教、社群、阶级或种性的人,法是每个人的法,法是普遍性的,这是法的真正本质。这是法最伟大的共通因素,遵循任何传统的任何人都会接受:过道德生活是好的,使心专注并能主宰心是好的,学习修行方法以完全净化心也是好的。这样的法是能普遍被接受的。
法是普遍性、世界性的,任何人,男人、女人,无论如何自称都没有差别。这个人至少要持戒、修定、增慧,只有如此,这个人才是真正如法的人。
藉由修行正法,印度教徒成为好的印度教徒,佛教徒成为好的佛教徒,耆那教徒成为好的耆那教徒,基督徒成为好的基督徒,回教徒成为好的回教徒,祆教徒成为好的祆教徒,犹太教徒成为好的犹太教徒,人,成为好人。
法使我们成为好人,无论一个人如何自称都没有差别。毕竟,名称算什么呢?法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戒定慧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份。这三者---戒、定、慧在当时的语言有很详细的描述,行于戒定慧正道的人,叫做「Ariyo」,意思是圣者。而这正道叫做「Atthangiko maggo」意思是八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意思就是八圣道。
谁是Ariya?两千五百年是很长的时间,而在两千五百年间,语言改变了,字句改变了,字句的意思改变了。今天Ariya这个字已经变成某个种族之称。在过去这个字并非指某个种族,而是一个特定性的字,意指人的品质。谁会被称为Ariya呢?一个人如果成了圣者,如果他已完全净化了他的心,如果他已心灵纯净,就被称为Ariya,神圣的人。他行于正法之道上,在戒定慧上自我增长,以使心完全纯净,生活中充满正法。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做错误的行为,不会做任何会干扰他人安详和谐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他所做的都是自利利他的事,他只做好事、良善的事,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圣者,Ariya。
但现在,Ariya被当作用以指称种族的普通名词了。因此,说到Aryan人,就是高大、肤色白皙、长鼻子、大眼睛的人,就像如果是肤色黝黑、卷发、厚唇的人被称为属于非洲族。如果是黄皮肤、小眼睛、扁鼻子,就称为蒙古人。在过去的语言里,Ariya其实和种族毫无关系,这个人肤色白皙或黝黑,鼻子长或扁,眼睛大或小,都没有关系。
任何人,藉由行于正道,在戒定慧上增长,培养了完全纯净的心,成为心灵神圣的人,就是个圣者。而任何人不成为Ariya就是走入岐途,不在正法之道上,这样的人对自己以及他人都造成伤害,他即使肤色白皙、长鼻大眼,也不是Ariya,面部特征不会让你成为智者,在当时的语言是这么说:「Hino gammo putthujjaniko anariyo anatthasamhino」.
他是低下、卑劣、不名誉、出身低的,他远离了康庄大道而迷失在巷弄中,他自我隔绝于康庄大道了。anatthasamhino---他只累积罪恶而已,不但自己累积罪恶,并且对他人造成痛苦。这样的人在当时叫做「anariyo」,这个字「anariyo」在两千五百年间因为语言的改变,已经变成「anari」,在今日印度话的意思是「愚蠢的人」。
他确实是个愚惷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人,当然是个愚惷的人。扰乱自己以及他人安详和谐的人,什么都不了解,因此是个愚蠢的人。如果他不持续愚蠢下去,而走上正法之道、增长智慧,那他就会获得快乐,也有助于他人快乐。他开始为自己也为他周遭的人带来安详和谐,因此,他已经开始走上趋向神圣的正道。这条正道让每个行走其上的人,都成为心灵神圣的人,因此叫做正道、正法。
八正道分为三部分: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
八正道中有三个是属于戒的范畴: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manto)、与正命(samma-ajivo)。
正语是正当的话语,口行(语言行为)清净。什么是正当的话语?说正确、真实、有益的话,而且必须要自己身体力行。从书本、老师的教导中,虽然知道法是很有益的,但法是否真的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如果不是的话,就没有用。法的益处是要直接从生活中体验。所以言语必须恰当,并且成为生活中的一部份。只有这样才是正语。
什么是正语(samma-vaca)?正语就是不会伤害他人,不会干扰他人安详和谐的言语。这没有什么其它的量尺。不说谎欺骗他人,不说重话伤人,不批评或中伤他人,不造谣离间他人。就这样,戒除所有不净的言语后,只剩下正语,只有清净的言语。必须不断地检视自己,「正语是否成为我生活的一部份?我是否在修行正语?」唯有如此才是正语,否则又只是从书本或老师处得来的琐碎无益的话。除非它成为生活的一部份,你才能从中获益。因此,samma-vaca应该是真正的正语。
正业(samma-kammanto)是正当的行为,身行(身体行为)清净。什么是正当的行为?每个行为都是先从心中升起再继续发展,变成语言行为。当它又更加继续时,就展现成身体行为。这一连串行为的终点就是身体行为,称为业(kamma)。而这也应该是正当、正确、完美的,不应该对他人造成伤害,干扰他人的安详和谐,或造成他人的不快乐。你应该戒绝杀生、偷盗、邪淫、烟酒毒品,使正业成为生活的一部份。从亲身经验去了解,完全不从事这些不正当的行为,才是正业。已经开始应用到生活中了,因此这才是正业。
正命(samma-ajivo),是指正当的谋生方法。在家居士须有职业,为了需要,必须要能取得饮食、衣物。但如何取得?从他人处欺诈骗取吗?不只是在家居士,包括已经发愿出家修行的人,都应该分析他的职业─「我的职业是什么?我带给家里什么样的财富?我赚取财富的工作、事业为何?是正当的吗?是否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是否有可能会干扰他人的安详和谐,或是造成他人不快乐?我是否鼓励他人过不善的生活?」如果是的话,应该放弃这样的谋生方法。你可能自我欺骗─「我又没杀生」,也许是,但从事的职业究竟是什么?谋生的方法是什么?是不是走私AK-47(枪械武器)卖给恐怖份子,然后再自欺,「喔,是他们杀人,不是我」。有人贩卖武器、枪枝与子弹,却认为自己是神圣的。喔,不!这是不正当的职业,阻碍他人去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职业是帮助他人犯戒,是不当的职业。
有人说他并未杀害任何动物,但他饲养牛、绵羊、山羊,将牠们养肥后,再卖给屠夫。他赚了很多钱,然后说「现在是屠夫的事了,如果屠夫将牠们杀了,我又能怎么样?」这怎么会是一个好职业呢?有人说他并服用烟酒毒品,但他卖麻醉品、酒、或像鸦片、大麻的毒品,任何从他那里取得这些东西的人都会犯戒,那么,难道这不是不正当的职业?有人贩卖毒药维生,购买的人用它杀了人。所以要检视你自己的职业,是否鼓励他人犯戒。如果是,那就根本不是一个正当的职业。
即使从事最高尚的职业,也要了解行为背后的心念,这很重要。如果心念不是善的,不管职业是多么好,如果没有伴随善良的心念,就不是正当的。职业背后的心念为何是很重要的。
大约在四十到四十五年前,在我听到纯净的法,学习到内观之前,我生命中发生了件事。我的家人生病了,家庭医生恰好休假,我只好找另外的医生。我知道他很忙,可能没空到家里出诊。但当我到他的诊所时,都没有病人,他正呆坐无事。出于好奇,我就问「大夫,你的诊所通常都挤满病人,今天怎么都没有病人?怎么回事?」苦着一张脸,他回答「通常这个季节都会有流行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今年并没有爆发大流行」,听了我很惊讶,暗想「他是一个医生,应该希望看到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但他却希望生病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什么样的医生啊?」我觉得很不好。
之后我学到了这个绝妙的内观修行方法,正法的纯净精华。以前我只读过一些正法的书,离踏上正法之道还远得很。我不知道纯正的法是什么,我尚不懂正法。当我真正发现了纯净的正法,开始往内观照自己,真相开始展现。
我曾是一个商人,生于商人的家庭,并且又成为商人。因此,即使到现在,我都可以非常了解商人的心理。如果某地发生战争,或有饥荒,造成消费品短缺,价格狂飙,商人以他们商人的话,就会说「市场大好」。对他们来说,这是市场大好。人们正面对困苦,但他们毫不在意。他们认为「我正在赚大钱,所以这是市场大好」。当战争结束,没有饥荒,一片丰收,物资丰富,消费品价格下跌,商人会苦着脸说「市场萎缩了」,这是某些商人的心态。做生意并没有错,消费者不可能从生产者处购买每件消费品,商人的工作就是将货物由生产者交给消费者,并因而从中获取该得的利润,这并没有错。但心态、心念是最重要的。这是评断你谋生时是否守戒的量尺。表面上,你的谋生方式、职业是正当的,但你并未善用,没有按正确的方法在做,所以它就变得不纯净了,而你也会变得不道德。像这样,你必须不断检视自己,在每一个阶段,必须不断分析自己。
过去两千五百年消失在印度的内观禅修,自1969年回到印度,内观课程开始在印度各地举行。正法的恒河再度流传在它的发源国。各阶层、各种职业、各地区、各宗派的人,都来参加内观课程。他们当然该来,毕竟这是法的恒河,任何来者都能止渴。法的恒河不管来喝水的人是如何自称、属于什么宗派,只要喝了它的水,就能解渴,所以人们来了。商人也来了,告诉我他们的问题,「我们能怎么办,这是整个国家面临的状况,这是政府的法令造成的,你说我们必须诚实的做生意,但我们能怎么办?到处都在贪污贿赂,我们怎么诚实?」
我也看到这个国家正面临很糟糕的情势,商业阶层贪污,治理国家的政府贪污,国家的领导者也贪污,不是全部,但大部分都贪污,那还能怎么办?我向这些商人解释,「你至少可以做到这样:不管那么多的贿赂贪污,你只要了解你的收入来自于消费者的口袋,消费者就是给你面包、奶油的主人。因此,即使是误犯,都不要欺骗你的主人。不论你给他们什么产品,不要在质量、数量、重量上欺骗,不要卖掺假劣质的产品。至少你能做到这样,不是吗?」
至少实践正法到这个程度,至少在正法之道上跨前一步。而那样,你会赚取财富。赚钱不是坏事,在家居士不应乞讨,就像出家人不应积蓄金钱一样,在家居士不该变成乞丐,应该自己努力诚实赚钱。但通常财富增加,自我也跟着膨胀。「看,我赚这么多钱,我这么能干!」自我膨胀以后,离解脱之道就更远。要去我执,应避免过多的财富,如果赚得多,就应该将大部分回馈社会,如果赚得少,就回馈少些。古语说,「与他人分享部分收入是义务」。
所以,如果在家居士了解这两件事,就是在修行正命。他会持续进步,如果这三者:正语、正业、与正命都具有了,他就了解八正道的第一部份,戒(sila)这部份就变得愈来愈强。随着持续进步,也会增长八正道的另外两部分,并得到利益,非常大的利益。一个走上纯净正法之道的人,一定会过着充满快乐、充满安详、充满解脱的生活。
 
百年纪念
译自葛印卡老师在三月的Hindi Vipashhyana Patrika所发表的文章

--------------------------------------------------------------------------------
我的一生已历经了七十五个寒暑。
有人跟我说,「你生日时,我们来庆祝 amrit mahostav 吧。」Amrit mahostav? 意思就是为一个到现在还活着的人祝寿。但一个历经七十五寒暑还活着的人,再过不了几个寒暑,就会去世了。对这样一个会去世的人,amrit mahostav 又有什么用呢?
不如让我们来庆祝敬爱的老师乌巴庆的 amrit mahostav 吧!他的 rupa kaya (肉身) 是不在了,但我们对他的无限崇敬,会让他的光芒不被遗忘,我们使它永垂不朽;这才是一个有意义的 amrit mahostav 呀!
在他的百年吉诞,我们满怀感恩许一个愿:让这划时代的 Bodhisatta(菩萨)光芒永垂不朽。内观大家庭不只在今天,也在未来的世世代代里,都将感念他的慈爱。只要对释迦摩尼佛的神圣纪念在这世上延续不断,对这位佛法之子无限慈爱的美好纪念也将永存于世。
我们也将永远感激缅甸。它不仅借着神圣的师生传统保存了佛陀的原始教导,也纯净地保存了裨益大众的内观修行方法,这也是佛陀给人们的最佳赠礼。
对尊贵的高僧雷迪大师(Ledi Sayadaw),我们也满怀无限感激。内观法门在比丘间保存了数世纪,而他不仅让在家众(居士)得以方便地学到这个修行方法,更训练了一位在家居士成为内观的教师。我们也对第一位在家老师萨亚泰吉(Saya Thetgyi)怀有无限的谢意。他非常成功地完成这项特殊任务,使人们确信在家众也能出任满怀慈心而能干的内观教师。
而我们对他的主要弟子乌巴庆的感激,更是无法以言辞表达。由于他永不止息的热忱与非比寻常的正法感召,使我们得以接受到这个解脱的法门。这个修行方法在失传了数世纪之后,被释迦摩尼佛重新发现,不仅他本人受益,也造福了无数人。但它却又自发源地印度失传,消迹于世上,只除了缅甸的 suvannabhumi。我敬爱的老师对古老的信念坚定不疑,相信这个修行方法终会再度传扬,并传回到它的发源地。他常常一再地说,内观的钟声终会再度敲响,内观会再度在它的出生地印度传扬开来。许多具福慧资粮(parami 波罗蜜) 的人们已出生于现在的印度,他们将高兴地接受内观,而因此,就像太阳一样,内观将穿透笼罩世人的无明黑暗,成为世上无边福祉的源头。
他常说缅甸几世纪前接受到这个修行方法而受惠于印度。为了报答恩惠,应该将内观传回印度。他想要来印度自己履行这项神圣任务,却没有办法。虽然不能亲身来到印度,但他的精神伴随着他的法子同来,帮助他完成这项法的使命。
愿内观修行者心中不存误会迷惑,以为这个无价的法门得自于葛印卡,葛印卡只是个媒介。其实大家都是从乌巴庆学到这个修行方法。自从一九六九年七月葛印卡第一次教授课程到现在,他一直都在每一次课程中谦逊地指出这个事实,往后也将继续如此。教授观息法时,课程中回响着他的法音:
Guruvara! Teri ora se, deun dharama ka dana…「敬爱的老师,我现在代表您给予这法的赠礼...」
同样地,教授内观法时:
Guruvara! Tera pratinidhi, deun dharama ka dana…「敬爱的老师,我现在代理您给予这法的赠礼...」
课程结束,在慈心观之后我回房时:
Guruvara! Tero punya hai,tero hi paratapa; logan nai bantyo dharama, dura karana bhavatapa”「敬爱的老师,因为您的功德、您的光芒,我传布正法,根除人们的痛苦。」
每位助理教师也在课程中播放这些录音,以后,世世代代的教师都将用这些录音指导课程。如此,将清楚显示,将纯净的内观传回印度,再由印度传到全世界的真正功劳,归于我敬爱的老师乌巴庆。内观修行人怎么能忘却他的慈爱呢?
这是明显的历史事实---要不是缅甸,内观就不会保存下来;要是内观未能保存,就不会有雷迪;若没有雷迪,就不会有萨亚泰吉;若没有萨亚泰吉,就没有乌巴庆;若没有乌巴庆,又怎会有葛印卡?葛印卡是乌巴庆的法子。如果乌巴庆心中未曾生起强烈的正法感召,要报答印度的古老恩泽,并将它传布到整个印度、整个世界,如今所成就的一切又怎么可能完成呢?这位伟大的在家圣者,在第二次正法弘传期(sasana)的复兴及传布上,扮演了主要角色。我们如何才能报答他呢?的确,
Roma roma kritajba hua, rna na cukaya jaya.「感激充盈每一毛孔,这份恩泽无以回报。」
要报答的最好方法,就是
Jiyen jivana dharma ka!「过正法的生活。」
在他百年的吉诞良辰,愿所有的内观修行者都立下坚定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过正法的生活。我们这些乌巴庆的学生们,将继续增长他的光芒。坚定地走在正法之道上,不光是让自己受益,也将因而利益他人。见到我们如法的行为,那些对内观没有信心的人就会生出信心;而那些已具信心的人则会增强信心。如此,内观的传布将为无数人的福祉铺路。
靠着我敬爱的老师乌巴庆无限的慈悲,在过去三十年中,内观已经在印度稳定立足了。印度每个阶层、每个宗教团体的人们都高兴地接受它。世界六大洲上百个国家的人民都不犹豫地接受它,并获益良多。
我不是要贬低我们在这么短期内所有的成就,但实在还有好多事等着我们去做。让我们把已经完成的当作基础,为内观多面向的发展做好准备。让我们大家藉这个机会,一起来下决心完成下列的工作,让裨益世人的内观法门在下一世纪里,发挥它盛大的效用,完成乌巴庆老师的法愿吧!
]让在印度及世界各国已成立并定期举办课程的内观中心,还有新成立的中心都能发展起来,造福更多人。
]尽管在法岗的国际内观学院每一次课程都录取约六百名学生,仍有许多人要等上几个月才能获准上课。由于住宿设备的不足,要与十日课程同时举办二十、三十、四十五日的课程越来越困难。因此,未来法岗将只举办十日课程。而邻接法岗将成立一个新的中心,「法的禅林」Dhamma Tapovana,用来举办二十、三十、四十五日,甚至六十、七十五、九十日的课程。这个新中心将提供每一位修行者设施完善的单人房,以及单独禅修的静坐小间,好让他们能不受打扰地长时间禅修。这个中心应尽快完成,让认真的修行者能够密集禅修,由这个修行方法获得最大的益处。
]除了内观中心的课程外,许多国家也筹办中心外课程,使更多人能自内观获益;这种中心外的课程应在更多地方举办。
]在印度、尼泊尔、台湾、英国、和美国所举办的内观监狱课程,在这些监狱受刑人的更生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监狱课程应在这些国家继续举办,并在其它国家的监狱也举办。
]在印度和尼泊尔为视觉障碍者所举办的内观课程,已获致极佳的成果。这种课程除了在这些国家,也应在其它国家开设。
]在印度为痲疯病人举办的内观课程,对病人的心理态度带来极大改善。由于内观,他们的自卑感消除了,生命中有了满足。内观的这个成功应用应该持续下去。
]许多沈迷于赌博、烟酒毒品的人,由于修习内观,得以脱离这些成瘾。澳洲及瑞士政府拨款资助应用内观治疗毒瘾的研究,类似的研究应该在其它国家也进行。
]在印度及许多其它国家,数以千计的中小学生受益于观息法,大学生也受益于内观。在这方面应更多方努力,使下一代能够在彼此互相有爱、感情与善意中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在印度,尤其是孟买,观息法成功地教授给街头流浪的孩童。其它地方也应尝试。内观是正法的实践层面(Patipatti)。而内观研究所的成立,则在研究正法的理论层面(pariyatti),并已成效卓著。已出版了一张原始巴利三藏的光盘片,内容还包括它所有的注释,对注释的种种解释,以及其它巴利文本。其它的稀有巴利文本也应尽可能收录进这张光盘﹔这些书籍的出版也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同样值得赞叹的,是出版一张含所有梵文经典的光盘片,这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必须尽快完成。因为这将帮助我们进行严谨的研究,了解为何裨益众生的内观法门及相关文献在这个国家失传的原因。而对这些原因的了知,将有助于长期保存内观及相关文献,达成我敬爱的老师「愿法常住」(ciram titthatu saddhammo)的愿望。这工作绝对不能出于仇视其它宗教而做,而是纯粹为了对实际真相的探究而做。我敬爱的老师相信「真理将普及」(satyameva jayate),并以缅甸文将这句话铭刻在他的椅背上。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内观研究所将尽快成立一所大学 Dhammakula,提供住宿与训练设施给来自各国的学生。外国学生可以在此学习巴利、梵文、印度文及其它印度语文,而印度学生则可以学习缅甸、斯里兰卡、泰国、高棉、中国、日本、韩国、蒙古、以及其它国家的语文。这些具备双语或多国语文能力的学生将在印度及国外复兴已失传的古印度文献。他们将翻译这些文献,使严谨的研究工作得以进行。
]另一项更重要的计划是,尽早完成孟买近郊为纪念敬爱的乌巴庆老师而兴建的大佛塔。该塔将只供内观静坐,以利于完成老师的法愿。成千上万的内观修行者可以在静坐大厅共修或举办一日课程而受益。如果说修行者可以从五十到一百人的共修中受益,则数千人一起共修的效益可想而知。在这里可以直接体验佛陀所说「共修是快乐的泉源」(Samagganam tapo sukho)。不知详情的人们对于兴建大佛塔,很自然会有所误解。他们也许认为这又是一座宗派的图腾,但当他们看到并没有进行任何宗教仪式,没有焚香、点灯、供品、扣钟、偶像崇拜等,仅仅是修行内观,这些误解就会消失。是的,即使不具大佛塔的外形,也可以兴建一个无柱大厅供万人静坐。那又何必盖一座可能引起宗派意识误解的大佛塔呢?如果人们了解建大佛塔的目的是在提醒我们缅甸的恩惠,就不会再有误解。
这个大佛塔象征我们对那个正法国度的无限感激。当内观法门传到邻近国家时,他们兴建了一座那时的印度式佛塔,以提醒人们这项伟大赠礼是由印度传来,并可对它诚心顶礼。同样地,这里的人们也将因见到类似缅甸的大金佛塔,而感念缅甸像保存无价遗产般的长期保存了这修行方法。人们也将怀念缅甸的在家圣者乌巴庆,由于他不竭的热忱,印度得以重获这古老的珍宝,并由此传向全世界各角落,使印度再获世界导师(vishhvaguru)的角色。因此,这座大佛塔将是我们感恩之情的象征,而不是宗派意识的呈现。事实上,这大佛塔将是内观在印度复兴的庄严象征,也是乌巴庆伟大行谊的纪念建筑。
大佛塔外围的特别展示空间,将跳脱神话传说的泥沼,忠实呈现释迦摩尼佛的神圣史迹及非凡人格的真正本质,使印度得以在全世界再度抬头。这个展示空间将以最先进的视听设备,展示佛陀一生中,以及内观这古老修行方法的重要事迹。透过这个展示,可以去除印度对佛陀及其真正教导的普遍无知,让许多人接受他不具宗派色彩、科学及有益的教导。来参观这座庄严大佛塔的很多人会因而得知内观静坐,其中很多人会参加在印度或他们本国举办的内观课程,而获得莫大利益。这样,内观将可以传播到全世界,并导致世界的快乐。这正是我敬爱的乌巴庆老师神圣的正法使命。
来吧!让我们完成上述的每一项计划,完成他的崇高愿望。让我们成就自己的幸福,并促进他人的幸福。
 
为正法服务的价值
葛印卡老师讲

--------------------------------------------------------------------------------
什么是护法工作的目的﹖绝不是来接受免费住宿或是在很舒适的环境里渡假,也不是用来逃避个人日常生活应负的责任。这是每位法工(护法人员)都要能确实了解的。法工们是在行动中练习内观,并且从中直接体验到益处。学生们见到老师及法工们无私地服务,这些无私的服务让他们能体验到这无以伦比之正法的绝妙滋味,让他们也开始步上这神圣的正法之道,并且很自然地生出难能可贵的感恩心,希望能报答他们所接受到的益处。
当然,老师及法工们贡献服务,内心并不期望任何回报,也不会接受任何物质上的报酬。要报答他们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推动法轮继续运转,贡献这种无私的服务给其它人,这才是法工们服务他人的神圣动机。
当内观禅修者在这正法之道上前进时,他们会从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性中解脱出来,并且开始去关怀他人。同时他们注意到痛苦充满了人间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年轻人或老年人、黑人或白人、有钱人或穷人都在痛苦中。这使内观禅修者了解,在他们接触正法之前也是一样处于悲苦中。他们知道由于遵行这正法之道,可以使很多其它人也能开始得享真正的安详与快乐。看到这些改变,引发内在的同情、慈悲感受,并且激发强烈的意愿,用内观修行来帮助那些正在痛苦中的人们得以解脱。
当然,要教授这绝妙的法门,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发展以达到成熟的阶段。但是,还有很多其它方式可以去帮助那些参加课程的学员。所以各种服务的方式都是无价的!做一位法工;一个单纯、谦虚的护法人员,的确是一种高尚的任务。
那些修行内观的人们开始了解自然法则,而根据这个法则:「任何肢体上或言语上不当的行动,都会导致伤害他人,同时也伤害自己。相反地,任何帮助他人的行动也会带给自己安详与快乐」。因此,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所以服务他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这样做会增进个人的修行资粮,可使个人在正法之道上进步更快速、更踏实。实际上,服务他人也就是服务自己,明了这真理后会更进一步地启发「参与帮助他人脱离苦难之崇高任务」的希望与决心。
但是,什么是最好的服务方法呢﹖不明了正确服务方法的护法人员,不但不能帮助他人也不能帮助自己,相反地,他们可能造成伤害。无论这护法的任务是多么高尚,但出发点不善的话,是无法帮助别人的。如果护法服务的目的是膨胀自我或者是获得任何回报(纵使只是口头上之称赞与感谢),那么这样的护法不会有任何的益处。
要了解,当您服务时你是在学习如何将「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上,毕竟「法」不是让你去逃避生活中的责任。在这内观课程或内观中心的环境里,与学员接触时练习着如「法」而行。你可以训练自己用同样的方法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无论现实中有多少不如意的事继续不断地发生,你练习着保持内心的平稳、平等心,并培养爱心与慈悲心来面对,这是你所应该在此练习的功课。从这一点上来说,你也是一位学员,和在里面静坐的学员没有什么分别。当你以谦卑的态度去服务他人时,是继续不断地在学习。要不断地思惟着,我是来此地受训,是来实习服务的,并不期望任何回报。我在此工作让他人可以获得正法。让我做一个好榜样来帮助他们,如此我也同时在帮助自己。
愿法工们在正法之道上更坚强。
愿你们学习发展善念、爱心及热诚。
愿你们在正法之道上前进,并享有真正解脱后的安详、和谐、快乐。

--------------------------------------------------------------------------------
问与答
-- 葛印卡老师答 --
问:葛印卡老师,请您扼要解说一下什么是内观﹖
答:内观是对身心现象每一剎那的运作,作客观的观察;它是一种如实体验真理的智慧。内观禅修便是在实证的层面上,客观观察自己的实相的一个修行方法,观察它的如实面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问:内观修行的目的何在﹖
答:其目的是净化内心,生起爱心与慈悲心去帮助他人。为了这目的,禅修者必须体验自己身心现象的真理,唯有如此他才能发展出智慧来灭除贪瞋的习性,以及对「我」、「我所有」、「我的灵魂」的假相及错觉。
问:您如何教导内观的练习?
答:为了学习内观,学生必须参加最少一次十日内观课程。最初三天,藉由观察自然的呼吸来训练「观息」,使心集中。接着六天,要求学生观察身上的感受,使他们体验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产生智慧。最后,教授「慈心观」以发展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与爱心。
问:当练习内观时,为何禅修者往内观察自己的身心现象,而不往外观察宇宙的真理?
答:往外尝试观察真理,他容易落入只是理性思考的陷阱,但是当他往内观察,可以直接体验真理。往内直接体验真理比往外容易。内在的真理与外在的真理是一样的,在《相应阿含》的 Rohita 经中,佛陀明白地指出我们的身躯内就存在着整个宇宙。
问:很多宗师都声称他们的方法能净化心灵,那么内观法门的特殊处何在﹖
答:没错,许多方法确实可以净化心灵到一个程度,但是内观可以使人到达心的最深层面,去根除「随眠烦恼」─内心深处的不善习气,潜在的烦恼。
问:古代以及今日这些修行内观的人,真正净化了心吗﹖
答:佛陀时期无数的人们以及其后的人透过修行内观净化了他们的心,走出了痛苦。此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例子,例如鸯掘摩罗,他曾杀害了999人,经由修行成为一位圣人。甚至今日,许多修行内观的人,也发现他们净化了心,走出了痛若。人是他们自己的习性:瞋恨、恶意、敌意、情绪、恐惧、自我、毒瘾、酒瘾及烟瘾的囚犯,藉由内观可容易地去除这些心理的染污不净,并从这些与不净相连的苦恼中解脱出来,体验自在。在印度的研究单位,研究了许多个案,证实修行内观可以在此生的此时此地就净化心灵。
问:您强调佛陀重要的发现是观察身上感受的内观法门,有经上的证据吗﹖
答:有的。《四念住经》、《缘起经》、《杂阿含经》中的「受相应」,都是含括内观精华的重要经典。佛陀之前及以后的印度宗师们,都教导人们要走出欲望的诱惑。每人都承认对「感官对象」执着是一种真正的束缚。但是佛陀更进一步探索有关痛苦生起的真理,他发现人们实际的执着,不在「感官对象」,而是当感官对象与感官接触时产生在身上的「感受」,人们的贪、瞋习性反应是依缘于「感受(的乐或苦)」。因此,人们要解决的,不只是感官与它们的各别对象,还要解决这二者接触所合成的「感受」。对感受必须警觉,不要生起贪瞋的习性反应。这点在佛陀的缘起开示中,说得很明白。
依据《缘起经》,六根与各对象间被忽略的关链「感受」,以及「贪爱」的习性反应,是佛陀独特的发现。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感受」是「贪爱」的最接近的原因,这是佛陀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当他体验到与「感受」相关的真理时,他宣称他的慧眼打开了(Nan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导在于八正道,关于这点,他对我们清楚地解释说:八正道是体验连系整个感受的真理(Vedana Panha Sutta)。同样地,四念住是佛陀对禅修的主要教导,在此他要我们修习四念住去体验连系整个感受的真理(Vedana Sutta)。在修习四念住时,他要我们维持「精勤、觉知、时时澈知无常」,对「澈知无常」的解释,他明白指出禅修者在体验其它实相时,必须不断觉知到「感受」的生起与消灭。
以上这些引据足以证明觉察到「感受」,对禅修者而言非常重要,并符合佛陀的教导。
 
「法」是要修行的
译自1998年四月份Vipashhyana Patrika上的一篇文章,该文改编自葛印卡老师于印度ZEE电视台一系列四十四次电视演讲中的首播内容。

--------------------------------------------------------------------------------
各位热爱正法的先生、女士们: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法(Dhamma)?什么是法的纯净本质?什么是法的普遍性本质?什么是法的精髓?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法的本质,他(她)如何能正确地修行法呢?如果一个人不修行法,他(她)又如何能从法得到帮助利益?如果不修行,法只不过是知识层面的研讨、辩论和争执,顶多成为一种知识上的消遣,而我们将持续丧失法的俾益。
唯有修行,才使法真正是法。那么应该要修行什么呢?为此,首先必须清楚地暸解什么是法。法的简单定义就是:纯净心灵的开发。不纯净心的发展是不如法的。凡是法所在之处,就有喜悦、安详、和满足。而无有法之地,只有悲哀、烦躁、和不安。
当心灵渐趋纯净,那颗纯净心灵外显的行为是良善、道德的。它使自己及他人受益,这就是所谓的戒(sila)。它让自己以及他人快乐,它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幸福、安详与和谐。如果我们修行纯净的法,不仅仅是快乐、幸福也会来到。反之,当心变得不纯净,心将为不净烦恼所苦。贪心和执着、厌恶和憎恨、愤怒和嫉妒、色欲和自大皆从心中生起,心变得十分不纯净!
不纯净心的行为,只会因它的不善行为而导致不快乐。它是造成自己及他人悲伤痛苦的原因。不仅我们自己受到痛苦的煎熬,也将我们的痛苦散布给他人。一颗不纯净心的行为只会制造出苦难、悲伤、和极度的苦恼。人们忘记了这法的简单定义,却深陷于仪式典礼中,并误认那就是法:他们以为某种斋戒断食是法,他们以为某种庆典是法,他们以为某种仪式是法,他们以为某种特定的服饰、社会习俗、哲学信仰是法,法的真谛完全没有被了解。一个人若不明白法的意义,是无法应用法于生活之中的。而一旦法不能应用于生活里,不能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中,那我们只是以法之名,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当法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上时,才是真正有益的。否则,如果法只是书本中、宗教经典上、及类似这种演讲里的法,但并没有应用于生活中,也不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上,那是非常不幸的!如果我们修行法,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安详与和谐。但是如果我们不修行法,而只将它当作一个讨论的主题,怎么能得到任何安详或和谐?
印度的一位伟大圣者曾说过:「Kathai, badai, sunai saba koi; kathai, badai, sunai sab koi」。「Kathai」谈论得太多的人,谈论成瘾,他们对于法高谈阔论;「Badai」演说太多的人,演说成瘾,他们对于法经常演说;而「sunai」听讲成瘾的人,他们不断地聆听法的演讲。然而,只是谈论、只是听讲,并没有用。
藉由谈论、听讲,应该是会有所启发。藉由谈论、听讲,一个人应该得到指引,而且应该开始走上正法之道。如果一个人开始一步接一步地走,这个人就是在修行法。如果一个人没有修行法,只是讨论争辩,只是一直对别人解释法,他能得到什么呢?这就是为什么这位圣者更进一步说:「Kathai na hoi, badai na hoi, sunai na hoi, Kiyai hoi, o kiyai hoi.」
「Kathai na hoi」仅仅谈论,并没有用。「Badai na hoi」仅仅演说,并没有用。「Sunai na hoi」仅仅聆听,也没有用。那么什么才是解决的办法?他继续说:「Kiye hoi, o kiye hoi」一个人只有在修行法时,才能获益。如果一个人不修行法,只是不断讨论它,这是多么不幸!
举个例子,在冬天里,有个男人因为气候寒冷而不断地发抖,他的大衣,是件质地很好的大衣,挂在钩子上,而他只是不停地谈着这件大衣。他极度地赞美着:「这是我的大衣,上好的羊毛所作,多么暖和的大衣!」这可怜人宁可一直受寒颤抖,不断地谈论这件大衣,却不穿上它。这就像是受苦的人只是谈论着解决痛苦的方法,却不去应用它以终止痛苦一样。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另外一个例子,有个口渴的人,喉咙因渴而干灼,十分地悲惨。而水就在她的身旁,但她赞颂着水,向水行礼:「啊!水池,你提供了这么好的水!」但却不喝,连一滴水都没有入口。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同样地,一位因饥饿而痛苦的人,一盘食物已经放在他的面前,他却赞美着食物:「多么好吃的食物,多么美味的食物!」他向食物行礼,他向那位准备如此美食的厨师行礼。可是,他连一口也不品尝!仍旧继续为饥饿所折磨。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相同地,有个病人因为生病而不安、焦躁和不舒服。他称赞着摆在身旁的药物,他对着药物歌颂、行礼,他也向开处方的医师行礼。但是他却不服药!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
而这正是完全相同的情形,当一个人将法仅仅当作一个谈话的主题、一个有时会转变成激辩和凶暴争论的知识游戏,而后与人争吵开始吼叫:「我的宗教是正确的,你的宗教是错误的!我的宗教是崇高伟大的,你的宗教是无用的!」他们开始打架、杀戮、纵火,到处制造混乱不安。这些行为证明了他们还不了解法,法是所有宗教的精髓。他们不曾向内观察实相,心是否渐趋纯净?你内心的污染烦恼是否已经根除了?
如果心变得纯净了,法将自然地反映在行为上,只有在那时候法才真正是法。当一颗心不纯净时,是充满着愤怒、厌恶和憎恨。当一个人和人打架时,只会产生厌恶、愤怒和憎恨。不论这个人怎么称呼他的宗教,他已经对宗教生出执着,以法之名却不知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答案是:我们已经忘了要修行法,而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忘了法的真谛。
法是普遍而共通的,属于每一个人;法没有疆界,不可度量。如果法被窄化了,局限于特定的宗派或族群,那就不再是纯净正法了。法必然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普遍共通的,才是正法。任何人只要正确地修行法,就能获得同样的利益。任何人只要修行,就能受益,无关于宗教、国籍、语言、肤色。不论一个人自称是印度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锡克教徒、祅教徒、或犹太教徒,都没有关系。修行法所得到的实际益处,是一样的。修行法,也就是净化心灵,并以纯净的心来从事行为。
当心灵纯净时,自然不会有不善的行为,自然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也不会替自己或替他人带来任何悲伤。纯净的心本身充满了安详、满足,也为他人带来安详、满足。纯净心灵的本质,是普遍性的,共通于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宗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任何人,只要净化自己的心,他将发现法会自动反映在他的生活中。他的生活将会改变,变得宁静祥和、内心安适。
法是永久的、恒常的。只有恒常如此,法才是法。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不论在过去、现在、或未来,只要净化自己的心,并秉持纯净的心来行动,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为他人带来快乐。这个人,可以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任何人。像这样一个拥有纯净心灵的人,他的行为必然会合乎正法。否则,就只是以法之名的虚幻错觉而已。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聚落里,可能有不同的礼仪。不同的宗教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仪式。服饰可能不同;礼拜仪式、节庆、习惯、哲学也可能不同。所有的这些不同,都与法无关。法是普遍共通的。
我们怎么能说,这是印度教的纯净心灵,那是佛教的纯净心灵、或那是耆那教的、回教的、基督教的等等?纯净就是纯净,不管用什么名相称呼。而由于心灵纯净所体验到的内在安详快乐,也是普遍共通的。你能给它冠以什么名称?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安详快乐,不能称做印度教的安详快乐,或是回教的快乐、佛教的快乐、耆那教的快乐。
同样的,邪恶也是普遍共通的。如果一个人染污了自己的心,让心灵充满憎恶、怨恨、欺诈、嫉妒、觊觎、傲慢,如果心有染污不净,他必然会陷于痛苦中。不论他自称是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锡克教徒、犹太教徒、或祅教徒,都必定会陷于痛苦中。不论一个人自称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缅甸人、斯里兰卡人、美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或中国人,如果心生不净烦恼,就会变得痛苦。一个人是不可能在内心产生瞋恨,又能同时体验到安详和谐的。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净化心灵,那么,当心变得纯净时,马上就会自然生起诸如爱、慈悲等美好德性。当心充满了爱及慈悲时,痛苦是不可能在心中生起的。只要心净化了,充满了慈悲的爱,内心就会充满安详快乐。这些美好的德性只有在心净化了以后,才会生起。
外相无关紧要。只要在心中产生瞋怒、憎恶,就会陷入痛苦之境,无论一个人是顶着高高的头饰,或是留着长长的胡子、或留着长长的头发、或光头,都一样痛苦。这些外在虚饰会有什么不同吗?重要问题是:「我们是否在修行法?」如果我们修行法,我们就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否则,不论我们身着黄衣、红衣、黑衣、白衣、或一丝不挂,只要在内心产生不净烦恼,就会陷入痛苦。痛苦并不知道颜色与外相的区别。当一个人在内心里产生了瞋怒、憎恶,行为不如法、违背自然法则,立刻就会受到惩罚-心立即充满了痛苦和焦躁不安。
不论一个人遵行何种礼仪,庆祝何种节日,或信仰何种哲学,都没有不同。法非常单纯:只要我们染污了自己的心,我们就已经离开了法,并受到惩罚-立即陷入痛苦。而只要我们去除内心的染污,净化心灵,我们立即获得报偿-体验到真正的安详快乐。所以,让我们好好地修行法吧!
当一个人变得纯净,成为佛陀,成为阿罗汉,已经完全从贪欲、瞋恨、无明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充满了无限的慈悲心。以大慈悲心,他体现了纯净的法。他不仅体现法,他还教导人们如何修行法。可能已有很多人都如此传教:我们应该净化心灵,但我们要如何净化心灵呢?我们该如何在内心的根本,不断发生习性制约之处,改变这心的染污性质呢?我们该如何根除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呢?有修行方法可以办到,我们必须学习这个方法。
觉悟者,释迦摩尼佛,发现了这样一个净化内心的绝妙修行方法-内观法门。透过修行内观,染污烦恼可以从内心深处根除。但是这个普遍共通的科学方法,是必须要修行的,要正确而认真地修行,而不止于空谈或赞美。
如果一个人希望保持身体强壮健康、无病无痛,就必须做一些身体运动。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运动,必须去健身房。要免于文盲,必须进入学校。要学习医药,必须进入医学院。要学任何科学,必须进入某些机构去学习。
同样地,要学会净化内心的方法,必须到内观中心,从过着如法生活,对于佛陀教法的精髓-内观的理论及实修都了解的人学习。每个人都必须下此功夫,以正确的方式去努力。任何一个这样做的人,就是在修行法。透过这样的修行,内心的染污烦恼随之日益清除,我们的正法基础也日益稳固。我们会愈来愈感到快乐安详。任何人,只要学习并实际修行正法,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并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
问与答
-- 葛印卡老师答 --
问:葛印卡老师,您在佛陀入灭后二千多年才在缅甸学得此内观法门,您如何确知并证明您的修行方法一直保持原貌而未受修改﹖
答:证明布丁是否是甜的,只有靠吃。今天我们这传承的内观禅修者所得的结果与佛陀时期所得的相同。除非是这修行方法一直维持它的纯粹原貌,所得到的结果才会一样。
历史的证据显示,大约佛灭二百三十年,在阿育王时期佛法传到了缅甸。佛灭五百年,印度本土已无纯粹的内观法门。大约佛灭一千二百年后,缅甸北部已没有原先的佛法;有一名为阿新阿罗汉的比丘来到北缅甸的巴冈(阿里玛达拿布罗),使当地的阿瑙罗塔国王相信纯粹的佛法存在于南缅甸,史上记载着,阿瑙罗塔国王将经典与比丘们从南缅甸迎来并在国内建立佛法后,这位伟大的内观禅修比丘阿新阿罗汉便去缅甸中部,定居在萨盖陵,即今日的曼达垒(瓦城)附近,在他的余生,他不断禅修并教导几位比丘内观法门。一般人相信,当地的师生间将纯粹的内观传下来,虽然修习的人不多。在一百年前,此地伟大的论师雷狄‧萨亚道比丘从传承师父学到此修行方法,并传给他人。早先此法门只传比丘们,但雷狄‧萨亚道首先将此传给在家居士,其主要弟子之一就是来自南缅甸的在家居士萨亚‧铁吉。萨亚‧铁吉接着传此法门给很多的比丘及居士,萨亚吉‧乌巴庆是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随后开始传授内观,此修行方法从他传给我及其它的人。佛陀至萨亚吉‧乌巴庆之间,虽然没有历代祖师的详细传记,但是由此修行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可以证明它是纯净的修行方法,目前,科学研究对本修行方法的成效评价,更加强这个信念。再者,内观的训练非常符合四念住及其它的经典,这点也使人相信这修行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纯净修行方法。
问:为何内观修行方法在佛灭五百年后消失于印度﹖
答:我想主要的理由是:这修行方法不再维持它的纯粹性。若不是修行者不再强调觉知感受,就是修行者虽觉知感受,但忘记对感受要保持平等心,要了解其无常、苦、无我的身心特性;会如此发生偏失,可能是他们将许多宗派或哲学教条以及其它的修行方法加到这合乎科学的内观修行方法上,因为我们发现,在今日仍然有人这么做。许多不同宗派的老师来参加内观课程,学习本修行方法,但未学好这修行方法的纯粹原貌就开始去教别人;由于执着他们宗派哲学的信仰,他们把他们的信仰加在本修行方法上,使它扭曲了;结果,这修行方法就失去它的功效,在过去也应是如此发生过。当修行方法失去它的功效,人们自然不再修行它,它就在这个国家消失了。
问:佛法是普遍性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修行吗﹖
答:是的!整个佛法都是普遍性的。其教导是依据八圣道,它的每一步骤,就是戒律、禅定及智慧,也都是普遍性的。任何宗派的个人,都能修行戒律而无困难;也都能修行禅定及智慧,这两种是以个人所能体验的实相作为禅修对象-也就是呼吸及感受-任何人都能修行这个而无困难,因为这两种禅修的对象是普遍性的,同时,每个人必将得到相同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法是普遍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就是这个理由,我强调内观适用于任何宗派的每一个人。
问:经由修行内观,我们可以达成佛果吗﹖
答:是的,那些想成佛、走菩萨道的人,对他们而言,内观是核心的,且是有帮助的。菩萨必须保持他的心免于贪、瞋、痴等心理不净,而后强烈的慈悲心及善意才能生起。我们难以想象在充满贪、瞋、恶意或敌意的心理时,会有慈悲心。内观可以去除这些不净的心理而使心清净,使慈悲及无我的服务心生起,并加强。因此,内观有助于那些想早日解脱成阿罗汉的人,以及那些想以慈悲心服务大众,走在菩萨道上想究竟成佛的人。
问:经由观察我们身上的感受,我们如何能去除烦恼并改变我们的习性﹖直接观察我们的心,不使恶念生起不是较容易吗﹖
答:将恶念改成善念以净化心,当然是一种好的练习。在佛陀之前及以后,许多其它的老师都这么教。但这并不是佛法的深处。观察心是不容易的,观察感受则是容易的,感受不外是任一剎那心理状态的呈现。如果你忽略觉知身上的感受,而毫不予以重视,那么,你就忽略了「缘起」的重要教导。事实的真相是:在较深的层面,由身上的感受产生了贪心与瞋心(受缘爱),这是佛陀的体验。他发现到心中生起任何想法时,身上就开始有感受的流动。《增支部》说:「心中生起的法,伴随着感受。」他的教导是要人们觉知感受而不贪着,要保持平等心、不执着于它,如此,就能从产生束缚及痛苦的旧习性中脱离出来。将恶念改变成善念的练习,只能净化意识层面,而随眠烦恼(心深层的染污不净)以及心的习性仍未触及。因此,佛陀对身上的感受这么重视(因为它与潜意识中的随眠烦恼相关连)。
 
「法」的宽宏本质
葛印卡老师讲

--------------------------------------------------------------------------------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独立生活于社会之外,既不可能也没有益处。作为社会的成员,人的真正贡献在于他如何让整个社会更安详和谐。任何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必定是由健康和谐的个体所组成。不和谐的人们,不仅他们本身紧张不快乐,而且也由于这种紧绷与不和谐,让周遭的人也跟着不快乐。所以,很明显地,唯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健康、快乐、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够健康、快乐、和谐。唯有每个人都有一颗纯净安详的心,我们才能期待有个安详的社会。「法」是让人趋向安详的道路,也是让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走向安详、和谐的唯一道路。
「法」并不是某个特定宗派。宗派、教条、主义总是制造出藩篱与分界,并在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而「法」却不同,「法」破除所有这些藩篱与分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否则,就不能叫作「法」。
真正的法根除社会中不同阶层所造成的优越感与自卑感;它也去除心里的染污不净,使这些不健康的情结无一存在,并建立根基稳固的平等。心的清净是平等心的重要特质。这种心让人有能力看清楚每个情境、每个人、每个存在状态的实质本色;让人能如实地看清事物。同样的,这清净的心也让人们免于不实的夸大及盲目的依赖-人们常会情绪性地信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让人不受心的习性所蒙蔽,而能如实看清事物的能力,让我们产生洞见、智慧、与对实相的了知。人们因此能够客观地看清自身实相;这种洞见解脱了无明的蒙蔽。
由于我们的旧习,造成对心的制约,而使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质。我们传统的信仰与习俗让我们戴上一付有色眼镜,扭曲了所见的事物和情境,无法看清它们真正的实相。以「法」之名,我们用教条与盲目信仰的锁链把自己紧紧捆绑,还无知地引以为傲,认为自己这样是很有成就、很博学。我们必须破除所有情感上和知识上的教条主义枷锁,才能从无知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如果我们希望从瞋恨、贪婪、妄想、敌对、忌妒、恐惧、及种种染污心灵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们就必须抛下所有哲学信念、妄想、盲目崇拜,以学习如实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即是活在此刻的实相。所有过去的时光已不真实,那只能是记忆回想。同样地,未来的时光亦不真实,因为对于未来,我们只能期待、希望或恐惧。活在当下亦即完全觉知此时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过去的忧喜悲欢、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或期待只会将我们带离当下的实相,且让我们无法过如实的生活。没有活在当下的生活将充满错觉幻象,让生命凭添苦难,增添心灵的染污不净,从而导致焦虑、紧张、不满、沮丧、及苦难。然而,当我们学会观察及活在当下的实相时,自然而然地,我们开始体验到从这些负面情绪解脱出来的自由。
内观的学生学习完全地觉知当下的任何体验。他对自身的身体结构发展系念和觉知力,如此练习身念住(kayanupassana)。他对所体验到的愉悦或不愉悦的身体感受发展觉知力,如此练习受念住(vedananupassana)。他对心发展觉知力,如此练习心念住(cittanupassana)。同样地,他念念分明于所有善或不善的心态、它们的来源、它们的成因及它们的本质,如此练习法念住(dhammanupassana)。在超越整个身心的经验领域、感官的领域、相对的领域之后,他体验到究竟的实相-涅盘(nibbana)。如此念念分明的练习,能够根除由不善心态造成的所有深植的业行。随着过去业行的不断的减少与去除,心慢慢地从执着、从感官享乐中解脱,不再因为过去记忆所产生的苦痛而失去平等心,也不再对未来焦虑不安。渐渐地,心趋于平静、安详、纯净。
内观的修行方法让人们摆脱所有的负面情绪,平静我们这颗充满紧张与焦虑的心,而且教导我们如何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对个人及全体皆有帮助,不论你的社会阶级、国籍、语言、以及宗教信仰是什么,都没有关系。要练习内观、从内观受益,你并不需要是佛教徒。你也不需要燃香祝祷、或在佛像前膜拜,或是做任何的法会或仪式。你也不需念佛陀的名号或观想他的形象来禅修。
当你皈依佛陀时,必须小心不要成为盲目信仰。这种疯狂的盲目信仰,会让我们误以为佛陀能终结我们所有的苦难。另一方面,在见证到自己及他人藉由练习内观所带来的净化后,而开始对这位慈悲的觉悟者流露出感激心时,那么任何感激与尊敬的表现都会恰当合宜。当我们的信心是由这些解脱与纯净的特质而启发时,这种信心就会激发我们去培养这些特质。这种信心不会成为盲目信仰,最后变成一种束缚。这种信心是觉悟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令心变得柔软,是藉由练习内观而净化自我的极大帮助。
内观禅修的对象并不是佛陀,而是自己身心时时变化的本质。内观教导我们要持续不断地觉知每个当下事物的真正本质。这样的练习能训练我们活在当下、了知当下、看清并体验实相,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和练习的。人们学会观察自己、探究自己的本质。人们学会在人生中的每一刻,检视自己的身心,并观察习性的显现。人们能看清贪爱与瞋恨的生起。藉由练习这样的觉知,人们能够从所有心里的染污不净中解脱出来,并在正法中安住。像这样一个纯净的人,不管他的宗派为何,都是被尊重敬仰的。像这样一个彻底从心的镣铐中解脱出来的人,不仅他自己快乐安详,也能促进他人的快乐及安详。
愿这宽宏的、拥抱众生、仁慈、普遍性的「法」,能泽被所有苦难众生,让他们因而得有安详、快乐、解脱。
愿一切众生快乐!
Bhavatu sabba mangalam!

--------------------------------------------------------------------------------
问与答
-- 葛印卡老师答 --
问:在阿含经中,佛陀曾提及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微细烦恼吗﹖他有提到如何去除它们吗﹖
答:在阿含经或南传尼柯耶中,将深藏在我们潜意识中的微细烦恼称作「随眠烦恼」(或翻译作「使」。在下列的经中,佛陀的开示明白地指出藉由观察各种感受将这些随眠烦恼去除:《相应部》中的 Pahana 经,Datthabba 经,Salla 经,Dutiya Gelanna 经,Akasa 经以及 Agara 经。
问:有的禅修者经由持咒及观想而达到心灵非常平静、安详,也察觉到他们身上的感受,他们能得到跟您的传统法门相同的最后结果吗﹖
答:经由持咒及观想,有的人确实可达到心灵非常平静、安详,这是静虑禅修。悉达多菩萨从当时有名的禅定阿阇梨Alara Kalama及Uddaka Ramputta学习这种静虑一直到第七及第八禅定,但是这未能给他完全的解脱。经由发现内观而达到觉悟后,他将「彻知无常」的智慧加到静虑禅修之内。这是佛陀对当时禅定的贡献,依此才可去除随眠烦恼(深藏在心中的不净)使心清净。
有的人虽未修内观,经由静虑禅修有时身体的振动也会生起,但大多是由于持诵某个特别的咒。由于这是一种人为造作的振动而不是自然的振动,因而不合于内观法门,因为内观是直接观察自然的振动以符合佛陀所说的 yathabhuta(如实自然地发生)。再者,内观禅修者要不断体悟这些经验都是无常、苦、无我。这有助于净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随眠烦恼,以上这些是一般静虑禅修法所欠缺的。
问:我们若同时持咒及修练内观,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答:我们要先看清目标。如果目标是达到心灵平静,那么,持咒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如果目标是净化心灵、去除随眠烦恼、去除潜在的染污不净,那么,内观的修练是不可缺的。将二者混起来,会产生混乱。
问:在日常修行中,我们可否在不同时段来念诵佛号及修练内观法门﹖
答:对初学者来说,为了增长对佛陀的虔信以及使自己的心静下来,念诵佛号是好的。但是禅修者必须进一步修练内观,在经验的层面上体验自己的实相,净化自己的心灵,产生爱心及慈悲心。心灵净化后,禅修者自然会对佛陀产生甚深的感激及虔信。在日常生活中,心理风暴产生时,初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念诵佛号是有用的。但是内观禅修者则更深入来修练佛法:观察自身的感受,体会无常、苦及无我,同时使心平静及使心净化。
 
再会正法兄弟--纪念柏卡西医师(1912-1998)
葛印卡老师讲

--------------------------------------------------------------------------------
「太不可思议了!」柏卡西医师以其惯有的柔和声调重复到:「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见过许多人去世,但没有像这样子的。」他指的是我的阿姨,也是我的养母拉咪黛维。确是如此,母亲生病和去世的过程真是不可思议。在她七十五岁那年,大约过世前十五天左右,她和伊莱琦黛维(即葛印卡老师夫人)闲聊的时候,提到下腹部已经疼痛了好几个月。虽然她可以忍受,并且保持平等心,但偶然间提起这回事。
我立刻打电话给我们的家庭医师,也是我的至交柏卡西医师。事实上,柏卡西医师早已俨然是家中的一分子了。她替母亲做了检查,然后将我拉到一旁说:「很有可能是肝癌。从症状看来,这样的诊断应该是没错,只是如果真的是肝癌,那种痛苦是难以忍受的,病人会难过得哀号痛哭。没有人可以默默忍受这种癌症的痛苦好几个月,却不告诉别人。但是你母亲看起来这么平静,我想我得进一步检查看看。」
两天之后,柏卡西医师和仰光的名医明贤上校一起来为母亲检查。检查以后,明贤医师也说:「照情况来看是癌症末期,但是病人这么平静,一点也不痛苦的样子,实在很难让人相信她得的是癌症。我们得再做进一步的检验才能判断。」
他们离开之后,伊莱琦黛维问母亲:「那种疼痛是什么感觉?」母亲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之外:「比女人生产的剧痛还要厉害得多。但是哭又有什么用呢?我用平等心来观察我身上的疼痛。想想,乌巴庆老师不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吗?」
母亲是一位了不起的内观禅修者。在我的恩师乌巴庆老师的静坐中心,每个月只举办一次十日课程,从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开始。母亲大约六、七年前开始接触内观,自从那时候开始,她就没有错过任何一次的课程。最近她参加了一个特别的三十日课程,平等心得到高度的发展,以致于能够不为病痛所苦。
经过许多检验之后,两位医师都确定是癌症,而且已经是末期了。他们认为母亲已去日无多,任何的治疗不仅无效,只会徒增痛苦。不过,他们继续为母亲做癌症末期的安宁疗护。
母亲过世当天的凌晨三点钟,她觉得自己的时候快到了,就请护士帮忙通知她的孩子。大家全都聚集到她的房间,我立刻打电话给柏卡西医师,他还未就寝,因为两个钟头前他才出诊去看一个临终的病人。虽然如此,他还是立刻赶来我家。我也打电话给乌巴庆老师,非常感恩的是,老师和萨雅玛师母也赶到了我家。
柏卡西医师检查了一下,但已测不到母亲的脉搏。母亲只剩下最后几分钟了。就在她去世之前,她说:「我想坐起来。」柏卡西医师阻止她,并说:「最好是躺着。如果坐起来,疼痛会加剧。」但是母亲坚持。我心想这是母亲最后的心愿,于是就扶着她,让她可以如愿坐起身。出乎大家意料之外,母亲竟然勉强盘起腿开始静坐!法的力量真是伟大!
前一刻母亲的脉搏已经微弱到测不出来,而这一刻她却盘腿静坐起来!为了加强她禅修的决心,我用缅甸话对她说:「Taima,anaissa,anaissa–姨/妈,无常,无常。」她举起右手,摸着头顶说道:「是阿!儿子!无常,无常!」然后她缓缓把手放下,看看我,看看柏卡西医师,看看乌巴庆老师和师母,向上凝望,寂然而逝。
这样一幕逝世的景象震撼了柏卡西医师。当时大约是凌晨四点二十分。根据印度传统,我们将母亲的遗体从床上移至地板上。我们必须等其它人都到齐之后,才能开始举行葬礼。住在仰光的亲戚,还有其它乡亲,大约可在八点半以前到达。这期间,柏卡西医师和我们一起待在旁边的一间静坐室,大家不停地谈论着这不寻常的过程。
我们准备前往火葬场时已经接近八点半了。遗体需要先沐浴、换上新的衣服,才能放到棺架上。伊莱琦黛维到母亲的房间为她沐浴更衣,但却立刻回来,并且说了令众人大吃一惊的话:母亲还活着!柏卡西医师说:「这怎么可能呢?」伊莱琦黛维解释道,母亲的身体依旧柔软温暖,完全不像已经过世了。
大家跟着柏卡西医师回到母亲的房间。他仔细地检查了母亲的身体,并说母亲是已经过世了,但是她整个身体依旧温暖。她的脸色极为平静安祥,散发出神圣的光辉,看来就像是熟睡一般。而柏卡西医师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出赞叹之语:「太不可思议了!」虽然毫无疑问地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这奇特的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我也无法形容。
举行了葬礼之后我们返家。因为全家人都是内观修行者,所以没有一个人哭泣。我大部分时间都在静坐,以维持一个法的气氛。傍晚之前,城里所有的内观修行人都聚集在一起共修一小时,乌巴庆老师以及师母也参加了。集体共修一小时后,其它不是内观修行者的亲友也来了。在乌巴庆老师的同意下,我讲了一个钟头的法的开示。听完开示之后,柏卡西医师立刻上前对我说,他想参加课程,他问我:「请告诉我下一次课程什么时候开始。」课程大约是在十五天后开始。我向他保证,我会在事前提醒他。第二天的傍晚同样有一场法的开示。开示之后,柏卡西医师再度上前对我说:「下一次课程还要等好一阵子,我希望可以尽快参加课程。」乌巴庆老师恰巧站在旁边,他看到柏卡西医师强烈的求法之心,于是同意立刻为他办一次课程。我们感到很意外,乌巴庆老师竟然会为了一个人办一次课程。老师并指示我隔天和柏卡西医师一同前往内观中心。
隔天柏卡西医师到了内观中心,我也准时抵达。另有两个人也参加了课程。在传授了观息法以后,我返回家中,而乌巴庆老师则去上班。一如往常,乌巴庆老师在傍晚时分回到内观中心,之后到我家来带领集体静坐。开示之后他告诉我,柏卡西医师进步地非常快,我听了满心欢喜。
第二天早晨我接到乌巴庆老师的召唤:「你的朋友累积了许多波罗蜜!仅仅练习了一天的观息法,他已经可以学习内观了!马上过来,我必须要立刻传授他内观。」我赶去中心参加给柏卡西医师的内观传授,之后才回家。乌巴庆老师在傍晚时再度来家中静坐并开示。老师非常高兴,他说柏卡西医师在一天的内观练习之后,已经达到bhanga全身消融的境界,现在已经进入非常深的层次。
第三天早上老师又打电话给我:「赶快过来,你的朋友进展神速,他似乎有累世的波罗蜜,已经达到接近涅盘的境界了。我现在必须传授他一些必要的指导。」我非常得快乐,立刻赶往内观中心,坐在乌巴庆老师的旁边。柏卡西医师接受了进一步的指导,并且立刻体证了涅盘,也就是超越感官的境界。我的喜悦真是难以言传。乌巴庆老师也非常高兴,他仔细地检查了柏卡西医师,发现所有迹象都显示这是涅盘的境界。我欣喜万分,我的挚友已经进入解脱之流,成为须陀洹,一个神圣的人。
我和柏卡西医师初识于1947年二次大战之后在仰光的一次会议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莫逆之交。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在社交场合中认识的朋友都是善良的人,而且我和他们都相处融洽。但是在所有的朋友之中,柏卡西医师和我最亲近。我们曾经在许多工作岗位密切合作。战后,我们重建了「全缅印度文学社」,在全国各地设有分社,每个星期并且在仰光举办印度文学讨论会。为了「印度文学社」初级、中级、以及高级的研究,我们办了多所印度文大学,许多学生参与研究的工作。我们并且进行缅甸文学与印度文学的交流;著作并出版印度文教科书;成立了「印-缅文化中心」,透过该中心筹办了许多文化活动。经由共同的努力,我们还办了一所孤儿院,并负责该院的管理。我们一起为公益活动付出心力,而现在我们有机会可以一同为内观尽力。
柏卡西医师也治疗过我的偏头痛。当药石罔效时,他开始为我注射吗啡,但他担心我会对吗啡上瘾,所以不时催促我出国去治疗。他说:「即使治不好偏头痛,至少找个办法不再依赖吗啡。国外一定可以找到其它有效的止痛方法。」由于他的建议,我遍访各国寻找处方,但是最后却失望而回。柏卡西医师对此感同身受。因此,当我参加内观课程且因而解除了偏头痛之苦,他也同感欣慰。
但是当我一再地参加课程,并且开始天天静坐、参加内观中心每周日的集体共修时,他开始担心我会改信佛教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他时常善巧地试着劝退我,我向他解释:「我深受AryaSamaj(编者按:印度教的改革运动)的影响,绝对不会盲目信仰任何宗教。我很客观地以亲身体验实象的方式检查了佛陀的教导,发现它毫无瑕疵。这么多世纪以来,错误的刻板印象使得印度人无缘接触佛陀完美的教导,我自己就是这种错误宣传的牺牲品。我很讶异这属于印度的纯净、无价的方法,竟然在它的起源地失传了。」我不知道我当时的话对他有多少影响,但在我母亲过世之后,他累世的波罗蜜被唤醒,使他最终对这个方法奉献心力。
1969年我回到印度,并且开始举办内观课程,但是柏卡西医师在缅甸多待了几年。即使经历了一些极端痛苦的事情,他的心也不曾为之动摇。他甚至没有对总统—他的大学同学—揭露某些政府官员对他的不义行为。他始终充满了慈悲及平等心,因为内观是他心中的堡垒。过去的他天性就是平静安稳;如今内观的修练让他的平等心更加稳固。数年之后,他也到了印度,并且开始参与内观的推动。
柏卡西医师是缅甸的名医,但由于乐善好施的天性,使他开业行医都是以服务为宗旨。他不收固定的医药费,无论病人付得出多少钱,他都欣然接受。对于许多穷困的病人,他更是分文不收,免费替他们治病。这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来到印度之后,只要他到了德里,就会到AryaSamaj诊所义诊,一天两小时。其它时间就尽心尽力为内观服务。即使高龄八十七岁,他仍四处旅行,以无比的热诚带领课程,比起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同时数度出国带领课程。
最近他再度前往美国指导许多课程。他的行程包括洛杉矶、堪萨斯市、然后到DhammaKunja(近西雅图)、以及DhammaSiri(近达拉斯)带领课程。然而他到洛杉矶时却中风了。当他被送到医院,他神智清楚地对主治医师解释自己的情况,但说到一半就陷入昏迷。他在加护病房中昏迷了数日。那时我正在东南亚之行的途中,我到达新加坡收到他病危的消息,就立刻打电话联络并为他修慈悲观。但是根据和他在一起的女婿梭尼博士说,没有任何生理上的征兆显示慈悲观对他产生了效果。他说:「他的大脑完全没有运作,所以也没有那个感官在运作。」我听了心中一片黯然。但就在逝世前几分钟,他似乎恢复了听觉。当时法的开示的录音带不停地播放着。他的儿子拉吉夫博士说,在最后的片刻,他的双眼微微张开,嘴唇稍稍动了一下,眼睛似乎凝视着上方,然后呼吸开始变得缓慢—一分钟九次。他的呼吸慢慢减缓,直到平静地呼出最后一口气。他的脸上散发出神圣的光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的神智一直都很清楚,只是他可能想要移动身体,却无法做到。临终前,法的力量生起,他睁开眼睛、移动嘴唇—证明内在的神智是醒着的。
当我结束长程的东南亚七国之行回到孟买,在厚厚一迭等着我阅读的文件中,有一封他在8月26日所写的信。信中提到洛杉矶之行,详叙他所带领的课程,并请我为他修慈悲观。
他为法所做的服务非常有成效。许多内观中心都热切盼望他能去带领课程,美国的学生也非常期待他的到来。但就在为法服务的旅途中,他撒手人寰,证入更高的境界,人们只有引领期盼了。读了他的信之后,我深深叹了一口气,脑海中自动浮现出这句话:世界正在专注聆听你所说的故事,而你说着说着却睡着了!
世界内观家庭的人数与日俱增,但是我的正法兄弟却日渐凋零。直接受教于乌巴庆老师的现在还有几人?我的这位正法兄弟圆满了他的使命:「让我为法服务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深深感恩能有这么一位正法兄弟。
柏卡西医师为所有内观禅修者以及内观老师们树立的典范,将会成为后世的名灯。他给我们的启示将为众生带来利益、带来快乐。印度将会恢复它昔日的光辉与尊严,为全世界带来最大的福祉。

--------------------------------------------------------------------------------
无比清新的宁静
有一次我去北印度进行法的旅途,在欧‧柏卡西医师(Dr Om Prakashji)的德里居处住了二天。他让出他的卧房给我们,自己则睡到隔壁房间。隔天早上,我和他一起在他卧房的床上静坐。一小时静坐快结束时,突然从他那儿散发出一阵无以伦比涅盘般的宁静,充满着整个房间。静坐结束后,他谦卑地说:「今天能与您一起静坐,真是有福,我体验到无比清新的宁静。」我回答:「您最清楚您自己的体验,然而在经验到您涅盘般的宁静后,我才真是有福啊!」
问与答
-- 葛印卡老师答 --
问:藉由修练内观法门,出家人和在家人可得到相同的效果吗﹖
答:内观法门的修行方法对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是相同的,但是僧众比在家众较能得到好效果。一方面因为在家众的心比较焦躁不安及混乱,一方面因为在家众学完十日内观课程后,常因忙于各种世俗事务而不易维持正常的每日练习。跟在家众相反,僧众没有世俗事务缠身,而能参加一次以上的课程,甚至20天、30天、45天的长期课程,并且可以有较长时间做每天的练习。当僧众的内观修行成熟后,他们可以服务广大的在家众,如同雷狄大师及他的弟子们在缅甸所做的一样。
问:如何应用内观在日常生活之中,及在临终之时﹖
答:心中产生的不净念头,都起源于身上的感受。虽然在表面上这些念头似乎是因为某些外在的事物而起,但是一个好的内观禅修者,每当不净的念头在心中生起时,就开始观察身上的感受,保持平等心,不久就能从不净的念头中脱出。对身上的感受保持平等心,让禅修者对生活中所有外在世界的起伏变化也能有平等心。他(她)学到了生活的艺术,也学到了死亡的艺术。经常修练内观,以平等心观察感受,使禅修者智慧加强,在临终时,有助于无常观的生起,以平等心观察感受,因而,死时充满觉知、安祥,免于恐惧、忧虑、及痛苦。许多内观禅修者在死时都很觉知、很安祥,这事实由他们在场的亲友们所注意到并报告出来。这显然就是死亡的艺术。
问:内观禅修者能够帮助临终的亲友吗﹖
答:如果临终的人也是一位内观禅修者,那么其它的禅修者可坐在他的旁边修练内观,这可使周围气氛充满纯净的振动以及慈悲,有助于临终的禅修者在死时保持心灵的纯净。这种例子屡见不鲜。若临死的人不是一位内观禅修者,那么仍可帮助周围的气氛纯净,但是效果显然不如前例。
 
正法的薪传者
本文是葛印卡老师于2000年9月在美国麻州内观禅修中心(V.M.C.)--法的土地(Dhamma Dhara)对旧生发表的演讲,经编辑后为《内观通讯》采用。

--------------------------------------------------------------------------------
我亲爱的正法子女们:
你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在正法中为我服务长达二十至三十年了。我从我的正法父亲处接收到这个无价之宝,而现在你们也同样获得它。要确定你保存它。要确保正法维持它的原始纯净。
一位旧生,不管是参加过少数课程或有很多年的实修,都是一个正法的薪传者。你就是一个实例。人们观察你如何面对不同的处境,你的行为如何;他们要看看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大的改变。他们将听到很多有关内观的好事,但只有当他们看到好的结果时,才会信服它的价值。
所有的旧生都有双重的责任。一项责任是你自己在正法中建立强而稳的基础。这是为了你本身以及其它许多需要正法的人的利益。另一项责任是确保正法传播到全世界,特别是你身边和你亲爱的人、你的朋友、亲戚,那些认识你的人。
不要尝试向他们推销正法。如果有人要知道正法,要非常有礼貌地和谦卑地解释,什么是正法和它如何帮助你,以及它如何帮助世界上的许多人。还有,解释佛陀如何教导一个好的生活方式,即快乐、健康、和谐及有益的生活。他不是任何宗教的创立者。
我们必须尝试排除一个有关佛陀的重大误解,就是他教导了一个宗教。今天当某个人谈及宗教,他会联想到仪式、礼仪、典礼、教条、信仰。这些东西与佛陀的教导无关。他教导正法;而当他派遣六十位阿罗汉的正法使者,给予他们最高的教导时,他激励他们说,Caratha bhikkhave carikam --「噢!比丘们!向前进。去服务受苦的人类。越来越多的人应该知道正法。」
正如佛陀所说,正法的开始阶段、中间和最后阶段都是有益处的。去修习正法的开端,戒(sila 道德),是有益处的,这将帮助今世和来生。更进一步,你以非想象的所缘--也就是实相,你所亲身体验的真相--来修习正定(samma samadhi)心的专注。这也会带来很大的益处。心受到了控制,并且被引向探索内在的实相,脱离所有的想象、盲目信仰、教条或偶像崇拜。这是关于你自身的实相、关于身和心以及身心交互作用的实相。你在体验的层面上理解了普遍性的自然法则。
最高的阶段,智慧(panna),是心的净化,而且不只是在表层。佛陀说,Sa citta pariyo dapanam --「你必须净化整个心。」 除非不净染污的根被清除,除非心是达到深层的、完全的清净,否则你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你并没有从无尽的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是智慧(panna)引向完全的解脱。戒(sila)、定(samma samadhi)、慧(panna)--如此而已;没有再增加或减少任何东西。正法是完整的,paripunna,而且是绝对纯净的,parisuddham。
千万不要谴责修习其它方法的人,那将有伤害性。千万不要挑出别人的错误。如果有朋友问,你可以解释:「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这就够了。 当然,你也自然地发展慈爱、悲悯和善念,但没有什么可以再增加了。如果我们开始挑出别人的错误,这对我们而言将是不善的行为。每个宗教、每个传统都包含了一些好东西。世界上的每个宗教都接受道德的生活、有纪律的心、充满慈爱和悲悯的清净心。要重视其它宗教里的这些良好特质而忽视彼此的差异。人们会来跟佛陀争辩,但他从不争辩。他说:「当你开始争吵和辩论,这是有害的,这是危险的。让我们看看彼此所认同的而不是彼此的差异,而且让我们重视这些观点。让我们抛开我们的差异;讨论它们是没有用的。」
每个人都赞同过道德的生活、培养定以及用智慧来净化心的价值观;这些观点是毫无异议的。佛陀只将他的重点放在这三项事情而已。对任何旧生而言也是一样:每当你跟别人讨论时,不要耽溺于任何争论。不要尝试找出别人的错误。相反地,鼓励他们:「你赞同道德;我们也修习道德。你赞同心的专注;我们也修习心的专注。你赞同心的净化;我们也修习心的净化。如果你要知道我们如何实践,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不要说:「你们的不好,我们的才是好的。」相反地只是说:「请你亲自来察看,Ehi passiko。如果你发现这真正对你、对其他人、对每个人都有好处,那么就接受它并且以它来生活。」
佛陀的教导带领你进入深层,在那里你开始了解到为什么你必须要过道德的生活。每个传统敦促我们去实践道德(sila);然后说这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益。但是佛陀说:「这对你 有益,也对其他人有益。」 这是一个好的内观禅修者开始了知的事。体验你的感受,你开始明白:「每当我犯戒,我必然产生这个或那个不净染污,而且我开始受苦。如果我没有产生不净染污,我不会做任何不善的行为。如果我的道德(sila)是完美的,我自己可避免一切种类的痛苦,而且我帮助其它人,因为他们不会由于我而受苦。」这只能透过体验才能明白。它不是一个争论的课题。当你开始体验感受的实相,以及你如何继续在心的更深层受苦时,那么你会了解到你为什么应该过道德(sila)的生活。
而佛陀为什么教导我们透过观察呼吸来发展正定呢?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不分派别,任何人都能练习它。但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方法能引领我们达至更深层的智慧(panna)。观察呼吸不单只使心专注;它使我们能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探究身心交互作用的实相,而不只是发展知性上的智慧。许多传统都认同整个宇宙是无常的(anicca),生死的流转是苦的(dukkha),以及自我意识是个必须放下的大障碍。这对人们来说并不难理解。但佛陀从经验的层面上教导我们这个道理。
如果你邀请人们来学习禅修,他们并不须要放弃本身的信仰。相反地,透过实修,他们开始进入更深的层面,从更深刻的层面来理解纯净正法的戒、定、慧,而从中获益甚多。法的真正本质在于戒、定、慧。让越来越多人前来禅修,并了解它如何真正发挥功效。
这个意愿应该是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是尝试证明我们所作的比较优越。「你不知道戒的真正意义,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定,你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慧,」这样的说法毫无帮助。要给别人一个好例子。每当你和某位不是走在这个道上的人谈话时,以慈悲心来交谈,而不是自我意识。千万别认为你是优越的而他人是无知的。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人,正如这个方法帮助我们一样--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快乐。
鼓励人们来走在这个道路上的最佳途径是给他们一个好例子。让他们看到,这个走在内观道路上的人,过得多么安详,对他人充满慈爱、悲悯和善念。你的例子将给你带来益处,因为透过这样的生活,你正在正法的道路上进步;同时,这么多其它人将被正法吸引。要有慈悲心,并记住你的双重责任:「你必须在法的道路上进步,同时也鼓励他人来走在这个道路上,并在正法中进步。」
只有当你保持早晚的练习时你才会进步。如果你参加课程,不论是十日、二十日或甚至三十日,而你错过了你每天的禅修,你将不会真正受益。参加一个课程能巩固你的练习、以及你在体验和知识的层面上对正法的理解。但只有应用了的正法才能给予真正的益处。如果你每天早晚没有练习,你将发现缺少了真正的进步。早晚的静坐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每天从早到晚,时常检验你如何处理你所面对的许多状况。你是否能把它们处理得比以前更好?你发现你在法的道路上越有进步,你将越受鼓励地去练习。如果你发现没有进步,那是由于你已经停止练习或你练习得不正确。
我再三地警告学生们,内观的用意不是在于愉悦感受的享受,但某些人罔顾我的劝告,私自订下他们的目标。他们认为:「我必须得到一种非常愉悦波动的顺畅流动。如果我得不到,我不是在进步。」他们完全错了。你所发展的平等心就是在衡量你的进步。佛陀解释说:要利用愉悦的感受,来挖除你贪爱习性反应(sankhara)的积存;要利用你不愉悦的感受,来挖除你瞋恨的习性反应。作为帮助我们去除所累积的、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的工具,这两种感受都同等的重要。如果你漠视这个劝告,对粗重的感受感到沮丧,而对愉悦的感受感到雀跃,你只是在重复你这一生以及多生中一直在做的事。以内观之名,你已经开始玩相同的游戏。你如何能进步呢?
要记住平等心对你是最重要的。你感觉到的感受种类无关紧要。每当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浮上表层时,它将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但别以为你感觉到的每个感受都是由于一个习性反应。当你在静坐时,大多数的感受的确是因为习性反应,但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可以产生感受。不论任何原因,如果一种感受生起,而你不产生一个新的习性反应,目的就达到了:很自然的,旧有的累积库存将开始浮上心的表层而被根除。
明白这点而有智慧地、精进地用功,继续在正法中进步。要确保正法世世代代相传。正法应当继续服务人们许多世纪,而这只有当你这个薪传者在正法中根基强稳、屹立不摇、作正法的好模范,这才有可能。
要保持内观的原始纯净。如果别人已经开始玷污它、污染它,这都没关系。但那些走在正法道路上的人,和那些已经明白这个纯净的重要性的人,为了他们本身以及未来一代的益处,应该保持这个原始纯净。如果你开始污染这个方法,那么它就没有机会被长久保存下去。别人可以做他们想要做的,但至少有一条清流,一条纯净正法的溪流,将继续下去。人们将明白这两者的分别,而这将帮助一代又一代。
一个很大的责任落在你身上。要保持正法的纯净。保持正法的火炬闪闪发光。你自己保持在正法中根基强稳,作别人的好榜样。愿你们过一个非常快乐、纯净、正法的生活。愿你们鼓励许多人来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并过一个纯净正法的生活。
 
瞋恨遏止不了瞋恨
葛印卡老师讲于911事件后

--------------------------------------------------------------------------------
九月的悲惨事件震惊了我们。对那些已失去了生命或受伤的人,他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以及千千万万无助的目击者,我们的心同感凄怆。
这是对人们有权过详和及安全生活的攻击,也是对人们有权为其自身及子女的更好未来而工作的攻击。悲剧发生在一个已向全世界的人敞开了大门,拥护人人平等理想,以及提供美好将来希望的国家。
我们不应让这个希望暗淡。在黑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带来明光─正法的明光。无明的黑暗造成的深刻创伤可以用内观之光的智慧来治愈。
九月十一日,在剎那间,平凡的表相剥落了,让我们看到了残酷的真实:痛苦是躲不掉的,我们所执取的事事物物总归要消失,而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却无法掌控。
场景也许无法忍受,但内观教导我们如何去承受。以在自身中去察觉苦,无常,及无我,我们就能开发出平衡的心─平衡的心能使我们面对任何的状况而不被击倒。
任何政府都有责任去保护其居民不受外来的攻击,并尽其所能地使其人民及国土安全。但它也要心知肚明,这些事功只能带来短期的利益。不管谁来造作或以什么样的借口,只有善念及慈悲才能根除这些恶行。
确实,现在是该有平衡的心,和对他人产生善意及慈悲的时刻。我们已见到有些人的瞋恨心有多大,多危险及多么具有腐蚀性。假如我们能致力于减少世上瞋恨的总和,我们将成就了不起的胜利。
佛陀说,『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法句经5)这真理与基督教,回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犹太教,锡克教,或任何的"宗教"都无关。这是普遍的自然的法则。
因此,我们必定要对悲剧的当事人发出慈悲的爱。同时我们的慈悲爱也要被及那些犯下攻击事件的迷惑众生。他们为了服膺错误的宗教观念而抛弃了自己宝贵生命,不但害及他人更至极地戕害自身。
如将他们扭曲的见解看做是伊斯兰教的代表,那就会使悲据增生。神圣的可兰经(The Holy Quran)明确地昭示不能以宗教为名而行暴力及强制。虔诚承行伊斯兰教义的人,都是和平的爱好者,就如所有真正宗教人士一样。现在是我们应展现与无数爱好和平的伊斯兰教徒及阿拉伯人团结一起的时候。别让一小撮人的愚行蒙蔽了我们对世上伟大信念的认知。
善良必定能战胜邪恶及一切源自于心的善恶行为。至善就是有一颗出离染污而纯净的心。以这样的心,我们都可安然渡过人生的起伏。我们能以德报怨。我们可以预先阻止恶行而不会让其衍生。我们能免于恐惧地生活并与人共处。
可兰经告诉我们说:『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以善制恶。结果定会更好,敌人必成朋友,憎恨必永远消失。』(Surah Ha-Min, 34-35)
法教我们从自身中去除诸恶,进而协助世间赶走憎恨。让我们精进地修习正法,让我们为受苦及忧伤的人们带来正法的明光。
愿世所有不幸的人们脱离痛苦。
愿所有恐惧的人免于恐惧。
愿所有的人舍弃敌意而安详地生活。
愿正法在所有的人心中升起。
愿众生快乐,安详,解脱。
 
现在就禅修吧 - 葛印卡老师欧洲与北美之行

--------------------------------------------------------------------------------
英国
今年葛印卡老师与师母做了一次空前的欧洲与北美之旅。这次行程停留了40个地点,激励了许多旧生,并让数以百万计的人接触到内观。他们从4月10日开始了为期4个半月的行程,首站在英国停留了9天。在这期间,超过1700人参加了他的公开演说,并有750人参加了一日课程。葛印卡老师并接受当地有550万听众的广播节目吉米杨的访问。
他们参与了一个供僧大会,他供养了应供的21位僧众,并向他们致敬。葛印卡老师也对旧生提出如何在英伦岛上使法成长的意见。
美国和加拿大
在葛印卡老师离开印度的前几个月,美国已开始运作准备。后勤委员筹划许多准备工作,包括如何以大型房车舒适的在美洲大陆接送老师,所有旅行事宜的评估与计划;如何的去照料葛印卡老师与其家人和约18位其它成员;如何在房车旅行的每站短期停留间,供应准备好的食物及必需品;如何事先准备可使这一团8辆房车约20人在旅游季能容易出入美加边界4次。如何在这两国安排全国及当地的媒体;如何协助当地的人准备车辆。一日课程,公开演说,上当地媒体节目与行事会晤。要做的事似乎有无限多,但由于周全的事前准备,使得这次行程进行的非常的平顺。
葛印卡老师与师母及三位家人和二位助理于4月19日到达纽约。在纽约和麻州短暂停留后;他们开始了美加一万三仟英哩的陆路行程,一行经东部青翠的春天,走过万花盛开芬芳的南方早夏,穿越过沙漠及高耸的山林和一望无际的平原,到小镇、村庄、城市;似乎是永远也走不完。他一路愉悦的散布法的礼物给予经过的每一吋土地上。
行程有时是非常的辛劳。然而,由于他对这份差使的热爱,使得他总能很快的充电又精神充沛。在美国于学校、教堂、寺庙、市政厅、剧院、饭店等办了40多场公开演说,共有25000人参加。在加拿大也办了10场公开演说,约有8000人参加。由于葛印卡老师具有以慈悲传达法义的能力,造成了相当多的电话打到各中心及联络人。许多人都想了解内观,为了这些人,因此,临时增办了许多中心外的课程。
葛印卡老师及师母与加拿大埃布尔达省
依蒙顿市的中心董事共享轻松的一刻
葛印卡老师与师母除了参与20次一日课程外,并参与许多集体静坐和六次的十日课程。据估计至少有5000人与他共同静坐,而这些人大部份都是第一次和他一同静坐。在课程中葛印卡老师指导观息法、内观法及慈悲观,并且在结束前让学员自由发问。
葛印卡老师与师母参加了4次供僧大会,应供的出家众超过200位。这种供养出家人饮食用具的大会,是佛陀当时人们聚集起来向僧众致敬的优良传统,因为僧众是让正法久住于世之人。这也是当时的在家人向那些舍离五欲而一生学习正法的僧众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在供僧大会完毕之后,葛印卡老师向僧众及在家众说明正法的练习------内观禅修。
在每个停留的地点,都有数以百计的人花了数月时间准备,安排集会、文宣、安排演讲及准备一日课程。当房车队到达以后,他们便能立刻供应印度式及西式的餐饮,并协助成员清洗衣物及提供房车旅行的一些必须品。
沿途接见人士
葛印卡老师会见了北美各地的地方内观委员会,聆听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并且多次鼓励他们找地建中心。他也替几个委员会看过有潜能的产业。
在一个集会里,他对委员们说:「你们都是正法的代表,旁人从你们的生活来判断内观。人类罕有的两个特质是:无私的服务和感恩心。无私的服务是帮助他人而不求任何回报,不论是在钱财上或名誉上。你们来这里是为了服务他人。有时候你们可能不求名利但却希望得到尊敬,或者你们生起傲慢心。这对你们伤害很大。一棵树的枝干因果实累累而往下垂。同样地,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了会更为谦虚。」
与PBS系列访谈
葛印卡老师和加拿大总理 Jean Chretien 的见面,被形容为一个政治艺术高手和快乐生活艺术大师的会见。修习内观四十多年的葛印卡老师,对任职国会议员约四十年的 Chretien 先生提起阿育王。阿育王的庞大帝国从今日的阿富汗遍及孟加拉国湾,他在这些地方宣扬正法,并且推广禅修(内观)。在他的帝国里不同的宗派能够和睦相处,一如今天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人口一样。
葛印卡老师在他的行程中也接见了许多商界及公共领袖–私人会面,在会议里接见,或在四月间麻省的Lenox举办的行政人员课程里接见。
他对一组人说:「从前国王最具有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巨深。如今政治人物、行政人员和商人就具有这种地位。好与坏的特质是由上层往下渗透。因此重要的是商人们必须过着一个道德和正直的生活,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益处。」
「佛陀教导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四个崇高特质,慈、悲、喜、舍。当我们见到一个痛苦的人时,与其认为这是他自作自受或者是他的业障,不如对他生起悲心。当我们见到一位成功人士时,与其生起嫉妒心,不如如生起欢喜心。或者当我们面对逆境时,与其失去心的平衡,不如保持平静及平等心(舍心)。对十方的一切众生,我们感受到无私的爱(慈心)。这些都是一位有灵性修养的人的特质。所有的商人都必须发展这些特质,为了自己的益处也为了他人的益处。」
有两座监狱也邀请葛印卡老师在课程完毕后为他们传送慈爱。对于这些监狱改造官们倡导举办内观课程,葛印卡老师表示感激。
他忠告说:「把囚犯关在牢房里是要改造他们,但是在充满着罪恶和刑罚的监狱里,渡过了一段时间,囚犯们变得更冷酷而无愧意。一座监狱若要成为真正的改造环境,就应该提供工具给囚犯们,以便他们能改造成为社会上良好的一分子。」
在圣地亚哥(San Diego),葛印卡老师参观了容忍博物馆。博物馆的主题不仅是他过去三十多年来致力不倦地处理的课题,同时他也要亲自见证博物馆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达至教育的目的。(在印度孟买,内观大塔的展览馆将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把佛陀和他的教导,正确和生动地展现出来,以教育每年上百万的访客)。虽然葛印卡老师和随行者们对大屠杀的事件都有所认识,不过当他们参观博物馆时,这人为的大灾难还是深深地震撼着他们。
他说:「容忍是达到完全解脱的目标所必需的波罗蜜之一。容忍在维持人类社会的和平至为重要-容忍不同的文化、语言、信仰和种族背景,以及容忍他人恼人的行,更重要的是容忍他人的不同见解。只要我们心存慈悲和爱心,容忍自然会生起。」
联合国
五月二十九日,葛印卡老师在联合国国际卫塞日庆典里(承认每年五月的月圆日,为佛陀出生,成道和涅盘的卫塞日)作主题演讲。
他的演讲主题为「佛陀,和平的超级科学家」。他以现代的透视来诠释过去佛陀的教导。葛印卡老师说:「世界充斥着仇恨、焦虑和恐惧的病痛。它需要一位超凡医生的解药。佛陀就是这位医生,一位安详和快乐的伟大医生。他教导的安详与和谐适合于现今社会,一如它们适合于二千六百年前的时代,当佛陀转法轮、转动安详的法轮时。实际上,它更适合现在。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承认这位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来理解他的教导如何根除残酷暴力之根源的负面情绪,同时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变成正面的慈悲心。往往盲目的信仰和固执己见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残暴的行为。
他强调个人必须先有内在的安详,社会才会有安详。要拥有外在的安详就必须先有内在的安详。他解释了佛陀如何发现痛苦的根源以及脱离它的方法。「当一个人在感受上用功时,他正是在心的深层用功。任何在心中生起的事物都会在身体上产生感受 -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每一个在心中生起的念头都伴随着身体上的一种感受 - Vedana samosarana sankappavitakka。这是佛陀的一个伟大发现。佛陀的另一个伟大发现是我们对感受(vedana)的反应是产生贪爱 (tanha) 。
葛印卡老师进一步解释,「当你客观地观察感受时,你开始清除无明。透过了解感受的无常本质,你对感受的反应是产生智慧。这是自然的法则。自然法则是一切现象的自然规则。无论佛陀存在与否,自然法则依然存在。这是永恒的法则。就好比地心吸力是真理,不论有没有一个牛顿去发现并向世人解释它。这是一位特殊科学家的大胆宣言。佛陀说:「我已亲身体验到这自然法则,这因缘法;在体验和了解它后,我宣布、教导、澄清、建立它并且向他人展示它。只有我亲身看到它之后,我才宣布它。」
这场演讲甚受全体听众欢迎。过后在联合国的一个招待会里,很多外交官都来与葛印卡老师会见,并且热诚地对他的演讲表示欣赏。
欲观赏旅游日记和照片,请游览:
http://www.tour.dhamma.org/tour-report/index.htm
葛印卡老师和夫人在欧洲
在八月八日,葛印卡老师和夫人抵达比利时的 Dhamma Pajjota。为了迎接他们的到访,中心搭建了一个大型住宿帐篷、数个供用餐的帐篷以及一个庞大的禅修帐篷,以容纳来自欧洲和其它地区的学员。共有超过八百位来自二十个国家的学生参与。
葛印卡老师的首个活动是在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傍晚时他在邻近的城市 Hasselt 发表甚受欢迎的演讲。演讲的主题《内在的安详朝向更美好的世界》。这场演讲有现场荷兰语翻译,吸引了八百多人济济一堂。
隔天 Dhamma Pajjota 举办一日课程。由于学员众多,必须从邻近的两个中心借来坐垫。不幸的是前晚的一场大风雨将禅修帐篷里的地毯和坐垫淋湿。一部分法工于是彻夜赶工把法堂弄干及更换地毯。清晨五点锺,法堂终于准备妥当给七百五十位学员和七十五位法工。这是在亚洲地区之外所举办过的最大课程。欲观赏一日课程照片,请游览网站 http://www.vpee.org/ press room;pictures 。
路透社的摄影队把当天的盛会拍成一个五分钟的新闻项目,向全球大约九百家电视台传播。过后当地报纸刊登 Dhamma Pajjota 和葛印卡老师的访问节录。
葛印卡老师在一个公开式问答的集会里接见学员。对许多新学员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会见葛印卡老师,并且和他一起静坐。从集会中所说的各种语言和所提供的各类食物中,清楚地显现出这个盛会的国际风味。
八月十一日是特别保留给欧洲各个委员会和推广正法的团体与葛印卡老师和夫人见面。对一些建有中心及没有中心的国家如塞尔维亚,匈牙利及斯干的那维亚半岛而言,这个会面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和老师讨论他们的问题和责任,并且澄清了许多当地的难题。
八月十二日,在靠近荷兰的 Den Bosch 这个地方,葛印卡老师向「商业中的灵性」会议里的一百位参加者发表主题演讲。演讲过后,老师回答听众的问题,过后是小组讨论。由于随着二零零二年四月在麻省主办的执行人员课程取得成功举行,因此决定在二零零三年五月七日至十八日在 Dhamma Pajjota 举办一个执行人员课程。
隔天葛印卡老师在 Dhamma Pajjota 接见了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记者。在同一天的傍晚,老师在德国的哥龙(Cologne),向挤满大堂的一千多位听众演讲。
在旅程的最后一天,葛印卡老师会见了欧洲国际贸易总裁PascalLamy先生。Lamy先生祝贺老师这次旅行成功,还对他说这种心智修练(内观)如何适合西方人士并且广受欢迎。
他向老师提出种种关于灵性的一般问题,特别是内观禅修的问题。葛印卡老师阐释了这个技巧的普遍性和实用性。并且说他希望现今的领导人能够接受内观,因为内观对社会有帮助。◆
房车队的旅行
当房车驶入时,至少20个人跟着来。当然,葛印卡老师夫妇是中心人物。侍者是一直在旁的,另外是后勤人员,准备食物的人,媒体及支持小组。
葛印卡老师的家人和侍者,在这漫长的旅途提供他和夫人有如居家的安适。一开始他们的儿子和家中另一些成员与他们一同旅行,在6点他的妹妹也加入了行程,他的助理及厨师总是在他的身旁,而且总是最早起床打点一日所需的东西。驾驶小组约有5、6人都受过驾驶大房车的训练,有时候一天必须有两班替换,驾驶着从早上到夜晚的行程。同样的,这样接力式的工作也发生在洗碗人员,维修人员,甚至计算机人员。当他们停留一定点时立刻接上缆线、管路。当离去时再行拆卸。
后勤小组要连续性的执行旅程的筹划。当旅途展开时,他们必须知道所有的细节。他们总是以e-mail和下一站当地筹划人员保持联系,以便协调要举办的活动。
每天破晓时分,准备食物的人将早餐排好让大家早些吃完早餐,而好收拾接续下面的活动。在太阳下山前,这样的情景还会重复两次。他们列了长长的购物清单和当地采买会面,商讨购买食物和必须品。
同行的有两组媒体人,他们其中一项工作是摄影记录所有的演说,董事会议及面谈访问。通常他们会提早一、二小时到现场,将摄影机、麦克风及其它设备安装好。演讲或访问一完,他们立刻拆卸所有的装备到下一活动地点去安装。
另一组技术人员是为葛印卡老师此次旅程做记录像片,摄影师曾得过特写录像记录片的艾美奖。他和他的两位助手总是跟着这旅行团摄影记录。
另外有1、2人是负责其它所有的杂事,包括购物、清洗、协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有需要的帮助——安装、拆除、探看午餐、停留地点等等细节琐事。
一日行程的生活
一大早这一天已开始行动,特别是在仲夏时分。我们大约5点起床,开始清晨静坐。住在帐蓬的人有时不得不早些从里面出来,喜欢慢跑的人利用早晨的凉爽出去慢跑。早餐通常七点准备好,大家便在野餐桌前享用。要赶路或是有活动的日子,早餐之后便要开始准备行装,一切就绪约10点钟便上路了。筹划人员通常给我们6至8小时到达要去的地方,这时间也包括延途停下来吃中饭、喝茶、晚餐或是停下来让葛印卡老师夫妇散步。
有时在下午一点钟,有些人便急速向前开,试着找一个好的公园地点午餐,通常是在州立公园或地方公园,有树荫的树林间,但也有时是在货柜车停车场,夹在18轮隆隆的引擎声之间停留用餐。在厨师准备老师餐饮之际,我们其它的人便拉出桌子,放水壶、点心及前站的人为我们准备的精致午餐。大约一个半小时以后,大家洗好餐具打包完毕,排好车对,向高速公路驶去。较长的行程,有时要做两次这样停顿才能到达目的地。
当到达之后,我们会驶进当地人事先安排好房车露营区。事实上,当快抵达时无线对讲机便开始此起彼落,当地的人开始导引分配,让车队开到指定的营区,喧扰声中我们连接了车队,接上管线,架起了帐蓬,然后静坐。如果不是太晚也许再吃些东西,有时第二天同样的事也许再重复一遍。如果是有活动而非赶路则对人员较为清松,然而对葛印卡老师则是辛劳的一天,通常是个人约谈及董事会议安排在白天,而晚上则是公开演讲。支持小组会提前几小时到活动地点,先开始集体静坐,再架设所需的装备。如果会场离营区不太远,则以轿车载葛印卡老师去。如果有一段距离,则开两辆较大的房车前往。这样可以让葛印卡老师在演讲前有地方休息及演讲完后有地方可进食,当地的支持人员总是会在时准备饮食,有时房车会很晚才能回到营区,最晚的一次是凌晨3点。
-- 本文结束 --
 
泰利琼斯---生活的艺术就是死亡的艺术

--------------------------------------------------------------------------------
泰利琼斯最近在维吉尼亚州卡伯山庄去逝于癌症,他大约9年前接触内观并和他的太太戴安一起分享,他们成为非常认真的学员,一有空便参加课程或是当法工。他们没有因即将来临的死亡而停止服务,在他生命结束前的几个星期,他们夫妇还在住所附近参与一个非中心的课程。他去逝前两个星期,戴安开12小时的车载着泰利到北部麻州的内观中心。他们要向葛印卡老师夫妇致意,向他们感谢得到内观这份礼物。在他们整个参访之间感动了所有的人:无惧、无悔——只有喜悦与感恩。
他也很愿意谈他即将面临死亡的感觉,他说他从以前就想找一个方法减少他和戴安之间的依恋。这样,当一方去逝时,另一个人比较不会陷入深深的痛苦里而无法自拔。他们体会到内观就是他们要找的答案。
他们保持着,因为分离而产生伤感的感受之觉知。他们每天一同静坐,有时一坐便是好几小时,以很好的平等心观察着生起的痛苦、恐惧及感受。泰利面临人生的尽头最大愿望,就是临终前一刻以平静、平等的心去觉知每一个感受。他的愿望实现了。戴安很悲伤但非常坚强。充满了法喜,他知道由于法,他的苦轻了。
一个朋友写信来告诉我们:泰利和戴安离开麻州内观中心一星期后,便到匹兹堡做一个新的治疗,他没有办法吃东西并且很虚弱,事实上虚弱的连治疗都无法持续。当治疗师解释说他无法接受这种治疗后,泰利转向戴安向他要记事簿。医生曾表示过他的太太希望能参加课程…..服务他人。
泰利和戴安知道该要回家了。在回维吉尼亚的途中,泰利在车上有一阵子感到忐忑不安似乎觉得尚有事情未做。他决定停止服用止痛剂,以免最后一刻来临时不能够保持清楚觉知,即便不用止痛药,他对痛的觉受都会减少的。当他们到家时,一些师兄、师姐也到了他们家。
第二天早上泰利又感到焦虑不安。他说他知道在修行上有三件事要记住,但他无法记住是那三件事。他开始担心不知在最后一刻要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她的一位师姐爱塔告诉他说别担心,到时候你便知要如何去做了,我们也会提醒你的。
有这样子机会对法做最后一次奉献之后,泰利立刻将他的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并开始唱颂。虽然字听不清楚,但是却有明显的韵调。呼吸和唱颂越来越微弱,戴安和爱塔握着他的手,感觉到他离开了躯体。
他呼出了微弱的最后一口气。对戴安来说她是非常喜悦的,因为泰利离去的正是他所希望的样子,完全保持对无常变化的觉知。那天晚上,当她在静坐时,泰利的唱颂飘荡在她的心头,她突然明白他在临终前是在唱颂着三宝,三件他需要记住的事。
 
Vipassana内观 --- 自我观察及自我修正

--------------------------------------------------------------------------------
2002年的夏天,葛印卡老师来到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北方重生机构』(the North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NRF),这是『北美洲当下禅修之旅』(North American Meditation Now tour)的一站。他在慈悲日与参加课程(当地的最后一期男众课程)的学生等人见面,稍后并于结束的第十一天发表演讲。他的演讲内容经编辑、修改以刊登于本通讯。
各位朋友,我很高兴今天早上能和大家一起在这里。你们已经给了这个方法一个公平的尝试,并且获得很好的结果。从现在起,你们必须持续不断地练习,并且将它应用于日常生活里。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学习这个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是参加十日课程并不够。从现在起,把它应用到生活上,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其它人能够修正你。你必须自我修正,你必须发展自我的觉知。不断地检验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
而你有两位益友可以帮祝你。一位朋友就是你的呼吸,另一位就是你身体的感受。逐渐地,随着你在方法上的熟练稳固,这两位朋友愈来愈能帮助你度过人生。每当内心因为某些负面情绪而失去平衡时,你就会发现呼吸失去正常韵律。呼吸会变得稍微沉重、稍微快速,它在给你警示:「注意!你的内心出现状况啰,你的内心出现状况啰!」而你就会尝试让内心平衡下来。
第二个引导者及朋友就是你的感受,也就是在过去十天里你一直学着去观察的身体感受。你会发现每当你产生负面的情绪,很清楚地你就是第一个受害者。身为一位好的内观禅修者(Vipassana meditator),一旦你产生愤怒、憎恨、恶意或敌意,你会察觉到全身上下有一股灼热的感受。心跳加速、紧张增高。「看吶!我正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啊!」
随即地,你开始以平等心观察感受,或者观察呼吸。你试着保持心的完全平衡,完美的平等心,而你发现负面的情绪逐渐减少。你的心变得愈来愈纯净,自然的法则就是当心纯净时,它就充满了爱、慈悲、善意、容忍。这些特质会生起,前提是必须保持纯净的心。
并非十日课程之后,你就会变得非常完美,再也没有染污不净。喔,不是的!旧的习性模式仍然存在;他们仍然继续产生,但现在你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去除它们。不要让它们重复增强而掌控了你。当你不察觉内心发生了什么事,你会只看到外在发生的事:「有人侮辱了我!」这个念头逐渐占据了你的心,你不断地想,「谁和谁侮辱了我;这就是我为什么生气的原因。」你产生愤怒并且想要以牙还牙,想要报复,伤害这个人,但你不了解的是你正在伤害你自己。
每当你想要伤害别人,第一个必然伤害到的人就是你自己。你必定先在内心产生染污不净才能够去伤害别人;而当你如此时,你就是个痛苦可怜的人。你不想伤害自己。然而,出于无明,在不知道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你不断地产生不净,不断地产生染污,愈来愈多的愤怒、憎恨、嫉妒、自我。而这些感受生起时就已经让你感到非常痛苦难过。
在学习内观(Vipassana)之前,你已经习惯在某些情况下就产生特定的反应。现在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先问问自己:「我又产生同样的反应吗?或者在行为上已经发展出一些正面的改变呢?」现在,透过自我觉知、自我检验,你已经是自己的主人了。没有人能够修正你,你必须修正你自己。其它人没有义务来警告你,你必须警告自己:「喔!看,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很伤人的。我正在伤害我自己。我不可能伤害了别人,自己却不受到伤害。当我产生负面情绪时,我就变得非常痛苦,并且不断地将这痛苦丢向他人。任何在这时候接近我的人也变得痛苦。整个气氛变得非常紧张,充满了痛苦!而当我没有了这些负面情绪时,我的内心是纯净的,充满了爱、慈悲、善意。我觉得非常安详、和谐。我周遭也整个弥漫着安详而和谐的气氛。任何接触我的人立即体验到安详与和谐。这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我整个人生都在不断地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这并不是恰当的生活方式。」
从现在起,早上和晚上,你必须每天练习。就像当你学某种肢体运动但不练习,它就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一样,这个方法,这个心智上的运动也不会对你有所帮助,除非你练习它。
你在这课程所学到的这个方法是无价之宝,会在你整个人生中帮助你。保有它并持续地在这条道路上前进。对那些尚未接触到这个方法的人,我建议你挪出人生中十天的时间。不要以为只有那些身在牢狱中的犯人才是囚犯。在牢墙之外的人也是囚犯。每个人都是被内心深层的不良惯模式所囚禁的犯人。走出这个牢房吧!走出这些染污不净并且享受人生!你会发现人生有很大的转变。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获得大的安详。人生完全改变了。我想与他人分享我的安详与和谐,而现在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分享着它。这些人正在练习,他们正获得同样的结果。这个方法帮助你变得十分安详,对你有益,也对他人有益。
工作人员及受刑人,甚至从未参加过课程的人都感激这个非比寻常的活动(第十一天在NRF 举办的招待会),并且发现大家都同样心怀感恩及乐观。许多先前在NFR 参加他们第一次内观课程的受刑人都回来看葛印卡老师(Goenkaji)并谢谢他。在招待会之后,葛印卡老师在监狱的图书馆接见工作人员、旧学员及他们的家人。许多人利用这个机会来见葛印卡老师,问问题,或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意,同时有许多人留在旁边安静的看着,直到葛印卡老师离去。当天并没有人对NRF 即将关闭表示遗憾或担忧,只有对获得帮助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几位曾经是NRF 的住民借机表达了内观课程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一位男学员说:我参加了NRF 这里的课程,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内观禅修的方法,让我的心获得安详。当我离开 NRF 时,我被转到另外一个监狱。我被关在一个封闭而孤立的地方。我连络了Dhamma Kunja 内观中心,他们寄来许多小册子和信息。每天早晚,还有整天大部分时间,我就禅修打坐,并且读我自己的日记和书。我发现警卫对我和其它人(其它的受刑人)不同。其它人就过来问我:「你是有什么吗?」所以我就跟他们谈到内观,告诉他们这是个古老的教导,流传了好几世并保有它最纯净的原貌。自从我出狱后就再也没惹上任何麻烦。我一直遵循正语、正行、正思的道路。我已经处理了自己的问题,并且练习内观,那是我的正法Dhamma。
另一位男性旧学员说:在1997 年参加NRF 内观课程之前,我的人生一直都是烂醉的。参加课程之后,就再也没跟人打架过,再没喝过酒。我现在有了家庭生活。我的家人都非常地感谢您。」
 
服务自己与他人
本文译自 The Vipassana Newsletter, Dhamma Giri Edition, Vol. 13, No. 6: 14 June 2003。以㆘谈话为葛印卡老师于㆒九九六年七月给予高雄法工们的开示。内容稍经修改。

--------------------------------------------------------------------------------
亲爱的法工们:
去年由于你们法工宝贵的护持,内观禅修得以开始在这片正法之岛传开。修习内观要能在净心之道有所进展,法工的护持很重要。佛陀教导大众,要先能护持自己方能护持他人。若只想净化自己的心,却无意努力培养对众生的博爱与慈悲,无帮助众生离苦之心,则在正法道上肯定不会前进。
持续净化你们的心,同时帮助别人净化他们的心。净化自己内心的同时不要忘了他人,然而只顾着帮助别人,却不净化自己内心,这也不对。假若自己不够强壮,如何帮助体弱的人使其强壮呢?
我从自己的经验和众多学员的经验中看出,护持他人修习内观,有益自己禅修的精进,净化过程也更有效。帮助他人修习正法,即是培养自己的布施波罗密。在所有的礼物中,以正法的礼物最为尊贵。你的种种布施对你一定有所帮助,但其中以法布施的益处最多,因为你付出最珍贵的东西给别人,相对地回馈也最大。因为获得法益的人得以开始净化内心,并远离所有人生苦痛。因此佛陀开示:法布施是最尊贵的布施。
课程进行当中似乎只有老师在提供法布施,但实际上,若无法工护持,正法如何传授?所以法工也参与法布施的过程。假若无人处理课程事务或准备食物,内观课程将如何进行?法布施要靠老师和法工合作努力,所以法工也同享法益。
曾有人这样告诉我:「你好厉害,可以靠一己之力把正法传到全球各地!」我回答他,我并非靠一己之力,我只有双手,但是正法有无数法工的双手在护持。当年我初次到印度时,自己也不确定是否能够在那里传授正法。这个法门是从内心最深处进行净化的大手术,要修习这个法门一定要有住宿地点以供课程进行,但我没有任何援助,以安排相关设施。幸运的是我在缅甸的一个远亲表示愿意帮忙我,因着他的护持,第一期课程得以顺利进行,法轮开始在这个法的发源地转动。尔后参加过课程的人陆续加入护持行列,课程开始从印度传到世界各地。
每次想到在印度处理首期十日课程法务的那个人,我心中满是感激。这个人安排了缅甸之外首期的内观课程,大家衡量得出他获得的法益吗?接着全球各地众多禅修学员开始担任法工,帮忙受苦众生参与课程,大家衡量得出他们获得的法益吗?因此我说全球各地的法工都参与了这个法布施的过程。
生活难免有起有落,尽管困境当前,依旧保有平等心以及对他人的慈悲心,这就是内观的训练。学员担任法工,即是在健康的气氛中,学习如何将正法应用于生活中。
担任法工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学员,有些人可能懒惰、爱讲话或粗鲁。有时不成熟的法工会粗鲁的响应,但你们要训练自己,不要因为学员犯错而生气。相反的,你们要尝试保持心的平衡和慈悲心,每回犯错就不断自我修正,如此就能学会如何以平等心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情境。在内观中心的气氛下,比较容易学习面对各种情境,然后你们可以开始把这份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担任法工是学习过好人生的最佳训练。
佛陀开示:好的法工具备两项特质--无私的服务他人以及感恩别人的帮忙。这两样特质已不多见,担任法工即有机会培养这两样特质。你练习服务他人不求回报,就会开始感激发现这项修行技巧并传授给世人的佛陀,同时也感激维持这项法脉纯净的历代老师。此时我们感觉,唯有借由服务他人以弘扬佛陀志业,才能报答佛恩。此时我们感觉,能够帮助他人离苦,心中是如此快乐与满足。所以说担任法工有双重好处--利人亦利己。
愿你们获得修习正法的力量与益处。
愿你们持续担任法工,利益众生。
愿佛陀传授的净心法门,不仅传布于台湾岛上,同时也能从正法发源地传到世界各国。
愿台湾成为正法灯塔,把智慧之灯传遍全球。
愿众生快乐、祥和、解脱。
 
 
台湾内观监狱课程报导

--------------------------------------------------------------------------------
财团法人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继九十二年六月为法务部矫正机关行政人员举办一期十日禅修课程之后,于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九十三年一月十七日,在法务部陈定南部长、矫正司黄征男司长与宜兰监所林政宏典狱长的全力支持下,为宜兰监狱受刑人举办两期十日课程。男女学员各一期,每期各二十名,其中男众中途离开两名,女众则全部完成课程。
学员的犯罪种类有烟毒、伪文、盗匪、杀人、枪炮等等。刑期自一年至无期徒刑。教育程度从国小、国中、至大学皆有。
宜兰监狱典狱长林政宏先生非常重视这项活动。他虽然因公务繁忙未曾参加过内观课程,但其家人及多位亲朋好友都有修习这个佛陀所教的解脱人生痛苦的殊胜方法。他相信内观禅修一定能嘉惠受刑人,因此,他与宜兰监所同仁同心协力,克服监所设备上的种种困难,以符合台湾内观禅修基金会「矫正机关举办内观课程的基本要求」,圆满地开办了这项有重大意义的活动。
在矫正机关内,宗教活动并不罕见,而打坐也是普遍的经验:违规的收容人会被送去「静坐房」打坐,冀其闭门思过。然而据云,这样的静坐不见得能平伏他们杂乱的心,有时甚至愈坐愈气。因此,来参加内观课程的学员,很多并不看好这次活动。但到了课程结束,大家都如获至宝似地欢欣,并踊跃地写下他们的心得。全部的学员都肯定这次禅修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体验,也都企盼内观十日课程能在监所内继续扩大办理。
学员们的心得报告原本仅供老师参阅,但在征询老师的同意后,我们得以选择数篇刊登,以饷法友。为存其真,我们保留了笔者的原有文句语气,只在必要的地方增加标点,并改正些许的错字,姓名也隐去。

--------------------------------------------------------------------------------
--------男学员的心得分享--------
<男学员#1>
虚活五十,在寻寻觅觅中,尝试各宗教等任何禅修课程后,终于找到了一部适合自己终身修行的法门,与自己身心灵对话,观察内心世界,阻止贪、瞋、痴三大恶念,撒播种子,摆脱业障的束缚痛苦。过去为贪念所捆绑,人间律法只能禁锢人身自由,却阻止不了一念造恶的根源。数十年青春在监所流转间消失无踪。
世上无难事,唯心难调服,如果心念所至如一匹野马,那么五大戒律即是驯服野马的缰绳。内观法门已开启了心灵的枷锁,我已紧握这条法绳驾御着心念,朝着正确、最终的方向前行,直到生命讯息熄灭的那一刻。
建议:
一、冀望矫正机关能重视内观法禅修十天课程,持续举办,度化受刑人,洗心涤虑,澈底净化内心犯罪根苗。因为此法门不涉属任何宗教团体,全人类一体适用,在任何时间、地点、行、住、坐、卧,均可随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无需再藉老师或到指定处所固定聚会共修,非常适合监所受刑人。习得内观法后,可自我鞭策、自我度化。
二、此法门浅而易懂易学,无艰奥佛理及至理名训,受刑人学习无障碍,且能全心聆受,对我心灵改造。
三、祈请钧长酌察当前矫正教育政策上的不足,挹注内观法,再教育受刑人,以启自新自救之路。若戒护人力允许,祈望能安排旧生,每星期至少有两小时集体禅修,以观后效。
<男学员#2>
从小就习佛法,而从不知内观为何?以为一定类似佛教的禅七,只是来打打坐就好了,抱着试试的心理就来了。
第一天,老师就严格规定在修习的课程内,要保持「神圣的静默」,十天内不能和学员做任何言语、眼神、手语的交谈或接触,一定要静默。第一天十二小时的禅坐,真的坐得腰酸背痛,但是自从第一晚的开示后,我已深深领悟到内观课程的精髓。
一天、一天也就过去了,每天素斋淡饭,一天只有早、午两餐,晚上只吃流质的食物和水果,也清淡了口腹之欲。
十天神圣的静默,让自己远离世俗的烦嚣,让自己的身心完全静默下来。以每晚老师的开示,来剖析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旅程,自己的所作所为、思想,尤其是对人、事、物,已有完全改观的看法。才了解自己原来是那么地微小、可悲、可恨,而居然就这样自以为是的活到现在,真是可怜!
想想这十日,每天十二小时的禅坐,居然是我这一生最平静的时候,也让我看清楚自己,不管是外表或内在。
现在我已了解何谓「平等心」,而更以平等心来净化、平稳、平衡我的内心。以往深埋在内心深处的瞋恨、贪爱已渐渐剥除了。我已学会不再瞋恨侮辱我、背叛我的人,我已原谅他。更已不再眷恋已往的十里红尘,在平等心之下,一切皆是无常、无常、无常。
现在我的爱与善意充满了我的身心与生命,不再贪爱、不再瞋恨。希望能广大举办,让更多同学受惠。
<男学员#3>
经过十天的禅修,学习内观之后,我清清楚楚的知道我改变了,我真的改变了!我从这个无价的正法中得到了利益,从内心深处不断发展出来的智慧跟平等心,将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已经成为了佛陀所说的第三种人,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的人。我很庆幸学会这个无价正法。
怀着感恩的心,愿正法传遍各地,让更多的人得到好处和利益!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和谐!建议经常举办,广大宣传。
<男学员#4>
焦虑不安,心神不宁,是第一天的感受,如此的震撼着我的心。毕竟以往从来未如此长时间的静坐与静默。慢慢的能从观察呼吸中取得专注。但是只要一放松,心里的意念就像走马灯一般快速转动,如此反复数日,才能把一颗不平静的心驾驭,胡思乱想及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心神,才能逐渐专一起来。
在长时间服刑,生活在与世间隔绝的空间里,心灵很脆弱,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把自己武装或伪装起来,以便自我保护,因而变得容易冲动易怒。经过了这次的内观禅修,对自己的心灵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很容易让自己有借口做任何事,自我安慰。但是现今我将假释,重新面对自己人生及外面的世界,内心不再感到孤独与害怕,这个课程使我有勇气及力量面对未来的一切。
这种禅修对我们受刑人的心灵有很大的帮助,也可藉此内观法更深入认识自己、掌握自己。
<男学员#5>
十日的内观经验,吾称之为「法之人间」。
「内观」之法,对人生沉沦的提升是直接的,没有艰深诲涩的大道理,任何人一接触,都能在一剎那间听明白、想清楚。由内心深处的彻底觉知与省悟,才是改头换面的根源,只有心灵的虔诚、悸动,才有迁善的觉悟,个人如此,狱政亦复如是观矣!
<男学员#6>
这次能在监狱中参加内观,让我获益不浅而感慨良多。我因先天上的体质较为虚弱,今生孽障又多,所以比其它同学遇到比较多的磨练,很痛苦!也为严重影响到其它同学感到不好意思。其实能让我在这次囹圄,经历接触到内观,让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像我这种人,是不太可能主动参加这种课程的(如果我人在社会的话)。这就是缘吧?或是上天对我的慈悲?这次课程中,我更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许对一般人来说,这是轻而易举,非常容易的事,但我一直以来,却很难做到这点。我开始更了解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也更明白自己未来将走上怎样的道路,是悲是苦,我心里有数。也许还会有所遗憾,但我会努力去学会不再苛求。我想我以后还会怨天尤人,但我会尽量使自己平静。
很感谢老师的开示,让我开启了被自己封闭已久的心门,虽然日后我还会闭上吧?我想。但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感受良多,原来我并不是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坚强,我还是一个很软弱的人。我也了解到自己深层的软弱。
这次修习,我还称不上很用功,跟一些同学比起来我自愧不如,这是我的不是之处。因为日后可能没有什么机会再次修习了,但还是感谢这一切,感谢上天。
<男学员#7>
十日的内观课程,使我对于生活及待人处事方面有了另外的观点、看法。人从出生即开始步入老及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每一样都是痛苦。其间更觉察到世事生命、万物的千变无常,没有一种东西是永恒的。让我深感到一切都很珍惜,如老师所言「过去已过去,将来还不知道,过于执着都是妄想,只有活在此刻此时,也就是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以后将抱持着新的人生观,以平等心、慈悲心来迎接另一阶段人生。
<男学员#8>
无常、无常,这次我感到事事都无常。我年纪也一大把了,到现在才认知无常。经过这次内观,我并不觉得现在认知无常太晚,只要有心走向一条新的路,都是好的前程。
<男学员#9>
内观法禅修十天最大的收获,是认识自己及了解到还有觉知人、事、物的好与坏的本能判断力,使我了解内观法是一条正确的修善行之道路,使我有向善修行的决心。感谢老师的教导和关爱,今后我会将所学贡献社会大众,让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内观法的工作与生活。建议一年至少举办一次以上的内观法。

--------------------------------------------------------------------------------
--------女学员的心得分享--------
<女学员#1>
第一次开始静坐时,我想我大概疯了。因为关节炎的关系,我是一个很怕静坐的人,更何况一天要坐十二小时…,我是中了什么邪,要如此虐待自己!
第二天,老师说过的观察呼吸,哦!我所有的呼吸里都是疼痛。尤其是接下来的日子,只有一首歌可以形容:「啊!多么痛的领悟…」
虽然肉体疼痛的经验很不愉悦,内心却充满了法喜。在这十天中,每一天都有新的领悟,最重要的是这个法门,让我的信仰开了眼界,使我不再盲目。我是一个基督徒,此刻的我更坚定了我的信仰,也明白了真理。这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变」,也就是「无常」。春去秋来,人世辗转,这一刻、下一刻、过去、现在、未来,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呢?这十天来,所有的过往、悲、喜、哀荣,都在闭眼禅坐间生起灭去、生起灭去…,还有什么好争的呢?!
此生不向今身渡,更待何生渡此身?(佛家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吧!)
很感谢内观教导,知道了如何成为当下此刻的主人,如何不在此刻产生习性反应,如何快乐的活在当下…。
<女学员#2>
在内观禅修课程的第六天,我发现自己真的学会观察自己,并且在正道上踏了一小步。原因是:未修内观前的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因为养尊处优的我,很骄傲自私、脾气暴躁、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当我发现自己的豆浆里有东西时,未修时的我会将整杯豆浆倒掉(习性反应),然后心中便会产生负面情绪(瞋恨)。反之,修内观后的女孩,却是平静的将东西拿掉再将豆浆喝完,是真正的安详、和谐、快乐。
我相信在这十天内,有些精进用功禅修内观的人或许当下没有任何的利益发现,但是呢!有一天在生活中必能有所发现,并得到利益。建议再次举办。
<女学员#3>
内观修行对我而言是陌生的。经过这十日的禅修课程,从排斥到接受,从爆烈的火到平稳的心,心情的转折及波动,岂是笔墨能形容呢?妄想的示现有如肥皂泡沫大大小小,但以平等心来看它,用无常来感觉它,竟一个个幻灭。我知道也感受到业力的消逝,也得知正法的意义。人各有平等心、慈悲心,加上无常的认知,那么生活的艺术即会在当下的生活中感受出来。当我吃饭时心中突然有了一股想法,我是何等幸运,又何德何能,受到别人的法施,得闻正法。我以非常感恩的心,祈愿众生皆能得受法益,过安详平静的生活。
<女学员#4>
课程结束了,现在我的心情是什么呢?十天就这样过了,好像过得太快了。虽然老师授予我们正确的法则,可是心中的垃圾太多了,都还没清除完毕呢!十天就过去了。
我在课程中体悟到一件事:每一个参加内观的学员都有一个最初的理由,跟最终的目标。每一个人的理由都是「困境」,每个人的目标都「希望解脱」。参加内观就像乘坐通往快乐的「快乐列车」,起点是希望(沿途的风光有痛苦、忧愁、怨恨、迷恋、贪爱…解脱),终点是快乐,这就是我的感觉。我会持续、精进的修习内观法,以求能把内心的垃圾清除干净,让自己也能尝尝「殊胜」的感觉。更能延发慈悲心,利益天下一切众生。希望能经常举办内观禅修课程,以利其它同学。
<女学员#5>
入监服刑至今已隔三秋,很高兴我能够有这么好的机缘,修习内观法。这短短的十天当中,是我有生以来最平安、最快乐、最宁静的时刻。昔日虽听闻过许多的法,却仍然都只是盲目的信从而已,无法从中获益。可是呢!亲身体验到内观之后,我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感受心的实相,顿悟到事事万物都在变,人心也没有例外。无常、无常、无常。以前我都放不下,一直执着某件人、事、物,让自己的心不平衡、不平等。但,这时,发现原来只要控制内心,用不贪念不瞋恨,也就不会产生痛苦,衍生业了。我会把正法实践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的修持,修持,感恩!
<女学员#6>
在这短短的十天内观课程之中,真的让我受益良多…。
在前三天里,老师要我们观察自己的呼吸。老实说,刚开始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观察,还差点呛到。第二天时才慢慢知道正确的方法:将注意力放在鼻孔以下嘴唇以上的地方,保持觉知进出鼻孔的每一个气息。第四天,开始学习内观法,将注意力从头移到脚再从脚移到头,去感觉身体每一个部分微妙的感觉…。天啊!快疯了,这要怎么去感受呢?整个心一下分心,一下脚又酸又痛,怎么静下心来观察感受呢?很想放弃,但好险没这么做,差点就做出后悔的事了!到了晚上老师的开示之后,及分享学员的问题中,得到了正确的内观法。渐渐的,我了解了什么是无常。以这样的洞察,我将不会被生活上的盛衰起伏击倒。
内观课程的两项重点:觉知与平等心。藉由学习觉知自身的感受,并对感受保持平等心,在习性反应产生之处停止它,这样你才能脱离苦恼。这几天,我真的改变很多,什么事都能很快就放开了,要以平等心去看待一切的人、事、物。虽然我还有四年要服刑,但我终于能以慈悲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脱离痛苦…。
<女学员#7>
以前我想法很偏激,总是认为人家对我不好。要不,就把所有的事放在心里,很少与人谈。遇到了问题,总是逃避现实。自从参加了内观法,真的感受良多。原来观察呼吸的效果,真的让我想象不到,竟然会这么好!在这十日的课程里,我有如跌到谷底重新再来的感觉,这些感觉是用钱买不到的,如今的我,懂得平等心去看待一些事情,同时也让我了解,对我往后的人生路上会有所帮助。但是这样子,我并不是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我觉得这十天的课程太少,我依然要继续努力修行,保持平等心,才能得到永远的快乐。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再举办一次。
<女学员#8>
二十六岁之前,从不曾真正体验过内心的快乐,今年二十九岁了,这三年之间有所领悟,却还怀有许多的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来参加内观课程后,我的人生有了美丽的开始。前三天只感到酸痛的感觉,到了几乎快要坐不住的时候,我一直改变我的坐姿,似乎如此我才能停止那酸痛,可是我发现酸痛一直不曾停过。第三天听开示,了悟了一些感受。我告诉自己:「痛,我要好好和你相处」。有了这个想法后,痛就只是痛,是身体的酸痛,没有了心理上的酸痛,心灵平静了许多,快乐就出现了。还发现静坐过程,不就像是一个人生的过程:不管你选择上了哪条路,得到了你的目标却没有内心的快乐,人生的痛苦是会一直出现的。而且,人生本来充满苦与痛,只有得到内心的平静,明白了这自然的法则,你自然就快乐了。但不是说从此快乐,你必须用心感受周遭的一切,保持平等心。这也是老师要我们时时觉知身上任何的感受。
当我们告诉老师我们真的很痛,坐的很痛,老师会说:「那很好,也是一种感受,你就好好的观察它。生活上也会发生一些沮丧伤心的事,当你跟好友、家人诉苦时,他们会安慰你。但那只是一时的安慰,要逃避这痛苦,靠的还是自己。这就是自然法则。」老师的意思就好像在告诉我们,除非十日课程结束,要不然你的酸痛不会消除的.有一天打坐时我忽然想到,身体缺陷残缺者、没有眼睛的或没有脚的,他们只能用「心」去感受,但他们甚至比我们有手有脚有眼睛的,快乐且坚强,原因也是他们承受身上的残缺,生活上的问题变的不是那么困难吧! 现在我也体验到了,真的很棒。我会继续努力。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
<女学员#9>
对于过去的恶习,我想断除,可是没找到一个方法;对于过去的自己,我也想要摆脱,可是也还是一样没找到一个方法。当我知道有这么一个方法,可以净化心灵而摆脱过去的业障时,我二话不说、毫不迟疑的马上报名参加,深怕错过一个机会似的。从来不知道静坐会这么痛苦,痛苦的要死,但又活过来啦!就像从来不知道痛苦可以经由禅修,显现、观察、而消融达到平静、安宁、和谐的心境。至此,才明白,原来过去的瘾是因为感官所造成的业障,因为贪瞋痴而形成的心理不平衡,不平衡而导致行为有偏差。说实在的,内观课程实在是太棒了!可是觉得才刚进入情况,开始内观,课程就要结束了。喔!时间真的是太短暂了!我相信过去所造的业障并不是经由十日、一个月就可以消融而达到真正的快乐。这十日的课程让我体验到感受是无常的,不断的生灭,就如世事也是无常的,不断的改变,而在这生灭改变当中,就是要用平衡平等的心来看待。我想在这条正法正道的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事还很多。未来愿再寻找时间至台中内观中心报到,学习修行正法。希望能再举办,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正法。
<女学员#10>
或许是缘分吧!因我是教诲师的杂役,才有机会能来参加内观法。但当老师调走后,我的心就开始动摇了,因我必须一个人上这十天的静坐课程,且其它的十九位都不是我同单位的同学,我会很孤单的。但还好这是要各过各的,不能干扰他人的生活。
老实说第一天我就坐不住了,到了第二天更是痛苦,全身痛得无法形容,而因学了观息法,而使得痛苦渐渐解除了,第三天我已不怕再进禅堂了。
一开始我的心一直往过去跑,甚至总在为遗憾重编更完美的剧本。但后来听了老师的开示,知道这是另一种造业,所以我也开始利用观息加内观努力用功。但我却学到第八招而已,因第九天的课程我总是无法突破…,故既然无法再练功,只好练定力:只要不是下课时间,绝不中途离开。现在课程已接近尾声了,但我却有点舍不得离开。或许人都是安于现状吧!但我已能调适自己,更快接受事实。
学了内观法,真的很好,至少对我来说吧!因原本我是一个能被别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就受伤很久的人,但我现在却已不去在意那些了,过去积存在心理的不愉快也都消失了。所以现在好轻松喔!谢谢!
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已战胜了这痛苦的十天,也就代表以后不管碰到任何的困难,我都能解决。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成功。
以后能否再常到监所来办内观法呢?!因能造福更多人,让更多人解脱痛苦。
<女学员#11>
内观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只有自己去参加,才能感受其中的无价正法与奥妙。
我刚开始修习内观时,感觉起不愉悦的心,因脚好痛,真的很难受。但就用平等心--就是平等的心去觉知,就舒服了。也慢慢的去了解:贪求太多,瞋恨心就越多,瞋恨心越多,我的痛苦就越多。才知以前很容易发脾气,使周遭的人也不愉悦了起来。现在修内观法加慈悲观,真的,心不再瞋恨,心里充满着爱。还有,持戒吃全素,持十波罗密,我想一定会使周遭的人更祥和、更和谐、更圆满。如果早晚再静坐,一定会改变我的翻脸像翻书的坏脾气。但愿这法能带给受苦的人,走上真正快乐的道路。
<女学员#12>
人生路四十三年,一直活在自我建造的痛苦城堡中。此次的重刑,令我沮丧不已。虽一直于心灵情绪管理方面求取知识,好平衡心绪,但一直是治标不治本。
若非判刑入狱,我想,接触不到内观修行法。这就是有舍就有得吧!
静坐三天的观息法,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到第四天、第五天得到的只是强烈腰酸脚痛。一句话形容:感觉骨头都痛散了。思绪纷飞,如电影情节般,排山倒海而来,原来,那叫「业」!尔今方知:业障随人翻转,轮回不断,只有根除痛苦,方能得乐。
相信学习过内观的人都认同,这是个非常好的正法。只是到目前为止,我学习到的阶段尚未至微细感受,只进步到气流顺畅。可否再办下去,让我们能更深层了解法。
<女学员#13>
自入监以来,接受了好多好多的教诲。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诲,虽说要洗涤我们的心灵,重新改造一个人,但说来说去,只是外层的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彻彻底底的完全改变。就我好了,这次却是接受彻底的。上一次不也听了好多好多的教诲,是有说要改,但还不一样又走了回头路呢。然而在于前阵子,监方要办内观禅修课程,我就抢于同学之前报了名了─这真是一个好大的福气。十天的内观课程,刚开始那几天,真的是非常难过。算一算,一天坐十二个小时,而且冷飕飕的天气,别人还在睡,我们就得起来坐。但到知道如何的观呼吸,身体有了一点收获,脚痛点不算什么。当我到第八天时,忽然觉得开悟了,知道要如何去感受,而且又经过老师的一些开导,就越能深入了解。虽然说十天的课程收获很多,但觉得太少了。往后还得继续修,能够以心来管理,凡事要以平等心。相信有这十天的内观,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因为没有瞋恨心。
 
正法的赠礼
葛印卡老师时常谈到法的喜乐、发心和诸多布施的方法。他谈到布施法门最为殊胜的喜乐,以及法脉的师徒传承。他指出即使没有师父,也能分享布施法门。以下是葛印卡老师在文章与谈话中,针对布施的开示。

--------------------------------------------------------------------------------
法布施
(下文选自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五日,葛印卡老师在印度 Dhamma Thali 成立时的谈话。)
法的滋味胜过其它味道。其它味道不会去除贪念,只会增加贪念,唯有正法可以消除一切贪念、终止贪念,所以说正法最好。
正法的赠礼远胜其它布施。布施一个人物质需求虽说是利益他人,所得的利益却是短暂而有限。但若布施以正法,利益则无穷无尽。法布施让人从身处的苦中脱离永得自由,法布施让人从束缚中解脱永得自由。所以说法布施远比其它布施殊胜。
布施要透过正法的教导。因此任何有助正法传布的贡献就是布施。对于每处内观中心的建造、筹划、维护、服务学员参加课程、或是发心其它事项所付出的心力都是法布施,这要胜过其它形式的布施。
布施食物可以助人止饥。我们给予世俗上的布施,就会获得世俗上的果报。
助人脱离贪瞋痴的布施非比寻常,果报也因而与众不同。法布施殊胜,其果报也殊胜。这份布施将助人脱离所有人世的束缚。
当我们愿为这宏愿尽一己之力,能帮上什么忙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发出的心愿。我们应该发这样的心愿:『我有这样的天分、这样的能力、这样的资源。我当尽量贡献于造福他人』。愿有真正的福报。不同的布施带来不一样的福报,相较之下法布施的福报是无穷无尽。没有其它方式更能善加利用我的能力、资源、财富。发愿从事法布施即是在为自己的进步铺路。我们禅修、修行无论遇到什么障碍皆是过去业力的结果。助人解脱即是帮助自己克服修行障碍,去除通往解脱路上的所有绊脚石。
若能有一人在这块土地上的寝室或关房中解脱、若能有一人在这块土地上禅修而悟得涅盘,这块土地还能有其它堪与比拟的喜悦吗?这块土地还能体验其它堪与比拟的狂喜吗?这块土地还能渴望其它堪与比拟的福报吗?
这块土地当受到尊敬。工程开始进行后这里的有形、无形众生将受到影响。然而工程是在众人发心下进行,这块土地已受到尊敬,此地所有的众生已受到尊敬,他们将会很喜悦。
积极、仁慈、善意将在这里产生,在这里工作的人无论何时工作都应该对一切有形、无形众生怀有善意。愿众生不会蓄意被杀害,我们不应该故意造成其它众生的艰困。我们应当发这样的心愿:『一切为众生的利益、一切为众生的福报』。假若不小心导致痛苦,便发愿受苦的众生能分享我们的功德、分享我们的善行、分享我们累积的善法。愿他们也能快乐。
工程应当在这样的善念下进行,在纯净的心念下进行。这块土地是纯净的、在工作的禅修者是纯净的、他们的心是纯净的。接受的捐款是纯净的、果报是纯净的、他们必然是纯净的。
财布施
(贡献财力于建造、维护禅修中心让正法纯净的脉动支撑禅修学员,这种财布施的果报非常殊胜。葛印卡老师在十日课程,说到佛陀时代巨富-- 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的故事,他的真名是须达多(Sudatta) ,因为慷慨布施而得给孤独长者的称谓。
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的称谓来自anatha,意指赤贫之人,pindika意指给予食物的人。须达多经常给予穷人食物而得此名。他住于舍卫城(Savatthi),这是当时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须达多的事业广布全印度,甚至触及其它国家,他规定凡是他的事业所在之地就不会有人挨饿,人们都有食物吃。然而须达多此时还不知正法。
有一天他遇见了佛陀,亦即他接触了正法、接触内观法门。修行净化了他的心,让他浅尝了涅盘的初期滋味。这是他第一次体验到超越心与物质的真理,就此成为焕然一新的人。
布施的目的不是要建立自我,而是要消融自我。须达多想着:『我现在的财富是因为我过去种的善因成熟结的善果,这些钱一定要用于利益众生才是。当然我现在是在家居士,部份的钱要用于我的家计和维持员工的生计,剩下的就要用于利益他人』。他现在了解到这点。
利益众生? 何谓众生的利益?我给穷人食物吃。我应该给,这是好事,但隔天这个人又饿了。我给口渴的人喝水,但过不久他又渴了。我给病人服用药物,但他可能又会再患同样的病,或是患其它疾病。我给一丝不挂的人穿衣服,但不久衣服会破旧,他又会赤裸。我并没有帮助这些人脱离痛苦。如果他们知道正法,如果他们学得这殊胜的内观法门,他们就能脱离所有的痛苦!他们可以完完全全自痛苦中解脱,从生生世世跟随着他们的痛苦中解脱!他们可以离苦。正法是属于所有众生。除了物质上的布施,法布施也很重要,这是最高层次的布施。
须达多造访当时住在王舍城(Rajgiri)的佛陀,他向佛陀致意后问道:『世尊,您何不来舍卫城说法。那里住了许多人,无论穷人或富人,大家都很苦。如果您在那里说法的话,许多人将会受益。世尊,请您一定要来』。
佛陀微笑。须菩提知道佛陀答应了。他回家后开始找寻一处适合佛陀说法的精舍。地点不能在市中心,噪音会造成干扰,但偏僻到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也不适合。有一天他终于找到既安静又不会太远的地方,这是一座花园,非常宁静、非常安静、很适合禅修。他询问花园的主人是谁?当他知道这是祇陀(Jeta)王子的花园,随即造访王子并表明想买下这座花园。王子很生气回答他:『这座花园不卖,这是专为我私人享用的。我不打算卖』。『殿下,我一定要买下这座花园,随您开价』。为了打发须菩提,王子说:『你知道这块土地价值多少吗?你拿金块来铺满地面,那就是这座花园的价值』
『就这么说定了!我会拿金块来铺』。他运来大批的金块,开始铺在花园的地上。王子看了对他说:『你疯了不成?没有那块地是如此珍贵的。你在做什么啊?』
须达多回答:『我没疯。这块地将来会极其珍贵。佛陀要来这里传授殊胜正法。若有一人得此正法、得此内观法而离苦,其利益要远超过我的财富。而且我知道获此利益的将不会只有一人,而是千千万万人』。
王子最后被说服了,『很好,其它的就算是我的捐献好了,这块地是你的了』。
须达多在这里盖了一处能容纳一万人修习正法的禅修中心。
他发心要服务众生,学佛之前他早已开始布施。现在他的布施是要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正法的利益。他布施不是要扩张自我而是要消融自我、纯粹服务别人。
后来因为过去业力之故,这个巨富有一阵子钱财尽失。他有钱的时候每天早晚必到精舍禅修,身为在家居士他知道:『我不能两手空空去精舍,我必须带点东西给禅修学员』。每回去精舍他都会带东西去。如今他一贫如洗,没有东西可带。但他房子后面有座小花园,园中有来自全国各处的肥沃土壤。于是他用手抓了两把泥土来到精舍,放在树下说道:『愿这棵树长大,愿有人在树荫下禅修得正法』。
不管礼物是一把泥土或是万贯钱财都是一样,重要的是愿力。须达多后来又致富并开始像以往那样布施,但是他知道『无论我布施什么,数量不重要,重点是要为正法、为他人的利益、为他人的福祉而布施,而且不求回报』。
为法服务
(以下为一九八六年六月,对法工的开示。)
为法服务的目的为何?当然不是为了食宿、也不是为了在舒服的环境中打发时间、也不是为了逃避责任义务。法工都很清楚这一点。
法工已修习过内观法门,从直接的经验了解到修内观的好处。他们看过老师、长期法工和其它法工无私的服务,正是这份服务让他们尝到正法无可比拟的滋味。他们开始走在正道上,很自然地就培养出难得的感恩心,希望自己能回报别人的付出。
当然老师、长期法工和其它法工的服务是不求回报,也不接受任何物质上的回馈。要回报他们的付出唯一的方式就是帮忙使法轮常转、让这份无私的奉献传递给他人。这是为法服务的崇高愿力。
修内观走在正道上的人开始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并开始关怀别人。他们注意到四处都有人在受苦受难,不论年龄、性别、肤色,大家都在苦难中。接触正法后才了解到自己在受苦,才知道唯有走在正道上才能享有真正的快乐和祥和。看到这样的改变心中升起感同身受的喜悦,更加坚定要助人修内观以离苦的念力。慈悲流露,随之就是助人自痛苦解脱的愿力。
正思惟、正语、正业的布施
(以下是葛印卡老师于欧洲第一处内观中心成立典礼上的谈话。)
内观法门传来欧洲的时机已经成熟。多年来法国以及邻近国家热心的学员,为让更多欧洲人能修习正法而奔走。现在买下这处中心,许多学员的努力总算开花结果。我深为你们努力的结果感到欣慰。
这处中心的成立代表正法传布的新阶段,大家有必要了解其重要性。内观中心并非某一宗派按照自己特有的教规离群索居的地方、不是寻欢作乐的俱乐部、不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不是社交的地方。
内观中心是一所学校,教授正法,教授生活的艺术。凡是来此中心的人无论是禅修或服务都是来接受教导。为了维持正法传授的力量和纯净,你们都要遵守中心的规定;遵守得越完整,中心就会越强大。中心禁止许多习以为常的活动,不是因为这些活动不好,而是内观禅修中心不适合有这些活动。切记这是这个国家唯一可以修习这种内观的地方,遵守规定能让这处中心发挥其独特的目的,所以要好好维护。
你们建造的这处内观中心是以戒律为地基。一如你们所知,守戒是内观课程的首要步骤,守不住戒律,禅修效果就不佳。不仅是学员,在中心服务的法工也要尽量守五戒。正法的规则已在这里确立,从今开始这里不应有杀、盗、淫、妄语、饮酒。这样才能营造祥和、宁静的气氛,方便大家精进用功。
有了戒律这坚固的基础,净化心灵的修习才能进行。请切记这是中心最重要的任务─首要任务、最终任务、经常任务。所有法工即便只是服务几小时,也不能忽略禅修,这样可以加强正法气氛,给予其它禅修学员支持。
这处内观中心当然不是欧洲唯一可以修习佛法的地方,但却是唯一致力于传布内观法门的地方。这个中心将专注于在这个法门上用功。
内观法门最后的重点是慈悲,所有在中心的课程学员和法工都要参与修慈悲观。无论是参加课程或是担任法工都要以欢喜、无私、慈爱的心去做,才能从中获利。不管从事的任务为何,做的时候要发愿,愿众生能从你的行动中获得喜悦。有学员或访客到中心,要以慈悲的心迎接他们。让这个地方充满爱与善的脉动,任何到这里的人都能感觉到他们进入和平的圣地。
禅修的法布施
(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四日,于Dhamma Thali 内观中心大佛塔动工破土典礼上的谈话)
助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可以是言语上的帮助,可以是财物上的帮助。这些都是重要的助人方式,但最佳的帮助是透过禅修。
旧生越是常常到中心禅修,他们的发心就越能利益他人。乌巴庆老师在世时他有很多学生修到涅盘的境界,他们随意就能经历这种境界,想要经历多久就能维持多久。有人会问:『这些人如何回报正法、回报老师呢』?有些人可能布施劳力、有人布施财富或是其它方式来回报。但对于修行得道的禅修者,他们每周至少去一次中心、在寝室禅修一小时进入涅盘。这是很好的服务。整个中心充满正法的波动。每个禅修者产生的波动强度取决于禅修的次数和进入的阶段,不过只要是精进用功,整个中心都能受益。
建造学员寝室,令人赞叹,但大众若能每周到中心禅修一次,更是无上功德。这就是禅修布施。我们禅修时的脉动会净化这个地方,使其成熟圆融,将来学员在此禅修将事半功倍。大家都该努力扫除心中的贪瞋痴,但周遭环境若布满正法的脉动,众人会更容易感受到努力的成效。内观中心的脉动若是不纯净,即会阻碍进步,更难对治贪瞋痴。不纯净的波动气氛,让学员无法精进。纯净的正法脉动,保护学员、给予他们力量与帮助。
禅修者应该培养慈悲心,来到中心禅修,我们便是在利益自我。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禅修能利益多少人,但持续下去,他人终究能获利。有正法脉动的地方,将会吸引众生自动前来。只要正法能够保持纯净,人们就会来。未来的几百年,人们会来禅修并且受益。
 
内观静坐
「内观静坐」一文为葛印卡老师在印度电视台,向印度观众播放的44场演讲系列的第一场内容。

--------------------------------------------------------------------------------
各位女仕﹑先生﹑正法的爱好者,让我们了解正法是什么﹖正法的纯净本质是什么﹖正法的共通本质是什么﹖正法的精髓是什么﹖若不能明白这些基本问题,如何能正确实践正法呢﹖若不能正确实践,如何从正法中得到帮助﹖没有实践的正法,只是理智上听闻争辩的议题,顶多不过是知性娱乐的题材,并不能使我们自正法中获益。惟有实践过的正法,才是正法。那么该实践什么呢﹖
首先一定要清楚地明白什么是正法!正法的定义本来很简单,但却变得非常复杂。简单来说,正法就是自然的法则,就是要培养一颗纯净的心。发展不净的心则是违反正法的。有正法的地方,就有幸福、平和、满足。没有正法的地方,就只有悲伤、骚乱、不安。心变得纯净时,所产生的行为便是良好的、健康的,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帮助,我们称它为戒(Sila)。
正法就是自然的法则,就是要培养一颗纯净的心。
 
正法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快乐,也带给自己和他人幸福、平静、和谐。因此,若我们依戒实践纯净的正法,那么不仅得到快乐,也得到幸福,因为那是一种美好的行为。若心思变得不纯净,就会因浊念而痛苦。贪爱、执着、憎恨、愤怒、忌妒、傲慢、欲望等情绪便自心中生起,心变得非常不纯净。不净的心只会以其不恰当的行为引起不快乐,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悲伤,不仅自己受苦,也将苦难带给他人。不净的心产生的行为只会带来苦难、悲伤和难受。
人们遗忘了正法这个简单的意义,却拘泥于宗教仪式,误以为那是正法,或误将一些庆典、礼仪、特别穿着、社会习俗、哲学信念视为正法,根本不明白正法的真正意义。不明白正法的意义,就不能将它应用在生活上,若没有应用正法在生活上,或反应在行为上,将只是借正法之名自欺欺人。正法只有应用在生活,反应在行为才有帮助。否则正法就只不过是论法的书籍、宗教经典、或是像目前这一系列的讲演。不能应用在生活、反应在行为,实在是件大不幸。若能实践正法,生命就有平静和谐。不实践正法,仅是谈论倾听,如何得到平静和谐呢﹖曾有位伟大的圣者说,人们只是谈论正法或倾听正法,就好像有些人沈迷于谈论,有些人沈迷于倾听,这是没有帮助的。正法只有在真正实践时才能成为正法,只有正法的实践才能带来帮助。谈论正法仅能驱使一个人热切实践正法。但如果仅满足于倾听法的谈论而不真正实践,还有甚么比这更不幸﹖
好比在冬天,有人因为受寒冷而颤抖,而他的外套,很好的一件外套却放在衣橱里。他谈着这件外套,描述它,毫不吝惜地赞美它:「这是我的外套,美丽诺羊毛做成的,好棒,好温暖」,这个可怜家伙径自谈论着,同时却在寒冷中不断发抖,就是不去穿这件外套。一个受苦的人,只是谈论着能终止他苦难的方法,却不用它来终止苦难,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又好比有人喉咙干渴灼烧,非常可怜,她身旁就是水。她颂扬水,向水礼赞:「水池啊,你提供了如此美好的水。」而她并不喝水,不放一滴水在她干渴的口中。浇灭这骇人干渴的方法就在那儿,她却只是谈论着,却不用它来解除苦难,有什么比这更不幸﹖同样的,有人因饥饿而受苦,一盘食物放在他面前,他赞美食物:「多么美味可口的食物!」他甚至向食物顶礼,向烹调出如此美味食物的厨师顶礼,却不放一点食物在口中,在美食面前继续受着饥饿的煎熬,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相同地,有个病人因为疾病而非常不安、非常激动、非常可怜,他的药就在身旁,他颂扬药,歌唱赞美它,向它顶礼,还向开药的医生顶礼,但就是不服药。他生病面临死亡,谈论着垂手可得的医药,就是不立刻用它来救命,有什么比这更不幸!
同样的情形,人们错将正法作为谈论的题材、智性的游戏、甚至有时演变成激烈争辩。于是开始争吵叫嚣:「我的信仰伟大,你的信仰低级」,接着争斗、杀戮、纵火、暴乱,全都借正法之名开始了。「这是我的信仰,这是你的信仰,我的信仰是如此伟大,你的信仰低级…」,沈迷于如此无聊、有害的论辩,证明一个人尚未吸收到信仰的精髓—正法。他从未留心观察内心的实况:心思变纯净了吗﹖内心的杂念澄清了吗?如果心思纯净,正法将自动反应在行为上,只有此时才是正法。如果内心尚未纯净,那么不净之念像愤怒憎恨将轻易伤害他。这时无论这个人信仰什么,难道不会对他的信仰产生执着心吗﹖而这竟是以正法为名的结果!
怎么会这样?答案就在他忘记实践正法,忘记了正法的真谛。正法永远是普遍共通的,属于每一个人的,它没有疆界,不可测量。若将法限定在某个特定宗派或团体,那就不是正法。正法属于每个一人,只有当它是普遍共通时,才是正法。任何人只要正确实践,都同样能获益。不论任何宗教、国家、语言、肤色都能受益。无论他称自己为佛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基督徒﹑或回教徒,都无所谓,正法的实际帮助是一样的。实践正法代表净化自己的心念,行事作为都根据这颗净化的心。
心变纯净了,就不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不会伤害任何生命,也不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困扰。纯净的心充满平和满足,也将平和满足带给他人。纯净心的本质是普遍共通的,属于每个人,适用在每个国家、每个领域。让住在世界任何角落的每个人净化心灵,然后他将见到正法自动反映在他的生命,而他的命运也将改变,充满平和与满足。
正法只有在真正实践时才能成为正法,只有正法的实践才能带来帮助。
 
正法是永恒不变的,永恒的才会是正法。任何人,任何时候,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净化心灵并且以纯净的心思做事,他将会为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这样一个心思纯净的人,他的行为将以正法为依据。若不这样,便只是藉正法之名欺瞒了。祭典也许因小区团体而不同,不同宗教可能有不同仪式,服装也许不同,节庆、习俗、人生观也许不同,但正法却不因人或国家的差异而不同,正法是普遍共通的。我们怎么能说这是佛教徒的纯净心或是印度教的纯净心呢﹖纯净就是纯净,不管它贴上的是什么标签。而在这种纯净之下所体验的内在平和、快乐也是普遍共通的,不是吗﹖什么标签能贴上去﹖我们所体验的平和快乐不能称为印度教的平和快乐,或佛教的平和快乐,不是吗﹖这种心思的平和快乐是普遍共通的,因为它是普遍共通的正法的产物。同样的,邪恶也是普遍共通的。若心思污秽,充满厌恶、憎恨、欺骗、嫉妒、傲慢,若心思有任何杂质,这个人一定悲惨,不管他称自己为基督徒或回教徒,不论他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缅甸人、俄国人、日本人或中国人,只要心中污秽,就会受苦。纯净心思的本质,会自动带来平静与和谐,污秽心思的本质,会自动带来悲苦。
同样的,如果我们净化心灵,一旦心变纯净,就会升起良好特质,会产生慈悲(metta)。不纯净的心不可能升起这种良好特质。心一旦变纯净并且充满慈悲,就会充满平和快乐,也只有在心思纯净时,这些美好特质才会升起。
无论一个人的外表,一旦心中生出愤怒与厌恶,不管是留胡蓄髻,长发凸头,其悲惨的情况是一样的,这些外在的表象能有甚么不同﹖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实践正法﹖」若能依正法行事,我们将免于悲惨,否则就只有悲惨。无论穿着什么服装,污秽一样在心中滋长。苦难是没有人种或外表的差异。如果行为不符合自然的法则,不符合正法,那么自然会遭到立即的惩罚,他马上就会悲惨、烦扰,不管举行什么仪式,庆祝什么节庆,或相信什么哲理,都是一样的。正法很简单,只要心思污浊,心脱离了正法,惩罚就会立刻降临。内心若排除污秽而变纯净,平和快乐的好处也会立刻降临。让我们实践正法吧!
一个人若净化成佛,完全自贪爱、厌憎和无知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自然充满无限慈悲,也正因为这无限慈悲,他展示了纯净的正法,不仅如此,他也教导大众如何实践。也许很多人教我们要净化心灵,但却没有教导我们如何净化心灵,如此我们怎能由根本最深处,习性产生之处来改变内心的污浊本质呢?相反的,一个开悟的人不仅训诫规劝世人净化心灵,而且很重要的,教导世人净化心灵的共通技巧。伟大的开悟者释迦牟尼佛发现了如此美妙的法门-内观技巧来净化心灵。修习内观,污秽便自心灵根处清除,但这项具有科学精神且普遍共通的法门须要练习,正确努力的练习,而非仅止于谈论及敬仰而已。
要免于疾病,保持强健康泰,必须运动;若要学会识字,必须上学;要学习医药,就要上医学院。相同的,要学习净化心灵的技巧,就要正确的努力,到内观中心,向过着正法生活,体会内观实践与理论的人,学习佛陀教导的精髓——内观法门。每个人都要做这样的努力,而且运用正当方法。这就是实践正法。污秽自实践中消除愈多,我们愈能安立于正法,也会变得愈来愈快乐平和。任何人学会实践正法,并且真正去实行,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平和快乐,而不是稍纵即逝的快感。无论是谁,只要正确努力地实践正法,将自所有悲苦中解脱出来。
愿众生都得解脱!
 
口耳相传
葛印卡老师 [以下略称为SNG] 于2002年赴欧与北美之旅时,接受BBC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实况采访。他上了受欢迎的「吉米杨节目」[以下略称为JY] 当来宾,该节目在英国与海外有550万听众。以下是该次访问与听众反应的摘要。

--------------------------------------------------------------------------------
JY:我现在要访问一位百万富翁企业家,后来放弃了世俗物质世界,而成为世界知名的禅修老师。刚才我提到了禅修,我想很多听众脑中会浮现出盘腿打坐,等待开悟的情景。不过有一种禅修方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全世界有成千上万人在学习,在印度也用来帮助矫正谋杀者,强暴犯等等恐怖份子。这种被称为内观的禅修方法得以被发扬光大,主要归功于一位名叫葛印卡的老师,我很荣幸能访问他。午安,葛印卡先生。
SNG: 这是我的荣幸,吉姆
JY:您以前曾经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家财万贯,是什么让您决定学习禅修?
SNG: 我从这个方法得到非常多益处。以前我是个非常自我中心的人,虽然非常有钱,也非常自我中心,脾气暴躁,我曾经有非常严重的偏头痛。任何止痛药都没有用。医生开始为我注射吗啡,然后他们担心我会吗啡成瘾。因此我参加了这个课程,治好了偏头痛。也不再需要吗啡,我的暴躁脾气也消失了。
JY: 这种禅修方法─我希望我念得对─内观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别的?
SNG: 这是一种对自身内在实相的观察。有关身心交互作用的实相。
JY: 当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我本来要说禅修,就让我们说,当你在观察时,你究竟是在做什么?
SNG: 我们首先观察呼吸,因为呼吸与身心两者的关系都很密切。然后我们观察身体的感受,这也是与身心关系密切。我们开始了解这两者的交互作用。身体如何受到心的影响,心又是如何被身体所影响;由于我们并不知道身心深层的情况,我们会产生不净杂染,累积各种负面的东西;我们会被这些东西所控制,做出不善的行为;然后又感到遗憾。练习这个方法,我们会知道,「这是有害的,对我自己有害,对其他人也有害。」于是习性模式就会开始改变。
JY: 您在1969 年开始传授内观,同时成立了内观基金会,对不对?
SNG: 是的
JY: 现在每年有10 万名学生学习这个方法?
SNG: 是的,去年有10 万名学生,每年都在增加。
JY: 这些学生是在印度还是遍及全世界?
SNG: 遍及全世界,而且来自各种宗教,各种背景,各种国家。在世上所有宗教的信徒中,都可以找到学习过内观的学生。
JY: 我稍早提到在印度监狱也有内观课程。为何印度政府想让犯法者学习这个方法?
SNG: 因为印度有一位名叫Vinoba Bhave 的圣人向我提出挑战:「如果内观有效,就对这些顽劣的罪犯试试看。如果他们能改变,我就承认这真是个美妙的方法。」我们就对监狱中的顽劣罪犯举办了一次课程,十天之内,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又举办了几次课程,政府发现这个方法很科学,而且不分教派。
JY: 你或政府看到了什么样的改变?
SNG: 本来充满仇恨的人,在监狱里只想要报复,只想着出去后要杀某某人,要报复某某人。学习内观后,他们发现只要有这种负面的想法时,身体也会产生某种感受,很不愉快的感受。身体开始发热─很热,流汗,抽动,脉动,紧张。他们会知道,「我是个痛苦的人。我在干什么?我在伤害自己。」当他们开始明了这一点时,习性模式就开始改变。
JY: 当他们出狱后,他们是否还继续练习?
SNG: 当然会,因为他们得到了很多益处。许多人继续每天早晚练习,过着很好的生活。当然他们会碰到一些困难,因为社会不容易接受他们─犯罪的背景还是存在─但是其它学生会帮助他们,让他们能找到工作。有时候他们会来内观中心当法工。
JY: 我们谈的是印度的囚犯,但我了解这里的蓝卡斯特监狱也办过一期课程?
SNG: 是的,在美国也有办过几次课程。现在那里要对很顽劣的囚犯举办另一次课程。
JY: 监狱囚犯形形色色都有─恐怖份子,宗教狂热份子,强暴犯等等。你如何说服他们参加课程?
SNG: 我不会去说服他们。我只会说,试试看这个方法,只要开始观察,照着这个方法去做。于是他们开始观察自己。当他们观察时,他们会明白,「我是多么的自大,我是在伤害自己。我想当恐怖份子去伤害他人,其实我最先伤害的就是我自己,然后我才能伤害他人。」当你在心中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时,你自己就是第一个受害者。
JY: 会不会有人批评说,那些囚犯会想:「这是一个离开监狱的好机会。我会说内观改造了我,我已经改邪归正了,然后我就会被释放。」
SNG: 不,因为是他们自己的体验让他们知道,「是我做的错事与我心中的负面思想让我如此痛苦,我必须改变我的习性模式。」没有人愿意伤害自己。但是在无知之下,每个人都不停地产生负面杂染,不停地在伤害自己,使自己变得很痛苦。
JY: 您自己是个生意人。我们谈够了监狱;你有没有把这个课程也提供企业主管来学?
SNG: 当然有。印度有许多企业执行长都上过这个课程。孟买的政府派资深主管来上课,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加了。心境能够保持平静清澈;碰到问题都能做出很快的决定,正确的决定,所以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加。
JY: 他们是如何得知内观的?譬如今天听我们节目的听众,他们要怎么才能了解更多?
SNG: 你要知道,凡是从这个方法得到益处的人,都会想要告诉朋友与家人,「这个方法非常好,对我有非常好的益处,你也一定要去试试看。」就是这样传播开来的。
JY: 所以是口耳相传啰?
SNG: 口耳相传。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宣传。现在你在节目上谈论内观是很好的,这样大家才会知道,更多的人会来学习。
JY:(笑了)嗯,我会很想知道听众在电话上的反应如何。我们有550 万听众,他们的意见会很有意思。很高兴今天能访问您。非常谢谢您的光临。
SNG: 谢谢你,吉姆
JY: 刚才我们访问了葛印卡先生,我们谈的是内观。如果各位听众想表达意见,我相信一定有的,请打电话进来。

--------------------------------------------------------------------------------
(以下为听众的回应)
乔伊麦纳德,易普威治:「你们的印度来宾让我非常着迷,我很想多知道他所教导的东西。」
科林詹金斯,普德赛:「现在新闻中充满了暴戾,我很高兴听到有人传布和平的讯息。如果对谋杀者与强暴犯都有效果,对政治人物应该也有帮助。」
珍纳,伦敦:「在这种暴力的时代,对世界问题的唯一答案必须是性灵价值的重新提升,我很高兴你们肯花时间访问有这种观点的人。」
吉姆,盖瑞旅馆:「禅修,应该比无所事事要好吧?」
韦伯太太,威克菲尔:「我对你们上一位客人非常感兴趣。那段访问应该送到内政部,让负责狱政的人听一听。」
诺曼怀汀,喀莱尔:「我每天都听这个节目,都有让我惊奇的东西,都有新的东西可以学习。今天你们的印度来宾真是令人着迷。」
克里斯凡斯,索尔斯伯利:「这段访谈真是非常有趣而且有启发性。如果人类能更专注于性灵与个人的自我价值,而不是那样重视物质世界,世上许多冲突都不会存在。」
乔斯克利夫兰,网络:「如果我们都能参加该有多好。我丈夫的童年非常不愉快,他内心藏有很多愤怒与负面情绪,要是他能听到那位先生所传授的东西,他就能过更快乐的生活。那位先生真是做了很多善事。」
莎林娜,赫里福郡:「我参加过好几个闭关修行的活动,与你们客人介绍的很类似,它们真的改变了我的生命。这样的课程在全世界都有,而且参加都不用钱。」
保罗吉拉德,巴辛史托克:「我觉得这次访问的时机很好,因为这个国家需要内省。这种功课能让心灵平静,减缓很多暴戾之气。让和平与静思能有一点机会。」
克劳汀,汉普顿:「我参加过葛印卡老师的两次课程。那是我所做过最困难的事情,但是效果非常惊人,让你进入你自己内在前所未见的深处。这个方法也帮助我度过一次很痛苦的生产过程。」
查尔斯史温尼,网络:「当你询问接洽的数据时,葛印卡先生并没有告诉你,这让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他不是上节目贩卖东西的。」
保罗,赫里福郡:「身为葛印卡老师的学生,我想指出,不仅是监狱囚犯有学习内观课程,狱卒也有学习。」
娜塔莉,雷敦史东:「我觉得与葛印卡先生的访谈很棒。我很想听到更多关于性灵方面的事情。」
汤姆卡文,格拉斯哥:「学校里应该也要教静坐,对不良少年也许会有效果,让他们不会变成罪犯。」
诺尔,伦敦:「我有静坐,我觉得内观是极佳的静坐方法,能够改变生命。谢谢你的精彩访问,吉姆。」
安吉拉,网络:「我对这次葛印卡先生的访谈以及听众的热忱正面反应感到印象深刻。我本来以为会有人批评他的作法是胡说八道,但是现在我对这个国家的人民产生了新希望,有这么多想要学习的开放心灵。」
泰瑞欧德汉,史康索普:「葛印卡先生真是很厉害。我认识一个人去上了他的课,从此摆脱了酒瘾。如果他的静坐方法可以用在每一所监狱与学校与工作场所,我想这个国家就会脱胎换骨了。」
威廉哈德森,曼彻斯特:「我的邻居早上过来喝咖啡,我们都停止聊天来聆听葛印卡先生的访谈。我以前从来没有在媒体上听说过他。这又是你们节目的一次创举。」
安德鲁戴维斯,圣尼欧特:「葛印卡先生可以在全国性的媒体上来教导他的课程,为这个法治破碎的国家提供一点希望。」
爱丽斯哈普,丹地;「我是一个营销经理。我的属下使用静坐方法,能够提升业绩达50%。静坐已经被忽视许久,难怪许多企业主管都在静坐。」
提姆沃斯利,哈德兹菲尔:「显然你的来宾是真诚的,不是来卖东西的,否则他就会推销他的书,他的录音带,还有他的付费电话号码。我很想多听一点关于他的事情。」
史提夫太太,新堡:「当谈到灵修时,我总是有点怀疑,但是这个课程听起来是不太一样,我听说这个课程开放给所有宗教信徒或非宗教人士,所以谢谢你,又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访问。」
珍妮弗,北利兹:「听众对于葛印卡先生的反应,证明了贵节目的确吸引了很广泛的社会阶层。」
(本文已获得BBC 许可刊登)
 
为法服务的正确意愿
以下是葛印卡老师在2005年3月5日于Dhamma Nasika对旧生所做的谈话,经过修改成为通讯主文

--------------------------------------------------------------------------------
亲爱的正法子女们:
我充满了喜悦,看到Nashik内观中心有这么多的禅修者。愿整个中心都充满了正法的震动,纯净的震动。来这里禅修的人必须要确定,他们不会在行动上或言语上做出任何污染到禅修中心的事情。于是禅修中心将可以造福将来无数人士。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人,都会在这片土地上受益,因为他们可以在这里踏上解脱之道。
管理内观中心的人负有重责大任。这里是法的土地,不是商业组织。内观中心的管理者要确保中心不会变成商业组织。法是无价的;不应该成为一项商品。
法是公开给所有人的。不应该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有如此的念头升起:「学生应该为食物与住宿与法的传授付费,不然我们要如何经营?」中心就会变成商业组织。要如何衡量学习正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只要收了费,法就会变成是属于富人的。有钱的人会付出最高的代价来换取平静。但是他们无法得到平静,因为当正法变成了一项商品,就无法带来平静。不管是现在或未来,大家都不能犯这个错误,把内观中心变成一个商业组织。
禅修者完成课程后的自愿捐款,不是课程的费用。捐款时绝不能有这样的念头。相反的,捐款时应该保持以下的纯净意愿:「我得到了这么多的利益,我参加十日禅修得到了这么多的平静,我学到了生活的艺术。现在我可以永远快乐平静地活下去,希望其它人也得到同样的利益!大家都好痛苦,一无所有的人当然痛苦,富有的人也是很痛苦,不识字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不分男女;所有人都在受苦。如果他们能学到这个消除苦厄的方法,他们就能够脱离痛苦。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获得利益!越来越多人能得到正法!希望越来越多人学习到生活的艺术!」在这种意愿下做出的奉献是纯净的、完满的,因为充满了善念。
任何内观中心都不能有任何歧视。不管是富人穷人,文盲或知识分子,这个种族或那个种族,这个门派或那个门派,这个传承或那个传承。人就是人,都是母亲生下来的。在这个国家不应该有任何歧视。也许歧视迟早都会发生,至少在内观中心不能有丝毫的歧视。
解脱的道路是开放给所有人的。正法是宇宙共通的。正法在所有国家都是一样。不管在哪里,只要练习禅修就会获得利益。正法是永恒的;正法之所以为正法,因为它永远能带来利益。不要让正法变成某个门派。将来,内观禅修者不会说,「我们是属于内观门派,我们与其它人不一样。」这是不会发生的。社会上有三教九流;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平静!愿大家都学到生活的艺术!愿大家都能改善自己目前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我们都应该发展这种爱与慈悲的感情。
凡是来学习正法的人,都应该发展这种感情。对于传授正法,管理中心,以及为法服务的人,发展这种纯正的感情更是重要。如果没有爱,没以慈悲与善念,要如何传授正法?我们只会让自我膨胀,「我已经传授内观给这么多人了,我建造了这么多关房,我捐了这么多钱。」
这是在做什么?为法服务的目的不是要膨胀自我。如果你能摆脱自我,你才能够为法服务。在这里服务的人─不管是老师或董事─都是法的仆人。在内观中心服务的人,都要抱着服务的意愿,不是为了赚钱或维生。在内观中心服务的每一个人都是法的仆人。他们都抱着服务的意愿来到这里,他们的意愿将使很多人获益。他们的服务都充满了爱与慈悲。
我们都是法的仆人。为法服务就是去服务来禅修的人。你要用爱与谦虚来服务,而不是像领薪水的员工。内观中心的董事可能会给某些服务全时的法工一些贴补,这不应该当成薪水。内观中心没有任何领薪水的员工。大家都是法的仆人,都希望能有机会来得到服务的功德。这种服务的功德是无价的。
当你把食物给饥饿的人,他们的饥饿就得到抒解。这是一项善行。当我们把水给渴的人,他们的渴就得到了抒解。这是一项善行。同样的,当我们把药物给病人,病人就会康复。这是一项善行。
所有这些善行都是好的,但是都无法与传授正法相比。我们当然应该把食物给饥饿的人,但是他们还是会饥饿。我们应该把水给口渴的人,但是他们也还是会口渴。我们应该把药给病人,但是他们还是会生病。他们无法获得长久的益处。
但是任何得到正法的人,开始走上正法的道路,就会得到永恒的益处。其中之一是他们能够面对生活中的所有起伏,所有愉悦或不愉悦的情况。他们永远不会痛苦,而能保持内心平静与快乐,因为他们的心灵能保持平衡,平等。他们能正确地完成所有的责任。
正法的赠与超过所有的赠与。正法的赠与如此卓越,因为当一个人领受了正法的赠与,当下与未来都会得到改善。
传授正法的人是在给予正法的赠与。但是所有法工也是在给予正法的赠与。如果没有法工的帮助,老师要如何传授正法?如果没有法工,要如何安排课程?
在许多地方,我看到厨房法工充满了爱心地准备食物,充满了善念。他们是如此致力奉献。必须及时为那么多人准备食物。如果他们只是为了薪水工作,他们怎么会如此努力?同样地,其它法工也充满爱意,善念与慈悲地服务。如果法工能无我地服务,正法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正法之地。否则,就会成为某个工业家的工厂;就会成为某个生意人的生意。
这里是正法的中心。这里不是商业或贸易中心。没有人是主人,没有人是仆人;所有人都是服务者。有人也许担负了传授正法的责任,传授禅修的方法。其它人也许担负了管理中心的责任。不管责任如何分派,我们都要抱持着服务的意愿。
这一代以及下一代的老师,管理者,董事,与法工们,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正法经过了如此长久的中断,终于回到了我们的国家。正法应该要保存下来,长久地为人们带来利益。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就算有人接受了一些实质的报偿,都应该遵守这个原则,他或她都必须是个禅修者。至少完成了一次十日课程,并且定期会参加课程。而且每天早晚都要禅修。
我回想起我老师的禅修中心,那里的纯净深深感动了我。那是一个完美的中心。大家服务时都充满了奉献的精神!
缅甸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一个非常博学的人,时常来到那里参加课程。如果没有举行课程,他就会在一大早来打扫整个中心,还有厕所。他在家中不做这种工作。但是在禅修中心,那是他服务的方式:「愿所有人都健康,愿他们都能享用所有的设施!」
当法工服务的人,要希望大家能够禅修,不受任何打扰。这里是服务的地方,为法服务的地方。大家都要注意这一点。我们不应该让正法的纯净流失。正法是公开给所有人的,我们应该以同样的情感与善念服务所有人。
大家在这个正法之地将得到重生。我也出生了两次。第一次是从我母亲的肚子里,第二次是我得到了正法,就像是鸟的两次诞生。一只鸟会诞生两次。第一次是以蛋的形式,第二次是真正的诞生,蛋壳就会破裂。
同样地,大家会在这里重新诞生,打破无明的蛋壳。正法将出现在他们心中;智慧将出现在他们心中。就像在全世界的禅修中心,在此服务要有正确的了解与意愿,让越来越多人能得到最多的益处!这是为法服务的唯一目标。不管法工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博学还是文盲,男性还是女性,都没有差别。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意愿必须充满了爱与慈悲。
愿所有来到这里禅修的人都快乐!愿他们都安详,愿他们都得到解脱!
愿一切众生快乐!
 
戒:法的基础
下文由原本刊登在1998年8月的“内观通讯(Vipashhyana Patrika)”内的文章翻译而来。原文由葛印卡老师在Zee电视台(Zee TV)的44场公开演说中的第三场讲稿改编而成。

--------------------------------------------------------------------------------
想要学内观 Vipassana---净化心灵的方法,必须到内观禅修中心。这个方法只能在有益学习的气氛环境中学到。如果你要学习读书写字,必须进学校。如果要保持身体健康强壮,必须到健身房。想学瑜珈或练气pranayama,得到瑜珈学校。同样地,想学内观,这个佛陀教导的精华,必须到内观禅修中心。你不需日夜都待在学校、健身房或瑜珈学校内,就可以学得技巧,然后回家练习。但要学会内观法,至少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必须在内观中心待上十天。
如果禅修的目的只是 为了使心专注,你可以向某位上师学习那种将注意力集中在念颂祷文持咒或观想形象的禅修方法,然后在家练习。这类技巧也许可以使心平静,使心专注,也可能会净化心的表层。但是内观不仅净化心的表层,它是一种对心的深层手术,去净化心的最深层--- 这是烦恼生起繁衍的地方。这些是累积了无数生生世世的不净烦恼。即使那些不相信前世的人,这辈子也累积了很多不净烦恼。深藏在内心深层产生不净烦恼的习性已经使心成为它的奴隶。这是很大的束缚。你必须把心由这束缚中解脱出来,改变这种不断产生不净烦恼的习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心作深入的手术。
当人生病的时候,必须到干净卫生的医院。如果必须要动手术,就得到无菌的手术房。内观是一种心的重大手术。因此,你只能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正确的学习-----不只没有空气污染,甚至也没有心的不净烦恼所产生的污染。
内观禅修中心从远古时代就有了,现在依然存在。中心的环境非常纯净。有茂盛的绿色植物,没有任何环境污染。那里平静、安详,且有一种有助禅修的气氛。最重要的是,在中心内除了内观,没有任何其它活动。因为只修习内观,整个中心充满了纯净的法的波动。所以是对心作第一次手术的理想地方。此外,中心内有经过授权而有经验的人在课程中教导这个方法,以协助手术的进行。自行尝试学习这个方法是不恰当的。
内观并不复杂,它是非常简单的方法。人们可能觉得只要听过开示或看书就可以自己开始练习内观。不过我必须告诫你们,内观是常严谨的工作,非常精密的工作。至少在第一次,你必须在一个有助学习的环境中待十天,在知见清楚、有经验且经过授权的人的指导下,来学习这个方法。十天之后,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
在家里不可能持续长时间禅修。因此,在家中的手术就没有那么深。在中心学过内观后,你可以在家中早晚练习。当你觉得需要动另一次深层手术时,就再回到内观中心。
还有另外有一个原因必须到禅修中心学习内观。这个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开发纯净的心。这十天待在中心学习内观,你实践了戒律(sila),没有破戒:你不杀生,不邪淫地过了十天的独身生活,不妄语,不偷盗,不用任何烟酒毒品。
你了解到为了过守戒的道德生活,必须要掌握住心。如果人不能掌握心,如何有美德?但是你只能在过着道德生活时才能学会这个方法。所以难题来了,要过守戒的道德生活,你必须要能掌握住心。心必须纯净。为了掌握心,净化心灵,你必须过着守戒的道德生活。你该先准备马,还是先准备车?应该先守道德,还是先专注和净化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贤明的老师们建立了到禅修中心学习内观的传统。你可以在那里实践五戒,也就是说不会有任何言语或身体行为扰乱他人的安详与和谐。怎样你才不会有伤害他人的行为呢?禅修中心的气氛,以及十日课程中每天繁重规律的作息让你很容易守五戒。学员每天由早上四点忙到晚上九点,根本没有机会破戒。为了防止妄语,禅修中心还有一条规定:禅修期间必须保持静默。学员之间不能交谈。当然,你可以跟老师或助理老师谈话,澄清方法上的问题,或是向管理人员反应生活上的问题。即使跟他们说话,你也要非常小心不要犯戒。不可以夸大或隐瞒事实。这样一来,课程中就很容易守住不妄语这个戒。所以,sila-戒可以守得很好。学习内观先要有良好戒律的基础。如果学员依照指示练习,一定会有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戒律这个基础,学员就不会进步。
佛陀在世的时代也有很多导师,如同现在的有些导师一样,会告诉学生「为什么需要道德戒律呢?去做你想做的事。自由自在地享受你的生活,尽情耽溺感官的欢愉。即使是这样,我也可以教使你们喜乐的禅修技巧。」这类所谓的灵性上师吸引了大批的学生。人们总是会找寻轻松容易的方法。如果这些学生真的不必持戒,又可以得到解脱的快乐,那他们还需要什么呢?
这种有害的妄想在内观,在法的真实道路上,是没有用的。戒律的基础是绝对必要的。你必须了解为什么它这么重要。毕竟你是要动心的手术。仅仅在心的表层得到喜乐并不是内观的目的。你必须进入心的最深处去净化它,这是不净烦恼升起的地方,烦恼累积的地方。这是很深的手术。如果心的表面混乱不安,很激动,就会造成粗糙迟钝而不纯净的波动。这样的波动是种障碍,会阻碍你进入心的深层。
假设你要到海底去探勘油田。当季风来的时候,探勘的工作必须停止,因为在浪很大的时候不能在深海探勘。季风过去后,雨停了,大浪消退以后,这时候才可以开始探勘,即使浪还没有完全停止也没有关系。同样的,心里也有不净烦恼的波涛。当你破了任何一条戒--- 不论是杀生、偷盗、饮酒、妄语或邪淫-----在心的表层会掀起很大的波涛使你无法进入深层。如果你要在心的深层下工夫,即使有不净烦恼的风浪,也不要复制增加它而造成内心不净的汹涌波涛。
整个禅修中心的气氛有助于你达到这样的境地。你必须严格遵守规范,纪律和课程时间表。如果在守纪律的状况下用功,你会得到利益。人们到禅修中心去不是为了郊游或暂离生活责任来度假十天,而是为了去禅修,藉由非常严谨的禅修来去除不净烦恼。你必须十分认真且持续地用功。当你了解,接受并遵守规范后,就会开始精进地用功。
你要作什么功课呢?一开始先学习使心专注的方法。为了使心专注,你必须藉助某个专注的对象。有很多对象都可以帮助你练习心的专注。发现内观的佛陀,告诉我们一个随时与我们在一起的对象。这个专注的对象由我们出生开始一直到我们死亡的那一刻,随时都与我们同在。它就是我们的呼吸,由出生那一刻起到死亡的那一刻止,随时都保持吸进呼出。不管你是睡着或醒着、坐着或站着、走路、旅行、吃、喝,任何状态下,气息都保持吸进、呼出。把呼吸当成我们专注的对象。自然平顺的呼吸,自然地吸进,自然地呼出。你只是观察它,什么都不必作。你不必练习呼吸或控制它。不必控制,只要如实地观察自然的呼吸。如果是深的呼吸,你察觉它是深的。如果是浅的呼吸,你察觉它是浅的。如果经过左鼻孔,你察觉它经过左鼻孔。如果经过右鼻孔,你察觉它经过右鼻孔。如果经过两个鼻孔,你察觉它经过两个鼻孔。
你所要做的只是观察,保持觉知,就只是这样。这不是在练习控制呼吸。这不是练气pranayama。Pranayama有它的好处,但它是完全不同的技巧,与内观完全无关。在内观的时候,你只是客观地如实地观察,你自身的实相慢慢地呈现出来。只是纯粹观察,而不是练习呼吸。气息自然地进来,就把注意力放在鼻孔进出口处,鼻孔内,一直上到鼻孔内的通道,你观察气息进来,气息出去。气息自然地进来,自然地出去。自然地进来,自然地出去。你并不去控制它。你不需要去改变它。如果它经过左鼻孔,不需要把它变成右鼻孔。如果它经过右鼻孔,不需要把它变成左鼻孔。如果它是深的,不需要把它变成浅的。如果它是浅的,不需要把它变成深的
我们如实地观察呼吸─yatha-bhuta-nana-dassana─意思是我们要有智慧地观察。气息进来,气息出去。不管气息是经过左鼻孔,经过右鼻孔,还是经过两个鼻孔,你非常注意它的进出。你客观地观察它。什么是客观地观察?有一个人坐在河边,他无法控制河水的流动。他不能让水流加速,也不能让它减慢。如果河水是脏的,就是脏的。是干净的,就是干净的。如果浪很大,浪就是很大。如果没有波浪,就是没有波浪。那个人坐在岸边就只是观察水流。这是河的水流,它在流动。就只是客观持平地观察。同样的,你不该尝试去控制气息的进出。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地方,你客观持平地观察,其它什么都不作。
觉知气息进来,觉知气息出去。其它什么都不作。也没有什么要作的。我们只需要观察。有什么比这个更容易的呢?但是当你有空可以参加十天的内观课程时,会发现这是很艰难的工作。它真是非常地困难!你甚至还没观察到两个呼吸,心就开始打妄想。很难在心跑掉之前,观察到两次呼吸。心会不断地跑掉,学员必需不断地把心带回到呼吸上。
有时候学员会变得焦躁,因为心的这个变化无常的本性,甚至无法保持专注在两三个呼吸上。学员可能会感到难过"噢!我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啊?这么简单的工作,我什么都不必作。这就如同坐在河边观察河水流动一样简单。同样地我只要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进出口处,观察气息流动。我仅仅需要观察气息流动,不必作任何劳动或练习。为什么我没办法做好这么简单的工作?"
学员因为不安定的心而感到烦躁。这时候课程的指导老师会告诉学生"噢!不要!不要!不要对自己生气,也不要对自己的心生气。愤怒终究是愤怒,烦躁就是烦躁。它会使你变得非常痛苦。你来这里是为了脱离旧有的易怒习性。只要察觉到'现在我的心跑掉了。'就接受它。然后重新开始勤奋地用功。"
学生又开始观察呼吸。然后心又会打妄想。一旦学生察觉到,他又把心拉回来观察呼吸。「噢!又打妄想了吗?别担心,再重新开始观察呼吸。」当你持续这样做一天,两天,三天之后,你将开始体验到好处。
每个内观学生都必须用功。想要在纯净的法的道路上前进的学生,都必须有耐心地努力用功。没有其它任何人可以帮助学生。已经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唯一能帮忙的,只有这个指引--「就这样做。用这个方法在这条路上前进。」
你必须自己走这条路。当学生在这条路上前进,他开始了解到「噢!这条路充满快乐。这条道路让我满足。这条路充满安详。」走在这条路上,当你不断地由不净烦恼中解脱出来时,很大的喜乐将会出现,很大的满足将会出现。任何人走上这条纯正的法的道路,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体会到真正的安详,体会到远离所有痛苦的全然解脱。
 
没有力量可以阻挡法
以下的文章改编自葛印卡老师1994年1月16日,在Dhamma Giri年会的开场致词

--------------------------------------------------------------------------------
我们都是佛陀的子女,继承了佛陀的慈悲,帮助众人脱离痛苦。法工、事务长和老师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更多受苦的人脱离痛苦。当我们看到人们由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而且我们觉得快乐。
我们并不是藉由传布法来设立宗派--永远都不该有这种疯狂的想法。佛陀传法是要帮助人们脱离痛苦,而不是为了设立宗派。每个人都可以各有称谓,各属于不同的团体,各有不同的肤色或性别,而这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我们应该想「他或她是个痛苦的人,我能如何帮助他们脱离痛苦?」就只是这样,没有别的了。
我要强调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把法的种子传播到下一代。现在这世代的心是非常肥沃的土壤。如果我们把种子播到年轻的世代,这些孩子将来就会有一个快乐,安详,美好的人生。小孩还没有被仪式,典礼或哲学思想所限制。他们应该在这个年纪接受纯净的法。我们必须多开些儿童课程。
第二件事,任何为法服务的人,不论是老师或法工,就是代表法。你们是佛陀的子女,因此你们身负重任。如果有人指示一条路,人们在踏上这条路之前,会先看看这个指路人的手指,如果这个人的手指脏了,沾有血迹,人们就会开始犹豫。为法服务是为了帮助人们踏上法的道路。你的生活方式和与人相处的行为必须非常清净。即使只是如此就会启发人们踏上这个道路。
法工、董事、老师都必须不断地检视自己「我有没有作错什么?如果有,我应该修正错误,改正自己。即使是一般人,为了自己好也应该改正自己。而现在我代表法,改正过错就更重要了。」
你们每个人都应该检视自己,「为法服务的时候,我犯了什么错吗?」「我犯了这项错--我对某人说话态度无礼,我的话很严厉。」或是「我生气了,为法服务的时候缺乏爱和慈悲。」或是犯了其它错误。
首先要接受它,然后下定坚强的决心,未来决不再犯。你的确还没有完全从不净杂染中解脱出来。这些不净杂染会不断浮现。但你要很小心地不要让它击倒你,尤其当你在为法服务他人的时候。
当你接受错误的时候,就好像把盖子打开,不再掩饰曾经犯过的错误。另一个好处是,当你愈能敞开心胸接受错误时,你的自我就开始减轻。如果你掩饰错误,你的自我就开始膨胀,而这样是伤害自己,伤害法。对你是很不好的。
所以,接受错误,下决心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这会帮助你从自我中走出来,学习如何用谦卑的态度服务。这就是anatta-无我。这样做并不是在进行仪式或典礼,这是种健康的净化过程。法的工作不但是要净化自己,也是帮助他人学习如何净化他们自己。我确定你们都是来贡献时间、精力并提供服务帮助他人,而不是来膨胀自我的。
法会传布开来。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法的传布。如同乌巴庆老师常说的「内观的钟已经敲响了。」我们有幸成为法的工具,有绝佳的机会来为自己的解脱增长波罗蜜。我们要很感谢这些来学法的人,因为他们给予我们增长布施(dana)波罗蜜的机会。法的布施是最好的布施。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
愿你们在法中成长,愿你们在法中发光。你们都是法的代表,愿人们被你们的服务所吸引。愿今年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法的道路。愿今年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痛苦。愿更多的人脱离他们的痛苦。愿正法传布。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解脱。
愿一切众生快乐
 
玩火
葛印卡老师讲

--------------------------------------------------------------------------------
来跟乌铁老师学习禅修的人之中有位佛教学者,他非常有学问。可惜,他对于内观理论,似乎比亲身体验还热衷。但他还是顺利完成十日课程,而且开心的离开了。
几个月之后,这位学者来拜访乌铁老师,并且恭敬地在老师面前放了几册书。
「老师,我完成一部解释如何禅修的书,要献给老师。」他说。
「你带来的这几本书要献给我?」乌铁老师问。
「喔,不!老师,全部都是。」
「很好,如果你想全部献给我,那把所有的书都带来这里。」
这位学者满心欢喜想着,乌铁老师也许会为我的作品举行祈福仪式。几天后,他载着满车子的书回来了。
「这些是全部的书?」乌铁老师问。
「是的,老师。」这个人得意洋洋的回答。
「非常好,全部摆在那边的空地上。」乌铁老师说。
这位学者照着乌铁老师的指示,将书整齐的迭成一落。
「现在,去厨房拿桶煤油和一些火柴来。」乌铁老师继续说。
「老师,煤油和火柴?」学者困惑地问乌铁老师。在这个仪式中,乌铁老师会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没错!煤油和火柴。」
这位学者继续照着老师所讲的去做,虽然他有点不太情愿。当他带着煤油和火柴回来时,乌铁老师对他说:
「很好,把煤油洒在那些书上,点火烧了。」
「什么,老师!你在开玩笑吧!这些书是我花了几个月才写成的。」学者再也按捺不住了。
「你如果用这些时间禅修会比较好。除非自己已经深入禅修,否则你如何对别人解释禅修呢?而且,即使你对禅修正确了解了,又怎能期望他人从书上学会禅修?他们只会像玩火的小孩一样烧到自己。这些书还是烧了好!」乌铁老师回答他。
 
学生生活中如何应用内观
以下是葛印卡老师在Dhamma Giri法岗,2002年9月18至29日的十日课程慈悲日当天,为来自Symbiosis Centre of Management、HRD (SCMHRD)以及Symbiosis Cent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IT)的学生所作的演讲。经过修改以刊登于内观通讯。

--------------------------------------------------------------------------------
这里要讲几句话帮助你们了解,如何把在此所学到这个绝妙的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里。如果你们不能在日常生活里应用它,那就枉费了这十天参加课程。它并非仪式或典礼;它是生活的艺术。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内在安详与和谐,并帮助他人过得安详与和谐。要怎么利用这个方法来达成这个目的呢?
身为学生,你们很幸运,学院的院长了解这个绝妙方法的功效,并提供你们学习的机会。这方法不但能在学生生活中帮助你,在毕业后也有帮助。你可能成为主管、政府首长或是企业的老板。
身为学生,有些人可能容易紧张,即使对于所学科目已研读并充份了解,但考试时却紧张地全部忘记而无法正确做答。你可能拿了低分或不及格。透过学习这个方法,紧张感会减低。每当发现自己变得紧张,就睁着眼睛专注在呼吸上几秒钟。只要几秒或几分钟专注于呼吸。你们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紧张感会消失。如果正在考试,你就能写出正确答案,得到好分数。再一次,当你处于压力环境感觉紧张时---比方说与上级主管开会时,因为紧张而无法好好面对所处环境,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心情平静。你就可以成功地面对任何情境,因为一个冷静、平稳的心是很强而有力的。
当心处于焦躁困惑时,对事物的理解力会降低。由于你的心满是困惑与混乱,以致无法正确了解老师所教的科目或是书本内容。即使读了一遍又一遍,却还是不了解。
每当你发现心非常焦躁时,就练习几分钟Anapana 观息法或是花几分钟观察感受,这会使焦躁的心平静下来,对学科的理解力也就增加了。同样地,当你们处理事情时,如果心非常狂乱、焦躁,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时,透过练习这个方法,你会知道如何使心平静下来,并做出正确的决定。
你们这个年纪,很自然地会出现另一个问题。情欲生起、性欲生起。性欲可能击败你,把你变成它的奴隶。你可能试着压抑它,但愈压抑内心就变得愈激动。你也许做出不当行为来表现它,却在事后感到后悔:"噢,我不该这样做,那是错的。"你又变得痛苦不安。
当你规律地练习内观时,会发现心里生起的任何念头,在身体上都会伴随着产生感受。这就是这位超级科学家的伟大发现。人们误以为佛陀是宗教的创始者,他和宗教毫无关系。他是位研究身心交互作用的超级科学家。他发现心如何影响物质(身),物质(身)如何影响心,而人们由于无知,对于心灵深处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便开始产生某些染污或不净而变得痛苦。
佛陀发现了一个方法,藉由这个方法,只要不净烦恼生起,你观察它,便能从中脱离。如何观察呢?他发现了一个方法。当心念生起时必定伴随着身体的感受。这是自然的法则;这并不是佛陀发明的。所以,每当情欲、害怕或沮丧生起时,身体一定会有感受。这个感受与心中所浮现的念头相关。你只要接受事实:"这个念头出现了",比方说恐惧、情欲、自我意识、或任何不净的念头出现时,你就感觉在身体出现的任何感受,并开始观察它。
如果正确地、并持续早晚练习内观,你们就会了解:"任何感受,无论是愉悦或不愉悦,粗重或微细,都有相同的特性:生起、灭去;生起、灭去。如此无常,如此短暂!所以这个生起的不净烦恼也是无常的。它并非永久的,就让我看看它会持续多久!"
由于你是客观地观察,所以不净烦恼无法击败你。它会越来越微弱终至消失。你可以在学生生涯中,善加利用这伟大超级科学家所发现的绝妙方法。
以后,在职业生涯中你们会担负更大的责任。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内观的话,负面情绪会随时出现。当你们产生负面情绪时,会使身边的人紧张不安。你周遭的整个气氛也变得躁动不安,而你的下属如何能在充满负面情绪的气氛中好好工作呢?
透过练习内观,你的态度开始改变,开始产生正面情绪。有人犯错了,那又怎样?非常慈爱地,和善地,用慈悲来对待犯错的人:"噢,他是无知或对这个问题不了解,所以犯了错。"冷静慈爱地说明,你会发现结果将很圆满。每个跟你工作的同事或下属,也会因为整个环境气氛变得很安详与和谐,而工作表现更好。
我是从自己的经验得知的。学了内观以后,我的下属也开始练习内观,我的生意营业额和利润因此增加了很多倍。整个工作环境充满了正面的创造力。每位员工都努力工作以获得更佳成果。会这样的。这个方法将会帮助你。你与同事、下属、上司间的关系会非常融洽,生活也会很安详和谐。
这个方法不是宗教的仪式或典礼。你们做瑜珈或其它运动是要保持身体健康强壮,这很重要。同样地,内观是心的运动。如果你们每天早晚练习,将会发现心变得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健康,带来正面的成果。
好好利用这个方法。别把这十天当成宗教的仪式、习俗或典礼。你们来此很科学地学习了一个方法,可以自利、利他的方法。当内心产生不净烦恼时,你们就是这个不净烦恼的第一个受害者。每当产生任何负面情绪,你就是第一个受害者,而不仅你自己痛苦,你也会使他人痛苦。
透过练习这个方法,你会学到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内在安详与和谐,以及如何让你的周遭只有安详与和谐的气氛。
愿一切众生快乐!
 
自依止(依赖自己)
本文于2003年10月26日印度过新年的时候,葛印卡老师在孟买Jamunabai Narsi 学校以印度语对旧生开示,2003年12月在Vipassana Patrika(内观通讯)刊出。

--------------------------------------------------------------------------------
你们聚集在这里参加新年的集体共修。要知道过新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集体共修。对我们而言,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一样重要。我们必须重视每一时刻。我们必须重视禅修。你们今天能够来此共修是一件很好的事。佛陀曾经说:『Samagganam tapo sukho』,能在一起共修是极大的幸福。究竟什么是幸福呢?当我们的苦恼解除,幸福就现身了。禅修就是为了要解除我们的苦恼。苦恼的原因为何?苦恼来自身心内在的杂染。人们却用一生的时间从外在来寻找苦恼的原因,并且试图移除这些外在的因素。修学内观之后,你们了解无论有什么外在因素,苦恼是从我们的内在生起的。为何苦恼会生起呢?因为内在的心产生杂染。一旦内心产生杂染,苦恼随即生起,就又强化了我们生起杂染的习性。这样的情况一再重复,内心一再生起杂染,就更加深我们的苦恼。
要如何免除这种苦恼呢?要除去使我们苦恼的明显外在因素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要除去内在苦恼生起的原因。我们希望免除苦恼,却又不断地培养对愉悦感受生起贪欲和执取,以及对不愉悦感受生起嫌恶的习性反应。这种习性模式日以继夜地持续着,纵使在深层的睡眠中依然如此,身体生起某种感受-如果是不愉悦的,你会产生嫌恶;如果是愉悦的,你会产生贪爱。现在你学习以觉知心去观察这些感受,不论是对愉悦或是不愉悦,乃至中性的感受,都不生起任何杂染,这样就足够了!你们多生累世以来已经成为内心杂染的奴隶,而且现在这一生仍然持续着。你们非常幸运能够接触内观,学到解脱之道,这是一个使你们免于生起杂染习性的方法。如果你们不能够善用这个方法就太愚痴了,快从这愚昧中走出来。假使你们能了解内观最原始纯净的风貌,你们就不会犯这种错误了。
你必须奋力对抗这些杂染,你必须彻底打败消灭它们,你必须有此体认但却不生起我慢。有何道理您应当生起我慢吗?如果你的身体或是手弄脏了,你立刻会清洗,这个时候,你并不会生起我慢,因为清洗自己是你的责任,又有谁能帮你清洗干净呢?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你的心受到污染,那么净化自心也是你自己的责任,又何来增长我慢呢!
每一个禅修者都应该了解,自己必须为杂染的心负起全责,并没有其它外在的力量或看不见的生命体在染污你的心,任何无形的众生为何要来污染人们的心而使人们苦恼呢?我们会不断在心中生起不净乃是由于无明。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不要再让新的不净杂染生起,对于旧有的不净杂染也要连根拔除,如此才能逐渐走出苦恼,走出束缚,迈向解脱之路。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在古印度,这个自然法则称作 rta,法的精髓。假如你让内心受到染污,你就一定会受苦。如果你移除内心的杂染,你就一定会快乐。这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没有人能够改变它。如果播下苦恼的种子,所结的果实就是苦的。而如果你播下快乐的种子,就会得到快乐的果实。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却时常忘记。因为这个简单的法则被遗忘,所以内观的正法就在印度消失了。还有其它造成它消失的原因,其中一项就是人们相信有某个权威者会祝福我们使我们解脱。或许你可以终其一生欺骗自己,但试想为何此人只祝福你而不祝福其它人呢?
这权威者被称为是全能而且爱一切世人,但即使是解脱者也没有能力去解脱每一个人,甚至也无法慈悯所有的众生。所以当你相信:因为你歌颂某人,奉承他,赞美他并且崇拜他,他就会使你得到解脱时,你就是在欺骗自己,并且遗忘了正法。而喜欢听到人们对他歌颂和奉承的人,又是哪门子的解脱者呢!
要了解去除杂染是你们自己的责任,别人能为你做的就是慈愍地为你指引一条道路。当人们了解他们必须依循自然的法则或全能上帝的法则来生活才能解脱时,他们开始走在法的解脱道路上。但是当人们开始了解这件事,却会让神职人员感受到威胁,因为牧师祭司们认为如此下去,他们的影响力会自然衰退,想想看:如果人们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解脱,就不再需要这些牧师、主教或是神职人员了。因此牧师们就作如是的宣传:「你们都太脆弱了,太不纯净以致于无法自己解脱。到我这边来吧,我会帮你们进行宗教仪式,或是念诵祝祷文,可以洗清你们的罪恶。」
修行内观能成为自心的主人,但是以所耗费的心力相比,若能交给神职人员来完成,显然是容易得多。「这样子太耗费心力,神职人员将会为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并且使我们得到解脱。有人会祝福我们。」你要小心避免落入这个虚假的陷阱。想想看!为何整个世界到处充满痛苦?有这么多的人在祈祷,为何他们的苦恼尚未去除呢?然而你停止了探究,结果你也不再改造自己了。你或许可以相信这个世界是由全能的上帝所建立,祂制订了所有的律法。果真如此,如果你想要取悦于祂,你就必须跟随祂所制订的法则,才能得祂欢喜。要不然,你只是歌颂祂却违背祂的法则,就如同违背了国家的法律而行贿政府官员为你办事。你将神与这些腐败的官员纳入同样的水平了。
为何修行内观的方法会在印度消失呢?它就是在这些神职人员的手中消失的。这并不限于某一个宗派,所有的宗派皆如此。即使是佛陀的传承也不例外,这传承的僧侣也开始做相同的事:「来吧!我们来进行这些仪式,我们将给你慈爱,我们会使你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他们还会说:「我们不会要求你作任何仪式,也不会要求任何供养。我们将为你作一小时的慈悲观,帮你除去负面情绪。」这样的老师就是残害正法的敌人。
唯有能使我们自我依靠的法,才是正法。所以每位内观老师的责任就是教大家依赖自己 "Atta hi attano natho" 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而非其它人。 "Atta hi attano gati" 你创造你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善或不善的境界,乃至超越一切缘生法的完全解脱境界。假如你能正确了解这个道理,就没有任何老师能以任何方式伤害到你。如果有任何老师告诉你说:「坐在我面前一个小时,我将赐予你慈悲并且驱除你全部的罪恶。」你将会起身离去,因为你并不需要这样的慈悲。但有的学生会坐在老师面前合掌并恳求:「老师啊!请你洗净我的罪恶。」
今天,这类老师因为坐在法座上,他们有可能为了从学生那里博取声望和尊敬,而做出上述的事情。再经过一两个世代之后,这些老师会开始要求供养,他们会说:「我们已经去除了你们所有的不净杂染,而你们尚未回馈任何东西。无论你们布施什么都会是很的大功德,那将引领你们到达天堂或是更高的天界。」然后这种作法就会开始风行。所以我现在就要告诫你们所有人:无论我在世与否,千万不要让正法遭到破坏。每位禅修者都应该学习自立。而每位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教导人们自我依止,并且激励他们达到解脱:「你们染污了自己的心,你们必须自己去除这些杂染。我正在为你们揭示我所奉行之道,假如你们能依循此道,你们也将能去除自己的不净杂染。」若能如此,正法将保持百千年的纯净并广利大众。但假使教士僧侣们宣称:「我将会让你们得到解脱。」或是「我将诉请无形的力量来使你们解脱。」则正法就会如同以往一般地腐败了。
因此,有智慧的内观老师和学生们,必须要自我警惕。要以谦卑的心摆脱自我意识,为了能够利益广大的人们,必须保持正法的绝对纯净。如果每个人都能了解这点,正法的传播就会导向真正的幸福快乐,真正的利益。解脱之路将为所有受苦的人们敞开,任何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都会蒙受其利,而正道也将得以保存。
否则,如果人们形成这种想法:「既然有人能使我们解脱,为何还要自己费尽心力呢?为何还要参加十日的内观课程呢?为何我们要保持静默和不吃晚餐?我们不用如此了。这个人将为我们作慈悲观,因此我们一定能够得到解脱。」那正法之道就会渐渐流失。在未来,有些愚痴的人的确会如此。但是那些明智的内观禅修者则不会支持这种愚蠢的想法,反之他们会认为:「我们已经接触到这无价的珍宝,它对我们利益良多,但愿有更多人得到同样的利益。在这世界上还有许多受苦难的人,但愿他们也能发现到这一条正法的道路。但愿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能够由苦恼中走出来。」这样的想法非常有益。
如果要重新建立正法,就要确定能保有它原始的纯净。愿正法能够以它原始纯净的方式长久地建立起来!让我们大家尽一己之力建立纯净的正法。愿正法带来无比的幸福与和谐,愿一切众生安详、快乐,得以解脱!
Bhavatu sabba mangalam!
 
死亡的典范
葛印卡老师讲

--------------------------------------------------------------------------------
Dr Tara Jadhav在1986年参加了首次的内观十日课程之后,就不再到处寻寻觅觅了。
因为她已经找到纯净的正法之道。她无须再四处寻求任何其它修行方法或技巧了,她全心全意地奉献,开始在这条道上持续前进着。
由于Dr. Tara Jadhav已无其它世俗的牵挂,所以她大部分时间都精勤修持正法。她已在这条正法之道上修持了好几世,累积了足够的波罗密,因此能够轻易地修习内观。就如同水中的鱼,不用教它游泳,就能自在地游来游去。同样地,Tara 也不需接受特别的指导,就能正确地修持。
她不仅有正确的修行技巧与适当的环境,而且全心投入,精进的修持。由于她已具备了慈悲与无私奉献的特质,因此在1989年被指定为助理老师,1995年成为资深助理老师。尽管已相当年迈,她依旧全心奉献于法的服务,并且从指导内观学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布施波罗密。
她在八十二岁的高龄,参加了Dhamma Giri-法岗为指导老师所举办的自修课程。这个课程从1996年12月2日早上的观呼吸法(anapana)开始,她终日专心地禅坐,晚间六至七点的共修时段,她仍在自己的小关房单独禅修,然后回到禅堂听开示。
大约在7:30开示进行不久之后,她双膝着地跪坐着,双手掌触地,俯身向前叩头礼敬。一次,两次,第三次叩头后,她没有再起身,她在向正法礼敬中,结束了人生的最后一口气息。
她身旁的禅修者起初还纳闷着,因为通常都是开示结束后才会行三跪拜礼的。她为什么要在开示的前段礼敬呢?原来这是她此生最后一次的礼敬。而且在每一次礼敬时,她都轻声说着:「无常、无常、无常」(anicca, anicca, anicca),这就是她最后的话。
所有资深的禅修者都非常了解礼敬不应该变成一种机械式的反应。只有在对头顶的无常感受保持平等心时,礼敬才有意义,Tara总是以此了知无常的平等心向正法礼敬。即使在最后一次礼敬也是如此。
Tara 总是对身旁禅修的人说:「我晚年唯一的愿望就是,我要在这块正法之地禅修时,舍离我这个色身。」她强烈的法愿得以实现。Tara也得到祝福。她的内观修行有成,在这条解脱道路上,过着正法的生活,最终又立下了死亡的典范。
 
熄灭怒火
译自印度语内观通讯

--------------------------------------------------------------------------------
喔,这颗狂乱的心啊!
虽然已过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但你那骚乱不安的念头却从未停过。你那愤怒的炽热炭火依旧在心中闷烧着。唉,无知的人啊!正因为你不断地燃烧愤怒之火,才会受这种灼热之苦,而你却对此毫无所知。
你依旧不断煽动着这些愤怒的火苗。这只会助长火势,除非你已找到了灭火之道,否则是无法让怒火止息的。
有人贴切地描述着:
Sine sippam sine dhanam sine pabbatamaruham
Sine kamassa kodhassa ime panca sine sine
工艺技能会逐渐纯熟;财富会积少成多;山峰也是要逐步攀登的;同样地,欲念与愤怒也会逐渐累积增长。所有这五种事物都只会逐渐累积。
愤怒就像是正在燃烧的火,如果再添加柴火,那么只会愈烧愈盛。
Appo hutva bahu hoti vaddhate so akhantijo.
激动烦躁会将愤怒的小火苗燃烧成狂怒之火。
Asangi bahupayaso tasma kodham na rocaye.
燃烧之后所带来的只是更难忍受的剧痛,那一位智者会想要这种具毁灭性又痛苦的愤怒之火呢?但愚者却一直点燃它,全然不解这个有害的后果。
Vanijanam yatha nava appamanabhara garu,
Atibharam samadaya annave avasidati;
Evameva naro papam thoka thokampi acinam,
Atibharam samadaya niraye avasidati.
就像超载的商船终将沉入大海一般,愚者也会因不净染污的逐渐累积而陷入悲惨的状况。
Anupubbena medhavi thokathokam khane khane.
Kammaro rajatasseva niddhame malamattano.
智者就像银器工匠辛苦地从矿渣中粹取出纯银一般,辛勤不懈地净化这个充满贪、嗔与愤怒的心。愚者的心不但没有减少不净染污,反而逐渐累积染污,也因此饱受怒火之苦。姑不论这内心之火是否烧伤了其它人,它一定会烧伤自己。
Katthasmim matthamanasmim pavako nama jayati;
Tameva kattam dahati yasma so jayate gini.
就像摩擦两根木棒所产生的火会烧掉木棒一样,由内心摩擦而生起的愤怒之火也会烧伤你。
这愤怒之火因与某位无知者摩擦而在内心点燃了,但这火是并不因为烧伤了你而灭除掉你的一些无明。
Evam mandassa posassa balassa avijanato;
Sarambha jayate kodho sopi teneva dahyati.
不管与那一为无知者摩擦而点燃了愤怒的火苗。愤怒之火开始燃烧。不论是否烧到其它人,但却一定会先烧到自己。
那人是痴无知之人修行者或圣贤又有什么关系?不论是由苦树或檀香树的木棒摩擦而燃起的火苗,火总是先烧毁起火的木棒。火会烧。不论燃料是煤炭、燃油、电力或瓦斯。因此智者要随时警觉。不论任何原因,都不会让火点燃。
Sutva rusito bahum vacam samananam va puthujananam;
Pharusena ne na pativajja na hi santo patiseni karonti.
因为智者不会被羞辱激怒而去羞辱对方。智者了解愤怒只会燃起更剧烈的愤怒之火,就如同火上加油一样。既然知道自身与他人的利益,当然就不会恶言相向以点燃怒火,也不会反唇相讥来火上加油了。
Mavoca pharusam kanci vutta pativadeyyum tam; Dukkha hi sarambhakatha patidanda phuseyyum tam.
所以智者是从来不会口出恶言的。若非如此,听者必回以恶言,充满愤怒的每个字眼只会带来伤害,而口出恶言的人必然会受苦。
Yo kopaneyye na karoti kopam,
na kujjhati sappuriso kadaci;
Kuddhopi so navikaroti kopam,
tam ve naram samanamahu loke.
善者从不愤怒以对,也不会被激怒。或者是,从不表达出怒意。唯有如此,修持者才是真正的圣者。因为唯有智者才能使愤怒无机可趁的。
Alaso gihi kamabhogi na sadhu,
asannato pabbajito na sadhu;
Raja na sadhu anisammakari,
yo pandito kodhano tam na sadhu.
在家之人不应怠惰或沈溺于感官欲乐之中;出家者不应自我放纵;一国之君不应仓促做决定;而有学问的人则不应心存忿恨,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被愤怒所支使的。
智者善于自我防范,而且知道唯有保护他人,才能使自己受到保护;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Attanam rakkhanto param rakkhati,
param rakkhanto attanam rakkhati.
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别人;而保护别人也就是保护自己。不受愤怒驱使的人,必然也不会以愤怒待人。唯有如此,才能保护自己及他人。这就是真正的善德。
Ubhinna-mattham carati attano ca parassa ca;
Param sankupitam natva yo sato upasammati.
善者能以他人的愤怒为戒,而保持平静,这就是利益众人的智慧。以愤怒相对只会让彼此都受到伤害。
多么愚痴的心啊!要知道你所走的正法之道就是容忍之道、和谐之道、宽恕之道、坚忍之道啊!现在的你还不能像佛陀一样,不皱眉。但是,只要嗔恨一生起,你就能快速地将它放下。尚未成佛的菩萨即一世又一世地如此修持。
Uppajje me na mucceyya na me mucceyya jivato;
Rajam va vipula vutthi khippameva nivaraye.
菩萨早已警觉到这生起的嗔恨会成为终生的枷锁。就如同刚生起的沙尘暴迅速被暴雨扑灭一样,怒火也应该迅速扑灭。菩萨就是这样做的。
Uppajji me na muccittha na me muccittha jivato;
Rajam va vipula vutthi khippameva nivarayim.
因为愤怒无法掌控我,所以我不会成为它终生的奴隶。就像雨水很快地清除沙尘暴一样,我也可以很快地平息愤怒。
Yamhi jate na passati ajate sadhu passati;
So me uppajji no mucci kodho dummedhagocaro.
嗔恨是多么剧烈的伤害啊!不愤怒时,才能清楚地了解这个道理。然而,当愤怒生起时,所有的理性立即被摧毁了。所以,即使如此具有破坏性的愤怒生起了,我仍旧不被它所操控。愤怒确定是滋养愚痴者的温床!
Yasmim ca jayamanamhi sadattham navabujjhati;
So me uppajji no mucci kodho dummedhagocaro.
生起的嗔恨甚至会摧毁掉人的所有智慧,使他们无法明了究竟有利或有害于己;然而,如此具有破坏力的愤怒是无法操控我的。唉,愤怒确实是滋养愚痴者的温床!
Yena jatena nandanti amitta dukkhamesino;
So me uppajji no mucci kodho dummedhagocaro.
我的敌人乐见嗔怒在我内心生起:因为我已播下痛苦的种子。但是我平息了此毁灭性的嗔怒,它无法奴役我了。唉,愤怒确实是滋养愚痴者的温床!
Yenabhibhuto kusalam jahati parakkare,
vipulam ca pi attham;
Sa bhimaseno balava pamaddi kodho,
maharaja na me amuccatha.
它不仅可以操控人,也能彻底摧毁人所拥有的一切。喔,伟大的法王!如此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嗔怒也无法困住我。我已从这凶猛的狂怒中获救了。尚未成佛的年轻菩萨为此胜利而欣喜。
唉,这颗狂乱的心啊!你应该踏上觉悟者的神圣道路。抑制自己的愤怒与嗔恨,不要让它滋长,也不要被它所制伏,以免生生世世都蒙上嗔恨的阴影。在你被奴役之前挣脱出来吧。让充满慈爱与悲悯的甘露雨水清除已生起的恶意沙尘吧!
So me uppajji no mucci kodho dummedhagocaro.
虽然内心生起了具毁灭性的愤怒之火,但是它不会使我无助,它不能制伏我。愤怒是滋养愚痴者的温床!
正法道上的旅人 -- S. N. 葛印卡
 
对乌巴庆老师的感恩之心
以下内容采自葛印卡老师于1999年1月10日在Dhamma Giri的年度研讨会上的闭幕演讲

--------------------------------------------------------------------------------
亲爱的内观修行者:
我们又在这个年度大会上相聚了。我刚听了去年度的报告,觉得很欣慰、也充满希望。我同时也注意到,在今年这重大一年中,你们所计划要做的事情。这是重要的一年,因为是乌巴庆老师的百年冥诞。为了纪念他,我们一定要努力不懈。
我们可以举行许多纪念仪式或打造许多纪念碑。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以做。不过最大的纪念碑是个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纪念碑。在法中发展自己的大能,这样别人就会知道:「这是一位内观修行者,他的法来自乌巴庆老师和他的传承。噢,正法能改变人!这个人的进步真是不得了!」这就是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到这样。你不只是在为了感激乌巴庆老师而在法中成长。当然你这是在表达自己对于他的感激;同时你也在鼓励众人去踏上这条道路,帮助他们寻求自己的解脱之道。
以下有两件事情,是每一位遵循内观修行者都应该作到的。第一,力求自己立于纯净的正法之中。同时要完全了解什么是纯净的正法:
   远离一切不善的行为,
   奉行众善;
   净化自己的心(心的所有层面,不只是心的表层而已)
就是这样。所有的法都已经包含在内了。既不多、也不少 paripunna, parisuddha。我要如何努力才能让自己立在法中、并成为他人的典范呢?
第二,该如何去实现这位圣人般长者的崇高任务呢?他对于法的愿心是如此的强大!「我得到这么无价的珍宝,一定要对这方法的发祥地,报答我心中的感激之情。今天当地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以前当乌巴庆老师阅读报纸,或是与我们讨论印度国内的局势时,我们都看到他是多么的慈悲:「噢,这是佛陀的显化之地,也是正法的升起之地。那里正在发生什么事?众人喧哗,借着法的名义争执不休:『我的宗教、你的宗教』各式各样的门派之见。种族的冲突,还有种姓阶级的冲突--高阶级与低阶级的冲突。这个国家正在发生什么事?我的责任是要报答心中对印度的感激。如果他们得到了美妙的正法,整个国家就会离苦得乐。再也没有其它的方式了。只要这些阶级冲突、种族冲突、社群冲突、或是宗派的冲突一日不消,痛苦就一日不去,就只有痛苦。只有他们得到纯净的法和内观,痛苦才会消除。」
「现在就是时候了,」他总是这样说:「只要到印度弘法,就会有人受惠。你不知道有多少人怀着善因缘的波罗蜜降生在印度。他们都会来找你。他们都会得到法。」
我那时心里总是忧虑着:「那里谁会接受法?谁会知道我?法如何被接纳呢?」
「别怕。时机已经成熟了。那里有人具备非常美好的波罗蜜。他们会自动找上门来。只要他们听到『内观』,他们就会决意前来寻访。你不要担心。只要这个法的发源国开始接受法,就会像野火燎原一样地扩展到全世界去。之前不也是这样传播的吗?现在,法的时机又成熟了。法会从这个国家再次散布出去。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法的大钟已经敲动了。」
他是这么的热切。「我一定要去。我一定要去完成这项神圣的使命。」但是他不能去。当我可以去的时候,他非常的高兴:「看着吧,我的法之子将代表我去弘法。他会转动法轮、而且会成功。」他不断对我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不要担心。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之前对自己很怀疑:「我怎么会成功呢?」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我抵达印度之后的第一个月,第一个课程就开办了。之后,一个又一个的课程,一个接一个的课程陆续推出,法的恒河开始流动了。
乌巴庆老师的使命和愿景就是:法要在其发源国重新建立,而且要在全世界开枝散叶。到处都有人在受苦。处处都有人受苦。我们纪念乌巴庆老师的最大一座纪念碑,就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一座纪念碑。然后就这样,会有愈来愈多人走上这条道路。
众人是痛苦的。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充满了负面情绪,在知识的层面上他也许心知肚明:「喔,这样对我不好。我在让自己痛苦。我也让其它人痛苦。我要摆脱这种情况。」要怎么样摆脱呢?没有方法,什么方法也没有。瘾君子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对我不好。我要解脱出来。要怎么解脱呢?」任何陷溺在恶习中的人都非常苦恼,想要挣脱出来,由黑暗走向光明,然而,该怎么去做?光讲道理是不够的。众人聆听讲道,道理也讲得非常好。他们一面听,一面期望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奇迹出现,却什么也没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救赎而努力,然而该怎么做呢?
众生一定要知道,有一种方法,不是建立在盲目的信心,或盲目的信念之中。人要努力,然后会有成果;一旦得到好处,就会产生信心,就会相信它。先好好努力实践,然后会得到效果。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信心。然后就会一步一步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走到最终的目标。亲自试试看,去实践。
佛陀曾经对人说过,有时候他会去到某个社群,他们奉行各种仪式、仪轨或是知识信仰,他们的目的也是要脱离生死痛苦的循环。
「这就是你的目标?」佛陀问。
「是的。」
「那么给我七日的时间,」佛陀会如此回答:「只要你生命中七天的时间,我不要你成为我的信徒。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我不要你离开自己的上师。我对此也没有兴趣。我来这里不是要你相信我所说的话。我对这个也没有兴趣。尝试看看有什么成效,就试试看这个方法。」
这就是正法。如果人们相信离苦有道,或听说有方法,然后来学习,就会有成果。这是一套成果导向的技巧。不是说你生前努力,要等到死后才能享受成果。这样就不是正法了。这样就会参杂盲目的信仰在其中,譬如:谁知道呢?死后想必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然而这个不可名之的事情现在就开始发生。「现在我不断地进步、进步、进步。死后我也会不断地进步。」如果当下没有效果,这就不是正法。
佛陀时代就是这样散布正法的。也是我的法之父所希望的。他说:「你为什么要担心?有许多具备美好波罗蜜的人,分散在印度和世界各地。首先你要在印度开始。你一到那里,人们就会出现。你不需要对他们大声号召:『来吧!来吧!来吧!』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他们一听到「内观」,心中就会出现感召:『喔,我最好去试试这个法门。』这一定会发生。然后扩及到世界各地。时机已经到了:修得美好波罗蜜的人已降生在这世上。他们会接受正法。同时他们会散布正法。」他是如此的信心十足。
没错,当我回印度时,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办了一个课程。所以我也深具信心。然而这不代表我们必须等待奇迹的降临。什么都不做,等待奇迹出现;每一个人就会因此改变了。喔,不对不对,众生都要努力。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救赎和解脱而努力。只有在深具信心、了解有正道可解脱时,才会努力不懈。而这条正道绝不是盲目的信念。这条正道极为科学,理性而实际。你在现世的当下就可以受惠。然而首要重点是,众生必须对这个正法具备信心。
所以,我们必须让全世界都知道有这条正道。对身陷痛苦中的人,和想要解脱的人来说,这里有一条道路可走,有一套技巧可遵循。试试看吧。我们并不希望你是因为我们说这是解脱之道而接受。千万不要这样。试试看再说。就像佛陀所说:「给我七天的时间,」我们会说:「给我你生命中的十天时间,去试试看。看看你会不会得到好处。」
如同佛陀所说,我们的重点不在于增加葛印卡的信徒,或是乌巴庆的信徒。这一点意义也没有!数人头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们一点也不想让人脱离自己原有的传统。这没有意义!这样我们又会得到什么?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共通的愿望:脱离痛苦。我们就是在协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这条道路,如果你觉得这是个好方法,就接受它。如果你觉得没有好处,那就不要接受。试试看吧。」就是这样。我们不是在这里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宗教。正法与宗教组织大相径庭。正法一但成为组织性的宗教,有组织的宗教会占尽优势,正法就沦丧了。
我们的兴趣不在此。每一个内观的学生都必须知道,要非常谨慎让纯净的法沦为组织性的宗教。每一个人都要努力。你努力就会有收获。绝不会像是某位上师所说:「啊,你们是这么的软弱,你们怎能解脱自己?来我这里吧。向我臣服。接受我的庇护。我就会解救你们。解脱之道就在我的锦囊中。我会把它交给你们。」正法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要不然就不是正法了。每一个人都要努力。用正确的方式努力,就有收获。如果你的方式不对,就不会有收获。
因此,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知道:「有一个解脱痛苦的方法。」一但愿意尝试,而且真的去做,周遭眼明人就会发现,这个人正在精进的路上迈进。为了这样,需要什么设备,我们能怎么去协助?要怎么样鼓励这个人?就这样,一个人开始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脱离痛苦。Bahujana-hitaya, bahujana-sukhaya:这就是目的,没有别的。更多人会从正法中得益,得到平静与和谐,得以远离痛苦。就是这样。
我们不应该变成门派信徒。要小心会出现一种危机:未来很可能有内观修行者的儿子或孙子会说:「我是一个vipashyi(暂译内观信徒),因为我出生在内观者的家庭。所以我是内观信徒。」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族群,会产生另一种社会阶级。「这是内观信徒的阶级。这些人就是内观信徒派。」这个人既不练习内观、也不知道内观是什么。还自称:「内观信徒!内观信徒!内观信徒!」重大的危机呀。你们一定要小心。除非你们努力精进,否则不会得到任何好处的。要好好努力。「看,我们也在努力精进。你要好好努力。我们也一样努力。」这就是我们报答乌巴庆老师的方式。
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正法曾经失传,不仅在印度,在世界各地都是,即使佛法诸国也不能幸免。现在我们去传授内观,发现当地只剩下内观的名词,纯净的实践方法却没了。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很高兴得以修行内观。
时机已经成熟。内观的方法又开始传播。我们要让它长远地流传下去,利益众生。只有维护法的纯净,才能利益众生。参杂任何其它方法都会丧失效果。如果失去了正法的效能,众生就不会珍惜这套方法,它将再次失传,就像数千年前一样。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
从这位圣者般的老师及他的传承所得到的一切,我们要保持它的纯净:既不多、也不少(Kevalam paripunnam)。它是完整的。全部的正法就在其中。还要增加什么呢?全然的纯净(Kevalam parisuddham)。没有删减;没有任何东西需要删除,只有不净的杂染需要去除。
如果我们可以一代又一代地维护它,在这痛苦的尘世中就会有一大群人离苦得乐。这就是这位圣人的使命,就是他想要的。时机已经到了。内观的时钟已经敲动。在启动的时刻还需要有人扶持。奇迹不会就这样发生的。需要有人让它成真。需要有人维持它的纯净。藉由我们的这个年度会议,这几个重点可说是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说,为了表达真正的尊敬,表达我们对乌巴庆老师的感激之情,我们必须在正法之中好好茁壮。否则就无法说服别人,也无法帮助他人。盲人没办法帮助其它的盲人。瘸子无法帮助其它瘸子。我们一定要先锻炼自己,然后再透过各种方法,让处身痛苦之中的人们得到讯息,让他们知道:「啊,那里有一条道路。一条有好成果的道路。」
经过了卅年的努力,成果可说相当的明显。众生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知道一条有好处的道路,没有宗派之分,也不用改信宗教。它是一种内心的运动。当你做身体的运动时,并不需要改信某一宗教。同样的,这种内心的运动,也不需要从原来的组织化宗教转到另一种宗教;并不需要改头换姓。
「生了病的人。需要医药治疗。这就是医药。服了这帖药你就会好。」这讯息必须传播出去。每个参加这聚会的人都应该这样想:「我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力量,将这个讯息传递给更多的人,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内观正法?」第二:「我该如何帮助想运用这个法门的人?以我的能力,以我的才能,我可以作些什么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从中受惠呢?我该做些什么,好让更多的人学到这个方法呢?」第三:「我绝对不能破坏法的纯净,也尽力不让任何人、不鼓励任何人、不支持任何人破坏这方法的纯净。」
这样,我们的聚会就成功了。而且我知道它一定会成功的,对此我毫无怀疑。正法在这里帮助你,而且至今一直都是这样,它会帮助你的。不过,你必须下定决心,想着:「我一定要报答这位圣者。因为他,我才得到正法。」
我们对佛陀有感恩之心:「如果不是佛陀累世修成的波罗蜜,他就不会发现这条殊胜的道路。要不是佛陀发现了这殊胜的法门,我又怎会有缘接触呢?」因此,对佛陀怀着感恩之心;对于保持纯净的传承深怀感激、对保持正法有强烈愿心的乌巴庆老师怀有感恩之心。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正法将会广为流传,而且必会如此。我可以作些什么呢?你又可以作些什么呢?为了圆满达成这个神圣的愿望,我们一定要尽力而为,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世界上有一大群的人正在受苦、受苦、受苦。
愿纯净的法传遍全世界;愿更多受苦的众生可以接触到正法,在生活中运用正法,因而得以解脱,离苦得乐。.
 
法的家族
以下是葛印卡老师在1993年1月5日于 Dhamma Thali 年会上的闭幕致词。本文最先刊登在 VRI 出版 “For the Benefit of Many”一书中,内容收录葛印卡老师的开示以及和内观学生的问答。本文经修改刊登在印度内观通讯。

--------------------------------------------------------------------------------
我亲爱的法的子女们:
我刚刚听到的报告十分确定。法的家庭正在成长,这是好现象。但是同时它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成长。整个内观家庭应该结合起来,没有任何的不和谐。
为法服务的人肩负重大的责任。当某人来营区担任法工时,想藉由服务来发展个人的波罗蜜,自己的禅修,服务就从这个阶段开始。已经学到这个方法,现在要学习怎样在非常融洽的气氛里运用在生活中。当你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发现气氛不是很好,你也不能成功地运用法。在这里,气氛是美妙的;周遭全部是正法的波动。当你为学员服务时,他们之中的一个人十分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并且对你恶言相向,或者可能不遵守规定。如果你被激怒并且产生负面情绪,你就不是在正确的服务。你应该立即意识到:「噢!我在这里是要服务,要根除我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当警察或女警。」
当你禅修时,不应该对感受起反应,然而有时候你会发现当不愉悦的感受升起时,部分的心开始有习性反应。但是你能多快意识到:「噢,不,我开始起瞋恨反应了」呢?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回到了平等心。令人愉悦的感受升起而你起了贪爱的反应。你起反应是因为你还不够完美。但是,你能多快意识到:「噢,看,我起了反应。现在,我必须回来用平等心观察;我必须走出这个贪爱」呢?
同样地,当你服务并且已经错误地反应,你能多快才意识到:「噢,不,我来这里是为服务,而我已经犯了错」呢?回头。要用爱和慈悲来服务。你采取的每个行动,给学员每个建议都必须用一颗非常宁静,平静,充满爱和慈悲,和谐的心。
课程期间的服务,对你是一个训练场地。你在这里成功,你便能运用已经学习到的运用到外面的世界。
跟法工一起的,有一些管理课程或者中心的人。对管理者来说这是重大的责任。管理者必须和法工及学员有非常融洽的关系。管理也应该充满爱和慈悲。
还有少年课程的指导老师。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令人遗憾的是,现今这世代的人有宗派主义,小区自治主义的大负担。所有这些的斗争,冲突和杀戮仍持续着,因为人们已经忘记了法,并且认为只有他们自己的教派才重要。每个人努力建立个人的教派,而不想在自己身上建立法。
我们不应该将这种遗产传给下一代;应该把他们从这种疯狂的宗派主义中解救出来。如果他们在年轻时学到法,纯净的法,不受宗派主义的影响,宇宙通用的法,他们将会理解:「我是一个人,和我自称为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徒或耆那教徒都没有关系。」只有过着法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否则就已经失去他或她的人性。因此在年轻时,儿童必须理解怎样在法的生活中成为好人。
这种从自己内在发展法的技巧传给了他们。戒,定和慧是普遍共通的︰这一定要在非常年轻时让他们了解,以便孩子在纯净的法中得到这种训练。如果是用爱以及慈悲来教导他们这技法,他们会接受的。我从这些儿童课程中获得的讯息是非常令人振奋的,因为他们将得到法益。更多儿童课程是必要的。那就是我希望有更多的儿童课程老师从事这工作的原因。
还有助理老师。对必须指导十日课程的助理老师来说,这是重大的责任。如果助理老师是指导正确技法,决心为人服务,而不是发展个人的自我,那么人们就会来参加这些课程。不要认为:「现在我是助理老师,坐在法座上,每个人都向我三鞠躬。太棒了!」人必须去除自我。你们是来这儿服务。 当学员向你鞠躬致敬,他们是在向法表示敬意,不是对你。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非常清楚。
然后是资深的助理老师。现在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指导十日课程,而且也指导更精进的课程。同时他们会指导和训练助理老师以及刚被任命的新进助理老师。
现在所有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法工到代理老师,这是内观家族的内部核心。如果你们争吵,那么法在那里?你们是法的表率。人们透过你们来检视法。他们会看看你们是否过着如法的生活,如果是的话,他们才决定法是好的。如果你们不是过着如法的生活,他们就会认为这一切全是骗人的。你使他们远离法的道路,你伤害了他们。你们必须非常小心,当你坐在法座上时,你就有重大的责任。
如果你得到更高的职位时,要了解:「现在我有这种服务的机会。」了解到那是没有魔力的。每人都必须为法服务,就是这样。它不像阶级统治或者官僚政治一样,资深的人有权力开除资浅的人,或者做那一类的事,真是危险。
如果资深的人发现资浅者有一些缺点时,要怀着慈悲和爱这么想:「不管这人有什么样的错,我必须除去他的错。我不可以赶走这个人。」所以要用全部的爱努力去纠正,去改正那位资浅的人。
而资浅的人也始终要尊重资深的人。这是从佛陀时代以来的传承。
悉达多太子成佛时有一事件:在他证悟后返回故乡时,那里的人对他有某些负面的情绪,质疑他为什么逃离他的责任。但是他们发现他是这么完美的人,而他所证得的法是有益于全世界,所以他们很自然地被他吸引。
有一些王子决定追随佛陀出家,服务他们自己,也为他人服务。当他们到佛陀那里时,他们把全部的饰品和昂贵的衣服给了仆人,一个名叫 Upali 忧婆离的理发师,王子们对忧婆离说:「我们要出家。这些都给你。」忧婆离心想:「这群过奢华生活的人把这些全部留下。我能拿这些做什么用?为什么不也成为出家人呢?」
这些王子属于非常高的种姓。很不幸地,种姓制度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弊病,至今仍然如此。于是王子们决定让理发师第一个剃度。这个程序是先被剃度的人比下一个人资深。而资浅者永远要向资深者表示尊敬。那些王子彼此说着:「每当我们向理发师鞠躬致敬时,将会消除我们的自我。如果是他向我们致敬,那么我们的自我将不会消除。」这是多么美妙的想法啊!
同样地,任何较早被任命承担这些责任的人将被视为资深人员,并且应当被稍后任命的人所尊重。要了解他或者她是代表法,我向法表示崇敬,因此我必须尊重他们。只有这样,整个气氛才会非常融洽。资深者必须始终以爱和慈悲对待资浅的人。
在佛陀的时代,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够精进用功,但是大多数他的追随者,僧侣等等都以此(长尊幼卑)闻名。Samagga-「看啊,他们怎样生活在一起。太美妙了!」他们是佛陀的追随者,佛陀的子子女女。
你们全部是佛陀的子女,因为你们借着佛陀的教导而有了新生命。过去佛陀的那些子女是怎样共同生活的?Samagga-以内在的快乐联合在一起,不争吵。Sammodamana-始终有慈悲,爱,快乐,诚恳。那是佛陀的儿子或者是佛陀女儿的特质。 Avivadamana-他们不会争吵。如果他们争吵那么他们不配当佛陀的子女。
然后是khirodakibhuta。Khira表示牛奶,udaka表示水︰他们水乳交融般地生活在一起;无法分开他们。并且他们注视彼此时眼中有爱,而不是愤怒,也不是火爆的眼神。他们的眼睛充满甜蜜-piyacakkhu,那么多的爱。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种理想必须延续下去。这是家族的代码︰khirodakibhuta(水乳交融)。 整个家族必须像手足般的生活。要当榜样;当模范。人们会检视你们,因此你们彼此的关系很诚恳是非常重要的。检视你们时,别人应该会得到激励,得到启发。你们应该吸引那些到现在还没有被法吸引来的人。而你们也必须确保已经向法的人能更坚定地走在法的道路上。
这是非常重大的责任。现在开始是扩展的时刻。毫无疑问地现在将会非常迅速。我们非常幸运,有机会在如此好的环境里服务。现在仍有那么多的不幸;法必须升起。法已经开始升起。无论我们是否在那里,法将会茁壮。现在我们有机会来为法服务并且发展我们自己的波罗蜜。
为你自己的利益和为了其它人的利益,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为了你自己的解脱和快乐,以及为了其它人的解脱和快乐。愿法得以茁壮!愿全世界的人从痛苦中解脱!愿大家安详,和谐、快乐!
Bhavatu sabba mangalam
愿一切众生快乐!
 
无常
内观研究所

--------------------------------------------------------------------------------
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不论是生命体或无生命体,有机物或无机物,我们都无法标示为「恒常」。当我们标示的那个瞬间,它已在变化。透过身体内在的直接经验,佛陀体悟到这个生命的核心真理,并宣称:「无论有无佛出世,这是坚实不变的真理法则。一切缘生的事物都是无常,会导致苦,而且没有实质的本体」。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是一切有情众生共通的特性。
在对内观修习上,无常法则最为重要。禅修者直接面对内在身心的变化,这使我们理解到,无常的现象是不受控制的,试图去操控它一定会带来痛苦。我们因此学会接受无常、远离执取,对事物的变化抱持开放的心态,愉悦地面对生命中所有的变迁起伏。因此佛陀说:
「一但体验到无常的实相,无我的智慧就会显现;体验到无我,自我的幻觉即被摧毁。结果是,在此生即可以获得解脱。从无常的理解会启发对无我及苦的领悟,能体悟到这些真理的人,自然会走向远离痛苦的正道上。」
由于无常法则是如此的关键,佛陀对追求解脱的人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也就不意外了。在讲述内观法的根本经典《大念住经》(Maha Satipatthana Sutta)中,佛陀描述禅修的各个阶段,都会有以下的体验:
持续地观察升起的现象、持续地观察灭去的现象…持续地观察升起和灭去的现象。
仅仅从周遭事物和身体内显而易见的表相去认识无常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习去领会微细的实相。那就是每一个瞬间,整个内在身心都是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所迷恋的「我」事实上只是一种不断生灭流动的现象。透过这个体悟,才能轻易地从自我意识和痛苦中脱离出来。
佛陀在别的场合还说:
行者们!眼根是无常的,无常所以苦(无法满足),苦所以无我。无我故「无我所」,不是「我」,不是「我自己」。这就是正观眼根的智慧。
同样的公式适用于耳、鼻、舌、身、意,涵盖一个人所有的感官根门。佛陀接着说:「行者!明了此法则,多闻圣弟子于眼耳鼻舌身意生起厌离,厌离故喜贪尽,喜贪尽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解脱知见(自知得解脱)」。
此处,佛陀明示听闻和亲证的差别。多闻者(sutava),曾听闻正法,并从感性上接受信仰或者在理性上接受。但仅仅接受是不够的,要证得解脱,必需自己领会到实相,必需亲自在身心内体验到实相。这就是内观禅修之功用。
要理解佛陀的特殊贡献,我们必需将这两者的差别谨记于心。佛陀关于实相的开示,在他之前及当时的印度都有人提过。无常、苦、无我的道理并不是佛陀发明的,佛陀的独特性在于将听闻的道理提升为实际的体验。
在相应部(杂阿含Samyutta Nikaya)婆酰迦经(Bahiya Sutta)中,佛陀再次强调这个教诲。经中记载了佛陀与婆酰迦的故事。一位名叫婆酰迦,在灵修道上追寻,流浪的行者,他不是佛陀的正式弟子。此经记载了他向佛陀请益的对话内容。佛陀以问话来回答他的问题:
婆酰迦,你认为眼根是常还是无常?
尊者,是无常。
既是无常,那会导致痛苦还是快乐?
会导致痛苦,尊者。
那是否能将无常、导致痛苦并且本质上不断变迁的事物当成是「我的」,是「我」,是我「自己」?
当然不能,尊者。
佛陀接着问婆酰迦有关眼所见的色尘、眼识及眼触。每一个问题,婆酰迦皆同意都是无常、苦、无我,虽然他不是佛陀的弟子,但他仍接受无常、苦、无我的事实,可见在当时,根据经典的记载,这样的观点并不局限于佛陀的教导。
当然,对婆酰迦和其余跟他一样的人而言,无常、苦、无我只是他们以巴利经文保留的观点,佛陀向这些人,指出了一条超越信仰、哲学,超越不坚实的痛苦之道。
那么是什么道路呢?佛陀在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中提供了解答。在罗列了当时所有的信仰、意见和观念之后,佛陀宣告他证得超越这一切的智慧。
我已体验到感受的真实面貌,它们的不断生起和灭去,体验感受的滋味,以及感受的危险,喔!比丘们,觉悟此真理的人,已从感受中出离及解脱。
这里,佛陀扼要地说明他是透过观察感受所呈现的无常特性而开悟,只要是他的追随者也应当要服膺此教诲。
无常是核心的真理,我们必需体证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体验无常最直接立即的方法是观察我们的感受。佛陀又说:
感受有三种 (译注:苦、乐、不苦不乐),因缘所聚,因缘所生,都是无常,速疾坏灭,其本质就是会灭去、衰败、消逝。
身心内在的感受是无常特性中最明显的表现。透过对感受的观察去直接体验,而不只是感性的信仰或理性的信服,我们才能够接受实相。这即是从单纯的听闻正法,进步到实际体验正法。
当我们如此去面对实相,必然会带来根本的改变。佛陀说:
禅修者以正确的理解勤奋地、热切地、自制地、持续地觉知。当身体呈现愉悦的感受时,他会了解:「愉悦的感受在我的身体中升起了,它不是独立的,必需依赖这个身体。但这个身体是无常、因缘所聚。既然如此,愉悦的感受必然不是恒常不变,它必定受这个无常、因缘所聚、不断生灭的身体所制约。」
他持续体验到身体感受的生起、陨落、灭去直到无迹可寻。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摒除了潜藏的无明习性。
如此观察身体感受的无常特性,禅修者不断地迈向不起习性反应的目标:涅盘(nibbana)。
憍陈如(Kondanna),第一位听闻佛陀开示而到达终点的人,于证得涅盘之际宣称:「一切升起之法必将灭去(yam kinci samudayadhammam sabbam te nirodha - dhammam -)」,只有完全体验到生起灭去的无常特性之后,才能体验到不生不灭的实相。他的宣告为后来的修行者立下路标,指出要到达最终目标必须遵循的路。
佛陀在入灭前说:「诸行无常(vaya -dhamma sankhara)」,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再次强调这个数十年来不断重复讲述的伟大主题。他接着补充:当精勤奋斗(Appamadena sampadetha)!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目标奋斗?佛陀最后遗言的真正意思只有从前面的话中去体会。佛陀所遗留下来的无价资产-「了知无常」是一种解脱的方法,我们必需持续不断地奋斗,去体验身心内在的无常实相。唯有如此,才不负佛陀临终的教诲,成为他真正的传人。
 
正确的用功-精进波罗蜜(Viriya)
葛印卡老师

--------------------------------------------------------------------------------
波罗蜜(Paramis)是美德,即美好的特质。品德完美时,就能够渡过苦海到达完全解脱、完全开悟的彼岸。致力于自身解脱的同时也要培养十项波罗蜜。具足这些波罗蜜,才能消融自我,达到无我的状态。想要走到最后阶段的学法者,会参加内观课程来培养这些波罗蜜。
在每次课程中,波罗蜜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要培养,但在禅修课程的环境中,波罗蜜的累积可以大幅加速。
人的生命很短暂,能力也很有限。妥善地利用生命是很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无过于修习正法,从不净杂染、自我幻觉中解脱出来,而证得终极的实相。因此,最有价值的努力,就是尽己一切所能,朝正法的道路前进。
在内观课程中,学员尽全力地培养觉知(sati)和智慧(panna)。学员很努力地面对每个内在身心升起的现象,从最粗浅的到最微细的,保持充份的觉知。同时,平静地观察并了知,当下所呈现的体验都是无常,会变化的。这两种能力,适当地结合起来,将带领禅修者走上完全解脱,完全开悟的道路。
偶尔,由于根深蒂固的习性,禅修者会被贪欲、厌恶、倦怠、迟钝、激动、怀疑等情绪所淹没。这是内心不净杂染的抗拒反应,试图阻止已展开的净化过程。有智能的学员会坚持奋战,竭尽全力对抗这些敌人,这样就增强了精进波罗蜜。
 
真相就是神
葛印卡老师

--------------------------------------------------------------------------------
我开始在印度传授内观法门时,在塞瓦格兰姆(Sevagram)举办过一次课程。这村落是由『简约生活部』建立的。学员中有几名在甘地先生(Gandhiji)生前与他很亲近。课程快要结束时,有位年长的学员,跑来和我说:「经过那么多年,我终于知道甘地先生在做什么了!」以下是他的故事。
甘地先生常常主持大型祈祷会,参加人数有成千上万。集会时,他让与会者边唱颂赞歌边拍手。但是,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甘地先生就会静静地坐在会众面前,闭上眼睛,手迭起来放在膝上。不拍手也不说话。
有一天,我问甘地先生:「为什么您不随大家一起唱颂和拍手呢?当您闭目坐着时,您在做什么呢?」
甘地先生回答:「我在看着身体内的神」。
「太奇妙了!您看着身体内的神!请告诉我您内在的神是什么样子的?」
「嗯,我可以感觉到全身不断地变化,不断的流动。这是身体的真实本质,我观察这个事实。对我来说这就是神。我无法告诉你是否存在一个超越一切的神,但这个身体的事实真相是毫无疑问的。对我来说真相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相就是神。每一刻每一秒我都在体验着这个真相。」
甘地先生从来没有听说过「内观」这个词,但他很自然地开始修习内观。总之,内观不是别的,就只是如实地观察自己,观察本质,不断变化的实相。任何人只要观察真相,内心一定会得到净化,最终必能体证究竟的真理。
 
佛陀的两种主要禅修方法
本文编译自"Kya Buddha Dukkhavadi The?",2000年5月于尼泊尔出版,葛印卡老师希望能澄清大家对于佛陀教诲的普遍误解。

--------------------------------------------------------------------------------
为了过快乐和谐的生活,消除一切苦厄,佛陀传授了许多禅修的方法。当然,最主要的两种方法是内观与慈悲观。
一. 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
内观让禅修者以道德为根基,而能掌握住心,培养出实证的智慧,来消除所有贪爱与嗔恨的杂染。内观是一种实际的方法,在当下就可以得到益处,就像以前一样。佛陀的时代,有数百万人历经生命的苦痛,透过内观得到了解脱。
例子:Kisa Gotami
Kisa Gotami结婚多年,一直苦于无子。最后她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她快乐得难以形容。彷佛天神赐予她宝藏。然而,没有几年,她的独子死于蛇咬。她陷入了深沈的痛苦。其它人都受不了她的悲苦。这位忧苦的妇人遇见佛陀,学习了内观,她不仅脱离了儿子的死亡之苦,也脱离了无尽的轮回之苦。她的余生都用来帮助其它受苦的女人离苦。
另一个例子:Patacara
Patacara是舍卫城(Savatthi)的一位富家千金。她从小就生活在奢华中。不幸的是,她陷入了热情的流沙,与家中的年轻仆人私奔。多年过去了,她开始返家的旅程,准备回去看父母。但是发生了灾难,她不仅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两个儿子。她在极度的悲伤中抵达了舍卫城,但是看到城外有三个火葬柴堆正在燃烧。当她震惊地发现这三堆柴烧的是她自己的母亲,父亲与唯一个哥哥时,不难想象她的震惊。(他们的住处在前一晚的地震中坍塌了。)现在这位不幸的女人在世上已经没有亲人了。这种悲哀实在难以忍受,因此她完全疯了。这时候她碰到了佛陀,学习了内观。修习内观后,她发现这个好方法不仅让她解脱失去至亲的痛苦,也能解脱所有生死轮回的痛苦。她开始为其它人服务,帮助许多人过着快乐的生活。
即使在今天,这个方法仍有同样的效果,在内观正道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有效的。修习内观的人虽然面对复杂的世俗问题,仍然可以过着快乐平静的生活。成千上万禅修者的经验就是铁证。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参加过内观课程。他们的心因为失去至亲而痛苦:他们的母亲,父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或因为现代生活的压力而感到沮丧失眠。他们因为失去金钱,地位,权势而痛苦,或在人际关系上感到失望。他们因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怀忧丧志。但是,在内观十日课程结束时,我们总是会看到他们的脸上闪耀着平静与快乐的光芒。
有许多例子,认真精进的内观禅修者会以极大的毅力面对绝症的痛苦如癌症,不愿意服用强力的止痛药或使他们失去知觉的药物。他们选择以完全的清醒觉知来面对死亡,以平静而警觉的心赴死。还有什么比内观更好的药物能医治苦难!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满怀复仇烈焰的监狱受刑人来经历内观课程的洗礼。他们在深入内在实相的十天探索之后,我们一再见证他们的成果。他们含着眼泪接受自己的错误;他们不再在复仇的灰烬中打滚,而开始对其他人产生慈悲心。这些例子每天都会上演,示范着佛陀教诲的独特实用性。这些例子都直接证实了佛陀教诲在当下的效果。
 
二. 慈悲观(Metta bhavana)
佛陀的教诲不是空中阁楼。不提供虚假的希望。佛陀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寻求体验自身内在的实相。禅修者从自己内在去直接体悟,每当他对其他人产生敌意或怨恨时,在这个时刻,他都会变得激动不安。他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Ashantasya kuto sukham?
失去内心平静的人,就不会快乐。
他自己观察到正法的运作:当他失去内心平静时,他是如何远离快乐。他清楚了解,每当他产生愤怒或怨恨或敌意时,他自己是不净杂染的第一个受害者。在这个时刻,他会变得激动不安。他也会体验到,当他消除这些杂染后,他是多么快乐与平静。因此,他一再地思惟着:
Aham avero homi, abyapajjo homi, anigho homi, 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愿我能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我能体验内心的平静。
这种情操不是靠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透过修习内观,开始消除不净杂染之后,才能够修习慈悲观(慈悲的禅修)。心中自然会希望所有其它人─不管是朋友,亲戚,或不认识的人,(看得到或看不到的),都能够摆脱不净杂染,变得快乐与平静。
Matapitu acariya natisamuha, avera hontu, abyapajj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愿我的母亲与父亲,老师,邻居,都能够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他们都能在内心体验到平静。
Arakkhadevata, bhumatthadevata, rukkhatthadevata, akasatthadevata avera hontu, abyapajj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愿守护神,树神,天空之神都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他们都能在内心体验到平静。
Puratthimaya disaya, pacchimaya disaya,
Uttaraya disaya, dakkhinaya disaya,
Hetthimaya disaya, uparimaya disaya,
Puratthimaya anudisaya, pacchimaya anudisaya,
Uttaraya anudisaya, dakkhinaya anudisaya,
东,西,北,南,上,下,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十方众生
Sabbe satta, sabbe pana, sabbe bhuta, sabbe puggala,
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sabba itthiyo sabbe purisa,
Sabbe ariya, sabbe anariya, sabbe deva, sabbe manussa,
Sabbe amanussa, sabbe vinipatika.
一切有情,所有动物、生物,一切已出生的众生,无论男女、贤圣、凡俗,人与非人,及所有恶道的众生,
Avera hontu, abyapajja hontu, anigha hontu,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都远离敌意,远离怨恨,远离愤怒。愿他们都能在内心体验到平静。
如此清除所有不净杂染,享受到真正的平静与快乐,内观禅修者祝愿一切众生都平静快乐。
当一个人参加严格的十日内观课程或更长的课程,清除心中的贪爱与瞋恶,他就可以在课程的最后一天,以欢喜愉悦的心来修习慈悲观。
许多人都读过Gita(印度史诗)上的这段话:
Advesta sarvabhutanam maitrah karuna eva ca.
对众生没有怨恨,而是带着慈悲。
现在他们学到了实际的方法,消除了对一切众生的怨恨,因此得到真正的福祉,对一切众生产生慈悲。
当他们有机会成为 nirvairah sarvabhutesu-对一切众生都没有敌意,并且实践 sarvabhutahite ratah─致力于众生的幸福,他们都无比的喜悦。充满感恩与愉悦的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这种平静与快乐(Mere sukha mem shanti mem, bhaga sabhi ka hoya.)。
sukhino va khemino hontu!
愿一切众生都快乐,安祥!
Ye keci panabhutatthi, tasa va thavara anavasesa;
Digha va yeva mahanta va, majjhima rassaka anukathula.
Dittha va yeva adittha, ye ca dure vasanti avidure;
Bhuta va sambhavesi va, sabbe satta bhavantu sukhitatta.
无论他们是静是动,大、中或小,粗显或细微,可见或不可见,是近是远,是已出生或将出生─愿他们都快乐!愿一切众生快乐!愿一切众生安祥!愿一切众生解脱!
禅修中心的整个氛围都充满了慈悲善念的波动:
愿一切众生快乐...快乐...快乐!
愿大家都快乐!
愿一切可见与不可见的众生都幸福!
愿大海,陆地,空中一切的生物都快乐!
愿十方众生都快乐!
愿一切众生都远离恐惧,远离敌意,远离痛苦!
当人修习慈悲善念时,会得到很多益处:
1.睡得很满足
2.醒来很快乐
3.不会做恶梦
4.脸上带光芒(表情充满愉悦)
5.受到众人喜爱
6.死亡时意识清明,充满平静与快乐
7.从轮回解脱
Dittham va anupagamma-因为他不会陷入虚假的信仰。
Silava dassanena sampanno-得到正直的品德与智慧,也就是内观。
Kamesu vineyyagedham-根除了对感官享受的贪爱,能够过着禁欲(brahmacarya)的生活,在死后可以往生梵界;借着修习内观,他可从梵界解脱,体验到超越所有境界的无上快乐。
Na hi jatu gabbhaseyyam punareti-因为他已经从轮回解脱,punarapi janani jathare shayanam-他也从一再诞生于子宫的痛苦中解脱。
 
问与答

--------------------------------------------------------------------------------
问:当我没有禅坐时,我很难时时彻知无常。你能不能说明不是禅坐时,该如何用功?
葛印卡老师:根据佛陀的教诲,必须要在身体的范畴内持续地了知无常。在走路,坐下,进食,饮水都要保持觉知;在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姿势。你必须保持时时觉知。这样才能深入内心,帮助你根除很深的不净杂染。就算在家中,每天的早晚静坐,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na)也很重要。但是当你从事日常的责任时,就不需要时时彻知无常。当时你并不是在禅修,如果你把一半的注意力放在感受上,另一半放在工作上,你在两边都不会圆满。(1995年1月21日,年度会议:内观总部(Dhamma Giri))
 
以观息法来静心
葛印卡老师在2000年1月受邀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达佛斯的年度会议。他演说了四场。1月28日,在「当你生气时该怎么办?」的演说中,他举出的重点是:在这个充满压力与竞争的世界,当事情不如意时,我们似乎越来越容易愤怒。愤怒会破坏人际关系,事业与健康。我们要如何来根除愤怒?
葛印卡老师解释:「自然的法则是,愤怒的人是愤怒的第一个受害者。当你产生愤怒时,你一定会感到痛苦。任何有才智的人都明白,当事情不如意,有人阻碍了你想达成的愿望时,你就会愤怒。就算是世上最有权力的人,也必须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虽然我们知道愤怒是有害的,想要摆脱愤怒,愤怒仍然不时掌控着我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更深入自己的内在找出愤怒的原由。转移注意力到其它活动,只是暂时的对策。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必须学习观察愤怒。」
然后他解释,观察自然呼吸的观息法,以及用平等心观察感受,了解其无常本质的内观法,是如何帮助我们摆脱愤怒。
一位与会人士不同意愤怒是有害的。他坚持说愤怒在生命中是非常有用的,他不能接受人活着可以没有愤怒。他说我们不应该尝试要摆脱愤怒。「愤怒对生命是必要的,」他坚持。他一直争论到讲座结束,不同意葛印卡老师所说的。
在1月31日周一的讲座是-「真有这么美好吗?论快乐的意义」,葛印卡老师是唯一的演讲人。他讲完后,在问与答时,同一位与会人士站起来描述了他的经验:
「我参加了葛印卡先生关于愤怒的讲座,我一直跟他争论。我不同意他所说的一切。但是,当我回到旅馆洗澡时,想起了葛印卡先生所讲解的技巧与功效。我躺在浴缸中放松下来,就像我打完网球时一样,然后观察呼吸。我发现我能够做到葛印卡先生所建议的,透过觉察呼吸来达到平静。
我很惊讶,告诉我妻子这一切。于是她决定来听这个关于「真正快乐」的讲座。葛印卡先生,她就坐在我旁边。」
上过了内观课程后,禅修者能够借着几分钟的观息来平静激动的心。这位与会人士没有任何禅修经验,就能够靠观息法来静心,实属难能可贵。
Sansa dekhate dekhate, citta avicala ho jaya.
Avicala citta nirmala bane, sahaja mukta ho jaya.
持续观察呼吸,心就会平静下来。
稳定的心就会变纯净,自然会找到解脱。
 
业(kamma)–真正的遗产
以下文章摘录自葛印卡老师给长课程学生的开示。

--------------------------------------------------------------------------------
Kammassaka, bhikkhvave, satta kammadayada, kammayoni, kammabandhu, kammapatisarana, yam kammam karonti-kalyanam va papakam va-tassa dayada bhavanti A.X.206
喔,修行的人们,人是自己的业的主人,继承自己的业,因自己的业而出生,与自己的业是亲属,业是自己的庇护。不管人们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他们都将继承这些行为的后果。
Kammassaka: 人是自己的业的主人。
缘起法则(paticca samuppada)是普世通用的因果法则: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人的意念是驱动肢体行为或言语的力量。如果这个驱动力不健康,那么说的话或肢体行为就不健康。如果种子不健康,结的果实也就不会健康。如果驱动力是健康的,那么产生的行为就会是健康的。一个内观的学员,当他以自身的直接经验培养出观察此法则的能力时,"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变得非常清楚。你仅仅是自己的业(kamma)的总合,习性反应(sankhara) 的总合。所有的这些累积的行为的总合就成为传统的"我"。
Kammadayada: 是自己业的继承人
传统世俗上我们会说「我从我的母亲或父亲或长辈继承到这些遗产或特质。」没错,在表层上的确是这样。不过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继承的财产或特质?Kammadayada。人继承自己种下的业(kamma):自己的业果。不管你现在是什么,现下的身心结构其实是过去自己累积业果的总合。当下的经验是所有惯性遗传的总合-Kammadayada。
Kammayoni: 因自己的业而出生。
人们说「我由子宫生出来,由母亲的子宫生出来」,但这只是表面的真理。事实上你是因为自己过去的业而出生。你由自己业的子宫出生。当你比较深层去了解法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真理。这就是kammayoni,是每一刻都在孕育着积聚的业果的子宫。
Kammabandhu: 是自己的业的亲属
没有人是你的亲戚,你父亲不是,母亲不是,兄弟姊妹都不是。世俗上我们说「这是我哥哥,我亲戚,我至亲或是我内人;他们和我很亲。」事实上,没有人和你亲;当死亡到来时,没有人可以陪你或帮你。当你死时,除了你的业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伴随着你。你的亲戚都还会留在这里,只有你的业会跟你到下一生。你什么都没有,只拥有自己的业。它是你唯一的伙伴。
Kammapatisarana: 自己的业是自己的庇护
只有自己种下的业可以做自己的庇护。健康的业提供庇护,不健康的业带来痛苦。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庇护。当你说"Buddham saranam gacchami"(求佛陀庇护),你该完全了解这位叫做乔达摩佛陀(Gotama the Buddha)的人不能给你庇护。你自己的业才能给你庇护。没有人可以保护你,连佛陀也不行。佛陀的庇护是佛陀特质的庇护,也就是他的觉悟,他的教导。依循佛陀的教导,你可以培养自己的悟性。你自己培养出来的悟性就是你的善业。只有这可以给你庇护,只有善业可以保护你。
Yam kammam karonti-kalyanam va papakam va-tassa dayada bhavanti:
不管人们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他们都将继承这些行为的后果。
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个自然的法则就变得非常清楚。然后你就会了解你必须为自己的业负责任。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觉,以使每个身口意都是善的。虽然会有疏漏,但仍要持续地努力。也许你会跌倒,但要看你多快可以爬起来。用所有的决心,所有的鼓励,所有的勇气,爬起来再试一次。就是要这样在法中稳定。
 
感受停止处痛苦也停止
以下是由Samvedana中的文章翻译而来,原载于1983年8月份的北印度内观期刊Hindi Vipassana Patrika
葛印卡老师讲

--------------------------------------------------------------------------------
在身体不愉悦感受的痛苦中翻腾,在愉悦的乐受中起舞是我们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当我们开始客观地观察感受,许多真相就会显露。
有个真相是这样--每个感受的升起都是因为接触:眼和色接触,耳和声接触,鼻子和气味接触,舌头和滋味接触,身体和触境接触,意根和念头接触,或心和身接触。接触对感受的生起是必要的,这是不变的自然法则。经由修习内观,可以直接体验并了解这个真理。
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即使禅修者试着客观地观察感受,还是很容易又陷入习性反应的泥淖中打滚翻腾。他的头可能短暂地浮出水面,然后又会沉下去随波逐流,流向未知的方向。
这样的经验一再重复,渐渐地禅修者了解到心会被感受左右,不管是愉悦的还是不愉悦的感受。在有愉悦感受的时候会很高兴,这样就自然会在有不舒服感受的时候起嗔恨的反应。心的这种习性在巴利文叫做assado(贪着/乐味)-喜爱感受。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就沉浸在愉快的滋味中,如果感受是不舒服的,就沉浸在痛苦的滋味中。
当禅修者继续客观地观察感受,更了解到感受的危险,感受很有可能造成极大伤害--巴利文叫做 adinava(危险/过患)。这种沉浸在感受中的习性,是一种会在内心激出贪爱和嗔恨的习性。当这些习性升起,感受就增强,这些感受又会加强贪爱和嗔恨。这样便开始了不需外求的恶性循环。这就是dukkha-samudaya-gamini patipada,一条只会通往痛苦的道路。禅修者了解到在过去他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这条路上,也因此不断增加自己的痛苦。
现在透过内观的修习,禅修者开始由旧有的喜爱感受的习性中挣脱出来,而培养平等心。当他开始这样做,他了解到至少他暂时中断了这个恶性循环,停止给自己制造痛苦。当然这时候他就找到了通往止息痛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顺着这条路走,他会根除生命中所有的痛苦。
到了这时候,禅修者可以自己看清身体的感受有多重要。从感受可以分出两条路,一条通向痛苦的升起,一条通往痛苦的止息。现在他直接体验到什么是受苦,痛苦如何开始,即而倍增。禅修者小心地避免走向痛苦升起的路,而迈向根除痛苦的路。继续客观地观察感受,他会经验到nissarana-由贪爱和嗔恨的习性反应中脱离出来。
当你开始修习内观,大部分的时间你的头可能还是在水面下:你盲目地沉溺在感受中,产生新的贪爱和嗔恨,新的痛苦。然而,当你修习技巧逐渐纯熟后,平和地观察的时间会加长,盲目反应的时间会减少。一旦你停止造贪嗔的新业(sankharas),你就开始体会khaya-消除过去的业。过去在心里累积的习性反应会一层一层地升起,然后被消除,直到你达到所有的业都消除的境界,这是超越感官因果世界的涅盘境界。任何正确修习内观的人迟早都会经验到这个究竟的真理。
当一个人正体验到涅盘的实相时,心停止运作了,因此心和外境每分每秒的接触也停止了。因为没有接触也就没有感受。在此境界中,六种感官停止作用,所以感官的对象无法再和任一感官接触,也就不会有感受升起。如此,透过客观的观察,禅修者由沉溺在感受的习性反应中挣脱出来,而到达所有的感受跟所有痛苦都停止的境界。流转之轮被打破了。来吧!禅修的人们!让我们努力地,勤奋地,耐心地而坚持地避开痛苦升起的路,走上根除痛苦的道路,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祥。
 
佛陀的正觉, 对感受的理解
内观研究所

--------------------------------------------------------------------------------
长久以来印度的先知和圣贤都希望解开世上这个重要的谜题:生命中如此明显的问题--痛苦,以及如何可以停止痛苦。许多先知在搜寻答案的时候,发展出许多理论和哲理,有些是根据他们禅修或苦行的经验,其它的则仅是根据推想而得。这些先知希望知道生命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活着?如何能停止痛苦?如何免除老死?
佛陀在世的时代,有些思想家相信如果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人的行为够优良,那么下一世就会出生在比现在更好的世界。有些沙门(samanas)和婆罗门(brahmanas),不需依靠想象或幻相,已经可以透过各种形式的禅修练习,经验到内心较微细的状态,以及意识的更高层次。他们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新的观念。这些印度圣哲达到的专注状态,对某些宗派并不稀罕,与很多思想系统有共同点。然而,它们都称不上是「完善的」。在长部(Digha-nikaya)的梵网经(Brahmajala-sutta)中我们看到六十二种这类的看法或见解(ditthi),其中大部分与以下的问题有关:
(1) 自我(atta)的本质:它是自觉的吗?它是永恒的吗?
(2)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有限的?
(3) 生命(jiva)或存在(satta)跟肉体一样吗
(4) 了解生命真理的人(Tathagata),死后还会继续存活吗?
因为在当时这些问题太热门,许多思想流派因而产生,有些流派有很多随徒信众。而长部(Diigha-nikaya)中的三明经(Tevijja-sutta)也在当时诞生,经文谈到婆罗门「与梵合一」的思想 (brahmasahabyata-union with Brahma)。这就是后来吠陀哲学理论的概观。
佛陀彻底研究过所有的思想流派,并亲身经历他们的修习或苦行,或是与他们的拥护者讨论思想观点。他的结论是,这些流派的想法都不正确,无法导向完善圆满,因此佛陀称这些为「谬误」(miccha)。他说这些人的体验或结论是由分析而来,他们的基础论点完全依赖「接触」(phassa)或者说六种感官(六根)和外界的接触。他说只要这些人未能如实了知:生起(集/samudaya),灭去(灭/atthangama),引人贪爱的滋味(味/assada),由此引起的危险(患/adinava),以及从这六种感官范围(六尘/hassayatana)出离(离/nissarana)的方法,他们就无法超脱这个世界。Yato kho bhikkhu channam phassayatananam samudayam ca atthangamam ca assadam ca adinavam ca nissaranam ca yathabhutam pajanati, ayam imehi sabbani uttaritaro pajanati.
跟佛陀同时代的人一直都不了解从六个感官(六根/salayatana)领域中出离(nissarana)的方法,因此一直停留在「触」(phassa)的范畴中。只要人们不能真的了解「触」或是在六根接触六尘时升起的感受,他们就会停滞在贪爱或嗔恨中。不了解感受的本质是无常(anicca),就无法由感受的领域中跳脱出来,了解最终的真理。相对之下,佛陀在禅修时体验了整个六根的领域,然后了解到究竟的真理是要超越这些的,六根停止六触就停止,然后感受也就停止了(nirodha)。
为了达到涅盘(nibbana)的境界,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了解到感受升起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接触(phassa),触是必要根源,触也左右了感受。在杂阿含经(Samyutta-nikaya) 的Pubba-sutta中,佛陀强调,在他完全觉悟之前想过这样的问题:「感受(vedana)是什么?感受的升起(samudaya)是什么?感受的止息(nirodha)又是什么?以及什么是让感受止息的方法?」他透过内观(Vipassana)对这些问题作了彻底的研究,他在深入的禅修中正确地了解到对感受的贪爱,贪爱感受的危险,以及最终如何出离超越感受的方法。他因此体悟到感受的真正本质,只有到这时候,他才称自己为完全觉悟的人(正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a)。
在杂阿含经的Nana-sutta中佛陀提到,在他深入内观修习后,所得到的知识(nana),见解(cakkhu),洞察力(panna),智慧(vijja)和光明(aloko),都比不上对感受的真正认识-感受的升起,止息,以及让感受止息的方法。他已经体验过整个感受的领域,以及感受的完全止息(nirodha)。这就是佛陀在印度菩提迦耶(Bodh Gaya)的菩提树下所证得的正等觉(Sambodhi/完全觉悟)。
佛陀的确发现了缘起法则(Paticcasamuppada--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为印度思想贡献了新的领域。但是当我们仔细检视这个理论,便会发现它就是解释感受的理论,而我们的感受随时都会在体内产生。很多人都知道触(phassa)和受(vedana)包含在十二缘起法中。
佛陀了解感受的基本特性是anicca(无常),dukkha(苦)和anatta(无我/没有实体)。他超越感受的领域而体验到真理,体验到涅盘的至高喜悦(nibbanam paramam sukham)。当人超越六个感官的范围后,就能体验到涅盘的境界,这时六个根门都会停止作用,这就是六处灭(salayatana nirodha)。当感受的根门停止作用后,就不可能再有接触(phassa),于是触灭(phassa-nirodh)。这样便会到达受灭(vedana-nirodha),而到贪爱灭(tanha-nirodha)的境界。
这就是导向止息的道路(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在很多开示中都有完整的陈述。他教导的通往灭苦的道路(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或是中道(majjhima-patipada)也可以说是通往感受止息的道路(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告诫出家众,只有在沙门(samana)或婆罗门(brahmana)完全了解感受的实相并超越它们,才算达成内观的修练。这就是涅盘(nibbana),就是最终的目标。
 
内观研究所
摘录自乌巴庆老师期刊

--------------------------------------------------------------------------------
内观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 - VRI)成立于1985年,目的是为了研究内观法的来源和应用。研究所紧邻于印度Igatpuri的Dhammagiri(法岗)的内观国际学院(Vipassana International Academy)。葛印卡老师在刚刚开始教导念住经(Satipatthana Sutta)的时候就了解到建立研究机构的重要性。念住经是佛陀有系统地解释内观技法的开示。在四念住的课程中,葛印卡老师注意到一边让学生研读佛陀的话,一边让他们练习禅修,会鼓舞学生并使他们充满感恩的心。当他们比较佛陀的话和自身的经验后,信心就会升起。有些学生自然而然受到启发而想作进一步的研究,内观研究所于是成立。
研究所的工作着重在两大领域:将巴利经文翻译出版,以及研究内观在日常生活的应用。
巴利文是25世纪前在北印度的通用语言。这是保存佛陀教导的语言。虽然不如其它的古印度语言广为人知,巴利文自有其庄严的传统。在佛入涅盘(parinibbana,完全解脱者的最终寂灭)后三个月,五百位阿罗汉(arahant觉悟者)召开了一个特别的会议,目的是结集整理佛陀45年来数量庞大的教法。他们把佛陀的教法整理成三藏经典(Tipitaka,字意是三个大篮子)。分为三大部份:律藏(Vinaya-pitaka),经藏(Sutta-pitaka)以及论藏(Abhidhamma-pitaka)。在首次的大结集后,这些结集好的佛陀教导继续依据传统被口耳相传了好几个世纪。三藏是浩瀚的纪录集,共有四十一大本,包含八万两千篇佛陀的开示以及两千篇佛陀主要弟子的开示。注疏的篇幅也很多,甚至超过三藏本文的长度。
经过第一次五百罗汉的大结集后,后来还举行过五次,由出家众和学者共同审阅修订这部巴利经典,最近一次的结集于1954-56在缅甸举行。这是两千五百年以来,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语言,纪录下佛陀的话,大家同心协力保存了原始佛法的纯净。虽然三藏及其注疏用南传佛教(Theravadin Buddhist)国家的语言文字,及英文保存了下来。很不幸地却没有Devanagari (包括北印度文Hindi, 梵文Sanskrit以及许多印度方言)的三藏版本。在佛陀原来传法的国家,人们却见不到自己语言文字的佛陀教法。
VRI已经将这部巴利经典Devanagari版本的所有经文存放在计算机中,而且准备将三藏以及注疏同时出版。这样做不仅仅是供自己作研究,也让许多印度以及海外的教育研究机构使用。每一部经都有一段重要的介绍,强调这些不同的经文 (开示)和内观的关联性。北印度文(Hindi)的翻译工作将紧接着巴利文经典的出版之后进行。除了巴利经文的工作,研究所还从事内观的研究,研究内观对个人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检视内观在健康,教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
VRI赞助许多国际性研讨会议,讨论和内观实际经验有关的各种研究。这些会议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让参加的人有机会在报告论文之前,先修习十天的内观。这类会议的经验证明它们很受欢迎而且对人们有益。禅修的练习使研究论文的成果更为具体且实用。
VRI另有许多项目,其中包括缅甸文的誊写工作,十位以函授课程学习缅甸文的学生现在正在将三藏的注疏由缅甸文誊写成Devanagari文字,研究所并出版内观修行者有兴趣的历史研究报告和作品,例如乌巴庆期刊(U Ba Khin Journal)。
 
问答集
由「人道关怀文化」(Humane Sustainable Culture)的季刊 IN CONTEXT中的访谈纪录摘录而来

--------------------------------------------------------------------------------
学员: 很多人相信世界上各种的真理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然而,内观似乎强调要了知有一个绝对的真理。从内观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真理呢?
葛印卡老师 : 是的,一般来说,人会根据他们的观点来创造真理。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但是人的智慧有限而且因人而异。有些事对一个人似乎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另一个人却不一定是这样。内观超越所有的宗教,超越流派,超越信仰和教条。它是纯粹的科学,是心和物质的科学:研究它们如何互动和互相影响。
然而,仅仅在理智上或信仰上接受是不够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去经验它。内观是在事实真理上用功。它的基础是经验而不是智力的游戏。真理有很多层面境界。你也许现在无法体验某个特别的真理,但是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在内心更深层体会到相同的微细真理。并不是只有特殊天份的人才能体会到,自然法则对每个人都适用。自然界的基本法则是不变的,例如火会燃烧。这跟智慧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简单的真理:如果你把手放在火上,手会感到灼热。每个人的手放在火上都会感到灼热,不论你是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还是犹太教徒。真理全体适用,没有分别。
内心的污染的作用也一样。如果你内心产生了不净烦恼,例如愤怒,激情或恐惧,它会使你痛苦。自然的法则并不会对某些教派特别优厚。这个真理适用于每一个年代的每一个人。但是如果心灵从这些污染中解脱出来,这时心就会充满爱,慈悲和善念。这些好的特质会在纯净的心中自然升起,你会感到平静祥和。这是自然的法则。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一样。一旦你被火烧伤,你的手自然就会远离火。相同的道理,如果你不仅仅是知性上的理解,而是透过自身经验,由内心深层了解到负面情绪使你不快乐,那么下一次你就会小心地不要再产生这种负面情绪。这不是说教,而是生命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果你的心产生不净烦恼,你就开始痛苦。自然的法则在当下就惩罚你,不必等到死后把你带到地狱。当下就把你带到地狱。然而如果你的心是纯净的,充满爱,慈悲和善念,自然的法则在当下就会回报你。你的心纯净,你就感觉非常祥和,非常快乐。这就是内观,只是遵循自然的法则,非常简单。
 
正法:黑暗中的光明
以下摘录自葛印卡老师于1993年一月在Dhamma Giri(法岗)的年会对内观学员的演说。经修改刊于「内观通讯」。

--------------------------------------------------------------------------------
我们再次齐聚于此,检视所有曾做的事,找出有缺陷的地方,了解该如何革除这些缺陷,并构思未来实用的计划。无论如何,这个聚会不该成为一般社交聚会:辩论、表决而后全部忘记,丢到脑后。不!正法的实用面,对我们是最最重要的。
那就是为什么,你们大多数人在年会开始前参加长课程,而会议结束后,其它很多人也这么做。这是个好现象。你们对实际修习更重视,讨论是以这个为基础。这种健全的传统,将来也该好好的维持;否则我们对苦难人群的服务将不会圆满。
不可否认,到处都是苦难。人们悲惨地在黑暗中摸索,对于如何脱离痛苦一无所知。放眼世界,到处是藉宗教之名而起的冲突与战争。遗憾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曾自豪为纯净正法之源的土地,也同样为此类冲突所苦。当黑暗极深,就需要光明。
可喜的是:光明己经到来,道路开始变得清晰。过去几年已有了开始。人们重新检验这个方法,发现它能有成果。来自各个不同的团体、宗派、国家与传统的理性智者到内观的恒河,浸淫于内,发现到它的确令人心旷神怡,卓有成效。
道路上的每一步需先理智地检验:「它是合理且实用的吗?」然后,去实际操练:「它有成效吗?它能当下就有利益吗?」。这条道路将引领你到达完全解脱的目标:成为阿罗汉。那是很好,但它当下有什么成果?是否能在当下从苦痛中解脱?每个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都发现它有效。当然,成效因人而异,因个人过去世的积累及此生的努力而成效不同,但这条道路是有效的。
到处都是苦,你只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知道那里有出路。若人们在你身上发现更好的转变,就会被吸引。这就是正法散播的方式。
就像每个城镇都要有小学、大学、医院和体育馆,它也必须有训练精神的地方来控制并净化内心。当人们去学校,医院或体育馆时,他们并没有改变宗教信仰。同样地,参加内观课程的人也不必改变信仰。
内观没有宗派意识。它是普世共通的,将来也应继续保持这种普遍性。这条道路的纯净保持了它的普遍性。内观对个人或全体都有益。修习的人一定受益,这是个需要传到世界各角落的重要讯息。只有在你自身显示出你内心的染污不净已用这个方法根除,并且开始自痛苦中脱离之后,才可能散播这个讯息。这才会是显示正法价值最好的例子。
我们开始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更广泛地利用正法的理论。因为很多国家已不知如何实修,佛陀的一些话意不清楚且被错误解读。对禅修者而言,了解正法的理论,确保我们正确的修习很重要。
正法的理论面将有助于正法的修习。但是,理论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主要目标。避免过度投入,如果我们太注重正法的理论而忽略修习,终将一无所获。正法的实际修习才是最最重要的。我们必需研究正法的理论层面,谨记在心。
愿所有人都成为正法的旗手,正法火炬的传递者。将正法的讯息传遍世界,帮助人们脱离痛苦。
释出慈悲,爱与善意,帮助更多的人脱离苦难。我们与宗教组织无关;我们与宗派主义无关。苦难、疾病,是共通的,而这个治病良药也是普世共通的。要使它继续保持共通性,帮助人脱离苦难。
愿越来越多人亲近正法。愿越来越多人开始脱离苦难。愿越来越多人开始经验到真正的平静,真正的和谐。
愿众生快乐!Bhavatu sabba mangalam.
 
佛陀是悲观主义者?
本文节录自内观研究所出版的 Was the Buddha a Pessimist? 原文为S. N. 葛印卡老师的印度语出版品 Kya Buddha Dukkhavadi The?,经内观研究所编译后出版。

--------------------------------------------------------------------------------
我记得我年轻时,有位从印度来缅甸曼德拉传扬佛法的师父,在一场开示中说道,佛陀只教导四件事,那就是苦、苦的起因(集)、苦的熄灭(灭)及灭苦之道(道)。在整个开示的内容中,他所谈的都是苦,而完全没有快乐。如果佛陀的教导中,没有丝毫的快乐成分,那他一定是位悲观主义者!所以佛陀除了告诉我们悲观的佛法之外,完全没有其它的东西了。既然是这样,那佛陀的教导怎能称得上神圣(ariya)呢?痛苦如何神圣呢?虽然佛陀所教的实相、涅盘之乐与心的专注也都称为神圣的,但这些却连一个也未被提起!
这位传法的师父是个很有说服力的演说者。当时仅有十来岁的我,虽然还很懵懂,但他的演讲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他的论点相当有逻辑道理:佛陀的教导充满了苦,丝毫没有快乐。
几年之后,我自己了解到四圣谛的真正意涵,同时也对当年的缺乏智慧感到羞愧。其实,佛陀是以有系统的方式来解说生命的四圣谛,而帮助我了解到这些意涵的就是内观。
苦是生命的一种实相,而苦则是因为贪和嗔所产生的,也就是因贪爱而生起的。如果这些起因被根除了,那么痛苦的根源也就灭除了。为了将其根除,有一种实修的法门、一条灭苦之道、一种方法:就是八圣道,它教导我们过着道德与正直如法的生活、制服我们的心,然后培养出亲身体证的智慧(panna)。
如果一个人精进地修持智慧(prajna),那么内心将不再生起任何新的不净烦恼,而旧有的不净烦恼便会自动地清除。苦的断灭究竟是什么?那就是净化心的直接结果--亲证涅盘(nirvana)。苦、苦的起因、灭苦及灭苦之道就称为苦的圣谛,而佛陀教导的最终目的就是灭除所有的痛苦。
四圣谛的灭苦之道可分四个层面来说明:
1. Nissaranattha: 从所有累积的不净烦恼中解脱出来
2. Vivekattha: 不再有造作任何不净烦恼的习性反应
3. Asankhatattha: 亲证没有习性反应生起的无生状态
4. Amatattha: 亲证没有习性反应灭去的无死状态
经由内观的修持让我了解到心中沾染到贪或嗔时,痛苦就会随之而起,但是当不净杂染根除了之后,痛苦也会灭去,而且只要根除了多少不净杂染,就会有多少的痛苦灭去。一直到过去所累积的不净烦恼全都清除了,而且不再造作新的业习,那么所有的痛苦也会灭除(dukkha-nirodha苦灭)。
现今的印度,「灭」(nirodha)通常指的是压抑。然而,举凡被压抑之事,未来也可能随时又再生起,但「灭」的原意其实是完全的灭绝、彻底的根除,因此,无法再度生起的才是「灭」,而苦灭(dukkha-nirodha)之意就是不再生起任何痛苦。
我们可以用棕榈树做为例子来说明,就像棕榈树的树头,一旦被砍掉之后,就不会再长出新的叶子,并且会枯死。而四圣谛中所教导的灭苦之道也是这个道理,痛苦也将不再生起。这就称之为毁灭、灭绝(Pahino, ucchinnamulo, talavatthukato, anabhavankato, ayatim anuppadadhammo),就像棕榈树的树头被砍掉、灭除之后,便达到了无生起的状态一样。
同样地,如今arya这个字只有种姓与种族阶级的意思。但在佛陀的时代,arya不仅有种姓或种族阶级的意思,而且还有神圣特质的意涵。不论任何种姓阶级或种族的人,只要培养道德、正定与体证智慧,不断走在正法(普遍通用的法则)的道上,而达到四圣果道的初果,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圣者(Arya)。
这个阶段称为预流果(须陀洹Sotapanna),这样的人已从生死轮回进入了完全的解脱之流,也就是已达到部分的解脱。他的来生将不再堕入恶道之中,因为就算他还有些业习,但那些会让他堕入恶道的业已全部根除,因此,在不再投生的究竟解脱之前,只需最多七次轮回,这样的人就有资格被称为圣者。
不断修持内观的修行者,将依序成就斯陀含(sakadagami,即一来果)、阿那含(anagami,即不还果),并且终将成就为阿罗汉(arahat,即究竟解脱者)。由于此种圣谛是一种经由亲身体证的实相,因此只要能亲身体证,便都能成为圣者。
语言的演化
佛陀时代的吠陀(Veda)语言称为阐陀(Chanda)。佛陀入灭后约两百年,有位叫做巴尼尼(Panini)的语法学者撰写了一部新文典,根据当时的语言创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新语言。此种语言有新的文法规则与形式,此种创造出来的语言就是梵语(Sanskrit的字面意思就是组成的、创造的、制做的或人造的)。
因此,除了佛陀时代在吠陀文献中所指的定性意涵外,Arya也含有种性阶级之意,巴尼尼的梵文文献中,arya则同时兼具这两种意涵。arya被用来指种性阶级中的婆罗门(Brahmin)、剎帝利(Kshatriya)及吠舍(Vaishya)却是后来新加上的用法。
佛陀开示所用的语言,就是他的母语--拘萨罗语,是拘萨罗国所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是当时使用的自然语言。不同于人工创造的梵文,这种自然的语言将佛陀的开示保存了好几世纪,因此被称为巴利文(Pail,巴利※即"保护"之意。)
佛陀入灭之后的数年,阿育王(Magadha Emperor Ashoka)统治了整个北印度地区,其中也包括拘萨罗国在内。阿育王不仅接受了佛陀的教导,也接受了佛陀所用的语言。并且开始称之称为摩揭陀语(Magadhi),而此种语言所说的arya就是Ariya,意思是指已达成须陀含(预流果)至阿罗汉果位的所有圣者。.
在浩瀚的巴利文献中,佛陀教导所提到的ariya(arya)都是指其神圣的特质,而从未有种姓性阶级或种族的意涵。例如:
Visuddho uttamoti ariyo--心纯净神圣的人就是圣者。
Ariyoti kilesehi araka thito parisuddho--心已远离欲念,而达到纯净无染的人就是圣者。
Anaye na iriyatiti ariyo--不再行走于不善道上的人就是圣者
Ahimsa sabbapananam ariyotiti pavuccati--不再对众生造作恶行的人就是圣者。
Ariyaphalapatilabhato ariyoti--已到达究竟涅盘的人就是圣者。
相较之下,那些尚未到达究竟涅盘的人就称为凡夫(puthujjana)。
Hino gammo pothujjaniko anariyo anatthasamhito--非圣者(anariya)是指世俗、不识正法、远离涅盘与追求不善业的人。
Ariyoti putthujjanabhumi atikkanto--圣者是已跨越世俗领域(puthujjana ,凡夫世俗之人)之人。
圣谛(ariyasaccani)的定义如下:
Ariya imani pativijjhanti tasma ariyasaccaniti vuccantiti--圣者所了知的实相是为圣谛 (Noble Truths)。
究竟实相
在菩提迦耶自证成道的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太子终于成为全然的觉悟者。
佛陀随后在瓦拉纳西(Varanasi)的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对五位婆罗门苦行僧说法。他首次说法所阐述的就是四圣谛的实修法,并且详细说明了四圣谛是如何导向最终的涅盘实相,这个实相是超越一切感官的:是永恒、永存不变的真谛。佛陀以三个方面(十二种行相)来说明修行四圣谛将如何引导人们体证究竟实相。
根据佛陀的教导,每一圣谛都涵盖了整个四圣谛。每一位超脱痛苦的人,也都因为了知苦的全部实相而解脱的。因此,苦谛也涵盖了其它三个圣谛在内。
五位婆罗门苦行僧修持了这个殊胜的方法之后,七天之内便达到完全的解脱,而成为继佛陀之后,首次证得阿罗汉的五位比丘。也显示出内观的成效。
自此佛陀便开始从拉迦斯坦(Rajasthan)的东岸到孟加拉国(Bengal)的西岸,不停地四处传法、服务人群。他教导人们如何透过内观的修持来了知四圣谛,终能亲证涅盘的究竟实相。因此,佛陀住世期间,有数以千计的出家众(比丘[bhikkhu]及比丘尼[bhikkhuni])证得阿罗汉。
此外,还有数十万出家及在家众亲证了究竟实相,并证得了须陀含(sotapanna,即预流果)果位。许多人后来还证得了斯陀含(sakadagami一来果)及阿那含(anagami不还果)果位。内观修行更利益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得以了知四圣谛,进而在今生就解脱了痛苦。
这样殊胜的修行技巧与所有的文献,以及相关的无限利益,在我们国家丧失了。确实是我们的不幸。实修的技巧与文字的记载都消失了。因为这些教导已不复存在,所以人们便因无知而相互非难,也不接受苦的实相。面对这样不幸的历史演变,人们怎能由于目前对佛陀教导的误解,而责怪佛陀或他所教导的内观修持呢?
 
从皈依到修行
葛印卡老师讲

--------------------------------------------------------------------------------
每一种宗教都教导人们过着道德的生活,培养控制心念,保持内心不受染污的重要性。阅读这些经典上的教义,虔诚的教徒,出于强大的信心或者知性上的认知,可能会接受它们。但是仅仅接受这些教义根本没有帮助;真正的利益来自实际修行。口干舌躁的人阅读水分子结构的描述是无法止渴的。人也不能透过研究餐厅的菜单来满足饥饿的苦痛。人不能靠朗读医生的处方来治愈疾病的折磨。这些都不能转移注意力,而真正地减缓口渴、饥饿、或者疾病。同样地,尝试去忘记生命中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它们,而仅仅谈论解决的方式也没有帮助。
除非人对他们的解决方案采取具体的措施--也就是说,除非人修法--不然他注定是要痛苦的。不过,修行,不是这么容易;人必须努力用功去除心中的负面杂染。压抑它们或者转移心念,或者以令人愉快的东西来麻醉是容易得多了。但是压抑,转移,或者麻醉自己都只是暂时的;当它们的影响逐渐消失时,问题仍然存在。只要染污存在于内心的深层,心的痛苦疾病就没有治愈。每当我们遇到不愉快的情况时,我们通常会试着去逃避,让心在别处忙碌以便逃离令人不愉快的现实。而生活提供那么多种类的娱乐帮助我们使自己分心︰像电视,戏院,市集和马戏团,或者更糟的,像酒精和毒品那类的麻醉品。即使有人不寻找这样的世俗性的转移,精神的麻醉经常是另一个选项︰去一个可以膜拜的地方并且不经意的重复祷告或者举行仪式典礼。这样做可能不像世间的分心一样有害,但是逃避现实毕竟就是逃避现实。心暂时保持全神贯注于这些转移,但是迟早,埋藏在它深层的问题,都将再次浮到表面;并且如果用多少力量用来压抑这个问题,那么它将以相等的力量爆发。因此转移和压抑并没有消除痛苦,实际上反而在增加痛苦。事实上痛苦不在外面产生,而是在我们的内在出现。
痛苦的原因也是内在的,存在于心的染污和负面情绪中。想办法用令人愉快的事物取代令人不悦的外在事物是自我欺骗,是一种缓和剂而不是疾病的真正治疗方式。处理痛苦比较聪明的方法,是试着去正确地理解它。这样做的人首先会问自己为什么变得不快乐,而答案将是明显的︰当他遇到一个讨厌的人、事或者情况时,他的心里开始对它产生瞋恨。这种瞋恨实际上是贪爱的一种形式︰想要除去不悦经验的愿望。心的习性是贪求任何自认为愉悦的事物,如果遇到不想要的厌恶事物,而不是遇到愉悦的事物,它就发展成瞋恨。只要心仍然被贪爱的习性俘虏,心也将被瞋恨的习性俘虏,这两者都必定会使我们愤怒和痛苦。
知性上更多的理解是好的,但是实际上要减少痛苦的话,这种理解必须把我们导向实修。我们必须实际去消除贪爱和瞋恨的习性。只有那样我们才能解脱痛苦。有人可能会开始修法,但是很快地便因为困难而变得泄气。出于一种自卑感和无助感,他认为自己太软弱不能使自己摆脱痛苦,他需要更强大的无形助力。这个人想象有一个全能的存在,恳切地请求祂来结束他的全部痛苦。他发展出盲信,认为只要唱诵祂的名号,或者想象祂的形象,这位想象中万能的神将会消除他的痛苦。实际上他被自己的恐惧和软弱的感觉所误导。他没意识到如果真的有全能的神,这样的行为会侮辱并且贬低了祂的价值。毕竟,如果某人是无所不知的,祂必定知道宇宙中的所有有情众生都是痛苦的。并且如果祂真是全能的,祂必定能够解脱所有有情众生的痛苦。假设这位全知,全能的神只会帮助那些使祂开心的人,因为他们称颂祂的名号或者不断重复祂的赞词,或者是把祂的形象牢记在心。如果是这样,这位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一个缺乏任何慈悲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个人必定是非常自我中心,才会希望尽可能地听到很多人把他的名字经常挂在嘴上,希望尽可能地有很多人膜拜他的形象,希望得到最夸大的奉承。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愿意帮助那些用上述方式去膨胀他的自我的谄媚者,那么这个人是没有任何真正的慈悲心。全能的神真的具有这样的本质吗?如果全能的神真正存在,这样的盲信只会贬低祂以及侮辱祂。尽管如此,不经过逻辑思考,人相信如果仅仅唱诵神的名号或者想象神的形象,全能的神将会洗刷掉他的罪恶和痛苦,那这种信仰使人感到极大的慰藉。因此,人会试着去冥想神的形象,想象曾经见过的或读过的一幅画或雕塑。这些绘画、石雕、或文字所表达的形象,实际上是艺术家想象的产品,没有人亲自体验过他们所描绘的形象。对禅修者来说,形象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他相信想象中的神将会对他多少有些帮助。
因此他把心专注在这个对象上就变得容易了,藉此培养专注力。但是冥想一个想象的对象当然不会到达实相真理。同样地,人发现覆诵一个想象的神的名字,去寄托个人的所有希望是有帮助的。这种重复一个字──任何字都一样──都会产生一种特别波动,一种会让人沉溺的波动。禅修者希望他的神满足他的欲求,这种愿望变成盲目的信仰,驱使他覆诵自我创造的神的名字。他以满腔的热情不断地覆诵这个名号,直到他忘情狂喜,全神贯注并且沉迷于产生的波动中。但是不论产生多么愉悦的狂喜,重复唱诵一个字并不能引导禅修者到达真理实相。尽管这样的作为有它们的好处。这颗心忘记任何可能存在的不愉快,而陷入令人愉快的波动中,虽然可能是人造的和虚构的波动。因此对禅修者而言,好像痛苦已经被消除了。但是实际上痛苦仍然存在,因为痛苦的根源还留在心里。根源如果不移除,就没有真正的解脱。为了挖除这些根源,我们必须贯穿表层,到达不净染污生起的内心最深处。仅仅靠背诵,沈思和想象是帮不上忙的。我们必须探究实相,我们自己内在的实相。
当禅修者开始探究内在的实相时,会很快了解到,只有当外在对象与五个感官或心接触时,外在对象才会存在,而这一切又都存在于身体的架构内。为了直接体验实相,人必须探索身体架构内的世界,不必重视外在的事物。人也一样要小心避免所有想象虚构的对象,无论它们可能多么有吸引力,无论它们可能多么符合个人的传统信仰。禅修者一定要像从事研究的科学家一样公平,客观地接受和观察当下他自己内在所经历到的任何实相。如果以这种方法用功,所有大自然的秘密都将展现,所有宇宙的法则也将变得清晰。禅修者将会理解痛苦怎样产生,怎样增长,并且将能够看出怎样去除痛苦。由于这样的智慧,他自然地能根除痛苦的原因,也就是内心的不净染污。
所有的这些过程将透过直接经验内在的实相,经由观察身体感受去感觉实相而发生。在寻求实相的过程中,禅修者客观地观察不愉悦的感受。因为如此不自觉地观察,禅修者分类、详细研究、分解,并且分析这些不愉悦的感受,直到他自己经历到感受的无常本质,及感受的生起和灭去。借着这样做,禅修者从心里根除了累积的瞋恨习性。在类似的觉察过程里,禅修者理解到愉悦感受的飞逝本性,因此根除了心里累积的贪爱习性。而借着经验到中性感受的短暂本性,根除了累积的无明习性。所有其它的内心染污都源自于这三毒︰贪爱、瞋恨和无明。当这三毒被除去时,所有的染污都会被根除,因此由这些染污而生的所有痛苦都会结束。这是会发生的,只要禅修者探究了身心的实相,觉察了从明显到更细微的层次,直到理解了无常的实相。
有了这种了知,禅修者净化了内心并且变得能够经历超越身心、超越生灭世界的最终实相。在经历超越这个被制约的世界的最终实相后,人变得真正有智慧,不执取的智慧。没有任何情势能压倒禅修者。不论他在生活上遭遇到什么──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愉悦的或者不愉悦的──心都会保持平衡。因此借着修习内观,人就走上解脱痛苦的道路。心能远离多少的不净染污,人就能解脱多少痛苦,也就能享有真正的快乐。来吧,禅修者!让我们放下所有想象和虚构的产物。借着在我们自身内在自然生起的感受的帮助,让我们探索和经验内在的实相,来根除所有的内心的染污,达到真正快乐、真正安详的目标。
 
法的温和甜美
(以下是葛印卡老师于1997年1月9日在法岗年会的开幕演说)
尊贵的比丘僧伽及我法的子女们:
你们在此所要完成的工作中,温和甜美是重要的。如果这当中有法,就必定会温和甜美。这是衡量标准:温和甜美必须来到生活中。你们来此是和大家交换意见和经验,但如果你执着己见,和人争论自己所说的才正确,那么你将失去所有的温和甜美。
佛陀/觉悟者的话应常记在心:要像水乳般交融,无可分离,甘甜满溢。整个法的园地必须总是充满温和甜美。有时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你可能不小心说了重话。如果知道你伤了人,但却认为,「我还能怎样?我是对的,是那个人根本不了解。」那么你的想法仍充满瞋恨。别为你的错误找借口,就接受事实:「我犯了错,不管是无知或缺点,我都让『逆法』的力量给打败了,我会小心不再犯。」现在则给予慈爱的安抚。
你要多快才能觉察你的错误并开始生起慈悲心?你平常在慈悲心上用功多久?又有多深?这是进步与否的衡量标准。要了解这点并让周遭气氛一直充满着法,充满甜美温和。
你们现在聚集在此是为了让正法传播开来。你们为什么要让法传播?这不是要建立宗派。如果建立了宗派,更多人开始自称是佛教徒,这样有谁能从中获益呢?让人们继续是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徒、佛教徒,或犹太教徒,有甚么差别?人们心里不断生起不净、负面情绪和痛苦。如果大家自称为这个或那个,心会改变吗?不,这心还是一样,有着一样的习性。名字无济于事。要改变心的习性,而这里有个很棒的方法可以办到。借着修习内观,我们会领悟到:「是的,这有效,内观净化了我的心,即使只是一点点。有多少的不净去除,就会有多少的痛苦去除。啊!这是多好的方法啊!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但愿越来越多的人能获得这个好方法,走出他们的痛苦。」
当你们看见他人真正在享受着快乐、安祥以及和谐时,同样的喜悦也会生起。看到别人欢喜,也令你欢喜,这种喜悦会不断增长。看见这么多人欢笑,你也欢笑。你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来服务他人,不是为了增强自我。不应有阶级、权势或地位。无论你承担这种或那种责任,你就是服务。你服务是为了让自己也让他人更快乐。这就是法。
要谨记这点并且努力工作。为了你自己,也为了世上许多受苦的人,把这么好的法弘传出去,愿纯净正法广为传布。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修习正法,享受真正的安详、和谐,快乐。
Bhavatu sabba mangalam.(愿一切众生快乐!)
 
印度的首次内观课程
(下列文章由葛印卡老师发表于1994年7月Hindi Vipashyana Patrika ,
葛印卡老师内观教法25周年纪念日。 以下文章是自原文翻译和编辑而成)
1969年6月20日是我生命中极其重要的ㄧ天。那天,我崇敬的老师乌巴庆任命我为内观老师,且委任我一项重大的责任。在过去的几年他训练我成为他的助手,以便我能承担这个责任;现在时间已成熟了。第二天我离开我的出生地--缅甸,启程去印度--我祖先的土地。内观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从印度传至缅甸。这期间由历代传承的老师们在这块土地上保存着这个方法,一直传到乌巴庆老师。然而,在印度,这个方法已经完全失传,人们甚至已经忘记内观的名字了。
当时乌巴庆老师希望内观能返回印度--它的发源地。这将有益于印度人民,也让缅甸能够以这种解脱的方法回报印度。这是他对法Dhamma的坚强愿力,希望这无价的心灵教导不仅能回到印度,而且在那里建立后,可以传播至全世界让更多人获益。我向他保证我将尽力达成他的神圣愿望。
乌巴庆老师坚定地相信印度已准备好接受这失落的宝藏。他经常提到这个时期出生的很多印度人具有相当大的波罗蜜,由于他们过去累积的功德,自然地会吸引他们来内观。
我的耳际一再地响起我的老师,充满慈悲心(metta)的声音︰「内观的钟已经敲响。它会在印度复兴起来,而且现在就会发生。」这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数千年前圣者们的预言。对我来说,他的祝福和这个确信的预言,都是旅途中支撑我的精神资粮。
不过,到印度的第一天,我发现我已被困难包围,开始怀疑我是否能成功。课程应在那里举行?课程如何开办?谁来统筹组织?哪些人会放下家庭和工作与我共度十天呢?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认识我的人竟是如此的少啊﹗
在印度的家族成员是我最近的亲属。我很希望能从他们那儿得到帮助,但就在我抵达印度之前,家族中的部分成员已成为另一教派--阿南达玛迦(Ananda Marg)的追随者。我在缅甸已获悉这消息。我不知道的是,我的那些家庭成员狂热地信奉阿南达玛迦,以致于他们不愿听闻关于内观的说明。要他们参加内观课程并给这个方法一个机会,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也看不到他们会帮助我筹办课程的可能性。
同时,较早从缅甸过来的,并且有内观禅修的家族成员亦感到沮丧,因为经济情势的改变使他们失去了一切。我确信他们当中没有人能够帮忙筹办课程。那些最近来自缅甸的内观同修们,处境甚至更困难。
我的母亲也有她自己的两难。内观课程能使她获益,并解除她心灵的痛苦。 这是我来印度的特别目的,为此缅甸政府破例核发给我护照。在我到达印度之后,母亲经常与我一起禅修,这经验使她渴望参加课程。她不想让从缅甸来的儿子希望落空,但也不希望惹恼在印度追随阿南达玛迦教派的其它儿子。她以非常悲伤的语气说:「你必须明了我的心情,我如何才能参加课程。」
气氛充满着失望和挫折。我想我可能会失败地回到缅甸。尽管我老师的坚定预言,这股绝望已形成一片阴影;虽然我认为内观的钟已经敲响,但复兴的工作--似乎应由其它更适合的人来推动。
有时,即使在悲观的气氛里,还是会有一线曙光。乌巴庆老师曾说过在我到达印度时,大地会为我将来的成功降下讯息。我从仰光搭机出发,当我在加尔各达下飞机时,发生一阵地动天摇。第二天我从报纸上读到地震影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对我来说,这国家好像为重获失落已久的真宝--法,而举国欢腾。
在佛陀时代同样也发生过这种迹象。这是因为内观重回印度,佛陀的教法重生,大自然表达喜悦的方式吗?然而,当我检视目前的困境时,我感到或许地震仅是巧合,过份解读是无意义的。我必需理解并接受现有的困境。
这希望和绝望的风暴在我心中不断地翻搅。在这种状况下度过一些时日后,沮丧的感觉变得更加沉重,并且深深地影响我。一天晚上我坐下来在心的层面用功。禅修感觉非常强烈。在禅修结束前,我发现内心浓云密布,四面八方完全黑暗。周遭的气氛充满怀疑和紧张。但是,当我检视我的内心时,发现它根本没被影响。相反的,它安住平等心。突然我的心中充满了强烈的决心︰「这一切将如实的呈现,我奉献给法。法会依自然的法则去实践。如果我是一位称职的法的引导者。如果我过去累积足够的波罗蜜,那么黑暗就会消失无踪。如果不是,在与我的家人和朋友会面后,我将接受我的不够资格,并返回缅甸。」
我做下这个决定,瞬间我感觉强烈的慈悲心(metta)传至狂热于阿南达玛迦教派的兄弟们︰「愿他们快乐。愿他们成功。」这些温情充满我的内心。突然黑暗在几秒内开始消失不见了。内在的喜悦涌现,爱心开始溢出,绝望已消失无踪。
在我禅修之后,我看见一个年轻人正等着见我︰ Vijay Adukia是Dayanand Adukia的儿子,Mangalchand Adukia的孙子。Mangalchandji是我弟弟的岳父和我在缅甸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同事。他在缅甸上过一期内观课程。Vijay说:「如果你想指导一期十日课程,我可安排地方。Pancayatiwadi Dharmashala可提供一个地方来办课程。我已经向管理单位提过了。如果你希望到那里勘察环境。」
我愉快地前往课程的场地,但发现它完全不适合禅修。除了城市的噪音嘈杂外,到处充满脏乱。然而,在孟买这么大又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是不太可能找到一个空旷的地方来办十日课程。因此,我立即表示接受,并对Dharmashala的管理单位表达感激。
现在问题是有谁来参加课程。但我确信,有一些人将会准备好来参加,就如同我找到课程地点一样。
Vijay热中的说:「我会是其中的学员。我原希望负责安排课程,但我的父亲会安排课程。所以我改为参加课程。」
我的老朋友兼同事Kantibhai G Shah从缅甸来我家看我。 当他听到这个课程时,也非常热切的说:「我会参加,而且我们的老朋友B.C.Shan会是另一名学员,我会带他一起来上课。」
我说:「即使只有两三人参加,课程也确定要举行,。」
我的母亲坐在附近。她的脸上总是保持喜悦,现在看起来是绝望的。她悲伤的波动牵动我的心。夜里当我躺下睡觉时,她的影像在我眼前再三地出现。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她在矛盾的感情中挣扎。一方面,她儿子为她从远方来指导内观课程,为此她希望能参加。另一方面,如果她参加课程的话,她的小儿子会感到受伤。
我也感到忧愁。原因之一是古老的预言似乎将要成真︰2千年后,内观课程会在印度举行。我曾希望,在印度的整个家族能分享这份功德,参与这次法的传承使命并且帮助组成课程。现在实现我的希望的可能性似乎极微。
另一个令我悲哀的原因是,我希望能回馈父母的恩惠。在他们老年时,愿我尽力引导他们走在法的道路上。但我看不到他们参加课程的任何可能性。我能做什么?我只有慈悲心(metta) 的力量可倚赖。在那个夜里我把强大的慈悲心(metta)传送给我的父母和兄弟们。隔天我感到周遭的气氛充满着爱心的波动。一早另一位来自缅甸的老朋友Motilal Chaudhary和Bharat --Balchand Poddar的儿子,来探望我。两个人都是旧生。当他们听到这个课程时,他们说他们会参加,并且向我保证也会邀请其它人来上课。我打电话给已经定居在马德拉斯的家族成员,当他们听到课程即将开办的消息时,都很高兴。其中有三人决定来孟买参加课程。
我的母亲和父亲看到这一切。我非常理解母亲的为难,然而在当时我没有勇气对她说任何事情。况且我知道父亲很顽固。他已加入阿南达玛迦教派,即使他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居住在缅甸时,他已上过一次乌巴庆老师指导的内观课程,观呼吸(Anapana)非常深入。乌巴庆老师对他非常满意。只有一个难题阻碍他参加课程︰他不愿放弃每日的宗教仪式。我建议他,课程期间可以做他的宗教礼拜,如同他在缅甸被人发现在上课期间所做的礼拜一样。令我惊喜的是,他立刻接受我的建议。我母亲也鼓起勇气说:「如果你要禅修,我也要禅修,就算无法十天,那么至少五天也可以。」
我有无限的喜悦。这是对父母回馈恩惠的机会。「谁知道呢?」我想,「其它追随阿南达玛迦教派的家族成员,未来也有可能体验到内观的益处,但现在两位老人家已经愿意参加课程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我父母亲与其它十二位学员一起参加1969年7月3日到13日的第一次课程。我母亲完整上完十天课程并且获益良多。
我惊讶地看到,虽然我那些阿南达玛迦教派的兄弟们没有对第一次课程提供帮助,但对于这个具有功德的努力,他们没有任何阻碍,也没有表达任何反对或感到困扰。我们所有的忧虑都没有发生。我内心对他们充满感激。课程结束时,我在心灵上与他们分享这伟大法的功德,并愿法也让他们的功德开花结果,让他们也能品尝内观的甘露变得快乐。
这些困难只发生在第一次课程。紧接下来,那些已参加并体验好处的学生,开始筹办并且服务课程,一个接着一个课程。于是二千年后,法Dhamma的纯净再次流回印度。从1969年起,法已经扩大成一条巨河,把快乐带给印度和全世界的人们。解脱之门已为众生打开,让他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愿法--内观的恒河更加增长,并且持续利益全世界。
 
正定
葛印卡老师
 (以下是原先在1995年四月发表于Hindi Vipashyana Patrika文章的翻译.)
 
如果把心专注在任一物体上,心会专注于静坐中,变得平静,也会达到单一的专注,但是仅仅是心的专注并不是正定(samma samadhi)。因为正定,对心来说必须是善的,必须是纯净的。唯有专注于一点的善心才能称为--出离不净的定(kusalacittekaggata samadhi)
定(Samadhi)是说心念建立在平等心上。一颗专注在外在事物的心是无法达到平等的;它将只会扰乱心的平衡。那就是为什么只有一颗善心的专注才可以被认定为正定(samma samadhi)。
 
一颗充满贪念的心是不善的,充满瞋恨的心是不善的,充满无明的心是不善的。当心以贪念、瞋恨或无明为专注对象(所缘)时,它也会达到定,但那种定既不平衡也不平等。这种心念的专注是不适当,不纯净的,对快乐没有帮助。依靠贪念、瞋恨或无明的定是一颗不平衡心的专注──它怎能有所帮助呢?
 
全神贯注的猫专注在老鼠洞上,牠是完全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苍鹭的一只脚站立在湖边寻找鱼儿,注意力全集中在水中,有着全然专注的心,不对其他事物觉知。这是心充满了贪求老鼠或是鱼的专注,但这不是正定。这种定是不适当,不纯净的。
 
同样的,埋伏等候敌人的士兵,以完全专注的心,将注意力放在敌人的壕沟上。只要敌人抬起头来,他就射击。同样地,拿着双管猎枪的猎人,埋伏等候危险的野兽,也是完全专注的。他的心念完全集中。只要看见猎物,他就发射子弹。以这种方法,心是专注的,但是这不是善心;心已被瞋恨和暴力所污染。因此,这种心的专注不是正定,不是纯净的定。
 
在服用麻醉物品后处于精神恍惚的人,会沉迷其中也会得到心的专注。他像处于熟睡的人一样毫无知觉。他不知道外在或内部发生的事。同样的,利用化学药物的人,例如迷幻药(LSD),经验幻觉并且全神贯注其中。在这两种情况下,他失去心的平等,失去了心的平衡。这种专注是建立在不平衡的心上,受到无知的扭曲,这不是禅修,不是适当的定,不是纯净的定。
 
为了获致纯净的定,以任何情感为专注对象(所缘)是不合适的。透过这样的专注,心的平等会丢失,心的平衡将被扰乱,心会沉浸于充满贪念的情绪和执取当中。即使心变得专注,但是纯净性失去了。
 
为了心的专注,这个对象应该是既不会令人愉快也不会令人不愉快;并且不会在心中生起贪爱和瞋恨。同时,专注的对象应该帮助心保持不断地警觉,并且保护我们不会沉浸于任何妄想错觉当中;保护我们免于自我催眠和受他人催眠;保护我们免于禅修中昏沉。
 
我们不仅会对外在世界粗重的感官享乐专注,而且也会对所谓精神领域的微细的感官喜乐专注。但是这种专注只会造成束缚,不会解脱。任何在追求超自然经验时所获得的定只会导致束缚。任何令人喜欢的形式,颜色,形状或光亮,甚至闭上眼睛也会看见;听到令人愉悦的话语或声音;闻到令人欢喜的芳香气味;愉快的身体接触所引起的狂喜震颤,都可以使人集中心念。但是在细微的层面上,这些超感官的经验只会导致贪爱和无明的束缚。它们都不是正定,只有正定能带给我们解脱。
 
禅修者为了正定,以纯净的专注目标练习心念的集中,也可能会经历超感官的经验。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为是里程碑,放下它们继续不断地在法的道路上前进。如果我们认为它们(超感官的经验)是专注的目标,我们将会再次被贪爱给缠缚住。我们的心将无法达到彻底解脱的最终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在每个阶段都保持警觉,才不会执着于任何专注的对象,因为这些对象会成为我们的脚镣或一面墙,妨碍我们在法的道路上前进。
 
为了发展纯净的定(Samadhi)而寻找一个合适的专注对象时,我们也应该记住,专注的对象不会局限禅修者在任何特定的宗教内;而这个对象不是形式,颜色,或表征某个特定宗教的话语,因为信奉其它宗教的人可能会难以接受。戒,定,慧和涅盘(道德,专注,智慧和解脱)的这条道路绝对是普遍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因此,走在这条道路上时,为了获得心念专注所选择的对象,应该是普遍的,恒常的,适合所有的人。它应该让所有的人容易学习,可以被所有的人所接受。
 
有很多专注的对象可以成为上述的必要条件。我们所选择的是我们自己的入息和出息,以纯净的入息和出息,作为专注的目标。纯净--也就是没有话语,名字,念咒,形式或形状。持续觉知的对象应该只是吸进来和呼出去的单纯呼吸。这种呼吸是自然的呼吸,正常的呼吸。如果呼吸是长的,它就是长的;如果呼吸是短的,它就是短的;如果呼吸是深的,它就是深的;如果呼吸是浅的,它就是浅的;如果呼吸是粗重的,它就是粗重的;如果呼吸是细微的,它就是细微的。把自然的呼吸作为我们专注的对象时,我们应该理解这不是在做呼吸的运动。呼吸仅仅是专注的对象而已,且越自然越好。任何对呼吸的干扰都会引发人为的做作,也会成为观察实相的障碍。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被取代了,我们将会远离实相,对实相就漠不关心了。
究竟,为什么要练习心的专注呢?那是要让专注的心变得既微细又敏锐,才能穿透并且撕开遮蔽最终解脱实相的面纱。因此,专注的对象越自然,就越有机会避免徘徊在盲目的死胡同中,而走上笔直和高阶的法的道路。
 
另一个采用自然的入息和出息当做专注对象的原因是,我们呼吸的节奏与心的负面情绪有紧密的连接。当心被污染,被有害的负面情绪击败时--如愤怒、恐惧、欲望、嫉妒或其它的负面情绪--我们会知道呼吸的节奏自然地变得迅速而粗重。当这些负面情绪停止污染心时,呼吸的节奏便变得缓慢而细微。在发展定samadhi之后,接着是进入智慧panna的领域,在那里我们学习从心的负面情绪束缚中解脱。因此,观察自然呼吸的实相,对禅修的下一步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持续观察粗重的呼吸,心就会变得越来越专注,呼吸也变得越来越细微。有时呼吸会变得极其细微,像一束细发,当它呼出去时,好像就回到里面。有时它会达到kumbhaka的状态--呼吸完全停止的状态。如此我们选择专注的对象带我们从粗重到细微的状态就很清楚了。在未来我们可能目睹未知和不可见的领域,会比这个状态更细微,因此,即使从这个观点来看,呼吸这个对象是适当而有意义的。我们必须经历内在如海洋般无限汹涌澎湃的波浪,如江河般流动的内在感受,身体内每个原子不停舞动的无数波动。我们必须亲证不断改变的本质。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极其细微的层面上。要到达这个状态,我们必须先从观察粗重而且不停流动的呼吸开始。
 
任何发生于内在的都是自发性的。这是身与心连续之流的自我调节。为了观察内在世界生起与灭去的不自主动态,我们需要一个既能自主又能有不自主活动的对象,以便在观察和理解它的自主活动之后,我们能开始观察它的不自主活动。呼吸是身体里的唯一可以被调节的活动,可以自主性地变快或者变慢,其它都是不自主不需费力进行的。从自主到不自主的过程,从所知到未知,从熟悉的此岸到不熟悉的彼岸,呼吸能扮演桥梁的角色。以此为由,以呼吸作为专注的对象是有用的。
 
戒、定、慧和涅盘的这条道路,我们已经开始上路,它将带领我们到禅修领域的深层,在那里可以自然地了解最终实相。走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从观察实际的,经验的实相开始,因为最终的实相是当下的实相,不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也不是即将到来的片刻。消逝的过去只能回忆;将来的时刻只能被想象或者期望。只有当下的片刻可以被经历,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的片刻。因此,为了了解最终的实相,我们必须专心地观察当下粗重经验的实相。只有这样,微细的实相才会被揭开,并且超越最微细的状态,这一刻的最终实相将会被理解。因此,我们整个禅修的这条笔直庄严道路,是去练习能够活在当下最微细的片刻。对于活在当下的练习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对此刻在身体里发生的粗重现象保持警觉,也就是觉知吸进来的气息或者是呼出去的气息。
 
在修习期间,我们不应该让过去苦乐的记忆像乌云般影射在心上,也不允许未来苦乐的忧虑或是欲求成为阴影。我们应该觉知单纯的气息,只觉知到真实吸入和呼出的气息。过去苦乐的记忆和未来的忧虑和欲求会造成贪爱与瞋恨,因为它们是愉悦或不愉悦的,因此。当心能够摆脱过去的记忆和未来想象的束缚时,心就越能够安住在当下气息的吸入或呼出,也越来越能远离贪爱和瞋恨。因为心的专注警觉,也就从无明解脱。在观察吸入和呼出的气息时,心既没有愉悦的感受,也没有不愉悦的感受;不被吸引也不被排斥;无贪亦无瞋。
 
我们学着观察身体的这个自然现象,就如同见证人。不受过去和未来的束缚,从贪爱和瞋恨的拘束中解脱,我们为活在当下努力踏出第一步。这个努力,就像婴儿用不稳定的脚努力学习走路,在这个方向上不停的努力,总有一天,能够用坚固,强壮和稳健的步伐完成我们的旅程。
 
没有坚强的正定,我们不能进入当下的深处;我们就不能立足在智慧的领域。用正确的方法来加强定,给这个心此刻一个自然,没有想象,无过失的专注对象,也就是觉知吸入和呼出的气息。以这种觉知为基础,让我们学习活在当下。让我们发展不受贪爱、瞋恨、无明影响,有益于心的专注。让我们发展出避免不善的身业或者口业的能力。加强我们的慧,根除不净的心灵染污,让我们发展在意业上避免造作不善的能力。
 
以这种方式所发展纯净的定会带来快乐。来吧,让我们透过练习觉知气息的进出来发展定。加强了定,戒也会被加强,藉由加强定和戒,智慧也会加强。在戒、定、慧的强化过程中,会看到解脱的道路︰心灵染污的解脱,苦的解脱,迷惑和无明的解脱。
 
确实地,定的道路是幸福的道路,好运的道路,安祥的道路,解脱的道路。
 
 
法与派别
by S.N. Goenka
 
各位追求幸福快乐的朋友:
每个人都想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生命却是充满痛苦,各式各样的痛苦,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痛苦。苦,无所不在。我们如何才能从痛苦中跳脱出来呢?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享有一个平静和谐的人生,过一个利己又利人的生活呢?
古印度的先圣先贤及先知们就曾思索:「苦到底从何而来?」,而「解脱苦的方法究竟为何?」痛苦的原因乍看之下多如牛毛,数不胜数。然而光是把这些表面的苦源消除掉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痛苦真正的源头深埋在我们心底,除非我们把这些深层的苦源处理干净,否则不可能经验到真正的和平,安详,与快乐。
那我们该如何把深层的苦源清除干净呢?每个智者及觉悟者都了解到,唯一的方法就是走法的道路。如果你的生活循着法的道路而行,痛苦就会离你越来越远。因为苦与法无法共存。然而问题出现了,因为几百年的时光过去了,大家反而忘记什么是法了。而如果你不了解什么是法,你要怎么把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呢?
两千年前,印度有两支截然不同的传统。其中一个传统尊崇法纯净的本质。另一个则崇尚宗派仪式、典礼等外在的东西。过去正法的这一支比较有力,可是随着时间消逝却逐渐式微,乃至于最后在印度消声灭迹。印度后来留下来的东西都已经找不到正法的影子了。这真是可惜啊!我们今天若在印度讨论起「法」,人们通常会问的问题是:「什么法啊?印度教的法,还是佛教的法呢?耆那教的法,基督教的法,还是回教的法呢?锡克教的法,拜火教的法,还是犹太教的法哩?你讲的是哪一种法呢?」
人们已经完全忘记正法了,这真是一大憾事啊!法怎么会是印度教的、回教的、基督教的、耆那教的、拜火教的,甚或是锡克教的法呢?真是匪夷所思!如果是正法的话,那就该是普遍通用,不限任何教派的。不可能是什么什么教的法。各个宗派都有它不同于其它宗派的仪式典礼,以所谓的「印度教的法」来说好了,印度教就有自己的仪式、典礼及其它属于印度教特质的东西,有它自身的信仰、教条、及哲学思想,当然也有印度教的一些服装规定及像是禁食这样的纪律。回教的法也是一样,基督教、锡克教、其它任何宗教都是一样,有各自的信仰跟规定。但法跟这些都没有关系。宗派是各自有别的。法是普遍通用的。
Dharma(法)在古印度语中的原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我们国家过去有很多古老的经典巨著,不幸的是很多都没有好好保存下来。所幸有些经典在邻国保存下来了。我们研读这些典籍的时候,就会很清楚的知道古印度人在谈Dharma(法)的时候,Dharma的意义是什么。Dharma的定义是"Dharet¨ ti dharma",即「一个人所把持的,内心所涵盖的东西」,这就是法。就是你的心在当下所抱持着,所内含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善念,也可能不是善念。以过去的话来说,善念就叫做kuoala-dharma,非善念就叫做akuoala-dharma。这两个用语在过去的典籍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断地出现。但不论是kuoala-dharma或akuoala-dharma,两者都是Dharma(法)。你的心在当下所抱持着的东西就是Dharma(法) - "Dharet¨ ti dharma"。
另外两个典籍中常见的用语是arya-dharma及anarya-dharma。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用语的原意也消失了。今天arya这个字指的是「人类某个特定的种族」。但这个字在过去的时候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跟种族一点关系都没有。Arya的原意是「一个有纯净心灵的人,一个正直的人,或一个圣人」。这样的人已经把心灵中的一切杂染去除干净,这样的人就叫做arya。另一个字Anarya的原意则是指一个负面的人,他的内心充满着不净的、愤怒的、怨恨的、病态的、敌意的思想。所以一个内心纯净的人就叫做arya,反之就叫做anarya了。
而像「印度教的法」─Hindu-dharma,「佛教的法」─Buddhist-dharma或是「耆那教的法」─Jain-dharma这样的用语在典籍中则是从来没见过。即使后来各个宗派在印度大鸣大放,这些字也依然存在,但就是没人用这些字。大家用的是kuoala-dharma及akuoala-dharma这类的字。慢慢的,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另一个分歧出现了:kuoala-dharma(即,善法)叫做Dharma(法),而akuoala-dharma(不善的法)则叫做adharma(非法)。
在古代的典籍中,dharma有另一个意思,即「内心所涵盖之物的本质或特质,不管是善或不善。」一个人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Dharma(法)。事物的本质及特质就叫做Dharma(法)。这个意思在现今的印度语中还看得到影子,比方说:「火的法是燃烧」-「火的本质就是燃烧自己并燃烧别人」。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说:「冰的法是冷」-产生低温的状态。这就是冰的本质,
这些普遍皆然的物质特性跟印度教有什么关系呢?跟佛教、基督教、回教、耆那教、或锡克教有何相干呢?要知道,火会燃烧,冰会降温,都是普遍皆然的自然律法。如果火不燃烧,就不是火了。是火的话,本质就是燃烧。太阳的dharma(本质)就是发光发热,如果既不发光也不发热,就不是太阳。月亮的本质则是散发出柔和的光芒。这就是月亮的dharma,月亮的本质。不然就不是月亮。
这就是dharma这个字在古老时候的用法。举个例子:假如我内心所涵盖的东西是不善的,总是不断的燃烧怒火,充满恨意、病态的思想跟敌意,那么要知道这些负面情绪的本质就是燃烧。我会第一个被烧到。因为火的载具一定是火的第一个受害者嘛!然后火才会延烧到其它各处。
内心的负面思想便是这样运作的。有负面思想、负面情绪的人,往往自己第一个遭殃。然后这个人就痛苦了。所以如果你老是充满怒火,你还能期待过着和平、和谐、快乐的生活吗?这根本就有违自然的律法嘛!换句话说,你根本与法背道而驰!因为法就是普遍皆然的自然律法。再举个例子:不管有意的或无意的,只要我把手放进火里,手一定会被烧伤。火是不分贫富贵贱的,这只手的主人信的是印度教也好、回教也好、基督教、锡克教也都好,火都照烧不误。火也不会管你是印度人、美国人、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对火都没有差别。火没有歧视也没有偏见。法就是法。
同样的,如果我让心灵开始保持纯净,负面的东西就会开始清除掉了。自然的律法是这样运作的:当心灵是纯净的时候,内心自然会充满着爱、慈悲、同情、喜悦、跟平等心。这是纯净心灵的本质。至于这个心是印度教的,或是基督教的,国籍是印度或巴基斯坦,都无所谓。只要心灵保持纯净,就会有这些纯净的特质。而当你心中充满爱、慈悲、善愿及平等心的时候,自然的律法也会同样的运作着,对应的特质会因应而生,这个就是Dharma(法)的本质。这些特质会带来和平、和谐、及喜悦。你可以给自己取任何名字,行这个礼或那个礼,奉行这个宗教仪式或那个宗教仪式,信仰这套哲学或那套哲学,都没有差别。法依然是法。
然而一旦你污染了自己的心灵,让心中充斥着负面的情绪,自然的律法当下就会让你尝到苦果。这个苦果不是等死后才尝到。死后会怎样便会怎样。但当下会怎样呢?任何燃烧怒火的人都不会快乐的,只会经验到痛苦。这个人不管叫什么名字都一样,来自任何阶级、地方、宗派、或国家也都没有差别。因为任何人只要升起负面情绪,他当下就一定会痛苦。
同理,当你把心灵纯净下来,让内心充斥着好的质量,像是爱、慈悲、善念这样的特质,自然的律法当下就会把善果送给你。品尝善果不用等到死后,当下就可以享有了。当你的心灵充满爱与慈悲,你立即会经验到和平、和谐及喜悦。这就是Dharma(法)。跟任何宗派都没有关系。
有人说自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印度教信徒,有人说他是回教信徒,有些则是基督教或锡克教信徒,他们之中有的人可能是非常「如法」的人,有的人则身上一点法的影子都没有。各宗各派的宗教仪式、信仰哲理、外在的服饰装扮其实都与法无关。法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法指的是你当下心灵内涵的本质。如果你有一个良善的心灵,你就会尝到善果。如果你有一个不良善、有缺憾的心灵,那就是苦果。
如果法的了悟在印度开始盛行,有如两千五百年前一般,印度会变得更和谐,因为人心更和谐了。人们会把重点摆在自己是不是一个如法的人。也就是说,你有没有保持一个纯净的心灵呢?是否能不再受负面情绪所污染呢?如果你还是不断地充满愤怒、怨恨、恶念、敌意及其它负面的东西,你就不是一个如法的人。你也许有行某些仪式,也许也会去寺庙跟神明行礼,或去清真寺诵念经文,或去教堂祷告,或去锡克教的庙宇唱诵圣名,或去佛寺中对佛像行礼致敬,但这些都不会有任何帮助。
当你心中有负面思想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的悲惨怪到外在的人事物上。你会开始看别人哪里做错了。你甚至会误以为你之所以这么悲惨就是因为某某某怎样对不起你或欺负你所造成的,或埋怨为什么你希望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偏偏发生了。你可能一辈子都活在这样的错觉里,以为都是外在的因素导致你的不幸。因为法的智慧没有了,人们也于是忘了要走入自己的内心,去探索痛苦真正的源头。
比方说有人欺负我了,然后我开始痛不欲生。他欺负跟我痛苦这两件事的中间,其实另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我里面发生着。而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有人欺负我的时候,我开始发出怒气跟恨意。我开始用负面情绪来回应这件事情。就是这里让我开始痛苦的,在这之前痛苦并不存在。痛苦的原因并不是谁谁谁欺负我,或我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了。痛苦的原因在于我对这些外在的事情起反应。这才是痛苦的真正原因。你光是这样听我说是无法了解的,这也不是靠读一些典籍,在理智的层次、情感的层次、或信仰上的层次来接受它就能了解的。对法的了悟只有在你走入内心去真正体验时,才会发生。
这就好比说,我不小心把手放到火里去了。自然的律法是:火会开始烧我的手。我会把手移开,因为我不喜欢被烧。下一次,我又不小心把手放到火堆里了。再一次的,手又被烧了。再一次的,我又把手抽回来了。同样的事情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直到我了解了:「这是火啊!火的本质就是燃烧。所以我最好不要再把手伸进去了!」这就变成一个教训,这样我才能开始在经验的层次上了解到不能把手伸到火里去。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体悟法的真谛,我们可以用一个在古印度相当盛行的方法。要了解法就要观察自己内在的实相。这个方法的名字就叫做Vipassana(内观),意思就是用特别的方法来观察实相。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实相,不是去看事情似乎的样子、表面上的样子。也不要用任何信仰、哲理、幻想加诸其上,就仅只是用科学的方法好好观察就可以了。
比方说,当怒气升起时,你就只是观察怒气升起的这个实相。把自己跟外在这个让你发怒的东西切离开来,就只是观察。就愤怒的实相观察愤怒,就怨恨本来的样子观察怨恨,就你的自我呈现的样子观察自我。观察所有心底浮现上来的不净杂染。就只是观察,客观的观察,而不融入那些负面的情绪。
要保持客观的观察是很困难的。当怒气升起的时候,整个人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怒火的威力会把我们给吞噬。当我们这样被怒火带着走的时候,是不可能观察愤怒的。我们会说出不该说的话,做出不该做的事。然后我们才开始懊悔:「我不该这么做的。我不该这样响应的。」然而下次当类似的情况发生时,我们又会重蹈覆辙,因为我们尚未在自己的内部体验实相。
如果你学会从内观察自己,你会注意到,当怒气在心中升起的时候,身体会同时出现两种变化。在粗糙的物质层次,你会发现随着愤怒、憎恨、恶念、激情、自我等这些不净杂染的升起,呼吸也跟着不正常了。呼吸不可能正常。呼吸会加快,变得更粗重。而一旦负面情绪走掉了,你就会注意到呼吸又正常了。呼吸慢了下来,不再粗重了。这是在粗糙的身体层次我们所会观察到的。
在较细微的层次则有另一个变化。因为心物相互关连,身和心会不断互相影响。身心彼此的互动在我们内部不断的运行着,不分日夜。在较细微的层面,我们体内会开始产生一些生化反应。当这些电磁反应开始出现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好的内观禅修者,你就会注意到:「看哪!愤怒升起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热会传遍全身上下,身体会激动起来,全身都跟着紧绷了。
什么都不用做,只要观察就可以了。不要做任何事,就只是观察。不要试着把愤怒抛开。也不要试着消除愤怒呈现出来的表象。就只是观察就好了,观察。继续地观察,然后你就会发现愤怒的能量越来越弱了,直到消失。如果你试着压抑愤怒,愤怒将会跑到潜意识里去。压抑是没有办法让它消失的。
每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都会把罪过怪到其它外在的人事物上,然后努力地想改变外在的世界。我们会想:「都是某某某的错。我会这么悲惨,就是他造成的。如果他能不再那样,我就快乐了。」我们想要改变别人。但这可能吗?我们能改造别人吗?好吧,就算我们真能成功的改变一个人,但谁能跟你保证世界上不会有其它的人做出你不喜欢的事呢?你不可能改变全世界。圣人、智者、及那些开悟的人都发现,方法是「改变自己」。任由外在的世界是怎样就怎样,但你要不为所动。事实上发生了什么,你就观察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内观的方法,这个可以帮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实相的方法,我们是没有办法跳脱出来的。
举例来说,痛苦的时候,你可能会试着转移注意力。你感到痛不欲生,偏偏你又没办法改变别人,或改变外在的环境,所以你就试着让头脑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你可能会去看电影看表演,或更糟,去酒吧或去赌场,好让自己转移注意力。也许短时间内你觉得烦恼走掉了。但这只是你的幻觉,痛苦其实不曾远离,一切都还在那里。你做的只是转移注意力,此时痛苦却已经在你心里扎根了。时机一到,火山又会一次又一次的爆发,然后你又会被愤怒跟痛苦牵着走。这并不算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还有一种,这次就叫做「宗教」。你会跑去寺庙、教堂、清真寺那类的地方,开始诵经或祷告。这次注意力又暂时转移到其它事情上了,你也许又开心了许多。但还是一样,你只是用躲来逃避问题而已,你并没有面对问题。古印度的Dharma(法)不是这么做的。
我们必须面对问题。当内心升起任何烦恼的时候,就面对烦恼。藉由客观的观察烦恼,你可以直抵烦恼最深层的源头。如果你能学会客观地观察痛苦最深的根源,你会发现这些源头会开始一层一层地剥除掉了。当他们一层层地剥除干净,你才会从痛苦中脱离出来。你不压抑负面情绪,也不用言语或行动的方式把它发泄出来,伤害别人。就只是观察。什么都不用做,就只是观察。
这个方法是印度的瑰宝。不幸的是,印度没有把这个好方法保存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Dharma(法)这个字的真正意涵被人们所忘记了。而现今当道的是印度教的法、佛教的法、耆那教的法、回教的法。如果我们说「印度教的法」,那意味着「印度教」才是重点。可怜的法啊,只能退居幕后,被逐入黑暗的角落中。「法」没有价值了,因为「印度教」比较重要。当我们说回教的法,那表示「回教」才是重点。当我们谈到佛教的法,那就表示「佛教」才是重点。谈到耆那教的法,那么「耆那教」才是重点。好像法不能独立存在一样。但法本身就是一块瑰宝啊!法讲的是自然的法则、不朽的真理。我们如果只注重那些法的派别,我们就错过法的价值了。我们会忘记法的真实意涵。
一个人若是把重点摆在「印度教的法」,他就不会把重点摆在法本身了。印度教的法、印度教的仪式、典礼、装饰等等变成了这个人的重心。这个人会行所有的这些仪式,然后自以为很「如法」。同样的,一个人也可能把重点摆在回教、锡克教、或佛教的法上,然后自以为很「如法」。但这个人身上可能一点法的影子都没有。因为他的心里还是装满了那些不净的、负面的东西。他以为他行了那些仪式跟典礼、上教堂或上寺庙、背诵这个经文或背诵那个经文,他就是一个如法的人了;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觉啊!结果事实是怎样呢?这些宗派把我们带到何处了呢?我们离法越来越远了。
判别法的一个很好的准则是:「我的心灵有没有变得更纯净了呢?」举行任何典礼或仪式并没有什么错,上教堂或寺庙也不是不行。可是你应该不停的自我检视:「这些典礼和仪式有没有让我的心灵更加洁净呢?让我不再愤怒、憎恨、不再充满恶念、敌意跟自我呢?」如果有帮助的话,那就好,非常好。
而如果没有任何改善的话,那你应该看得出来你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你会知道:「即使我的内心看起来好像平静一会儿了,但我只是在欺骗自己;因为我还没有从痛苦中跳脱出来,还有很多不净杂染。这些不净杂染深埋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我的潜意识是这些杂染的仓库。」我们生生世世都携带着这个仓库,从一世走到下一世,再到下一世。我们可以选择补充更多货源、更多杂染,或选择把仓库清干净。
大部分的人选择添加货源,也因此这些人变得越来越痛苦。那我们该如何把心灵的最深处清干净呢?透过智识上的了解、信仰、或感情上的信念,我们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心的表层干净些。但若要将这些不净杂染连根拔起,我们就得照自然的法则来努力。自然的法则说,只要我们心中动了任何不净的念头,这个不净杂染的源头就会往心的最深处扎根。而一直与我们内心深处保持感应的,就是身体的感受。
不分昼夜,不管你是睡着还是醒着,你内心的最深处(所谓的「无意识」)都没有一刻是无意识的。它一直在意识着身体的感受。一有舒服的感受,它就以「贪爱」(raga)来做反应。一有不舒服的感受,它就以「厌恶」(dvesha)来做反应。贪爱,厌恶,贪爱,厌恶,变成了内心深处反应的行为模式。一天二十四小时,日以继夜、无时无刻地,身体内部都不断地产生感受,而内心深处也不断地在起反应。心变成自己行为模式的奴隶。除非我们打破这个模式,不然我们要如何从痛苦中跳离出来呢?我们变得只会清理心的表层,然后自欺欺人,而忘记问题的根源。根不干净,心无论如何都不会干净。
内观是印度的一个法门。吠陀经(the Rig Veda)便对内观赞赏有加。这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对内观是这么赞扬的:
Yo viovabhih vipaoyati bhuvanah
sanca paoyati sa na paroadati dvioah.
以完美的方法修习内观的人,将可以跳脱厌恶跟愤怒。内心将会变得纯净。
然而你得要身体力行才行。如果你只是不断地背诵这段吠陀经的经文,那有什么用?如果你不断地诵念:「这块蛋糕是甜的,这块蛋糕是甜的。」但你不把蛋糕放到嘴里去,你会尝到甜味吗?身体力行去修习内观比在智识上的层次去了解,或在情感上、信仰上去接受还要重要。这个修行就是Vipassana(内观)。
很久很久以前,内观盛行全印度。一个来自缅甸的人若到印度旅行,会发现当时的印度家家户户都在修行内观。各种不同的家庭,不分贫贱,男女老少,甚至包括家里的仆人,都早晚练习内观。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听到大家谈论内观,因为内观让人受益良多。但很不幸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家开始把重心摆在宗教典礼、仪式,而忘记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内观。
法完全就只是一门纯科学,心物的超科学:心与物质的交互作用,内在心物时时刻刻不断流动的作用。内部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但我们却只会向外张望,把重点摆在外在的世界。如果有人欺负我,而我不懂得自我检视内在发生的变化:我会变得燥怒,开始大吼大叫。我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
如果有人欺负我,那问题是出在那个人的身上,不在我。他做这样的事情,表示他的内心已经浮起许多不净杂染了。当这个人内心升起这些负面的东西,然后开始大吼大叫时,他自身就已经病了,不快乐了,痛不欲生了。为什么我要跟着起舞呢?为什么我要跟着吼回去,然后让自己痛苦呢?除非你亲身经历过,不然你是不会了解我这在说什么的。就好像摸火的经验一样,你去摸火看看,然后你就学会不再去摸它了。同样的,你可以学会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怒火一升起来,你马上就注意到了,火要开始烧你了。「看,火在烧我了!我不喜欢被烧啊!下次我要更小心。」或者,「喔,不好了,怒火又升起来了。如果我继续燃烧怒火,我会被烧伤的。」也许你下次又不小心燃烧怒火了,那你就再一次好好观察它。又一次怒火,就再一次观察。经历几次后,你就会自己跳脱出来了。
然而如果你不去观察内在的实相,你会把注意力摆在外在的表象上,认为那才是痛苦的本源,然后你会设法去改变外在世界。比方说,婆婆可能会念:「我们家现在就像地狱一样啊!」如果你问她原因的话,她会告诉你:「都是因为那个媳妇的关系。好一个闯进我们家的媳妇啊!她摩登的很哪,做事完全违背我们家的传统跟信仰!就是她破坏我们一家和谐的。」如果你问媳妇怎么说时,她会告诉你:「老太婆该改一改啦!她不懂得什么叫代沟。时代都变啦!她怎么都不懂呢?就是她让自己痛苦,也让所有人痛苦的。」媳妇要婆婆改一改,婆婆要媳妇改一改。爸爸要儿子改一改,儿子要老爸改一改。哥哥要弟弟改一改,弟弟要哥哥改一改。
「我才不要改,我完美的很。我没有什么需要改的!」我们从不检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知道我们并非完美无瑕,不知道我们自己才是痛苦的根源。问题的根源就在我们身上,与外在世界无关。修习内观能帮助我们开始体悟这层道理。要观察抽象的愤怒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内观修行者,也要花好一段时间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能好好的观察抽象的情绪,诸如愤怒、激情、恐惧、自我。这不容易啊!
随着怒火升起,身体会产生相对应的感受。怒气一出来,呼吸就会开始不正常。这都是你可以观察到的。即使只有十天,你也可以学会这个技巧。参加内观课程并好好练习的话,你是可以学会如何观察呼吸的。也许怒气来了,而你还不会观察抽象的愤怒,但你可以观察呼吸。「看哪,气息进来,又出去了。」不过这不是叫你练习怎么呼吸,这只叫你观察呼吸就可以了。如果呼吸浅浅的,那就浅浅的。如果是深呼吸,那就深呼吸。如果气息流过左鼻孔,那就左鼻孔。流过右鼻孔,那就右鼻孔。就只是观察即可。你也可能感到全身发热,或悸动、或紧绷,不管怎样就只是观察就好了。很简单的。即使你只参加过一、两次的十日课程,你也会发现观察很简单。
而要能如实的观察愤怒、憎恨、或激情,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花时间练习才做得到。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智者、开悟的人、圣人跟先知教导大家要「自我观察。」观察自己能让你走上「了解自我」的道路,走上「瞭悟实相」的道路,甚至我们可以说走上「瞭悟神」的道路,因为最终的实相就是神。还有什么是神呢?律法是神,大自然也是神。当我们观察律法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观法。当我们遵循律法的时候,我们也就走上法的道路了。(译注:英文的 “observe”有「观察」及「遵循」两种意思。)不管你内在世界如何变化,都只要静静的观察就好了,不为所动。如果你能开始客观的观察,就已经是踏出了解法的第一步了。你终会一步步的学会将法落实在生活中。
练习内观并不会要你切断所有外界世俗的活动,你还是可以去这个寺庙、那个寺庙,行这个仪式或行那个仪式。但你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你会在当下观察到自己心智的实相。「此时此刻,我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不管在每个当下我的心智如何变化,我都会把重点摆在内在世界,而非外在世界。」你会开始注意到你是如何对外在事物起反应的。每次你一起反应,这个反应就变成你痛苦的根源。如果你学会不起反应,就只是观察,那你就可以脱离苦海。当然这要花时间才做的到。你不可能马上变得完美,但至少你已经踏出第一步了。
所以为了解法而踏出第一步吧!法跟一切宗教信仰、教条、仪式或典礼都无关。甚至连什么宗派的名称都不需要。你要自称是印度教徒或回教徒都无所谓,你还是一个如法的人,还是一个将法落实到生活中的人。意思是你的心智能永远保持纯净。如果你的心智永保纯净,那所有的言行举止自然会是纯净的。
心智是一切的根本。如果心智不净,充满负面思想,那我们的言行举止势必会跟着受到污染。我们会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如我前面所说的,当你升起怒火、恨意、或恶念,你自己会是这些负面情绪的第一个受害者。你会过得很痛苦,然后开始把痛苦散播到周遭的环境中。你周围的环境整个都变得紧张起来。任何跟你接触的人也都变得紧张起来,跟着痛苦。你把痛苦散播给别人。你内心带着痛苦,又不停地带给别人痛苦。你让自己悲惨,也让别人悲惨。
另一方面,如果你学习法的艺术,也就是生活的艺术,你就会停止制造负面的能量,你会开始在内心世界里体验到和平与和谐。当你让心智保持纯净,心中充满爱与慈悲,自内心激发出和平与和谐的能量,那这股能量就会开始渗透到你周遭的环境。任何跟你在一起的人都会感到和谐。你是在把自己有的好东西散播出去。你拥有和平安详的心,你有真正的快乐,而你把这些好东西带给别人。这就是法,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在古印度,法就是生活的艺术,教导人们如何保持内心和谐的来过生活,并如何为周围的人带来和谐与安详。要做到这点,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古时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内观中心。内观中心四处可见,就像大家到处都看得到瑜珈中心、瑜珈大学、瑜珈医院一样。内观是生活的一部份。当时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个生活的艺术。因为修行内观,他们过着快乐、健康、和谐的生活。
希望那个美好的时代再度来临。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法。希望你能够从邪念的束缚中跳脱出来,不再因宗派或地方主义的包袱而忘记法的内涵。祝福你能解脱出来。祝福你能过着如法的生活,带给自己也带给别人和平、安详、与快乐。
希望每个来听开示的人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播出十天的时间,好好学习这个方法。法在当下便能让你受益良多。你不需要从一个宗教跳到另一个宗教,或从一个门派跳到另一个门派。你可以继续当你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锡克教徒、或佛教徒。你仍然要扮演好一个印度教徒的角色、或回教徒、或基督教徒、锡克教徒、或佛教徒的角色。你要扮演好身为人类的角色。法教导你的就是如何做人,如何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如何和谐地走过一生。
希望大家都能习得这个好方法。祝福大家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享受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祝福大家真正的快乐,祝福大家真正的快乐。
法的本质
葛印卡老师
我的印度诗里有一颂,解释什么是「法」。
"æhuddha citta ka acarana, dharma samajhiye soya"
「当心变纯净,这纯净表现在行为上,才是法。」
如果我们只是讨论、辩论和争论「法」,「法」的纯净,而不实修的话,有什么利益可言?因此,适当的说法是,
"Dharana kare to dharma hai, varana kori bata."
「能够被修行的法才是法。否则就是空谈。」
不要让法成为空谈。法应该用来实修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如果不了解真正的法,如何修行呢?
有人可能了解法的意思,是要净化心灵和应用在行为举止上。但是这人既不修行净化心灵,也不将法应用在生活上,那他真是个很不幸的人。
有人生起嗔恨,结果是他变得不幸、焦虑不安,竟然还唱诵着--
"Vitaraga bhaya krodhaha...",
「我应该从贪爱、恐惧、嗔恨中解脱出来。」
如果只是唱诵着而不修习「法」,法就会沦为空谈,就只是知识理解而已。不修习怎么在法中受益呢?只要了解这点,快乐之道就会为您而开。要走在法的道路上并开始修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谈论上。
人们应该听从法并仔细思考,这样才能得到启发-「我必须修习法,但要如何练习?别人怎么会知道我是在修习法?人家怎么会知道我的心真的纯净,真的变安详了?人们唯有从我的行为、言语和举止得知。」
我杀了无辜的生命,这不就是不好的身体行为吗?我偷了别人的东西,这不就是不好的身体行为?我犯了邪淫,这不就是不好的身体行为?我欺骗人,辱骂人,中伤别人,把人家的隐私说给别人听,还造成这二个人争吵,说了无意义的话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时间,而这些不都是不好的言语行为吗?
我犯了不好的身体和言语的行为,还以为自己是有德行的人。「还有谁像我这样有德性呢?我在寺庙或清真寺,教堂或佛塔或是gurudvara(译注:a Sikh temple 锡克教寺庙)里举行了特别的仪式,或是我有这个或那个的哲学信仰。」这不是迷失了吗?你的生命中没有法了,法不在你的言语行为上。你怎会是有法的呢?
为什么言语行为变得不纯净?那是因为内心生起不净染污,所以心就不纯净。要内心充满愤怒才会杀人,无论是谁,只有内心产生极度生气嗔恨才会杀人。人一定是生起贪婪,极度的贪婪才会偷东西。人因内心产生很大的色欲而犯了不正当性行为。因为自大傲慢或其它不净烦恼而有不良的语言:说谎,骂人,毁谤他人而污染了内心。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让内心受到污染,只要内心受到污染,我们就是第一个受害者。如果我们生气而犯了不正当的语言或身体行为,这会造成别人痛苦也让我们自己先受苦。只要内心产生愤怒,大自然就会开始处罚我们,我们就会痛苦。只要内心产生任何的不净,我们都一定会不快乐。
因此,任何不良的言语身体行为都会伤人伤己。只要避免这些不良行为,就能自利利人。法不是用来讨论,法是要修习落实。如果我们以法之名来争论,争吵,战争杀人,这就不是法。我们就不是遵循着法,而是已经迷失了,对法疑惑了。我们正在伤害自己和别人。
一个人清楚知道:「我不应杀生,不该偷盗,不犯不正当性行为,不说恶语—不说谎、不骂人、不说粗话」,却饮用麻醉物品,还成为它的奴隶。无论是什麻醉物品使得他沉迷,他仍不断饮用。他已丧失了理智。所以,智者劝告我们要远离麻醉物品。
给予劝告容易,理智上知道和接受也容易。但要如何避免麻醉物品呢?酒鬼很清楚知道,「酒精有害,它让我丧失理性,让我成为它的奴隶,而我喝醉时我做了不该做的事,我实在不应该喝酒的。这是毁坏我与家人关系的原因。」但是他能怎么办呢?时间一到他就又喝酒。赌徒也很清楚知道,「我不应该赌博,这会伤害我及家人,我不应该再赌了。」但他还能怎样呢?时间一到他就又去赌了。奸夫也清楚知道「不应该犯邪淫,这是不对的。」能怎么办?当情境升起,他就犯了邪淫。愤怒的人清楚知道,「我不应该生气,我是生气的第一受害者。」怎么办?遇到不想要的事发生,他就发怒。想要的事不来,他也发怒,愤怒而且造成痛苦不幸。
只是在理智上接受这些是没有帮助的,要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即便知道不应该喝酒,为什么酒鬼还是要喝?明知道不该赌博,赌徒还是要赌?知道不该有不正当的行为,为什么我们还会做呢?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心。一个无法控制心的人在理智上可能清楚知道,但他能怎么办?他无法成为心的主人。
印度有个古老的传统--法的传统,一个典范。这传统不只是说教讲道而已。如果法只是说着:「世上的人们啊,你不能杀生,不能偷窃,不能犯邪淫,不能产生瞋恨,不能生气,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的。」而那些俯首听闻的人会说:「你说了正确的事,说的非常好。我们听了一场很具启发的法的演说。」但这些话从这耳听进,却从另一耳跑出去。我们每天听着这些话,不应该做这或那种不正当行为。但如何避免这些呢?我们如何成为心的主人呢?
印度古老的传统里有训诫,也传授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训诫的方法。当一个人成为佛陀时,会变得纯净,完全解脱,智慧圆满,完全由贪瞋痴的束缚中解脱,不再有来世。这样的人充满无限的慈悲,当他教导人们时,他不会只给训诫,他也会教导应用训诫在生活中的方法和控制心的方法。
有许多技巧、方法、静坐方式教导人如何成为心的主人。印度曾有一静坐技巧,非常古老的方法,这方法不是只练习控制心,还有根绝内心的不净烦恼。心的习性是在深层最深层里滋生不净烦恼。人不断产生贪爱,瞋恨,自我。这习性成为心的本性,一直在产生不同种类的不净烦恼。所以,只净化心的表层而没有改变心在深层制造不净烦恼的习性反应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只要深入心净化表层而已,还要改变心最深层的本性,这样不净烦恼才会停止累积。这个印度古老的静坐技巧是一种科学方法,去除过去无数生累积的不净烦恼。如果能够以这技巧的纯净方式来练习,将会获益良多立即得到成果。心的本性开始改变了,净化到最深层。开始过着法的生活。
这是印度的静坐方法,但它的原始纯净却没有被保留下来。被掺入了不同的哲学信仰、宗教仪式所污染,被局限在不同的宗教组织范围内。因为它被污染,失去了功效,也失去净化心及带来快乐的能力。一旦失去了功效,人们怎会练习这方法呢?大家想要练习的方法是可以立即得到益处。但如果这方法没有益处,那么慢慢地它就会消失不见。
2500年到2600年前,这个净化内心的科学方法在印度已经失传。悉达多‧乔达摩,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的王子,离家寻找真相--必定有些方法可以让我们解脱,远离痛苦,远离所有的不净烦恼。在过去的许多世里,他曾经尽最大努力增加他在法(Dhamma)的能力。他在这一世也是如此的精进努力,于是再度发现内观(Vipassana)的方法。他获得真正的快乐,净化了内心,变得纯净,他成为了佛陀。他从所有的不净烦恼中解脱,充满无限的慈悲,开始教导内观;他尽其一生将内观教导给每个人。几世纪里,印度从内观得到很大的利益,然而这方法却被污染而消失了。内观被传到邻近国家,而那个国家保存它的原始纯净。几世纪,一代接一代的,内观被代代相传的老师维持着它的原始纯净。只有少数人传承下来,但是保存了它的原始纯净,现在这个古老方法,印度的宝藏再次回到了它的发源地。
当时印度有静坐中心的传统,在各个地方、村庄、森林。不只是修行人连在家人也会到那些静坐中心学习内观。人们用这方法来净化内心并改进生活。他们变得快乐,也让周围的人快乐,他们变得祥和,也使周围的人祥和。
让我们彻底地学习这个方法。这不是佛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的方法--这是法(Dhamma)的方法,法属于每一个人。法是无穷尽、无限制的。法利益所有人。因此我们要知道内观的方法是如何练习的。
我们必须到静坐中心待在那里至少十天,尽全力来学习这个方法。一旦学习了这方法,会产生快乐和知足。让我们练习纯净的法,练习这个不只能控制心也能净化心的方法。让我们练习这个不仅净化心的表层,也净化心最深层的方法。这方法会带领人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知足。无论谁练习法--不要空谈,而是实际练习--都会发现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快乐。无论谁练习内观,都会经验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解脱。
 
七十感言
葛印卡老师
我的生命已经历七十个秋天,谁知道还剩下几个?接下来的岁月应如何善用呢?愿我总是保持着觉知。
在这个场合,我想起了佛陀一些令人受益的教示。事情发生在舍卫国(Savatthi)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的祗园精舍。一天晚上,有位天人来见佛陀,他用四句偈语向佛陀表达了他的思想:
Accenti kala, tarayanti rattiyo
Vayoguna anupubbam jahanti
Etam bhayam marane pekkhamano
Punnani kayiratha sukhavahani
时光飞逝,夜晚也飞逝,
生命逐渐走到尽头。
观察死亡来临的恐惧,
多做善行,会带来快乐的果报。
有人说得很好:「早晨会来,夜晚会来,生命的尽头也会来。」
不要让宝贵的人生白白走到尽头,要多做善行,得快乐的果报。如果我们做不善的行为,会带来痛苦的结果;如果我们做善的行为,会带来快乐的结果,这是不坏的自然法则。因此,要多做善行,而不要做不善行,这样才能避免受苦而享有幸福快乐。
我们不知道有多长的时间,我们被世间苦乐的无常车轮所压垮,也不知道这个世间苦乐的车轮还要继续多久。佛陀发现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从这个生命存有之轮中解脱出来,他的方法简单易行,每一个人都可学习。他把内观的解脱法门教给人们,只要修习它,就可从生命存有之轮中解脱,达到永恒不变的 nibbana paramamam sukham,意思是涅盘的终极快乐和安祥,比世间的各种快乐优越得多。但是只有打破盲目追逐世间感官快乐的习性后,才有可能达到这种境地,而这就是内观教我们去做的。内观打破了人们让贪爱与瞋恨的业力不断繁衍的习性模式,这个习性模式存在于我们潜意识心灵的深处。内观把贪爱快乐和瞋恨痛苦的业障挖掘出来,根除长期以来盲目反应的习惯。只要我们继续贪爱世间快乐,瞋恨痛苦的心就会继续生起,这二者使生命存有之轮继续向前滚动。只有当生命存有之轮被打破,才能达致终极的安祥和平,这种终极的安祥和平超越世俗,超越三界,超越生命轮回,也超越感官的领域。佛陀便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教导内观这个利益众生的方法。
佛陀听完上面的四句偈语,就把第四句更改一下,来暗示这个解脱的深意,他所改的第四句是: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终极的安祥,就必须放弃追求世间快乐的欲望。」
只有靠着密集修习内观,才能消除世间的欲望。修习内观时,必须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保持觉知,对于死亡却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恐惧。不论死亡何时来临,都须以平静的心随时准备迎接它。
在过生日时,内观修行者一定要回顾过去,他应该下定决心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并且终生继续奉行到目前一直在做的善行,最大的善行莫如修习内观解脱法门;内观不可被忽略,要精勤修练,不可把今天的修练拖延到明天。让佛陀的以下的开示不断在你的耳边回响,像是暮鼓晨钟一般:
Ajjeva kiccamatappam
Kojanna maranam suve
今天的禅修今天做(不可拖到明天)。
谁知道,死亡可能明天就来临。
我们不需要求死,但是当它来临时,不必害怕,分分秒秒都要准备死亡。
我们时时要修习死亡观(marananusati),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了解到这种修习很有益。作死亡观时,有时要省察自己的心:「如果我明天早上死亡,此生最后一瞬间的状况是什么?会存有什么渴望吗?──即使是渴望完成传法的使命?」当我们心中生起某种过度激情时,要立刻修习死亡观,心中想道:「如果我下一秒钟死去,这种过度激情会使生死轮回之流向那一个可怕的方向?」当这样的觉知生起时,就比较容易从激情中解脱出来。
死亡观还有一个好处,心会这样想:「谁晓得我已在生死轮回中翻滚了几次?这一次,由于我的善行,我获得了人身的无价之宝,我又有缘接触正法,我对正法有了信心,正法没有无意义的仪式和义理,也没有宗派的障碍,我从这里得到了什么好处?」当我们这样评估自己时,不论有什么缺点,我们都会有热诚去改正。死亡会在明天早上到来或是一百年以后才到来,我不知道,但是无论我会活多少天,我都会用一颗感恩知足的心善用这些日子来完善我的波罗密,使我的人生富有意义。不论有什么样的结果,就让它来;不论何时来.就让它来,我把这结果交给正法;让我继续尽我所能,善用这个重要生命所余下的时光。
为此目的,让我们倾听佛陀启发性的话语:
Uttitthe nappamajjeyya dhammam sucaritam care.
─来吧!精勤地过正法的生活!
愿我继续过正法的生活,结果自然会是很有裨益的。
 
乌巴庆内观禅修之古老根源*
Bhikkhu Anālayo

--------------------------------------------------------------------------------
乌巴庆(U Ba Khin)所传的内观禅修已成为当今世上最广为修行的内观法之一。这要特别感谢葛印卡的努力不懈,使乌巴庆的方法无论是在美国般的富裕社会或在印度的贫困地区,都一样是免费的布施教导;而无论是在斯里兰卡等上座部佛教国家或在杜拜、伊朗的回教国家[1],方法指导也都一样。这种内观禅修法也可以在东方及西方的监狱里学到,因为乌巴庆的方法甚至能感化残酷罪犯,而这已获得政府的认可。
 
这样的成就说明了此方法有可能开展解脱洞见,然而我们对于这个禅修方法的根源却所知不多。乌巴庆(1899 - 1971)从乌铁(U Thet 1873 - 1945)学得内观禅修,而乌铁则是在著名的缅甸学问僧雷迪大师[2](Ledi Sayadaw 1846 - 1923)的支持下开始教授。除此 之外,缅甸方面似乎并无更多数据。虽然缅甸的记录如此贫乏,然而证据显示此禅修方法可以回溯至历史上的印度佛教。本文旨在探讨「乌巴庆内观禅修之古老根源」的相关证据。
 
除了现存相当有限的印度佛教文献外,幸运地,当代中国佛教徒已系统化地从印度佛教各部派翻译经、律、注疏及论书。中国译者持续几世纪的努力最终创造了可谓人类历史上最可观的翻译集成。
 
此翻译事业中一位活跃著名的译者是来自北印度的佛教僧侣-鸠摩罗什(Kumārajīva 344 - 413),由于他所指导及与中国学问僧们合作的中译文辞优美而声名卓著。他的 译作中有一部《坐禅三昧经》(Dhyāna­samādhi-sūtra)-有关禅修的杂集, 其中包括了观呼吸(安般念)的十六步骤,而在此十六步骤的教法中即可发我们寻找的证据。在观呼吸的第三步骤,亦即当吸进呼出时要「体验全身」[3],《坐禅三昧经》指示应该以如下的方式建立觉知(念):
 
「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4]。悉观身中诸出息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觉知从足至发遍诸毛孔亦如水入沙」[5]。
 
《坐禅三昧经》中关于「体验全身」的指示和乌巴庆传承所采的立场相似,而此立场和觉音(Buddhaghosa)论师的传统解释有所不同。据葛印卡说,观呼吸的第三步骤「整个身体都必须感觉到」,亦即「藉由呼吸之助,感觉到整个身体的内在,…然后外在也感觉到…身体的表面」[6]。然而,依据《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当吸进呼出时体验全身的指示应该理解为「呼吸的全身」,亦即完全觉知每一个气息的开头、中间、以及结尾[7]。
 
在《安般念经》(Ānāpānasati-sutta)观呼吸第三步骤的指引所用的 kāya 这个字,在其它巴利(Pāli)经文中可以有相当不同的各种意思,并不一定是指身体(色身)。例如sakkāya,字面意思是「自己的身体」,但在经文中是指所有五蕴而非色身。 另一个例子是「用身接触」kāyena phusati ,用以描述无色界的体证。因为要体证任何无色界,都必须离弃所有形色或和形色有关的经验[8],因此在这个文句脉络里,kāya 代表个人的「整体」经验,而非「色身」的体验。
 
和此议题更相关的是《安般念经》中有一段将气息看作身体中的「身体」,因而为《清净道论》的解释开了先例[9]。而观呼吸的下一步,亦即全部十六步中的第四步骤指示,要平息「身行」kāyasańkhārā[10]。依据尼师 Dhammadinnā 在《小方等经》(Cūḷa­ve­dalla-sutta)中的解释,气息就是一种「身行」,所《清净道论》将 kāya 当作气息的解释,在这第四步也适用[11]。
 
然而,观整个「身体」kāya的指示,是发展身念住 kāyānupassanā 方法的一部分,在 《念住经》Satipaṭṭhāna-sutta 里提到的其它事例很清楚是指色身,而非气息身[12]。有鉴于此,比较自然的假设是,观呼吸第三步中的 kāya 也应该是指色身。
 
此外,当我们从实际层面来看观呼吸的指示时,觉音的解释变得较不具说服力。观呼吸的前二步骤为觉知气息是长是短[13],因此是要完全觉知气息的全程,隐含它的开头、中间、及结尾。这已是前二步骤的工作了,因为除非能从头到尾觉知气息,则无从得知气息是长或短。
 
若依照《清净道论》的解释,则观呼吸的第三步骤就只是重复之前所练习的而已。由于观呼吸的整体十六步设计(观十六行念入出息)刻画出实修上的明显进度,因此可预期第三步在修观的要点上会有所新增,而非只是重复已涵盖于前两步中的。
 
而如果将观呼吸第三步骤中的kāya理解为色身时,就得到这个新增的修观要点了。意思是,当吸进呼出时,禅修者同时也扩大他(她)的觉知,从觉知气息碰触的感受到觉知整个色身中任何可能感觉到的。如果采取这个解释,则下一步中平息「身行」就不只是平静气息而已,而是指平息所有的身体行为(saṅkhārā);让全身内外愈来愈平静安定。事实上,这是《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 中对于身体行为的解释, 在它观呼吸第三步的注中提到气息及身体的移动,弯向任一方或身体晃动就是「身行」的例子[14]。
 
《坐禅三昧经》中的方法指示也含有把 kāya 当作色身的解释,依此则观呼吸第三步 需要将觉知从只是呼吸转移到涵盖全身。这种将觉知从呼吸转移到综合地觉知全身也是乌巴庆教法的一个特色。他的方法指导涉及有系统地觉知扫描全身,照字义从脚到头,渗透到每一毛孔,正如《坐禅三昧经》中的描述。两者的近似性可由下段引自乌巴庆禅修方法的描述中看出:
 
这个方法包括专注一心…藉由练习觉知呼吸使心专注,然后将专一的注意力转到身体的各部位—有系统地移过全身—以发展对于身上所有生起的感受愈来愈全面且微细的觉知。… 学生开始从头到脚扫描身体,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依序移动[15]。
 
这个传承所用的方法是有系统地专注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觉察在那个部位的任何感受(如果有),…我们从头到脚观过整个身体觉知感受[16]。
 
乌巴庆传承的内观禅修法和《坐禅三昧经》中的方法之高度相似,由于中文经中的比喻而更加确定—以水入沙比喻觉知扩及全身。这个意像和持续修练乌巴庆的方法所达到的某阶段相当吻合,亦即当觉知敏锐到能够让禅修者在扫描身体时体验到全身的感受。这个传承的说法是:顺畅流动地通扫全身;表示在吸进或呼出的同时,觉知以「扫」或「流」的方式通过全身。葛印对此禅修阶段的描述如下:
 
你学习已达到一个重要阶段:在一口气之内感觉全身的感受,呼出时从头到脚,吸进时从脚到头[17]。
 
这个修行阶段结合了两个层面:觉知扫过或流过全身,同时觉知身体任何部位可能有的最微细感受。《坐禅三昧经》中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两个层面。微细的沙粒可以说明所体验到的微细感受,而水渗透入沙表示觉知渗入流过身体。就如水入沙时,每一颗小沙粒都会被水润湿一样,当觉知扫过身体时,身体的每一个小部分也会被觉知普及。
 
觉知通扫全身的练习目的并非只是要增进敏锐度并感觉微细感受。这么练习的究竟目的在于增长对于无常全面而持续的觉知。藉由持续以觉知通扫身体,禅修者得以直接体验真相:身体所有的部份以及这观察的心,都是持续的波动,不断生起灭去。
 
《坐禅三昧经》中观呼吸第十三步的方法指示也重视这种理解及应用,亦即当吸进呼出时思惟无常[18]。而《清净道论》的这个步骤只解释需要觉知五蕴的无常本质[19],《坐禅三昧经》则说明较多并描述了觉知无常所致的洞见:
 
「观无常亦念息入出。观诸法无常,生灭,空,无吾我,生时诸法空生,灭时诸法空灭。是中无男,无女,无人,无作,无受,是名随无常观[20]。」
 
当觉知呼吸进出时思惟无常。思惟一切现象无常,生灭,空,无我或自性。当生起时,生起的一切现象都是空性;当灭去时,灭去的一切现象都是空性。在这一切(现象)中没有「男人」,没有「女人」,没有「人」,没有「作为」,没有「体验」-这就称为「随无常观」。
 
就如《坐禅三昧经》中详细说明观呼吸的第十三步,强调持续思惟无常以加深洞见,乌巴庆传承也很重视在体验层面清楚了知无常,是洞见生起的基础。乌巴庆描述此内观禅修较深入的阶段如下:
 
当对于身心感受变化的觉知和专注很强时,所有的感官,甚至心的移动,都体验为变化,波动。对于整个世界,身心的知觉化为不同程度的波动,并且是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21]。
 
乌巴庆的这段描述更加深了这个印象:他的学生们至今仍在修行的内观禅修法和《坐禅三昧经》中的禅修指引一致。当整个身心世界都化为持续变化的层层波动时,所有关于「男人」、「女人」、或「作为」、「体验」等本体的观念确实将完全破坏了。
 
由于乌巴庆的方法和《坐禅三昧经》中的指引如此相似,因此进一步讨论此经的历史背景。
 
《坐禅三昧经》是由鸠摩罗什这位知名译者所译,因此可以假设此经或至少此经中的各部分在他之前就已广为人知。如此,则《坐禅三昧经》所载的观呼吸第三步包括觉知全身的这种理解,很可能早于此经的中译,而这又比觉音作《清净道论》还要更早些[22]。
 
就如《坐禅三昧经》中观呼吸指引的起源大概早于它的中译,同样地觉音《清净道论》中的解释也是基于在他之前的注疏。依据传统所载,觉音写《清净道论》是为了取得大寺(Mahāvihāra)僧众的信任,以便将注疏翻译为巴利。既然心怀此目的,则我们很可以假设他所采的解释,例如此观呼吸的第三步,和大寺派注疏完全一致[23]。然而大寺派注疏只是当时斯里兰卡诸多不同注疏之一,只可惜那些注疏现已不存[24]。也许那些注疏对于观呼吸第三步的解释很可能不同,甚至也许和《禅三昧经》类似。因此,虽然《清净道论》的说法已成为上座部佛教的惯用标准,但也应重视其它信息来源,例如印度著作的中译;因为对于某些可能只是片面观点的事例而言,那可能提供重要的另类观点。
 
《坐禅三昧经》的观呼吸章节似乎就是一个例子,它提供了观呼吸第三步如何修的另一种了解。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坐禅三昧经》此章节反映了第一至第四世纪间印度西北部禅修僧侣们的修行[25]。
 
在古印度西北部,特别是居楼国(Kuru)居民以能了解深奥教法的智慧而闻名[26]。依据《大念住经》的注疏,居楼国民特别喜好修念住法[27]。此点明显到即使在村中井边的谈话主题也是念住禅修,而那些承认未修念住者就得面对强烈批评。既然对于念住及其实修如此重视,则《坐禅三昧经》中观呼吸的指引来自印度西北部僧侣就似乎毫不为奇了。
 
在纪元初的几世纪中,印度西北部是「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的据点。部派佛教的历史很复杂,就眼前目的可简言之:「说一切有部」和现今仍存在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上座部(Theravāda)一样,相对于后来发展演变出的大乘(Mahā­yāna)佛教而言,是印度佛教的「正统」分支。
 
要决定一部中译经文的宗派由来是很冒险的,尤其是《坐禅三昧经》这种杂集性质的经。然而《坐禅三昧经》中观呼吸最后部份的处理提供了溯源的线索。《坐禅三昧经》中观呼吸最后四步所用的术语和上座部《安般念经》一致[28]。这点很值得重,因为此经的中译本,收于《杂阿含》中的《安般念经》,步骤顺序反有所不同[29]。《杂阿含》处理观呼吸最后四步的方式也重现于另一部北传的重要文献《瑜伽师地论》(Yogā­cāra­bhūmi)中的声闻地(Śrāvakabhūmi)[30]。
 
《坐禅三昧经》所述则有别于这两者,如果真符合上座部传统,则是很有意义的。虽然很清楚现在仍不能下任何结论,但这的确指出了《坐禅三昧经》观呼吸的指引和上座部传统修法有某种程度的关系。有可能《坐禅三昧经》对于观呼吸第三步的理解来自于上座部某派的注疏,但觉音写《清净道论》时可能因情境而采用大寺派的注疏而舍弃了此种说法。
 
无论《坐禅三昧经》此部分的宗派关系为何,既然这种观呼吸的方式传到中国并且由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译者翻译,则似乎可以假设这种教法也传到了缅甸,而且由禅修僧侣们代代相传至今。因此乌巴庆内观禅修法的历史根源显然可以上溯至两千年前的印度佛教,代表了一种类似纪元初世纪时印度西北部僧侣们的禅修方法。
 
--------------------------------------------------------------------------------
*本文译自英文"The Ancient Roots of the U Ba Khin Vipassana Meditation Method", 原文发表于 the Journal of the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2006: 259-269",
[1] 举办课程的地点列表公布于 www.dhamma.org/alphalist.htm
[2] Sayagyi U Ba Khin Journal, Igatpuri 1998: 75-86.
[3] MN 118 at MN III 82,31: 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
[4] 习惯巴利文献的读者对于「呼出吸进」的顺序可能不熟悉。MN 118 at MN III 82,28 观呼吸的方法指引及其它巴利文献都是先说 assasati 再说 pas­sasati ,这两个动词通常译为「吸进」「呼出」。但对于这两个巴利字的理解也有不同意见。Vism 272,1 记载依据经注(Suttanta com­mentary)assasati 表吸入的气息,而依据律注(Vinaya commentary)assasati 表呼出的气息。R. C. Childers: 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 New Delhi 1993: 61; M. Cone: A Dic­tionary of Pāli, Oxford 2001: 268 and V. Trenckner: A Critical Pāli Dic­tionary, Copen­hagen 1925 vol. 1: 523,, 采第一种理解:assasati 意为「吸进」。但 O. Böhtlingk: Sanskrit-Wörter­buch in Kürzerer Fassung, Delhi 1998 vol. 4: 173; K. Mylius: Wörterbuch Pāli-Deutsch, Wich­tracht 1997: 250; M. Monier-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Delhi 1999: 696; and T. W. Rhys Davids: Pāli-English Dic­tionary, Delhi 1993: 447, 则采第二种理解,因为对他们而言「吸进」应是 pas­sasati  或梵文 praśvasati。既然从古至今都有不同意见,则《坐禅三昧经》先提「呼出」可能不具太大意义,尤其在经中后段的指引中顺序又对调了,cf. T 614 at T XV 275c24.
[5] T 614 at T XV 275b26. 就如注4提到 T 614 对于 assāsapassāsa 的翻译有些不一致,无论原 文的意思什么。因此我认为第二段「息出」可能为之前提到的「息出入」的简言或失误。事实上,若只说呼出,则应该要有相对应的吸入的指示,但是并没有。T 614 在这段之后是接着 更多的描述,举例如囊、如藕根孔亦如鱼网, 再度强调观察全身辨别风大(气息),说明了觉知应该不限于口鼻部位,而是应该扩及全身包括九孔清楚辨别入出息
[6] S. N. Goenka: Discourses on Satipaṭṭhāna Sutta, Igatpuri 1999: 30 and 31.
[7] Vism 273,24: ādimajjhapariyosānaṃ.
[8] Cf. e.g. SN 12:70 at SN II 123,15, 提到「以身接触那些超越形色,无形的解脱详和」, ye te santā vimokkhā atikkamma rūpe āruppā te kāyena phu­­sit­vā.
[9] MN 118 at MN III 83,32: kāyesu kāyaññatarāhaṃ ... vadāmi yadidaṃ assāsapassāsaṃ.
[10] MN 118 at MN III 82,33: passambhayaṃ kāyasaṅkhāraṃ.
[11] MN 44 at MN I 301,20: assāsapassāsā kāyasaṅkhāro.
[12] MN 10 at MN I 56-59 列出思惟身体姿势、各种身体活动、身体组织的各部分、身体的四大 元素、以及死尸败坏的各阶段,就如观身(kāyānupassanā,)的例子。
[13] MN 118 at MN III 82,28: 'dīgham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 'rassam assasāmī'ti pajānāti.
[14] Paṭis I 184,34: yathārūpehi kāyasaṅkhārehi yā kāyassa ānamanā vinamanā sannamanā paṇamanā iñjanā phandanā calanā kampanā 'passambhayaṃ kāyasaṅkhāram 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K.N. Jayatilleke: "Som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University of Ceylon Review, 1948 vol 7: 217, 就 kāyasaṅkhāra 注解「提到呼吸有能只是作为一个身体反射作用的典型具体例子」。("it is likely that breathing is mentioned only as [a] concrete instance typifying a general class of acts, namely bodily reflexes".)
[15] A. Solé-Leris: Tranquillity & Insight, Kandy 1992: 139 and 147.
[16] U Chit Tin: Knowing Anicca and the Way to Nibbāna, Wiltshire 1989: XXI.
[17] S.N. Goenka: Discourses on Satipaṭṭhāna Sutta, Igatpuri 1999: 29.
[18] MN 118 at MN III 83,12: 'aniccānupassī assasissāmī'ti ... passasissāmī'ti sikkhati.
[19] Vism 290,4.
[20] T 614 at T XV 275c23.
[21] U Ba Khin in J. Kornfield: Living Buddhist Masters, Kandy 1993: 252.
[22] D. J. Kalupahana: A Hist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Delhi 1994: 207, 说明「觉音在 Mahā­nāma 王在位期间 (409-431 A.D.) 抵达斯里兰卡」。依据 F. Deleanu "Mindfulness of Breath­ing in the Dhyāna Sūtras", in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Tokyo 1992: 48, 《坐禅三昧经》是由鸠摩罗什在407 A.D.所翻译,因此是比觉音抵达斯里兰卡,在那里撰写《清净道论》的时间为早。
[23] 觉因在《清净道论》的介绍里很清楚地陈述了,cf. Vism 2,22: Mahāvihāravāsīnaṃ desa­nā­nayanissitaṃ Visuddhimaggaṃ bhāsissaṃ. B. C. Law: "Buddhaghosa", in Encyclo­paedia of Buddhism, 1973 vol 3: 410 注解「作为大乘信徒,觉音全然遵循大寺派的注解」。历史背景是大乘设法藉由觉音的作品重申它的权威性,cf. also Ñāṇamoli: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Kandy 1991: XXVI. 
[24] G. P. Malalasekera: The Pali Literature of Ceylon, Kandy 1994: 91 总共列出了六种不同的 注疏,cf. also E. W. Adikaram: Early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eylon, Dehiwala 1994: 10-17.
[25] Deleanu op. cit.: 45.
[26] G. P. Malalasekera: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Delhi 1995 vol. 1: 641.
[27] Ps I 228.
[28] T 614 at T XV 275c24: 无常 ; at T XV 275c29 : 离欲 ; at T XV 276a1 : 尽 ; and at T XV 276a3: 弃舍. 这个顺序和 MN 118 at MN III 83,12 一致: aniccānupassī ... virā­gānu­passī ... nirodhānupassī ... paṭinissaggānupassī..
[29] SA 810 at T II 208b10:  观无常, 断, 无欲, 灭.
[30] K. Shukla (ed.): Śrāvakabhūmi of Ācārya Asaṅga, Patna 1973: 231,6, 方法指引从 anityānudarśī  继续下去 prahāṇānudarśī,  virāgānudarśī , nirodhānudarśī.
 
Abbreviations:
M
 Madhyama-āgama
 
MN
 Majjhima-nikāya
 
Paṭis
 Paṭisambhidāmagga
 
Ps
 Papañcasūdanī
 

 Saṃyukta-āgama
 
SN
 Saṃyutta-nikāya
 
T
 Taisho
 
Vism
 Visuddhimagga
 
 
法的抉择
葛印卡先生(S.N. Goenka)
(故事形式的自传)

--------------------------------------------------------------------------------
尼泊尔Shri Yadu Kumar Siddhi先生曾参加在菩提迦耶(Bodhi Gaya)举办的内观课程,受益良多,他的许多朋友和家人也是如此,很快地,他们开始热切地要求我在尼泊尔Birganj或加德满督指导课程。
为了指导法和其它理由,我也想拜访尼泊尔。对于喜马拉雅山生气盎然的有益共鸣,我感到了莫大的吸引,也觉得适合禅修,但那儿还有一个更大的吸引──尼泊尔诞生了昊天罔极的伟大生命:佛陀,是他重新发现了内观这个方法,并为众生开启一条解脱之道。
但那时我无法造访尼泊尔,因为我是缅甸公民,缅甸政府非常好的给了我护照,但只能在印度旅游。
为了尼泊尔人的利益,1972年九月我在印度的Raxaul指导课程,它位于印度和尼泊尔的边界。参加的人有一些是来自边界另一边的Birganj市,也有一些是来自加德满都。此外,许多从Birganj市来的非禅修者也允许他们听课,但只限晚上开示。
课程顺利结束后,Birganj市的人们强烈要求我在他们的城市指导课程,主要是Birganj的设备要比Raxaul好,且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课程。我跟他们讲了我的难处。他们响应:「先生,你有印度血统,只要穿dhoti kurta(印度传统服装,dhoti是长缠腰布,缠于臀部和大腿,kurta是白色无领宽松上衣)就可轻易地通过移民局穿越边境,印度与尼泊尔的人民不需签证就可自由出入彼此的国家。
但这个建议完全不被我接受,因为在这之前,我的老师乌巴庆已为我树立高贵典范。乌巴庆老师极想到印度,借着将这个美妙的内观方法传回它的发源地,来亲自报答他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个方法在印度已经失传。所以他向当时的缅甸政府申请护照,但碍于政府的政策,除非他永远的离开这个国家或受海外聘雇,否则不可能拿到护照。
我对于当时缅甸政府的内阁秘书U Win Pe来国际禅修中心看乌巴庆老师的记忆犹新,他是被内政部长Col. Kyaw Soe派来告诉乌巴庆老师这件事;其实不只内政部长,所有内阁的部长都非常尊敬乌巴庆老师,但对这件事他们也都很无助。所以,U Win Pe建议乌巴庆老师从他一位海外的学生取得聘用书,但这个建议并非基于事实,因此完全不被乌巴庆老师接受。
怎么可能教导纯净的法,但跨出的第一步却违反戒律?法的传播如何能真正成功呢?我将这个教导法的基本原则牢记在心,因此也没办法接受Birganj人们的提议。我非常坦白的告诉他们我是缅甸公民,所以不能跟尼泊尔的移民局说我是印度人。
一个非常富有的尼泊尔企业家也参与了这个课程,他在尼泊尔许多不同的政府部门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建议我坐他的车进入他的国家,移民局的官员甚至也不会问我是不是印度人,用这种方式,就可避掉说谎,但我怎能接受这种建议?毕竟,假的就是假的,欺骗就是欺骗。因此我没办法去尼泊尔,只能继续在印度上课。
光阴流逝,来自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学生开始来印度参加内观课程,他们开始请求我到他们国家指导内观课程。他们说,这样他们的家庭成员、朋友和其它数以千计的人即使无法前来印度,但也可经由这个美妙方法受益。他们深信西方人士将会欣然接受这个科学的、理性的、非宗教派别及具有成果导向的内观方法。
相当准确,我可敬的老师也相信内观这个纯净的方法将从印度传遍全世界,但除非能在别的国家指导课程,否则法怎么传出去?因此我向新德里的缅甸大使馆申请,请他们在我护照上核签到其它国家。
大使馆的大使和其它官员都很熟悉我,对于我从事法的工作也很高兴,亦极渴望帮我将内观带到其它国家,但给予新的核签并非他们的权利范围,所以将我的申请转给位在缅甸仰光的外交部,而碍于当时缅甸政府的严格政策,我的申请被驳回了。
于是我呈递一份申诉,详细说明为何这件事至关紧要,因为它关系了全世界很多痛苦人们的利益,所以我必须亲自到各个国家去指导他们内观。但大使馆拒绝转递我的申诉,因为他们确定位于仰光的政府当局不会接受,因此,我只能继续在印度开课。
更久之后,国外学生的催促增加,于是我写信给在仰光的朋友U Thi Han,他获悉有这么多西方国家对法有需求,感到非常兴奋,认为我应该去那儿指导课程。
当初也是因为U Thi Han持续努力,才得以让我拿到护照回印度为我母亲服务,那时我母亲正遭受心理疾病之苦。U Thi Han当时是缅甸的外交部长,但现在退休了,那时他要我寄一份申诉给那时的首相Col. Maung Maung Kha,他负责将我的案例呈给首相。
Col. Maung Maung Kha 是我很好的朋友,临时政府期间,在U Thi Han的领导之下,我两次参加政府的贸易代表团到印度、苏联和欧洲的其它共产国家,Col. Maung Maung Kha曾是这两个代表团的成员,他之前就认识我了,但在国外拜访的期间我们更熟。
改革政府掌权后,他被任命为工业部长的秘书,稍后则成为工业部长,然后晋升成为首相。因为和Col. Maung Maung Kha这层亲密关系,我希望他会接受我的申诉,除了申诉书外,还写了一封个人信件给他,然而并未收到他的答复。
虽然他对于传播法这件事非常高兴,也引以为傲,但似乎也没办法改变那时严格政府的政策,他也无可奈何。
几年之后,1990年在缅甸政府的邀请下,重游缅甸祖国,那时U Maung Maung Kha已经从首相退休。很多我的老朋友来见我,并且恭喜我的成功,我记得U Maung Maung Kha是第一个来到我儿子U Shwe's住所见我的人,他极为高兴且恭喜我在法的工作上的成功,然而当他还是首相时,因碍于当时严格政府的政策,而无法接受我的申诉,核签我到海外传法。所以除了印度外,其它国家我都不能去。此外,尼泊尔的学生又再次提出他们之前的论辩──印度人不需护照就可以进出尼泊尔。有一次课程,一位尼泊尔的高层官员也参加了,同时他保证可以安排我造访尼泊尔,且可负责我在尼泊尔的全部行程,但是,显然的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建议。
我深觉做为一个缅甸的公民,除非缅甸政府允许我,否则印度以外的国家我都不该去,即使这个理由是多么地冠冕堂皇或是这个行程是多么安全无虞。
这不单只是政治和法律障碍的问题,而是一个道德责任。如果我是到尼泊尔去授予纯净的法,那我就不能在错误的基础、违法的抉择来教导。因此,再一次我拒绝接受尼泊尔学生们的请求去拜访他们。
今天,当我回顾这所有的过去,在法上我感到极大的满意:我那时的抉择真是正确。假如那时我打破原则,不顾道德问题而前往尼泊尔,那么为法服务的纯净,将开始被污染,而这污染也会如箭般的终生刺着我。
时机成熟后,不需欺骗我就可去尼泊尔传法,同时法的传递也如我老师所预期的。因此那时所做的抉择是一个好的抉择,一个法的抉择。
 
法的赠与
by S. N. Goenka

--------------------------------------------------------------------------------
葛印卡老师常谈到布施的赠与,赠与者的心意与布施的许多方法。他谈到最殊胜的正法布施,一代代的老师将正法以其纯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此外,他指出有许多方法可以分享正法的布施,就算不是老师也可以。以下是葛印卡老师对这个题目的一些说法,由许多文章及演说中集结而成。
 
法布施
这是葛印卡老师于1976年1月15日 在Rajasthan省Jaipur的Dhamma Thali内观中心成立时的演说。
 
正法的滋味胜过所有的滋味。其它的滋味无法消解贪爱,只会增长贪爱。只有正法的滋味能够止息所有的贪爱。正法消解贪爱;因此,正法布施是最好的布施。
正法的赠与胜过其它所有的赠与。对个人世俗的需求来布施,虽然有益,只是暂时的利益─有限的利益。但是正法的赠与有宏大的利益,无限的利益。由于这个布施,我们能解脱一切的痛苦,这种自由是永恒的。因此法布施要比其它布施都伟大。
法布施是以传法来进行。还有,我们以任何方式来帮助正法的传播,都是法布施。因此,对于成立禅修中心的任何帮助,组织与维持,当法工服务或提供其它的需求,全部都是法布施,比其它布施都要来得伟大。
如果我们提供食物,接受者的饥饿会得到满足。于是大自然的法则,也就是法,在我们自己饥饿时,也会自动满足我们的饥饿。这是我们的利益。同样地,我们所给予的其它世俗布施,也会得到同样性质的成果。接受者也会给予世俗的利益。
当我们帮助一个人脱离贪爱,憎恶与无知时,成果将不一样,因为这种布施非比寻常。法布施是超越世俗的。成果也将是超越世俗。这种布施将帮助我们解脱所有世俗的羁绊。
当我们协助达成这个伟大的宗旨时,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意。我们要以正法的心意来布施,心里想着:「我有这个设施,这个能力,这个资源。为了所有人的幸福,我应该贡献出来。愿人们能有真正的幸福。不管其它布施能带来什么幸福,比较起来,这种布施所带来的幸福是无限的。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来贡献我的能力,我的资源,我的财富。」当我们以这样的正法心意来布施时,我们是为自己的进程铺路。不管我们在静坐时,修行时碰上的任何困难,都是我们自己过去业习的结果。当我们帮助其它人获得解脱时,成果也会帮助我们克服我们的困难。通往我们解脱的阻碍都会被移除。
只要有一个人在这片土地上或洞穴中获得解脱,只要有一个人在这片土地上达成涅盘的修行。那么,在这片土地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快乐的?在这片土地还能体验到什么更高的愉悦?在这片土地还能期待什么更伟大的幸福吗?是的,这片土地将会受到祝福。当禅修中心开始建造时,建造工程会让这里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众生遭受苦难,而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这项工程是以善良的心意,正法的心意为出发点。那么,这片土地就会受到祝福,上面所有的众生都会受到祝福;他们都会快乐的。
这里将发生有建设性,有利益的好事。在这里工作的人将对所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众生产生善念。我们不会故意伤害任何众生。
我们的心意是「为了众生的幸福,众生的福祉」。如果不是故意造成的苦难,愿那些受苦的众生能分享我们的功德,我们的善行,我们所累积的正法。愿他们都快乐。
要确定这里的一切工程都是本着如此的善念,纯净的心来完成。这片土地是纯净的,在这里修行的禅修者是纯净的,他们的心是纯净的;捐献的金钱是纯净的。成果也将是纯净的;一定会是纯净的。
 
金钱的布施
能提供金钱来创立与维持禅修中心,让纯净的正法波动支持禅修者,这是很伟大的法布施。在十日课程中,葛印卡老师说到了给孤独长者的故事。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时代的一位富翁。这个人的本名是须达多,但是大家称他为给孤独,因为他非常慷慨地布施。
在「给孤独」Anathapindika的称号中,anatha的意思是很穷困的人,pindika的意思是给予食物的人。因为他给了饥饿的人那么多食物,所以得到这个封号。他住在舍卫城,是当时印度最大的城市。但是他的事业遍布全国,甚至到不同的国家。他对于任何分支事业有一个规定:不能有人挨饿,所有人都要有食物。当时他还不知道正法。一天他碰到了佛陀。也就是说,他接触了内观的正法。练习内观后,他纯净了自己的心,体验到初步的涅盘。他首次体验到超越身心的实相,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
布施的目的不是要壮大自我,而是要削减自我,溶解自我。现在他想:「我所得到的这么多金钱,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在现今结果。所以必须用来利益他人。我是在家居士,我也必须用金钱来维持自己,维持所有依靠我的人。但是其它的钱必须用来利益他人,增进他人的福祉。」他现在懂了这个道理。
对他人有益的,就真的是福祉吗?我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是我应该给予;这是善事。但是第二天,这个人还是会饥饿。我把水给渴的人,但过了一会儿,他还是会渴。我把药给生病的人,但是他可能还会感染其它的病,或旧病复发。我可以把衣服给无衣的人,但是衣服还是会磨损,他还是无衣。我并没有帮助他人解脱所有的苦。如果他们得到正法,如果他们得到美妙的内观方法,喔,他们就可以解脱所有的痛苦!他们可以从痛苦中完全解脱─那是他们毕生的苦,生生世世的苦。现在他们可以得到解脱。正法应该传授给所有受苦的众生。物质的布施之外,这种布施是最重要的。法布施是最高的布施。
给孤独长者去找当时住在王舍城的佛陀。他对佛陀致敬,并问道:「世尊,你何不来舍卫城?那里有许多人。全都是痛苦的富人和穷人。如果你在那里有禅修中心,许多人会受益。请来吧。」
佛陀微笑,于是他知道佛陀同意了。给孤独回家寻找地方,让佛陀可以传授正法给众人。这个禅修中心不应该在市中心,那里过于吵闹。也不应该距离大家太远,这样他们就不会去。为了寻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安静而又不会距离城市太远,他看到了一片园林。那里非常安静,很适合静坐。他问道:「这个园林是谁的?」
他知道主人是祇陀太子。他去找太子说:「先生,我想买你的园林。」但是太子很生气地回答:「我不想卖我的园林,那是我消遣娱乐用的。我不卖。」
「求求你,先生,我必须买,任何价钱都可以。」
为了摆脱给孤独长者,太子说:「你知道这片土地的价值吗?你必须用金币铺满整个土地,这就是价钱。」
「那就成交了,我会铺满金币。」
他带来了好几车的金币,开始铺在地上。太子看到给孤独长者做的事,他说:「你疯了吗?没有土地值这么多的钱。你在干什么?」
给孤独长者回答:「我没有疯。这片土地将会非常有价值。佛陀将来这里传授美妙的正法。我的所有财富都比不上一个人获得正法,获得内观的方法,脱离痛苦。我知道不只一个,而是成千上万的人会受益。」
「很好,」太子说:「不足的金币就算是我的捐献。这片土地是你的了。」
在这片土地上,给孤独长者建造了一个禅修中心,可以容纳一万人生活,让他们可以禅修,学习正法。他的心意是服务他人。他在学到正法之前就开始布施。现在他的布施是帮助更多的人得到正法的利益。他是在给予,不是壮大自我,是消解自我,只是服务他人。
后来,由于过去的某些业,这位百万富翁有一段时间失去了所有的财富。当他很有钱时,每天早晚都会到中心静坐。身为在家居士,他知道:「我不应该空手来中心。我必须为禅修者奉献一些东西。」每次他来的时候都会带东西给禅修者。现在他贫穷了;他没有东西可带。然后他想到,他的屋子后面有一个小花园。花园中有很肥沃的土壤,来自印度不同地方。现在他两手捧着土壤,来到中心,把土壤放在一棵树下,说:「愿这棵树成长,愿有人在树荫下得到正法,愿许多人能禅修。」
不管是一把土壤或数百万金币的赠与,都没有差别;心意才是最重要的。经过一些时间,给孤独长者又获得了财富,开始像以前一样奉献。但他明白:「不管我给了什么,数量并不重要。我的心意必须是正法心意:我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给予,为了他人的福祉,而不期待任何回报。」
 
正法的服务
这是葛印卡老师于1986年6月在内观总部对法工的一次谈话,印在「为了众生的福祉」一书中。
 
正法的服务有什么目的?当然,正法服务不是为了有东西吃,有地方住,也不是为了在舒适的环境消磨时间,也不是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责任。法工很了解这个道理。
法工学习了内观,由直接的体验明白内观的益处。他们见到老师,行政与法工们无私的服务,让他们能品尝到正法的无上滋味。他们开始踏上正道,他们很自然会发展出罕见的感恩,希望为他们所接受的一切有所回报。
当然,老师、行政与法工为众人服务,不期待任何回报,也不接受任何物质酬谢。他们唯一的回报方式,就是帮助维持正法之轮的运转,让其它人得到同样无私的服务。这是提供正法服务的高贵心意。
内观禅修者在正道上前进,他们从旧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解脱出来,开始关切其它人。他们发现大家都在受苦:不论男女老幼种族贫富贵贱,全都在受苦。禅修者明白他们自己也在受苦,直到接触了正法。他们知道,其它人也一样,开始享受正道上的真正快乐与平静。看到这种改变,会激发一种慈悲的快乐与力量,希望帮助受苦的人都学得内观方法脱离痛苦。满怀慈心,以及帮助他人从痛苦中得到解脱的善念。
 
正念,正语与正业的布施
以下是葛印卡老师在欧洲第一个内观中心Dhamma Mahi启用时的谈话。出版于1988年6月份的Nouvelles de Vipassana,也就是法文版的内观通讯。
 
内观的钟声在欧洲已经敲响。多年来,法国与邻近国家的学生努力让正法能传播给众人。现在,购买了中心之后,学生们的努力有了成果。我非常高兴看到你们的善果。
中心的成立象征了正法成长的新阶段。了解其意义是很重要的。
内观禅修中心不是让教派成员离世僻静的地方。不是供人享受消遣的俱乐部。不是进行宗教仪式的殿堂。不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中心是一个学校,传授一个主题:正法,生活的艺术。所有来到中心的人,不管是来禅修或服务,都是来接受这个教诲。
为了确保正法传授能保持纯净,所有中心都要遵守规定。规定的遵守越是谨慎,中心就越有力量。许多平常的活动都被规定禁止,不是因为那些事情是错的,而是因为它们不适合发生在内观禅修中心。记住,这是你们国家唯一能学到这种内观方法的地方。规定是用来保持这个内观中心的独特目标;谨慎地保护它。
你们在这里建立的正法基础是戒(道德规范)。如你们所知,持戒是内观禅修重要的第一步,没有戒,禅修就会很弱。同样重要的是所有在中心服务的人,都要持守五戒。这个内观中心已经建立了正法的规定。从现在开始,这片土地上不能有杀生、偷窃、邪淫、妄语、吸毒。如此才能创造平静与和平的气氛,有助于自我的净化。
有了戒的坚定基础,自我净化的修行就可以开始。要记住这是中心最重要的任务─不管是开始,以后,到永远。任何来到中心服务的人,就算是几小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也要在这里禅修的责任。如此一来,他们会加强了法的气氛,支持其它禅修者。
当然,这不是欧洲唯一禅修与奉行佛陀教导的地方;但是只有这里致力于这个特定的教导,与这个特定的内观方法。所以要让这个中心时时奉行这个目标。
这个方法的最后重要部分是慈悲观,也要被所有来到中心的人所奉行,不管是禅修或服务。要让你的禅修与服务有益处,你必须快乐地,无私地,慈爱地修习慈悲观。不管你在做什么工作,都要抱着如此的心意:你的行为可以为众生带来快乐。当你欢迎其它人来到中心时,不管是禅修者或访客,都要带着慈心。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爱与善念的波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感觉他们进入了一个平静的庇护所。
 
以下是1982年3月14日在Dhamma Thali为佛塔开工仪式的演说。
 
有很多方式可以来帮助兴建。你可以提供劳力,可以用言语。如果有钱,也可以捐钱。这些都很重要;然而,最好的帮助就是禅修。
越多的旧生在这片土地上禅修,所作的努力就越能够利益众人。乌巴庆老师的一生,有许多学生到达了涅盘的境界,可以随时随地体验,要多久都可以。有人问:「他们要如何偿还他们对正法,内观中心,与老师的恩情?」有些人会提供劳力、金钱或其它方式,来偿还他们的恩情。但是对于这些精进的禅修者,每周至少一次,他们会到禅修中心来,在关房里静坐一个小时,进入涅盘的状态。这是非常伟大的服务。整个中心充满了法的波动。每一位禅修者所产生的波动力量强度要看他们的禅修程度,以及他们到达的境界,但是所有这些正确的努力都有益于来到中心的人。
为学员建造禅修关房,本身是很有功德的行为。然而,每个禅修者每周来这里静坐一次,会更有功德。这是我们禅修的布施。这是我们波动的布施,可以净化这片土地,丰沃这片土地,让以后的学员可以花更少的努力得到更多。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努力来对抗内心的杂染。然而,如果四周环境充满了法的波动,努力就会比较轻松些。如果中心的波动不够纯净,就会阻碍进步,使学员更难面对内心的杂染,无法正确地修行。如果学员得到纯净正法波动的保护,他们就会得到力量,得到帮助。
禅修者能够从内心产生慈悲。在中心静坐时,我们自己当然会受益。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其它人会从我们的禅修受益,从我们的修行受益。大家会受益数百年之久。他们会自动被这个地方吸引,这里有正法波动的升起。只要正法保持着纯净,大家就会禅修,受益数百年。
为法服务是旧生成长以及在正道上前进很重要的一部份。当法工时遵守法工行为规范,会加强内观学生在世俗也能过着正法的生活。
这些年来,有成千上万名年轻内观禅修者,在学校假期或完成学业后不久为法服务,因而获益良多。他们在当法工时得到的训练,是开始成功事业的理想准备。在正法的土地上服务,是在正法上进步很重要的一部份。
 
Mere sukha mem shhanti mem, bhaga sabhi ka hoya.
Isa mangalamaya Dharma ka, labha sabhi ko hoya.
愿众生分享我的快乐与安详
愿无私的正法利益所有众生
 
自我观察的重要
葛印卡老师

--------------------------------------------------------------------------------
(以下是依据44系列印度语开示,播放于Zee电视台第4次课程内容所翻译摘录,原来版本出版于1998年9月内观通讯Vipaœyana Patrika)
 
当我们来到内观中心,学习内观技巧净化内心时,我们必须在中心停留十天,遵守所有的行为规范,同时谨慎地遵行五戒。我们的练习开始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发展对于自身实相的觉知。这是一个自我观察的技巧,实相的观察。
这个所谓全部身体的聚合物,它是“我”?是“我的”?是“我的灵魂”吗?我们必须从经验的层面上去了解。从孩提时期,我们就听说过,这个身体是会死的、不持久的、短暂的。如何能说它是“我”?如何能说它是“我的”?如何能说它是“我的灵魂”呢?因为很多层面的因素条件让我们在理智上相信而接受。从孩提时期,我们听说过,也接受这样的说法:身体是不同的,灵魂是不同的。但这是事实吗?我们必须从实际的经验层面上去了解事实真相。
 
同样地我们称心聚合物为“我”和“我的”?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的”吗?这真的是“我的灵魂”吗?根据我们从孩提时期就听过的说法“心是不持久的,短暂的,一时的。”怎么能说这是“我”?怎么能说这是“我的”?怎么能说这是“我的灵魂”呢?这是一种信仰,不是根据实际经验而来的知识。
我们必须对身、心、心的各层面有直接的经验,才能完全的了解。刚开始我们会经验粗重的实相。我们以体验粗重的实相开始,在直接体验的领域上发展,我们会逐渐地从愈来愈微细的实相中获得知识。如果我们继续客观地观察,没有习性反应,那么一层层的不净烦恼便会从心里移除。这些不净烦恼会因微细实相的体验而根除。经验到愈来愈多的微细实相,就有愈来愈多的不净烦恼被移除。因此从身体最粗重实相的观察到经验身体最微细实相来进行,便能体验这个物质世界最微细的实相。
 
同样的,我们从观察心粗重的实相着手。当我们继续观察愈来愈微细的实相时,心的不净烦恼会逐渐地移除。如此一来,我们在经验的层次上观察整个身心范围时,会发现身心是不持久的,短暂的,每一个片刻都在变化。这不是信念。我们从直接经验层面上体验到无常的实相,直到我们超越心与物质的阶段,这是究竟的实相。我们以体验自身的实相为起点,开始走在这条道路上。如果我们只是想象从某处听到或读到的,或者是在情感上、理智上接受,我们就不会进步。我们必须在经验层次上检视自身的实相。
以舒适的姿势挺直坐着,眼睛和嘴巴闭上,开始用功去审视自身的实相。关于这个身与心会有什么样的实相显露出来?第一个显示的实相是进来和出去的气息。我们不能想象呼吸,必须实际去经验它。气息进来了,气息出去了。持续觉知自然的、正常的呼吸。用自然呼吸为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是困难的事,但为了要在这条路上前进,这是很重要的。
从我自己和很多其它人的经验中知道一件事:如果在进来和出去的气息间加上字句,并再三覆诵,心很快就会专注。也许会加上一个圣人的名字或神或女神的名字或印度教梵天的名字。一面观察呼吸,心里一面覆诵名字。也许加上想象一位圣人或神或女神的形象或印度教梵天的形象。如果观察呼吸的同时,想象一个形象,心很容易就能专注。这样集中注意力并不困难。想要在内观的道路上前进的话,就不能在呼吸上加入任何名字、想象或形象。否则,便无法达到完全的解脱。如果最终的目的仅是要心专注在某个物体上,无疑地应该加上任何字句或形象或想象,让他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达到目的。
 
但是,要心专注不是内观禅修的最终目的,内观禅修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心从所有不净烦恼中解脱出来。如果心变得专注,却无法根除不净烦恼的根源,这没有多大的益处。要连根拔除不净烦恼,就必须到心的深层,在这个产生累积不净烦恼和压倒心的所在。当心被不净烦恼击败时,人就会做出不好的行为。在心的深处发展敏锐的觉知,人就能停止不净烦恼的衍生、繁殖,并连根拔除旧有累积的不净烦恼。
心的集中对这个方式是有帮助的。但这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能转移知道自身实相的禅修最终目标。当我们在呼吸上加入任何字句时,我们会渐渐忘记呼吸,而字句变得优势起来。一次又一次的覆诵字句,心会完全专注,全然地沉浸其中。或者是想象一个形象,心也会专注,全然地沉浸其中。当一个人达到定(samadhi心的专注)的境界时,对身心观察的工作就会停止,要连根拔除不净烦恼的工作也会停止。
我们必须从经验层面上了解身与心的实相。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去观察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事,有了这个观察的基础才能在路上前进。
有时候会听到印度圣者对内观的回响:
一位印度的圣者说:
"Thapia na jai, kita na hoi, ape api niranjanu soi."
"Thapia na jai, kita na hoi." - 不要加上任何信念、字句或形象,不论发生什么事,只是观察。不要加上任何自己创造的、人为的实相、任何你自己强加上的实相。
"ape api" - 不论实相本身显露出什么模样,如实接受它。
"Anjana manhi niranjana dekho" - 我们必须在物质、身体的范围内经验到纯净,这是没有任何形象或形状的。我们不应该加上任何东西。当气息进来时,只是感觉到气息进来了,当气息出去时,只是感觉到气息出去了。不管气息是经过左鼻孔、右鼻孔或两个鼻孔,不管气息是浅的呼吸或是深的呼吸,只是客观的观察它。
Yathabhuta - 如实相本来的样子,不是如你想要的样子,只是观察自然的呼吸、如实地观察。禅修唯一的对象是呼吸,不能加上其它的对象、字句或形象、形状。心会散漫,一次又一次的跑掉,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将心带回到呼吸上。这样做不容易,但对超越困难是非常有帮助的。
不加任何名字、形象或形状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这条路是普遍的,非宗派的。如果加上名字,将会如何?这名字也许是一个上帝、神或女神或梵天或圣者或上师,或自己宗教的领袖。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宗教、每一个团体都有它自己的完美的神、女神或梵天或圣者,这只限定在特定的团体里。如果覆诵一个特定宗教里的名字,其它宗教的信徒将会拒绝使用它。因此这并非普遍的。同样地,加上任何特定宗教或团体的形象也不是普遍通用的。因此,如果你要让这个技巧普遍通用,就不应该加上任何字句或形象。
 
但是,观察呼吸是普遍通用的。每一个人都能观察呼吸。不论是印度教徒或佛教徒或耆那教徒、回教徒、锡克教徒、祆教徒或犹太教徒,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观察呼吸。整个法的道路是普遍通用的,这条路不属于任何特定组织的宗教。
有时候,来禅修的学生会说:「我不会加上任何字句或任何神、女神、圣者或跟宗教有关的任何人的形象。当气息进来时,我只会说‘进来’,当气息出去时,我只会说‘出去’,这没有任何宗教在里面,若我加上少许字句,心会更容易专注。这有什么不对吗?」
我解释说:「渐渐地‘进来’和‘出去’会变成咒语,你的心会沉浸在其中,而错过觉察呼吸。藉由观察呼吸这样的练习,一个人对他的身与心会有更多的认识。因此,持续觉察纯粹的呼吸,不加上任何东西是绝对必要的。气息进来了,知道气息进来,气息出去了,知道气息出去。一旦心跑掉了,立即觉知‘噢,我的心跑掉了’然后再一次开始。我们的工作就是让这个心再次回到呼吸。心会一再的跑掉,你也要一次又一次的将心带回来。你必须竭尽一切努力。但是,当你持续观察单纯的呼吸时,很多自身的实相将会自动显露出来。如果我们是在任何其它对象的帮助下让心专注,心会变得很容易集中注意力,但这条路的进展将会停止,我们将无法了解自身的实相,也不能探究整个身心现象。」
起先,呼吸看起来仅仅是身体无意识的过程。由于肺的运作,气息会进来和出去。呼吸与身体有关,但呼吸与心有何关联呢?我们想要了解的,不只是身体,还包括心与从心中升起的负面情绪。当我们持续观察呼吸,我们开始了解呼吸不只与身体有关,还与心及内心的负面情绪有关。我们观察呼吸一段时间,心中想法会升起,而和这想法有关的负面情绪也会升起。我们可能会回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他曾经这样说,他曾经这样做’然后愤怒就升起,或是其它的负面情绪像性欲、恐惧升起。此时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呼吸,我们会发现呼吸失去自然的节奏,稍微变快,稍微变沉重。只要负面情绪消失,呼吸便再度恢复正常。
 
我们必须了解这些事实:对于内心的负面情绪,我们可以从根源消灭他们。如果忘记呼吸,心沉浸在若干字句中,我们如何能知道身与心的实相呢?因此,不应该加入任何字句或形象或形状。我们只是观察呼吸,当气息进来,当气息出去了,客观地观察。虽然有些困难,但我们会发现,心变得专注。另外,心也会变得愈来愈纯净并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但若心净化的过程停止,要是心不能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我们如何能达到最终的目的而完全解脱呢?
所以,除了心的专注外,也应该净化心。如果心里没有负面情绪,就会带来快乐、安详、解脱。我们必须让心自在,不只是从想法念头中解脱,也要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这会带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详、真正的解脱。
 
佛陀:尊贵的医师
葛印卡 老师

--------------------------------------------------------------------------------
(这篇文章是葛印卡老师于2005年10月15日在法岗Dhamma Giri所举办的「内观与生命知识(Ayurveda -- knowledge of life)研讨会」的开场演讲,以及30日课程开示摘录。)
 
佛陀被称为伟大的医师、伟大的医者。他也被认为是位外科医师(sallakatto)。
对医师来说,培养对病患的慈悲心是很重要的。生病的人来找我;我必须医好他。病人的国籍、宗教、种族、性别、社会阶层或哲学信仰对医师来说完全无关紧要;唯一重要的是,病人是一个正在受苦的人。同样,病人也不会问医师的宗教、社会阶层或哲学信仰,因这些跟他疾病的治疗没有关系。
任何与疾病、疾病的原因、疾病原因的根除以及疾病的治疗无关的事,就与医师无关。
悉达多‧乔达摩太子离开家庭生活,追寻解脱所有的痛苦。首先,他去找两位有名的禅修老师,向他们学习深沈专注的禅定。在当时,这被称为第七和第八禅定,是那时最高的禅修境界。熟习这些方法后,悉达多发觉他仍未达到完全解脱的最后阶段,所以他继续追寻。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解脱只能藉由折磨肉体来获得。他尝试练习对身体极度苦修,但一无所获。
最后,由于过去无数世所累积的波罗密,他找到了中道,发现了内观禅修而达到完全的开悟。
之后佛陀第一次说法,对象是他的五个同伴。这次开示称为初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他转了法之轮,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宗教或哲学信仰之轮。他称之为法(Dhamma)。宗教、哲学信仰、节庆、习俗和仪式可能相异,但法永远是普遍共通的。
 
佛陀如此解释四圣谛:
 
第一圣谛
这是苦(dukkha)。苦从出生便开始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一生中,不想要的事发生,想要的事不发生 ─ 这都是苦。
佛陀不但知道有苦,而且对苦彻底了知。任何人对苦都能有表面的了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觉悟。必须在经验层面了知苦的一切面向才行。
对第一圣谛的了解必须在它的三个面向都完成时才算圆满。第一面向是:苦 ─ 此是苦。但光是这样无法让他成为佛陀。
接着,第二面向是:应遍知(parinneyya)─ 关于苦的真理必须在经验层面被彻底了解。苦的所有领域、苦的一切,都必须被经验。我们可以说只有在第一次经验涅盘后,一个人才算体验过苦的全部。即使是涅盘前的最后几个剎那仍然是苦。涅盘之前的一切都是苦,所以这一切必须被彻底探究。但即使这个也没有让他成为佛陀。
第一谛的第三个面向是:已遍知(parinnatam)─ 一个人已经探究了苦的一切。对此人来说,已遍知苦(dukkha-parinnana),没有什么是他不了解的。已如实知苦的整体 ─ 已遍知。
 
第二圣谛
痛苦的根源为何?有许多表面上的原因:不想要的事发生,想要的事不发生;与亲爱的人分离,与讨厌的人聚合。看起来事实就是这样:我们认为自己是因为这些可厌的事情才感到痛苦。
但真相是,一个人的痛苦实际起源于内在,而非外在事件引起。因此痛苦的根源必须被铲除,唯有如此才能从痛苦中真正解脱。所以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根源并了解痛苦的真正起因。
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欲望、贪爱、渴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感到痛苦。此外,不论获得什么,人都会烦恼要如何保全它;一旦失去,就变得痛苦。在苦难的根源没有完全铲除前,人是无法从痛苦中解脱的。
在经验层面亲眼见到真相后,我们了解到,每当不净杂染在心中现起,痛苦便会随着出现。不净杂染和痛苦是一起产生的。单单只有心的不净杂染而没有伴随痛苦是不可能的;痛苦一定会升起。要在经验层面上了解了这个真理,我们必须确定不净杂染不再出现。没有杂染,就没有痛苦。
因此,第二圣谛同样也有三面向:第一,贪爱(tanha)─ 贪爱是苦的根源。第二,应断(pahatabbam)─ 了解这个苦的根源应该被灭除。第三,已断(pahinam)─ 苦的根源已被铲除。如果这三面向都达成,便成就了第二圣谛。
 
第三圣谛
痛苦完全止息,不再生起。第三圣谛的第一面向是:苦灭(dukkha-nirodha)─ 痛苦的根除。第二,应证(sacchikatabbam)─ 了解到我们必须直接经验苦痛的根除。单单只是相信有一个免于苦难的境界、一个超越心与物的境界,这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亲眼看到才行。第三,已证(sacchikatam)─ 直接经验到痛苦的根除,不再生起。当这三面向完成时,便圆满了第三圣谛。
 
第四圣谛
什么是根除一切痛苦的方法?单单心里想要是不够的,必须付出努力才行。第一,通往苦灭之道(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 一条去除所有痛苦的道路。第二,应修(bhavetabbam)─ 在理智上知道八正道的每个部分都必须在经验层面被彻底了解。第三,已修(bhavitam)─ 亲身体验到八正道的每个部分,并将之发展至极限。如此这般,当每一圣谛都在三方面被实践而四圣谛在十二方面被圆满达成时,悉达多获得了完全的觉悟。他不是因为理智上或心里虔信而接受真理,而是因为直接经验真理。只有到那时,他才宣称「我是佛陀」、「我已解脱」。任何想要获得解脱的人都必须完成四圣谛每一圣谛的三个面向。
 
藉由修习四圣谛,每一圣谛各三个面向,我的如实智见变得纯净。(Imesu catusu ariyasaccesu evam tiparivattam dvadasakaram yatha-bhutam nana-dassanam suvisuddham ahosi.)
 
何谓如实智见?如实(Yatha-bhuta)的意思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每一圣谛的真相;第一圣谛的真相是苦 ─ 此刻正在经验苦。「此即苦」。我们了解如实 ─ 这是苦。我们藉由见(dassana)、藉由客观的观察而领悟到即使最快乐的感觉仍然是苦。智(Nana):随着这个经验而生起智慧。因客观地观察实相而产生的智慧就是智,正智(samma-nana),而见则成为正见(samma-dassana)。如实智见不再是一种哲学,而是彻底清净(suvisuddham ahosi)。不受任何哲学信仰或束缚羁绊,没有各种信念所造成的不纯净。它在当下被经验到。除非做到这点,否则他的教导不过是另一种哲学、见解(ditthi)。这个见解应该变为正见(samma-ditthi),变为彻底清净的如实智见。这即是他的教导。只以心中信仰或理解的方式接受佛陀的教导并无法让我们解脱。只有直接的体验能够让我们解脱。
哲学信仰或教条是无益的。不论信念有多正确,如果只依赖自已的信念是没有帮助的。必须实际经验真理才行。对真理的直接体验会将变为正见。否则,就只是哲学信仰,而任何哲学信仰都是束缚。佛陀之所以为佛陀是因为他了解哲学如何束缚了人们。他自己脱离了这些束缚并指出一条路,一条能够从这些束缚中获得解脱的道路。他唯一的目标是让一切众生都能摆脱痛苦。
每个人都有心的不净染污这个疾病。每个人都因为无明产生的杂染而受苦。当感受到愉悦的感觉时,不管感觉多微细,人都会产生贪爱:我想要更多,我想要更多。当感受到不愉悦的感觉时,不论多微细,人都会产生瞋恨: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人对愉悦生起贪爱、对不愉悦生起瞋恨,而失去心的平衡,失去平等心,失去心的祥和,失去快乐。这就是病。
一个人一旦领悟了真理 ─ 当愉悦的感受生起,贪爱也会同时在心中生起;当不愉悦的感受生起,瞋恨也同时在心中生起,并因为发展出这种觉知而铲除无明 ─ 于是便脱离了贪爱、瞋恨和对真理的无知。
不论一个感受多么愉悦,它不是永久的;不论一个感受多糟糕,它也不是永久的。感受生起后,早晚会逝去。整个心和物质的世界都是无常、短暂、不稳定、时时改变的。这不只是哲学,而是能够实际经验到的真相。只要我们还在这个无常、短暂、不停改变的领域里,我们就在痛苦的领域里。如何才能超越这个领域呢?
佛陀教导了能够超越这个心与物范围的方法。每个有智慧有活力的人都能走上这条路,从所有的伤痛中解脱。内观这个印度伟大禅修技巧不时出现在世上。在被正等正觉的佛陀(sammasambuddha)重新发掘后,内观又失传了一段时间。它不断地被重新发掘并再度失去。
约2500年前,乔达摩佛陀重新发现了内观这个方法,并把它教导给印度的人们。在500年内,印度遗失了它,但很幸运,邻近的国家缅甸保存了它最纯净的风貌。现在,佛陀后2500年,内观重回印度并顺利地被这里聪慧的人民接受。从印度,内观被传播到全世界,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每个医师都应该练习并精通内观。如此便会发现自己的治疗极为成功、极为有益、极有收获。
 
愿一切众生快乐!
 
各种快乐

--------------------------------------------------------------------------------
(本文摘自VRI出版「佛陀是悲观主义者吗?」一书。该书译自葛印卡老师以印度文所写的「Kya Buddha Dukkavadi The?」,亦由VRI出版。)
 
佛陀用sukha一字表示不同种类的快乐,因为当时的语言并没有代表各种不同快乐的合适字眼。佛陀有时会界定他对suhka这一个字的用法:例如,他列举了一般在家人的四种世俗的快乐:
1. Ananya sukha:无债之乐(免除债务的快乐)。每一位诚实的在家人都知道被债务缠身的痛苦。债务偿还,人变快乐。
2. Atthi sukha:有财之乐(拥有财富和财产的快乐),即使并未享受或使用它。「我的银行存款增加了;我的事业资金增多了;我的财产增值了;我的股票增值了。」这种sukha是拥有财富的快乐。
3. Bhoga sukha:享财之乐(享受财富的快乐)。从拥有财富的快乐变成享受财富的快乐。此时,快乐增加了。因个人有财富,而能享受种种的舒适:看宜人的风光;听悠扬的音乐;闻上好的香味;尝美味的食物;和享受愉快的身体接触。所有这些舒适都令人觉得快乐。
4. Anavajja sukha:戒恶之乐(戒除恶业的快乐),即戒除背离真理的行为。对在家人而言,有一种快乐比前三种更快乐,那就是戒除恶业的快乐。在家人要自我检视并确定自己戒除有害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窃;不做不正当的性行为;不撒谎和欺骗他人;不说粗话,不背后说人坏话,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不饮酒吸毒。确保自己的生计不涉及武器,毒药,动物屠宰,肉类和毒品,酒类的交易。心灵上喜欢这样生活的人,在今生,可免于政府法律或社会责难的恐惧,以及免于死后下地狱的恐惧。也免于受悔恨之苦。像这样一个活在快乐,安详和无惧中,心灵纯净的人,他所体验的快乐,毫无疑问是一种优于其它世俗之乐的快乐。
 
要为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快乐取不同的名称是不可能的。即使如此,佛陀在比较各种快乐时,曾详细解释,何种快乐为大,何种快乐为小:
1. 有家的快乐和无家(比丘或比丘尼)的快乐,这两者,无家的快乐为大。
2. 感官愉悦的快乐和舍离的快乐,这两者,舍离的快乐为大。
3. 世间的快乐和出世间的快乐,这两者,出世间的快乐为大。
4. 有漏(asavas,成瘾的冲动,烦恼)的快乐和无漏的快乐,这两者,无漏的快乐为大。
5. 物质享受的快乐和超越物质享受的快乐,这两者,超越物质享受的快乐为大。
6. 圣人(ariyas)的快乐和凡夫俗子或非圣人(Anariyas)的快乐,这两者,圣人的快乐为大。
7. 身体的快乐和心的快乐,这两者,心的快乐为大。
8. 有喜悦(piti)(身体的愉悦感受)的快乐和无喜悦(超越身体愉悦感受)的快乐,这两者,无喜悦的快乐为大。
9. 纵欲的快乐和禁欲的快乐,这两者,禁欲的快乐为大。
10.散乱心(非禅定的心)的快乐和专注心(禅定心)的快乐,这两者,专注心的快乐为大。
11.以喜悦(piti)(身体乐受)为目的的快乐和以超越喜悦为目的的快乐,这两者,以超越喜悦为目的的快乐为大。
12.以纵欲为目的的快乐和以禁欲为目的的快乐,这两者,以禁欲为目的的快乐为大。
13.以形色为目的的快乐和无形色为目的的快乐,这两者,以无形色为目的的快乐为大。
 
佛陀列举了许多类型的快乐,诸如:
身乐 kayikasukham,心乐 cetasikasukham,天人乐(神通乐)dibbasukham,人间乐 manusakasukham,名利乐(利得乐)labhasukham,恭敬乐 sakkarasukham,乘舆乐 yanasukham,卧床乐 sayanasukham,自在乐(支配乐,统御乐)Issariyasukham,支配乐(主权乐,王权乐)adhipaccasukham,家住乐(在家乐)gihisukham ,沙门乐 samannasukham,有漏乐 sasavasukham,无漏乐 anasavasukham,有依乐(取乐)upadhisukham,无依乐(无取乐)nirupadhisukham,有染乐(有食乐)samisasukham,无染乐(无食乐)niramisasukham,有喜乐 sappitikasukham,无喜乐 nippitikasukham,禅定乐(禅悦)jhanasukham,解脱乐 vimuttisukham,欲乐 kamasukham,出离乐(舍离乐)nekkhammasukham,远离乐(孤独乐)vivekasukham,寂静乐(寂止乐,寂定乐,止息乐)upasamasukham,菩提乐(正觉乐)sambodhasukham。
 
所以sukha(快乐)一词视情况而定,且在不同的文句脉络中有不同的意思。
 
因此,我们看到这位圣者藉由详细分析解释来列举各种快乐。但更重要的是,他教导我们一个明确的方法,让修行者得以体验更优质的快乐:
Cittam dantam sukhavaham
克制心带来快乐。
Cittam guttam sukhavaham
守护个人的心带来快乐。
Dhammo cinno sukhavaho
实践正法带来快乐。
 
每当佛陀讨论到dukkha(痛苦),他会解释其原因,如何根除这个因,及根除的实修方法。若有人说佛陀只讨论痛苦,是悲观主义者,说这种话只显示出他对佛陀根本教法的无知。
 
Bhavatu sabba mangalam — 愿众生快乐 !
 
内观:佛陀独特的贡献
by Dr. Ravindra Panth

--------------------------------------------------------------------------------
戒(Sila)(1),定(samadhi)(2),慧(panna)(3)组成了佛陀教导的基本架构,也是他45年说法历程中的基本要素。这三者是否是佛陀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这三者是否是教法中的基调,并使佛陀被我们怀念的原因?深入研究三藏经典,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探究印度过去的圣哲,我们发现在佛陀当时和出世以前,有不少哲人,以比较无系统的方式,信仰和传播戒、定、慧的观念。这些老师通常会建议学生以仪轨和仪式来修练戒定慧。因此,戒定慧并不是佛陀的「专利」。我们在梵网经(Brahmajala-sutta)和沙门果经(Samanaphala)(4)中找到相关的文献证明,有些派别非常强调以持戒作为身体和语言行为的净化。
其它文献也说明了「定」的观念和修习并不是创新的,当时「定」被视为静心和制心的方法。最好的例证是佛陀在证悟之前,曾向阿罗逻迦兰(Alara Kalam)和乌达迦罗摩子(Uddhaka Ramaputta)学习第七和第八定,很明显地说明「定」在佛陀之前就存在了,不是佛陀所发现的。
同样地,慧也不是新的观念。在当时的印度,慧本身就有明确的定义,即彻见事物是无常(annica),是苦(dukkha)的根源和无我(anatta)。这是有被文字记载的,也就证明了至少在佛陀当时,无常、苦和无我的观念是被接受的。在相应部的婆酰迦经(Bahiya-sutta)中找到例证,经中记载佛陀和婆酰迦(Bahiya)的会面,婆酰迦是一位游方的求道者,虽然他不是佛陀的弟子,婆酰迦仍向佛陀寻求指导。以下是佛陀对婆酰迦的回应:
Tam kim mannasi, Bahiya, cakkhu niccam va aniccam va ti?
「婆酰迦,你相信眼是常还是无常?」
Aniccam, bhante.
「是无常,尊者。」
Yam pananiccam dukkham va tam sukham va ti?
「无常的事物,会造成快乐还是痛苦?」
Dukkham, bhante.
「是痛苦,尊者。」
Yam pananiccam dukkham viparinama-dhammam kallam nu tam samanupassitum etam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a ti?
「既是无常,痛苦的起因,可以说这变化的本质是「我的」,「我」,「自我」吗?」
No h'etam bhante.
「当然不行,尊者。」
佛陀接着问婆酰迦关于可视之物(色尘)、眼识和眼触等,无论任何情况,婆酰迦都同意它们都是无常、造成苦的原因和无实体性。他并不是佛陀教法的遵循者,但都接受无常、苦、无我的观念。我们现今以为它们不存在于佛陀教法之外,因此经中说明了其实不然,当时已有这些观念。既如此,那什么才是佛陀独特的贡献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婆酰迦和像他一样的人,无常、苦、无实体性只是一种信仰而已,即巴利文「Manna」一词所意指的,只是一种被接受的理论。佛陀独特之处在于指出一条超越信仰和哲学思辨的道路,亲身去体验自身的无常、苦和无我的实相。佛陀接着说:
Evam passam, Bahiya, sutava ariya-savako cakkhusmim pi nibbindati, rupesu pi nibbindati, cakkhuvinnane pi nibbindati, cakkhusamphasse pi nibbindati...
nibbindam virajjati, viraga vimucati, vimuttasmim vimuttamiti nanam hoti.(6)
了知这点,婆酰迦,多闻圣弟子,于眼根、色尘、眼识、眼触生厌离,因厌离故,而无喜贪,喜贪尽者,心得解脱,于解脱中证得解脱知见。
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佛陀将「道听途说」和「亲身体验」两者之间做了明确的区分。从听开示或阅读,对真理建立起信心和信仰,我们可以成为一位具有「闻慧」(sutamaya-panna)的多闻者(Sutava)。或者经由理智的思辨而成就「思慧」(cintamaya-panna)。但是这两者都不足以超脱生死的轮回。想要得到究竟的解脱,必须籍由「修慧」(bhavanamaya-panna)经验上亲自体验实相。
修慧是由禅修获得的智慧,籍由禅修能够直接体验实相。内观智慧的发展也称为「毘婆奢那禅修」(Vipassana bhavana)。经由内观的修习将获得对实相的内在理解。禅修者经由正确的努力而了解到万事万物的无常性、造成痛苦和无实质性。这个内观的智慧并不只是单纯地接受别人讲述的道理,也不是经由思辨及逻辑推理的产物。内观智是对无常、苦、无我实相的直接理解。
为了全面地发展「修慧」,内观禅修法是必要的。透过对身体感受(Vedana)的观察,身心的实相会以五蕴(pancakkhandha)的方式呈现。经由感受我们可以实际地体验所有的现象,如 Atthasalini 所述:
Ya vedeti ti vedana, sa vediyati lakkhana, anubhavanarasa...(7)
感受(Vedana)就是感觉到对象,感受的特质是去体验,感受的功能是了解对象。
唯有透过感受我们才能直接体验到升起和灭去的真相。再者,感受存在于任何现象。佛陀说: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8)
体验到的任何现象皆伴随着感受。
因此,感受是禅修者用来发展智慧的工具。客观地观察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禅修者了解到所有的感受都有升起和灭去的基本特质 (uppadava dhammino),也就是说,无常的特质。体验到这个事实,将会了解无论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都会带来痛苦,因为变异的事物不会是快乐的泉源,生起的势必会灭去,而由执取产生苦。再者,我们对感受的生起没有自主性,也就不能称为「我」「我的」,这就是「无我」(anatta)。
由正确的内观修习而体验到感受,发展出对无常的正确知见(anicca-bodha or anicca-vijja),将破除「恒常」(nicca-sanna)的幻象。这是观察感受生灭的练习。经由无常的智慧(anicca-bodha),将改变心的旧习性,进而发展出对一切感受保持平等心(upekkha)的能力。
为了正确的评价佛陀教法的独特,我们要知道佛陀当世很多人主张贪是导致苦的原因,因此要从痛苦解脱必须戒除贪着的事物。佛陀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探究了最深层的心而得到的深刻发现:在外界的事物和内心的贪爱之间,有一个被忽略的环节:感受(vedana)。
每当我们的五种感官或心识接触到相应的对象时,感受即会生起,以感受为基础,贪爱(tanha--包括贪和瞋)生起。如果感受是愉悦的,我们渴望它能延长;反之,我们渴望摆脱它。佛陀以缘起法则来说明这个重大的发现:
Salayatana-paccaya phassa  六入缘触
Phassa-paccaya vedana        触缘受
Vedana-paccaya tanha.(9)     受缘爱
想要在解脱道路上迈进,我们必须在导至轮回的关键点,即是感受的层次用功。轮回的转动从感受开始,由于无明(avijja),我们对感受生起了贪爱或瞋恨的反应:即「受缘爱」(vedana paccaya tanha)。这是无知众生(puthujjana)所走的道路。
同样的,在「受缘爱」的这个环节,法轮(dhammacakka)也可以从此处开始转动。生死轮回的止息开始了:受灭则贪爱灭。这是无常的智慧,将导至苦的止息(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这是有智慧的人所遵循的道路。经由内观发展出对无常的正知,而停止对感受产生习性反应。
为了强调感受对解脱道的重要性,佛陀在长部(Dighanikaya)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中开示:
Vedananam samudayam ca atthangamam ca assadam ca adinavam ca nissaranam ca yathabhutam viditva anupadavimutto, bhikkhave, Tathagato.(10)
体验到感受的真实面貌,不断生起和灭去,体验感受的滋味,感受的危险,和它们的消逝,如来获得完全的解脱。
因此,贪爱和痛苦生成的真接原因,不在我们身外,而在于我们自身的感受。为了从贪爱和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从内在的实相:感受下手。这是超脱痛苦的实际方法。透过对无常的正知,我们学习切断痛苦的症结,亲证正法的本质。
因此感受(Vedana)被我们所忽略的,是枷锁的原因。正确地理解法,我们注意到缘起法则是解脱的关键。我们可以断言佛陀开示的法味殊胜,因为佛陀他点明了从超越痛苦、迈向解脱的道路。诚然世尊(The Enlightened One)也教我们戒、定和慧,但正是内观,一个客观地观察身体感受的方法,才是佛陀对人类文明无与伦比的贡献,也是其教法之精髓。
 
Notes
 
以下所引用的天城体巴利大藏经由内观研究所出版。
1. Purification of bodily and vocal action. 身体与言语的净化
2. Kusala cittassa ekaggata samadhi: one-pointedness of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心一境性
3. Wisdom or insight. 智慧或洞察
4. Dighanikaya, vol I, sutta 1, para. 1, etc.; sutta 2, para. 150, etc. 长部 第一册第一经第一段;第二经第一百五十段
5. Samyuttanikaya,vol II, vagga 4, para. 90. 相应部 第二册 第4品 第九十段
6. Ibid.
7. Dhammasangani Atthakatha (Atthasalini) 1, Dhammuddesavaro 法聚论 注释
8. Anguttaranikaya, vol IV, Dasakanipata, para. 58. 增支部 第四册,Dasakanipata第五十八段
9. Mahavagga,(Vinaya Pitaka) para. 1. 大品(律藏)第一段
10. Dighanikaya, vol. I, sutta 1, para. 51, 59, 66, 70, 72, etc. 长部 第一册第一经第51,59,66,70,72段
 
乌巴庆老师 (Sayagyi U Ba Khin) (1899-1971)
乌巴庆于一八九九年三月六日出生在仰光,缅甸的首都。他有一个哥哥,家境小康,住在工人区。当时缅甸被英国统治,直到二次大战结束才独立。因此学习英语非常重要;事实上,流利的英语对于事业很有帮助。
乌巴庆很幸运,附近工厂的一位老人家帮助他,在八岁时进入美以美教会学校就读。他是个资质优异的学生。有非常好的记忆力,能将英语文法书倒背如流。他每科都是第一名,因此获得学校的奖学金。有位缅甸老师帮助他进入圣保罗高中就读,每年在班上同样是名列前茅。
一九一七年三月,他通过了高中毕业考试,赢得了一面金牌和大学奖学金。但是家庭压力迫使他中断了正式教育,开始工作赚钱。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缅甸太阳报工作。不久之后他到缅甸审计长的办公室当审计员。当时缅甸很少人能进公家机关,因为公务员大多是英国人或印度人。一九二六年,他通过了印度地方政府的会计业务考试。一九三七年,缅甸脱离印度独立,他成为第一位特别办公室主任。
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乌巴庆开始练习静坐。有位铁吉老师(Saya Thetgyi)的学生(铁吉老师是一位富裕的农夫和静坐老师)去探望乌巴庆,向他说明观息法。当乌巴庆练习时,他体验到了很好的专注力,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于是他决定去上课。他请了十天假,到铁吉老师的静坐中心。
乌巴庆临时请假去学习内观,由此可见他的决心。他对静坐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尝试了观息法一个礼拜后,他就前往铁吉老师在颇伟吉村(Pyawbwegyi)的静坐中心。
颇伟吉村位于仰光的南方,隔着仰光河和绵延数哩的稻田。虽然距离城市只有八哩远,收成之前的泥泞田野使路途似乎更遥远;前往的人必须跋涉一片浅海般的稻田。当乌巴庆越过仰光河时正逢低潮,他雇用的舢板只能载他到法苏村(Phyarsu),大约只到一半路程,这个小村旁是一条通往颇伟吉的支流。乌巴庆爬上河岸,双脚陷入及膝的泥中。他徒步穿过田野,双脚沾满了泥巴抵达小村。
当天晚上,乌巴庆与另一位缅甸学生,雷迪大师(Ledi Sayadaw)的弟子,一起跟铁吉老师学习观息法(Anapana)。两位学生进度迅速,第二天就开始学习内观(Vipassana)。乌巴庆的第一次十日课程很顺利,他继续工作而且每次去仰光都会到老师的禅修中心与铁吉老师会面。
乌巴庆回到工作的办公室时,发现桌上有一个信封。他担心这是开除他的通知,但让他惊讶的是,这是一封升迁的通知。他被升为缅甸审计长的特别办公室主任。
一九四一年,一件看似偶发的事件对乌巴庆的生命有很大的影响。他因公出差前往缅甸北部,偶然遇见了韦布尊者(Webu Sayadaw),韦布尊者是一位在禅修上成就非常高的比丘。韦布尊者对乌巴庆的禅修印象深刻,鼓励他去授课。他是第一位鼓励乌巴庆传授静坐的人。关于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以及这两位重要人物的后续交往,在"韦布尊者与乌巴庆"一文中有所叙述:
乌巴庆与韦布尊者第一次会晤后,过了十年,乌巴庆才正式开始教导静坐。铁吉老师也鼓励他教导内观。在日本占领缅甸时期,铁吉老师来到仰光,住在他的一位学生,也是一位政府官员的家中。当这主人与其它学生表示希望能更常见到铁吉老师时,铁吉老师回答:「我就像个出诊的医生,只能在某些特定时间来看你们。但是乌巴庆就像个护士,随时都能看你们。」
乌巴庆的公务工作又继续做了二十六年。他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缅甸独立之日成为主计长。接下来二十年,他在政府担任了各种职务,很多时间兼任两种以上相当于部长级的职位。他曾经长达三年兼任了三个部长的职位。还有一次兼任了四个部长,为期一年。当他于一九五六年被任命当农业市场委员会主席时,缅甸政府授予他"Thray Sithu"(大善者,Thray Sithu means the person full of honorable goodwill, wholesome deed.)的封号,这是非常荣誉的头衔。乌巴庆老师只有在过世前四年,才专门教导静坐。其它时间他都是兼顾静坐,政府公职,以及他的家庭责任。乌巴庆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
他于一九五零年成立了主计室内观协会,让该部门的在家人士可以学习内观。一九五二年,国际禅修中心(I.M.C)于仰光成立,距离著名的雪达根大佛塔(Shwedagon pagoda)两哩。这里有许多缅甸人与外国学生很幸运能向乌巴庆学习正法。
乌巴庆也积极参与第六次佛经结集(Sixth Council)的策画,也就是在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六年于仰光举行的第六次口诵佛经结集(Chatta Sangayana)。一九五零年乌巴庆也参与创办了两个组织,后来合并成为缅甸佛陀教法协会 (Union of Burma Buddha Sasana Council U.B.S.C.),也就是佛经大结集的主要策画单位。乌巴庆担任UBSC的理事,也是实修(patipatti)委员会的主席。
他也是大结集的荣誉监事,因此负责管理所有捐款收据与支出的帐目。当时的建筑计划涵盖一百七十亩,提供居住与餐饮,有厨房,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四家旅馆与行政单位。整个计划的主要焦点是"大石窟"(Maha Pasanaguha),这个庞大的大厅可以容纳大约五千位来自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印度,柬埔寨,寮国的僧侣,一起聚集引述,修正编辑与出版三藏经典〈Tipitaka〉。僧侣分组工作,修订巴利文准备出版,将缅甸文,斯里兰卡文,泰文与柬埔寨文的版本,和伦敦巴利经文协会(Pali Text Society)的罗马(Roman-script)版本相比较。
经过修正与核准的经文在大石窟中诵读。一万到一万五千位在家人士前来聆听僧侣的诵读。为了有效管理这次活动募得的数百万元经费,乌巴庆创造了一种收据系统,用不同颜色的纸张来记载不同额度的捐献,从很少的捐献到巨额的捐献。只有经过挑选的人可以经手高额捐款,每一分捐款都要仔细点算,避免任何盗用。
乌巴庆参与UBSC的各项职务直到一九六七年。他结合了自己身为在家居士与政府官员的责任感与才干,还有强烈的寻法决心,来传扬佛陀的教诲。除了重要的公职之外,他继续在他的中心定期教导内观。有些来参与第六次佛经结集的西方人士,经人介绍向乌巴庆学习静坐,因为当时没有其它内观老师能讲流利的英语。
由于公务繁重,乌巴庆只能教导少部份学生。他的许多缅甸学生都是他的工作属下。许多印度学生是葛印卡老师介绍来的。乌巴庆老师的外国学生虽然少,但很多元化,包括重要的西方佛教徒,学术人士,与驻仰光的外交人士。
乌巴庆老师有时受邀对在缅甸的外国听众演说正法。例如有一次,他受邀到仰光美以美教会的教堂发表一系列演说。这些演说后来出版成书,书名是《佛教是什么?》(What Buddhism Is),这本书被送到缅甸在世界各地的大使馆与佛教组织。这本小书吸引了许多西方人来参加乌巴庆老师的课程。还有一次,他对一群来自以色列的记者演说,他们到缅甸是为了以色列总理David Ben Gurion 的来访。这次演说后来也出版,名为《佛教静坐的真正价值》(The Real Values of True Buddhist Meditation)。
乌巴庆老师在一九六七年终于从他显赫的政府公职退休。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一九七一年过世,他都在国际禅修中心教导内观。过世之前不久,他回顾了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那位帮助他上学的老人,那位帮助他进入圣保罗高中的缅甸老师,还有许多人,其中一位是四十多年未曾见面的老友,却在地方报纸上看到这位老友的消息。他口述了信件给这位老友,还有一些外国学生与徒弟,包括了葛印卡博士(Dr.S.N. Goenka)。在一月十八日,乌巴庆老师突然病倒了。他久未连络的老友在二十日收到他的信,同时也很震惊地听到了乌巴庆老师的死讯。
当老师的死讯传来时,葛印卡老师正在印度带领课程。他发了电报到国际禅修中心,内容包含以下著名的巴利韵文:
Anicca vata san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Uppajjitva nirujjhanti, tesam vupasamo sukho.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一年后,为了纪念乌巴庆老师,葛印卡老师写道:「即使老师已经过世一年,看到课程越来越成功,我也越来越相信,是他的慈悲带给我们启发与力量来服务众生-法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
乌巴庆老师的期望达成了。佛陀的教诲,小心保存了这么多世纪;现在还能供人学习,而且在当下就能得到益处。
正法消除痛苦,带来快乐。是谁带来快乐?
不是佛陀,而是正法,在自身之内了悟无常的真理,才能带来快乐。
因此我们必须静坐,且时时澈知无常。
       ─乌巴庆老师
 
乌巴庆老师:法之星
葛印卡老师讲

--------------------------------------------------------------------------------
乌巴庆老师 (Sayagyi U Ba Khin) 是现代内观最重要的导师之一,许多人都受他的启发,包括我自己。他的重大的贡献之一是注重对外国人及非佛教徒的传法。乌巴庆的老师是乌铁老师(Saya Thetgyi)和雷迪大师(Ledi Sayadaw)。这些老师的其它弟子在教授内观的时候只使用缅甸语,所以他们只有缅甸学生。但是乌巴庆老师的英文流利,他用英文弘法传授,不论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缅甸人或非缅甸人,都一样能领会理解。
乌巴庆老师的教法与学者不同。他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他自身的经验。因此他的教学充满实际生活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一字一句都铿锵有力,对学生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他很少写作,话也不多,但许多学生因他的教导而获益良多。
他在政府机关服务到六十七岁,并没有太多时间可教导法。因此,他发愿:「但愿唯有成熟且过去有良好波罗蜜(paramis)的人来跟我学法,但愿这些人日后举着法的火把,散布到世界各地。」他不能教导大众,只能利用时间教导少数的人。
他经常用巴利文唱颂以下的诗:
Imina punna-kammena
ma me bala samagamo;
satam samagamo hotu
yava nibbana pattiya.
藉此义行功德之名,
愿我不要碰到愚昧的人,
愿我只遇见有智慧,圣洁的人,
直到我达到涅盘
有一次他到我家来,我刚好在唱颂这段诗的结尾。乌巴庆老师微笑地告诫我:「这首诗不是给你的。你将传布法的种子给很多人。如果你许了这个愿,法要如何散布呢?这愿诗是给我的,因为我的时间很有限,而且我刚好在佛陀后两千五百年的边际上,是法要开始传布的时候。你在新纪元开始时得到法。所以你必须很努力,必须传布法的种子给很多人。所以不要唱颂这首诗。」我当然顺从他和他的愿望。
除了是个有理想、能力杰出又正直的政府高阶主管外,他也是正法路上一位很人性化的导师。尽管坚持严格的戒律,他教法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爱和慈悲。他对缅甸的前总理和农夫,对最高法院的法官和罪犯,都同等的慈悲。这就是乌巴庆,人间的瑰宝。这就是我的神圣导师,他教导我健康生活的艺术。
他检选我去全世界种植法的种子。和他相比我的能力是十分卑微的。这让我更相信是法的力量在运转,而不是少数个人的力量。我被我的老师检选为传播法的工具。在帮助他完成使命的时候,我也从中得到许多利益,累积自己的波罗蜜(paramis)。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我持续地传法。相同地,你们这一代也有责任-有殊胜的机会-去持续这个工作。
这是他的任务。这是法的工作。他像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佛陀至今及未来的导师银河中不断地闪烁着。乌巴庆老师在期待第二个sasana(佛陀的传法时代),那时的佛法能帮助全人类。希望他的愿望能实现。
愿越来越多世界各地受苦的人都能接触到法,尤其是现在,全世界充满了悲苦,冲突,紧张。愿越来越多人能接触到内观。
 
大佛塔:点亮世界的灯塔

--------------------------------------------------------------------------------
为纪念乌巴庆老师的百年诞辰,一项特别计划正在印度孟买进行。在东方和西方的交会点,也就是印度最现代化都市的郊区,一个特殊的纪念塔-内观大佛塔-已经奠基动工了。
长久以来,缅甸境内就有很多优美的佛塔(pagoda),高耸的塔尖表现出人类追求最崇高精神目标的志向。它们特殊的造型象征解脱的道路,佛陀的教导。缅甸佛塔中最有名且备受崇敬的就是位于首都仰光,闻名全球的苏达岗(Shwedagon)大佛塔。它耸立天际,召唤着远处的人;它是无数佛塔的模范,包括许多建在内观中心,禅修关房(meditation cell complexes)上面的佛塔。
每座佛塔都向过去致敬,向指引解脱之路的无双导师致敬。同时佛塔也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迈向未来的解脱之路。
现今的世界也需要一座这样的灯塔。虽然过去三十年来已经有数万人学习内观,但是有更多的人还不知道佛陀的信息。在印度,这个信息依然被误解,人们崇敬佛陀为神,却认为他的教导是异端邪说而拒绝接受。
内观大佛塔就是为了打破这个无明的窠臼。它以超过一百米的高度耸立天际,可以吸引印度及其它国家的观光客。里面有一个令人赞叹的展示馆,展示有关这位最伟大的印度之子,也是人类最伟大善人的生平事迹。许多的印度人将会有机会认识佛陀的一生和他普世通用的教导;他们将能重新发现印度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部份。每年成千上万经过孟买的外国人,有许多将被吸引到大佛塔;当他们回到自己家乡,将会怀着对内观的兴趣,也许会想参加课程。如此一来,大佛塔就可以指引启发许多人。
但是内观大佛塔必须有更多功能;必须提供机会让人踏上解脱之路。所以这个建筑内有一个大厅,可以容纳一万人一起打坐,练习内观。其实这才是建佛塔的主要目的。旧生可以在星期日或例假日聚在这里共修或进行一日课程;学员集体静坐将产生强有力的内观氛围。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教导由印度传到缅甸,数十世纪以来,法的珍宝被纯净地保存下来。根据古老的预言,两千五百年后,法将由缅甸传回印度,再由这里传布到全世界。在这个世纪的早期(译者按:二十世纪),乌巴庆老师知道预言实现的时间已经来临,缅甸必须向印度报恩。虽然他无法到印度传法,但是他训练我们的导师葛印卡老师来代替他。因为他,印度这块土地重新拥有内观这个珍宝,而我们这些葛印卡老师的学生们,也学到了解脱的方法。
葛印卡老师经常说:「没有缅甸就没有乌巴庆,没有乌巴庆就没有葛印卡,没有法的礼物给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每堂课的第一句话他都向他的导师感恩,在教导观息法和内观法之前,他会唱颂:
Guruvara teri aurase,
deun Dharama ka dana.
可敬的老师,代替您
我希望授予法的礼物。
Guruvara tera pratinidhi,
devun Dharama ka dana.
可敬的老师,代表您
我希望授予法的礼物。
他将过去三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归功于乌巴庆老师。所有的内观学生也自然会为这个法的礼物感谢乌巴庆老师及缅甸,而且由于协助乌巴庆老师的这个任务,内观学生也感激有培养波罗蜜的机会。
在乌巴庆老师诞生的一百年后,我们有机会向他感恩。首先我们要练习他的内观教导,使自己立于正法之中。做好这项以后,我们可以帮忙将这个教导散布得更广,给数百万世界各地受苦的人,来完成他的使命。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献身内观的禅修者正在耐心地教导人们学习内观。他们虚心的努力,将会产生美好的果实,因为他们的愿心是纯正的。大佛塔将使一切的努力变得圆满。它将是佛陀的教导在印度重新振兴且传遍全世界的具体证据。它表达对缅甸的感恩,因为这个国家保存了佛陀教法的精髓 ----内观。它也具体表现我们对乌巴庆老师的感恩,他让我们每个人能找到解脱的道路。最后,它将是世界的灯塔,吸引很多各地的人来接受这个举世无双的内观。
在缅甸,传统上人们很热衷于参加并支持善行,这样他们就可以分享成果。欢迎所有内观禅修者来参与这个大佛塔的计划,即使是象征性的;藉以表达对乌巴庆老师,缅甸以及这个教导的感恩。也会因此而分享到这项计划的殊圣功德。
佛法在静坐练习的要点
 
大善者-乌巴庆老师
 
    乌巴庆老师在他往生之前几年,特别为他的西方学生用英语做了以下的开示。他在许多场合向学员读这篇开示。乌巴庆老师往生后,这篇开示从录音转为文字刊出。
 
    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是佛陀教法的三个基本特性(三法印)。如果你正确了知无常,你就会知道苦是必然的结果,而无我是究竟真理。要一起了知这三个特性需要花些时间。
 
    无常是首先要透过实修去体验和了知的基本实相。仅有书本上的佛法知识是无法正确了知无常的,因为缺少了实修层面。唯有透过经验上了知无常的本质-在你自身内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样才是佛陀所希望的了知无常。在佛陀时代,乃至现在,即使没有书本上佛法知识的人,也能发展出对无常的了知。
    为了要了知无常(anicca),必须确实勤奋地遵行八正道(the Eightfold Noble Path),八正道分为三部份-戒(sila, morality),定(samadhi, concentration),慧(panna, wisdom)。戒或道德的生活是定(心的控制,静心一处)的基础,只有当定圆满的时候,智慧才能发展出来。因此戒与定是发展智慧的必要条件。透过内观(Vipassana)的修习,对无常、苦、无我的了知即是智慧。
    不管有无佛陀出世,戒与定的修习也许会存在人世间。事实上,戒与定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共通点。但它们还不足以构成佛法的终点-终点是完全止息痛苦。在悉达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寻找止息痛苦的道路上,他找到并完整地修习这方法,发现这个方法会带领到痛苦的止息。在六年坚定的修习后,他发现这方法,成为完全的觉悟者,然后教导人类及天人修习这条也能带领他们到止息痛苦的道路。
    在这层关系上,我们应该了解每一个行为-无论是身体、语言或意念,都会隐伏后续的力量,称为业习(sankhara, 或业力 kamma-是较常见的用语),无论行为是好是坏,都会登录到个人的功过(借贷)账户。因此每个人都有累积的业习,而这业习是生命会再延续的能量供给资源,无可避免的痛苦与死亡便接着而来。藉由了知无常、苦、无我的发展,就能清除个人账户上累积的业习。这净化过程开始于正确地了知无常,更多新业继续累积,同时维持生命的业习能量也持续减少-时时刻刻,日复一日。因此,去除所有业习需要一个人一世或更多世的时间。当一个人去除他自己所有的业习(sankhara),就到达了痛苦的止息,因为不再存有业习来延续任何形式的生命。在生命的终点—完美的圣人—也就是佛陀(Buddhas)和阿罗汉(arahants)们契入涅盘(parinibbana)到达痛苦的终点。对今日练习内观静坐的我们而言,如果我们能明白以下的道理:正确了知无常就可能到达圣人(ariya)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初果-须陀洹(Sotapannaa,stream-enterera预流果),最多再生死轮回七次就会到达痛苦的终点。
 
    无常的真相是开启了知苦(dukkha)和无我(anatta)的大门,最终是到痛苦的止息,而要了知无常真相的完整意义,则要透过佛陀的教法,关于八正道和三十七菩提分(bodhipakkhiya dhamma)的教法必须能够保持完整,并且让求法者依法实践。
    要在内观静坐中进步,学员必须尽量不断地了知无常。佛陀对修行人的劝告是--在任何情况下,行、住、坐、卧都应该保持对无常、苦、无我的觉知。持续不断觉知无常、苦、无我是成功的秘诀。在大般涅盘经(mahaparinibbana)佛陀入灭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无常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勤奋地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这就是佛陀四十五年间所有教法的核心。能保持不断觉知事物无常的本质,你就确定能到达目的地。
    当你发展无常的了知,你洞察「什么是自然的实相」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对无常、苦、无我,这三个特性(三法印)也就没有怀疑。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得见目标,往前迈进。现在你知道无常是第一个重点因素,你应该试着尽量清晰,尽量深入地来了知什么是无常,这样在练习或讨论上才不会有疑惑。
    无常(anicca)的真正意思是─不持久或衰退-是宇宙所有事物的本质--不管是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佛陀教导弟子说,所有存在物质界的事物都是由次原子微粒(kalapas)组成的。次原子微粒是比原子还要小非常多的物质单位,它们以极快的速度生灭。而每个次原子微粒是由八个物质的基本要素构成:坚硬的(地),液体的(水),发热的(火),振荡的(风),还有颜色,气味,味道,营养素。前四者为主要的特性,是次原子微粒的构成要素,其余四种则是依靠前者而生成,由前者所产生的次要因素。次原子微粒是物质面的最小粒子-仍在今日科学领域之外。只有当八个物质基本要素合在一起才构成次原子微粒。换言之,这八个基本元素瞬间组合的作用,只是成为当时的一个聚合,在佛法里称为次原子微粒。而次原子微粒的生命周期为「瞬间(剎那)生灭」,在人类肉眼一眨眼间有百万兆次的瞬间生灭在消逝。这些次原子微粒一直处于无止境的变迁状态。熟练内观静坐的学员能体验到次原子微粒像是能量之流。
    人体其实不是像外表所呈现的那样是一个坚硬的实体,而是由一连串的物质(rupa)与心(nama,念头,思想)所共同聚合的。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处于变化状态的次原子微粒,也就是了解变化或衰退的真实本质。变化或衰退(anicca 无常)的状况是由于次原子微粒不断的瓦解与取代所引发的,全都是处于燃烧的状态,而这些必然是苦(dukkha),也就是痛苦的实相。只有经验到无常是苦时,你才会了知痛苦的实相,这也就是佛陀的教法基础,四圣谛的第一圣谛。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了解到无法从苦的微细本质中逃离时,你真的会感到害怕,厌恶此一身心(nama-rupa)的存在状态,而会想要寻找可以超越痛苦状态的道路,涅盘,痛苦的止息。而痛苦的止息是什么,即使身为人类,你也会证得初果的阶段,预流果,由于修行发展足够契入没有因果的涅盘状态,内在的安详。但即使在每天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在练习时保持无常的了知,你就会知道改变已经发生,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好了。
    在进入内观练习之前(也就是在定(samadhi)发展到适当的程度),学员应该要了解有关物质与心特性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身与心(rupa and nama)的本质。在内观静坐中不仅要专注于物质的变化本质,也专注于心的变化本质,专注于念头,对于物质持续变化过程的注意。有时注意力会集中在物质无常变化的那边,也就是着重在身(rupa)的无常变化上,而其它时间则专注在念头或心那边的无常变化,也就是着重在心(nama)的无常变化。当专注于物质的无常变化时,以这样的觉知同时也会知道念头也处于转换或变化的状态。如此,就会体验到身与心的无常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是关于经由身体感受及念头的变化过程来了知无常。你们应该要知道无常也可经由其它形态的感受来了知。无常可以经由感受来体验。
 
    1. 经由眼根与可见物体的接触
    2. 经由耳根与声音的接触
    3. 经由鼻根与气味的接触
    4. 经由舌根与味道的接触
    5. 经由身根与触觉的接触
    6. 经由意根与念头想法的接触
 
    由此就能透过六个感官的任一个来发展对无常的了知。然而在修行中我们会发现在各种型态的感受中,对于身体经由触觉所产生感受,是内观静坐中含盖范围最广泛的区域。不只是那样,经由触觉(经由内在次原子微粒的摩擦,辐射和振动)和身体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比其它的感受型态还具体。因此内观静坐的初学者可以更容易地从身体感受的变化来了知无常。这是为什么我们选择身体上的感受做为迅速了知无常的工具。任何人想要尝试其它方法都行,但我的建议是:在尝试其它感受型态之前,应该要先建立好经由身体上的感受来了知无常。
 
    在内观有十种程度的智慧:
    1. 思惟智(sammasana):透过理论上仔细地观察和分析,了解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2. 生灭智(udayabbaya):透过直接地体验,了解身心的生起和灭去的智慧。
    3. 坏离智(bhanga):了解身心变化的特性就像快速的电流或能量流动,特别是消融阶段时的清楚觉知。
    4. 怖畏智(bhaya):了解此生的存在是可怕的。
    5. 过患智(adinava):了解此生的存在充满不幸。
    6. 厌离智(nibbida):了解此生的存在是可憎的。
    7. 欲解脱智(muñcitakamyata):了解有迫切需求想要出离此生的存在。
    8. 省察智(patisankha):了解以无常为基础,为完全解脱全心修行的时候已经到了。
    9. 行舍智(sankharupekkha):了解现在是从所有业习(sankhara)以及自我中心出离的时候了。
  10. 随顺智(anuloma):想要赶快到达终点的智慧。
 
    这些是可以在内观课程中达到的层次。假使有人在短时间内到达目标,那么这些层次便只能由回顾得知。只有在无常的了知上前进,并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具资格的老师指导和帮助,才能到达这些层次。学员也应该避免有所期待地追求这些目标,这将会扰乱对于无常的持续了知;而光是对无常的持续了知,便足以达到目标。
    现在,我就以在家修行者的立场,从日常生活中来说明可以从内观静坐获益-就在此刻,就在此生。
    内观静坐的最初目的是在自身内建立无常的体验,到达身心内外的祥和及平衡的阶段。这要全神专注于内在无常的感受才能达到。这个世界正面临严重的问题是人类身心饱受压迫。现在正是大家修习内观静坐的时机,学习如何在当今发生的事件中寻求宁静之池。无常存在每个人的内在,在每个人的自身范围内。观察自身就可以找到,无常是可体验的。当一个人感觉到无常,经验到无常,能够专注在无常上,便能由观念构成的外在世界中解脱。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无常是生命之宝,是可以储藏安详与平衡的能量宝库,能利益自己也造福社会。
    当无常的体验经过适当的发展,便会触动身心疾病的根部,不净杂染便渐渐地被清除,这也是身心疾病的根源。这种体验不只是舍离世间过出家生活的人才会经验到,在家修行人也能经验到。尽管有些障碍使得在家修行人无法安宁,但是有经验的老师或指导仍旧能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建立无常的体验。一旦建立起来,接下来所要做的便是试着保持无常的体验,但要谨记的是,只要一有时间或机会能往前迈进,就要用功到达坏离智(bhanganana-knowledge of bhanga)。
    然而,对于尚未达到消融阶段的人而言会有些困难。就好像内在的无常与外在身心活动之间在拔河一样。所以最好明智地以格言──「工作时工作,玩的时候玩」来提醒自己。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在建立无常的体验。能在白天或晚上拨出时间──可能的话,安排一个固定的时段来体验无常就足够了。在这时段,就要全神贯注于无常的觉知,试着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也就是说,应该要时时刻刻不间断地觉知无常,别让不利于进步的散漫和分心的念头跑进来。如果无法如此专注体验无常的话,就回到观察呼吸-警觉专注,因为定(samadhi)是观察体验无常的关键。要有圆满的定,戒必须要完善,因为定是以戒为基础。为了能好好体验无常,定必须是圆满的。如果定够稳固,那么无常的了知也必定会透彻。
    没有特殊的技巧能用来建立无常的体验,除了心的使用,将心调整到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能够将注意力投射于禅修的对象。内观时的禅修对象是无常,因此,对于习惯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的人来说,便能直接体验无常。在身体上体验无常,首先应该在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地方,然后移动注意的地方,从头到脚,从脚到头的移动,有时探索到身体内部。在这个阶段,必须清楚地知道不是将注意力放到身体的解剖,而是物质结构-次原子微粒(kalapas)-它们不断变化的本质。
    如果能遵行这些方法,就一定能进步,但要进步还须要有波罗蜜(parami,功德善行,也就是个人在心灵上的的特质)以及在静坐上的用心。如果证得更高的智慧,那么了知无常,苦,无我这三个特性(三法印)的能力也会增加,也就能越来越接近圣人(ariya)的目标-这是每个在家修行人都能够见到的目标。
    这是科学的时代。现代人没有理想国(utopia)。除非结果是好的,具体的,是真的,个人的,是此时此刻的,否则是无法被接受的。
 
    佛陀在世时,他对卡拉马族的人们说:
 
    「注意了,卡拉马族的居民,不要被传闻、传统或谣传所误导。不要被经典,或推论、逻辑或某些理论上的论点或认可所误导,或有些看法符合某人的偏好,或因为尊敬老师的声望。但当你能够自己知道:这些事是不善的,应该苛责的,为智者所责难的;经由修习与观察这些是会导致损失和悲伤-那么你便要舍弃。但假使在任何时间,你能够自己知道:这些事是善的,无可责难,为智者所赞扬;经由修习与观察这些事会带来福祉与快乐-那么卡拉马族居民,你们就要落实,安住于这些事。」
 
    内观的钟声已经敲响-也就是佛法、内观修习的复兴。毫无疑问地,对那些以开放心胸诚恳地在课程中接受老师指导的人来说,肯定会有结果-这些结果是能被接受为好的,具体的,真实的,个人的,此时此刻的-这些结果会对人有益,带来安宁以及快乐的人生。
 
    愿所有众生快乐,并愿安详散播全世界。
 
    佛“Buddha”是完全觉悟的人。法“Dhamma”是特质。因此佛法“Buddha-Dhamma”是觉悟者的特质。所有人,无论谁,如果他们真正完全地觉悟 - 则必定有相同的特质:也就是说,完全从贪、瞋、痴中解脱。当我们修习佛法,便不会卷入特定的宗派。但愿我们真正在自身内发展佛的特质-从贪、瞋、痴中解脱。要发展这个特质便要修习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这是普遍能接受的道理。──S.N.葛印卡
 
什么是佛教
大善者--乌巴庆老师

--------------------------------------------------------------------------------
乌巴庆老师于1951年时曾应宗教研究团体做有关佛教方面的讲授,当时他已位居缅甸审计长要职。这个研究团体的负责小组是由美国政府「特殊技术暨经济处」(Speci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ivision)有关信息、经济与财政等官员所组成的。老师当时在仰光卫理教会(位于Signal Pagoda Road)连续三场的演讲,稍后被编纂成小册子发行,书名就是「什么是佛教」(What Buddhism Is.)。本文将其节录如下:
 
第一场(1951年9月23日)
今天能有此机会为各位演讲「什么是佛教」,我觉得是一项殊荣。首先,我必须向各位坦承,我就像一般街上的贩夫走卒;不仅从未上过大学,也不懂科学;而且我也不是巴利语(Pali)经律论三藏(Tipitakas)的佛教理论学者。但我必须说明的是,我读过许多颇负盛名且知识渊博的佛教出家人,以缅文著述的佛学书籍。我大部分都是透过实修,而不是理论方式来了解佛教的;我希望可以把各位在其它地方不易见到的佛教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我也必须承认,我目前仍只是修持佛法的在家修行人,以及尝试着以佛教来学习诸法实相的实验者。身为在家修行者,我只能利用繁忙公务之余的有限时间来学习,因此进展得相当缓慢,此外,我要声明的是,接下来的演讲内容或许不是绝对正确,其中可能有对或错,但是我向各位保证,我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出自于心中最诚挚的意念。
 
佛陀曾在噶拉玛经(Kalama Sutta)中开示说:
「不要因为是口耳相传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约定俗成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是经典记载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合乎逻辑推论的,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习惯如此,就信以为真;
不要因为导师、长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唯有实际观察、分析你们亲身所体验的,且因此获得利益,你们才接受并加以实践。」
 
因此,除非各位不断地求证和实修,而确认我所说的,否则我并不祈求你们现在就相信我所提出的哲理。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出自法句经(Dhammapada)的偈颂正是佛教的精髓。听起来很简单,要做到却很难。任何人除非能将佛陀的教导付诸实践,否则称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佛陀曾说;
「诸比丘,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你们也要靠自身的体验来了知实相,并加以实践、精进修持及广为传布;如此才能使这个纯净的教法源远流传,而使人天都能获得利乐与福祉。」
 
在开始解说佛陀的教导之前,我要先向各位介绍乔达摩(Gotama)佛陀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因为这些对你们多数人而言都很陌生,因此我觉得有义务向各位介绍佛教的一些背景概念。我会先简要地讲解佛教的宇宙观,世界,世间等时空概念。毫无疑问地,这会激发你们深入思考,因此我也要请各位暂时不去想这些问题,先耐心地听我讲解,等到讨论时间再提出你们的问题。
 
宇宙结构
佛教的宇宙观大致可总结如下:
 
下界(Okasa Loka-- the universe of space)是身与心(Nama and Rupa—名色)所居住的地方。在此世间,身和心都受制于因果律的影响。接下来的中界(Sankhara Loka-- the universe of mental forces),有创造力或被创造的。这是藉由身、口、意的修持而超脱心识创造力量所达到的心识境界。第三就是最后的上界(Satta Loka-- the universe of sentient beings),此界众生为心识力量所生。我们也可将这三界合称为「三界一体」(three-in-one)的宇宙,因为任何一界都无法自立于三界之外,也可说是相互连结贯穿的。
 
各位最感兴趣的应该是整个宇宙体系(Cakkavalas)的结构。每个体系都有三十一界天,而且都各有相当于人世间及其日月星辰,以及其它界天的结构。像这样的宇宙体系有数以千万计,简直难以计数。离我们最近的一万个宇宙体系都是在同一位佛陀出世(Jati-khetta)的世界中。事实上,佛陀当时在迦毘罗卫城(Kapilavatthu)附近的大林精舍(Mahavana)说大会经(Maha-Samaya)时,除了有来自我们这个宇宙的诸梵天(Brahmas and Devas)之外,甚至这一万个世界的梵天们也都前来听闻佛陀说法。佛陀也可以将慈悲的思惟波动传达给居住在佛国世界(Ana-khetta)的亿万众生们,而其余尚有远在佛陀思惟波动可及之外(Visaya-khetta)的宇宙体系。现在各位就可以从这些佛教概念中想象整个宇宙的大结构。因此,在整个下界中,我们世间有形物质的渺小,就像恒河沙数中的一粒微尘罢了。
 
现在我就来为各位介绍我们这个宇宙体系的三十一界天,当然这和其它所有宇宙体系的结构是一样的,大致可分为:
 
无色界(Arupa Loka)无物质的梵界
色界(Rupa Loka)微细物质存在的梵界
欲界(Kama Loka)人、天、恶道众生所在的世界。
 
无色界是由无物质、无形色的四梵界组成。色界是仍有微细物质存在的世界,分为十六天。欲界可细分如下:
 
(a)六天界(Deva Lokas):
(i)四天王天(Catumaharajika)
(ii)忉利天(Tavatimsa)
(iii)夜摩天(Yama)
(iv)兜率陀天(Tusita)
(v)化乐天(Nimmanarati)
(vi)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i)
(b)人道
(c)下四道(Apaya):
(i)地狱(Niraya)
(ii)畜生(Tiracchana)
(iii)饿鬼(Peta)
(iv)阿修罗(Asura)
 
所有这些界天不论净或不净、清凉或热恼、光明或黑暗、轻或重,以及喜乐或悲惨等等,一切都是由身、口、意的心识或意念(Cetana)所造作出来心识力量特性的显现。我们以修行者为例,由于他将充满慈悲的意念散播给十方众生,那么其所产生的心识力量必定是清净、清凉、光明、轻盈与喜乐,这样的力量会将他推往梵天(Brahma)。现在我们再举个反例,一个充满嗔恨、愤怒的人,也会如俗话所说的「相由心生」一样:其心念的不净、热恼、黑暗、沉重与悲惨也会随之显现。因此,我要说的是,由嗔恨(dosa)生起不善的心识力量必会落入恶道之中。同样地,贪(lobha)或痴(moha)生起的心识力量也会造作出相同的结果。相反地,由于布施、持戒与慈悲等善行,那未来必定有福报,如此所产生的心识之流自然会将之推向人天等道。各位先生女士们,这部分的佛教概念与乔达摩佛陀的生平故事有关,也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
 
成佛的具足条件
乔达摩佛陀是现在这个住劫,也就是贤劫(Bhadda Kappa)所出生的五佛中的第四佛。在他之前则有拘留孙佛(Kakusanda)、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na)及迦叶佛(Kassapa)。在过去的住劫中,亦有无数佛弘扬相同的佛法来救渡众生脱离苦海。所有一切诸佛都是慈悲光明的觉悟者。
 
过去曾经有位名为善慧(Sumedha)的隐士,因具足所有成佛的条件,而得到燃灯佛(Buddha Dipankara)的授记:他将证得一切知智而成佛,其族姓就是乔达摩。具足成佛条件的菩萨(即未来佛)必须曾于过去无量劫中勤修最上等的波罗蜜(paramis)或圆满功德,也就是:
 
1. 布施(dana)
2. 持戒(sila)
3. 舍离(nekkhamma)
4. 智慧(pañña)
5. 精进(viriya)
6. 忍辱(khanti)
7. 实相(sacca)
8. 坚定(adhitthana)
9. 慈心(metta)
10. 平等心(upekkha)
 
可见要成佛是一件多么艰巨的工作啊!必须具有证悟一切知智的无上愿力。菩萨在授记后的漫长修行期间,终于在维山达拉王(King Vessantara)时,因为舍离人世间一切欲乐,出家勤修而成就佛果。他决心离开皇宫、妻儿及所有世俗之物来达成他过去在燃灯佛前所立下的誓愿。降生人间之前居于兜率天(Tusita)放大光明的护明菩萨(Setaketu Deva)观知度化众生的因缘成熟,于是投胎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即现今尼泊尔附近)摩耶夫人(Maya Devi),国王净饭王(King Suddhodana)的王后。
等到即将生产时,王后表示她将回到自己的娘家待产,净饭王于是派了众多随从一路护卫王后。王后途中经过蓝毗尼园(Lumbini Grove)时,见到园中奇花瑞草,便停下来在一棵无忧树(sal tree)下休息,随即生下了太子,他就是后来成就正等正觉的佛陀。就在此时,一切世间光明普照,现三十二种瑞相,大地震动,天象出现异常的光明,三界众生彼此都清晰可见,眼瞎耳聋苦疾者皆痊愈,梵天之乐遍十方。
 
此时,就连在忉利天(Tavatimsa Deva)修道的阿私陀尊者(Kaladevala),净饭王时的修行智者,已修得八禅定(Samapattis)且具神通力,见到无量天人欢喜踊跃,知道国王甫得太子,也赶来王宫晋见祝贺。尊者一见到相好圆满的太子便预言他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但尊者随即由喜转悲,因为他已预见自己将年老命终,无缘亲耳听闻佛陀正法,即使命终之后进入无色界梵天(Arupa Brahma Loka)之中,也无法得到佛陀的教化。
 
太子出生的第五天,即被取名为悉达多(Siddhattha),当时许多有名的婆罗门智者都参加了命名大典,他们都认定太子具有成佛的一切殊胜特征。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第七天便去世了,太子姨母波阇波提瞿昙(Pajapati Gotami)自此负起抚育责任。
 
悉达多太子出家前在王宫里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他不仅天资聪颖、智勇双全,并且受到应有尽有的良好教育。国王极尽可能地保护太子的一切生活,而且为了让太子享受一切世间欢乐,还盖了适于三个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深怕太子出家成佛的国王,因出于父爱本能,希望太子将来也能继承王位,因此,净饭王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太子,不让他有任何修道的机会,而且为了确信太子不会出现这类念头,还命令所有侍从或亲近的人,不准在太子面前提到任何有关老、病、死的字眼,好像这世间只充满着欢乐一般。所有侍从只要有丝毫老衰或病痛的迹象就会被替换掉。因此宫中总是歌舞佳肴等一切应有尽有,使太子享尽世间的感官欢乐。
 
出家
随着时间慢慢地过去,悉达多太子对周遭千篇一律的世俗欢乐已逐渐失去兴趣。太子在过去无数生中立誓成佛的愿力已然生起;当世俗欲乐无法再控制他的意念时,原本内在的禅定力量发挥了作用,而达到清静与安详的心识状态,内心的战争已然开始。
 
此时内心的交战,让他开始有了逃离感官欲乐的念头;他除了对一无所知的宫外世界想一窥究竟之外,也希望接触现实生活真实的一面,而不是宫中美好的一面。因此,他决定出城游观。尽管国王事先已下令清除城外所有令人不悦的景观,但太子仍在路途中首次目睹了拄杖行走的老人,接下来看到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之后又看到了死人,最后他遇见到一位出家人。
这种种经历让他开始思考生老病死的问题,而且彻底改变了他对人世的态度。他了解到世俗的不净烦恼,而过去在梵天界的功德愿力已开始生起。此时他的心念不再受到束缚,而是异常地平静安详,并且相当地坚定。这一切都在他儿子出生的那个夜晚涌现出来;对他而言,儿子的出世只是另一个枷锁罢了。然而,他心意已决,任何事都无法改变他寻求生老病死解脱之道的决心。到了午夜时分,他决意舍离一切,于是命侍从车匿(Channa)备好骏马犍陟(Kanthaka)。在探望过娇妻与爱子之后,悉达多太子抛下家庭及世间一切束缚,决心出家追求真理。当他来到阿那姆河(Anoma)时,便誓言必将寻得解脱之道,否则绝不复返。
 
寻求真理
出家后的悉达多太子换上了苦行僧所穿的衣服,手上拿着乞食用的钵,四处寻找修持的导师。最初他追随的是阿罗逻(Alara)及优陀伽(Uddaka)两位颇负盛名的婆罗门苦行僧。阿罗逻教导的是超越物质色身的灵性(atman)修持,以达到无所有处的境界。但悉达多太子并不满足于此。接着他又向着重于业(Kamma)与灵魂轮回修行的优陀伽学习。但两者都无法脱离「灵魂」的概念,苦行的太子认为还有其它的解脱之道。于是他决定实行极端的苦行。然而当时他已学习到八禅定的最高境界,且具有神通力,能知过去及未来数劫(kappas)所发生之事的能力;但这一切仍在世俗范围之内,并非太子所要的。他真正要追求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痛苦的解脱之道。
 
有五位苦行者也追随着悉达多太子,其中一位(名为憍陈如〔Kondanna〕)就是在太子出生第五天即预言他会成佛的婆罗门智者。在实行极端禁欲苦行的六年期间,由于极少进食,几乎已到了瘦骨嶙峋的地步,但这五位苦行者仍随侍在侧。有一天,他因过度虚弱而昏厥过去。当他恢复知觉后,了解到这样的苦行同样不能达到开悟,必须改变修行方式;也因此发现唯有遵循中道才是通往觉悟之路。
 
成道
在公元2562年前五月的月圆之日(Vesakha,即今之卫塞节),出家苦行的悉达多太子来到郁鞞罗林(Forest of Uruvela)的尼连禅河(Neranjara)(即现今菩提迦耶Buddhagaya附近)旁,在一棵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并且发愿至死都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否则绝不起座。
 
伟大的时刻即将到来。苦行的太子此时聚精会神很快地便进入极深的禅定之中,而这正是了证真理的关键所在。这时他发现仍无法使心念达到平衡的状态,因为他不仅尚未摆脱善、恶道交错的心识力量,且其心念的平衡不断地受到冲击。一向有着光明智慧护持的悉达多,此刻也面临无明烦恼的阻碍。这虽然很不寻常(或许正因为这是佛道与魔道Mara,即世间一切邪恶势力的最高统治者,的最后对决),然而,他意志坚定,所有向上的心识力量都能适时地显现,使他能安住而不被动摇。
 
他立下誓愿,并且得到所有曾亲证他圆满十种最上波罗蜜功德的诸梵天护持,努力精进地求证无上正觉。就在诸梵天的护持下,太子终于能够发挥专注的定力,达到彻底的清静、安详与平等心,而克服了所有一切障碍。渐渐地,他开始洞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实相,并且彻底了悟生死解脱之道。他以洞察自身本质实相的修持方式,发现这个看似坚固实在的身体,其实是由无数个极微小的次原子粒(Kalapa)所构成的,而且根本不具坚实性。若以车子在夏日扬起的漫天灰尘来做比拟的话,那么次原子粒的大小只有每个微小灰尘粒子的四万六千六百五十六分之一而已。在经过进一步的审视之后,他又发现这些细微的粒子不断地生起、灭去,有如一股振动之流。就像我们的心念一般;总是片刻不停地起习性反应,而且,不断地推动着心识之流。从一个存在的形式到下一个存在的形式,如此持续不已。
 
佛陀以其智慧之眼洞见自身的本质实相。他以高度专注的心观察到这些微细的次原子粒子不断地生灭变化,而了悟无常(anicca)法则,以及无我与习性反应模式,这就是破除佛教所说的表层实相(paññatti),进入到诸法实相(paramattha),或「究竟实相」的境界。
他因此亲身体验到身心变化的无常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苦(dukkha)的实相。接着他又破除了所有对「自我」的执着,进而超越一切痛苦,也就是丝毫没有任何我执(Atta)存在的苦灭(dukkha-nirodha)境界。对他而言,不断在因果与缘起法则之中存在的身心(名色)之流都只是一种虚幻无常的现象。他已获证了实相。具足圆满佛果智慧的他,终于在五月月圆之日成就正觉。
悉达多太子终究证悟正等正觉(Samma-Sambodhi)而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清醒者、觉悟者、一切知智者。当众生还沈睡于梦幻之中时,唯有他是清醒的;当众生都还陷入在黑暗之中时,唯有他是光明觉悟的;当众生还在无明之中流转时,唯有他成就一切知智。
 
各位女士先生们,我今天已经占用了你们很多时间了,非常感谢各位如此耐心地聆听。此外,我也要感谢教会能让我在此演讲。
第二场(1951年9月30日)
上周日我已将佛陀从出生到成道的故事概略地,真的是非常的简短,介绍给各位。今天我会再将佛陀的教导介绍给各位。
其实佛陀的教导都被保存在我们称之为经(Suttas,开示)、律(Vinaya,僧伽的戒律规范)及论(Abhidhamma,法义哲学)三藏(Tipitakas)之中。虽然我们保存了很多巴利语(Pali)的三藏经典,但即使是精通巴利文的学者也得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全部读完。所以,我今天只能局限在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佛教的基本真理。
 
佛陀在开始传法之前,仍持续静坐了四十九天,第一个七天静坐于菩提树下;剩下的六个七天他都在菩提树附近深入禅思,享受涅盘安详之乐,并深入思惟探究诸法实相([Paramattha-Dhamma],究竟实相)的一切疑虑。当他思惟阿毘达摩中的发趣论(Patthana,缘起法)时,他的色身变得如此清净,全身放出六色光彩,并且像六色光环般环绕在头顶后方。他没有进食地持续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们一般人是不可能禁食四十九天的。事实上,在这一段期间,他都是处于禅定的状态,超越人类色身所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色界梵天之中的微细物质与生命的延续并非是依靠食物来维持的,而是以禅定之喜(Jhanic Piti)作为其营养品的。同样地,佛陀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也是处于心识的禅定境界,而非物质世界。我们亲身体验的一些结果使我们确信,任何人如果能到达佛陀所证悟的智慧,那么这种情况确实是可能发生的。
 
佛陀在成道之后第五十天的清晨,终于出了禅定。此时他虽然不感到疲累,但因为不再处于禅定之中,所以也开始感受到饥饿。这时有两位从外地来的商人,推着装满货物的车子经过了郁鞞罗林。此林中一位天人刚好是商人们前世的亲人,便建议他们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来礼敬刚出禅定的圆满觉者,佛陀。他们来到佛陀禅坐的地方,见到六色光彩环绕四周,欣喜不已,赶紧恭敬礼佛,并以米食糕点及蜂蜜供养佛陀的第一餐。他们成为佛陀最初的在家弟子,佛陀从自己头上拔下了八根头发给他们作为皈依礼拜的象征。
 
但各位或许不知道帝波须(Tapassu)与跋利迦(Bhallika)这两位商人原来是来自郁迦罗(Ukkala),也就是各位此刻所在之地,仰光(Rangoon)。2540年前,当时郁迦罗的国王下令将佛陀赠予的这八根发舍利供奉在现今著名的雪达根(Shwedagon)大金塔之中,各位可能都已经去造访过了。这个金塔一直受到后继信奉佛教的国王及信众们的维护,并予以重新翻修。虽然来自郁迦罗的这两位商人有幸成为佛陀最初的在家弟子,但可惜他们只是接受这个信仰而已,却未曾以实际的修持来亲尝正法的滋味;因为唯有实际修持才能使他们解脱生死之苦。虽然信仰为基本要件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唯有实际修持这些教导才能达到解脱。因此,佛陀曾开示说:
 
佛只能指引通往彼岸的方向;但每个人都得自己走上这条正法之道。
 
佛陀的教导
根据字典的解释,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像所有其它宗教都有神做为中心信仰。严格说来,佛教应该是一种融合道德及身心规范的哲学体系,而其具体的目标在于解脱生死痛苦。
 
佛陀第一次说法时,在转法轮经(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中所教导的四圣谛,就是这个哲学体系的基础。事实上,四圣谛的前三谛已说明了佛教的哲理,而第四谛(八圣道是道德哲理的规范)则提供了止息痛苦的方法。佛陀初转法轮的对象就是,当初伴随他寻求真理的五位苦行僧(以憍陈如为首的五位僧众)。憍陈如因佛陀的教导,而成为首位证得阿罗汉(arahat,解脱一切束缚的圣者)的弟子。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什么是四圣谛,它们就是:
1. 苦谛(dukkha-sacca,苦的实相)
2. 集谛(samudaya-sacca,苦生起的实相)
3. 灭谛(nirodha-sacca,灭苦的实相)
4. 道谛(magga-sacca,灭苦之道的实相)
 
要彻底了解佛教哲理的基本概念,必须先了知苦的实相。为了深入阐述这个要点,佛陀从两个不同角度切入。
 
首先,在论证的过程中,他让弟子们了知一切生命都是痛苦,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苦;出生是苦;年老是苦;病痛是苦;死亡是苦。而感官欲乐的作用对世人又是如此的强烈,但人们对于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又是如此的健忘。想想我们的生命是如何从母亲怀胎期间就开始挣扎;婴儿如何在出生那一刻为生存搏斗;接下来如何为生活奋斗;以及在生命的尽头如何挣扎着最后一口气。
 
你可以仔细思考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本身确实就是苦。
 
而且当我们越执着于自我,我们就越痛苦。我们所必须承受的痛与苦,虽然都被一时的感官欲乐所掩盖;但实际上,这些只是黑暗中短暂的光点罢了。这是因为无明(moha,即愚痴)的蒙蔽,使世人无法了知真理,以致无法从生命、苦与死亡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第二,佛陀让弟子们了解到我们的色身只不过是无数次原子粒子的结合,这些微细粒子同时不断地生起、灭去。每个次原子粒子都是由以下的物质所组成:
1. 地(Pathavi,软硬的性质)
2. 水(Apo,黏着性)
3. 火(Tejo,冷热性)
4. 风(Vayo,动性)
5. 色(Vanna)
6. 香(Gandha)
7. 味(Rasa)
8. 营养要素(Oja)
 
前四项称为四大元素(Maha-Bhutas),也就是构成次原子粒子的四种主要物质。其余四项则是四大元素的衍生物。次原子粒子则是物质世界中最微小的粒子,而且唯有这八种元素(每个都只是一种变化特性)聚集一起时才能构成一个微细的次原子粒子。换言之,就是由八个各有不同变化特性的元素所结合的物质,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次原子粒子。根据佛陀的亲身体验,这些次原子粒子都处在一种持续的变化状态之中,或是一种波动的持续之流。它们只不过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就像是蜡烛或电灯泡的光线一样。这个看似坚实的身体(我们如此称呼)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结构,而是持续不断的次原子微粒之流与心理运作过程的结合。
 
对一般人而言,铁是不会动的物质,但是科学家们都知道铁是由一种持续处在变化状态或次原子微粒之流的电子所组成的。如果一块不会动的铁都已是如此的话,那么具有生命的有机体,譬如说是人,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可以想见,人体内的变化必定是更加的激烈。人可以感觉得到自身内的震波吗?而了解那些处于持续变化状态及次原子微粒之流电子的科学家们又是否能感受到他们自身的能量与波动?对于那些透过向内审视自身,而了解到人体也只是能量与波动的人们,这样的亲身体验会对他们的心念态度产生什么影响呢?
 
有人可能为了要解渴,就直接取了村子里的井水来喝;但是如果这个人的眼睛像显微镜一样可以看到极细微的物质,那么他很可能不敢喝下那些充满微生物的水。同样地,当一个人了解到自身之内持续不断的变化(anicca,无常或瞬息万变)时,那么他必定也会随即领悟到苦的实相,就像是感受到原子粒子内部辐射、震动与摩擦等强烈感觉的结果一般。事实上,不论是表层内外或究竟真相,生命本身都是苦,
 
当我说到佛陀所教导的「一切生命都是苦」时,请千万不要把这个概念误解为:既然生命是悲惨的,那么生命就不值得存在;而且佛教苦的概念是一种可怕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是不可能有快乐生活的机会。快乐又是什么呢?尽管科学已能达成物质领域的需求,但世人们是否快乐呢?他们可能会不断地感受到感官欲乐,但是当他们了知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一切时,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即使能超越物质,却超越不了自己的心念。
 
感官欲乐的愉悦是无法与禅修过程所得到内在安详之喜悦(piti)相比拟的。感官愉悦总是伴随着烦恼与痛苦,就像村夫俗子感受到身上抓痒的愉快,却不知到心境的喜悦才能免于烦恼与痛苦。如果你们只是从感官层面来观察的话,那么可能很难体会什么是心境层面的喜悦。相对而言,虽然,你们也可享受心境的喜悦,而且至少不会认为佛教尽是一些让你感觉悲惨的痛苦梦魇。但更重要的是,心念的喜悦确实可以让你们免除生活困扰;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仅可以使你们获得内在的安详,超脱日常生活的种种烦恼,而且确实可以解脱生死痛苦。
 
那么,苦的根源是什么?佛陀明确地指出,贪爱(tanha),就是苦的根源。一旦种下了贪欲的种子,就会滋长出贪婪,并扩大为对权力与物质的贪爱与欲求。任何人只要播下这个种子,就会变成贪爱的奴隶;并且不自觉地迫使其身心成为追求贪爱的奴隶,直到终了。然而,受到内在根深蒂固的贪(lobha)、嗔(dosa)习性驱使,最后其身、语、意行为必然也会产生邪恶的心识力量。
 
就哲理而言,人们因贪嗔习性反应而生起业(Sankhara)的心识力量,而带来身心之流,这就是内在痛苦的根源。
 
灭苦之道
那么,灭苦之道又是什么呢?这条道路就是佛陀最初开示所教导的八圣道,别无其它。八圣道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
戒(道德)
1. 正语
2. 正业
3. 正命
定(心的专注)
4. 正精进
5. 正念
6. 正定
慧(智慧的洞察力)
7. 正思惟
8. 正见
 
戒的三个特性分别如下:
1. 正语(Samma-vaca)
2. 正业(Samma-kammanta)
3. 正命(Samma-ajiva)
正语的意思是:说真实、有益而非恶意或伤害的话。
正业的意思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及不使用烟酒毒品等基本道德原则。
正命的意思是:不从事那些会造成众生痛苦的谋生方法(例如奴隶买卖、武器制造,以及毒品走私等)。
 
这些就是佛陀在最早的开示中所说的道德规范。他后来又加以详细解说,并且分别针对出家众及在家众提出了不同的规范。
 
我将不在此处介绍出家众的戒律,但我会先让各位了解佛教在家众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五戒(Panca Sila),分别为:
1. 不杀生(Panatipata):禁止杀害所有有情众生。(生命是一切众生最宝贵之物,此戒律说明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2. 不偷盗(Adinn'adana):禁止未经同意而拿取他人之物。(以此戒律对治盗取的不当欲念。)
3. 不邪淫(Kamesu-miccha-cara):禁止不正当的性行为。(世俗之人都潜藏着情欲,这也是最难抗拒的欲念,因此,佛陀劝诫人们不要耽溺于不正当的性行为。)
4. 不妄语(Musavada):禁止说谎。(此戒律包括(未解脱)而宣说已达到完全的解脱。)
5. 不饮酒(Sura-meraya):戒禁使用酒精毒品。(酒精毒品会使人失去了知实相的坚定意志与思惟能力。)
 
各位女士、先生们,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佛教有关心的层面,我相信各位一定对此深感兴趣。这是八圣道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定),包括:
1. 正精进(Samma-vayama)
2. 正念(Samma-sati)
3. 正定(Samma-samadhi)
 
正精进是正定的先决条件。一个人除非能将其妄想纷飞的心安定下来,否则是不可能做到心的专注,以致于到达一心不乱的正定与平等心之境界;而心此时已无罣碍,并且清净、安详、内外皆清澈明亮。处于此种境界的心也变得充满力量与光明。就外在而言,它所呈现的光明是心的一种反射作用;而其光亮则有如星光、日光等不同程度。如此清净光明是心灵之眼(mind’s eye)在黑暗中的反射,以及清净、安详与宁静之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印度教徒们的刻苦修行,就是为了达到光明照虚空的梵我合一境界。基督教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也提到「光明之身」(body full of light)的概念。我们也都听说过,罗马天主教神父们为了追求此种超乎自然的神奇之光,而经常静坐冥思。伊斯兰教圣典古兰经也同样彰显此种对「圣洁之光的体证」(manifestation of divine light)。
 
这种由心灵反射的光即代表了内在心灵的纯净;而心的纯净同时也是构成所有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并无佛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伊斯兰教徒之区别。心的纯净确实是所有宗教的最大公约数。爱本身所代表的则是人类的融合,也是至高无上的;但除非心灵达到彻底的纯净,否则是无法办到的。必须先有一颗平衡的心才能帮助其它不平衡的心达到平衡:「就像制作弓箭的人必须使其弓箭直挺,而有智慧的人将自己飘忽不定且难以守护与控制的念头予以净化一样。」佛陀也是如此说的,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锻炼一样,心也需要修练。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不好好修持我们的心来使它更强壮、纯净,进而享受这种内在禅定祥和(Jhanic Peace)之妙喜呢?当内在安详开始在心中蔓延开来时,你们也一定会逐渐了知这个实相。
 
不论你相信与否,但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适当的指导下,所有来自不同宗派教义的人们,只要出于虔诚的信念,并且愿意在课程期间接受这个教法,那么他一定能获得内心安详与纯净的光明。
藉由不断的修持,任何人都可以完全地控制心念,以及到达禅定(Jhanic state)境界,并且逐渐从平等心而到达定境(Samapattis,入定),就如同净饭王当时的修行智者(阿私陀尊者)一样具有神通的能力。当然,这必须要谨守道德戒律,并且要放弃一切世俗外缘;然而,这对于那些心中仍存有一丝情欲的人们却是相当危险的。总之,像这种能带给世俗之人神通力的修持,并不是佛陀所追求的;因为佛陀发展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使心纯净有力,以了知真理。在佛教中有四十种修定的方法,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安那般那(Anapana,出入息);就是专注于气息的吸入与呼出,而这也是一切诸佛所遵循的方法。
 
智慧
各位女士、先生们,现在我要开始介绍八圣道中第三阶段的佛教哲理:智慧(内观)。智慧有如下两种特性:
1. 正见
2. 正思惟
 
对于真理的正确见解乃是佛教的目标与宗旨。正思惟是指对身心(Nama and Rupa,即名色)内外的剖析研究,以了知最终实相。
 
你们已经听过我提起身、心很多次了,现在我就来做进一步的解说。
 
所谓心(Nama,名)是因为它对一切感官所缘的倾向,而所谓身(Rupa,色、物质)则是因为物质变化的无常特性。因此,在英文中最接近Nama、Rupa的用词为心(mind)与身(matter,物质)。我说「最接近」是因为找不到完全精准的字可代替。严格说来,心的作用有以下几个部分:
识(Vinnana)
受(Vedana)
想(Sanna)
行(Sankhara)
这些再加上物质界的色而成为我们所说的五蕴(Panca-kkhanda)。佛陀就是以此五蕴作为身心存在现象的总结(也就是心、物不断相依共存的实相);然而,对世俗人而言,这就是人格特性或自我意识。
 
到达正思惟阶段的修行弟子,已发展出强大的正定力,能以内观修持专注于自身之内,而达到对本质的剖析审视:先是色身(物质),然后是心及心的各种状态。他不仅可以觉察(有时也能亲见)到自身当中次原子微粒的实相,而且开始了解身心不断变化的现象,生灭变化与无常。然而,当心越来越专注时,其自身之内一切能量本质就会变得越来越鲜明,因此能彻底了知在因果法则中的五蕴都是苦。此刻,他已体证到身心内外都是苦的实相,以及没有任何自我的存在,因此,渴望达到解脱痛苦的境界。当他终于解脱痛苦的束缚时,就是从世间进入到出世间的境界,并且已获证四圣道果(ariya)中的预流果(Sotapanna - 须陀洹)。此时,他已从自我、疑惑及对所有典礼和仪式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了。到了二果斯陀含(Sakadagami)仅有极细微的贪及嗔。当证得三果阿那含(Anagami)时,他已断除所有贪嗔烦恼。最后的果位则是阿罗汉(arahat)。
 
每种果位的圣者都能感受涅盘(Nibbana)喜乐,然而,即使是在家修行者,只要能进入须陀洹果位的禅定之中,也同样能获得内在的涅盘安详。
 
由于涅盘是出世间的妙喜,故此种内在安详是世间一切喜乐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内在的禅定之喜(我之前讲到正定时曾提过)与其相较之下,亦显得微不足道。这是因为内在的涅盘安详能使人超脱一切轮回的三十一界天;但内在的禅定与安详仍无法使人超脱这些界天。例如,仍停留在色界之中。
 
各位女士、先生们,我要再次强调的是,我在此所说的只是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我希望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将我所知的一切都提供给各位:
 
随着你眼前的光亮往心灵纯净的境界迈进,
到达解脱自在的禅定境界,
亲证内在的涅盘安详。
这所有一切都在你们可及的范围之内。
 
为何不先试试前两项呢?它们并未超越你们自身宗教范围之外?而我已经准备好提供你们所需要的所有协助了。
 
我要再次表达我对各位耐心聆听的感谢之意。
第三场(1951年10月14日)
如果完全不提缘起法则(Law of Paticca-samuppada)及因缘法(Law of Patthana,关联或因果法则),那么我在此所说的「佛教是什么」就不够完整了。所以,在此只是很简略地介绍它们。
 
请先回忆一下我在第一场演讲结论中所说的;我提到悉达多太子这位出家游化的苦行僧如何了知实相,而成为佛陀。我会再重复那一部分,免得各位忘记。
悉达多太子证悟正等正觉,成为佛陀,觉醒者、觉悟者、一切知智者。相较于他的清醒,其它所有世俗之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在睡梦之中;相较于他的觉悟,其它所有世俗之人在某种程度上,都还在黑暗中踉跄摸索着;此外,相较于他所证得的一切知智,其它所有世俗之人都还深陷无明之中。
无疑地,所有宗教都宣称有通往真理的道路。在佛教中,只要人们未能了知这个真理(即四圣谛),他们就是还陷在无明之中。此种无明(Avijja)正是业(Sankhara)生起的主因,而使得一切众生不断陷入生命流转(Vinnana,识)的轮回之中。当生命以另一个新的形式继续存在时,心物(名色或身心)即自动地相互作用而呈现出来。如此逐渐形成具有六根(Salayatana)的色身或乘载的工具。
因为六根而生起六触(Phassa);因为触而生起感受(Vedana);因为感受而生起贪爱(Tanha)与执取(Upadana);因为执取而产生各种存在形式的有(Bhava);因此而有生(Jati)、老、病、死、愁、叹、悲痛等(Jara-marana etc.,老死等)所有一切苦恼。佛陀不断深入探究,终于发现无明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佛陀如是说:
缘无明,所以行生;
缘行,所以识生;
缘识,所以名色生;
缘名色,所六处生;
缘六处,所以触生;
缘触,所以受生;
缘受,所以爱生;
缘爱,所以取生;
缘取,所以有生;
缘有,所以生生;
缘生,所以老、病、死、忧、悲、苦恼生(所有一切痛苦)。
 
这样的因果链就称之为缘起法则;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我们对自身实相的无知或无明,而贪爱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是多么地简单明确,因为只要你渴求某种事物,贪欲就随之生起,因此,你必须对治它,否则你就会感到痛苦。然而,并不只如此而已,佛陀曾说,「身心五蕴一切都是苦。」佛教所指的苦的实相,就是指一个人能如实观察其身心(内在与外在)本质实相,而不是它们表面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因此,必须经由亲身体验苦的实相才能彻底了知。例如,从科学的验证的结果使我们都知道,所有一切物质除了,无数电子微粒所产生的震动之外,并无任何具体形式的存在;但是有多少人能说服自己去相信我们的身体也遵循着相同的法则呢?既然它如此和你有切身地关系,那么为何不试着如实地观察它们呢?为了如实体证,任何人都必须超越色身的桎梏,发展出心的专注力,才能如其本然地观察物质的本质实相。藉由心的专注力,任何人都能向自身之内不断地透视剖析,甚至能观察到最新科学仪器所无法看到的事物。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何不看看自身之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原子与电子微粒,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所有这一切都不断地在快速变化着,而且是永无止境地持续着。当然,要知道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的。
 
但实际上,唯有透过我们自身向内观察的修持方式,也就是藉由内观(Vipassana)的专注力,我们才能体证到「内在的苦」是随着这些次原子微粒所生起之波动、放射与摩擦等激烈感受而来的。经由亲身体证而了知无明的实相,并且了知其究竟实相就是痛苦根源的灭除:那就是要以还灭次第的环链来破除无明,进而解脱生死轮回所带来的老、病、忧、悲、愁、叹等种种苦的本质特性。
 
缘起法及苦的根源是如此的错综复杂。
 
现在我们就回到佛陀在阿毘达磨藏(Abhidhamma Pitaka)发趣论(Law of Patthana)中所阐述的因果关联法则。佛陀在(获证佛果之后)静坐四十九天期间,也就是在思惟阿毘达摩中的发趣论(Patthana,缘起法)时,全身放出六色光彩。我们有五大册,每册大约五百页的巴利文记载着有关于此的详细叙述。在此我只能简要地介绍这个法则的概念。
 
佛教中因果的基本原则基础就是以下这二十四个缘:
因缘 Condition - Hetu
所缘缘 Object - Arammana
增上缘 Dominance - Adhipati
无间缘 Contiguity - Anantara
相续缘 Immediate Contiguity - Samanantara
俱生缘 Coexistence - Sahajata
相互缘 Reciprocity - Annamanna
依止缘 Dependence - Nissaya
亲依止缘 Sufficing Condition - Upanissaya
前生缘 Antecedence - Purejata
后生缘 Consequence - Pacchajata
重复缘 Succession - Asevana
业缘 Action - Kamma
异熟缘 Effect - Vipaka
食缘 Support - Ahara
根缘 Control - Indriya
禅缘 Ecstasy - Jhana
道缘 Means - Magga
相应缘 Association - Sampayutta
不相应缘 Dissociation - Vippayutta
有缘 Presence - Atthi
无有缘 Absence - Natthi
离去缘 Abeyance - Vigata
不离去缘 Continuance - Avigata
我现在要就我所了解的来为各位说明因缘与业缘的关联,以及由于这些因缘所产生的果。
因缘是指所有身、语、意习性反应在意识当下的心念状态。由于每一个习性反应都会生起善、不善或中性的心念状态,因此,在佛教中,我们称之为善法(kusala dhamma)、不善法(akusala dhamma)与无记法(Abyakata Dhamma),此三法虽仅是心的作用,但也是共同创造出整个宇宙万物的心识作用。
 
善的(kusala)力量是由布施、行善、奉献与净化心念等善行所生起之业行(行为、语言及思惟)而产生的正面力量。
 
不善的(akusala)力量是由贪婪、欲望、愤怒、嗔恨、怨憎、妄念等欲念所生起之业行而产生的负面力量。
 
中性的(Abyakata)力量既不是善的,也不是非善的。例如,已经破除一切无明(Avijja)的阿罗汉(Arahat),对于六根所缘的六触(Phassa)已完全不生起任何感受(Vedana);就像不断变化的流水,并不会产生任何感受。因为,对他而言,整个身体结构只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罢了,而所有的感受都会随着这个物质灭去。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整个界天当中,由业行所产生的善与不善的力量。为此,我将整个界天大致区分如下:
 
无色界与色界
这些界天是超越感官欲乐范围以外的,具有慈、悲、喜、舍四种至高无上的心念特质,能生起纯净、光明、妙乐、清凉及轻盈的心识力量,故可推向这些界天之中。由于在这些界天之中的物质是如此地细微,几乎没有任何形体存在,只见光芒四射,因此,梵天的形体并非具体的物质,而是光与亮。
 
欲界的组成为:
1. 欲界天
2. 人道
3. 下恶道
 
欲界天
为祈求未来人天福祉所做的一切良善的或道德的身、语、意行为,因此生起清净、光明、喜悦与轻盈的心识力量,而推向所有物质皆是细致、光明、喜悦与轻盈的欲界天之中。在欲界天的天人们的形体依照其所居住的界天而绽放出各种柔细、明亮与色彩的光芒。天人们在这些仙境般的界天中过着喜乐的生活,直到一切善的心识力量耗尽时,便再次堕入人道或恶道之中。
 
下恶道
所有仇恨、邪恶及不善的身、语、意行为都会生起不净、黑暗、热恼、沉重与坚硬的心识力量,而最为强烈的不净、黑暗、热恼、沉重与坚硬的心识力量也必定会堕入地狱之中,也就是下恶道的最底层。在所有恶道之中的物质皆是坚硬、粗陋、不愉悦与炙热的。恶道之上即为人道,因此,落于恶道之中的众生们,在结束下恶道的体验后,即可投胎人道。然而,除了畜生道之外,一般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其它众生的,但对于那些已经到达较高禅定的人们,由于具有天眼通的能力,因此也能见到其它众生。恶道之中充满着各种身、心痛苦,而这一切其实只不过是人天与善道的反面罢了。
 
人道
现在我来到了人世间,但这只是天堂与地狱之间暂时的居所。不论我们经验到何种愉悦与痛苦,这一切都是由我们过去的业所决定。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藉由心的发展,将我们的心识力量推向更高的界天之中。同样地,我们也可以从这里堕入到邪恶的深渊与恶道并行。
 
并无任何界天是恒常不变的,今日的圣者,或许是日后的恶棍,而今日的富人,也许很快就会变成穷人了。人世间生命的变化无常是如此明显,没有任何一个人、家庭、社会或国家是永远稳定不变的。
 
一切事物都受业的法则所支配,而业是由变化无常的心所造作的,因此业的果报也必然是不断变化的。
 
任何人只要有心的不净杂染,那么当他死亡时,其心识力量也会将他推往恶道之中;因此,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便会自动往生恶道之中(简单地说,就是心识力量负债的地方)。
 
换言之,如果在死亡那一刻,其心念与推向人道的心识力量相应,便会再次往生人世间。然而,如果在死亡的最后一刻,生起善的心念,那么自然也会往生天界之中(此处众生享受着借贷平衡的心识力量)。而往生梵天者,在死亡时刻的心除了清净与安详外,并无任何欲念。
 
这就是业如何以数学精算的方式在佛教中扮演的角色。
 
各位女士、先生们,这些都是佛陀的基本教导。这些教导会如何影响每个人,则视个人如何运用而定。
不论家庭、社会或一般人都同样适用这个教导。我们有信仰教条的佛教徒及实际修持的佛教徒,还有一种则是出生时就被归类为「佛教徒」的教徒们。然而,唯有实际修行的人,才能改变内心的不净。因此,能持守五戒的人们就是佛陀教导的信奉者。如果缅甸所有佛教徒都能确实奉行的话,那么在我们周遭就不会有互相残害的冲突发生。另一个困扰的因素则是:物质需求,任何人都必须具有生命的基本需求。况且,相较于其它众生,生命对于人类又更加重要。由于这种保护自我与亲人的倾向,人们因而违反宗教戒律或政府的法律。
最重要的是生起清净与善的心识力量,来对抗驾驭世人邪恶的心识力量。但这并不易做到,而且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纯净心念的阶段。倘若我们想要拥有能对抗这种邪恶心念的有效力量,我们就必须遵循正法努力修持。现代科学已为我们带来许多极具价值的事物,例如原子弹,它虽然具有最强大的威力,但同时也是人类智慧下所创造出最令人畏怖的产物。人类是否将智慧用于正确的方向?根据佛教的精神,人们究竟造作了善或恶的心识力量?我们要如何运用智慧及用于何处,其实都是我们意念所决定的。与其将原子能用于征服外在事物的这种智慧,不如把原子能用于征服我们内在心念,不是更好吗?
 
这会为我们带来「内在的安详」,并且能让我们将它与所有其它人分享。当意念成功地击败我们周遭所有邪恶力量时,我们就能散发出强大且净化的心识力量。就像是烛光能驱逐整个室内的黑暗一样,所以任何人内心的光明也能帮助别人驱逐他们内在的黑暗。
 
若以为善行也能用邪恶的手段来达成,那是幻想和作梦。韩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两边都牺牲了许多人命,如今已超过百万人命被牺牲了,然而,这么做究竟更接近和平,还是离和平更远?我们已学习到这些经验教训,唯有透过宗教改变人们的心念才是解决之道。此刻,除了需要控制物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驾驭心。
 
在佛教中,我们将世界(Loka Dhatu)与法界(Dhamma Dhatu)予以区分。界(Dhatu)的意思是本质元素或力量。因此,世界所指的就是在自然界范围以内的物质(具有其本质元素),法界则包含了心、心法,以及某些不再色身范围内,而是在心范围内的本质元素。现代科学涉及的范围就是我们所谓的世界(Loka Dhatu),但这只是在心范围内的法界基础罢了。我们并非以现代科学的知识,而是以佛陀的教导,正法的修持,来进一步触及心的层面。
至少「成熟的心智」(The Mature Mind,美国纽约W.W. Norton & Co., Inc.出版社发行)一书作者欧佛史崔(H. Overstreet)先生是乐观看待成熟心智所蕴藏的一切事物。他写道:
「我们这个世纪的特征型知识是心理方面的,即使物理与化学领域中最受瞩目的发展,大部分仍是大家已知道的研究方法之应用,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只有那些对于人性与人类经验的看法是新的。」
 
然而,这种新的看法是不可能更早出现的,因为在它来临之前,必须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即使生理学已是一门成熟的科学,但就研究心理学的人而言,除了别的以外,人的构造依旧脱离不了脑部组织、神经、腺体,以及眼鼻等身体外在器官问题。而生理学对于身心状态的研究,也是直到七十年前,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liam Wundt)创立心理实验室之后,才开始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但是在生理学之前,又必须先有发展成熟的生物科学,毕竟脑组织、神经、腺体及其它构造都是根据整个细胞演化过程而定的,因此,在生理学出现之前,必须先有充分发展的活细胞科学。
 
但生物学之前,又必须先有化学,而在化学之前,得先有物理学;物理学之前,则先有数学。因此,整个漫长的酝酿期得回溯至好几世纪之前。
 
总之,科学发展是有时间顺序的。每一种科学都必须等到它的时钟敲响。现今科学的时钟至少已经敲响了心理学及一个新的启蒙阶段。
 
可以确定的是,由最新科学探究而来的重要性与影响都是是旧有的,但研究的准确性却是新的。简言之,有某种钢铁般逻辑仍不受影响,那就是每种科学都必须等到其先前事物提供充分数据,并且一切铺设妥当后,才能产生其准确性。
 
科学的时钟已敲响了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种新的智慧开始听由我们运用。
 
我要说的就是佛陀的正法;所有人都应该为了知人类本质实相的智慧,而加以修持这个正法。佛教具备了治愈所有影响世人心病的良方;因为造成现今整个世间现象的,正是因为我们过去与现在,邪恶的心识力量所造作出来的。
 
现今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着不平与不满,所有不平与不满都会产生不愉悦的感受;憎恨产生敌意,敌意产生战争,战争又制造出更多敌人与种种问题;然后就陷入当前的恶性循环之中,为什么呢?这当然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缺乏适当的控制所致。
 
人是什么呢?人是心识力量赋予人性而来的。物质又是什么呢?物质不过是心识力量的具体化,也是善(正面)与不善(负面)力量的反应结果。
 
佛陀说过:世间一切由心造(Cittena niyate loko)。因此,心是一切的主导者。那就让我们来研究这个心,以及它独具的特性,并解决现今世间所面临的问题。
 
在佛教的实用价值研究方面,确实有广阔的范畴。缅甸的佛教徒随时欢迎任何想藉由亲身体验以获得利益的人们。
 
各位女士及先生们,我已尽可能将我所知道的佛教与各位分享,如果任何人想更深入了解,我会很乐意做进一步的说明。我非常感激各位莅临及专心聆听我的演说,我也要再次感谢本教会让我在此做一连串的演讲。
 
愿众生安详。
 
谨此向乔达摩佛陀、世尊、正法、佛陀的教导,以及保存弘扬佛法的僧众致上最深敬意与感恩之情。
 
—葛印卡老师
 
佛教禅修的真正价值
大善者--乌巴庆老师

--------------------------------------------------------------------------------
以色列总理戴维.班.古里昂(David Ben Gurion)于1961年12月访问缅甸时,以国的新闻团体也随行至缅甸做采访报导。当时老师向所有受邀至国际禅修中心参加茶会的记者们做了一场演说,而与会人士也早已熟知老师的「什么是佛教」(What Buddhism Is)小手册。
老师在演讲前,从某位记者口中得知以色列人所深感兴趣的,是当前佛教禅修的价值,而不是来生会得到什么。因此,他将这篇演讲稿称为「佛教禅修的真正价值」(The Real Values of True Buddhist Meditation),并以他个人及学生们丰富的亲身经验来加以阐述。文中所附图表及图解说明了老师在公职生涯中的历程,以及他内在所沈潜着安详与平等的心。本文内容系节录自仰光「佛教评议会出版社」(Buddha Sasana Council Press)于 1962年所印行的讲稿。
序言
人们需要平静与安详的心,也就是过着圆满的生活,而要获得内心真正安详的最佳途径就是禅修。
佛教禅修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生命的最终目标——通往涅盘之路。然而,经由亲身经验而体证到禅修过程中必然包含此生两个重要层面,也就是获得心的平衡与身体的健康。
任何经历过佛教禅修过程的人都能具有快速做出决定的能力、正确而理智的判断力,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这样的心智能力当然也会促进圆满的生活,而且在内心净化的同时,生理的组织也会跟着净化,进而确保了身体的健康。然而,达成这些目标的基本要素就是正确的禅修方法与技巧。
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国际禅修中心,也是截至目前为止我们所经历过最好的禅修中心之一,其创始人乌巴庆老师所教导的简单而有效的技巧。
那些有意享受内心平静喜乐与身体安康等圆满生活的人们,当然会专注于自身的修持,并且明智地来到这个中心,接受老师所指导的禅修课程。
—伦坡(Lun Baw)缅甸公共服务委员会主席(Chairman,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Burma)
 
一、佛教徒的基础
佛教徒是指皈依佛、法、僧的人。
我们可将佛教徒分为以下四种:
因怖畏(Bhaya)而成为佛教徒
因求利养(Labha)而成为佛教徒
因出生(Kula)时就已是佛教徒
因信仰(Saddha)而成为佛教徒
 
佛教徒还可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两类:
想要在此生中努力解脱的人;
累积足够波罗蜜且具有成为下列觉悟者信念的人:
佛陀(觉悟者,发现解脱的方法,且已修习,经由自身努力而到达终点)
辟支佛(Pacceka Buddha,亦即独觉,无法教导别人他所证得的方法)
上首弟子(Agga-savakas)
大弟子(Maha-savakas)
阿罗汉(Arahat,解脱者,已灭尽所有不净烦脑)
 
要实现成佛或辟支佛等愿力所需累积波罗蜜的时间长度各有不同,大致可区分如下:
未来佛:
精进佛陀(Viriyadhika Buddha,以精进力为主导)需勤修波罗蜜十六阿僧祗(Asankheyya)及十万大劫(Kappa)才能达到成佛目标。
信者佛陀(Saddhadhika Buddha,以信为主导)需勤修波罗蜜八阿僧祗及十万大劫才能成佛。
慧者佛陀(Pannadhika Buddha,以智慧为主导)需勤修波罗蜜四阿僧祗及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
辟支佛:二阿僧祇及十万大劫。
上首弟子:一阿僧祇及十万大劫。
大弟子:十万大劫。
阿罗汉:大约一百至一千个大劫。
 
精进佛陀的主导因素是精进,信者佛陀是信仰,而慧者佛陀则是智慧。
任何人只要成为佛教徒,他就已经得到佛法的种子,而这个种子也将随着他的能力逐渐成长。为了能成佛、辟支佛或上首弟子等资格的愿力来达到涅盘的最终目标,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踏上这条八圣道。
想在此生中尝试解脱的人们,可区分为以下四种:
敏锐的智者(Ugghatitannu,只要听闻简短的开示就能悟道)
广说的智者(Vipancitannu,需要详加解释才能悟道)
未了的智者(Neyya,需有导师引导)
文句的智者(Padaparama,此种人需精研教义)
 
敏锐的智者能亲见佛陀,而且在听闻简短的开示后,就能证得圣道与圣果。
广说的智者需听闻详加解说的开示后,才能证得道与果。
未了的智者不论听闻简短的或详细解说的开示之后,仍无法证得道与果,而必须加上日以继夜、经年累月努力不懈地精研教义与修持,才可能证入道与果的境界。
佛陀如此回答菩提王子(Bodhirajakumara)的提问,「我不会说出证悟圣果的确切时间,即使你离弃俗世而加入僧团,仍须视情况而定,可能要经过七年、六年、五年、两年或一年才能证悟。甚至可能只要六个月、三个月、两个月或一个月就能证悟。换言之,我也不否认只要十四日、七日、一日或甚至几个小时就证得阿罗汉的可能。因为这一切都依照着不同的因素而定。」
文句的行者即使接触到佛陀的教导(Buddha sasana—佛陀教法存在的时期),完全投入佛法的钻研与修行,仍无法在此生证得道与果。他所能做的就是累积习行和潜能。此生也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如果他在为定(Samadhi)修习止(Samatha)与为智慧(Panna)修习内观(Vipassana)时往生了,那么他确定来世能再出生为人或天人(Deva),他就能在来世与佛法,就是佛陀入灭,大般涅盘(Maha-pari-nibbana)之后的五千年间,相逢的机缘中,证得道与果的境界。
因此,只有具足波罗蜜的人,如上述四种人,被认为会努力朝向解脱且精进于佛教禅修之道。无疑地,我们深信那些在合格老师指导下修持佛教禅修,而且坚定勤奋地走上这条八圣道的人们,必定是未了的智者或文句的行者。
 
二、佛法的本质
佛法是非常微妙、深奥且难以了悟的。一个人必须坚持而勤奋地走在这条八圣道上才能:
达到彻底了知痛苦的实相。
灭除苦的根源,以及
达到苦的止息。
唯有完全解脱的圣者、阿罗汉能彻底了知痛苦的实相。在了知痛苦的实相之后,苦的根源也会自动地灭除,而最终将会达到苦的止息。在了解佛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透过八圣道,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三步骤的禅修过程来了知痛苦的实相。佛陀如此譬喻,「从远处射箭,且能丝毫不差地穿过一个小孔是非常困难的;若要将弓箭精准地从头发的一端射穿,使其分叉开来就更加困难了;但要穿透『世间一切皆为苦』的实相则是难上加难。」
因此,唯有精进修持佛法,证入四种圣者之流,并享有四种圣果境界的人,才能领悟正法的六种特质:
一、正法并非猜测或臆想所得的结果,而是个人亲身体验得来的,而且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如此清晰可见。
二、那些能依照佛陀教导的技巧精进修持的人们,当下就能得到正法所带来的利益。
三、正法对修持者的影响是立即的,因为在了知痛苦实相的同时,痛苦的根源也逐渐灭去了。
四、正法是经得起任何想检验它的人们的考验,因为他们将亲身体验到什么是法的利益。
五、法就是你自身的一部份,因此也能随时接受检验。
六、有八种圣弟子能完全体证正法的果实:
a) 证悟初道智者称为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
b) 证悟初果智者称为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
c) 证悟第二道智者称为斯陀含道(Sakada-gami-magga)
d) 证悟二果智者称为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
e) 证悟第三道智者称为阿那含道(Anagami-magga)
f) 证悟三果智者称为阿那含果(Anagami-phala)
g) 证悟第四道智者称为阿罗汉道(Arahatta-magga)
h) 证悟四果智者称为阿罗汉果(Arahata-phala)成为阿罗汉(arahat)
 
三、 修持八圣道(禅修中心的训练)
任何想接受佛教禅修训练课程的人们都必须遵循八圣道。八圣道是佛陀对五比丘(Panca-vaggiya)首次开示时所教导的究竟解脱之道,因此所有学员们都必须精勤地遵循八圣道基本要素:即戒、定、慧三步骤的修持方式。
戒(戒律)
1. 正语
2. 正业
3. 正命
定(心的专注)
4. 正精进
5. 正念
6. 正定
慧(智慧、内观)
7. 正思维
8. 正见
 
第一个步骤是戒。首先,学员们必须遵守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那就是发愿不杀生、不窃取他人财物、不从事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话,以及不饮酒等。我相信遵守这些戒律并不会违背到任何的宗教信仰。事实上,我们也注意到那些来中心参加禅修课程的外国学员们并不是很重视良善的道德质量及规范。
 
这是第二步骤,也就是将心的专注发展到心一境性的程度。这是训练心达到安详、清净与坚定的方法,因此,也成为宗教生活的基本要素,不论是佛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印度教徒、回教徒或锡克教徒,实际上,也是所有宗教之间最大的公约数。除非一个人的心念能从所有不净烦恼中解脱出来(Nivarana,即涅盘),并且达到净化的境界,否则此人是无法将他自己与梵天(Brahma or God)等同看待的。虽然不同宗教的人们使用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对于心的发展,也就是达到身心平静的完美境界,目标却是一致的。禅修中心协助学员们将其注意力放在上嘴唇以上及鼻孔以下的小范围内,在呼吸进出动作的同时,以平静警觉的心觉察气息的进与出,并以此发展出心的专注力,进而达到心一境性。
 
生命的能量不论是否如佛教信仰(或来自上帝,还是如基督教)所称,是由个人行为所造作出来的心识力量(Sankhara,即习性反应、业行)的结果,生命象征的形式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体的律动、脉动或波动。事实上,呼吸就是一种反映生命象征的形式。在禅修中心所教导的安那般那(Anapana,即出入息)禅修技巧(亦即观息法)中,利用呼吸的好处不仅因为它是自然的现象,而且因为它随时存在,故可成为心专注的所缘,以去除所有其它妄念。随着专注力开始集中在这个小范围的变化,最初是对鼻孔周遭气息进出的觉察,然后逐渐觉察到气息进出长度的变化,并且可以在上嘴唇以上的小范围内感觉到气息进出温度的不同,因此,只要以此方法用功练习的学员,在经过几天的训练之后,必定都能达到心无旁骛的专注力。
 
学员们在正确方向的指导下,练习此种禅修方法,必定会出现一些象征进步的指标,就像以某种象征「白色」的形式来区分任何「黑色」形式的方法一样,这些形式可能是一团云雾或棉花,有时也可能是类似烟雾、蜘蛛网、花朵或圆盘等白色的形状。但是,当专注力变得更加集中时,就会出现类似闪光或光点,或类似星星、月亮或太阳等光点一般。禅修时(当然是在双眼紧闭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这些指标性的象征形式时,那么应该就是心的专注力(定力)已逐渐开发出来了。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学员们应该在每次心念有所松懈之后,尽可能很快地再回到这个光点的专注力上。如果学员已经能做到这个步骤,那么就可以开始练习内观(Vipassana)禅修法,进一步地洞察究竟实相,并且享受寂静安详的涅盘之乐。此外,如果他能将专注力集中于鼻孔以下一个极小范围内且持续一段时间,那就更好了,因为此时他已经达到「近行定」(Upacara Samadhi,亦即英译: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的阶段了。
 
佛陀如是说,「本质上,心是纯净的,但是由于吸取了不净杂染(不善的力量 - Akusala forces),而被染污了。」我们知道海水经过蒸馏后可以变成纯水,同样地,学员们也可以透过观息法(Anapana)来去除心中的不净杂染,使心达到完全净化的境界。
 
慧指的是洞察本质实相,而唯有精进于佛教禅修者,在证悟圣道果智时,才能彻底了知。然而,内观禅修与发展心的专注力,以及体证本质实相都是密不可分的。
 
当学员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力时,最好的情况就是达到近行定时,就可以开始接受内观的训练了。此时需要利用已发展出来的专注力来检视所有存在于自身之内的习性反应。学员会学习到如何以警觉的心来洞察其自身所有器官与组织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换言之,就是所有众生不断进行的次原子反应。当学员完全专注于此种自然产物的感受上时,就会在生理与心理的层面上了知其整个身体结构只是不断产生变化的一种物质罢了。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无常(Anicca),所有事物不断变化的本质,包括存在于整个宇宙中所有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而其衍生的结果就是苦(Dukkha)的概念,与生俱来苦的本质,而生即被视为苦。这就是实相,因为所有众生的整个结构都是由次原子粒子(Kalapa,在佛教中意指极细微、无法分割的最小单位)所组成的,而且处于不断燃烧的状况之中。
 
最后一项概念就是无我(Anatta)。虽然你们总是将所有出现在眼前的某种物质称为物质,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随着禅修过程的深入,学员们将了解到并无任何具体的物质是所谓的我,而且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视为是某个生命体的核心。到最后,他将在生理与心理的层面上彻底瓦解自身所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并且由禅修而彻底了知无我与无私的全新概念,并且了悟到宇宙所有一切事物都受因果律所支配着,并以此亲身体验而了解到这种独我的虚幻本质。
 
四、禅修的成果
禅修的成果是数不尽的,其中包含了「沙门果经」(Samanna-phala Sutta)开示中提到的,有关沙门或修道者(Samana)的利益。成为沙门或出家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精勤地修持八圣道,除了要证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果智之外,还要发展各种心的能力。由禅修而洞察究竟实相的在家众也须精勤修持,如果具有善根潜能,也能获证四果智与能力。
只要精勤修持的人终将成功,而且因为心不断的净化及发展出心的能力,以及对本质实相的洞察,因此能在正确的方向中完成许多事物,以达到人类的福祉与利乐。
佛陀如是说:「比丘们,发展心的专注力吧!唯有发展出心的专注力,才能如其本然地观察一切事物。」
确实任何人都能发展出心的专注力,而且当一个人已发展出心的专注力之后,还必须进一步地发展智慧。
只要人们能使心完全专注,就必能随时保持心的平衡,而其所得到的结果也必定比那些还未发展出专注力的人们更加圆满。因此,不论来此接受禅修课程训练的人有无宗教信仰,是否为行政官员、政治人物、商人及学生等,他都能从禅修当中获得许多利益。
我自己的情况或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我必须在此谈些我自己的经验,那么我最想说的,除了佛教禅修能带给修持者实际利益之外,别无其它了。这些都是真实的结果,而且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我从1937年1月开始接触佛教禅修。1961年12月份的卫报杂志(Guardian Magazine)「名人录」(Who is Who)中刊登了我的生活概况,其中对我长期以来所肩负着各种公务职责也做了描述。1953年3月26日,也是我五十五岁那年,我从公务部门退休,但随即又被任用,而且直到现在,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同时身兼两个以上的部长级职务,甚至有曾经长达三年的时间,是身兼三个部长职位的,还有一次是兼任四个部长职务,而且时间达一年之久。
此外,还身兼「总理暨计划部」(Departments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National Planning)常设委员会委员及各种特别委员会之主席或委员等多项职务。
诺丁汉博士(Dr. Elizabeth K. Nottingham)在其论文「缅甸的佛教禅修」(Buddhist Meditation in Burma)中曾提道:「禅修是否有助于产生巨大的安详与平衡的能量,用以建立『利乐福祉之国』及成为在公众生活中对抗堕落的堡垒?」
对于这个问题,请参考你们面前的这份说明,我的答复是相当正面而明确的,而且可以很肯定的这么说,因为在我担任的所有职务(审计长、全国农业市场委员会主席,以及政府会计暨审计机关首长),即使是资深公务员都认为很艰难的那些职务,我也都能善尽职守,圆满达成任务。
从1956年6月11日开始,我就被任命为审计长,而且身负整顿该部门之责,这个部门在1955年10月4日成立时虽有五十名职员,但只有三位是合格的会计人员。当时的问题除了必须重新整顿这个部门之外,还必须建立公务人员的效率标准,以因应缅甸各部门与企业蓬勃发展的审计业务需求,而1955与1956年的年度支出约略分别为15亿及18亿缅币。
之后不久,也就是1956年6月21日(就在接任审计长一职之后的十天),我又被任命为全国农业市场委员会主席,而必须负起该部门所有业务之责,当时也是该部门情况最为恶劣的时候;不仅审计进度落后达五年之久,而且前一年度的剩余库存高达1,700万吨,稻米的市场价格也从1953年每吨的60镑跌到1956年的34镑。此外,部属与长官之间无法相互配合也是一大问题。
到了1958年,我又依照该会所属的调察委员会(由总理所领导)建议,完成了「政府会计暨审计机构」的设立。当时缅甸会计相关人员严重不足,因此,除了战前原有的两个部门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审计进度都严重落后(大约2至4年),而且也暴露出许多弊端。此时,我除了原有的职责之外,还同时兼负「全国政府会计暨审计机构」(State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Accounts and Audit),负责训练全缅甸所有公务部门与企业干部及职员建置计划的责任。1958年4月1日我又接下了「政府会计暨审计机关」的首长职务,为该部门打下基础,直到同年7月11日才由总理正式启动。
上述种种经历的结果确实说明了人们如何透过佛教禅修来产生「巨大的安详与能量」,并且以此建立一个「利乐福祉的国度」。
 
五、人际关系
佛教徒的生活态度会努力尝试在这一生中得到解脱,但不同于那些为了实现成佛愿望而不断累积善德的人。例如,王舍城(Rajagaha)与舍卫城(Savatthi)都是佛陀一生中托钵游化的两个主要城市。王舍城是频婆娑罗王(King Bimbisara)的国都,他一生中都努力尝试得到解脱,并证入第一圣道智,成为圣者(Ariya)。他不但奉行佛陀的教导,而且还为佛陀及其众多弟子建造一座巨大的寺院,就是大家熟知的竹林精舍(Veluvana Monastery)。此外,只要人们愿意加入佛陀的僧团,他就会赦免他们所犯的罪行,因此他被称为无畏王(King Abhaya),即无害的国王。他不但要求自己不去伤害任何人,而且也鼓励他人不要伤害别人,他治国的力量就是对人类的慈爱。
另一个例子则是舍卫城,此城是拘萨罗国(Kosala)首都,该国波斯匿王(Pasenadi)也是一位虔诚奉行佛陀教导的国王。事实上,佛陀停留在舍卫城的时间比其它地方还长。国王为了成佛而不断累积善德,然而,虽然他尽可能不去伤害他人,但必要时,他仍会为了拯救其子民而准备承受痛苦。有一次,他在边境战场上打败敌人之后,在返回王宫途经佛陀的精舍时停了下来。国王之所以率领军队攻打敌人是为了对抗入侵者,并且拯救他的王国与子民,他如果不这做的话,那么人民必会遭遇暴行,因此,当他告诉佛陀他击败敌人时,佛陀却微笑着对他说道,「你已经制造出比打仗前更多的敌人了。」
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尝试累积善德的人们,如果无法同时避免犯下罪行的话,那么他们将会堕入恶道之中,而他们自身也将因为伤害他人而遭受痛苦。至于要如何以了知痛苦实相的力量,将慈爱化为具体行动,以改善人际关系等,我也将举一些我亲身体验的例子来做说明。
我在1955年8月15日正式被任命为「全国农业市场委员会特别调查会」(S.A.M.B. Special Enquiry Committee)主席,并遵照总理指示,着手调查该委员会积弊已久的诸多问题。我向政府所做的报告被送到「特别调查局」(Bureau of Special Investigations)做进一步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逮捕了四名官员,其中包括正在委员会干部年度会议开会的总经理,也因此引发所有与会官员的不满,而造成集体递交辞呈的事件发生。这些官员的举动不仅形成了僵局,而且当联合工会(Union of Employees of the Board)透过在博固(Pegu)所举行的年度大会给予支持时,整个情势又变得更为恶化了。政府也因此决定批准所有辞呈,如此一来,反而使大多数官员感到懊恼,因为他们并非有意要采取此种抗争手段。最后,终于在第三方的协调下,将他们那些已经递出的辞呈撤回,并接受政府象征性的处罚。
当时我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以及他们用来指责「特别调查委员会」与「特别调查局」的那些口号还犹言在耳的情况下,接下「全国农业市场委员会」主席一职。然而,我并未因此而记恨任何人,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国家的最大利益着想,而且确信我接下此委员会主席一职的观点,是为了在此危急关头拯救这个国家及整个委员会的劣势,也是为所有部属及所有与本委员会业务有关的人们的效率与福利而努力,这将会说服他们。就这项事实而言,也就是在我与各个团体的代表会谈之后,我确实扭转了情势,终于让长官与部属们团结一致,而且委员会与制粉厂及其它业者都能相互配合。不仅订定了新计划,并且引进了许多改良技术,而结果也比任何人所想象的还更好。在「禅修的果实」(The Fruits of Meditation)部分都已经提过这些成果了。由于他们全力配合与持续努力的结果,才能顺利达成我所提议的事项,而政府也非常体恤的赐予本会两位官员,一位是副总经理,另一位是经常与政府对抗的联合工会的主席,「广闻者」(Wunna Kyaw Htin)的头衔。像这样授予联合工会主席头衔的情况,我想应该是不多见吧。
至于有关审计长职务的情况,则一点都不困难。某个佛教协会的许多成员都是我所指导的禅修学员,还有某个社交俱乐部也与本会所有干部及职员们都相当亲近,在每年所举行的大型宗教集会中,全部的人都能为共同目标而团结一致,并且每年有两次的时间会向身兼老师与部门领导者的审计长表示礼敬。社交俱乐部每年都会安排包车或搭乘其它交通工具到各地休闲旅游,成员们都会携家带眷共同参与,也为整个行程带来愉快的气氛。这一切都有助于促进本部门的彼此了解,也为工作效率铺下一条平顺的通道。
在会计暨审计机关里,禅修老师们除了资格与指导经验外,还要具有高度的耐心与善意,而副主席与讲师们多数都是参加过中心禅修课程的学员。来自不同背景的学员们,也都能受到老师们善念的感染,让每一期课程的学员们都能在最好的环境下修持,因此,从本单位开始有禅修课程至今,都不曾有学员抱怨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在每期课程结束之后,学员们都会举行感恩会,以表示对主席与老师们的感谢,他们总是不断地感恩这一切善意,以及协助他们彻底了解课程的用心良苦。
因此我毫不怀疑,禅修在心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为它确实有助于人们达到最好的人际关系。
 
六、禅修的副产品
在「禅修的果实」(The Fruits of Meditation)这部分,我已经说明过禅修可能带来何种的利益。正如「沙门果经」(有关沙门利益的开示)里提到的一样,我也特别提及了禅修的利益,以及刊载在「国际禅修中心简介」中有关外国学员们的评价。我现在要在这里讲述的是有关禅修对身心问题所带来的最细微的副产品,这并非展现奇迹的时代,例如在空中飞行或在水面行走等,毕竟这对一般人而言并非直接的利益,但如果苦于身心疾病的人,能透过禅修来去除病痛,那就是件值得考虑的事了。
根据佛教的思维方式,凡是身、语、意一切行为,都会产生或留下某种行为的力量(Sankhara,即业力),这些业力会视个人善念或恶念而归向借方或贷方帐目。此种无形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业力或行为的力量,它是心的副产品,而且关系到每个行为。它并无所谓的延伸元素(亦即,它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因此,一切众生的业力都能穿梭在这整个宇宙中。我们相信在这些力量之中,生命的因果论是有其根源的,每一个个体除了不断地吸收着其自身行为所造作出来的业力之外,同时也在释放其身、语、意所造作出来的新业力,所以说脉动、律动与波动等都是生命不断轮回的象征形式。
我们可以将善行的力量视为正面的,而恶行的力量视为负面的,然后我们会感受到这些被称之为正面与负面的反应,所有有生命与无生命不断发生的反应,包括我的身体、你的身体及所有众生。当人们透过适当的禅修了解到这些概念时,就会了知一切事物如其本然的本质实相,也因此对无常,苦,无我等实相的觉知,发展出所谓的「涅盘元素」(Nibbana Dhatu),此种力量足以驱除恶行产生的一切不净与毒害,也就是造成人们身心疾病的根源。就像点燃的燃料会烧尽一样,在身体内的这种负面力量(不净或毒素)也会被禅修过程中觉知无常而产生的「涅盘元素」所根除。此种根除的过程会一直持续着,直到整个身心之内所有的不净或毒素完全清除为止。
到中心参加禅修课程的所有学员当中,有些是深受高血压、肺结核、偏头痛、血栓等病痛之苦的人,但他们当中有些甚至在最初的十日课时,病症就已经减轻了,如果他们能持续觉察无常,并且参加中心更长的禅修课程,那么那些病痛就很可能在课程当中完全根除了。因为苦的生起(Samudaya)才是导致人们身心问题的一切根源,而且不论哪一种病痛都一样,然而,透过正确的佛教禅修而产生的「涅盘元素」却能去除此种苦因。禅修的另一面就是灭苦(Samudaya Pahatabb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除去苦生起的原因。」
 
另外需要在此提醒各位注意的是,当一个人发展出「涅盘元素」时,此「涅盘元素」因遭遇其身体系统内的不净与毒素而造成的冲击会产生某种必须忍受的剧变。这种剧变会使其对自身之内次原子粒子的热能、摩擦与波动更为敏感,而且强度不断增加,使人感到整个身体就只是电流与极大的痛苦。对有病痛的人而言,就如上述所言,这种冲击总是更为剧烈,而且有时强烈到几乎快要爆裂一样,然而,如果可以忍受,那么此人就会意识到其身体内所发生的良好变化,毒素逐渐减少了,而病痛也逐渐被根除了。
当今人们正面临辐射之毒的危害,如果一个人吸收到的毒素超出了最大许可浓度(m.p.c.),那么他就陷入危险范围内了。
我坚信任何人在佛教禅修中所发展出来的「涅盘元素」正是足以清除其体内辐射毒害的力量。
 
佛陀是指出这条正道的导师,
而我只是延续着佛陀指出这条道路的人,
我已经承袭佛陀所流传下来的正法。
佛陀并无法给人们涅盘,
却能为我们指出一条正道。
不要请求我为你们找到结果;
我无法为各位找到结果。
因为连佛陀都做不到的事,
乌巴庆又怎能做得到呢?
唯有靠你们自己努力修持。
——乌巴庆老师
十魔军
本文节录自乌巴庆老师在内观课程中对学员开示的翻译,最初刊登于Sayagyi U Ba Khin Journal,经改编后转载于内观通讯。

--------------------------------------------------------------------------------
你们必须非常谨慎而坚决地面对各种困难,这样你们才能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知无常(anicca)的实相。在课程中的这个阶段会出现许多的困难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一再的提醒你们,一定要非常精进用功。在我们伟大的乌铁老师(Saya Thetgyi)的时代,内观禅修的学生也同样经验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像是完全感觉不到观察对象等等这类的问题。例如,要他们专注于头顶上的感受时,他们无法感觉到任何感受;在观呼吸(Anapana)时,他们也感觉不到鼻孔周遭的感受,有些人会感受不到呼吸的气息,而有些人则感觉不到身体。你们在课程期间,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时可能无法感觉到任何的感受,或是无法维持专注等等。
有些人会以为感觉不到身体,就是已经到达涅盘(nibbana,最终的实相)的境界了。如果你发现无法感觉身体的存在时,你就用手拍一下或敲一下你的身体,然后看看是否有感受。你不需要去问老师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否还在。这些变化无常的现象的确相当令人感到惊慌困惑,不是吗?
这就是颠倒 (vipallasa,心扭曲或散乱)障碍的本质在作弄你。这些都是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净烦恼,而且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出现。虽然了解无常,也知道应该去除这些不净烦恼;但是这些不净染污却执着不愿离去,反而想要赶走了知无常的智慧。然而,由于了知无常的本质实相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魔罗(Mara,负面力量的拟人化)不断地想要迷惑它。「勤奋经」(The Padhana Sutta)中详细描述了禅修时会遭遇到的十魔军。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因为它们就是禅修者的十个主要敌人。
第一个魔军是享受感官娱乐的欲望。有些人虽然不断地禅修,却无法达到涅盘清净的阶段,这是因为他们来参加禅修是别有用意的。例如他们会想,「如果我能亲近这位认识许多高官的上师,那么可能有利我的升迁吧!」有些人就是这样带着贪求的心而来,所以无法在禅修中获益。必须无所贪求。如果你们是为了要体悟涅盘清净而来学习内观法门(Nibbanassa sacchikaranatthaya me bhante),那么我会教导你们了知四圣谛。但是如果你们无心于此,只是来此虚耗时间,那我又如何能帮得了你们呢?
第二个魔军是不满或不愿安住于森林等远离尘嚣的修行处所。昨天有位学员想中途离开,一大早就起来收拾东西。他原本打算先与大家共修至七点半,然后等到我在八点开始查巡学员的关房时,才偷偷离去,到时他就可以飞奔到车站去搭乘巴士回家,然后过些日子再回来拿行李。幸亏,我昨天不晓得为什么决定提前一小时坚定精勤(adhitthana)的禅坐,所以把他困住了! 经过一小时坚定精勤的禅坐之后,他心中不满的魔军不见了,而他也不想逃跑了。当他对寂静禅修处所心生不满时,就会想要逃走。他或许会告知我们他要离开,也可能是偷偷地跑掉了。第二个魔军不想留在僻静隔离的地方,是因为内心的慌乱混淆。
第三个魔军是对食物的饥渴。有位学员总是得吃好几碗才够,他说如果不吃这么多,他就待不下去,因此,我跟他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就吃吧,但先尝试一、两天或三天,然后看看你会怎样。」后来,他在整个十天的课程中都不再那么渴望食物了。
另一位学员则说,如果连着三天都只吃两餐饭,他就会饿得发抖,他从未连着三天如此对待自己。所以他希望我能准许他吃三餐,我对他说,「如果真的需要的话,那当然可以。」等他来这里后,第一天、第二天,一直到课程结束他一点也不觉得饿。只要是不断地精进禅修,就不会有饿的感觉。只有在禅修不顺利时,才会觉得饥饿。因为你内在的念头让你觉得饥饿,而使你无法控制饥饿的感觉。一旦禅修者能在禅修中精进,那么他就不会再感到饥饿了。
第四个魔军是对各种味道及不同食物的贪爱,我们都是尽可能提供最健康的食物让大家享用。吃了很美味可口的食物之后会怎样呢?是否会使我们对美味的食物更加贪求?是否能不对食物的味道产生好恶的分别心?只有阿罗汉(完全觉悟的人)能办得到。你来上课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要除去不净烦恼(kilesa,心的染着)与贪爱(tanha)吗?如果你闭着眼睛不看,那么你就不会贪求或执着于视觉所缘的对象了。听觉所缘也是如此,你们没有人带着收录音机来,所以你们就不会想听。同样地,嗅觉也是如此,这里并没有人涂抹香水,所以你们也不会对任何嗅觉感受生起贪爱和执着。这里虽然没有任何可以让你们生起身体上愉悦感受的东西,但是除非你们都不吃东西,否则舌头能避免任何的味觉吗?如果真的不吃,那只好请医生注射葡萄糖帮各位维生了。既然食物与舌头一接触就会产生味觉,那就不要吃太美味的食物,如此才能减弱对味觉的贪爱与执着。
你们来这里是为了去除贪爱的不净烦恼,所以我们得提供最适当的环境来帮助你们,才不会使你们的贪爱增长,不是吗?既然你们尝试着要消灭贪爱,我们就不能一面帮着你们根除贪爱,另一方面又增加你们对食物所生起的味觉贪爱。这里不提供各位晚餐,我们倒是可以省掉不少事情。这么做不但是为我们好,也为你们好。因为你们吃了晚餐之后,一定会感觉昏沈。如果你们早、午两餐都吃得很健康了,那已足够身体的需求,所以你们不需要吃晚餐。
第五个魔军是昏沈、懒散与迟钝。你们都知道这种状态的。即使是大目犍连(Maha Moggallana,佛陀大弟子之一) 也为此所苦。你们当中有些人也会在禅坐时睡着。我以前常和一位老先生一起去禅修,我们就是在乌铁老师的禅修中心的禅房静坐,这位老先生都会披一件修行的大披巾,坐在我后面,不到一会儿,他就开始大声地打起鼾来。通常一般人盘坐着是不太可能打鼾的,但是有不少禅修者确实可以盘坐着打鼾一阵子后,才又醒来。这就叫做昏沈睡眠(thina-middha)。昏沈睡眠是难以避免的。当内观生起的智慧变得很敏锐时,会感受到安详的涅盘清净本质;当善与不善的本质碰撞时,就会有所反应并产生热,于是让人变得昏昏欲睡。
如果你们偶尔也感到昏沈的话,那就加重呼吸;因为这时你们已经无法专注了(Samadhi)。这是从潜意识生起的反弹,此时专注力跑掉了。如果你们无法专注,那就再回到鼻孔的觉知上,加重呼吸,并试着让心沈静下来。有时候当了知无常的智慧(aniccavijja)变得较强烈时,你们的身体能体验到身、心经验的交集,这时你们的洞察力会变得非常敏锐,而且非常强烈。然后可能会从潜意识中生起非常剧烈的反弹,使你无法觉知无常,而且迷失方向。你们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就会去问老师。
如果突然发生这样的情形,有两种方法可以对治。一种方法就像我刚刚已经讲过的,试着重新集中注意力。或者是,到外面走动一下,这样你们就会醒来,而且这种昏沈的反应也会不见。但是千万不要在这种昏沈的状况下跑去睡觉。我告诉你们的这些对治方法。从实际层面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不净烦恼的习性反应生起时,就会昏沈。这时我们必须坚定地以了知无常的智慧来对治,而不应该只是口头上说着无常的智慧,却没有以觉知感受的洞察力来了知身体无常变化的本质。因此,只要以这个方法修持,你一定会克服并且打败昏沈。
第六个魔军是畏惧独自一人,并且害怕孤单。有些人没办法独自一人在关房中静坐,所以一直换房间,到处找人陪伴,害怕独自一人。有位女学员非常害怕孤单。她虽然有很大的房子,却不敢独自留在任一个房间里,因此总要有人作伴。她来禅修时还带了女仆来。她希望我能同意她在自己的房间内开着灯禅修,我同意了她的要求。但是除此之外,她还要求禅修时,旁边要有人陪她。她真的不敢独自一人禅坐,否则就会有全身燥热的感觉。她上完一次十日课之后,这种现象改善了不少,到了第二次十日课时,她已经可以独自在昏暗的关房中禅修,她每个月固定都来上十日课,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利益。虽然她来上第一次十日课时还很害怕,但现在已经不恐惧害怕了。
第七个魔军是对禅修能否成功的疑惑。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禅修能否有所成就感到疑惑,我想这是无庸置疑的。(旁边有个女孩子笑了起来。)你们会成功的,重点是要洗去我们根深蒂固的不善(akusala)与心中的不净染污(kilesa)。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八个魔军是在禅修有所成就时出现的傲慢。你们在禅修有进展时,会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染污越来越少,这时候你可能会变得骄傲自满,而且会认为:「那家伙好像修得不怎么样,我来帮帮他吧。」我现在所说的是我亲身的经验。最早之前,这个禅修中心还没有法堂,当初买下这块地时,也只有一间十尺见方的简陋房舍。有一天,有位学员在清晨共修结束后走到屋外,撩起长裙(longyi),并且喊着说:「你们看!」原来他整条腿都起了疙瘩,看起来就像是拔了毛的鸭子皮一样。这是因为内在反作用力非常强烈而出现的。他一直撩起他的长裙,指给我们看,说道:「你们看看,这个反弹力道有多强烈啊!你们也都得好好努力禅修,好好努力吧。」结果隔天他反而无法禅坐了,他完全感觉不到身上的任何感受,所以只好去问指导老师。这是因为他在训诫别人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我」、「我修持得很好!而这些人却好像一点进展都没有。」他是很优秀的足球员,但脾气也很暴躁,随时准备踢打、攻击和推撞。像这样脾气暴躁的人,充满热气从内冲击,就会显现在身体的表层上。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告诉你们,不要去训诫别人。如果你们有任何疑问,就来问我。如果你们有话要说,来告诉我。如果你们在禅修上有所进步,就安静地在你们自己的禅修上继续精进。
第九魔军是关于老师的部分,是与老师的名声、接受供养及备受尊崇有关。我自己备受尊崇及供养。我总是得控制自己,才不会变得傲慢,并且随时观察内在是否变得傲慢了?我得小心地看管自己。我们在这里原本是为审计署员工开办禅修课程,他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禅修,但是现在他们很少来了。我们开这个课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正法。所有参加十日课的公务人员都是这个课程的学员,入会费用就是完成十天的禅修,很棒吧!完全不需要缴任何会费,只要坚定地禅修,照顾好自己的修持,不要松懈就好了。我们当初那样开始直到现在这种状况,这是金钱办不到的,只有法才能办到。我们深信如此,而我们也完全没有钱。
这个中心并不属于我个人,乌巴庆不能骄傲的说,这是乌巴庆的禅修中心。它不属于我,它属于审计署的内观协会。如果他们赶我走的话,那我就得走。瞧,这多好啊!它不是我的,而且每年都得重新选举,他们选我,我才会留在这里。如果他们说他们找到比我更好的人选,而且决定选用那个人,那我在这里的工作就结束了。我就得离开,这地方并不属于我。
第十个魔军是奉行不正法,开创新奇的邪法来获取大量供养,自我崇拜而且鄙视他人。这就是我不愿经常谈论其它人的原因。别人爱怎么谈论,就让他们去说吧,不是吗?有些老师非常喜欢接受供养,所以需要更多的信众。他们教导信众喜欢听的--错误的教导,所教导的都不是佛陀的教法,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获得尊崇和供养。他们不在正法上精进,这就是第十个魔军。
正法可以去除烦恼痛苦,并且带来快乐。但究竟是谁带来快乐的呢?佛陀并没有带来快乐,是你内在了知无常的智慧带来的。我们要修持内观,如此了知无常的智慧才不会中断或消失。我们要如何修持呢?将注意力专注于四大,并且保持正念、正定及守戒(sila)。
在戒律中,说谎是我所担忧的,我并不担心其它戒律,因为说谎会动摇戒律的根本。一旦戒律有所动摇削弱,也会使得正定及智慧受到动摇减弱。你必须不打妄语、精进的修持,建立正定,并且专注在你身体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无常的本质就会自然地生起。
我们的导师,乌铁老师曾说过:「身体的生灭非常迅速、无止息的波动、匆忙地分解、灭去,这些都是无常的迹象。」身体就是如此地变化无常,而了知这个色身(rupa)变化的,正是我们的心( nama)。当色身不断在生灭变化时,心不仅能感受到这个生灭变化的色身,心念也同时在生灭变化。因为色身与心都是无常的,你们要随时了知这个无常的实相,保持觉知。
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头顶,然后慢慢地向下移动到全身,从头顶移到额头、脸部,然后从脸部移到颈部、颈部到肩膀,从肩膀到整个手臂……。凡是注意力停留之处,就像是碰触到一盏小火炬,注意力所经之处,就会感受到火把的热。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内在不断地燃烧、灭去;这也是内在次原子粒燃烧的固有本质。这是确实存在的。学着敏锐觉知,你才能感受得到。以专注的心去感受它,你就会了知无常的实相。
只要你以内观修持的方法努力用功,并且保持觉知,那么不净染污及已生起的不善就无法久留。它们一定会渐渐地灭去,而且当它们全部灭去时,你也会变得稳定安详而快乐。必须用功修持到什么时候呢?答案是,以了知无常本质的智慧持之以恒地用功修持,直到整个轮回(samsara)过程中所累积的无数旧习与不善业行全都根除为止。如此才能到达须陀洹(sotapanna,此即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及圣者(ariyapuggala) 的果位。要达到这个阶段并不容易!
虽然要达到最终的涅盘阶段--所有的业习都已根除--是非常遥远的,但是你难道不想亲身体验一下最粗浅的涅盘吗?如果要到死后才能体验的话,那么这些外国人士就不会来此禅修了。因为他们已经有所体验,而且喜欢这滋味,所以才会一再从各地来此禅修。而且还介绍远近的亲朋好友来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亲身体证过正法的滋味。
由老师来帮助学生体验正法的滋味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用功修持,才能亲身体证。这种滋味称做什么呢?它就叫做法味(Dhamma rasa)。
所有一切滋味,以法味最为殊胜(Sabba rasam dhamma rasam jinati)。
你们必须努力用功修持,才能亲尝法味。这就像身为人,就可以享受人间的快乐、天神(deva)享受天上的快乐、婆罗门享受梵乐;而佛陀及阿罗汉等圣者则能享受正法涅盘的喜乐。因此,你们必须用功修持,才能体验法喜的滋味,但切勿用功过度,忘了中道。你们只要照着这里安排的课程表,在正确的时间内谨慎精进地尽全力用功。
转动涅盘解脱之轮
大善者 - 乌巴庆老师

--------------------------------------------------------------------------------
本文系由刊登于缅甸「法光」(The Light of the Dhamma)杂志的原文编纂而成,是老师在1950年7月的月圆日,「法轮纪念日」(Dhammacakka day)所讲演的内容,以纪念佛陀当年在如此月圆之日,为比丘初转法轮:「转法轮经」(Dhammacakka Pavattana Sutta,其意为转动佛法之轮),佛陀在此开示中,阐述了四圣谛及八圣道;此即佛陀教导的主要核心。
 
转法轮经
我今晚要讲述的经典是「转法轮经」,正好配合「法轮纪念日」的节庆。或许有人会以为这部经是支持人们去推翻镇压者,而从中解脱出来,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所要讲述的这部「转法轮经」是超越世俗的推翻、转动,以对抗人们自身不净染污的心念,进而解脱生死轮回,以达到最终的体证涅盘(nibbana,究竟实相)。
若说「转法轮经」是佛陀解脱世俗枷锁,彻底灭除不净染污,而体证涅盘境界(sa-upadisesa nibbana)之后所留传下来的开示,那么一切众生,人类、天人、梵天,也能依此经解脱其自身的世俗枷锁,体证涅盘,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
 
从三界解脱出来
佛陀决心对抗三界,终于在卫塞日(Vesakha五月的满月日)的清晨完全解脱,这是由于他在过去无数生中,累积了圆满波罗蜜所达到的成就,但他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满怀慈悲地将这个方法传给一切众生,使所有众生也能努力精进,从三界解脱出来,到达最终的涅盘境界。
 
涅盘——解脱实相
在转动涅盘解脱之轮的同时,我们似乎也无法避免无明(avijja)所带来的无数障碍。即使累积圆满波罗蜜的佛陀,也必须对抗五种魔障:天魔(devaputta mara)、烦恼魔(kilesa mara)、蕴魔(khandha mara)、死魔(maccu mara)及业魔(abhisankhara mara)。我们总是被这些魔障所阻碍与制伏,而无法逃脱出来。
佛陀在最初的开示前,也就是在究竟解脱之后的四十九天期间,丝毫未曾进食,而是完全沈浸在奥妙的佛法哲理之中。要将众生从无明束缚中救渡出来并非易事,但经过四十九天的沈思之后,佛陀决心将此奥妙之法与所有深受不净染污缠缚痛苦的众生们分享。这就是为何梵天之王(brahma Sahampati)及无数梵天之神皆前来供上花冠璎珞,请佛宣说妙法,如巴利经文首句所说的,「请世尊说法,善逝开示法」(Desetu Bhagava dhammam, desetu sugato)。
佛陀为梵天之王宣说此法之前,已看到人世间也有能了悟且获得法益的人们,那就是在他苦行(Dukkharacariya)期间,随侍在旁的五位比丘。他于是来到五位比丘所在之处,也就是离瓦拉那西(Varanasi)不远的鹿野苑,而他初转法轮对五比丘开始宣说的是,比丘们不应该有两种极端的修行(Dveme bhikkhave anta pabbajitena nasevitabba)。这个开示就是彻底改变人性的方法,换言之,就是以圣道对抗世俗之道,而走向究竟涅盘。在听完佛陀开示之后,五比丘之首憍陈如(Kondañña)即证得须陀洹(sotapanna,预流果),亦即转变为圣者的初阶。
此时,前来听闻佛法的各界梵天之神也都证得圣者(ariyas)果位,而圣者之意即是进入涅盘实相,以及解脱心中所有不净染污。体证涅盘实相就是从一般世俗之人转变为圣者的新生,但以世俗修行之道是无法使人获得新生的。佛陀因过去无数劫中,不断累积圆满波罗蜜,而达到最终的究竟解脱,终于成为一切知智者,并且开始转法轮,救渡众生。
 
为何称之为转法轮?
为何将佛陀最早的开示称为「转法轮经」,其原因就如「无碍解道」中的转法轮论(Dhammacakka Katha of Paµisambhida-magga)所批注的:
「佛法的流传称为转法轮,其背景之意为何?其意为智慧、真谛或实相(dhamma, 法)及教导之轮(cakka)。」1(Dhammapavatanti kenatthena dhammacakkam, dhammanca pavatteti cakkancati)
这部经也是四圣谛的缘起,以及四圣谛不断轮转的原因。因此,法轮不断地转动,即称为转法轮。
法轮的基本要素即四圣谛,也就是:苦谛(dukkha sacca,苦的实相);集谛(samudaya sacca,苦生起的实相);灭谛(nirodha sacca,苦止息的实相);道谛(magga sacca,通往灭苦之圣道的实相)。
此四圣谛中的道谛即八圣道(Eightfold Noble Path)所构成,也是最为重要的。尽管在佛陀宣扬佛法的45年期间,曾开示过八万四千部经文,但他教导的根本实修就是八圣道。
 
彻底改变之道
八圣道可分为三个阶段的训练:道德、专注力及智慧(sila, samadhi, and pañña,即戒、定、慧)。
持戒的训练有三部分:正当的语言(samma vaca,正语)、正当的行为(samma kammanta,正业)及正当的谋生(samma ajiva,正命)。
定的训练也可分为三部分:正精进(samma vayama)、正念(samma sati)及正定(samma samadhi)。
智慧的训练则包含两个部分:正思维(samma sankappa)与正见(samma ditthi)。
任何人只要正确地修持戒、定、慧(智慧才是修行的主要目的)就已经走在这条正道上了,但如果还未走在此正道上,那是因为尚未正确地修持戒、定、慧。这三方面的修持之道,就是佛陀的彻底改变之道。
 
心念至上
在这条持戒的道上,包含了正语、正业与正命,故应谨言慎行。身体的行为及言语总是受到贪、嗔、痴(lobha, dosa and moha)所支配,而成为贪爱、妄想与邪见的奴隶(tanha, mana and miccha-ditthi)。在生命轮回(samsara)中,这些早已根深蒂固的不善本质,一直伴随着我们。身体(kaya kamma,身业)及言语(vaci kamma,口业)的行为,正是我们所必须确实予以彻底改变的转变之道。
如开示所言,就是「以心念 / 意为先导」(Mano pubbangama dhamma,心念支配身体及语言行为)。此外,心则喜于恶(Papasmim ramati mano,心念以恶行为乐)。因此,普通手段是无法将它彻底转变,唯有大精进才能改变。
愿一切众生都能聚集广大无边的精进。
 
修持心念
在正精进、正念及正定的圣道上,对不断生起不善的身体及言语行为的心,应加以锻炼,如此,才能使心不再疯狂冲撞,而能安详、专注。但除非俱足正精进与正念,否则是无法达到正定,而使心安住于平静、专注。为了达到正定,即必须精进地修持正念。我希望各位了解到,在老师的协助与指导之下,是可以迅速发展出定的。佛陀在菩提树下进入初定时,即以无比坚定的心对抗邪恶之魔(devaputta mara)。当他以正定战胜邪魔之后,即轻易地破除一切染污与死亡。同样地,如今在俱足波罗蜜智者的指导与护持下,人们也能达到对抗邪魔险恶的程度,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出正定。
所有世人都受六种特性或本质(carita)所影响,但因为我们并未具足辨识的能力,所以无法知道每个人是属于哪一类型,但有一项确定的事实,就是任何人都无法免于妄念(mohacarita),也就是无明。这就是为何人们无法指出,修持观息法(anapana sati,觉知呼吸的进、出)来发展定是一种不自然的修持方法。这种修持方法原本就适合陷入无数妄念(moha, 痴)的人们,只是人们可能不相信,藉由修持观息法,就能轻易地发展出正定。
要破除心中的妄念,使其坚定专注,而不受动摇,确实相当困难,因为在整个生命轮回过程中,心不断地累积妄想执着,这个心不仅未曾受到护持,而且焦躁不安、变化无常。但是对于那些舍离一切世俗,而努力达成涅盘境界的人们,一旦遇到适当的老师,那么要达到心的专注就变得相当容易了。
有许多人在第一次禅修时,即经验到内心专注的清晰影像(uggaha nimitta,取相),而之后也会很快经验更加清晰的似像(patibhaga nimitta)。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要求已到达此阶段的禅修者,持续精进地修持正法,终究会达到涅盘解脱境界,故不可忽略戒、定、慧三项基本要素。
 
真实的本质
正思维(samma sankappa)是对蕴聚、苦集灭道及一切事物本质实相的正确知见,有了对真实本质思维的知见后,即可称为正见(samma ditthi)之道,然后,就会生起「何谓真实本质?」等问题。
真实本质就是:身、心(nama and rupa,即名色)五蕴不断生起、灭去,也就是无常(anicca)的真实本质。身心五蕴除了苦之外,并无任何令人感到愉悦之处。这就是苦的本质实相。身心五蕴之中,并不包含任何属于我、我的、或自我的具体物质,这也就是无我(anatta)的本质实相。
一切本质实相都在各位,此时正听闻着佛法的身体架构之内(不过是六呎长的身躯)。人们必须以其专注力与内观智慧来穿透这个身体架构,彻底了知心、物的本质实相,并且将阻碍这条道路的一切念头破除。此外,亦必须不断体悟无常、苦及五蕴无我的本质实相,以及培养十种内观智慧2。这样的过程就称为内观(vipassana)。
之后,由内、外感受(ajjhatayatana and bahiddhayatana)所得到的体悟,进而了知十八种智慧,此亦即内观。
思惟一切元素皆有本质实相(Attano sabhavam dhareti ti dhatu),此种智慧亦即内观。
这些修持即称之为智慧,可将阻碍这条道路的一切念头破除(paññatti to paramattha,即从施设、概念至究竟实相)。基本上,一般认为只要勤修戒、定、慧,即可彻底了知四圣谛,而到达究竟涅盘。当下,只要精进地修持内观,并能达到专心一致的正定,那么究竟涅盘将不再遥不可及了。
那些被欲念(devaputta mara,邪魔)所蒙蔽的人们总认为这是无法改变的,而且终将放弃、懈怠。当佛陀见到拘律陀(Kolita,亦即后来的摩诃目犍连 [Maha Moggallana])在静坐时陷于昏沈,于是告诫他说「拘律陀,禅修者寻求的是涅盘之乐,但你为何与昏沈、放逸(thina-middha and pamada)打交道呢?」
所以要不断精进地修持八圣道(即转法轮经中所说的八圣道)来去除昏沈、放逸与懈怠,因为在整个生命轮回中,心念早已根深蒂固地认为身、心是:
永恒不灭(nicca)——破除此种欲念,才能开启解脱与无常智慧(anicca vijja nana)。
欲乐(sukha)——破除此种欲念,才能开启解脱与灭苦智慧(dukkha vijja ñana)。
我执(atta)——破除我执的欲念,才能开启解脱与无我智慧(anatta vijja ñana)。
 
祝愿众生安详与平静
总之,从今开始,愿你们都能精进努力地修持,并能彻底破除世俗欲念,而达到究竟智慧(lokuttara ñana)。
愿所有努力修持的人们,都能获得并沈浸于佛陀的正法、智慧、解脱及涅盘的波动之中。
愿人们以戒、定、慧的修持来破除生命流转的烦恼障碍;贪、嗔、痴(tanha, mana and miccha-ditthi),并且彻底灭除一切不净染污(sa-upadisesa nibbana),也就是超越所有事物的本质实相(sankhara dhamma,行法,有为法)。
 
愿人们将其体证的涅盘之光、安详与平静散播至整个宇宙。
 
注释
1 根据本注疏,此处的(本意为「轮」)另有「佛陀宣说正法」之意。因此,无碍解道中的这行句子,意指佛陀最初的开示,也是佛陀整个教导的基本概要,此即「转法轮」(Dhammacakka-pavattana),因为有两件事开始转动:法开始转动(dhammañca pavatteti,实相开始转动)及佛陀教导之轮开始转动(cakkañca pavatteti)。通常译为「转动法轮」,即包含此两种比喻之意。
2 有关十种内观智慧的解释,请参阅《佛法在静坐练习的要点》(The Essentials of Buddha Dhamma in Meditative Practice, pp.33-4)。
 
雷迪大师 (Venerable Ledi Sayadaw)-- (1846-1923)
雷迪大师于一八四六年出生在缅甸北部税布省(Shwebo,目前的孟瓦Monywa省)Dipeyin镇,Saing-pyin村。小时候的名字是上峰〈Maung Tet Khaung,Maung是缅甸少年男孩的称谓,Tet的意思是往上爬,Khaung的意思是颠峰)。后来证明此名很恰当,因为年轻的上峰的确事事都爬到颠峰。
他就读村中的传统僧侣学校,由僧侣教导孩童读写缅甸文与巴利文。由于这些僧侣学校非常普及,缅甸的识字率很高。
他八岁时有了第一位老师,南达他亚法师(U Nanda-dhaja Sayadaw注 1), 他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于十五岁成为沙弥。他得到了那那他亚(Nana-dhaja)的称号(知识的旗帜)。他的教育包括了巴利文法与各种巴利经文,特别专精于Abhidhammattha-sangaha,这是经典中关于『论藏』(Abhidhamma注 2)部份的指引。
他曾就 Abhidhammattha-sangaha 写了一篇颇有争议的评论,称为《究竟真理手册》(Paramatttha-dipani--Manual of Ultimate Truth)。后来他更正了一些稍早发现的错误,并接受批评。终于使比丘们接受了他的更正,并让他的文稿成了标准参考。
十九世纪中叶还没有电灯,在当沙弥的日子,他白天会固定研究经文,天黑后与比丘及其它沙弥,靠记忆背诵经文。他以这种方式,精通『论藏』的经文。十八岁时,由于对自己的教育不满意,觉得过于局限在三藏经文(Tipitaka注 3),乃暂时脱下僧袍,回复在家人的生活。过了六个月,他的第一任老师与另一位有影响力的明听法师(Myinhtin Sayadaw)派人去找他,想要说服他回到僧院;但是他拒绝了。
明听法师建议他至少继续接受教育。年轻的上峰非常聪明好学,立即同意了这个建议。「你愿意学习吠陀(Vedas),古代印度教的神圣文献吗?」明听法师问。「是的,可敬的老师。」上峰回答。「那么你一定要成为沙弥」老师回答:「否则优村的甘达玛法师(Sayadaw U Gandhama)不会收你为学生。」「我会成为沙弥」他同意了。
这样他又回来过沙弥的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脱下僧袍。后来,他告诉一位学生:「我刚开始是想学会吠陀来为人算命赚钱。但是我很幸运能再度成为沙弥。我的老师非常有智慧;他们无限的爱与慈悲拯救了我。」聪明的沙弥那那他亚在甘达玛法师的教导下,八个月内精通了吠陀,然后继续学习三藏经文。在二十岁时,一八六六年四月二十日,他更进一步,由南达他亚法师为他授戒成了比丘。
一八六七年,就在雨安居之前,那那他亚比丘离开他的老师与从小长大的孟瓦区,到曼德拉(Mandalay)继续研究。当时是在曼同王(King Min Don Min)的统治期间〈一八五三年到一八七八年),曼德拉是缅甸的皇家首都,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他跟随当时几位重要的老师及博学的在家学者学习。主要是住在大光莲寺(Maha-Jotikarama),跟着三空法师(San-Kyaung Sayadaw)学习。他是缅甸著名的老师,把《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Path of Purification)翻译成缅甸文。
此时,三空法师举行考试,提出二十个问题来考两千名学生。那那他亚比丘是唯一能完整解答所有问题的人。一八八零年出版这些答案,名为《波罗蜜手册》(Paramidipani--Manual of Perfections),这是雷迪大师同时以巴利文与缅甸文所写的众多书籍的第一本。
他在曼德拉研习时,适逢曼同王赞助举办第五次佛经结集,从远近各地召比丘来背诵澄清三藏经文。大结集于一八七一年在曼德拉举行,再将确定的文字刻在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石板上,直到今天都还在,每一块石板置于一个小佛塔中,环绕着曼德拉山脚下的金色Kuthodaw佛塔。在这次结集会议中,那那他亚比丘帮忙编译了『论藏』的经文。
当了八年的比丘后,通过了所有的考试,他成为合格的初级巴利文老师,在他研习的大光莲寺任教。他在那里又继续待了八年,教书及做学术研究,直到一八八二年,搬到孟瓦,时年三十六岁。当时的孟瓦是位于更的宛(Chindwin)河东岸的一个小郡中心,以教导完整的,而不只是零散部份的『三藏经』而出名。
为了教导孟瓦的比丘与沙弥巴利文,他白天进城,晚上过河到西岸,在Lak-pan-taung山边的小寺庙静坐。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他似乎是在这时候开始以缅甸的传统方式练习内观(Vipassana):专注于观息(Anapana)与感受(vedana)上。.
英国人于一八八五年占领了上缅甸,并放逐最后一位君王锡袍(Thibaw)(在位的时间是一八七八年到一八八五年)。翌年一八八六年,那那他亚比丘进入位于孟瓦北边的雷迪森林避静。不久,许多比丘也加入,请求他教导。他于是建立寺庙容纳他们,名为雷迪托亚(Ledi-tawya)寺庙。他后来就根据这座寺庙名,取了众所周知的新名字:雷迪。
据说孟瓦因此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因为就像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被雷迪大师的寺庙所吸引。他在这座庙教导了许多努力求法的学生,平常还是会回到河对岸的小木屋修习静坐。他在雷迪森林寺庙待了十年之后,开始出版主要的学术文献。第一本是前面提过的《究竟真理手册》(Paramattha-dipani),于一八九七年出版。第二本书是Nirutta-dipani,是一本巴利文法书。由于这些书,他被认为是缅甸最博学的比丘之一。
虽然雷迪大师的根据地是在雷迪托亚寺庙,他有时候会周游缅甸,教导静坐与经文。他确实是位很难得的比丘,法理(pariyatti)与实修(patipatti)同样精通。他在旅程中完成许多著作,例如他在从曼德拉搭船前往勃郎(Prome)的两天旅程中,写了Paticca-samuppada-dipani 一书。他并没有带参考书籍随行,但是由于通晓『三藏经典』,并不需要任何参考书。《佛教手册》(Manuals of Buddhism)中有七十六篇他写的简介、评论、短文,而这些并非他全部的著作。
后来他也以缅甸文写了许多关于法(Dhamma)的书。他说他要写得让单纯的农夫都看得懂。在他之前,很少有关于法的文章是为在家人写的。比丘们即使口头教导,也时常引述很长的巴利文段落,然后再逐句翻译这些平常人难以理解的文句。一定是雷迪大师的实际了解与慈悲心才使他努力对社会大众传法。他写的Paramattha-sankhepa 是一本有两千首缅甸韵文的书,翻译出 Abhidhammattha-sangaha 经,这是为年轻人写的,直到今日还非常受欢迎。他的追随者成立了许多学会,使用这本书来推广『论藏』的学习。
雷迪大师在缅甸旅行时,也鼓励大众不要吃牛肉。他写了一本书Go-mamsa-matika,呼吁大众不要宰杀牛只当食物,并鼓励素食。
大约在这时期(二十世纪初),铁吉老师首度参见了雷迪大师,向他学习内观。后来铁吉老师成为缅甸最知名的在家静坐老师,他也是葛印卡老师的老师-乌巴庆老师的老师。
到了一九一一年,雷迪大师的学者名气与静坐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当时统治缅甸与印度的英国政府都授予他-Aggamaha-pandita(最伟大的学者)的头衔,他也获得仰光大学文学博士的学位。在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七年,他与伦敦巴利经文学会(Pali Text Society)的Rhys-Davids女士通信,他对于『论藏』的一些讨论,经过翻译后出版在巴利经文学会的期刊上。
因为多年来在不良照明情况下研读书籍与写作,雷迪大师晚年视力衰退。七十三岁时,他双目失明,于是将余生都专注在静坐与教导静坐。一九二三年,他在曼德拉与仰光之间平蛮镇(Pyinmana)的一家寺庙过世,享年七十七岁。这寺庙如同他多年来在缅甸旅行教导时成立的许多寺庙一样,也是以他为名。
雷迪大师可算是当时最杰出的佛教人物。近年来凡是接触到正法的人,都要深深感激这位崇高博学的比丘。对于传统内观修行的复兴,使出家人与在家人都较容易接触到内观,他的功不可没。除了他的教诲之外,准确清晰深入的学术研究,也对正法的实证有很重要的影响。

--------------------------------------------------------------------------------
1.Sayadaw 的意思是可敬的老师,本来是称呼指导君王正法的年长比丘。后来就成为尊敬比丘的通称。
2.Abhidhamma 论藏,是巴利经典的第三部份,佛陀对于心与物的实相,做了详细深入与技术性的描述。
3.Tipitaka 三藏经典,是经典的巴利名称。意思是三个篮子,也就是律藏(Vinaya 僧侣的规矩)之篮;经藏(Suttas 开示)之篮;与论藏(Abhidhamma)之篮。
 
铁吉 老师 (Saya Thetgyi)--(1873-1945)
以下关于乌巴庆的老师-铁吉老师(Saya Thetgyi)的叙述,有部份摘译自「铁吉老师」一书,作者是缅甸的法师,Dhammacariya U Htay Hlaing。

--------------------------------------------------------------------------------
一八七三年六月二十七日,铁吉老师(Saya Thetgyi)出生在仰光南边八哩远仰光河对岸的颇伟吉(Pyawbwegyi)农村。出生后取名为波铁(Maung PoThet)。他十岁时丧父,母亲一人扶养四个小孩,他与两个兄弟及一个妹妹。
她在村庄卖蔬菜炸饼维生。小男孩必须四处兜售剩下的炸饼,但总是空手而返,因为他太害羞,不敢大声叫卖。所以他母亲叫两个小孩一起去。波铁用头顶着一盘炸饼,他的妹妹来叫卖。
由于必须帮助家计,他没有接受太多正规教育,大概只有六年。他的父母没有任何田地,所以常去搜集其它人收割后的稻穗。一天回家途中,波铁在快干涸的池塘发现一些小鱼。他把小鱼带回家,想要放入村里的大池塘。他母亲看到小鱼,正想要责备儿子,但是当他解释了用意,她叫道:"Sadhu, sadhu! (善哉,善哉)"
她是一位慈心的女人,从来不会口出恶言或唠叨,但她不容许任何不道德的行为。
波铁十四岁时,开始驾牛车载运稻米,把每天的薪资都交给母亲。他的身材瘦小,必须带一个箱子,才能上下牛车。波铁的另一个工作是摆渡舢板。颇伟吉村位于已开发耕作的平原上,有许多支流通往仰光河。当稻田淹水时,交通就成为问题,搭乘狭长的平底船是一个解决的方法。
当地磨米坊的主人看到这小男孩工作勤劳,决定以每个月六卢比雇用他当账房。波铁独自住在磨坊里,以简单的碎豆饼和米为食。他先是向印度管理员与其它劳工买米吃。他们告诉他,可以自己拿磨坊用来喂猪与鸡的剩碎米。波铁拒绝了,说他不希望没得到主人允许就这么做。主人知道后就允许了他。但是波铁没有吃很久的剩碎米。舢板与牛车的主人开始送米给他,因为他是尽职勤劳的好帮手。不过波铁还是继续收集碎米,送给买不起米的穷苦村民。
一年后,他的薪资增加到了十卢比,两年后增加到十五卢比。磨坊主人给他钱去买高级米,还让他每个月免费磨一百袋的稻米。他的薪资增加为二十五卢比,可以好好养活他自己与母亲。
波铁遵照习俗在十六岁时与马敏(Ma Hmyin)结婚。他妻子是富裕米商地主三个女儿中的小女儿。他们生下两个小孩,一男一女。遵照缅甸传统,他们与马敏的父母与姊姊们住在一起。二姐马英(Ma Yin)保持单身,经营成功的小生意。她后来协助波铁修习及传授静坐。
马敏的大姐马金(Ma Khin)嫁给柯凯(Ko Kaye),生下一个儿子努特(Maung Nyunt)。柯凯管理家族的稻田与生意。现在波铁已经成了乌铁(U Thet,U 是先生的敬称),也是成功的米商。乌铁小时候没有机会出家当沙弥,这在缅甸很重要而且普遍。后来是他的外甥努特在十二岁去当沙弥时,乌铁自己也去出家。后来,他受戒成为比丘,当了一段时间的出家人。二十三岁时,他向一位在家老师努特(Saya Nyunt)学习了观息法,并且持续练习了七年。乌铁与他妻子有许多亲友住在附近村落。有许多叔伯姨婶侄甥等亲戚和朋友,他们的生活非常温馨和谐。
但是在一九零三年,霍乱侵袭,破坏了这村落的平静。几天之内就有许多村民病死。包括了乌铁的儿子与年轻的女儿,据说女儿就死在他怀中。死者还包括了他的小舅子柯凯夫妇以及外甥,他也是女儿的玩伴。
这件事对乌铁打击深重,他无法找到任何慰藉。为了能挣脱悲伤,他请妻子与二姐马英同意让他离开村庄,追求超越死亡之道。
他的好朋友乌纽(U Nyo)陪着他一起寻找。他们游遍缅甸,前往高山丛林之间的寺庙,向各种老师学习,比丘或在家人士都有。最后他听从了第一位老师努特老师的建议,前往北方的孟瓦省(Monywa)向雷迪大师学习。
在这段追求灵性的岁月,乌铁的妻子与小姨子都留在颇伟吉村照顾稻田。在头几年他偶尔回去看看一切是否平安。看到了家人都很顺利,他就更有规律地练习静坐。
他总共追随雷迪大师七年之久。他的妻子与小姨子每年都会在稻子收成后寄钱供养他。他与乌纽最后回到了村庄,但是不再过以前的在家生活。雷迪大师在他回去时建议他要努力精进,发展他的定(samadhi)与慧(panna),将来才可以教导静坐。
所以当乌铁与乌纽回到颇伟吉后,他们直接前往家族农场边缘的客屋(sala)居住。把客房当禅堂使用,开始持续不断地静坐。他们请了附近一位妇女每天帮他们煮两顿饭,让他们能继续闭关禅修。
乌铁如此过了一年,在禅修上进步神速。一年过去后,他觉得需要向老师请益,虽然他无法请教雷迪大师本人,他知道老师的书收在家中的柜子里,于是他就回家去查看数据。
此时他的妻子与小姨子都很气愤他离家这么久都没有回来。他妻子甚至决定要跟他离婚。当这对姊妹看到乌铁走过来时,她们决定都不要招呼欢迎他。但是当乌铁走进家门,她们却发现自己热忱地迎接他。他们谈了一会儿,乌铁请求她们的原谅,而她们立刻就原谅他了。她们请他喝茶吃饭,他拿了想看的书。他向妻子解释,现在他持八戒,不会回来过居家生活了,从此他们将以兄妹之情相待。他的妻子与小姨子请他每天回来吃早饭,且很高兴地同意继续供养他。他非常感激她们的慷慨,告诉她们,他唯一的报答就是教导她们正法。其它的亲戚,包括他妻子的表兄乌巴苏(U Ba Soe)也前来拜访他。
过了约两个星期,乌铁说他为了食物花太多时间往返, 所以马敏与马英送餐到客屋去。村民刚开始时误解了乌铁的热心。他们以为由于他丧失亲人,且长期离乡在外,所以有点神经失常。但他们逐渐从乌铁的演说与行动中觉察到,他真的改头换面了,现在他的生活合乎正法。
不久,乌铁的亲友就开始请求他教导静坐。乌巴苏愿意帮忙管理田地与家务,乌铁的妹妹与一位甥女负责准备餐食。乌铁老师在一九一四年开始教导约十五人观息法,当时他四十一岁。学生都住在客屋内,有些人会偶尔回家一趟。他对静坐的学生开示,也对感兴趣但没有学习静坐的人开示。听众觉得他的演说非常博学,不敢相信乌铁老师没学过什么正法的理论。
由于他妻子与小姨子在经济上的慷慨支持,以及其它亲戚的帮助,提供了食物与其它必须品给前来乌铁禅堂学习静坐的人。有一次,甚至还补偿工人们因为学习内观而失去的工资。
到了一九一五年,乌铁教了约一年,他带着妻子与她妹妹还有几位亲戚去孟瓦,拜访当时年约七十岁的雷迪大师。乌铁将他的静坐经验与课程情况告诉老师,雷迪大师非常高兴。
雷迪大师在这次会面时将他的手杖送给乌铁,说:「我的大弟子,拿着我的手杖往前走。好好保存它。我给你手杖不是要你长命,而是当成一项祝福,这样你的生命就不会有灾难。你一直很成功。从今天开始,你必须教导心与物质(名色 nama and rupa)的正法给六千个人。你所知道的正法是无穷尽的,要发扬佛陀教法(sasana),替我向佛陀教法致敬。」第二天,雷迪大师集合所有僧侣。请乌铁留在那里十天到十五天来教导他们。然后雷迪告诉聚集的比丘:「你们都请注意听,这位在家居士是我的大弟子乌铁,来自缅甸南部。他能够像我一样传授静坐。想要学习静坐的人请跟随他,向他学习技巧,好好修习。从我的僧院开始,请Dayaka Thet(一位供养僧侣的在家居士,提供食物,僧袍与医药等服务)替我升起正法的胜利旗帜。」
乌铁教导二十五位熟悉佛学的僧侣内观静坐。这时候他开始被称为铁吉老师(Saya Thetgyi, "saya"是老师,"gyi"是字尾尊称)。雷迪大师鼓励铁吉老师替他传授正法。铁吉老师对雷迪大师写的许多书都了然于心,能够将正法与佛经融会贯通,即使是最博学的比丘老师都找不出错误。雷迪大师请他代为传授内观的劝诫是一个重责大任,但铁吉老师担心自己缺乏理论基础。他对老师恭敬地鞠躬,然后说:「在您的弟子当中,我对经典的知识最浅薄。要受命传授内观,弘扬佛陀教法,是非常奥妙而沉重的责任,老师。因此我要请求,如果任何时候我需要指点,您将会帮助我,引导我。请做我的依靠,觉得需要就随时指正我。」
雷迪大师回答说:「就算我离开人世,我也不会离你而去。」铁吉老师与他的亲戚回到缅甸南部的村庄,他们与其它亲戚讨论如何执行雷迪大师所交代的任务。铁吉老师考虑要周游缅甸,认为这样可以接触更多人。但他的小姨子说:「你在这里有禅堂,我们可以提供食物给学生支持你的工作。为什么不留下来传授?许多人会来这里学习内观。」他同意了,开始在颇伟吉的禅堂举行定期课程。正如他的小姨子所预测,许多人前来学习静坐,老师铁吉的名声开始传播。他教导单纯的农夫与工人,也教导熟悉巴利经文的人。这个小村距离仰光不远,英国统治时期的缅甸首都,所以政府员工与城市居民如乌巴庆也前来学习。越来越多人来学内观静坐,铁吉老师指派一些较年长,较有经验的禅修者担任助理老师,譬如乌纽、乌巴苏与乌努特。
这所中心一年一年扩大,包括僧侣,已有两百名学生。禅堂的空间不够了,较有经验的学员就在家中修习静坐,只有在开示时才来禅堂。
自从铁吉老师离开雷迪大师的中心之后,他都是独自生活,一天只吃一餐,保持独身与寂静。就像比丘(bhikkhus)一样,他绝不谈自己静坐的境界。如果有人询问,他也绝不说自己或其它学生的静坐状况,虽然缅甸许多人相信他是个阿那含(anagami)(解脱之前的最后阶段),也被人称为阿那含铁吉老师。
由于当时很少在家居士是内观老师,铁吉老师会碰到比丘老师所不会面对的困难。例如有些人反对他,因为他并不通晓佛经。铁吉老师不在乎这些批评,只让修习的成果说明一切。
他有教无类传授内观三十年,以自己的经验与雷迪大师的书为参考。到了一九四五年,七十二岁时,完成了教导数千人的目标。他的妻子已经过世,小姨子也已经瘫痪,他自己的身体也开始衰弱。所以他把财产都传给甥侄儿与甥侄女,留下五十亩的稻田做为维持禅堂之用。
他有二十头耕田多年的水牛。他把水牛送给他知道会善待动物的人,并且在别离时祝福水牛:「你们都是我的恩人。谢谢你们。稻米已经长成。现在你们不用再工作了。愿你们能脱离这种生活,有更好的来生。」
为了医疗与见见他教导的学生,铁吉老师搬到了仰光。他告诉一些学生,他将在仰光离开人间,而且他将在从未举行过火化的地方被火化。他也说不要把他的骨灰供奉在庙堂,因为他还没有完全解脱,也就是说,他还不是阿罗汉(完全解脱者)。
他的一位学生在雷达根大佛塔北边山坡的Arzanigone 建立了一个内观中心。附近有个二次大战的防空洞。铁吉老师把这个防空洞当成他的静坐洞窟。晚上他会住在一位助理老师的家中。他在仰光的学生,包括了当时的主计长乌巴庆与国税局长U San Thein,都会尽量抽时间去看他。
他教导所有去探望他的学生要勤奋修习,尊敬前来修习的僧侣,严守身体、言语与心意的纪律,并且要以一切行为向佛陀致敬。铁吉老师每天傍晚都去雷达根大佛塔,但是大约一个礼拜后,他在防空洞中静坐时受寒而发烧。虽然经过医师治疗,他的健康开始恶化。他的甥侄儿与甥侄女从颇伟吉前来仰光探视他。每天晚上,有大约五十名学生一起静坐。在集体静坐时,铁吉老师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安静地静坐。
一天晚上十点左右,铁吉老师与一些学生在一起(当时乌巴庆有事而不能来)。他仰卧在床上,呼吸变得大声而缓慢。两位学生专心照顾他,其它人则安静地静坐。到十一点正,他的呼吸变得更深沈。彷佛每一口吸气与呼气都长达五分钟。他这样呼吸了三次以后,就停止了呼吸。
铁吉老师离开了人世。他的身体在雷达根大佛塔的北边山坡火化,乌巴庆与其它学生后来在火化地点建立了一个小佛塔。对这位独特的老师而言,雷迪大师所托付的弘扬正法的任务至今仍在社会各阶层持续着,这才是最恰当与恒久的纪念。
韦布尊者 (Venerable Webu Sayadaw)—(1896-1977)

--------------------------------------------------------------------------------
韦布尊者(Ven. Webu Sayadaw)是缅甸本世纪最受尊崇的比丘之一(Sayadaw 是比丘的一种头衔,意思是「尊贵的比丘老师」)。他以重视实修甚于学术成就而知名。韦布尊者于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出生在上缅甸的殷平(Ingyinpin)村。他在九岁成为沙弥,并开始接受巴利佛经的传统训练,二十岁正式成为比丘。一九二三年,受戒七年后,离开了寺庙,花了四年时间独自修行。他练习(后来也教导)观息法(Anapana-sati 觉知呼吸的进出)。他说练习观息法可以达到非常深入的专注,而发展出内观(Vipassana 洞察力),觉察到一切经验的特质: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韦布尊者以精进禅修及大部份时间独处而闻名。据说他已经达到阿罗汉的境界,从来都不需要睡眠。
韦布尊者一直住在上缅甸直到五十七岁,他把时间放在当地的三个禅修中心。在一九五三年接受乌巴庆老师邀请第一次前往仰光之后,他的行旅延伸到缅甸南部,有时会去教课或禅修。他也前往印度与斯里兰卡朝圣。韦布尊者晚年住在他出生地的禅修中心。一九七七年六月二十六日过世,享年八十一岁。以下是描述尊者首次会见乌巴庆老师以及后续的情况。
在一九四一年初,乌巴庆刚被升为缅甸铁路局的主计长。他的职责之一是搭乘仰光─曼德拉(Mandalay)路线,审查各地方火车站的帐目。他搭乘主计长专用的车厢旅行,有完整的办公室设备与住宿设施。他的车厢被连接到火车上,然后停靠在不同车站。
七月的一天,他的车厢误停在Kyaukse 镇的车站,位于曼德拉南方四十哩。虽然他原先没有查帐的计划,但身为主计长,他可以检查任何车站的帐目,于是他就开始进行。工作完毕后,决定去附近的税沙隆(Shwetharlyaung)山,于是就与当地火车站长一起出发。乌巴庆听说有一位叫做韦布尊者的比丘有很高深的修为,就住在附近。他们从山顶看到远处有一群房舍。认出是韦布尊者的寺庙,就决定前往。大约下午三点,他们抵达寺院。一位老尼师正坐着捣碎咖哩和豆子,他们问她是否能拜见韦布尊者。「现在见不到尊者,」她说:「他正在禅修,要到六点才会从小屋出来。这位比丘不招待客人。他只会在傍晚出来约半小时。如果这时候有人来,他也许会开示,然后回到小屋。他不是想见就可以见到的。」乌巴庆解释说,他是从仰光来的,没有很多时间。他非常想见韦布尊者。是否可能在屋外向他致意呢?尼师指了小屋的方向,那是一间竹屋。乌巴庆与同伴走过去。
乌巴庆跪在地上说:「可敬的先生,我从下缅甸的仰光来到这里,希望能向您致意。」大家都很惊讶看到房门打开了,韦布尊者跟着一群蚊子出了房门。乌巴庆向他致敬,同时保持身体对无常的觉知。「你希望得到什么,在家居士?」韦布尊者问乌巴庆。「我希望能达到涅盘,老师。」乌巴庆回答。「涅盘?你要如何达到涅盘?」「透过禅修与了知无常,老师。」乌巴庆回答。「你从何处学习到了知无常?」乌巴庆解释他向铁吉老师(Saya Thetgyi)学习内观禅修的情况。「你一直在练习内观?」「是的,老师,我在练习内观。」「什么样的内观?」韦布尊者进一步询问,乌巴庆就详细说明。韦布尊者很满意。他说:「我在这个森林独自禅修多年,就是为了能体验你所描述的内观境界。」他似乎很惊讶看到一位在家居士不需要成为比丘就能有如此的修为。韦布尊者与乌巴庆一起静坐,经过一段时间后,他说:「你现在必须开始教导内观。你已经累积很好的波罗蜜(福慧资粮),应该传授正法给其它人。不要让你身边的人错失了接受教导的机会。你不能等待了。你必须开始教导,现在就开始!」这样一位圣人给予如此有力的正法指示,乌巴庆知道自己别无选择,必须开始教导。回到火车站,副站长成为他的第一个学生。乌巴庆老师在自己的车厢中教导他观息法,使用餐车的两张桌子当座位。
虽然乌巴庆老师十年后才正式开始传授内观,但这次会面是分水岭。从此之后,乌巴庆老师开始与其它人分享禅修知识。一九五三年,下缅甸有许多冲突战乱,有些政府官员建议邀请一些高僧到首都仰光。传统习俗相信,圣人前往动乱地区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而使动乱平息。韦布尊者在仰光并不出名,因为之前他只去位于皎栖(Kyaukse)、税布(Shwebo)与殷平(Ingyinpin)的三个禅修中心。从来没有离开缅甸北部的这个小地区。但是乌巴庆老师觉得应该邀请这位高僧来仰光。虽然乌巴庆老师从一九四一年就不曾见过也没和韦布尊者连络,他很有信心韦布尊者会接受邀请。所以他派遣一位助理前往上缅甸,请求韦布尊者到乌巴庆老师在仰光的中心停留一周。
这时候是雨安居(雨季时的避静)的时候,根据寺庙规矩,比丘应该禅修而不外出旅行。比丘于雨安居避静时通常都不能外出;但是如果有特殊原因,比丘可以离开七天。当乌巴庆老师的助理抵达曼德拉,那里的人听了他的请求,都嗤之以鼻说:「韦布尊者从来不旅行,更不会在雨季时外出。他连一晚都不会外宿,更别说是七天了。你白来一趟了。」但是,老师托付的任务在身,他得坚持下去。他坐出租车到税布,求见韦布尊者。当助理说明是乌巴庆老师派他来邀请尊者时,尊者立刻回答:「是的,我准备好了,我们走吧!」在场所有的人都感到非常震惊。
韦布尊者与他寺庙中的比丘一起前来国际禅修中心(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乌巴庆老师与韦布尊者初次会面距今已不只十年,由此可见韦布尊者对乌巴庆老师的器重。比丘愿意前往在家居士的禅修中心,更是非比寻常。韦布尊者从一九五四年到过世的一九七七年之间,每年都会照例前往缅甸南方的城镇教导正法。乌巴庆老师在世时,韦布尊者也会定期前往国际禅修中心。韦布尊者已公认到达极高的禅修境界,因此国际禅修中心非常荣幸能接待他。当韦布尊者在乌巴庆老师的中心时,他每天都会有简短的正法开示。他有一次提到:「当我们第一次来这地方,这里像丛林,但这些年来发展神速。就像佛陀在世时,让许多人受益一样!谁能计算得出来?真是无法估计!」乌巴庆想遵循缅甸传统,至少在一生中出家一次。没有事先告诉任何人,他和他的亲信弟子乌柯雷(U Ko Lay)(曼德拉大学的前任副校长)前往韦布尊者在税布的中心,在韦布尊者的引导下,当了约十天的出家人。
乌巴庆老师过世后,韦布尊者前往仰光,会见乌巴庆老师禅修中心的二十五位学生。当他得知乌巴庆老师的死讯时,他说:「你们的老师永远不会死。你们老师这样的人不会死。也许你们现在见不到他,但他的教诲依然存在。不像有些人虽然活着,却彷佛已经死去─活得没有目标,也没有让任何人受益。」
生活之艺术葛印卡老师讲于瑞士伯恩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平静与和谐,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乏了平静与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时常会经验到情绪上的动荡,刺激,不和谐,与痛苦;当一个人因此而受苦时,他的痛苦不会仅限于自身,他也会把痛苦传给其它人。受苦的人四周都弥漫着激动的气氛。每个接触到他的人,也会受到刺激,变得激动。当然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与自己达成平静,也与其它人达成平静。毕竟,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我们都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与其它人相处。我们要如何平静地生活呢?我们要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让其它人也能过着平静与和谐的生活?
当我们情绪激动时,为了能脱离这种激动,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基本原因,这种受苦的起因。如果我们探究这个问题,就会清楚知道,每当我们开始在心中产生任何负面的不净杂染时,我们就会变得激动。心中的负面念头是无法与平静和谐共处的。
我们是如何产生负面念头呢?再次经过探究,就越来越清楚,当有人的行为是我不喜欢时,当我看到我不喜欢的事情时,我就会不快乐。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了,我就在内心产生了紧张。想要的事情没有发生,碰到了阻碍,我也会在内心产生紧张;我开始在内心打结。终其一生,不想要的事情一直发生,想要的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打结的过程与反应非常难解,使整个心理与身体都变得如此紧张,如此充满了负面情绪,生命变得非常痛苦。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那就是让生命中没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会发生,而所有事情都如我的期望般发生。我一定要发展出这种力量,或某人有这种力量,只要我恳求,就会来帮助我,让不想要的事情不会发生,而我想要的一切事情都会发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事事称心如意,而不会碰上任何不想要的事情。一直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所以问题来了,面对这些我不喜欢的事情,我要如何才能不盲目地反应?如何才能不产生压力?如何才能保持平静和谐?
在印度与其它国家,过去都有聪明而神圣的人研究这个问题─人类受苦的问题─因而发现了一个对策:如果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因而开始反应,产生愤怒,恐惧或任何负面杂染,那么我们就要立刻转移注意力到其它的事情上面。例如,站起来,喝杯水─你的愤怒就不会增加,你就可以摆脱愤怒。或开始计算数字:一,二,三,四。或开始覆诵一个字,或一句话,或某些咒语,也许是一个神明的名字,或你信仰的某个圣人;于是你的心就被转移了,在某种程度,你就可以摆脱负面杂染,摆脱愤怒。
这个对策很有帮助,很有效。到现在都还是有效。照着练习,你的心就不再激动。但是,事实上,这个对策只对于意识层面有效。事实上,靠着转移注意力,我们是把负面杂染更深入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在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会继续产生与增加同样的负面杂染。在表面上,有一层平静与和谐,但是在心的深层,有一个充满负面压抑杂染的沈睡火山,迟早会猛烈爆发出来。
还有其它探究内在实相的人,更进一步地探索下去;借着体验他们自己内在身心实相,他们发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逃避问题。逃避不是答案;我们必须面对问题。每当我们心中产生负面杂染时,只要去观察它,面对它。当我们开始观察心的任何负面杂染时,它就开始失去力量,慢慢萎缩,最后被根除。
这是一个好的对策,能够避免极端的压抑或放任。如果让负面情绪保存在潜意识之中,并不能根除掉它;如果以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只会造成更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去观察,杂染就会消退,我们就可以根除这些负面杂染,得到解脱。
听起来很棒,但是真的这么实际吗?对于一个平凡人而言,面对不净杂染有这么容易吗?当愤怒生起时,它很快就会征服我们,我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被愤怒控制住之后,我们就会在言行上做出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有害的事情。当愤怒过去之后,我们开始哭泣忏悔,恳求他人或神明原谅:「喔,我犯了错,请原谅我!」但是下次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又开始同样的反应。一切忏悔都没有任何帮助。
困难的是,我没有觉察到不净杂染的生起。它是开始于潜意识的深层,当它到达了潜意识的表层时,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力量,才会征服我,让我无法观察它。
所以我必须自己找一个私人秘书跟在身边,每当愤怒开始时,他就说,「请注意,老板,愤怒开始了!」由于我无法知道愤怒何时开始,我必须找三个私人秘书,全天二十四小时分成三班!如果我请得起他们,当愤怒开始生起时,我的秘书就会告诉我,「喔,老板,看,愤怒生起了!」我的第一个反应大概会是打他一巴掌骂他,「你这个笨蛋!你以为我请你来当我老师吗?」我被愤怒完全控制住了,任何忠告都没有帮助。
就算是智慧占了上风,我没有打他巴掌,而是说,「谢谢你,现在我要坐下来观察我的愤怒。」这样可能吗?当我一闭上眼睛想要观察愤怒,愤怒的对象就会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那个惹我生气的人或事。然后我就不是在观察愤怒本身了。我只是在观察那个情绪的外来刺激。这样只会助长愤怒;这不是办法。要想抽离于外在导致刺激的对象,来观察任何抽象的不净杂染,抽象的情绪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有一个人探究到了最终的实相,他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解答。他发现每当心中生起任何不净杂染时,在身体的层面也会发生两种现象。第一是呼吸会失去平常的节奏。每当心中出现负面杂染时,我们就会开始加重呼吸。这种现象很容易观察到。在更细微的层面,身体内部也会生起某种生理化学的反应─生起了某种感受。每一个负面杂染都会在身体内部某个地方引发某种感受。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解答。平常人难以观察到心中抽象的负面杂染─抽象的恐惧,愤怒或贪爱。但是经过适当的训练与练习,我们很容易可以观察到呼吸与身体感受─两者都直接与心理负面杂染有关。
呼吸与感受在两方面对我们很有帮助。首先,它们就像我们的私人秘书。每当我心中生起不净杂染时,我的呼吸就会不再正常;呼吸会开始警告,「喂,出问题了!」我无法打我的呼吸巴掌;我必须接受这个警告。同样的,感受也告诉我有事情不对劲了。我收到这些警告,就开始观察我的呼吸,我的感受,于是我发现,不净杂染很快就会消退。
这种身心现象就像铜板一样有两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各种思想与情绪。另一面是呼吸与身体的感受。任何思想或情绪,任何心理上的不净杂染,都会在当时的呼吸与感受上呈现出来。因此,借着观察呼吸与感受,事实上就是在观察心理的不净杂染。我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面对了实相。然后我会发现不净杂染失去了力量;它不在能够像以前一样控制我。如果我继续观察下去,不净杂染最后会完全消失,于是我就保持了平静与快乐。
如此一来,自我观察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实相的两种层面,内在与外在。先前,我们只是靠着肉眼观看,而错失了内在的实相。我总是从外在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我总是怪罪外在的现实,想要改变外在的现实。而对内在的实相一无所知,我从来都不知道,受苦的原因是内在的,就存在于我自己对于愉悦或不愉悦感受的盲目反应中。
现在,经过训练,我可以看到铜板的另一面。我可以觉察到我的呼吸,还有我内在的变化。不管是什么,呼吸或感受,我都学会了只是去观察它,不失去心的平衡。我不再起反应,不再累积我的痛苦。相反的,我让不净杂染现身,然后消逝而去。
只要我们勤加练习这个方法,我们就越快能够脱离负面杂染。心逐渐摆脱了不净杂染;成为纯净。一个纯净的心总是充满了爱─对于众生无私的爱;对于其它苦难众生充满了慈悲;对于其它人的成就与快乐充满了欢愉;在任何情况下都充满了平等心。
当一个人达到如此的境地时,他的整个生活模式都开始改变。他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任何扰乱其它人平静快乐的事情。相反的,平衡的心不仅为自己带来平静,也能帮助他人得到平静。这个人四周的气氛将充满了平静与和谐,因此也会影响到其它人。
学习面对内在的一切感受而能保持平衡,就能够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也保持超然。不过,这种超然不是逃避世上的问题或冷漠以对。一位内观禅修者会对其他人的痛苦更敏锐,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减轻他人的痛苦─不会带着冲动,而是在心中充满了爱,慈悲与平等心。他学会了神圣的冷静─能够完全致力于帮助他人,同时又保持着心的平衡。他平静又快乐,同时也为其它人的平静与快乐而努力。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生活之艺术。他从来没有成立或传授任何宗教,任何主义。他从来没有要他的学生练习任何仪式或典礼,任何盲目空虚的表面形式。相反的,他教导学生只要观察自然的实相,观察内在的实相。由于无明,我们不断做出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有害的习性反应。但是当智慧生起时─观察本来实相的智慧─我们就会脱离这种习性反应。当我们不再盲目地反应,当我们能够展开真实的行动─基于一个平衡的心,一个能够看见与了解实相的心,这种行动必然是正面的,有创意的,能够帮助自己与他人。
我们需要的,就是去「了解自己」─这是所有智者都会提供的建议。我们不仅要在智性的层面了解自己,在观念与理论的层面了解自己。我们也不仅要在情绪或意愿的层面了解自己,不是盲目地接受人云亦云的说法。这种知识并不足够。我们必须了解现实本来的实相。我们必须在身心现象中直接体验到实相。这样就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不净杂染,摆脱痛苦。
直接体验到自己的实相,这种观察自己的方法,就是被称为「Vipassana内观禅修」。在古印度佛陀当时的语言,passana的意思是睁开眼睛看,而Vipassana的意思是看到事物的实相,不仅是外表的模样。我们必须穿透表相,直到触及整个身心结构的最终实相。当我们体验到了这个实相后,我们才会停止盲目的反应,停止创造不净杂染─于是旧有的不净杂染就会逐渐被根除。我们就能脱离一切的痛苦,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内观禅修课程中有三个训练的步骤。首先,我们要在言行上杜绝任何会扰乱他人平静和谐的举动。我们如果在言行上继续那些增生不净杂染的行为,就无法摆脱心中的不净杂染而得到解脱。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练习中,道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使用毒品的戒律。杜绝了这些行为,我们的心才会静下来,才能够继续进行接下来的步骤。
下一步就是要练习控制自己狂野的心,训练自己的心专注于一个目标:呼吸。我们要尽可能保持注意力于自己的呼吸上。这不是呼吸练习;我们不要调整呼吸。我们只是观察自然的呼吸,观察它吸进来,观察它呼出去。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更为安静,不再被激烈的负面杂染所控制。同时,我们也使心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敏锐,才能开始观察自己。
头两个步骤:过着合乎道德的生活与控制自己的心,本身就非常有帮助;但是如果不进行第三步骤,它们可能会导致自我压抑。第三步骤就是要观察自己本来的实相,来净化心中的杂染。这就是内观,体验自己内在的实相,借着有系统而冷静地观察不断改变的身心现象,以身体感受呈现于内在。这就是佛陀教诲的精华:以自我观察来自我净化。
这个方法是所有人都可以练习的。所有人都面对着痛苦。痛苦是宇宙共通的疾病,因此需要宇宙共通的解药─没有派别之分。当我们因为愤怒而受苦时,这不是佛教徒的愤怒,印度教徒的愤怒,或基督徒的愤怒。愤怒就是愤怒。当我们被这种愤怒刺激而变得激动时,这种激动不是基督徒,或印度教徒,或佛教徒的激动。这种病况是宇宙共通的。因此解药也必须是宇宙共通的。
内观就是这种解药。没有人会反对道德的生活,尊重他人平静和谐的生活。没有人会反对发展对于心的控制。没有人会反对观察自己的实相,来排除心的负面杂染。内观是一条宇宙共通的道路。
以观察内在的实相来观察现实─这是在实际与实证的层面来了解自己。我们练习这个方法,就能够开始摆脱不净杂染的痛苦。从外在粗重明显的表象,我们穿透到身与心的最终实相。然后我们再超越,体验到超越身心,超越时空,超越相对领域的实相:完全解脱于一切不净杂染,一切的痛苦。如何称呼这种最终的实相并不重要;这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愿你们都体验到最终的实相,愿所有人能解脱不净杂染与痛苦。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和平,与真正的和谐。
愿一切众生快乐
 
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
本文节录自葛印卡老师一九八九年于泰国曼谷的公开演讲

--------------------------------------------------------------------------------
人人都想摆脱痛苦,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但却都不知道该如何才能离苦得乐。苦的所在、苦的起因、离苦的方法正是悉达多.乔达摩觉悟所体证的真理实相。
就如同今日,佛陀那个时代也盛行着许多的禅修方法,当时尚未成佛的他试过了所有的方法,却都不满意,因为他发现这些方法都无法使他完全地脱离痛苦。于是他开始探究自我,透过自身的体验,他发现了这个能根除他生命痛苦并使他完全觉悟的内观禅修方法。有许多的方法都可以让人暂时解除痛苦,当你感到痛苦时,你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的事物上,然后你便会觉得你已逃脱痛苦,但实际上你并未完全地解除痛苦。生命中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了,你变得焦躁不安,想要逃避。你也许上电影院或剧院,也许跑去喝酒或沈迷于各种感官娱乐,然而试图逃避是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的,痛苦只会倍增。
佛陀体悟到人必须面对现实,与其逃避问题,不如面对问题。佛陀发现当时的所有禅修方法都只是在于将注意力从正在发生的痛苦转移到其它事物,他看出这些方法实际上都只能转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内心深处,人们仍不断地在起反应,不断地在造作贪爱、憎恶、愚痴的业行,在心的深处,人们仍不断地在受苦。因此,禅修所缘的对象不应该是想象出来的,它应该是如其本然的实相。你必须在当下所呈现出来的任何实相上用功,在你身体范围内所经验到的任何实相上用功。
在内观修习中,你必须探究自己的身体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实相,我们因强烈执着这个我们称「我、我的」的身心聚合体而变得十分的痛苦。要修习佛陀的道路,我们就必须观察身心的实相,禅修者应该直接地体验身心的基本特质,从而导引出智能。
智慧可以分为三种:听闻他人的话语而得到的智慧(闻慧)、透过理智分析得到的智慧(思慧),及由亲身体验而培养出来的智慧(修慧)。佛陀以前乃至佛陀在世时,虽然都有老师在教导人们道德及专注,他们也都有谈到智慧,但这都只是听闻或理智分析得到的智慧,而不是亲身体证的智慧。佛陀发现,人虽然可以把玩各种智识或信仰的游戏,但若非亲身体验实相并藉由自身的经验开展智慧,人是不可能解脱的。内观是亲身体证的智慧。你可以听闻开示或阅读经典,你也可以试着用你的智识去理解:「对!佛陀的教导实在太棒了!这个智慧实在太棒了!」,但这不是亲身体证的智慧(修慧)。
这整个身心的范畴-六根及其相应的六尘,都有 anicca(无常)、dukkha(苦)、anatta(无我)的基本特质,佛陀要我们在自身当中体验这个实相。了能在自身的架构内探究实相,佛陀选定了两个范畴,一个是身体的结构,即物质的、肉身的;另一个是心理的结构,即认知(识蕴)、辨别(想蕴)、心感觉的部份(受蕴)、心生起反应的部份(行蕴)。为了探究这二个范畴,佛陀教我们 kayanupassana(观身念住-观察身体)及 cittanupassana(观心念住-观察心)。
除非你能觉知身上的感受,否则你是无法直接经验及觉知身体。在你的身体当中,一定有某种你能感觉到或认知到的事情正在发生着,于是你可以说:「是的,我已修习 kayanupassana(观身念住)」。禅修者一定要能觉知身上的感受,这就是 vedananupassana(观受念住-观察感受)。
cittanupassana(观心念住)也是一样,除非心中生起某种心念想法,否则你是无法直接经验心的实相。凡是在心中生起的都是 dhamma(法),因此,cittanupassana(观心念住)必须涉及 dhammanupassana(观法念住-观察心的内含)。
佛陀将内观修行方法分成几个部分:kayanupassana(观身)和 vedananupassana(观受)是属于物质结构,cittanupassana(观心)和 dhammanupassana(观法)是属于心理结构。你可以藉由亲身的体验,了解到你的身与心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果你认为不必透过亲身的体验就可以了解身与心,那是妄想。唯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使我们了解关于身与心的实相,这就是内观如何开始帮助我们。
简言之,要了解如何修习内观,我们从 Anapana 开始,觉知自然呼吸的进出,不要把它变成呼吸运动或像 pranayama 一样调节呼吸,我们就只是观察鼻孔入口处的气息。如果一个禅修者能在一个不受干扰的合适气氛中持续不断地用功,在二、三天内,身体这个部位的某些微细实相就会开始自动呈现出来-自然的、正常的、身上的感受,可能是热的或冷的、可能是抽动的或脉动的,也可能是其它的感受。当禅修者修习到第四或第五天,他会发现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都有感受,他被要求就只是觉知那些感受,而不对它们起习性反应。就只是观察,客观地观察,不要认同这些感受。
到了第七或第八天,你会往越来越微细的实相前进,法(自然法则)会开始帮助你。你在感受的层面,观察整个身体的结构,这个原本看来非常坚固的身体,透过观察、再观察,你将会到达能够经验到整个身体结构都只是次原子粒子的这个阶段:全身上下就只是 kalapas(次原子粒子),甚至你会发现连这些极微小的次原子粒子也不是坚固的,它们就只是振动、波动而已。透过亲身的体验,佛陀的话变得十分的清楚:
Sabbo pajjalito loko, sabbo loko pakampito.
「整个宇宙都只是燃烧与波动。」
你一旦亲身经验这个实相,你的 kayanupassana(观身念住)和 vedananupassana(观受念住)便会引领你到达你所经验的整个物质世界都只是波动的这个阶段。然后 cittanupassana(观心念住)和 dhammanupassana(观法念住)对您而言就变得十分的容易了。
佛陀的教导,是要我们从粗糙的、表面的实相到微细的、究竟的实相,由 olarika 到 sukhuma。表面的实相一直都在我们的心中制造错觉妄想,透过分离、剖析表面的实相,你会到达究竟的实相。当你经验到物质的实相都只是振动时,你也会开始体验到心的实相:vinnana(识蕴)、sanna(想蕴)、vedana(受蕴)及 sankhara(行蕴)。如果你透过内观的修行正确地体验到这些实相,你将会明了它们是如何起作用。
假设你已经达到你所经验的整个物质结构都只是振动的这个阶段,当有声音接触到你的耳朵时,你会注意到这个声音就只是振动,心的第一部分「识蕴」开始作用了:耳识认知到在耳朵这个根门有事情发生,就像敲击铜锣的某一个点,整个铜锣都会跟着振动,因此任何一个根门一旦有所接触,都会产生振动并遍布全身。最初这只是一个中性的振动,既不是愉悦的,也不是不愉悦的。
心的第二部分「想蕴」开始辨别及评价这个声音:「这是一句话,怎样的话呢?是赞美的话,啊!太美妙了!太棒了!」由此而生起的感受、振动将会变得非常的愉悦;相同的,如果这些话是辱的话,这个振动就会变得非常的不愉快;振动随着心的想蕴所给予的价值评断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接着,心的第三部分「受蕴」便会开始感觉到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
然后,心的第四部分「行蕴」开始作用了,行蕴的工作就是起习性反应。如果生起的感受是愉悦的,它就起贪爱的反应;如果生起的感受是不愉悦的,它就起瞋恨的反应。当有愉悦的感受时:「我喜欢它,太好了!我还要,我还要!」;同样地,当有不愉悦的感受时:「我不喜欢它。我不要它!」。心的第四部分「习性反应」就像这样不断地在造作贪爱或憎恨的业行。
要明白,这样的过程一直都持续不断地在这个或那个根门进行着,每一刻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在某个根门发生。每一刻「识蕴」都在认知,「想蕴」都在辨别,心的「受蕴」部分都在感受,心的「行蕴」部分都在起贪爱或憎恨的习性反应,这样的过程不断地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着。在表面的层次上,我似乎是在对外在的事物起贪爱或憎恨的反应,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陀发现,我们是在对我们的感受起习性反应,这就是佛陀觉悟时的发现,他说: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
「六根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事情对他来说变得十分清楚:六个感觉器官(六根)与外在的事物接触了,由于这个接触,身体生起了感受,大多的时候,感受是愉悦的或不愉悦的二者之一。接着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生起之后,贪爱或憎恨才会生起。
这样的体认是合理的,因为佛陀深入内在并亲身经验它,佛陀深入了问题的根源,并发现根除苦因的方法。
虽然我们试着从智识的层次去了解贪爱和憎恨,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都只是在压抑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我们不断地在贪爱或憎恨中翻滚,苦无出路。
佛陀发现了这条方法:不论是什么原因,每当你经验到任何感受时,就只是观察它:
Samud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v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samadaya-vaya-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禅修者)持续不断地观察身上生起的现象,他持续不断地观察身上灭去的现象,他持续不断地观察身上生起和灭去的现象。」
每一个感受生起之后就会灭去,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当你修习内观时,你会开始经验它。无论感受有多不愉悦,它生起之后就一定会消失;无论感受有多愉悦,它只是一种振动,生起之后又消失。无论是愉悦的、不愉悦的或中性的感受,无常的特质都是一样的。现在你正在经验 anicca(无常)的实相,你不是因佛陀这么说,也不是因经典或传统这么说,甚至也不是因你的理智这样告诉你而相信,你是因你直接经验 anicca(无常)的实相而接受它,这就是你如何将听闻得到的智慧和理智了解的智慧转换成亲身体验的智慧。
唯有体验无常才能改变心的习性模式。觉知身上的感受并了知每件事物都是无常的,你保持平等心,不起贪爱或憎恨的习性反应,如此持续不断地练习,就能在心的最深层面改变习性反应的模式。当你不再产生任何新的贪爱和憎恨的习性,旧有的习性就会就生起然后消失。如实观察实相,你就会从所有的贪爱和憎恨的习性中解脱出来。
西方心理学家所提到的「意识的心」,佛陀称这部分的心为 parittacitta(心「非常小」的部分),这个意识的心并不知道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心正发生什事。在 parittacitta(意识)与心的深层(无意识)之间有一道极大的鸿沟。内观打破这道鸿沟,把你从心的表层带到心的最深层面,触及这个潜藏的 anusayakilesa(随眠烦恼)。
这个我们称为「无意识」的心并非真的毫无意识,它时时刻刻都在觉知身上的感受,并且不断地对这些感受起反应;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它就起憎恨的反应;如果是愉悦的感受,它就起贪爱的反应,这就是无意识的心的习性模式,它的行为模式。
譬如,你正在熟睡,一只蚊子来叮你,使你生不愉悦的感受,意识的心并不知道有事情发生,但无意识的心却立即察觉有不愉悦的感受正在发生,并起憎恨的习性反应。虽然你意识的心正在沈睡,你仍会赶走或杀死蚊子,但不愉悦的感受仍然存在,于是你抓痒,当你醒来之后,如果有人问你整晚有多少蚊子来叮你,你是不会知道的。你意识的心觉察不到,但无意识的心却知道,且不断地在起反应。
另一个例子,当你坐了大约半小时,一些压迫的感觉从某处生起,于是无意识的心起了反应:「有压迫的感觉,我不喜欢它!」于是你改变坐姿,无意识的心总是与身上的感受有所接触,你移动了一下,不久后你又动一下。观察一个人坐着十五至二十分钟后,你会发现这个人开始坐立不安,这里移动一下、那里又移动一下,当然,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做什,这是因他没有觉知感受,他不知道自己对这些感受起了憎恨的反应。这当中的障碍就是无明。
内观打破了这道障碍,消除无明,于是你会开始了解感受如何生起,贪爱和憎恨又如何紧接着感受之后生起。当愉悦的感受生起时,就会有贪爱,当一个不愉悦的感受生起时,就会有憎恨,而每当起贪爱或憎恨的习性反应时,痛苦就随之而至。
人若不打破这种行为模式,贪爱和憎恨就会不断地生。佛陀教导我们如何走到痛苦生起的根源-贪爱和憎恨的习性反应。我们一定要找到贪爱和憎恨的根源,并从这个层面来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痛苦及痛苦的生起,如果不观察这两者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如何止息痛苦。痛苦随着感受而生起,如果我们对感受起反应,那么痛苦就会随之生起;如果我们不对感受起反应,我们就不会受苦。无论有多么不愉悦的感受,如果你不起憎恨的反应,你保持平等心并微笑以待,你了解这一切都是 anicca、无常,那么整个心最深层的习性模式已在改变。
透过内观修习,人们开始净化各种心的杂染-愤怒、激情、恐惧、自我等等,在几个月内或几年内,人的这个改变会变得十分明显,这就是内观的益处—此时此地的益处,你会在这一生中就能体验这个益处。
在最深的层次善用佛陀的教导,不要只停留在教义的表层,要走到你贪爱生起的根源:
Vedana paccaya tanha; vedana-nirodha tanha-nirodho; tanha-nirodha dukkha-nirodho.
「受缘爱,受灭则爱灭,爱灭则苦灭。」
当一个人体验到涅盘实相时,他会到达超越整个感官范畴的这个阶段,所有的六根就会停止作用,不可能与外境有任何接触,因此感受就会停止,到了这个阶段,他便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首先,你必须到达能够觉知所有感受的这个阶段,唯有到达这阶段,你才能够改变心的习性反应,在心的最深层面,以这个方法、这个步骤用功。如果你是在心的表层用功,你只能改变心的意识部分-你的理智,你并未到达问题的根源-心的无意识层面,你并未去除 anusayakilesa-深植于内心的贪、憎不净杂染,这些杂染就像沈睡的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
要善加利用这个绝妙的方法,从你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你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三宝的特质
以下文章原刊于乌巴庆期刊
葛印卡老师讲

--------------------------------------------------------------------------------
佛陀的跟随者皈依三宝:佛(Buddha)法(Dhamma)僧(Sangha)。
佛陀自己如何定义三宝呢?
乔达摩佛陀曾经这样定义佛:「佛对整个痛苦的领域具足辨识智,了知所有痛苦的生起和熄灭。祂已从内心的不净杂染中完全解脱出来,非常的纯净,不再受生死轮回。」
佛陀必定具有下列的特质:
祂是极尊贵者(bhagava),已去除了所有贪嗔痴,过着解脱自在的生活。
祂是仇敌的征服者(arahato),因为祂已歼灭了所有内心的敌人-不净杂染。
祂透过自己正确的努力成就正等正觉(samma sambuddho),是一位彻底的觉悟者。
祂的智慧和行为都完美无缺。(vijja-carana-sampanno)
祂的身口意完全纯净,已到达究竟真理的彼岸。(sugato)
祂经由亲身体验了知了世间的实相。(loka-vidu)
祂是可教化众生无与伦比的调教者。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祂是天神和人类的导师。(sattha deva-manussanam)
任何人只要有这些特质都是佛陀。任何一位佛陀都有这样的特质。佛陀不是一个特别的人的名字,也不是团体或宗派的名字。佛陀还有很多其它的称号,以彰显他的特质,例如:世尊(bhagava),征服者(jina),大勇(maahavira),无所不知者(sabbannu),真理发现者(如来tathagata),十力拥有者(dasa-bala),去除所有不净杂染者(漏尽者khinasavo),大慈大悲(maha-karuniko),出离激情(vita-rago),无嗔(vita-doso),无痴(vita-moho),无贪(vita-tanho),真理体验者(sacca-dassi),涅盘体验者(nibbana-dassi),法的具体实践者(Dhamma-kayo),以及其它许多的名号。
所有这些名号代表了佛陀的特质,特性,因此它们是普遍共通的,与任何宗派毫无关系。这样的觉者如是教导正法(Dhamma):
这就是戒(sila),这就是定(samadhi),这就是慧(panna)。
戒完善了,对定很有帮助。
定完善了,对慧很有帮助。
慧完善了,心就完全由不净杂染中解脱出来。
佛陀教导的正法有下列的特性:
已详尽地解释说明。(svakkhato)
在现世即可亲身体证。(sanditthiko)
能显现立即的成效。(akaliko)
欢迎每个人来亲自体验。(ehi-passiko)
能带领人每一步都趣向解脱的最终目标。(opanayiko)
有一般智能的人都能亲身体证。(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ti)
法不是宗派。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永恒的法(esa dhammo sanantano);八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真实法(saddhammo);清净法(visuddhi-dhammo);引领通往解脱的法(vimutti-dhammo);神圣的法(ariyo-dhammo);无瑕的法(sukka dhammo);最高的法(aggo dhammo);古老的法(purano dhammo)。
佛陀所描述的僧伽,是依循祂的教导而实践法的那些人,他们是已成就预流果(须陀洹 stream-enterer)、 一来果(斯陀含 once-returner)、 不还果(阿那含 non-returner)或已完全觉悟的人(阿罗汉 fully enlightened one)。这并不是一般凡夫的团体。
如同佛陀和正法,僧伽也有一些共通的特质:
值得邀请(ahuneyyo);值得热忱款待(pahuneyyo);值得供养(dakkhineyyo);值得合掌行礼(anjali-karaniyo);有殊胜的功德(anuttaram punnakkhettam);温和,宁静(danto, santo),远离激情,无可嫌责(virajo, vimalo);冷静沉着,心不散乱(nippapanco)。
当我们寻求三宝的庇护,礼敬佛法僧的时候,我们要记得他们的特质,并且努力在自己身上培养这些特质。
 
过纯净的生活,才是正确的礼敬佛陀

--------------------------------------------------------------------------------
只有当我们实践以下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尊崇佛陀:
不杀生。
不偷盗。
避免不正当的性行为。
避免说谎、背后中伤、造谣诽谤、粗暴尖刻、言不及义等言语。
不饮酒或服用麻醉药物。
不从事贩卖武器、酒、毒品、肉类及动物等不如法的贸易。
舍离恶意、激情、愤怒的思虑。
随时注意自然正常的呼吸。
觉知当内心生起不净烦恼时所造成的身体感受。
藉由身体的感受了知身心现象无常的本质。
自知自证:所有的感受不论多么愉悦,本质上都是无常的,也终究是苦的。
要对愉悦的顺畅流动,以及全身上下的微细震动有所警悟,了解到贪爱它们是可畏可怖的,会使痛苦之轮不停的转动。
自知自证:在因缘所生的身心现象中,所谓「我」「我的」「我的灵魂」等概念,其实是虚构不实的。
自知自证: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所缘(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无常的,是苦的起因,是无牢、无实、无有坚固的。
在了解六根及其所缘的无常、苦、无有坚实之后,对贪爱、嗔恨和愚痴要能保持完全的客观。
保持平等心以去除累积的旧业习,观察身体感受的无常(anicca)以避免产生新的业习。
无论在站立、行走、饮食、沐浴,入睡或清醒等一切状态下,都要保持正念(觉知sati),时时彻知无常(正知sampajanna)。
透过精勤不懈地修习正念正知,实际体验预流者的境界,并进而自知自证:预流、一来、不还及完全觉悟等各阶段的道与果。
过着慈(loving-kindness)、悲(compassion)、喜(sympathetic joy)、舍(holy detachment)的生活;并且不断地利益一切众生。
死亡时发生什么事?
原文刊登于 Sayagyi U Ba Khin Journal
葛印卡老师讲

--------------------------------------------------------------------------------
要了解死亡时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死亡。死亡就像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流中的一个转弯处。虽然死亡看起来像是生命过程的结束--当然,在已成就为阿罗汉(完全解脱者)或佛陀时也许是如此--但对于一般人而言,即使在死亡之后,生命之流仍持续进行着。死亡虽然结束了一个生命的活动,但另一个新生命也随即展开了。就一方面而言,是此生的最后一刻,但在另一方面却又是下一个生命的开端。就像日出与日落,只是当中完全没有黑夜隔开罢了。死亡的时刻也像生命之书中的一章结束,生命的另一章又紧接着开始。
虽然没有任何确切的比喻可以用来表示这过程,但我们还是可以将生命之流比喻成行驶在铁轨上的火车,当它到达死亡之站时会稍许减速片刻,然后再回复到原先的速度继续前进,它不曾在车站真正的停下来。由于尚未成就为阿罗汉,因此死亡之站并非终点站,而是连结着三十一条不同轨道的转运站。所以当火车到达车站时,会立即接上其中一条轨道,并且继续前进。而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习(kammic reactions)正是推动这辆急驶的生命列车前进的动力来源,促使它不断地一站接一站地在不同的轨道上前进着,一个未曾停止过的持续旅程。
轨道的变换也是自动发生的。就像冰融化成水,而冷却的水又结成冰一样,都是依循着自然的法则发生的。因此,从一个生命到另一个生命的转换也由既定的自然法则所掌控。根据这些法则,火车不仅会自动变换轨道,而且还自动铺设下一条轨道。对生命列车而言,到达死亡转运站时--亦即,变换轨道之处--是最重要的。就在这个交叉点上,舍弃了此生(cuti,消逝、死亡之意),身躯死了,但另一个生命随即展开(此种过程称之为结生 patisandhi-conception,或下一个生命的开始)。结生的一刻则是死亡这一刻的结果,而死亡的一刻产生了结生这一刻。由于每个死亡的时刻就是产生下一个生命的时刻,因此,死亡不仅是死亡,它同时也是出生,就在这个转运站进行着生与死,死与生的转换。
因此,每一次的生都是在为下一次的死做准备。所以,凡是有智慧的人,都会善用此生,并且为善终做好准备。然而,最殊胜的死亡,应该是最究竟的,也就是到达终点站,而非转运站:是阿罗汉(生命轮回)之死。此时,已没有任何轨道可让火车继续前行了;但是到达这个终点站之前,至少得确保下一次的死亡能带来好的投生,到时候必能抵达终点站。然而,这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努力。因为我们才是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我们自身的福祉、烦恼痛苦及解脱等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作出来的。
然而,我们又是如何成为轨道的建造者,让生命列车能在我们所建造的轨道上急驰前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业(Kamma)。
我们心中健康或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业(kamma)。在身体、言语与意念层次上表现出任何行为之前,内心生起的善或不善念,才是这个行为的根源。识的生起则是根门与其对象接触产生的结果,想(sanna即知觉与认知)则是从经验中去评估,因而生起感受(vedana),并产生习性反应的行为(sankhara)。心念的反应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心念有多强烈?有多快、慢、深、浅、轻或重?由于这些差异,反应的强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就像在水面上划过的线条,很快就消失了;有些像是在沙滩上划过线条;另外有些则像是凿在岩石上的刻痕。如果心念是善的,那么业行也会是善的,而且将结下甜美的果实;然而,如果心念是不善的,那么业行也将是不善的,并且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并非所有这些业习都会造成另一次的出生。有些表浅的,并不会结成具体的果实;有些稍为重一点的,今生就已受报了结,而不会带往下一世;其它更重一些的业,虽然会随着生命之流延续到下一世,但他们本身并不会促成另一次出生。不过,它们会在这一世及下一世中继续倍增。然而,由于有许多的业是属于有业(bhava-kamma),或有行(bhava-sankhara),因此会造成另一次生命的诞生。所有这些的每一个有业(导致生命过程的业行)都具有与某个特定存在世界之波动和谐共振的磁力。因为,某种特定有业(bhava-kamma)的波动会与波动强度相同的世界(bhava-loka,界天、星宿)连结一起,而且彼此会依循着业力的普遍通用法则相互吸引。
一旦某种有业(bhava-kamma)生起,这辆「生命列车」就会在死亡之站与三十一条轨道中的某一条相连结。这三十一条轨道事实上就是三十一界天,其中欲界(kama loka,即感官享受的世界,包括下四道与人天七道)有十一层;色界(rupa-brahma loka,最细微的有形物质仍旧存在)有十六层;以及无色界(arupa-brahma loka,即无物质世界,只有心念存在)有四层。
某种特定的有行(bhava-sankhara)会在此生的最后一刻生起,而此种能促成另一次出生的的业行会与其对应存在空间的波动连结。由于三十一界天在死亡的那一刻全部开启,因此,生起的业力决定了,生命列车究竟会接上哪一条轨道。就像火车被引入某条轨道的方式一样,有业(bhava-kamma)的反应力量也会将意识之流推入下一个存在世界。例如,嗔恨或敌意的业--有热与激动不安的特质--将与较低层的世界连结。同样地,慈爱(metta即慈心之爱)的特质者,因为有安详与冷静的波动,故只会与某一梵界(brahma-loka)连结。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而且这些法则的运作过程都已完全「计算机化」了,运作时绝不会出错!
大致而言,某个强大的业力会在死亡的那一刻生起;而这个业力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譬如有个人在此生杀害了自己的父、母亲或某位圣者,那么在他临死时,便会浮现出该事件的记忆;同样地,如果某个人曾经长期身入禅修,那么此种心境也会浮现出来。
倘若没有诸如此类的强大业力,那么其它较弱的业力便会生起,而所有被唤醒的记忆都会以业力的方式显现出来。例如有人可能记起供养圣者的善业,或可能记起杀害他人的恶业。诸如此种往业的内省便会生起,否则,与某些特定业力相关的所缘也会生起。譬如有人可能会见到用来布施供养的整盘食物,或是用来杀人的枪枝。这种情况就称为业相(kamma-nimittas).
另一种情况则是显现下一世的某种征兆或象征,也就是趣相(gati-nimitta即投生相)。这种种的相(nimmita)会与意识之流相互吸引的有情世界(bhava-loka)--诸如天人、或畜生道等景象--相应。这也是为什么临死之人常会经验到诸如此类预示的征兆,就像火车的前照灯会照亮前面的轨道一般。因此,这些相(nimmita)的波动也会与下一个出生之存在世界的波动和谐共振。
任何精进的内观修习者都有能力避开前往较低层界的轨道,同时也清楚地了解自然的法则,并且不断精进修持,俾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时刻做好准备。对于年事已高的人而言,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觉知。但要如何做好准备?那就是修持内观,才能对身体上所生起的任何感受保持平等心,进而破除所有因不愉悦感受而生起的习性反应。如此一来,这个经常造作恶业的心,才会养成随时保持平等心的新习惯。通常在死亡时刻若无相当沉重之业力生起的话,惯常反应就会浮现,而且在造作新的业习时,将使原本库存的某种旧业受到搅动而升至表层,而此业力也将随着生起而增强。
在死亡来临时,人很可能会经验到非常不愉悦的感受。老、病、死都是苦(dukkha),它们会产生较为粗重的不愉悦感受。倘若人们不善于以平等心来观察这些感受的话,那么很可能会产生愤怒、焦虑,或敌意等反应,导致某种有行(bhava-sankhara)之类的波动趁机生起。但是对于已经深入实相的修持者而言,他们精进用功,可以在死亡时保持着平等心,而不对各种强烈的痛苦感受产生习性反应。如此一来,即使是那些深藏于有分(bhavanga即促成生死轮回业力之根源)之中相关的有行(bhava-sankhara)也不可能趁机生起。在死亡接近时,一般人通常都会有所畏惧,甚至感到惊恐,因此某种惊吓怖畏的有行(bhava-sankhara)便得以趁机浮现至表层。同样地,悲伤、哀痛、沮丧与其它感受也可能随着与有情世界分离的念头而生起,而相对应的业力也会浮现,并支配整个心念。
内观修持者乃藉由平等心观察一切感受,以减弱习性的反应,使其无法在死亡时刻生起。为死亡所做的真正准备就是:培养出一种习惯模式--以了知无常(anicca)的平等心来持续观察身心所呈现出来的感受。
在临死时,此种强大的平等心就会自动显现,使生命列车往下一世修持内观的轨道前行。人就是以此种方式来避免堕入较低层的恶道之中,并投生于较高层次的人天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为在低层次的恶道中是无法修持内观的。禅修者临死时有亲友在旁协助维持良好且无悲痛、哀伤的正法气氛,并修持内观及散发慈心(metta)的波动,这种安详的死亡才是幸运合适的。
虽然有时非禅修者在临死时也会因为善业而得到好的出生,例如布施、道德戒律与其它种种善行。但是精进的内观修持者所获得的特殊成就则是,将自身推向继续修持内观之处。如此方能逐渐清除积存在意识流之有分(bhavanga)当中的有行(bhava-sankhara),以缩短其生死轮回之旅程,并尽早达到究竟目标。
能在此生接触正法的人是因为过去种种善行所带来的功德,所以要修持内观来让此生有所成就。那么无论死亡何时到来,都能随时维持着平等心去体会,并带来美好的未来。
注: 请勿将火车变换轨道的譬喻误解为转世(transmigration)之意,因为除了已累积的习性业力能传送至下一世之外,并无任何恒常不变的实体能从此生投入下一世。
葛印卡老师的轶事

--------------------------------------------------------------------------------
我想要神圣之光
 
第一次参加内观课程时,我几乎逃跑。
课程的前几天用于发展专注力。我发现老师的最初几个指示很容易了解遵从: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孔部位,觉知呼吸或任何在那里发生的事。这个我能做得不错。但是我们总是对其他人感到好奇,所以我不禁想问其它参加课程的人他们打坐的经验。其中一个人告诉我:「当我闭着眼睛坐在关房里,我看到光。」
「光?那太棒了!」在印度,人们普遍认为看到「神圣之光」是禅修的最高目标。我觉得那很了不起,而且对自己没有看到光感到很失望。
另一个学员告诉我:「我在打坐时听到声音,像海洋般的声音。」「那必定是神圣之声!」我在书上读过,因此知道许多圣人都有这个经验。我不禁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才没有这种经验。没错,我可以让自己的心专注在呼吸上而且对鼻孔区域有明显的感觉,但是那有什么好处?我想要经验神圣之光、神圣之声。
我灰心沮丧,相信自己在这个课程中无法成功。毕竟,富人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而我,一个有钱的工业家,正在这里寻找进天堂的路!难怪其它的学员比我成功,我想。他们是平静的人,没有商人扭曲奸巧的心。他们不像我,陷在赚钱的疯狂游戏中。
那天傍晚,我下定决心要放弃课程回家。每天下午五点,有车会从家里带来干净的衣服和其它必需品。我知道老师不会同意我离开,所以我决定当晚偷偷搭车溜走。
我回房开始整理行李。很幸运地,有位朋友来看我。她是一位缅甸女士,已经练习内观一段时间。她对于我决定离开感到惊讶。我向她解释,尽管努力了两天,我仍然无法经验到神圣的光或声音。
「老师有要求你去经验它们吗?」
「没有,他的指示只是去观察鼻孔进出口处的呼吸。」
「那你能够做到吗?」
「可以,但是…」
「那你为何沮丧呢?忘了那些事吧。再多试一天就好,而且只把重点放在鼻孔区域实际经验到的感受上。」
她的话既让我羞愧又感到激励,我回到自己的关房。这次我决心遵从老师的指示,其它什么都不管。很快地我的心变得专注,而当我坐在关房黑暗中,明亮像星星一样的光出现在我面前。「喔,不!」我想,「我对那个没兴趣。我的工作只是单纯观察呼吸而已。」我不理它,不久它便消失了。几分钟后我开始听到声音。我告诉自己,「这些不在我的专注范围内,不论如何我都不该追随它。」我继续坚定地观察呼吸,而声音最后也消失了。我完全遵照朋友的建议和老师的指示练习。我多么感激自己这么做了!影像和声音,不论「神圣」与否,都会来来去去。课程结束我找到了无论经验到什么都能保持一颗平衡的心、安详的心,所产生的快乐。
 
如何走路,如何进食
 
有一次在缅甸乌巴庆老师带的一个月课程中,我经验到一次很深层的消融,整个身体似乎分解成一团不停生灭的振动。如果我刚好看着某个人,我只看到那人的轮廓,内部则是闪光或振动。
课程中有一天,老师对我说:「来,葛印卡,我教你怎么走路。」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是用四肢在地上爬的婴儿,我是个成年男人!老师向我解释:「像你平常一样地走路,不快也不慢。当你走路时,觉知身体的每个动作,也要觉知你内在发生的事。」我曾在十日课程中做过这个练习,不过这次不同。我试了,发现走路时,我能够经验到振动的流动,一种内在微细的实相。表面上我能够觉知自己在走路,但在更深的层次,我觉知到自己内部无止息的变化 ─ 它不是坚实的身体,而是一团移动的微粒。
「过来,」老师说,「我教你如何进食。」这时我已明白,虽然我不是需要喂食的婴儿,但有些事情是我需要学习的。我们到了餐厅,一托盘的食物摆在我面前,每道菜整齐地放在不同盘子上。「把每种食物都弄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碗里,」老师说。「现在,把它们搅在一起,固体或液体,甜或酸,全部混在一起。」这是出家人吃东西的方式。我照着他说的做,在碗里把所有食物混合在一起。「现在,保持在深层的消融中,」老师说,「把眼睛闭上然后继续进行。用手指取一点食物,然后觉察感受。」我照着做,当我碰到食物时,指尖感觉到强烈的振动。「移动手到嘴巴,觉察着感受…」我做了,也感觉到强烈的振动。「将食物放到口中然后感觉感受。」我做了,感觉在嘴唇、舌头和牙龈的振动。「咀嚼食物并吞咽,觉察着感受。」我做了,感觉到从嘴巴到喉咙的振动。食物的滋味变得不重要,反而是我对它的感觉,只是进入我身体振动的振动而已。
用这个特别的内观方式吃完饭后,我被要求去休息。我躺在床上,有好一段时间持续感受到肠胃明显的蠕动和振动。
那个课程之后,我对食物的所有偏好都消失了。过去我很喜欢某些辛辣的印度菜,现在有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如果有选择的话,我的手会自动伸向比较简单的菜肴。我确实学会了如何进食:不是满足渴望,而是提供这个身体需要的养分,好让它继续它的任务。
感谢老师,感谢法
 
转而相信法
 
我有一位住在仰光的穆斯林 (Muslim, 回教徒) 商人朋友,多年深受失眠困扰。什么都帮不了他,他的存在是个不曾减轻的苦难。当他听到内观如何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便来询问我这个技巧。我仔细解释给他听,而他也很渴望参加课程。但是,他想先参观内观中心并见见我的老师。
一天傍晚,我带这个人去中心,把他介绍给老师。当地平静的气氛以及老师和蔼的态度对他造成强烈的冲击。他说自己想参加下一个课程。我们向老师告别,回家前,我提议带他参观中心。我们四处走动时,我发现他突然失去所有的热情和兴趣。对于他态度的迅速改变,我感到很惊讶,于是问他有什么不对。
他有点犹豫地告诉我,我们走着时,他正好窥见一个开放的门径后是一个神龛,里面有一尊佛像,有人跪在前面。「在我的信仰中,所有的雕像都是被禁止的,」我的朋友说,「我们不能礼拜除了神之外的任何人。如果我参加课程,我就必须向这个偶像以及你的老师礼拜。因此,我不可能参加了。」
我不和他争论,只跟他说:「我们去找老师,告诉他这个问题。」我朋友不情愿地去了,把他的问题重述给老师听。
老师说:「这里是佛教国家,我们摆设佛像只是为了鼓舞传统佛教徒好好禅修。没有人会要求或期望你礼拜它,更不要说礼拜我了。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你在这里的期间我可以遮住它,你甚至不用看到它。不要让这个阻止你学习内观。」
这个人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虽然不无疑虑。下个课程开始时,他参加了。十天结束前,法对他造成了深刻的改变。他从多年来不快乐的紧张中解脱出来。他心中自然地充满感激。他去找老师,坚持要向老师礼拜,心中明白他不是向某一个人致敬,而是向真理的教导致敬。
课程后,我这个朋友并没有开始称自己是佛教徒。他仍然是虔诚的穆斯林,同时过着如法的生活,练习美德、专注及智慧的生活。我的老师也不曾因为这个人没有为自己选择一个新指标而感到失望。老师对让人从一个宗教转到另一个宗教没有兴趣,因为那与法无关。他唯一想看到的转变是从痛苦转向快乐,从无知转向智慧,从束缚转向解脱。就这方面来说,我的朋友无庸置疑地经历了转变,而老师很高兴他终于了解并得益于法。
 
回报缅甸欠印度的债
 
我的父母在1965年左右离开缅甸,来到印度定居。我母亲有神经上的毛病。我知道如果她学习内观,病就会好,但在印度没有人可以教她。因此,我向缅甸当局申请,让我出国去服侍年迈生病的母亲。当这个请求被准许时,我很惊喜,并对政府发给我必要的护照感到极度感激。
我的老师知道我可以自由地去印度旅行时,非常高兴,因为他预期随着我母亲,我其它在印度的亲朋好友也会学习内观,如此法轮又会在那片土地上重新转动。为了替我准备,他详细地告诉我如何带课程以及如何教导内观之法。
老师是如此热切,因为在他眼中,缅甸可以藉由我去印度教导内观来偿还「法债」。缅甸亏欠印度非常多,因为缅甸从这块土地上获得了佛陀教法的宝藏。
当我离开的时候到时,老师给了我温暖的送别,以及强烈的慈悲祝福。分别时,他告诉我:「不是只有你去而已。」,「我会去 ─ 法会去。我们必须偿还缅甸欠印度的债。」在极度的感动中,我踏上这趟法的朝圣之旅。1969年7月,我在孟买指导了第一次课程,法轮便因此开始转动。当老师收到我成功地完成课程的报告时,他充满喜悦,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珍宝返回印度
 
随着缅甸工商业的国营化,许多印度居民失去维持生计的方式,而不得不回到他们的祖国。离开缅甸时,他们被禁止携带任何有价值的物品。但是为了不让自己一生的积蓄付诸流水,许多离境的印度人会试着偷带值钱的东西,特别是珠宝 ─ 红宝石或其它缅甸有名的矿石。为了防止这种走私,缅甸海关官员对于离境的印度人自然更加警觉。
在仰光机场,准备离开前往印度时,我通过出境检查、来到海关柜台。那位官员很友善,开玩笑地问我有没有携带贵重物品。「有,」我回答,「我带了一个宝物。」官员很紧张。尽管对我友善,但他是个不玩忽职守的诚实人,因此仔细搜索了我所有的行李,却没有找到想找的东西。我很有趣地看着他。最后我快乐地向这个忧虑的人解释:「我的朋友,我从这边带走的宝物是要用来偿还缅甸欠印度的债的。它原本来自印度,而今天印度急切地需要它。我把它从这里带走,缅甸不会因此变得更贫穷。我带的是 ─ 法之宝。」那个官员笑了,并说:「请带着这个宝物前去吧。我很高兴你将用它偿还这个债。」而这正是我所做的,把法带回印度,实现我老师的愿望。根据在缅甸的朋友告诉我的消息,每当听到我在这里的成功时,那位官员总是很快乐。
 
我人生改变的课程
 
我常跟人提起严重的生理疾病 ─ 偏头痛 - 是怎样给了我去见乌巴庆老师以及参加十日内观课程的动力。当我因它们受苦时,这些头痛感觉起来是如此让人讨厌、如此无益。但在向老师学习法之后,我了解到偏头痛其实是经过伪装的祝福。当然,这个疾病现在已经痊愈,但这个好处只不过是老师予我的帮助中非常次要、微不足道的。相较之下贵重无数倍的,是从老师那儿得到、改变了我人生的法之宝 ─ 一个越使用越增加的宝藏。
忆念着老师的恩情,我时常回想过去,思考如果没有接受到法,我的人生会如何。我成功的工商业生涯被缅甸政府的工商业国营计划打断。尽管如此,我可以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以及全球的人脉来建立在印度的事业。这个国家有广大的消费市场,政府政策又有利于私人企业,我很可能积聚像以前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这是很多跟我同时离开缅甸的亲友所走的路。但如果我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累积金钱上,不但不是帮助自己,反而会形成更顽强的我执,以及所有随之而来的紧张压力。我的人生会变得比现在悲惨许多。
在缅甸,我曾在义务社会服务的工作上获得成功;来到印度这个有很多机会为穷人服务的国家后,我本可以继续这方面的工作,从事管理诸如学校、医院、孤儿院、成人教育中心等公家机构的工作。但这仍存在着一个危险,也就是这种义务服务只会制造出我执以及心理压力 ─ 永远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服务觉得感激,如果没人赞赏就感到沮丧。如此一来,生活仍然是充满痛苦。
在缅甸,我也曾担任印度社群的社会、教育、商业、工业及其它方面的领导者,要不是因为我怀疑这种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疯狂是否有其价值,说不定在印度我也可以设法争取到领导人的角色。在经历佛陀所教导以及我的正法之父慈悲地传授给我的觉悟真理的过程,我了解到对领导或特殊身份地位的各种竞争,都只不过是带来无尽苦难的疯狂游戏。
如果某人只是告诫我别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我可能会在表面上、理智上了解这一点,但这种了知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然而,有了内观的练习,我能够非常实在、深深发自内心地了解这些世俗奋斗的危险。只有在一个人达到了这种直接的觉悟后,他才能开始真诚精进地努力,从为了追求财富、身份、地位、权力而充满竞争的生活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
当我回想尚未接触老师之前的生活,感觉起来似乎像前世一般。从老师那儿接受到正法后,我开启了一个远胜于过去的新生命。这几句法语浮上心头:
Ya½ kiñci vitta½ idha v± hura½ v±
Saggesu v± ya½ ratana½ paº²ta½
Na no sama½ atthi Tath±gatena
Idampi Buddhe ratana½ paº²ta½
Idampi Dhamme ratana½ paº²ta½
Idampi Saªghe ratana½ paº²ta½
不论今世或他世有什么宝藏
不论人界或天界能找到什么珍宝,
没有一样能与如来之宝相比
如来之宝胜过一切
这是佛宝
这是法宝
这是僧宝
 
所有我曾积聚的财富,无论在缅甸或印度,都只能给我世俗的享乐。所有在我学习正法之前因为服务而获得的福德或许能让我转世天界,享有更大的欢乐,但所有这些人间或天界的愉悦都是短暂的,必定会消逝,当它们结束时必将引起失望和痛苦。相较于从老师那儿获得法之宝所得到的快乐─随着生命每一天所增长的快乐,它们实在微不足道。
这个珍宝不只是拿来装饰用的。老师说得很清楚,纯正的法是能实际运用的法。对佛陀教诲,智识上的欣赏可能在表面上净化我的心灵,但只有透过内观来实践法,才能深入到心识的底层并彻底转化。
若不是从那位伟大、圣者般的人─我的正法之父-乌巴庆老师那里学得这个方法,我绝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详。他不曾试着用自己的心灵能力来让人觉得了不起,或以智力来说服别人佛陀教法的优越性。反而,他是一个依法而活的圣人,他的每一个字都承载了他自身经验的重量。一个有着殊胜人格、实践纯正的法、充满爱心与慈悲、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他人的人,这就是我的正法之父。
在这个他逝世周年纪念日,我忆起他一切非凡的特质,并以最深的敬意向他以及他所活出并当作无价的礼物赠送给我的法致敬。愿我能证明自己值得他的教导。我知道离最终目标,我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但我也知道他指出的康庄大道必定会带领我到达目的。以这份信心,我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而本着我对法的亲身经验,我不断鼓励人们也来走这条路,以脱离他们的痛苦。
愿众生分享这份安详
愿众生分享这份快乐
愿众生分享这个正法
 
我无意让人从一个宗教转到另一个宗教;我对于这些宗教没有任何兴趣。
我的兴趣在法 ─ 也就是真理,一切觉者的教导。如果有任何信仰改变,
也应该是从痛苦到快乐,从染污到纯净,从束缚到解脱,从无知到觉悟。
─ 葛印卡
 
保持平等心
by N.H. Parikh

--------------------------------------------------------------------------------
在我四十二岁那年,当时我拥有很好的家居生活,此时生起一股强烈的欲望想要追随净化心的旅程。这缘起于一位圣者告诉我的话:「若没有净化你的心,在精神生活上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听了这话后,我立即开始寻找净化心的方法。
曾有两个朋友告诉过我葛印卡老师传授的内观禅修,当时我并无意去试试。但当得知另一位朋友参加过内观课程后,在一个月内又想要参加第二次时,我心想这其中必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为这位朋友是个商人,时间和金钱对他来说很重要的,而他却愿意为了内观牺牲这两样东西。
1972年七月,在Nasik,我第一次参加内观课程,紧接着我又留在那儿参加一个短课程。在第一次课程中,虽仅是一窥内观的技巧,我就感觉到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的独特经验。此生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禅修者,真正地往内看,观察自己。
尽管有此真实的感觉,我仍然不愿在没有亲自实验前盲目地接受这个技巧。于是我决定在家练习三个月,然后又密集地参加葛印卡老师在印度各地所上的课程三个月。在此试验期之终我全然地被说服了,这真是净化心的绝妙技巧,从心的底层根除不净杂染。如今,内观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份,不是仪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无从比较也无须评价;然而有时候,连结这些经验有助于其它挣扎在相同道路上的人产生信心。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要达到某些经验,那它们就会造成障碍。有一些例子可以阐明这个观点。
有位参加二十几年课程的禅修者,从某处读到当你专注在鼻孔下方、嘴唇上方的小区域时,你会看到光,并经验到温暖的感觉。她从未有此经验,于是她悲伤地拉长了脸来找我。
她因没有这种特殊经验而忧虑,即使上过这么多次的课程,她依然没有平等心地认为某些经验比其它经验重要。这不是内观。
根据我自身的经验,起初我了解到感受是如何生起、似乎停留一段时间,然后灭去。经过些许的练习,〝似乎停留一段时间〞的感受开始瓦解,于是我们达到只有生起灭去感受经验的阶段。
当身体某处出现剧痛时,我们希望痛能自然快速地消失,毕竟我们不断地被告知无常!无常!然而,这痛却一直持续着。一小时、两小时、两天、十天过去了,痛还是存在,因为这个痛始终不离开而使我们开始沮丧,我自身的状况是痛了近两年。在我的上背部有个面积大约八乘以六英吋、四分之三英吋厚的硬块,它是如此的坚硬,以致于只要我一坐下来禅修就会产生巨痛,而我不禅修时这硬块就不在那儿。我从不带着它应该消失的想法,耐心地观察它,但它仍持续存在了两年,有时还可感觉它几乎热得可以在上面做饼(chapatis)了。
这个硬块开始融化成液体,并且开始在同一个身体区位内流动,有如水在热水袋流动般。这样的情况维持约四到五个月,然后它开始瓦解成火花的形式,有如活火山爆发。这地狱之火烧了不仅几天,而是几个月。渐渐地,火山开始沈静,但是这区块变得非常敏感,内外稍有任何动静,身体那部位立即会有反应。此反应就像一个讯号(如同葛印卡老师故事中的私人秘书),一个提醒我觉知的警讯。
任何人都不应该期望有相类似的经验,但重点是感受是如此地强烈、坚硬、粗重,而且真的似乎会〝停留一段时间〞,但这〝停留一段时间〞并非指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而也许会是几年,甚至是一辈子。因此,我们只要耐心地、安静地观察、观察。
我有另外一个经验可能有助于禅修者。在我参加的第十或第十一次课程中,有七、八天的时间,我在鼻孔下方、嘴唇上方处,以及身体任何部位都无法觉知到感受。我以平等心面对这种状况,并做了七、八天的观息法,完全没有抱怨,也不寻求建议,只是观察。
再有一次经验发生在禅修七、八年,上过许多次课程、也协助葛印卡老师的教授工作之后。在一次课程中,我对纪律、规矩、规范生起嗔恨心。我在课程的第一天第一次禅坐时就起了这嗔恨心,连续两天,它甚至强烈到我根本无法做观息法。过去我一直告诉学生当内观遇到困难时就回来观呼吸,如今我自己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通常我会自寻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我自问该怎么办?尽管无法做观息法,也不需要担心或紧张,只要安静不做任何事地坐着。到了第三天几个小时过后,我发觉抗拒已经去除,开始可以毫不费力地投入剩下的课程。
所有这些经验帮助我学得如何以平等心来面对各种不同的状况,愿它们同样能帮助走在法的道路上的读者。
 
A balanced mind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unbalanced minds of others.
以平衡的心来平衡其它不平衡的心。
—乌巴庆老师
 
黄金上的宝石:解行并重
葛印卡老师
以下为葛印卡老师于内观研究所开幕演说——登录在1985年1-2月印度语内观通讯的文章。本文已经过翻译及修饰

--------------------------------------------------------------------------------
1971年1月19日那天,我最敬爱且永远感激的乌巴庆老师往生了。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在佛法起源地——印度——重建这个正法,以藉此帮助缅甸来报答佛陀及祂出生的地方,并且希望将过去从印度源源不断流到缅甸的恒河法水引回它的发源地,来为成千上万受苦的人解除饥渴。几世纪前,印度将正法大树的分枝移植到缅甸,让我们一年四季都有丰硕的果实。虽然原本的老树枯萎了,但这株分生出来的树苗已然茁壮茂盛。现在我们也必须将它的分枝再植回印度肥沃土地上,让它结出甜美的果实,并且提供凉爽舒适的树荫,如此宝贵的印度遗产也应该分享到世界各地。
 
为了实践老师生前的神圣愿望——虽然他只踏出一小步,但是在他往生后的15年,这个愿望已向前迈进了更多步,尽管偶尔进展得相当缓慢,但每一步都很稳健、扎实。这些年来努力所聚集的动力,如今终于到了正法快速弘扬的时候。到目前为止,印度及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内观中心,而且已有将近50位的助理老师为了众生的福祉与利乐投入课程指导的服务。现在有更多地区需要更多助理老师来提供更多的课程指导。除此之外,也必须协助禅修者更深入地体验这个教导。
 
我很清楚记得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经验。我在缅甸刚学会这个方法之后,即使持续每天固定练习,我仍必须投注许多时间在我事业及家庭责任上,但1964年意外地起了变化,政府突然接管了所有的商业与工业。遭遇这样的变化,看在别人眼里只觉得我真是不幸啊,但实际上是好运才对,因为我肩上的重担终于可以放下了。
 
接下来的五年是我生命中的黄金年代。我总是渴望研读与汲取有关佛陀的内观开示,但是在多采多姿的现实生活中如何找到时间呢?如今我不但有充分的时间,而且老师就近在咫尺。这样的结果使我的修行有了快速的进步。禅修时,我不仅比以前更深入,而且在我阅读佛陀法语时,我可以感觉到一股愉悦的波动流遍全身。有时候我会觉得彷佛佛陀直接对我说法一样,而且好像每一句话都是对我而说的。我会在家研读经书,然后再去请教老师,老师会从中举出一些重点,并且深入地详细解说。这宛如沐浴在甘露法水之中。
 
慈悲化身的老师,让我随时都能向他探讨正法,即使卧病在床亟需休养的情况,只要他获悉是他的法子等着见他,他总是充满慈悲与喜悦地对我详细解说佛法。老师就像是梳理纠结棉毛的人,也会清除我所有的困惑与疑虑。佛法的译本只能提供语法上的解释,但是这位内观瑜珈行者——修行大师——的诠释则有全然不同的条理。他根据实修经验来解释,并且以这种方法来了解最深奥的经文义理。
 
他的话总是使我充满喜悦与灵感。他对我解释过佛法之后,就会要我去禅修,这时候我总能在经验的层次上更深入地体验,而妄想与疑惑也会一层一层地灭去,只剩下一览无遗的真理,当我从禅修中起身时,我总觉得已解除了所有的束缚,并且从一切困惑中解脱。
 
然后,无限的感激之心从这些经验中生起,首先是对佛陀的敬意,接着是对佛陀弟子,以及从佛陀延续下来的传承,一代接着一代传至乌巴庆老师。他们一直保存着这个技巧的原始纯净,没有参杂任何东西,对此我深感敬意。同时,也对所有妥善保存佛陀教导的人们,表达由衷的感激,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有可能读到这些经典,并且受到启发。法理 (pariyatti) 与实修 (paµipatti) 并进——这两者对我来说,就像是镶在黄金上的珍贵宝石,彼此相互衬托。
 
我从这些经验上获益良多,可惜如今已少有禅修者能获得如此经验!虽然三藏经典(Tipiµaka,巴利经典 (Pali canon) )曾有天城体 (Devanagari) 的版本出现在印度,但经过许多年后,这些书早已绝版了。除此之外,即使是数十年前译成印度语的三藏经典,如今也都看不到,那么要找到其它印度语言的译本就更不可能。印度的禅修者也因此断绝了佛陀的教导。
 
西方国家的学生似乎比较幸运,因为已有罗马拼音的完整巴利大藏经,>而且后来也有英译版本。但对大多数的学者而言,实际上要诠释那些与禅修相关的章节是有相当困难的,因此,呈现出来的翻译有时反而对禅修的读者造成疑惑。
 
参加四念住课程的学员们,在研读佛经的同时也会将它们应用在禅修上,因此受到启发,心中也充满了感激。他们觉得自己好像第一次对这个方法有了透彻的了解。自然地,他们会想要更深入地学习。然而,如果他们能够读到自己所熟悉语言的三藏经典,以及大量的相关文献,那会是多么令人喜悦啊!
 
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或需要研读经典,但是肯定有很多人不仅可以,而且也渴望这么做,因此,对于那些能轻易沈浸于浩瀚的三藏经典中的人,就应该提供他们这个机会。
 
除了巴利经典之外,梵文(Sanskrit)及俗语(Prakrit,方言)经典也都有论及内观禅修。如果有禅修者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方法其实是整个印度宗教传统的要素。无疑地,这是一项巨大的任务,不论开始时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终究已到萌芽阶段了。
 
不过,决不能为了如此,而牺牲禅修。否则,内观中心可能沦落为供人们阅读、书写或谈论佛法的地方,而真正的目的却丧失了。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心结构范围内去体验正法,以解脱所有的痛苦。要达到此种目标的方法就是练习内观禅修。阅读、书写与研究只是为了找到深入练习的指导与启发,以便更接近解脱目标。
 
以不牺牲这个目标的前提之下,在靠近禅修中心的地方都应该有发展佛法研习的机会,而且必须由法岗(Dhamma Giri)总部开始,在总部靠近禅修中心的山脚下,是适合发展巴利文研习及研究原始经典的地方。所有研习者,不论是学员或老师,都必须是固定禅修的人,而且禅修应该是课程中重要的部分。此种情况下,他们的研究才有助于更深入的禅修,并且使他们在自己身心范围内经验到更深奥的正法。
感受与四圣谛
印度内观研究所

--------------------------------------------------------------------------------
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基本要素,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里佛陀开示说:
对于那些亲身体验感受的禅修者,我所教导的就是苦的实相(苦谛)、苦生起的实相(集谛)、苦止息的实相(灭谛),以及灭苦之道的实相(道谛)。
(Vediyamanassa kho panaham bhikkhave, idam dukkham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samuday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 ti pannapemi. 1)
 
佛陀在这段开示当中明确地指出,唯有亲身体验感受(vedana),才能彻底了知并实践四圣谛。
 
他并进一步以感受来阐述四圣谛:
不论我们所经历到的感受为何,都是苦。
(Yam kinci vedayitam, tam pi dukkhasmim. 2)
 
不仅苦的感受是苦(dukkha vedana),即使愉悦的感受(sukha vedana)或中性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a---不苦不乐受)也都是苦,这都是因为它们具有无常的本质,生起灭去、无常(anicca)就是受的本质。每个乐受都带有苦的种子,是因为它迟早都将灭去。然而,我们是如此的无知,只要愉悦的感受一生起,我们就生起贪爱的反应,全然不知无常的真实本质。因而导致痛苦:贪爱乃是痛苦的根源(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 3)。
 
贪爱不仅是苦的根源,其本身就是苦。只要有贪爱,痛苦就生起。佛陀解说四圣谛的第二圣谛—集谛-并不以贪缘苦(tanha-paccaya dukkha)说明,反而是以苦的生起(dukkha-samudayadukkha-samudaya)做解说。换言之,贪爱不仅是痛苦的先决条件,其本身与痛苦更是形影不离。在贪爱是痛苦的起源(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阐述中,二者同样重要已相当明显。贪爱与苦确实是同时生起的(sahajata)。一旦贪爱生起,便失去心的平衡,焦躁不安,因而经历到痛苦。
 
同样地,当感受生起而有所执取,就是痛苦。故举凡法的修习所提及的受,都被视为是苦受,因为如果无法觉察无常的本质,那么即使是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此,不论是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佛陀都将「受」视为「苦」的同义词。
 
佛陀一再地强调这个与四圣谛相关的实相,并在「经集」(Suttanipata)「二种随观经」(Dvayatana Sutta of)中如是说:
所有苦的生起都源于受——这是第一随观(anupassana观,不断的观察)。寂灭诸受,不再生起痛苦——这是第二随观。
(Yam kinci dukkham sambhoti sabbam vedanapaccaya ti, ayamekanupassana. Vedananam tveva asesaviraganirodha natthi dukkhasssa sambhavo ti, ayam dutiyanupassana. 4)
 
第一随观是不断地观察感受为苦。第二随观则是超越受、触(phassa)与六种根门(salayatana)的实相。这是阿罗汉(完全解脱的人)到达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的境界,涅盘的体验。到第二随观时,禅修者终能体悟灭尽定的实相——受灭而苦灭,也就是超越感受的境界。
 
佛陀还在经集中说到:
不论从身体内部或外部所经验到愉悦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这一切都是苦,都是虚幻无常的。禅修者应了知身体上只要有接触,感受生起即灭去,了知受灭的这个实相,才能免于贪爱,到达完全解脱的境界。
(Sukham va yadi va dukkham, adukkhamasukham saha;
ajjhattam ca bahiddha ca, yam kinci atthi veditam.
Etam dukkham ti natvana mosadhammam palokinam;
phussa phussa vayam passam, evam tattha virajjati;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 5)
 
禅修者完全建立这个实相,便能从感受的贪爱执着中解脱出来,而进入受灭(vedana-khaya)的境界(这是在第二随观所能达到的涅盘境界)。到达阿罗汉(arahatta-phala)果位的禅修者已破除一切欲望(nicchato)、成就了般涅盘(parinibbuta),完全地解脱。
 
因此,为了能体验及了知苦的实相(dukkha-sacca,苦谛)、苦生起的实相(samudaya-sacca,集谛)、苦止息的实相(nirodha-sacca,灭谛),以及灭苦之道(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道谛)就必须从感受着手并了知感受的实相(vedana-sacca)、感受生起的实相(vedana-samudaya-sacca)、感受止息的实相(vedana-nirodha-sacca),以及灭受之道的实相(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
 
受相应三摩地经(Samadhi Sutta of Vedana-samyutta)中清楚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专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的佛弟子,
以智慧了知各种感受,其生起与灭去,以及诸受灭尽之道。
到达感受灭尽(经验到感受的所有范围,并且超越感受)的禅修者,
是挣脱所有贪欲束缚,获得完全解脱的人。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nicchato parinibbuto'ti. 6)
 
佛陀又进一步说明,修持八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the Noble Eightfold Path)的目的,是为了解感受,并达到受灭(vedana-nirodha)的境界:
身体的感受可分为三种形式,哪三种呢?就是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为了彻底了知与寂灭这三种感受,禅修者应该修持八圣道。
(Tisso ima, bhikkhave, vedana. Katama tisso? Sukha vedana, dukkha vedana, adukkamasukha vedana. Ima kho, bhikkhave, tisso vedana. Imasam kho, bhikkhave, tissannam vedananam abhinnaya parinnaya parikkhayaya pahanaya... ayam ariyo atthangiko maggo bhavetabbo'ti. 7)
 
感受就是我们实践四圣谛及八圣道的工具;藉由了知无常的特性(anicca-bodha),我们才能从无明(avijja)与贪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最终的实相:涅盘(nibbana),免于痛苦,超脱身心(nama-rupa)、感受的境界。
 
注释:(请参照印度内观研究所版本)
1.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1.3.62
2. 中部(Majjhima Nikaya) 3.299
3. 经集(Suttanipata) 746
4. 同上 383
5. 上述引文中 743 - 744
6. 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2.4.249
7. 同上 2.4.250
由内在安详到世界和平
葛印卡老师于2000年8月29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堂举行千禧年世界和平高峰会议的演讲稿。(在2000年的8月下旬, 葛印卡老师参加了由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主持的千人千禧年世界和平高峰会议,与会的人士包括了世界各大宗教和精神领导人。会议的宗旨是增进容忍,促进和平,并且鼓励宗教之间对话。但由于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提出来,争议的气氛很强烈。在他对那些代表的演讲中,葛印卡老师试图向他们强调,所有精神道路都有的共通点︰普遍通用的自然法则(Dhamma)。他的演说不断得到热烈鼓掌。)

--------------------------------------------------------------------------------
朋友们,精神和宗教世界的领导人︰
当我们能团结起来为人类服务时,这是个殊胜的场合。也只有当宗教团结时,宗教才是宗教;当宗教分裂我们时,宗教就什么都不是。
在这里谈了很多关于改变信仰的问题,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我不仅不反对改变信仰,反而十分赞成。但不是由一个宗教组织改信到另一个宗教组织。不,而是从痛苦不幸转变为快乐。从囚禁转变为解脱。由残暴转变为慈悲。这才是今天所需要的转变,才是这个会议所应该寻求的方向。
古老的印度大陆把一个安详、和谐的讯息带给全世界,带给全人类,但不仅仅如此︰ 觉者们提供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以获得安详、和谐。对我来说,如果我们想要在人类社会中有和平,我们不能忽视个人。如果个人内在里没有安详,世界上怎样可能会有真正的和平?如果我有ㄧ颗焦虑不安的心,总是充满了愤怒、憎恨、恶意和敌意,我又怎样能带给世界和平?我不能,因为我自己没有安详和平。因此觉悟者说:「首先寻求自己内在的安详和平。」我们必须反省自己的内在是否真正安详。世上所有的贤人、圣者和先知都建议:「了解自我」。这并非只是理性层次的了解,也不是在感性或信仰的层次去接受,而是透过实际的体验去领悟。当你实际经历关于自己内在的实相,,生活上的种种问题自然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你开始理解普遍通用的法则,自然的法则,或者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说是全能上帝的律法。法则对大家一体适用︰当我产生愤怒,憎恨,恶意或敌意时,我是我愤怒的第一个受害者。我成为自己内在产生的憎恨或敌意的第一个受害者。首先我伤害了我自己,然后我才开始伤害其它人。这是自然的法则。如果我观察自己内在,就会发现一旦心中升起负面情绪,身体马上有反应︰我的身体变热,并开始有燃烧的感觉;心跳加速和紧张;我陷入痛苦之中。而且当我充满负面情绪并且变得痛苦时,我不会把痛苦局限在自己身上;我会把痛苦丢给旁人。我使周遭的气氛紧张,以致于接触我的任何人也变得痛苦。虽然我嘴巴说着安详、快乐,但是我内心的真相比我说的话更重要。 如果我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自然的法则就再次运作。当心中没有负面情绪时,自然的法则─或全能上帝的律法─就会开始回报我︰我心中充满安详。这也是我能在自己身上观察到的。
任何人,不论属于任何的宗派、道统或国家,只要违背了自然的法则,心中产生负面情绪时,就必然会受苦。自然的法则赏罚分明。那些违反自然法则的人,他们的内心当下便陷入地狱之火的痛苦中。他们现在所播下的是地狱之火的种子,死后等待他们的也只有地狱之火,没有别的。同样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保持内心纯净,充满爱和慈悲,当下我即可体验天堂的国度。并且在我死后仍可享受我播种的天国果实。这与我声称自己为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或耆那教徒无关︰人就是人;人性就是人性。
这种转变是由心的不净杂染转化为心的纯净。这种转变奇妙地改变了人。它不是魔术或奇迹;这是一门观察内在身心互动的科学。我们观察心如何影响色身,以及身又怎样影响心。透过耐心的观察,自然的法则变得非常此清楚︰每当人产生负面情绪时,就开始痛苦; 而当人脱离负面心态时,便享有安详、和谐。这种自我观察的技巧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练习的。
这种自我观察的方法,是由古印度一位觉悟者所教导,进而传播到全世界。直至今天,来自不同的社会,道统和宗教的人都学习这种方法,也都获得相同的利益。他们可以继续称自己为印度教徒,佛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这些名称并无区别;人就是人。不同的是透过练习,他们真正成为内心充满爱和慈悲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有益于自己且又利于他人。当一个人内在安详时,那个人周围弥漫着安详的振动,任何人在这时候接触他也开始享有安详。这种内心的改变才是真正的转变,其它的转变都没有实质的意义。
允许我为各位宣读一则古印度向世界宣扬的仁慈讯息。这是2300年前有理想的统治者,阿育王刻在的石头上的话语,解释他如何治理国家。他告诉我们:「不应该只尊崇自己的宗教而谴责其它信仰。」这对我们这个时代是相当重要的讯息。贬抑其它宗教而坚持自己的宗派最好,是会让人类陷入困境的。阿育王继续说到:「我们反而应该为各种理由尊重其它宗教。」每一种宗教都有其各自的健全特质:爱、慈悲和善意。因为这种特质,我们应该向这些宗教致敬。虽然各宗教的外在形式总是不同;他们在仪式、仪轨、典礼或信仰方面会有许多的差异。我们不应争论这些,而应注意其内在的本质。正如阿育王当时所说:「如此才能帮助自己的宗教成长,同时也对其他宗教有帮助。否则的话,不仅自掘自己宗教的坟墓,还会危害其它宗教。」这是他给我们的严重警告。这讯息还提到:「有些人尊崇自己的宗教而谴责其它宗派,是出于对自己宗教的热诚奉献,以为『我要荣耀赞美我的宗教』,但是他的作为却更严重地伤害了自己的宗教。」
最后阿育王提出普遍通用的法则,法(Dharma)的讯息︰「所有的人听好︰不要争执,以和为贵。愿大家都倾听其它人的教义信仰。」不要争论和谴责,而是去尊重每一种宗教的教导本质。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

--------------------------------------------------------------------------------
问与答
问题︰ 即使相信接受练习内观法是有效和有利益的,但有些人觉得它太专注于禅修上,并且通常没有鼓励大家去解决社会和国家的问题。指导学生并且激励他们服务社会,难道不是更恰当吗?他们是否能为社会付出是取决于他们的资质。但我们至少能使他们对社会的问题更有认知。
葛印卡老师︰ 嗯,这整个内观法是可以改善每个人的。个人是更重要的,因为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这种方法帮助每个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现在,变成更好的人之后,如何尽力去帮助其它人是每人各自的决定。这不是我们的工作。但是,现在的状况是,一些学生开始感觉到:「这个方法,已经从这个国家消失了二十多个世纪,现在已失而复得了。它帮助我非常的多,而我也觉得应该让更多人从中得到利益。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服务。当更多的个人变得更好,更健康,更健全,然后社会就会变得更好,更健康,更健全。」因此如果某人觉得这是他们最好的服务方式,我不能阻止他们。如何为他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是每一个人的决定。
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例外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免责。法Dharma 是至高无上的法则。但为什么,法又提及那些犯错的人应该被原谅?
葛印卡老师︰ 他们应该被原谅,因为是为你们自己好。如果某人已经做了伤害或损害你的事, 而你对这个人怀有仇恨,你已经开始伤害你自己了。因此为了保护你自己免于那种伤害,最好是宽恕和原谅。这是为你们自己好。如果这个人也意识到:「我已经犯下过错,我以后不会重蹈覆辙。」并且持续练习内观,那么他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你宽恕这个人也是为你自己好,因为这帮助你从报复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快乐的真谛
下文摘录自2000年1月31日葛印卡老师在达渥斯举行的全球经济会议上的演说。

--------------------------------------------------------------------------------
这就是一切了吗?—快乐的真谛。
每一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来宾,都是我们星球上独特族群的一员,通常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具权势、最有成就的人。大家公认能受邀参加世界经济会议的每一位来宾,都是同业中的佼佼者。然而当一个人拥有所想要的财富、权势、和地位时,是否就必然会快乐呢?这些成就和自满就是一切了吗?或是仍有可能达到更高程度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它转眼即逝,此刻存在的,下一刻便消失无踪了。当你的事业、银行的账户、家人一切都顺利时,是很快乐的。但是当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了,当完全超乎掌控的事情发生并扰乱了你的快乐和和谐时又怎么样了呢?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权势和地位如何,都会遭遇到超乎掌控的环境,和不能随心所欲的时候:可能是发现自己得了绝症、可能是亲密心爱的人病了或死了、也可能是婚姻破裂或发现另一半欺骗了你、事业成功的人可能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公司被合并导致你失业了、政治选战输了、别人升迁到你想要的位置、小孩离家出走或是叛逆到反对你所珍惜的一切价值观。不论你有多少的财富、地位和权势,这些不想要的事情、不想要的失败总会产生极大的痛苦。
问题来了:该如何应付这些破坏美满生活的不快乐时刻呢?即使是在最令人陶醉的生活中,不快乐的时刻仍是会到来。当你经历痛苦时,是以平衡和平等心来应对呢?或是习惯性地以嗔恨心反应?贪求你的快乐重现吗?若你耽溺于快乐和顺心,一旦事情不如意时,痛苦会变得更为锥心刺骨。事实上,它们变得如此难以忍受,以致使我们诉诸酒精来对付这些失望和抑郁的处境,甚且吞食安眠药以便获得生活中所需的休息。而在这同时,我们却告诉外面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财富、权势和地位,而过得异常快乐。
我来自一个经商的家庭,所以年纪很轻时就已经是一个企业家和商人。我建造了蔗糖厂、纺织厂、和地毯厂,设立了进出口公司,并在全世界分设办事处。在整个过程中,我赚了很多钱。然而,我也历历在目地记得,在那些年里,对在事业上和私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我所产生的反应———每天晚上,如果在白天里搞砸了一桩商业交易,我会清醒地躺在床上好几个小时思索着:到底哪里弄错了?下次又该怎么做?反之,若当天做成了一笔非常成功的交易,我还是会清醒的躺在床上,对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虽然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但心中却没有快乐和安详。我发现安详与快乐是紧密相连的,虽然我的钱财和地位居于社会中的翘楚,但却常常无法拥有安详和快乐。
有首我很喜欢且和今天主题有关的诗:
当生命流过
像一首甜美的歌曲
快乐是轻而易举的
最难的是
当事情一败涂地时
仍能流露出笑容
不论我们的钱财、权势和特权是多是少,如何应付灰头土脸的时刻才是「快乐的真谛」的主要因素。
每个人都想要过快乐的生活,这是基本的人类需求,因此你必须去体验真正的快乐。藉由拥有钱财、权势、和耽溺于感官享受的所谓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这类的快乐非常脆弱、不稳当,而且短暂。为了获得真正的快乐,为了永久稳当的快乐,你必须深入自己并去除积藏在心灵深处的所有不快乐。只要在心灵深处仍留有痛苦,那么想要在心灵表层感受到快乐的企图,都将只是白费力气。
这些积留在心灵深处的不快乐,只要你继续产生负面情绪像:愤怒、仇恨、恶意、和敌意,它们就会持续的繁衍。自然的法则是当你产生负面情绪时,不快乐也同时升起。当一个人在心里产生了负面情绪,便不可能感到快乐和安详。安详和负面情绪无法并存,就像光线和黑暗无法并存一样。我古老的祖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展出了一套有系统而科学化的修练方法,藉由它,你就能在经验的层次上探究有关身心现象的真相。这个技巧叫做内观:是如其本来面目,客观的观察实相的意思。
此技巧帮助人们在自己的身体架构内,发展对于身心的感觉和理解的能力。内观的技巧牵涉到基本的自然法则,那就是不管任何时候,当心中有任何不净杂染升起时,在身体上就会伴随的发生两件事:一是呼吸丧失了它正常的节奏,任何时候只要有负面情绪在心中升起,呼吸就会粗重些。这是一个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实相。在此同时,一个更精细的生化反应开始在身体内运作,会让我经验到身体上的某一种感受。每一种不净杂染都会在身体的某些部位产生某些感受。
这是一个实用的妙方。因为一般人无法观察心中抽象的不净杂染,像抽象的恐惧、愤怒、激情。但经由正确的训练和练习,却能很容易的去观察呼吸和感受,而这两者都直接和心中的不净杂染相关连着。
呼吸和感受以两种方式帮助我们,第一、当杂染开始在心中生起,呼吸马上就会丧失它正常的节奏,它会大叫:「注意,有些不对劲的事情已经开始了!」感受也会告诉我们:「有些事已经不对劲了。」我必须先接受这个事实,然后,经由这些警告,开始观察呼吸、感受,并且发现这些杂染很快的便消逝不见了。
这种身心现象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思想或情绪,另一面则是在身体上的呼吸和感受。每一个思想或情绪——不管是有意识或无意识——每一个心里的杂染都会立即显示在呼吸和感受里。因此藉由观察呼吸或感受,你便是间接的在观察心中的杂染,是如其本然的面对实相而非回避问题;接着杂染会失去它的力道,无法如过去一样的宰制着你,如果持续观察下去,杂染终将烟消云散,而你仍然保持着安详和快乐。
就像这样,自我观察的技巧以它的两个面向来揭示实相:外在的和内在的。之前,你总是张眼向外看,而漏失了内在的真相。人类总是向外寻求他们不快乐的原因,他们总是责备并试着改变外在的实相,由于对内在实相的无知,人们从来就不了解痛苦的原因源自内在,在他们自身的盲目反应中。
你越练习这个技巧,就越快走出负面情绪的束缚。渐渐的,心会摆脱了杂染,变得纯净了。一颗纯净的心,总是对他人充满了爱,超然的爱;对他人的失败和苦难充满了怜悯;对他人的成功和快乐充满了喜悦;面对任何情境充满了平等心。达到了这个阶段,整个生活形态会开始改变,将不会在言语或身体上去侵犯别人的安详和快乐。相反的,这颗平衡的心,不但变得安详,而且也帮助别人变得安详,围绕在这种人四周的气氛会渗透着安详、和谐和真正的快乐,也会开始影响他人。
对自身实相直接的体验、观察的技巧,就叫做内观。它是导向真正快乐生活的一种简单、直截了当的方法。
要过快乐的生活,有许多不同的要素,其中有几项是和参加本次会议的在座有关的。虽然一切想要的钱财和资产,你都有了,然而当这个世界上有千百万的人们仍为着下一顿饭而烦恼时,你怎么可能真正的享用这些福份?赚钱供你自己、家人、依赖你而活的人使用,绝对没有什么不对,但你也必须记得回馈社会。你的财富是从社会中获得的,所以你也必须加以回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我不但为自己,也为他人赚钱。在商场上另外一个快乐的观点是:不管以什么手段来赚钱,都不应该伤及或危害到他人。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以别人的安详和快乐为代价而赚到的钱,永远不会带给你快乐。真正的快乐不是资产、或成就、或财富、或权势,而是源自一颗纯净和安详的心的一种内在生命的状态。而内观就是帮助每个人达到那个状态的工具。
生活之艺术葛印卡老师讲于瑞士伯恩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平静与和谐,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乏了平静与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时常会经验到情绪上的动荡,刺激,不和谐,与痛苦;当一个人因此而受苦时,他的痛苦不会仅限于自身,他也会把痛苦传给其它人。受苦的人四周都弥漫着激动的气氛。每个接触到他的人,也会受到刺激,变得激动。当然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与自己达成平静,也与其它人达成平静。毕竟,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我们都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与其它人相处。我们要如何平静地生活呢?我们要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让其它人也能过着平静与和谐的生活?
当我们情绪激动时,为了能脱离这种激动,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基本原因,这种受苦的起因。如果我们探究这个问题,就会清楚知道,每当我们开始在心中产生任何负面的不净杂染时,我们就会变得激动。心中的负面念头是无法与平静和谐共处的。
我们是如何产生负面念头呢?再次经过探究,就越来越清楚,当有人的行为是我不喜欢时,当我看到我不喜欢的事情时,我就会不快乐。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了,我就在内心产生了紧张。想要的事情没有发生,碰到了阻碍,我也会在内心产生紧张;我开始在内心打结。终其一生,不想要的事情一直发生,想要的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种打结的过程与反应非常难解,使整个心理与身体都变得如此紧张,如此充满了负面情绪,生命变得非常痛苦。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那就是让生命中没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会发生,而所有事情都如我的期望般发生。我一定要发展出这种力量,或某人有这种力量,只要我恳求,就会来帮助我,让不想要的事情不会发生,而我想要的一切事情都会发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事事称心如意,而不会碰上任何不想要的事情。一直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所以问题来了,面对这些我不喜欢的事情,我要如何才能不盲目地反应?如何才能不产生压力?如何才能保持平静和谐?
在印度与其它国家,过去都有聪明而神圣的人研究这个问题─人类受苦的问题─因而发现了一个对策:如果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我们因而开始反应,产生愤怒,恐惧或任何负面杂染,那么我们就要立刻转移注意力到其它的事情上面。例如,站起来,喝杯水─你的愤怒就不会增加,你就可以摆脱愤怒。或开始计算数字:一,二,三,四。或开始覆诵一个字,或一句话,或某些咒语,也许是一个神明的名字,或你信仰的某个圣人;于是你的心就被转移了,在某种程度,你就可以摆脱负面杂染,摆脱愤怒。
这个对策很有帮助,很有效。到现在都还是有效。照着练习,你的心就不再激动。但是,事实上,这个对策只对于意识层面有效。事实上,靠着转移注意力,我们是把负面杂染更深入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在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会继续产生与增加同样的负面杂染。在表面上,有一层平静与和谐,但是在心的深层,有一个充满负面压抑杂染的沈睡火山,迟早会猛烈爆发出来。
还有其它探究内在实相的人,更进一步地探索下去;借着体验他们自己内在身心实相,他们发现转移注意力只是在逃避问题。逃避不是答案;我们必须面对问题。每当我们心中产生负面杂染时,只要去观察它,面对它。当我们开始观察心的任何负面杂染时,它就开始失去力量,慢慢萎缩,最后被根除。
这是一个好的对策,能够避免极端的压抑或放任。如果让负面情绪保存在潜意识之中,并不能根除掉它;如果以言语或行动表达出来,只会造成更多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去观察,杂染就会消退,我们就可以根除这些负面杂染,得到解脱。
听起来很棒,但是真的这么实际吗?对于一个平凡人而言,面对不净杂染有这么容易吗?当愤怒生起时,它很快就会征服我们,我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被愤怒控制住之后,我们就会在言行上做出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有害的事情。当愤怒过去之后,我们开始哭泣忏悔,恳求他人或神明原谅:「喔,我犯了错,请原谅我!」但是下次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又开始同样的反应。一切忏悔都没有任何帮助。
困难的是,我没有觉察到不净杂染的生起。它是开始于潜意识的深层,当它到达了潜意识的表层时,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力量,才会征服我,让我无法观察它。
所以我必须自己找一个私人秘书跟在身边,每当愤怒开始时,他就说,「请注意,老板,愤怒开始了!」由于我无法知道愤怒何时开始,我必须找三个私人秘书,全天二十四小时分成三班!如果我请得起他们,当愤怒开始生起时,我的秘书就会告诉我,「喔,老板,看,愤怒生起了!」我的第一个反应大概会是打他一巴掌骂他,「你这个笨蛋!你以为我请你来当我老师吗?」我被愤怒完全控制住了,任何忠告都没有帮助。
就算是智慧占了上风,我没有打他巴掌,而是说,「谢谢你,现在我要坐下来观察我的愤怒。」这样可能吗?当我一闭上眼睛想要观察愤怒,愤怒的对象就会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那个惹我生气的人或事。然后我就不是在观察愤怒本身了。我只是在观察那个情绪的外来刺激。这样只会助长愤怒;这不是办法。要想抽离于外在导致刺激的对象,来观察任何抽象的不净杂染,抽象的情绪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有一个人探究到了最终的实相,他找到了一个真正的解答。他发现每当心中生起任何不净杂染时,在身体的层面也会发生两种现象。第一是呼吸会失去平常的节奏。每当心中出现负面杂染时,我们就会开始加重呼吸。这种现象很容易观察到。在更细微的层面,身体内部也会生起某种生理化学的反应─生起了某种感受。每一个负面杂染都会在身体内部某个地方引发某种感受。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解答。平常人难以观察到心中抽象的负面杂染─抽象的恐惧,愤怒或贪爱。但是经过适当的训练与练习,我们很容易可以观察到呼吸与身体感受─两者都直接与心理负面杂染有关。
呼吸与感受在两方面对我们很有帮助。首先,它们就像我们的私人秘书。每当我心中生起不净杂染时,我的呼吸就会不再正常;呼吸会开始警告,「喂,出问题了!」我无法打我的呼吸巴掌;我必须接受这个警告。同样的,感受也告诉我有事情不对劲了。我收到这些警告,就开始观察我的呼吸,我的感受,于是我发现,不净杂染很快就会消退。
这种身心现象就像铜板一样有两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各种思想与情绪。另一面是呼吸与身体的感受。任何思想或情绪,任何心理上的不净杂染,都会在当时的呼吸与感受上呈现出来。因此,借着观察呼吸与感受,事实上就是在观察心理的不净杂染。我没有逃避问题,而是面对了实相。然后我会发现不净杂染失去了力量;它不在能够像以前一样控制我。如果我继续观察下去,不净杂染最后会完全消失,于是我就保持了平静与快乐。
如此一来,自我观察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实相的两种层面,内在与外在。先前,我们只是靠着肉眼观看,而错失了内在的实相。我总是从外在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我总是怪罪外在的现实,想要改变外在的现实。而对内在的实相一无所知,我从来都不知道,受苦的原因是内在的,就存在于我自己对于愉悦或不愉悦感受的盲目反应中。
现在,经过训练,我可以看到铜板的另一面。我可以觉察到我的呼吸,还有我内在的变化。不管是什么,呼吸或感受,我都学会了只是去观察它,不失去心的平衡。我不再起反应,不再累积我的痛苦。相反的,我让不净杂染现身,然后消逝而去。
只要我们勤加练习这个方法,我们就越快能够脱离负面杂染。心逐渐摆脱了不净杂染;成为纯净。一个纯净的心总是充满了爱─对于众生无私的爱;对于其它苦难众生充满了慈悲;对于其它人的成就与快乐充满了欢愉;在任何情况下都充满了平等心。
当一个人达到如此的境地时,他的整个生活模式都开始改变。他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任何扰乱其它人平静快乐的事情。相反的,平衡的心不仅为自己带来平静,也能帮助他人得到平静。这个人四周的气氛将充满了平静与和谐,因此也会影响到其它人。
学习面对内在的一切感受而能保持平衡,就能够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也保持超然。不过,这种超然不是逃避世上的问题或冷漠以对。一位内观禅修者会对其他人的痛苦更敏锐,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减轻他人的痛苦─不会带着冲动,而是在心中充满了爱,慈悲与平等心。他学会了神圣的冷静─能够完全致力于帮助他人,同时又保持着心的平衡。他平静又快乐,同时也为其它人的平静与快乐而努力。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生活之艺术。他从来没有成立或传授任何宗教,任何主义。他从来没有要他的学生练习任何仪式或典礼,任何盲目空虚的表面形式。相反的,他教导学生只要观察自然的实相,观察内在的实相。由于无明,我们不断做出对自己有害,对他人有害的习性反应。但是当智慧生起时─观察本来实相的智慧─我们就会脱离这种习性反应。当我们不再盲目地反应,当我们能够展开真实的行动─基于一个平衡的心,一个能够看见与了解实相的心,这种行动必然是正面的,有创意的,能够帮助自己与他人。
我们需要的,就是去「了解自己」─这是所有智者都会提供的建议。我们不仅要在智性的层面了解自己,在观念与理论的层面了解自己。我们也不仅要在情绪或意愿的层面了解自己,不是盲目地接受人云亦云的说法。这种知识并不足够。我们必须了解现实本来的实相。我们必须在身心现象中直接体验到实相。这样就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不净杂染,摆脱痛苦。
直接体验到自己的实相,这种观察自己的方法,就是被称为「Vipassana内观禅修」。在古印度佛陀当时的语言,passana的意思是睁开眼睛看,而Vipassana的意思是看到事物的实相,不仅是外表的模样。我们必须穿透表相,直到触及整个身心结构的最终实相。当我们体验到了这个实相后,我们才会停止盲目的反应,停止创造不净杂染─于是旧有的不净杂染就会逐渐被根除。我们就能脱离一切的痛苦,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内观禅修课程中有三个训练的步骤。首先,我们要在言行上杜绝任何会扰乱他人平静和谐的举动。我们如果在言行上继续那些增生不净杂染的行为,就无法摆脱心中的不净杂染而得到解脱。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练习中,道德规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持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使用毒品的戒律。杜绝了这些行为,我们的心才会静下来,才能够继续进行接下来的步骤。
下一步就是要练习控制自己狂野的心,训练自己的心专注于一个目标:呼吸。我们要尽可能保持注意力于自己的呼吸上。这不是呼吸练习;我们不要调整呼吸。我们只是观察自然的呼吸,观察它吸进来,观察它呼出去。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就会更为安静,不再被激烈的负面杂染所控制。同时,我们也使心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敏锐,才能开始观察自己。
头两个步骤:过着合乎道德的生活与控制自己的心,本身就非常有帮助;但是如果不进行第三步骤,它们可能会导致自我压抑。第三步骤就是要观察自己本来的实相,来净化心中的杂染。这就是内观,体验自己内在的实相,借着有系统而冷静地观察不断改变的身心现象,以身体感受呈现于内在。这就是佛陀教诲的精华:以自我观察来自我净化。
这个方法是所有人都可以练习的。所有人都面对着痛苦。痛苦是宇宙共通的疾病,因此需要宇宙共通的解药─没有派别之分。当我们因为愤怒而受苦时,这不是佛教徒的愤怒,印度教徒的愤怒,或基督徒的愤怒。愤怒就是愤怒。当我们被这种愤怒刺激而变得激动时,这种激动不是基督徒,或印度教徒,或佛教徒的激动。这种病况是宇宙共通的。因此解药也必须是宇宙共通的。
内观就是这种解药。没有人会反对道德的生活,尊重他人平静和谐的生活。没有人会反对发展对于心的控制。没有人会反对观察自己的实相,来排除心的负面杂染。内观是一条宇宙共通的道路。
以观察内在的实相来观察现实─这是在实际与实证的层面来了解自己。我们练习这个方法,就能够开始摆脱不净杂染的痛苦。从外在粗重明显的表象,我们穿透到身与心的最终实相。然后我们再超越,体验到超越身心,超越时空,超越相对领域的实相:完全解脱于一切不净杂染,一切的痛苦。如何称呼这种最终的实相并不重要;这是所有人的最终目标。愿你们都体验到最终的实相,愿所有人能解脱不净杂染与痛苦。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和平,与真正的和谐。
愿一切众生快乐
 
觉知自然呼吸
下文编译自印度Zee TV电视台四十四集,葛印卡老师开示节目之第六集,原文刊载于1999年1月份的印度内观通讯。

--------------------------------------------------------------------------------
内观禅修的目的是要根除所有瞋恨、愤怒、情欲与恐惧等不净烦恼,使心完全净化。因此,必须在经验的层面上,完全了知自己的身体、心念与心中种种不净染污,而这可以藉由呼吸之助来完成。
要了解身心的本质,你需要有一个纯净的专注对象-- 自然正常的呼吸。不要试着调息或做任何呼吸运动,也不要在觉知呼吸的同时,还不断地复诵某个字句、咒语或观想任何形象。你应该只是如实地观察呼吸。
当你开始观察呼吸,就会逐渐了解心的本质。一个真相就会变得非常清楚:这个心是如此的浮动与善变,总是不停地从一个对象跑到另一个。心到哪去了?它四处流转。即使你想要将心的所有攀缘对象全部记录下来,也办不到。但是专注的禅修者,能察觉到心其实只游移在两个领域:不是过去就是未来。当它想到过去某件事时,就开始在过去的思绪中打转,「这个发生了;而这个没有。」突然间,它又跳到未来,开始在未来的思绪中打转,「这个必须要发生;而这个不该发生。」
禅修者要观察当下的实相:客观地觉察心的本质。心一下子跑到过去,一下子又跑到未来,却从未停留在当下。但人必须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过去。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即使用全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换回过去片刻。同样地,人也无法活在未来。只有等到未来变成现在,才能活在其中。因此,人既无法活在过去,也无法活在未来,必须活在当下。但是心却一直尝试逃往不可得的过去或未来。因为还没有学会如何生活,还没有学得生活的艺术。
生命只有在当下才真正是活的。因此,这个修行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发展对当下实相的觉知:气息从鼻孔吸进或呼出。气息可能通过左鼻孔或右鼻孔,或是同时通过两个鼻孔。你可能会发现在观察了一次或两次呼吸后,心就跑掉了。那就微笑地接受这个事实,重新专心于呼吸。心会一再地跑掉,而你就持续回来觉知呼吸。
这并不表示你学了这个方法就要完全忘掉过去,或不为将来打算。喔!不是的。当你学会了活在当下的生活艺术后,不仅在需要时可以轻易地回想起过去,而且能更有效率地对未来做出更佳决定。
你必须改变心不断流转于过去或未来的习性。你必须训练心活在当下。当你持续修行,就会察觉到心不断地在念头中打转。哪些念头呢?禅修者会看到只有两种念头:不论心流转到过去或是未来,所生起的念头不是愉悦的就是不愉悦的。
要像科学家一样地探究内在的实相,在经验的层面上了知实相。你会发现每当过去或未来愉悦的念头生起时,你就会觉得很愉快。而每当过去或未来不愉悦的念头生起时,你就会觉得很不愉快。
当过去或未来愉悦的念头生起,而感觉畅快时,心的一部份就开始反应,「喔,真好,我要更多这种感受,我要更多这种感受。」然后这种「要、要」的习性就会一直持续。同样地,我们也会发现,只要过去或未来不愉悦的念头生起,那么「不要、不要」的习性就会一直持续。这种「要、要」的习性,印度古语称为raga(贪爱);而这种「不要、不要」的习性,则称为dosa(瞋恨)。人们不断地在心中生起这些贪爱与瞋恨的念头。过去或未来愉悦或不愉悦的念头,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不断造成贪爱或瞋恨。
有时心中生起的一个念头还未灭去,另一个念头又生起了,而在那个念头还未灭去之前,第三个念头又生起了。念头不按顺序或常理地生起灭去,这样的心理行为通常被认为是疯狂的征兆。
例如:
有人将食物送给一个饿了好几天的疯子吃,这个疯子因为很饿,所以看到食物非常高兴。当他拿起食物要吃时,心中生起了另一个念头--「我现在在浴室,我是来这里洗澡的,这是一块香皂。」然后他就开始拿食物往身上擦。这时,另一个念头又生起了--「站在我面前的这家伙是我的敌人,他是来杀我的,在他杀我之前,我得先把他杀了。但是我要怎么杀他呢?这里有手榴弹,我只要往他身上丢,他就会被杀死。」所以,这个疯子就把所有的食物都丢出去。像这样的人就叫疯子。
敏锐的禅修者会发现自己的心也是充满了虚幻、无明。印度古语将此称为moha (痴)。而这种不断产生贪、瞋、痴的习性,使得心不快乐且焦躁不安。你尝试在心的表层保持觉知并避免生起贪、瞋。有时候你也许觉得心的表层已变得很清明,并且不再产生贪、瞋、痴。但这只是心的一小部分而已,心的更大部分,在深层中,仍随时不断地生起贪、瞋、痴。心的所有不净烦恼都是因为心中这些囤积的不净染污而生起的。心的较深层面无法从这个强烈的贪、瞋、痴习性中解脱。
也许一整天之中只有片刻,你能够完全活在当下,而不是在过去或未来。心完全专注在呼吸,当下的实相。没有虚幻,也没有无明。对于吸进的气息不生贪爱,对呼出的气息不生瞋恨。只是客观地观察气息进出鼻孔,不起反应。这时候,心是完全纯净的,毫无贪瞋痴。这个意识层面的纯净时刻对于囤积在内心深层的不净染污,有强大的作用。内在所囤积的贪瞋痴之火正在闷烧,你已将厚厚的灰烬覆盖其上。"Bhasmacchanno va pavako" 佛陀说这就像盖上灰烬的炭火,虽然表面上看来火已灭了,但深处仍有不净仍在燃烧。内在炽热之火和外在片刻纯净清凉的碰触,就像正反力量的碰触,产生了爆炸,像是内在火山的爆发。这些根深蒂固的不净染污浮现到表面,并且展现为各种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不舒服,像是腿痛、头痛、或是恐惧、焦躁不安。虽然看起来像是问题,但其实是禅修进步的征兆。当你切开脓?时,里头的脓一定会流出来。同样地,当你开始对心进行开刀手术,深层的污秽脓血就会从伤口流出来。虽然过程并不好受,但这却是能让脓血流出,清除内心不净染污的唯一方法。只要你不断地正确用功,所有这些困难都会渐渐减轻。
当你用一小瓢水浇在烧红的炭火上时,就会有反应,会有「chung」的声音,当你继续浇冷水时,就会继续听到「chung」的声音,直到整个火炉的温度变得和水温一样时,这个声音才会停止。这时,即使继续浇水也不会再有声音了。同样地,当纯净之心的冷水浇在内心不净染污的炭火上时,也会产生爆炸,因此使得禅修者感到烦乱不安。这也是为什么你得到禅修中心,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学习这个方法的另一个原因。
如果按照禅修中心老师的指导来练习,那么你就学会在任何状况下都能保持平等心。当你学会持续保持心的平稳,那么心也会越来越纯净。禅修的目的就是要净化心,纯净的心带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解脱。
每日禅修的重要性
本文取材自葛印卡老师于2000/10/8对五千名大学生的开示,地点在印度那格玻尔的格劳大学University Ground, Nagpur)。

--------------------------------------------------------------------------------
亲爱的正法子女:
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禅坐修习纯正的法。
共修是很重要的。
Sukho buddhanam uppado.
有佛出世是快乐的。
Sukha saddhammadesana.
正法的传授是快乐的。
Sukha sanghassa samaggi
修行者齐聚是快乐的。
Samagganam tapo sukho
一同禅修是快乐的。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降生在印度并传授纯正的法,为世界带来极大的幸福。人们遵照他的教导,过正法的生活,也开始一起禅修,就像我们今天所做的一样,这是无可比拟的快乐。独自禅修可以使我们从染污不净中解脱出来,享有真正的快乐。然而这么多的正法子女在一起禅修,其它禅修者的力量,可创造出充满正法波动的有力氛围,使弱者得以强化。因此,可能的话,每周至少要有一次的集体共修,若有人这一周的修习变弱,可藉共修重新获得力量,以面对下一周的生活起伏。
藉由每日早晚的一小时禅修、每周的集体共修和每年至少一次的十日课程,以发展出面对人生各种情境的力量,也确保我们在正法的道路上得以持续前进。不只是在家修行者面临很多困难和障碍,曾有出家人告诉我说,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规律地打坐,但我们必需排除万难,坚持每日的早晚静坐。
为了保持身体强健,避免衰弱和生病,我们做瑜伽、慢跑或散步等各种运动。同样的,我们更需要保持心的强健。心更为重要,更不应该衰弱和生病。内观就是心的运动,早晚的静坐禅修让我们的心保持强健,绝不是浪费时间。我们活在复杂而压力大的社会,如果心不够强健,很容易会失去平衡而变得不快乐。没有机会接触正法、学习禅修的人是不幸的。但如果学到了而没有好好的运用就更加不幸了。获得了无价的珍宝却弃之如敝屣,还有比这个更不幸的事吗?
人身难得,只有人类才拥有从内心深处自我净化的潜能,其它动物、鸟类、爬虫类、昆虫及低等生物都办不到。即使是人类,也必需学到正确的方法才办得到。生而为人,又能学习到这美妙的方法,也在使用后得到了益处,却中断了修习,这是多么的不幸!破产者找到了宝藏,却放弃它而再度一文不名,饥饿者得到美食,不去享用而依旧挨饿。病患找到良药,却不服用,而无法解除病痛,真是非常的不幸。我们不应犯这种错误。
有时学员会对我说:「我停止了每日的禅修,怎么办,实在是太忙了」,这真是差劲的借口,食物不是每天都要吃三到四次的吗?我们不会说:「实在太忙,今天没有时间吃饭」。每天早晚静坐能使心强健,而心的强健比身体更为重要。如果我们忘了这点,就是在伤害自己。永远不能犯这种错误。即使真的太忙,我们还是要修习。能每天在固定的地点和时段禅修是比较好的,即使不行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24小时之内要有两次的禅修。在特殊的情况下,无法以闭目静坐的方式独自禅修,那我们就像常人一样,眼睛张开坐着,但注意力要向内,不要把禅修变成作秀,旁人并不需要知道我们在禅修。这种方式的效果或许比不上正规的禅坐,但至少能使心平静和增强一些。总而言之,只要缺乏固定的修习,心就会变弱。羸弱的心使我们屈服于产生贪瞋的旧有习性,使我们痛苦。
我们得生而为人,并接触到殊胜的正法,藉由实际的获益也培育了一些信心。但是,却中断了修习。千万不要大意。每日两次的禅修不是为了任何人,「老师这样说,我们就照做」。这并不是为了老师的利益,而是为你自己好。这是多么殊胜的方法,当一个人开始觉知到身体的感受时,已经开启了解脱之门。一个人不能觉知到身体感受,是不幸的;解脱之门没有为他而开。我们进一步学习如何对感受保持平等心,不仅是开启解脱之门,而且进入了大门,迈向完全解脱之道。
修习内观使我们在身体的各部位体验到种种不同的感受,并且保持平等心。有智慧的禅修者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它的好处。走在正道上的每一步都将使我们更接近最终的目标。努力不会白费,耕耘必有收获。对感受缺乏警觉使我们走在痛苦的道上。由于无明导致的盲目习性反应只会带来痛苦,极深的痛苦-dukkha-samudaya-gamini-patipada。觉知感受并保持平等心会将我们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对愉悦的感受以贪爱反应,对不愉悦的感受以厌恶反应,这是痛苦的束缚。此即佛陀所证悟的内容,即佛陀的教导。
当死亡降临的时刻,某种感受会生起。如果我们没有觉知而生起瞋恨,我们将会坠入恶趣。好的禅修者能对死亡时刻生起的感受保持平等心,因此能投生善趣。这就是掌握未来的方法。死亡随时会来,不会在我们指定的时刻到来,因此我们随时都要做好迎接死亡的准备。内观不是一般的技巧,它是可以使我们超脱生死轮回的无价珍宝,不但对此生有益,也将利益来生,导向完全的解脱。
「可是我没有时间,我有太多的事要做」,别用这样的借口糟蹋了无价之宝。日常生活中只要感到悲伤、失望、枯燥乏味,这个方法都能帮助我们。只要觉察到:「此时此刻,心中有悲伤、失望、枯燥乏味」时,就开始观察呼吸或感受。外在的原因并不重要。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 感受伴随着「法」生起。
所有在心中生起的事物都叫「法」(dhamma)。任何「法」生起,皆会伴随着感受,这是自然的法则。身和心是相互影响的。不净杂染在心中升起,身体就会有某种感受。此刻升起的感受必定会连结到心中的不净杂染。这是佛陀的开示。要练习觉察到心中有不净杂染就去观察身体的感受。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重复不断地彻底练习,了知到任何感受都是无常的;因此相关的不净杂染也是无常的,它能持续多久呢?我们观察感受同时也观察杂染能维持多久。它将变弱然后灭去,就像小偷潜入屋中,发现主人在家,赶紧逃走。以「忿怒」为例,当忿怒因为某种原因而生起,我们了解到:「喔,此时此刻心中有怒气,让我来观察看看身体有那些感受」,造成忿怒的原因并不重要。我们只是观察感受并了知它的无常本质。忿怒也是变化无常的,这个本来会增强并完全宰制我们的忿怒,将逐渐减弱而最终灭去。这个方法是多么的奇妙,可以运用在对付任何不净杂染:情欲、自大、嫉妒、恐惧等等,不再为其压服。现在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学会了生活的艺术,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接受事实:「杂染生起了,让我来面对这个敌人,让我来看看身体发生了什么事。它是无常、无常、无常。」敌人将会越来越弱最终离去。一生中,不净杂染会一直出现,有时候是由于这个原因,或许是那个原因。当你从所有的不净杂染中超脱出来,你就是完全解脱的圣者,一位阿罗汉。当然,此时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我们找到了以感受为工具的有效武器来应付日常生活的种种挑战。我们终生都不会被这些敌人打败,临死前又怎么会被打败呢?永远不会被打败。我们才是主宰者。这个方法就是让我们成为自己内心的主人。
我们学会了生活的艺术,生活中怎么会有忧悲苦恼呢?忧悲苦恼的成因是内心的不净杂染,而不是外在的其它原因。当外在发生了任何事件,我们不生起任何不净杂染,我们得以免于受苦。只要产生不净,就必定受苦,我们要为自己所受的痛苦负责。不如意的事件会一再发生,只要我们足够强壮而不产生任何杂染不净,必然能保持快乐平静。我们不会去伤害别人,我们只会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每一位禅修者都应了解,唯有透过经常性的练习,才能终生快乐祥和。所有内观修习者都应明白,他们得到一个无价之宝。
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祥、解脱。
智慧的觉醒
原文刊载于1995年8月份的印度语内观通讯
葛印卡老师讲

--------------------------------------------------------------------------------
让我们从无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吧!从无明之中解脱出来,其实就是从此生之苦(dukkha)及未来生死轮回之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有了无明,才让我们沦落此生与未来生生世世的痛苦之中。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昏沈、掉举、愚痴的现象。因为无明,所以我们不断新产生心的习性反应(sankharas),而我们的心也因不断生起的负面反应而受到染污。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如何地深陷贪瞋的桎梏之中;也不知道因为自己的无明,已将这些束缚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警觉与专注的心,就可以根除无明。如此,心的习性反应就不会像雕凿在岩石上的刻痕般,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也就不会被贪嗔的枷锁牢牢束缚。心的这种具有了解的觉知特质,就叫做智慧(panna),而智慧能彻底根除无明。
我们练习内观就是为了培养洞察力,并且让智慧觉醒。
Yatham care: 走路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Yatham titthe: 站立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Yatham acche: 坐着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Yatham saye: 躺卧时,我们要保持觉知。
无论是处于睡眠或清醒中,或是日常所有行住坐卧状态下,我们都应当随时保持觉知与专心,而且在所有举止行宜中,都应该保持觉知。
Paccavekkhitva paccavekkitva kayena kammam katabba.
要对所有的身体行为保持全然的觉知。
Paccavekkhitva paccavekkhitva vacaya kammam katabba.
要对所有的言语保持全然的觉知。
Paccavekkhitva paccavekkitva manasa kammam katabba.
要对所有的心理行为保持全然的觉知。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身、语、意一切行为;并且应该谨慎检视每一个行动。
然而,这样的觉知,应该是智慧的觉知。也就是说,在觉知的同时,我们应该亲身体验智慧的三个特质:所有的现象,都具有无常、变化的本质(anicca);所有无常的现象都是苦(dukkha);所有无常、会生起苦的现象都没有实质,亦即,他们不可能是「我」、「我的」或「我的灵魂」-- 无我(anatta)。
当我们自身体验了这个真相后,才会明白对这一切无常现象生起贪、瞋、执取与厌恶的反应是多么无知啊。因此,对所有无常变化的现象,就只保持觉知以及不执取。这就是内观(Vipassana)。这种藉由亲身体验而来的智慧,才能破除我们的无明。
各位修行者阿!唯有去除无明,我们才能安详、快乐、解脱(nibbana)。
智慧的本质
原文刊载于1995年8月份的印度语内观通讯
葛印卡老师讲

--------------------------------------------------------------------------------
智慧是什么?智慧的意思就是正见。仅仅认识表层明显的真相并非真正的智慧。为了洞察究竟的实相,我们必须从表层的实相穿透到深层的实相。
就像小孩子只会把珍贵宝石当作是光彩夺目的石头。但是经验丰富的珠宝商,却能以专业的眼光检识宝石的优劣,以精准地估算它的价值。同样地,有智慧的人不会只从表面去检视,而是以智慧洞见深入,确实地觉察每个状况表面下的微细实相。这种在所有状况下都完全了知实相的能力就是智慧。
智慧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闻慧(suta-maya panna),就是听闻而来的智慧 ;第二种是思慧(cinta-maya panna),就是在听闻某种说法之后,加以考虑及分析其是否合理的智慧。
这两种智慧虽然不能说全然无用,但终究只能算是借来的智慧,通常这样得来的只是理性的知识,并不会带来持久的利益。
第三种是修慧(Bhavana-maya panna),是修证而来的智慧,就是基于我们对自身感受的体验所亲身了悟的真理。这种智慧是由直接体悟而来,因此能带来真正的利益。
要开展修慧,就必须持守戒律(sila道德修养)和修习正定(samadhi心的专注)。唯有借着正定来使心变得专注,才能如实地了悟真理 (Yatha-bhuta nana-dassana 如实知见) 。
Samahito yathabhutam pajanati passati: 发展了正定的人如实地了悟真理。
这种如实知见的能力,就是「内观」--意思是,「以一种特殊方式观察事物」。通常我们只会注意到表面所呈现的实相,就像小孩子只看到宝石外表缤纷夺目的色彩。而要能真正洞见内在的实相,我们就需要有珠宝商专业锐利的眼光--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观察方法。这种特别的观看就是内观;这就是修慧,也就是以内观的修持来培养智慧。
要觉知表层的实相是很容易的,但是要觉察内在微细的实相就必须要有内省观察。唯有在自身之内,我们才能洞见、观察与体悟内在的实相。
为了体悟内在的实相,我们应该勤修佛陀在大念住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所说的四种觉知。修持身念住(kayanupassana),就是全然专注地观察自身运作的过程,而观察呼吸的进和出就是身念住的一部份。因为观察自然的呼吸,会让我们觉察到身体每一部位的感受。
只要勤奋地练习,慢慢地我们就会觉察到身体每一部位粗重或微细的感受。它可能是愉悦的、不愉悦的,或是不苦不乐的感受,我们要不执取地观察这些感受,这就是修持受念住(vedananupassana,观察身体的感受)。观察不断生起的各种心(citta),就是修持心念住(cittanupassana);以及修持法念住(dhammanupassana),就是观察各种心理内含。
我们着重受念住的修持,因为它与其它三者都有直接的关连。Vedana感受是由心去觉察,但是在身体上体验。只要我们心中有任何不净染污,身体必然会产生某种感受。因此,只要我们勤于受念住的修持,其余三者也会自动地增进。
透过这种以感受为观察对象的内观修习,我们得以随时观察到身心(nama-rupa)真实的本质。渐渐地,我们就会了解身体只不过是由一堆不断生灭变化的微小次原子粒所组成;而这些次原子粒又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合而成。
我们唯有透过专注的正念才能觉察到这种不断变化的身心之流。观察身心的变化,让我们体悟到无常(anicca)与苦(dukkha)的本质,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无我(anatta)的实相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楚。我们也开始了解到身心之流并非具体的实质。而且在这身心之流中,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或是可以称做是「我」、「我的」,或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我们就是用这个方法开始学习不执取地观察身心之流。我们越能深入觉察微细的感受,我们就越能让自己不执取。只要有执着,我们就无法如实而客观地观察感受,但是透过内观练习而得到的智慧,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执着越来越微弱,而且我们也能更加如实客观地观察感受。
就像我们提着一盏灯走进漆黑的屋子时,黑暗就会立刻消失;因为光已经使整个屋子明亮了起来,我们也能清楚看见屋内所有东西。同样地,智慧的光亮会去除无明的黑暗,使我们能清楚地看见究竟的实相。
藉由持续的练习,我们将会经验到最深层苦的实相--这个无法满足的心是如何不断地被贪爱渴望所染污;这种渴望又是如何的永不餍足--就像是个无底洞,不断地消耗我们所有的精力去填满它。我们也体悟到对自我执着的痛苦--我们是如何执着于「自我」、贪爱与各种见解,这些都让我们不断地被束缚着,并且沈沦在痛苦之中。当我们了解了苦及苦的根源之后,也将体悟到唯有走在这条神圣的道路上,才能将造成苦的贪爱摧毁,而得以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只要我们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前进,我们就能从所有痛苦之中解脱,证得涅盘。
经由内观的练习,我们的智慧也会不断地增长茁壮,而得以根除所有的错觉、幻象、愚痴与无明。由于我们的心不再受到虚幻所蒙蔽,因此,事情的真相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楚。当智能增长,道德(戒)也会变得更纯净;心中所有不净杂染也得以净化。只要我们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精进,终将会达到圣者(ariyas)的纯净状态,而体验到涅盘的喜乐。
由内观而得的快乐是超越所有快乐的。不论是粗显的愉悦感受,或是极细微的特殊愉悦感受,都无法带来持续的快乐。因为所有快乐结束后,接着就是痛苦。而所有现象都只是暂时的,它终究一定会改变的。当愉悦的经验结束了,心就会一再渴望得到,因此,贪爱只会带来痛苦。唯有恒常不变的,才是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习于保持完全的客观观察?,那么即使观察的对象不断地变化,我们的觉知力也不会受到动摇。既不会因为经验到感官或出世间的愉悦而兴奋不已,也不会因为它们的灭去而哭泣。不论在何种状况下,我们都只是客观地观察着,就像是一位看戏的观众般。当我们观察到心的深层,即使是最微细的感受,也都具有相同的变化本质时,就会发展出了悟无常实相的正见。因此,我们必须以同样客观全然不偏的心来观察所有变化的现象,以纯净无染的心,如实观察当下呈现的无常变化的现象--这就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的境界称为现法乐住(ditta dhamma sukha vihara)。
来吧!让我们以内观修持来增长修慧(bhavana-maya panna)。我们要从贪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要再让贪爱造作出种种的烦恼不净。开展智慧吧!让我们获得解脱与真正的满足、真正的快乐。
努力救渡自己
本文节录自葛印卡老师在内观三日课程中,第二天对旧生的开示。

--------------------------------------------------------------------------------
虽然心的表层一直玩弄着思考、想象、梦想与建议等游戏,但内在深处,心始终是自己业习的俘虏,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仍旧不断地对感受做出习性反应。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心就会起贪爱的习性反应。如果是不愉悦的,就会起嗔恨的习性反应。
佛陀的觉悟之道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根源。除非我们能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否则我们只是知识上的了解,只能净化心的表层。只要树根健壮,整棵树就能获得充分的养分。同样地,我们也得从问题的根源着手。这就是佛陀的觉悟之道。
佛陀所教导的正法,八正道--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之道--并不是要建立崇拜仪式或教条信仰。正法是一条实修的道路。走上这条正法之道的人,就能到达心的最深层,将所有的痛苦根除。
那些已经真正解脱的人都知道深入心的最底层--进行心的开刀手术--必须靠自己独自完成。其它人只能以慈悲的心念来引导你,或在这条道路的旅途中帮助你;但没有人可以将你扛在肩上说:「只要你顺服我,我就会把你带到最终点,我会帮你做任何事。」
自己的束缚枷锁及自己所造成的不净染污都得由自己承担,而不是别人。因此,唯有你自己才能净化自己的心,以及破除所有的束缚,其它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完成。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实修。而所谓应持续地保持觉知,意味着你必须以伴随智慧的觉知,实际体验到身体感受的生起与灭去。正是这种对无常的觉知-觉知各种感受的生灭-才能净化你的心。
只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这事实并无法带来帮助。你可能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迟早都会灭去。而所有的生命也终将回归死亡,这就是无常。」你可能正确无误地了解这个道理,但却不曾亲身体验过这个道理。唯有你亲身去体验才能帮助你净化你的心,从自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佛陀时代,印度所用的「体验」这个字就是「受」(vedana),也就是透过经验去感觉,而不只是知识上的了解。而且,唯有觉知身体的感受才可能真正地了解这个道理。
你必须亲身体验无常(Anicca)。如果你从未体验过无常,那么它就只是一种理论罢了。佛陀对理论是毫不感兴趣的。即使在佛陀之前,以及佛陀在世时,已经有许多老师教导有关宇宙无常的道理,所以这一点都不新奇。佛陀新教的是对无常的体证;因为唯有在自己身体的架构内体验到无常,才真正开始清除你内心最深层的不净烦恼。
对于那些已经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破除心中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藩篱。即使现在意识表层的心已经可以感受到那些原本只有深层无意识的心所能觉知的感受,仍旧无法帮助你。佛陀要你采取的第二个步骤就是:改变最深层的心的习性反应。
达到能觉察感受的这个阶段已是非常好的第一步,但是心的习性反应模式依旧存在。当你觉察到不愉悦的感受时,如果还继续不断生起「喔,我得去除掉它」的习性反应,这是不会有帮助的;如果你开始觉察到全身有一种微细振动的愉悦之流,而你又有了「啊,太美妙了,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现在终于找到了!」的反应,那么你就是完全不了解内观。
内观并不是一种愉悦或痛苦感受的游戏。你这一生一直都是如此地造作习性反应,而且累劫累世以来都是如此。现在藉由内观修习,你开始增强这种习性模式。每当你感觉到不愉悦的感受,你就起嗔恨的习性反应;或每当你感觉到愉悦的感受,你就起贪爱的习性反应,跟以前一样的反应。内观并没有帮助你,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内观。
只要你再度以过去的业习造作错误的习性反应,那么就观察自己究竟要多久才会觉知到:「看吧,我正对着不愉悦的感受生起嗔恨;看吧,我正对愉悦的感受生起贪爱。这不是内观,习性反应并不能帮助我。」
你应当了解这是你必须做的事。如果你还不能百分之百做到,那并不要紧。只要你持续了知,并且不断尝试去改变旧有的习性,你就不会受到伤害。那么即使你仅有极短暂的时间从自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你就已经在进步了。
这就是佛陀要你做的事:修持八正道。持戒能让你走向正定。无法守戒的人,是不可能到达最深层的实相。当你已能逐渐主宰自己的心,当你开始有智慧了解到不守戒会带来严重伤害时,就会培养出戒。你从经验层面上发展出的智能有助于正定,从经验层面上发展出来的正定又会帮助你持戒。如此一来,坚决的持戒有助于坚固正定。坚固的正定则会使你更有智慧。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你也会在这条正道上不断地进步。
从佛陀当时到现在,印度有许多的修行技巧。修行者因修持而感受到全身细微的振动,此时坚实的身体完全消融。但事实是,可体验到的最细微振动,仍是身心范围内的现象。生起、灭去、生起、灭去的现象;这仍旧在无常、不断变化的范围内。
过去有些禅修者曾试着赋予这种微细振动的经验某种哲理,当他们体验到除了波动没有别物的阶段时,他们就主张:「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此种不可思议的能量,这就是神的力量,我已经经验到这股力量了,所以我与神力同在。既然整个宇宙都是一体的,众生也都是神,那么我怎能有任何偏爱或歧见呢?」这虽然也是正面的态度,但这只能在表层上有所帮助而已。
事实上,即使再细微的振动也仍旧不离身心的范畴;并非超越身心的最终实相。因此,所有的哲理论述,或许有其正面的意涵,却无法使人解脱。你必须与实相同在:一切都只是无常变化的振动之流罢了。这样的体会,才能除去我们对感受早已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
不管你经验到任何感受--愉悦的、不愉悦的或不苦不乐的感受--你都应该将它们当作是工具。这些感受可以成为你解脱痛苦的工具,帮助你了解如其本然的实相,但它们也可能变成增加痛苦的器具,你不应让好恶掩盖了这个问题。实相就是:感受生起,然后灭去;它们都是无常的现象。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都是一样的。当你开始了解到,即使你经验最愉悦的感受,也仍旧是苦(dukkha) 时,那么你已离解脱越来越近了。
现在就来了解为什么乐受也是苦的道理吧。每当你生起愉悦感受时,你就开始贪爱这种感受。这种贪着于愉悦感受的习性已持续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也因为这样,你才会有嗔恨。贪爱与嗔恨就像是铜板的两面,当贪爱越强烈时,嗔恨必定也会越强烈。而所有愉悦的感受迟早都会变成不愉悦的感受,所有不愉悦的感受会变成愉悦感受;这就是自然的法则。当你开始对愉悦感受产生贪爱时,其实你就在招揽痛苦了。.
佛陀的教导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让我们无法看清实相的坚固障碍。在真实的层面上,除了波动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们却依旧感受到坚实。例如,墙壁是固体,这虽然是事实,但却只是外表的实相。最终的实相是,所谓墙壁只不过是一堆次原子粒的波动罢了。我们必须透过正确的了知,将表面及究竟的两个实相结合起来。
正法帮助我们了知实相,使我们得以从习性反应中解脱出来,并且了解到贪爱及嗔恨只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也让我们变得更实际:「看吧,除了有究竟实相,也有表面的实相,那是一种事实。」
深入心中最深层,来使自己解脱的过程,虽然都得靠你自己去完成,但你仍必需做好与家庭及社会融为一体的准备。要衡量你内心中的慈悲与善意是否有所增长,就看你是否将这些特质散播在你周遭的人身上了。
佛陀要我们从内心的最深层解脱。然而,除非我们了解无常、苦及无我这三个特性,否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的心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受制于习性反应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一层一层地向内净化,直到整个心都不再生起任何习性反应为止,然后这种纯净就会变成一种生活的方式。你也不需要像你在这里禅坐一小时结束时,那样特别地修习慈悲观(metta)。以后,慈悲与善意会变成你生活的一部份,随时随地都充满慈悲与善意,这就是你所要达到的目的与目标。
解脱之道就是努力在内心深层用功。虽然提供自己好的心灵启发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除非你能改变内在最深层的盲目习性反应,否则你仍然无法解脱。除非彻底改变内心最深层的习性反应,否则任何人都不可能解脱。而内心的深层会不断地与身体的感受接触。
我们必须分解、剖析及破除整个结构才能了解身与心的关连。如果你只在心这方面努力,却忘了身,那么你就不是在修持佛陀的教导。如果你只在身体这方面努力,却忘了心,那么你仍旧没有正确了解佛陀的教导。
一切在心中生起的念头都会转变成某种物质,也就是某种生理上的感觉。这是佛陀所发现的实相。人们早已忘了这个只能经由正确修持所了知的实相。佛陀曾说过:「心中生起的一切事物都会在身上产生感受(Sabbe dhamma vedana samosarana)」。
佛陀用 asava 这个字来说明这种现象,它的意思是流出之物或者麻醉。假使你产生愤怒,便启动了某种生化之流,那会带来非常不愉悦的感受。而由于这些不愉悦的感受,你又产生了愤怒的习性反应。也就是说,当你变得愤怒时,染污(有漏)之流也变得强烈,伴随着某种生化分泌而产生了不愉悦的感受。因此你越愤怒,有漏之流就越强烈。
同样地,当激情或恐惧生起时,也会在血液中产生某种特殊的生化物质,接着恶性循环便开始了,并且不断地重复。在我们内心的深层一直存在着一种染污之流,一种麻醉,但由于无明,我们早已被此种特殊的生化之流所陶醉。虽然这让我们深陷痛苦,我们却耽溺于此:一而再地贪求。因此我们又不断地生起更多的愤怒、更多的激情、更多的恐惧。我们早已被心中生起的一切不净杂染所迷惑。当我们说到有人对酒或毒品上瘾时,实相并非如此。没有人会对酒或毒品上瘾。真正的实相是,人们只会对酒或毒品在身体上所产生的感受上瘾。
佛陀教导我们如何观察实相。只要我们以此种了知来观察身体感受的实相:「无常、无常,这就是变化无常。」那么一切贪爱执着都会消失。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不再起习性反应了。
正法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科学,而且如此的真实--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自然法则。不论是佛教徒、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也不论是美国人、印度人、缅甸人、俄国人或意大利人--都不会有任何的不同;人就是人。正法是身与心互动的纯科学。不要让它变成某种宗派或哲学信仰,因为这样做是毫无帮助的。
佛陀这位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经由自身的努力,发现到身与心的关连。为了解开这个实相,他找到了超越身与心的方法。他体证实相,不仅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求知欲,而是要找寻解脱痛苦的方法。在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每个国家,以及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存在着这么多的痛苦,而觉悟者已找到了解脱痛苦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得靠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当家庭中每一位成员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快乐、安祥与和谐。当整个社会、国家,以及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到那个时候,整个世界就会一片祥和。
然而,这个世界并不会只因我们如此期望就能和平:「我如此热烈地鼓吹,将为这世界带来和平。」我们绝无法透过鼓动获得和平,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当我们变得激动不安时,我们已失去了自身的安祥。不要激动不安,要净化你的心。如此你的所作所为才能为宇宙增添安祥与和平。
净化你的心:如此才能停止伤害他人,并且开始帮助别人。因为当你努力让自己解脱时,你将会发现你已开始帮助别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一个人的解脱变成很多人的解脱--逐渐扩展到周遭每个人。不过没有魔术也没有奇迹,你必须为自己的安祥而努力,而你也会发现你已开始使得周遭的气氛越来越安祥了,不过你得正确地努力才行。
最伟大的奇迹在于你能改变内心根深蒂固的习性反应,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世上的一切再也没有比这个奇迹更伟大的了。迈向这个奇迹的每一步都是健康的一步、有帮助的一步。所有其它外在的奇迹都只是束缚罢了。
愿你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束缚中解脱出来。愿你们享有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从不当习惯中解脱
S. N. Goenka
(葛印卡老师于1989年在法岗(Dhamma Giri)「内观帮助戒瘾与健康」研讨会的闭幕演讲。)

--------------------------------------------------------------------------------
朋友们,你们都参加了这一次的内观十日课程。这是 patipatti,是法 (Dhamma)的实修层面。如果没有法的实修经验,理论层面也很难清楚了解。当然,不用期望在十天内就非常深入的体会法,但是你应该可以约略了解这条道路,对于自然法则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我不断的强调这个法指的不是佛教宗派的法,不是印度教的法,不是耆那教的法,不是回教,基督教,或拜火教的法。法就是法。如同佛陀就是佛陀。不仅是哪一个人成了佛陀。任何得到完全解脱的人都是佛陀。
什么是完全的解脱呢? 完全的解脱,指的是经由直接的经验,彻底明了最究竟的真理。当一个人完全解脱了,这个人并不因此就得成立一个教派,或是宗教。这个人只是说明了他亲身体验到的真理,每一个人都能明了的真理,也是能让人脱离所有痛苦的真理。
普遍共通的法 —缘起法则. (Yo paticca samuppadam janati so dhammam janati; yo dhammam janati, so paticca samuppadam janati.) 佛陀清楚的告知众人:懂得缘起法则的人就懂得法,懂得法的人就懂得缘起法则。缘起法则从来都不分派别。它不是只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团体,特定的阶级,特别的肤色,某个国家,或是只发生在某一个时间或某一个年代。这个法则是普遍共通的,没有差异,也没有区别。自然法则是这样的,任何人一旦在心里生起负面情绪,心就会影响物(身),身体这物质架构内产生的反应,便让你情绪激动,使你非常不快乐,非常痛苦。
你可能自称是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徒,耆那教徒,或是佛教徒。你可能自称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斯里兰卡人,缅甸人,或是美国人,俄国人。但只要负面情绪在你心中生起,自然的法则就是,你势必会痛苦。没有人能帮你从痛苦中解脱。然而,如果你心中没有生起负面情绪,你会发现你就没有痛苦。一个没有烦恼的心,纯净的心,自然而然的充满了慈爱,充满了悲悯,充满了共鸣的喜悦,也充满平等心(也就是慈悲喜舍)。
如果有一种练习,一个技巧,或一条路能让我们改变心的习性模式,让心纯净起来,将那些负面情绪,烦恼通通冲洗干净,那么照着修行的人自然能脱离痛苦。一个人叫什么名字,属于什么族群都没有关系。法则就是法则,是普遍共通的法则。
这就是佛陀所觉悟的,也是他教导众人的道理。佛陀从不对某一种哲学有特别的兴趣。大部分的时候,哲学是由那些玩弄想象力或智力游戏的人发明出来的。哲学也会由那些在正道上走了几步的人发展出来,他们从那些经验整理出了一种哲学,然后他的信徒们便盲目信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教派-这是由想象、智力游戏或仅有部分实相经验而创造出来的信念。任何觉悟的人都会了解这些的。所以,他并不会因自己已彻底了知或完全解脱就坚持人们得接受他所说的一切。你必须亲自体会真理,而这里提供的就是能让你亲身体验真理的过程。你已开始走在这条正道上,对于你亲身体验到的一切,你都要接受,并且一步一步地,以开放的心,继续在这条正道上体验更深的真理。
正道已在你的面前,就向前迈进吧! 当然,有些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要掺杂任何的想象;也不要混杂其它的技巧,或尝试以你原本的宗教信仰来解释实相。否则这个方法是不会有效的。
你只要持续不断地观察这个如其本然的实相,并了解它的本质与特性。然而,唯有感官根门与外界接触时,你才能经验到外在整个世界的实相,因为只有身体架构内的实相,能直接经验。现在你已经开始体验到你身体架构内的实相了。虽然,前面我已经说过,不要期待在这十天当中,就想要完全了知这个自然的法则,但每一位来此体验实相的学员,只要能以开放的心胸来练习,至少就能知道这条实践真理的正道。
在这十天当中, 你们已经可以确信这个技巧是对的:只要在这条正道上继续前进,那么你们就能体验到身心更细微的实相——身与心的互动,以及彼此间如何相互影响;而这整个过程与任何宗派或信仰并不相关。你们已经开始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地分解、解剖、瓦解、消融及分析,不只是在知识的层面上而已,而且是在实际经验的层面上来检视实相。你已经在这条正道上踏出了一小步,并且开始了解什么是心(nama),什么是身(rupa)-物质。 当你继续前进,这条道路就会带领你,体验到组成身体结构的每一个次原子粒子的振动,以及宇宙中所有这些最细小的次原子粒子是如何的生起、灭去,不断地生灭的阶段,就像我们的身心一样。只要你继续不断地分解、解剖、消融, 那么有关这个心的实相就会愈来愈清楚。到了另一个阶段时, 你就会彻底了知有关心的最终实相:同样不断地生起灭去,生起灭去。然后,渐渐地你会了知心所生起的一切心法(心的内含物),以及所有随心而生之念头的最终实相,它们都有着同样的特质,就是不断地生起、灭去,生起、灭去。
这样逐步检视身、心、念头与心法的实相,不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是要从最深层的心去改变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性模式。只要你不断精进,你就会了知心是如何影响身,以及身又是如何影响心。
在身体结构内随时都有大量的次原子粒子(kalapas)生起、灭去,不断地生起、灭去。它们是如何生起的呢? 只要你如实地检视这个实相,而不受过去哲学信仰所影响,那么它生起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你所吃的食物及吸收到身体里的物质,都会变成这些次原子粒子生起的原因,所以将它们称之为食生(aharaja)。你也会发现这些次原子粒子会因为你所处的气候——此即时节(utuja)而生起、灭去。同样地,你也会了解到心如何帮助身而生起与消融,这种物质称为心生(cittaja),此即由心所生起的。你也会注意到有时物质的生起是因为过去心的作用所致,——也就是过去所累积的习性反应(sankharas),此种物质即称为业生(kammaja)。藉由内观的修持, 这一切就开始变得很清楚了。在这十天之中, 你并不会彻底了知,但已经有了起步。在这个当下,生起了什么样的心及心中呈现什么样的现象呢?心的本质是由心所呈现的现象来决定的。譬如,当心中充满了愤怒、激情或恐惧时,你会发现到心中所生起的这些现象,都会造成这些次原子粒子的产生。
当心中充满了激情及欲爱(kama-tanha)时,在色身结构之中也会生起某种形式的次原子粒子,并且产生某种生化流动、腺体或非腺体的分泌作用,并且开始随着血液或任何其它循环系统在全身上下流动着,而这种生化流动的生起是因为心中充满激情所致,即称为欲漏(kamasava)。.
现在你就像是一位非常如实的科学家,在继续深入检视时,只要如实地观察真相,以及这个自然法则是如何的运行。当欲漏开始起分泌作用时,就像激情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一样,会以更强烈的激情影响下一个生起的心念,因此,欲漏会变成欲爱——在心的表层生起激情的贪求,又更加强化欲漏的反应—— 在身体表层生起一种激情的流动,并且开始相互影响、强化,此种激情会不断地加倍,而且会持续好几分钟,有时更长达数小时。这种产生激情的心的行为模式,会因为激情不断地重复生起而增强。
除了激情之外,其它像是恐惧、生气、愤怒和贪爱等,所有这些心中的不净也会同时生起烦恼(asava,亦即漏)。这种烦恼会一直激起某种负面与不净的心念,而导致苦的恶性循环。 不论你是印度教徒、回教徒、耆那教徒或是基督徒: 都不会有任何差别的。所经历的过程都是如此,而自然的法则也是如此,不仅适用个人,也适用所有的人,并无任何的差别。
如果只是知识层面上的了解,那么并无助于破除这个环链,甚至可能形成许多困难。你的传统信仰或许看起来都合乎逻辑,但却可能成为你的障碍,因为知识上的了解毕竟是有限制的,所以你并不能在知识层面上彻底了知最终的实相。最终的实相是无限的、无穷尽的,但知识却是有止尽的。只有透过亲身体验,才能了解什么是无限与无穷尽的。即使那些已经在知识上接受自然法则的人们,也无法改变其心的行为模式,结果反而远离了最终实相的了知。
这种行为模式发生在心的深层,虽然称为潜意识的心,但实际上并非全然无知,它随时都和我们的身体保持接触,由于这种不断与身体的接触,因此不断有感受生起,这是因为在身体中流动的所有化学物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感受。不论你感觉到愉悦、不愉悦或是中性的感受,你都会不断地起反应。在心的深层,你生起贪爱、嗔恨的反应。当你持续不断生起各种习性反应、负面情绪与不净烦恼时,这个强化的过程就会不断的持续着,而你却无法阻止它,这是因为在意识与潜意识的心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障碍。当你开始修习内观时,便能破除这个障碍,没有内观的修持,障碍会一直存在着。.
在心的意识层面及知识层面上,人们可能会接受有关法、实相、法则与自然等全部的理论,但却因为不了解在心的深层发生何事,而仍不断地在痛苦中打滚。藉由最直接的亲身体验,人们就会了解,内观确实能帮助我们,但是如何做到呢?你得先练习几天的观息法,让心变得非常敏锐。如果你正确耐心地持续练习,大部分的人都能在第一次的十日课程,或有些是在第二次的十日课程中,就能达到觉察全身感受的阶段。感受是随时都存在的,因为任何的接触都会产生感受——触缘受(Phassa paccaya vedana)。然而,这并不是哲学道理,而是人人都可以验证的科学事实。
在每个接触的当下,感受就势必发生;而且在整个身体结构中,心随时都与物质有所接触。在心的深层不断地觉知到这些感受,并且不断地对它们起反应,但心的表层却一直忙于外在事物,或陷入知识、想象与情绪的游戏中,这些都是心表层“极细微的心 (paritta citta)”所运作的,因此,使我们无法察觉在心深层所发生的事,也无法觉察我们是如何对心更深层所发生的事产生反应的。
藉由内观的修持,而破除了这个障碍,也开始觉察到整个身体表层与深层的感受;而且只要活着,整个身体结构都会有感受。从观察这些感受,我们开始了解生灭的特性——生灭智(udaya-vaya),并且因为了解了这个特性,而开始改变我们心的习性模式。
举例来说吧,你所觉察到的某种感受,可能是因为你所吃的食物、周围的气氛、当下心的作用或过去习性所导致的结果。无论原因为何,都会有感受,你都要训练自己以平等心来观察,并且不对它起任何反应:但是旧有的习性模式仍使你不断地生起反应。在一小时的静坐之中,刚开始你可能只会有几个片刻不起习性反应,但这几个片刻却是最美妙的时刻。你已开始从观察感受及了解无常本质中逐渐改变心的习性模式,不再对感受产生盲目的习性反应,并且不再强化痛苦的恶性循环。最初,在一个小时之中,你可能只有几秒或几分钟是不起习性反应的,但只要不断地练习,渐渐地,你将会到达整个小时都不起习性反应的阶段,而且在心的最深层也不起任何反应。心的深层已开始改变这个旧的习性模式了,并且破除了这个环炼:对于那些由生化反应所呈现出来的感受,你总是以不净杂染的心生起反应,并且持续数个小时之久,但现在你已经能做到几个片刻、几秒钟或几分钟不生起任何反应了。当这个习性模式变得越来越弱时,你的行为模式也有了改变,你开始逐渐脱离痛苦了。
我要再强调的是,不要因为佛陀如此说,你就必须相信,不要因为是你的老师这么说,你就相信,也不要因为你所认知的是如此,你就相信。你必须亲身体验这一切!来参加过这个课程的人,都会体验自身行为改善的变化。
我们所说的上瘾,除了有酒瘾与毒瘾之外,还包括对激情、愤怒恐惧与自我主义等上了瘾。这一切都是对本身不净杂染生起的不良习惯。在知识的层面上,你都非常的了解:「愤怒无益于我,这不但是危险的,而且又很有伤害性。」但你仍然对愤怒上瘾,而且不断地产生愤怒。每次发完脾气,你都会重复告诉自己,「喔,我不应该再生气了,我不应该再生气了。」这是没意义的! 下次一受刺激,你还是怒火高涨。你无法解脱是因为你未曾改变心深层的习性模式。愤怒是因某种生化反应在身体内产生的波动,而且在身心的互动之下—彼此相互影响—愤怒就会不断增强。。
藉由修持这个技巧,你开始观察那些由某种生化反应所生起的感受,并且不对它生起任何反应,这就表示在那个当时你不再产生愤怒,而这个片刻会变成好几个片刻,渐渐变成几秒、几分钟,然后你会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愤怒的波动影响,你也就慢慢地从愤怒中解脱出来了。
参加过课程的学员们回家之后,要在每天早晚静坐时练习这个技巧,而且在每天早晚各种情况下,不断地的持续观察自己;观察如何反应或如何对那些情况保持平等心。首先要做的是观察感受,因为心可能会对某种特定的状况起反应,藉由观察感受,心就会变得平衡。如此一来,行为就只是行为,不再是习性反应了,而是正面的行为,因为只当人们产生负面的反应,才会变得痛苦。如果能先观察感受一小段时间,才开始行动,那么生活中会充满积极的行为,而不再是习性反应而已。
早晚静坐练习,并将这个技巧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开始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那些长久以来陷入愤怒漩涡的人们会发现他们的愤怒逐渐地减弱,即使偶而发怒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愤怒已不再如此强烈了。同样地,那些耽溺于激情的人也会发现激情的程度不断减弱。而那些陷入恐惧之中的人也将发现恐惧程度会不断减低。虽然,每一种不净杂染都需要不同长度的时间来化解,但无论要花很长的时间或很短的时间来解脱,只要能妥善运用这个技巧就会得到效果。
无论你是对贪爱、嗔恨、敌意、激情或恐惧上了瘾,这些瘾头都会由生化反应的波动而产生某种特定的感受,并且会在心的层面产生习性反应,而此种心的习性反应又会再次触动这个生化反应。因此,当你说你对某种事物上瘾时,实际上,你是对那个感受上瘾,也是对那个生化反应所产生的波动上瘾。
无明烦恼是最强烈的烦恼。虽然在你生起愤怒、激情或恐惧等反应时已有无明存在;但当你嗑药、吸毒或喝酒时,会使你的无明更加强烈,也因此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觉察到感受及深入问题的根本。当你对酒精或毒品上瘾时,便无法了知身体结构中所发生的实相,你的心会陷入黑暗之中,而无法了解内在所发生的状况,以及究竟是什么不断地强化内在的心念。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那些对酒精上瘾的人会比有毒瘾的人改善得更快。但不论对何种事物上瘾,或任何无明,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所有人解脱痛苦。只要有耐心、有毅力地持续修持,你迟早会到达觉察全身感受的阶段,并且可以客观地观察这些感受。虽然,这可能需要花些时间,而你在十天之内或许只能改变一小部分心的习性模式,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你已经开始做到了,只要你早晚持续练习,并且再来参加几次课程,那么在你心最深层的习性模式将会改变的,而你也会从无明及自身的习性反应中解脱出来。
我们不断地劝告那些有烟瘾或即使只是偶尔抽烟的人们,如果心中生起抽烟的冲动时,不要马上拿起烟就开始抽了起来,先等一下,只要接受心中生起抽烟这个冲动的事实就好了。当冲动生起时,也必定有某种感受在身上生起,无论那个感受是什么,就开始观察它吧!但不要去寻找某种特殊的感受,因为在那个当下,身体上所生起任何感受都和这个抽烟的冲动有关。 观察这个感受的无常(anicca),它生起、灭去了,生起又灭去了,然后经过十分钟或十五分钟之后,这个冲动就会过去了,这并非是哲理,而是亲身体验的实相。
同样地,我们也建议那些对酒精或毒品上瘾的人不要在冲动生起时,就马上屈服,只要等个十或十五分钟,只要接受冲动生起的这个事实,并且观察当时所呈现出来的任何感受,他们会发现自己已逐渐从那些瘾头解脱出来。他们也许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但只要在十次中有一次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问题的根源已经有所改变了。习性模式深植于心的根源,而心的根源又和身上的感受有着紧密关连:因为心和身总是相互作用,而且彼此不断地相互影响。
如果只是在知识的层面或心意上虔诚地接受这个自然的法则,那只能获得最小的利益——它或许能唤起你练习的想法,但真正的要得到利益是要透过实际的练习。你们愿意来参加十日课程并尝试这个技巧就是件很好的事,如果你接受了这个技巧:那会是一条美好的路,一条科学的途径,没有丝毫盲目的信仰,没有教条,不需要改变原有的宗派信仰,没有任何宗师的崇拜,也不会有任何老师能帮你从不良习惯或是痛苦中解脱出来,你必须自己努力来救你自己;如果你已经在这十天中相信这是一条好的道路,那么我认为你已做到了! 这是条漫长的路,而且是一辈子的工作,但即使是万里长路,也得从第一步开始。因为任何人只要能踏出第一步,就可能会踏出第二步、第三步, 就像这样一步接着一步,就会到达完全解脱的最终目标。
愿你们都能从不良的习惯中解脱出来,不只是对毒品或酒精的上瘾解脱出来:而且是从心中那些更强烈的不净杂染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习性已经跟随着你几生几世了;你得将它破除,并如此才能从你自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一项重大的责任,你并非为任何人而如此做,也不是为了讨好某个全能的神或你的老师而如此做。你是为自己而如此做,为了利益你自己更好,以及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如此做。当你开始从这个技巧、这条道路上得到利益时,你就无法不去帮助别人,这个过程就是如此,不仅为你自己好或为你自己的利益与自身的解脱,同时也是为了其它许多人的好处、利益与解脱。周遭有这么多的人都在受苦:愿他们都能接触纯正的法,并从他们自身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愿他们都能享有安详与和谐:从心的解脱中得到安详与和谐,从所有不净杂染中解脱出来。
为什么感受?什么是感受?
葛印卡老师

--------------------------------------------------------------------------------
法根除痛苦且赋予快乐,是谁赋予这种快乐?不是佛陀,而是法;了知身体内的无常,而得到快乐。这也是你一定要禅修且持续地觉知无常的理由。
-- 乌巴庆老师 --

--------------------------------------------------------------------------------
我还记得自己初次去见乌巴庆老师的情况。当时,我对自己的信仰有着极大的执着,对佛陀的教导则怀有疑虑不安。老师知道我是当地印度教社团的领袖。他问我:「你们印度教徒会反对戒--道德的生活,定--掌握自心,和慧--净化心的智慧吗?」我怎么可能反对!怎么可能有任何人反对!他接着说:「这,就是佛陀教的。只有这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要教你的一切。」老师对法的诠释是世间共通的,也是无宗派的,他对于我是印度教徒毫无困扰。
我在第一次内观课程学习到佛陀的教导,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他的逻辑、实际、实用、通用且无宗派的教导,有如磁铁般吸住了我。(教导中)没有任何可反对的东西。关于不净杂染的根除与心的净化,我一直有所听闻且乐于与人谈论。当我观察感受时,一开始我有片刻的怀疑:「这要怎么帮助我?」但不久我就体会到,要藉由观察感受我才能抵达不净杂染的根部。事实上我是向完全解脱的目标前进。尊者教我的,不仅是培养信仰或满足知性,虽然两者皆很重要。他教我从经验层面上去认识真理的方法。如果任何人想用知性的讨论,逻辑或辩论来说服我听从佛陀的教导,我是不会被说服的,因为我对自己的信仰非常满意。透过身体感受的实相经验不只说服了我,而且当下就有成效。这种有形的工具使我有信心,确信自己能变成每位印度教徒向往的目标 ---- sthitaprajna (thitapanno)。
我愈修习,就愈确信佛陀是最先进的心物科学家;他是痛苦及根除痛苦的最佳分析师。他之能成为无人能及的科学家是他发现了贪爱是响应感受而产生的。我研究过佛陀前后时代的精神导师之教诲,他们也同意贪爱是痛苦的起因,但他们认为贪爱(tanha)纯粹因为六尘(感官的对象)而生。他们遗漏了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讨论过感受和感受与贪爱间的关联。他们始终认为六尘是贪爱的起因。贪爱是贪求,渴爱。贪求持续或获得愉悦,也贪求能排除或抗拒不愉悦。因此贪爱实际代表贪求与嫌恶。
佛陀的发现是--贪爱的真正起因在于感受,这是佛陀对人类无可比拟的礼物。他的这个发现给予我们一把解脱自身之门钥。其它人则宣告六入缘爱 salayatana paccaya tanha;佛陀发现且说明了受缘爱 vedana paccaya tanha,它意谓着不净杂染产生在感受层面且对感受起反应。若要说由于反应感受而产生贪(tanha)是合理的,那么想探寻贪的根源及根除贪,必定要先了解感受,经验感受,认识它如何引发贪与瞋,且要有运用所知以达根除贪的智慧。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注 1
佛陀的追随者(信徒),以专注、觉知和对无常的透彻持久的了知,能有智慧去了解感受,它的生起、它的灭去以及走向终点的道路。
抵达感受终点的修行人(他体会到感受由生至灭的完整范畴,且超越了感受时),就能摆脱贪求,得到完全的解脱。
所以佛陀修练并教导觉知心物(nama and rupa)的禅修。物(rupa)(旧译"色法")包括了身体(kaya);感受则是由身体去感觉的。心(nama)(旧译"名法")则包括了意识(citta)与所生起的法(dhammas)(伴随着心而来的)。感受也是一种cetasika(伴随着心而来的)(旧译"心所")。当佛陀说,诸法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伴随而生(sabbe dhamma vedana samosarana),意谓着所有伴随着心而来的经验,也包括了必不可少的感受。根据我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不仅身念住(kayanupassana)与受念住(vedananupassana)牵涉到感受的觉知,感受也是构成法念住(dhammanupassan)与心念住(cittanupassana)所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一个修行者,不论他是修练身念住或受念住或法念住或心念住,都要不断地觉知感受。他体认到现象的生起(samudayadhammanupassi)与现象的灭去(vayadhammanupassi)是藉由了知无常的本质来持续觉知感受。如此,他不允许贪因响应感受而产生。他既不响应对愉悦感受的贪求,也不响应对不愉悦感受的瞋恨(嫌恶)。修行者基于对无常(anicca)的了知保持着平等心 (upekkha) 。
我的向内探索之旅显示出--行为模式是在无明的黑暗中形成的,使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对身体上的感受产生贪与瞋的反应。因此,人变成自己行为模式的奴隶,且不断在最深的层面对感受起反应。随眠烦恼(anusaya kilesa)是沈睡的火山,是对感受起盲目反应的潜伏之行为模式。在我所知道或听说过的许多禅修方法中,不论是在印度或世界的其它地方,没有任何一种深入到贪瞋的不净根源去根除它们。也没有一种方法能这么清晰地说明如何根除贪瞋痴的潜在倾向。
" Sukhaya, bhikkhave, vedanaya raganusayo pahatabbo, dukkhaya vedanaya patighanusayo pahatabbo, adukkhamasukhaya vedanaya avijjanusayo pahatabbo."注 2
运用愉悦的感受(以平等心观察愉悦的感受,且了知它们的变化无常之本质),来根除潜在的贪倾向,运用不愉悦的感受来根除潜在的瞋倾向,运用中性的感受来根除潜在的无明倾向。我认为这是佛陀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现在的问题是--何谓感受?佛陀的话语中很明确的提到,感受是心的四蕴之一(另三蕴是sanna想,sankhara行,vinnana识),它在解脱苦上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佛陀很重视人在身体上感觉到的感受。人在身体上感觉到的感受是由心的受蕴去体验的,它是心的受蕴。色(物)本身不能体验生起的感受。为了修练脱离苦海,身体上的感受是很重要的。这并不表示心的感觉(喜somanassa与忧domanassa)可以置之不理;身心两者是同时并行的。
我饮用了慈悲法的甘露,它使人从一切痛苦中解脱,这种流派称之为雷迪大师的流派,但它其实是佛陀的流派。这个流派重视人在身体上感觉到的感受。当我在乌巴庆老师脚前上第一次课程时,这种禅修的独特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首次内观课程中,我了解到,在知识上认知心与物的无常本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净化知识分子。它无法改变我们内心深处,我们仍是自己行为模式的奴隶,且持续地做出全然无明的反应。
这个禅修技法使我获益匪浅,于是我开始依我老师的建议阅读佛陀的语录。我也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崇高的教导会在印度失传。我自小即听人说:佛陀在他的教导中结合了我们传统的优点,然后再加上一些谬见,他并没有发现任何新东西。我的经验却正好与这种说辞大相径庭。我发现佛陀的教导非常有益。这些论点也就延伸出更进一步的探讨。阅读佛陀的语录(Tipitaka 三藏经典)是极大的享受!我原先的信息是多么的谬误!佛陀强调的是实相的真实经验。如此坚守实相的教导,怎么可能会有谬见?在这条道路上,我斟测不出任何虚假的痕迹。bhavito bahulikato--以自身的体验来了解,获取知识且增长知识--这些话再三地在三藏中出现。佛陀一再地说," jana, passa "以你自身的体验去了解。在这条道路上只有实相的真实经验,没有幻想、谬见,没有想象,亦没有盲目信仰。佛陀的话语也确认了我的体验--要解脱痛苦,身体的感受是不可或缺的。
在描述 dukkha 苦时,说道 " Katamanca, bhikkhave, dukkham? Yam kho, bhikkhave, kayikam dukkham kayikam asatam kayasamphassajam dukkham asatam vedayit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dukkham."注 3
「比丘们,什么是苦?比丘们,如果有任何身体的痛苦,任何身体的不愉悦,任何的痛苦或不愉悦的感觉,都是一种身体接触的结果--这就叫做痛苦,比丘们。」
在描述 domanassa忧时,说道:" Katamanca, bhikkhave, domanassam? Yam kho, bhikkhave, cetasikam dukkham cetasikam asatam manosamphassajam dukkham asatam vedayitam, idam vuccati, bhikkhave, domanassam."注 4
「比丘们,什么是忧?比丘们,如果有任何心理上的痛苦,任何心理上的不愉悦,任何的痛苦或不愉悦感觉,都是一种心理接触的结果--这就叫做忧伤,比丘们。」这里再度澄清了,当佛陀在描述苦受时,他说的是身体的感受。佛陀在念住经中说" Atapi sampajano satima."。
Atapi 和satima 简单明了,但我要探寻sampajano的意思。我发现它被定义得很清楚:Sampajanna 就是持续地透彻理解了知在身与心(特别是感受)上的无常本质。感受是身体的感觉,但它也是心的一部分,对它的观察即表示对心物现象的观察。Kathan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an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no vidita vedana uppajjanti, vidita upatthahanti, vidita abbhattham gacchanti. Vidita vitakka uppajjanti, vidita upatthahanti, vidita abbhattham gacchanti. Vidita sanna uppajjanti, vidita upatthahanti, vidita abbhattham gacchanti. Evam kh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ano hoti. Sato, bhikkhave, bhikkhu vihareyya sampajano. Ayam vo amhakam anusasani'ti.注 5
比丘们,比丘们要如何透彻了知呢?比丘们,在此处,比丘能知道感受自他而生出,知道它们的存留持续,也知道它们的灭去;他知道心对尘的起始作用自他生出,知道它的存留持续,也知道它的灭去;他知道认知自他生起,知道它们的存留,也知道它们的灭去。修行人们,这就是一个修行人所彻底了解的。比丘应该用心沉着地遵守。这是对你们的指示。
佛陀的话语也解释了感受是表示身体的感觉:
Yathapi vata akase, vayanti vividha puthu;
puratthima pacchima capi, uttara atha dakkhina.
Saraja araja capi, sita unha ca ekada;
adhimatta paritta ca, puthu vayanti maluta.
Tathevimasmim kayasmim, samuppajjanti vedana;
sukhadukkhasamuppatti, adukkhamasukha ca ya.
Yato ca bhikkhu atapi, sampajannam na rincati;
tato so vedana sabba, parijanati pandito.
So vedana parinnaya, ditthe dhamme anasavo;
kayassa bheda dhammattho, sankhyam nopeti vedagu't.注 6
天空中吹着许多不同的风,吹自东方和西方,吹自北方和南方,挟带尘沙和无尘的,有冷风也有热风,狂风与和风--吹着许多种的风。同样的,在身体上,感受会生起,有愉悦的、不愉悦的和中性的。当比丘勤奋修练时,并不会漠视自己彻底了解的能力,有如此智慧的人,才能完全的理解所有的感受。完全理解之后,他就能在这一生根除所有的不净杂染。这种人到他生命尽头时,因为已经安住在法中,且已确切彻底了解感受,他就到达难以描述的境界。
佛陀在强调感受呈现在身体上时,他说过--
Seyyathapi, bhikkhave, agantukagaram, tattha puratthimayapi disaya... pacchimayapi disaya... uttarayapi disaya... dakkhinayapi disaya agantva vasam kappenti. Khattiyapi... brahmanapi... vessapi... suddapi agantva vasam kappenti. Evameva kho, bhikkhave, imasmim kayasmim vividha vedana uppajjanti. Sukhapi... dukkhapi... adukkhamasukhapi vedana uppajjati. Samisapi sukha... samisapi dukkha... samisapi adukkhamasukha vedana uppajjati. Niramisapi sukha... niramisapi dukkha... niramisapi adukkhamasukha vedana uppajjati'ti.注 7
比丘们,假设有一家客栈。人们来自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住在客栈中。住客中有Kshatriyas剎帝利、Brahmins婆罗门、Vaishya吠舍和Shudras首陀罗。比丘们,同样的道理,我们这身体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愉悦的感受,不愉悦的感受和中性的感受生起。执着的愉悦感受,执着的不愉悦感受和执着的中性感受会自身体生起。同样的,也会生起不执着的愉悦、不愉悦及中性感受。
我已不需再证明佛陀说到感受时,他指的是身体生理上的感觉!佛陀的这些劝诫,不仅澄清了我所有的疑惑,也使我感到彷佛是佛陀在亲自指导我一样,要重视身体的感受。
我的恩师生前经常定期唱诵 Tikapatthana(三法发趣),我发现这很有启发性。研读 Tikapatthana能得到佛陀清楚明确的指点,身体的感受(kayikam sukham and kayikam dukkham)和证果(到达涅盘 nibbana)有最近且不可或缺的从属关系。
Pakatupanissayo-kayikam sukham kayikassa sukhassa, kayikassa dukkhassa, phalasamapattiya upanissayapaccayena paccayo. Kayikam dukkham kayikassa sukhassa, kayikassa dukkhassa, phalasamapattiya upanissayapaccayena paccayo.注 8
愉悦的、不愉悦的身体感受之生起和证果与缘起之关联的起因都是身体的愉悦感受。愉悦的、不愉悦的身体感受之生起和证果与缘起之关联的起因都是身体的不愉悦感受。
而且,
Pakatupanissayo-kayikam sukham upanissaya... vipassanam uppadeti, maggam uppadeti, abhinnam uppadeti, samapattim uppadeti.注 9
靠着身体的愉悦感受…….内观生起……..道生起…….知识生起…….证果(涅盘)生起。
我的一些朋友坚持说,感受(vedana)是心(nama)的一部份,所以它与身体的感受无关。各种见解都可能存在。但是对我而言,三藏经典(Tipitaka)就是证据,证明了身体的感受与内心的感受同样是受(vedana)的一部份;而且,在佛陀的教导中身体的感受更为重要。Patthana(发趣大论)更提供了一个不容置辩的证据,说明身体的感受在解脱道上的关键重要性。自从我向恩师学习之后,我个人深蒙其利,我持续指导内观,将重点放在身体的感受上。
Somanassa 和 domanassa喜和忧指的是愉悦与不愉悦的内心感觉。Sukha and dukkha 是指广义的乐与苦,但也用来表明身体上特定明确的愉悦和不愉悦感觉。
Tisso ima, bhikkhave, vedana. Katama tisso? Sukha vedana, dukkha vedana, adukkhamasukha vedana. Ima kho, bhikkhave, tisso vedana.注 10
身体的感受可分三种。那三种?愉悦的感受、不愉悦的感受和中性的感受(即非愉悦亦非不愉悦)。
佛陀在列举感受时,总是提以上的三种。只有在他列举五种感受时,才会把喜受(somanassindriyam)和忧受(domanassindriyam)涵盖在内。这正表示出佛陀的教导中,身体的感受比内心的感觉重要。
Katama ca, bhikkhave, tisso vedana? Sukha vedana, dukkha vedana, adukkhamasukha vedana-ima vuccanti, bhikkhave, tisso vedana. Katama ca, bhikkhave, panca vedana? Sukhindriyam, dukkhindriyam, somanassindriyam, domanassindriyam, upekkhindriyam-ima vuccanti, bhikkhave, panca vedana.注 11
佛陀在提到四念住(觉知的建立)时,会用乐受和苦受来描述感受,但在提到 sampajanna 时时澈知无常或satipatthanas四念住时,从来不曾用喜或忧来描述。三藏经典中谈感受时,只有十来处提到喜,但有数百处提到乐或苦受,尤其论及修习四念住时。因此,当佛陀谈到以禅修根除痛苦时,他要我们注意感受,显然感受是心的一部份,它深深地根植在身上。这也是 arupabrahmaloka(无色界)的梵天不能练内观的原因,也解释了佛陀不能传法(Dhamma)给他处于无色界(第七、第八次地定jhana)老师的原因。在第五到第八次地定jhana时,心已脱离了身,因此没有感受的经验。所以,这些梵天缺少了色身,不能体验身体感受。要他们去练习觉知感受是不可能的,他们也无法踏上解脱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修习禅定samadhi时,喜somanassa和忧domanassa在第三次地定消失,但是乐受与苦受要到第四次地定才消失。Adukkhamasukha vedana(不苦不乐受)则还留在第四次地定内。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身体的感受使我们能持续有力地掌握实相,也同时掌握了贪的根源。每个人均能了解感受,感受是达到解脱的有形工具。
这是我的亲身经验,是我的老师教我的方法。有了这种经历,佛陀的话语非常具有说服力且令人振奋。这条道路给了我许多喜悦。依我老师的训令,我开始在印度及世界各地与人分享这禅修方法。当我与学生分享这个解脱的方法时,教他们从感受下手且了解感受的真正本质,我发现他们也同样受益。佛陀这个清楚、实用又有成效的教导使我深具信心。这方法没有任何想象或盲信的空间。
偶尔,会有人来和我辩论为什么我这么重视身体的感受。我总是谦恭地请他或她试一试内观禅修方法,去体验审视此法是否符合佛陀的教导。不必怀疑这方法。我邀请你们: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佛陀指示的路,他是最伟大的心物科学家,是这世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心的医生。别让我们的哲学信仰变成我们的障碍。让我们充分利用佛陀的发现--感受是一个能使我们解脱痛苦的工具。
愿众生快乐,安详,解脱。

--------------------------------------------------------------------------------
参考经典:【巴利语原典为国际内观研究中心(VRI)出版之 CSCD 编号;另附相当之《大正大藏经》(简称《大正藏》)之经文连结以资参考。】
1. Samyutta Nikaya 2.4.249 → S. 36. Samadhi 三昧 & 11 Rahogataka 独坐 →《大正藏》第二册第99卷第121页
2. Samyutta Nikaya→ S. 36. 3. Pahanena 舍弃 →《大正藏》第二册第99卷第119页
3. & 4. Digha Nikaya 2.393, 394 → D. 22. Maha-Satipatthana Sutta 大念处经 →《大正藏》第一册第26卷第582页或第二册第125卷第567页
5. Samyutta Nikaya 3.5.401 → S.47.2. Sata 正念 →《大正藏》第二册第99卷第171页
6. Samyutta Nikaya 2.4.260 → S.36.12-13. Akasa 虚空 →《大正藏》第二册第99卷第120页
7. Samyutta Nikaya 2.4.262 → S.36.14. Agara 客舍 →《大正藏》第二册第99卷第120页
8. Patthana 1.1.423.
9. Patthana 1.1.423.
10. Samyutta Nikaya 2.4.250.
11. Samyutta Nikaya 2.4.270. Notes: (All references from VRI edition)
 
感受与四圣谛
印度内观研究所

--------------------------------------------------------------------------------
四圣谛是佛陀教导的基本要素,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里佛陀开示说:
对于那些亲身体验感受的禅修者,我所教导的就是苦的实相(苦谛)、苦生起的实相(集谛)、苦止息的实相(灭谛),以及灭苦之道的实相(道谛)。
(Vediyamanassa kho panaham bhikkhave, idam dukkham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samuday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o ti pannapemi, ayam 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 ti pannapemi. 1)
 
佛陀在这段开示当中明确地指出,唯有亲身体验感受(vedana),才能彻底了知并实践四圣谛。
 
他并进一步以感受来阐述四圣谛:
不论我们所经历到的感受为何,都是苦。
(Yam kinci vedayitam, tam pi dukkhasmim. 2)
 
不仅苦的感受是苦(dukkha vedana),即使愉悦的感受(sukha vedana)或中性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a---不苦不乐受)也都是苦,这都是因为它们具有无常的本质,生起灭去、无常(anicca)就是受的本质。每个乐受都带有苦的种子,是因为它迟早都将灭去。然而,我们是如此的无知,只要愉悦的感受一生起,我们就生起贪爱的反应,全然不知无常的真实本质。因而导致痛苦:贪爱乃是痛苦的根源(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 3)。
 
贪爱不仅是苦的根源,其本身就是苦。只要有贪爱,痛苦就生起。佛陀解说四圣谛的第二圣谛—集谛-并不以贪缘苦(tanha-paccaya dukkha)说明,反而是以苦的生起(dukkha-samudayadukkha-samudaya)做解说。换言之,贪爱不仅是痛苦的先决条件,其本身与痛苦更是形影不离。在贪爱是痛苦的起源(tanha dukkhassa sambhavam)阐述中,二者同样重要已相当明显。贪爱与苦确实是同时生起的(sahajata)。一旦贪爱生起,便失去心的平衡,焦躁不安,因而经历到痛苦。
 
同样地,当感受生起而有所执取,就是痛苦。故举凡法的修习所提及的受,都被视为是苦受,因为如果无法觉察无常的本质,那么即使是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此,不论是苦受、乐受或不苦不乐受,佛陀都将「受」视为「苦」的同义词。
 
佛陀一再地强调这个与四圣谛相关的实相,并在「经集」(Suttanipata)「二种随观经」(Dvayatana Sutta of)中如是说:
所有苦的生起都源于受——这是第一随观(anupassana观,不断的观察)。寂灭诸受,不再生起痛苦——这是第二随观。
(Yam kinci dukkham sambhoti sabbam vedanapaccaya ti, ayamekanupassana. Vedananam tveva asesaviraganirodha natthi dukkhasssa sambhavo ti, ayam dutiyanupassana. 4)
 
第一随观是不断地观察感受为苦。第二随观则是超越受、触(phassa)与六种根门(salayatana)的实相。这是阿罗汉(完全解脱的人)到达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的境界,涅盘的体验。到第二随观时,禅修者终能体悟灭尽定的实相——受灭而苦灭,也就是超越感受的境界。
 
佛陀还在经集中说到:
不论从身体内部或外部所经验到愉悦的感受、痛苦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这一切都是苦,都是虚幻无常的。禅修者应了知身体上只要有接触,感受生起即灭去,了知受灭的这个实相,才能免于贪爱,到达完全解脱的境界。
(Sukham va yadi va dukkham, adukkhamasukham saha;
ajjhattam ca bahiddha ca, yam kinci atthi veditam.
Etam dukkham ti natvana mosadhammam palokinam;
phussa phussa vayam passam, evam tattha virajjati;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 5)
 
禅修者完全建立这个实相,便能从感受的贪爱执着中解脱出来,而进入受灭(vedana-khaya)的境界(这是在第二随观所能达到的涅盘境界)。到达阿罗汉(arahatta-phala)果位的禅修者已破除一切欲望(nicchato)、成就了般涅盘(parinibbuta),完全地解脱。
 
因此,为了能体验及了知苦的实相(dukkha-sacca,苦谛)、苦生起的实相(samudaya-sacca,集谛)、苦止息的实相(nirodha-sacca,灭谛),以及灭苦之道(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道谛)就必须从感受着手并了知感受的实相(vedana-sacca)、感受生起的实相(vedana-samudaya-sacca)、感受止息的实相(vedana-nirodha-sacca),以及灭受之道的实相(vedana-nirodha-gamini-patipada-sacca)。
 
受相应三摩地经(Samadhi Sutta of Vedana-samyutta)中清楚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专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的佛弟子,
以智慧了知各种感受,其生起与灭去,以及诸受灭尽之道。
到达感受灭尽(经验到感受的所有范围,并且超越感受)的禅修者,
是挣脱所有贪欲束缚,获得完全解脱的人。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nicchato parinibbuto'ti. 6)
 
佛陀又进一步说明,修持八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the Noble Eightfold Path)的目的,是为了解感受,并达到受灭(vedana-nirodha)的境界:
身体的感受可分为三种形式,哪三种呢?就是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为了彻底了知与寂灭这三种感受,禅修者应该修持八圣道。
(Tisso ima, bhikkhave, vedana. Katama tisso? Sukha vedana, dukkha vedana, adukkamasukha vedana. Ima kho, bhikkhave, tisso vedana. Imasam kho, bhikkhave, tissannam vedananam abhinnaya parinnaya parikkhayaya pahanaya... ayam ariyo atthangiko maggo bhavetabbo'ti. 7)
 
感受就是我们实践四圣谛及八圣道的工具;藉由了知无常的特性(anicca-bodha),我们才能从无明(avijja)与贪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最终的实相:涅盘(nibbana),免于痛苦,超脱身心(nama-rupa)、感受的境界。
 
注释:(请参照印度内观研究所版本)
1.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1.3.62
2. 中部(Majjhima Nikaya) 3.299
3. 经集(Suttanipata) 746
4. 同上 383
5. 上述引文中 743 - 744
6. 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2.4.249
7. 同上 2.4.250
感受(Vedana)在内观的重要性
内观研究所

--------------------------------------------------------------------------------
感受(Vedana)不仅有许多不同的形式(vividha),而且随时都能在身体内经验到。概括来说,感受可以分为三种:乐受(sukha)、苦受(dukkha)及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而身体上所有的受都因触(phassa)而生起,并且终将灭去。
当身体上经验到令人不适的接触时,会产生讨厌、苦恼、痛苦、悲伤、折磨等不愉快的感受。一般人在面对这种经验时,会变得忧伤、烦躁与错乱。而当痛苦加剧时,就会哀嚎痛哭、沮丧不已,并且感到迷惘。所以一旦经验到不愉快的感受,总是拼命地设法摆脱它,并奋力不懈地让自己尽快从中挣脱出来。由于身体上的疼痛,使人变得不悦、焦躁、不安及忧愁苦恼,因此身与心都会陷入悲惨混乱的状况,就像是同时被两枝箭刺穿一样,这是由于执着感受所造成的。而且因为无明,不明了感受的真实本质,因此无法冷静地面对它们,只是想竭尽所能去排拒造成他痛苦的原因。人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所累积的厌恶习性(patighanusaya)已深植内心的缘故。他不了解此种习性反应就是不净染污,还不断地助长它、延续它,终使自己深陷束缚,而任其摆布。
然而,就在人极力想摆脱不愉悦感受的同时,却又渴望着一个没有不愉悦感受的幻境,他沉醉在这样的幻境中,并因此越陷越深。愚者一方面为各种不愉悦感受所苦,另一方面对心中生起的种种感官欲望,却又如此爱乐与饥渴,这是多么的可怜啊!当人经验到不愉悦感受时,为何会无法保持平稳冷静的心?那是因为他已经黏着于感受,并已被它制伏。由于无明的缘故,人并不了解感受的无常本质,也不实知感受的生起(samudaya)、灭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危险(adinava),以及出离(nissarana)。更因为无明,故对厌恶的潜在习性毫无警觉,并不断地增长它。像这样愚痴的人,不仅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也被其它各种感受所牢牢系缚。世间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都因此紧紧地缠缚着他。
当一个乐触在身体上生起时,正如乐受表面上的特性,这会使愚者感到愉悦。但由于不明了感受的真实本质,他被感受卷入且变得执着,并开始沉醉其中。他并不了解身体因接触所缘而产生的愉悦感受只是短暂的、瞬间的、无常的,且迟早都会灭去的。然而由于无明的缘故,人总是渴求乐受的延续,而且对这种潜在的贪爱习性(raganusaya),这种深植于内心的不净染污浑然不知。因为执取,他不断地增长贪爱,并沉溺于贪爱。由于不如实知愉悦感受的生起(samudaya)、灭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危险(adinava),以及出离(nissarana),他对其产生执着,并因此将遭受种种的哀恸与忧伤。
此外,一般人还会经验到另一种感受,那就是不苦不乐受,并对这种感受感到愉快及满意。这种态度其实正显示出人的无明,因为他不了解此种经验也是身心范围内所生起的短暂、无常现象。由于无法觉察到内在潜藏的无明习性(avijjanusaya),他不断地增长它,任其摆布,变得越来越愚痴,并因此陷入绝望及不幸之中。
不论是一般人或受过良好训练已臻于纯净的内观修行者,他们可能在身体上会经验到相同的感受,但对此感受的理解与观点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如前所述,由于愚痴凡夫(puthujjana)乃是自身习性反应的受害者,当他经验到身体所生起的任何感受时,只会立即盲目地反应,却对感受的真实本质毫无所知,也因而执着于这些感受。相反的,圣弟子(ariyasavaka) 时时刻刻保持着观察感受的无常、消失。他不执取感受,只是观察感受的灭尽,因此能从感受中挣脱出来。这样地修习,他根除了所有的习性反应,永远不会再受其染污。在经验到不愉悦的感受时,他不会受到干扰,只是把它当成身上的伤口一般,冷静超然地去观察它。他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定平衡,心中不起任何波澜。
即使经验到乐受,他也不会乐在其中。他彻底明了无常的本质,故不再「对乐受生起贪爱」-那终将导致痛苦,也因此得以从感受中超脱出来。他如实了知任何感受终将灭去,不会生起贪爱的习性反应。在经验到内心的安祥与宁静等中性的感受时,不但不会为其所惑,相反的还能使自己保持超然。一位善修内观的学员,充分了知内心的宁静与安祥并不是最终的目标。因为这仍旧是无常,而且与其它感受一样,都不离身心的范畴。因此他不会对其生起贪爱,并能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冷静。他始终以警觉专注(sato)的心,时时彻知感受的无常(sampajano)。也因无明的习性被摧毁了,他如实了知感受的生起(samudaya)、灭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与危险(adinava),以及它的出离(nissarana)。经云:
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
一位专注、警觉并时时彻知无常的佛陀追随者,以智慧了知感受(受)、感受的起因(受集)、感受的灭去(受灭)与感受的止息之道(受灭道迹)。而那已到达感受尽头,彻知感受所有层面并超越它们的禅修者,他远离了一切渴爱,获得了完全的解脱。
这就是修习内观的主要目的与最终目标,就是圆满梵行(真实之道)。这样一位能完全了知感受实相,且毫不执着感受的善修行者,也为佛陀所称道。祂说:
vedanam vedayati sapanno,
sukham pi dukkham pi bahussuto pi;
ayam ca, dhirassa puthujjanena,
maha viseso kusalassa hoti.
Sankhatadhammassa bahussutassa,
vipassato lokamimam param ca;
itthassa dhamma na mathenti cittam,
anitthato na patighatameti.
有智慧且受过良好训练的修行者,他的内心不会被所经验到的愉悦、不愉悦或其它感受所苦,这就是一般凡夫与善巧的智者最大的差别所在。由于智者已掌握了真理实相,并妥善地修习,且能正确地审视此世及他世,因此不再为可喜可爱之法扰动内心,也不会被不可喜不可爱之法所害。
修行者唯有完全体认到感受的无常本质,并始终以专注警觉的心,时时彻知无常,才是圆满的内观修行。这就是修习内观的最终目标,也是这个修行方法的关键所在。
巴利语「Dhuna」在内观实修中的重要意涵
内观研究所

--------------------------------------------------------------------------------
在巴利语之中,有些词汇看起来不是很重要,但在内观实修中却有很深的含义与关联。在三藏经典(Tipitaka)里就有这么一个词汇,这个字就是「dhuna」[注 1],意思是除去、抖落、摆脱,它是源自「dhu」这个字根,其意为「除掉」。然而,有关实际修持(patipatti)要问的是——除掉什么及如何除掉?佛陀在自说经(Udana)里回答了这些问题:
 
比丘不再造作新的业(Sabbakammajahassa bhikkhuno)
并将生起的旧业除去(Dhunamanassa pure katam rajam)
到达没有「我」或「我的」禅修境界(Amamassa thitassa tadino. )
 
吵闹对他已无意义,他决意专心寂静地禅修(Attho natthi janam lapetave.[注 2])
佛陀以这段话来描述盘腿端坐、意念坚定的比丘,在经历过去业行所带来的果报时,虽然不断被强烈刺痛的粗重感受所折磨,由于他已彻底了知无常,并未失去清静或平等心。这几行简短的偈颂确实说明了内观禅修 — 通往究竟解脱之道 — 的技巧。
我们得试着详细了解佛陀所要表达的真正含意为何。内观(Vipassana)这个字的意思是观察事物如其本然的实相,而不是它们所显现出来的表象。这是一种完全没有想象、偏见与妄想所蒙蔽的纯净观察境界,这也是为何佛陀以如其本然、如实观察与彻底了知(yatha-bhuta nana-dassanamyatha-bhuta nana-dassanam[注 3])来描述内观的境界,而实修的方式就是透过直接体验与彻底了知来体悟实相。
自我中心是所有妄想之中最严重也最危险的。我们只因为盲目信仰或智识的缘故,就在情感或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无私」或「无我」(anatta)的教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实际上我们仍过着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那么只接受这样的教义又会带来什么利益呢?实际上,只要我们仍被这种虚幻的自我所淹没,它就会继续地威胁我们。然而,只在知识层面上全然相信此种妄想,不仅危险,而且也是不足的。事实上,我们一直不断地在涌现痛苦,那是因为没有直接体证这些痛苦危难,或没有任何解脱它的方法所致。
这是因为光有知识并不能彻底灭除此种妄想,唯有修持佛陀称之为一乘道(ekayano maggo)的圆满内观技巧,也就是一条和唯一解脱之道:四种觉知力(satipatthana.[注 4],即四念住)。当人们被妄想执着所遮蔽时,如何从自身实相中解脱出来?只有透过究竟实相、自我体悟来灭除妄想才能解脱。
唯有直接体验我们自身的实相,才能使新的心识活动不再生起,并且能将过去累积的旧业(kamma)彻底根除。
彻底根除过去累积的旧业,而且不再生起任何新业(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注 5])。
内观如何帮助我们不再造作新结,而且能将旧有的结打开,直到过去所累积的全部根除为止?这段话描述了修持者首先必须正确地盘腿端坐(nisinno hoti pallankam abhujitva ujum kayam panidhaya[注 6]),然后,秉持坚定的毅力(adhitthana),完全不移动身体,此刻,在最粗重的身体层面上,由于整个身体及语言上的行为完全停止,故不再生起新的身业(kayika-kamma)或语业(vacika-kamma)。
他仍坚决不动地端坐着,并开始尝试停止造作一切意念上的行为(mano-kamma),如此,他必须变得非常警觉、专注,全然地觉知与警觉,随时保持正确的了知与智慧。警觉于何物?那就是诸行无常(Anicca vata sankhara)、是生灭法(uppadavaya-dhammino)[注 7] — 无常的实相;在我们身体组织架构之内,每一种复杂现象的生起与灭去。
任何内观禅修者很快就会了解到表象与本质实相的差异。只要以正确方式客观平等地观察自身之内所有感受,修持者很容易就达到某种境界,那就是经由亲身体验了解到身体上最坚硬的部分除了次原子粒子(kalapa)的振动与波动之外,什么也不存在。那些在粗重层面上呈现出坚硬且无法穿透的事物,事实上,在最微细与最根本的层面上,除了微细的波动之外,什么也没有。
有了这样的觉察之后,人们即可以观察及了知一切的五蕴(pancakkhandha)染着,除了生起灭去的波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整个心物的现象都具有不断生起灭去的本质。这种永恒不变的无常就是心物的究竟实相(paramattha sacca);除了许许多多生起即灭去的微细泡沫与波动之外,什么也不是(sabbo loko pakampito[注 8])。人们在了解所有现象的基本特性只是无常之后,便能进一步了解到无我(anatta,没有我、我的或我的灵魂)的特性。不论人们喜欢或不喜欢某种感受,它们仍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在身体架构内生起,既无法控制它们,也无法拥有它们,而且也不会随我们所愿,我们因此了解到苦(dukkha)的实相。经由这样的亲身体验,人们开始了解到执着于这种不断变化的现象只会带来痛苦,别无其它了。
当人们越深入此究竟实相,就能越稳定地发展智慧。相较之下,如果人们仍被无明所束缚,便会不断地贪求愉悦的感受,并且贪求不愉悦感受的止息,此种贪嗔的心念反应就是最牢固的枷锁。
起初,修持者会发现自己陷于了知无常短暂现象及执着于旧有习性之流的拉锯战之中,这都是因为无明所致。只要不断地练习,他就能学会在实相与妄想之间辨识的技术了。实相出现的时间将越来越久,并且能了知每一个感受都是无常,如此,伴随着每一次体认所得到的了知,就能使我们逐渐从「我」及「我的」的自我意识中解脱出来。
感受生起即灭去的实相开始主导一切,并且取代了贪(tanha)的生起与灭去,因此喜欢或不喜欢这一切生起即灭去的感受也变得毫无意义了。就是这种喜欢与不喜欢的心念转变成非常强烈的执着,并产生「有行」(bhava-sankhara)与「有业」(bhava-kamma,业行是推动下一生的驱动力),进而驱使所有众生陷入无止境的生命轮回之中。
当心不再起任何习性反应时,就不会造作新的业缘。自然的定律是当意识之流所累积的旧习性反应自动浮现至表层时,就会被根除,而且不再输入新习性反应。只要不断地以了知无常的智慧(sampajanna)保持心的平等,就会到达这个阶段。再次提醒,唯有精进的练习内观,修持者才能平静专注地以无常实相来洞察这些随时生起的旧有束缚。随着我们不断地深入体悟无常,平等心也逐渐增强,而贪与嗔即不再如此强烈。心不再起习性反应时,即不再增加潜在的业缘 — 它们反而渐渐地被根除了。
然而,有时旧业的果报是如此地强烈,一般的禅修者会丧失所有的平等心,智慧也会逐渐衰微,对实相的了知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了,同时也会失去对痛苦的客观观察,并且开始对感受产生分别心,尽管禅修者会在知识的层面上尝试着不起习性反应,但事实上,他已开始认为这种痛苦像永无止尽般,而且此种习性反应将持续着。
为了体悟所有现象的无常本质,以及摧毁这种显见的坚固认知,禅修者必须经验到心物(nama-rupa)瞬间生灭(uppadavaya-dhammino)的波动及振动,要达到这样的阶段,唯有透过正确的内观禅修 — 破除这些束缚的正确道路。事实上,内观禅修是为了去尘除垢(katam rajam) — 从最深层的意识中扫除一切旧有的不净染污。以此梳整与清理的过程当中,所有的结都会自动地松开,而每一根棉絮也会与不净尘垢分离开来。此种纯净心念的波动将扫除过去所有的不净染污。精进于身体感受的内观禅修者都能清楚地体悟这个过程。
当最微细的结仍未松开时,这个梳理的过程就是不完整,同样地,内观的练习必须持续不断,直到身心架构内所有粗重的感受都清除为止。
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阶段呢?如下列经文所说:
 
禅修者必须对他或她过去造作的业果保持平等心,而且不论它们有多么痛苦、剧烈与强烈可怖,都必须保持平等心(Puranakammavipakajam dukkham tibbam kharam katukam vedanam adhivasento)[注 9]。
 
如何才能到达呢?无法保持平等心(那就是因为过去的习性而变得激动不安)就是与净化过程完全背道而驰。人们只有发展出警觉,以及对无常智慧的了知,才能对如此强烈的感受保持平等心(upekkha)。唯有彻底了知当下一切现象的无常本质实相,人们才能对过去的业果保持平等心,而不起习性反应。禅修者变成苦的公正观察者,而不再是痛苦的人。此种公正无私的平等心能使旧有的束缚根除,而且很快地,将不再有任何的观察者,剩下的只有观察,此外,也不再有痛苦者,而只剩下痛苦本身而已。
虽然,有时因感受而生起轻微的焦躁不安与分别心也许会再度触发新的贪、嗔习性反应,但只要持续练习,任何警觉的禅修者都会到达「我」及「我的」等妄想灭除的境界(amamassa thitassa)。在此种毫无焦躁不安的境界(avihannamano),他或她即可承受任何感受,即使是最剧烈的感受也不起反应。终于到达一切新业习形式的止息为止(sabba kammajahassa)。此刻,禅修者已经到彻底专心一念,或持续净化的状态,因为他或她已不再造作新的习性反应,也就是新的意念(cetana)或新业。以此方法,旧有的习性反应自然就会逐渐地被根除(thokam thokam),而到达心彻底净化的境界(visankhara gatam cittam)[注 10]。禅修者精进于修持,需要将其所有时间投入于正确的练习(attho natthi janam lapetave)。哪里还有时间耗费在毫无利益的言词之中?每一时刻都很珍贵,丝毫不能虚度光阴,只有将时间浪费在言语中的人才无法了解精进修持的严肃性,而无法正确地用功,也使此种了知实相的神圣修持堕于知识层面上的闲谈,毕竟,唯有透过练习才能达到解脱,语言上的讨论是永远无法解脱的。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赞扬那些在这条真正解脱之道上精进修持的比丘们。盘腿端坐坚定地以敏锐的警觉力及彻底了知无常的智慧来承受过去业行所带来的果报,受尽剧烈、刺痛及粗重感受的磨难,不再造作新业,而且当旧有的不净染污生起,便将它们灭除,而不再有丝毫的「我」及「我的」存在。
 
注释:(均参考内观研究所版本)
1. 在所有三藏典籍中,此字共出现19次
2. 自说经(Udana) 21
3. 无碍解道 (Patisambhidamagga) 1.18
4. 长部(Digha Nikaya) 2.373
5. 小诵(Khuddaka-Patha) 6.15; 经集(Suttanipata) 238
6. 自说经(Udana) 21
7. 长部(Digha Nikaya) 2.221
8. 相应部(Samyutta Nikaya) 1.1.168
9. 自说经(Udana) 21
10. 法句经(Dhammapada) 154
感受(Vedana)的重要
内观研究所

--------------------------------------------------------------------------------
巴利文中的 vedana,相当于英文中的感觉或感受,是由 vidvid 这个字根衍生出来的。vidvid 的意思是"去体验"。当一个物体进入感官根门的范围内,心里就产生一个单纯的接触,心体验到这个物体而产生感受或 vedana。因此,直接经验(paccanubhoti paccanubhoti)的关键就是感受,因为透过它,我们才实际的遭遇及经历这个世界。如同这段巴利经文所述:
Ya vedayati ti vedana, sa vedayita lakkhana, anubhavanarasa...(注1)
感觉物体的是感受,感受的特征是去经验,它的功能是去了解这个物体…
因此,为了从实际经验的层面去了解这个物体,就必须在感受上下工夫。
佛陀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描述感受。在中阿含经 Bahu-Vedaniya Suttabahu-vedaniya sutta (注2)经文里,他提及并分析各种状态的感受,并分类成两种、三种、五、六……十八,最多达一百零八种(注3)。然而,当他较精确地定义感受时,说到感受有精神和肉体两个层面。如果没有心,肉体本身是无法感觉到任何东西的。只有心在感受,但是它所感觉的,有个不可分的身体成分--愉悦的感受(乐受 sukha-vedana),不愉悦的感受(苦受 dukkha-vedana)和中性的感受(不苦不乐受 adukkhamasukhavedana)。
在真正实践佛陀的教导中,感受的身体层面特别重要,因为它是最直接具体的方法来体验我们自身的无常(anicca),并且可以藉此培养智慧。无常这个事实,不能仅以理智透过外面的世界来了解。它必须透过自身内在来实际体验。我们必须如实的在自己身上体验--每一个短暂的现象,随时都在变化。透过感受的层面了解无常,我们的执着和自我会逐渐消融。佛陀用以下的话,来说明身上感受的重要性:
Yathapi vata akaseyathapi vata akase, vayanti vividha puthu;
puratthima pacchima ca pi, uttara atha dakkhina.
Saraja araja ca pi, sita unha ca ekada;
adhimatta paritta ca, puthu vayanti maluta.
Tathevimasmim kayasmim, samuppajjanti vedana;
sukhadukkhasamuppatti, adukkhamasukha ca ya.
Yato ca bhikkhu atapi, sampajannam na rincati,
tato so vedana sabba, parijanati pandito.
So vedana parinnaya, ditthe dhamme anasavo,
kayassa bheda dhammattho sankham nopeti vedagu' ti. (注4)
如同天空的风--或由东由西,或由南由北,或夹杂着沙尘或无尘的,或冷或热,或强风或微风--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在身上生起的感受也是一样,愉悦的,不愉悦的,或中性的。当一位禅修者努力精进,并且每一刻都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这样的智者就完全了解所有的感受。完全理解感受之后,在这一辈子,他就能免除所有的不净杂染(并且成为一位阿罗汉或vedagu)。这种人就是vedagu(完全了解感受全貌的人),因为彻底了解感受(感受的生灭及超越感受的状态),于是安住在法中,死后超越了有缘世界而到达言语无法形容的境地。
佛陀再一次强调身上的感受时,说到-
Seyyathapi, bhikkhave, agantukagaramagantukagaram, tattha puratthimaya pi disaya agantva vasam kappenti, pacchimaya pi disaya agantva vasam kappenti, uttaraya pi disaya... dakkhinaya pi disaya... khattiya pi... brahmana pi... vessa pi... sudda pi... Evameva kho, bhikkhave, imasmim kayasmim vividha vedana uppajjanti. Sukha pi vedana uppajjati, dukkha pi vedana uppajjati adukkhamasukha pi...Samisa pi sukha.., samisa pi dukkha.., samisa pi adukkhamasukha... Niramisa pi sukha... niramisa pi dukkha... niramisa pi adukkhamasukha vedana uppajjati. (注5)
禅修者,假设有一家旅店。人们来自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住客中有剎帝利(Kshatriyas)、婆罗门(Brahmins)、吠舍(Vaishya)和首陀罗(Shudras)。同样的道理,禅修者,我们这身体也会生起各种不同的感受--生起愉悦的感受,不愉悦的感受和中性的感受;生起执着的愉悦感受,执着的不愉悦感受和执着的中性感受;也会生起不执着的愉悦、不愉悦及中性感受。
以上的章节清楚地描述了内观的过程,藉由观察身体的感受(kayasmim),人可以由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首先,它描述了各种形式的感受(愉悦、不愉悦、和中性的),禅修者可以很容易地透过内观练习,了解且体验到它们。持续地观察身上的感受,可以经验到它们生灭的特性。这种客观持续的观察称为正知(sampajanna时时彻知无常)。根据佛陀的说法,持续实践正知(时时彻知无常)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他透过自身的经验,了解到不断与感官事物接触而产生的感受,如何生起又灭去。他知道当人们开始贪恋愉悦的感受或厌恶不愉悦的感受时,痛苦就产生并且倍增。如果没有正知,人们就仍然不了解内心较深处的潜意识层面。这个愚昧的无明对感受生起不自觉的反应。这种瞬间的好恶,很快地发展成贪爱或嗔恨,这种的习性反应重复加强了无数次之后,才会闯入意识层面。如果只注意意识表层的现象,而忽略了表面下深层的真相,人只会在习性反应重复很多次后才发现。他任由感受的火星扩散成熊熊大火,才尝试去扑灭,结果造成拙劣的肢体或口头行为。透过正知的练习,可以学习客观地观察身体感受,让每个火星独自烧尽而不会酿成大火。透过观察身体的感受,人开始了解任何生起的感受都不是永恒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开始保持平等心并防止任何习性反应的发生。持续用这样的方式观察感受,体验无常(anicca-bodha),便可以出离。有了这样的态度,人不仅可以防止新的贪爱嗔恨的习性反应生,还可消除本来就有的习性反应,因此逐渐由所有的感受中超越出来,脱离痛苦,成为佛陀说的 vedagu。
Sabbavedanasu vitaragovitarago, sabbam vedamaticca vedagu so.(注6)
一个完全断除感受,且超越感受全部领域的人(达到受灭,感受止息vedana-nirodha)叫做 vedagu。
因为身上的感受可以引领到涅盘(nibbana),为了强调感受的重要,佛陀在发趣论(Patthana)中说到-
Kayikam sukham... phala-samapattiyaphala-samapattiya upanissaya paccayena paccayo. Kayikam dukkham.. phala-samapattiya upanissaya paccayena paccayo. (注7)
由于身上愉悦的感受产生了身体的愉悦感受、不愉悦感受以及与感受息息相关的涅盘状态。由于身上不愉悦的感受产生了身体的愉悦感受、不愉悦感受以及与感受息息相关的涅盘状态。这显示佛陀为了体悟究竟真理而最注重感受。因此他说-
Ajjhattam ca bahiddha ca, vedanam nabhinandato;
evam satassa carato, vinnanam uparujjhati.(注8)
带着完全的了知,对身内的感受及没有感受保持客观的观察,就可以达到知觉停止(the cessation of consciousness)的境地。一个无明的人对身上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起习性反应而增加自己的业习(sankhara)。相反地,内观修行者有正知(sampajanna)的智慧,可由旧有的习性中挣脱出来,达到完全的解脱。如此,我们的身体有真理的证据。透过观察感受,我们不仅是听闻真理,还可以进一步去实际体验。当我们面对面接触实相,我们会被真理实相转化,因为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自身经验,信心就会生起。

--------------------------------------------------------------------------------
【注】
1. Dhammasangami Atthakatha, 1, Kamavacarakusalapadabhajaniyam
2. 中阿含(Majjhima Nikaya)2.88
3. 杂阿含(Samyutta Nikaya)2.4.270
4. 同上2.4.260
5. 同上2.4.262
6. 经集(Suttanipata)534
7. 发趣论(Patthana)1.1.423
8. 经集(Suttanipata)1.117
 
感受的起因
以下文字摘录自内观研究所出版的「感受及时时彻知无常的重要性」一文。

--------------------------------------------------------------------------------
在很多禅修方法中,感受(vedana)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人深入地探索感受真正的本质。感受有时粗重、有时微细。当心专注时,微细感受会更加分明,但是,强烈的感受很难客观地检视其真实的本质。因为心已激动不安。
过去有练习禅修的沙门(samana修道人)及婆罗门(brahmana印度教祭师)主张:感受肇因于业(kamma过去世的所作所为)的成熟。于是他们透过苦行及折磨身体,故意制造感受。他们相信藉由这些苦受可以摧毁过去所造的业果,而达到「至善」(summum bonum)的境界:终极的平静。
佛陀并不强调感受的起因,而是教导弟子们去理解无常的真实本质,以净化内心。也就是说,对一切感受保持平等心,不贪求愉悦的感受,也不要厌恶不愉悦的感受,要了解所有感受的本质都是无常,势必灭去。禅修者应学习观察感受的实相,它们的升起(Samudaya)和灭去(atthangama),也要了知贪着感受(assada)的危险(adinava),并观察感受的止息(nirodha)和趣向止息之道(nirodha-gamini-patipada)。佛陀教导我们净化内心的唯一方法,即是观察并理解感受的真实本质是无常。只有这样,禅修者才能打破生死轮回的枷锁,达到超越身和心的阶段,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陀说:
Sam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m 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m 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
佛弟子要专注、觉知、时时彻知无常,清楚地明了感受的生起、灭去和趣向止息之道。一位已到达感受尽头,彻知感受所有层面并超越它们的禅修者,他远离了一切渴爱,获得了完全的解脱。
在相应部(杂阿含经Samyutta Nikaya)Sivaka 经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名叫Moliya Sivaka 的苦行外道,向佛陀说,有些沙门和婆罗门主张,感受完全是由成熟的业所引起。佛陀回答说,这是走极端((atidhavanti))的偏见,因为感受也会由其它因素引起。还有些人主张胆汁(pitta)是感受生起的唯一原因,这也落入另一个极端。两种看法都不正确(miccha)。认为业是感受的唯一起因者,会采取无益的苦行和折磨肉体的方式,希望能藉此去除过去所造作的恶业,以达到纯净安祥的阶段。
佛陀遍知实相,指出感受还有其它的起因,比方说胆汁、痰液(semha)的增多也可能是一种成因、体内的风(vata)也可能加剧而形成不同的感受。在某些时刻,这三者会失去平衡,随着体内化学反应的扩散(sannipata),会形成种种感受。季节的变化(utuni)也会造成感受。例如,天冷时会有某些感受,天热时也有不同的感受。此外,处于逆境或者遭到惊吓,会破坏(visamam)身心的平衡,也会形成不同感受。当然,由于不正确的见解,而采取苦行和折磨肉体的方式,以求清除罪孽,而得到纯净平稳的生活(opakkamikam),这种方式,也会形成感受。最后,佛陀不否认业的成熟也会形成感受。但他不同意上述两种极端的看法,也不同意业或胆汁是感受的唯一成因。
佛陀描述了感受的八种成因-
Pittam semham ca vato ca,
sannipata utuni ca;
Visamam opakkamikam,
kammavipakena atthamiti.
胆汁、痰液、风,
生理反应、季节变迁,
失衡及外在逆境,
成熟业果为第八。
佛陀教导弟子们,以每时每刻升起的感受做为禅修的所缘。无论感受的成因为何,学习以冷静的心去面对它们,了知感受必将灭去。经由这样的锻炼,佛弟子可以超越所有的感受,而体验到苦的止息。这就是涅盘。
 
问与答
葛印卡老师2001年7月.3日在泰国Dhamma Abha中心回答学员的问题

--------------------------------------------------------------------------------
问:为什么您要我们观察感受?
答:因为这正是佛陀要我们做的:对感受保持觉知。这是佛陀了不起的发现,在他之前没有人知道。与佛陀同时代、之前和之后的导师也都不明白,其实我们是对感受起反应。
与佛陀同时代和之前的老师,他们教导的是-不要对与感官根门接触的所缘起反应,即眼所能见之物、鼻所能嗅之气味、耳所能听之声等等。即:「当你的感官接触到各种所缘时,不要起反应,不要去评量好坏,不要对它起贪爱或厌恶的反应」。这是他们的教导。
佛陀说我们实际上不是对这些外在事物起反应。如果是的话,佛陀一定会说:
缘「六入」而有「爱」salayatana paccaya tanha.
佛陀并没那么说。他说的是:
缘「六入」而有「六触」(入缘触)salayatana paccaya phassa;
缘「六触」而有「感受」(触缘受)phassa paccaya vedana;
缘「感受」而有「贪爱」(受缘爱)vedana paccaya tanha.
而不是说:缘「六入」而有「贪爱」
这是觉悟者的伟大发现。佛陀成为觉悟者是由于这伟大的发现。
从前很多人都说不要对「六入」(salayatana)产生反应,但他们并没有成佛。历史记载很多老师曾说要从渴望和厌恶、贪爱和瞋恨脱离出来,不要再产生贪(lobha)和瞋(dosa)。
佛陀则说,只要「痴」(moha)还在,贪与瞋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必需先消除「痴」。那什么是「痴」?痴就是无明(avijja):不知道内在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贪和瞋真正的原因,这就是无明。
如何从无明中超脱出来?必需从问题的根源「感受」下手才能离苦。一但忽略了感受,就只是和外在的事物交战,「这是美的」、「这是不美的」。就只是在表层用功,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佛陀是因为发现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因缘生灭的链接)而开悟的,这是空前的发现。缘起法中有三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是「行缘识」(sankhara paccaya vinnana以「习性反应」为基,「意识」得以生起)。因为过去累积的业行(sankhara),而有新的受生(意识patisandhi vinnana)。
另一个是「有缘生」(bhava paccaya jati以「有(成为某某)之惯性」为基,「生命」得以生起),从这一世到下一世。
第三个是「受缘爱」(vedana paccaya tanha以「感受」为基,「贪爱」生起)。
我们无法改变「行缘识」,那已是既成事实。这就是「我」:身和心加上六个感官,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必需慎重地面对未来,「有缘生」,不断的「有」,不断的受生。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亡何时会降临。
所以,佛陀指出了这一条殊胜的道路:「活在当下」。你是此时此刻的主人,你也是未来的主人。
Atta hi attano natho, atta hi attano gati.
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创造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能掌握当下,未来将一片光明。你无须担心。活在当下,不要对感受产生贪爱和厌恶。无明仍在,你就无法觉知感受,而不断地产生贪瞋的习性反应。
佛陀要我们对此时此刻的感受保持觉知,保持平等心、不做习性反应。旧的习性会一直对感受产生贪爱和瞋恨的反应。也就是说,不断复制痛苦。旧的习性一向如此。
佛陀教我们这美妙的方法。对当下呈现的任何感受保持觉知。所谓的般若智慧就是当下的实相-生灭、生灭、无常、无常。于是你有了了知,不再无明。因此,改变了轮回流转的路径。
在此之前,我们都走在轮回痛苦的道路上,因为不断地对感受产生习性反应、不断地产生贪瞋,生生世世不断地在受苦。现在改变了,我们知道如何保持平等心,无贪无瞋,我们开始改变方向。
感受就好比道路或铁轨的分叉口,从这里分出两条路来,一条路是导向痛苦的生起(dukkhasamudayagamini-patipada),另一条路是导向痛苦的止息(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你自己可以做决定。佛陀不要我们盲目地接受他所说的话。他从来没要求任何人盲目地追随他。不要有盲目的信仰。你必需亲自体验这个实相,如果发现它是有益处的,才去接受它。然后,不只是接受,还要身体力行,走在正法的道路上。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任何宗派信仰的人来参加十日课程,都会有相同的体验。他们亲身体验这个真理-感受始终存在,对感受起习性反应,就会受苦;不起反应,保持平等心,就会快乐。
再者,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去批评不如此修行的人。纵使他们没有去觉察感受,如果他们至少在理智上,不去产生贪瞋,他们的理智会比较纯净。我们有幸遵照佛陀的教导,要知道仅仅在理智上用功,而忽略了感受,那只是心的表面得到净化。
悉达多.乔达摩(Siddhattha Gotama)不满足于这种表层的净化,而是要心的彻底净化。因此必需从心的根层,最深处下手,而心的最深处永远和身体的感受联结。每当有感受,反应立即生起。因此,忽略感受,贪瞋就在不知不觉间不间断地繁衍。他非常清楚,心必须彻底完全的净化。佛陀的开示是如此明确:
Sabba papassa akaranam 诸恶莫作。
kusalassa upasampada-samadhi 善心的定
Kusalacittassa ekaggatta. 善心的专注。
人对不善的(akusala)事物也可以一心专注(ekaggatta)。比方说,扒手偷钱时,需要高度专注。在进行不善的行为时,也需要某种程度的专注。但这不是正定(samma-samadhi)。只有当你确定不伤害任何人时,此时心的专注才是正定。
佛陀说这还不够,还要:
sacittapariyodapanam 心必需完全得到净化。
"Pari"的意思是「完全的」。只有从感受下手,整颗心才能得到完全的净化。否则,按照佛的说法,Anusaya Kilesa「随眠烦恼」依然存在,往昔所累积的无明烦恼会像沉睡的火山,随时爆发。
佛陀发现,藉由观察感受,这方法可以去除所有的随眠烦恼。他明示:「于乐受时去除贪爱」,意思就是指,每当有愉悦的感受,就是去除贪爱习性的最佳时机。旧的习性是每当有愉悦的感受,就一直产生贪爱、贪爱,只要贪毒(raganusaya)还在,你就不断地繁衍贪爱。
同样地,佛陀说「于苦受时去除厌恶(dosanusaya)」。旧有的习性是对不愉悦的感受以厌恶(patigha)反应之。当你学会保持平等心,不产生厌恶,瞋毒(patighanusaya)即得以消除。
与佛陀同时代和之前的老师,都说要远离贪瞋,但并不知道如何摆脱随眠烦恼。而佛陀说,藉由愉悦的感受,可以断贪。藉由不愉悦的感受,可以断瞋。否则你就不是遵照佛陀的劝导。
我们不应该批评没有以感受来用功的修行者。重要的是,我们正确了解佛陀的教导,并按他的指示用功。
内观禅修的感受和正确认知
G. C. Banerjee

--------------------------------------------------------------------------------
在很久以前,法国一位哲学家正确地指出「了解道理却不照着做的人,表示没有完全了解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对道理有正确的认识,他就会根据这个道理来做事。所以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并不足以让人有正确的行为。内观禅修教导我们如实观察。认知如果缺少了身体力行的智慧(wisdom-in-action)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真正的认知必须包含身体力行的智慧。
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去获得有关自己的知识,并进而获得有关宇宙中其它事物的知识。为了认识自己,为了带来内心的平静和谐,必须观察自己的内心及身体行为。观察的过程必须是科学的,不掺杂任何记忆中的教条所带来的偏见。任何由思想产生的行为必定有矛盾冲突,因为思想本身是有限的。因此,由思想产生的行为不是正确的行为。另外一个也是唯一的工具,就是不与情绪结合的感受(vedana)。感受可以当成一种工具,来观察身心的行为以了解自己。
感受是由感官和相对应的物体接触所生成的。这些接触是自然发生的。我们知道只要身体活着,就有呼吸;心智存在,就有想法。身上呼吸的升起和心中想法的升起都只能靠感受来了解。因此,感受和身心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人可以透过感受来了解自己。感受分为三种--愉悦(乐受)、不愉悦(苦受)和中性(不苦不乐受)。如果我们不了解感受的真正本质:乐受产生贪爱,苦受产生憎恨,不苦不乐受产生愚痴无明,那么这些感受就会分别产生贪嗔痴。它们是人受苦的根源。
佛陀是一位务实的医生,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在此生根除人的痛苦。他发现了病因,并开了一个药方来根除这个苦的原因。这就是内观(Vipassana)禅修。如果我们仅仅接受这个理论而不身体力行,就无法治好我们的病。不仅仅念诵药方,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这个教导,并检查看看痛苦是否减少。内观是在这辈子结束痛苦的唯一方法。内观帮助我们如实观察事物的真正本质。如果我们能看到事物真正的自然面貌,正知(时时彻知无常,sampajanna),或是行动的智慧就会开始运作。不能时时彻知无常,内观就不完整或不足够,我们因而无法处理感受(vedana),因为感受与思想不同,它是不能累积的。如同感受和生活是无法分割的一样,内观和正知也是不可分的。感受也在缘起法则的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看到感受的真正本质,它就会带来贪爱(tanha),贪爱接着就带来执着(upadana),恶性循环就开始了。但当认识了感受的真正本质,我们观察的感受就只是感受。感觉到感受,它不是我的感受或你的感受,不是男人的感受或女人的感受,仅仅是因为接触而升起的感受。愉悦的感受是苦,因为它终究会消失;不愉悦的感受也是苦,因为它带来痛苦;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为它造成愚痴。因此感受是苦的,无常的,而且它是缘起法则的产物,因此也就没有自我或感受的人。
如果用这样的观点了解感受的本质,它就不会变成一个爱恋或攀援的对象;如果我们不执着感受,它就会自然地消逝。因为所有自然现象的本质都是升起而后灭去;一旦这个循环(轮回)被打破,我们就不会再往受苦的道路前进。换言之,苦的道路关闭了。我们打破轮回而走向觉悟。如果我们不断努力保持这样「不再累积」的认知行动,便会体验到另外一个终点,它是所有真理的真理,所有祥和的祥和,和所有终点的终点。
内观是最简单但也是最困难的禅修方法。它的方法只是觉知并保持旁观者的态度,所以很简单。但同时它也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总是期待着一些预期的结果。我们必须不断的努力来打破这种习性反应,这努力就是内观的过程。人类尝试了很多方法例如虔敬瑜珈和业报瑜珈等修法来达到内心的祥和,但是人们不仅没有得到祥和,这个世界反而充满了贫穷、妒忌、战争和破坏。这个世纪(译注:20世纪)的后半期已经见证了两千五百年后重新复苏的内观禅修。内观是一个可以让人探索自身的方法。内观禅修的全然无为可以让人充满活力。正确的认知感受,才会有正确的行为,也就是源自于爱与慈悲的行为;这种正确的认知会导向痛苦的止息。
葛印卡老师答问的宝库

--------------------------------------------------------------------------------
放弃虚假的幻想,迈向真理,愿我们继续一步一步地走,向真实的目标前进。

--------------------------------------------------------------------------------
自1969年始,在葛印卡老师的正法工作过程中,他已经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内观学生及其它人问过上千个问题。
这些问题涵盖极吸引人的范围,从法是什么、内观禅修、人生的目标、人类的痛苦、上帝、轮回到失眠…
这些答复与问题已经按照问题的性质,大体上被分类成种种部分。在最后的一个部份,归属在「内观的修行」 中,为内观学员提供了有关这修持的澄清。
然而,必须记住的是,葛印卡老师最喜欢给予的答复总是﹕「你必须亲身体验真理。只有这样,它才会成为你的真理。不然,它只是他人的真理。」
对于内观学员,葛印卡老师时常强调,真正的答案只能来自持续与正确的内观练习。
因此,这个问答宝库,是作为内观学员的一项指南和启发,以及对非学员的一种鼓励,以便能参加内观课程,并直接地体验它的无限利益。
愿一切众生快乐!
问题归类为:2000年9月4日更新

--------------------------------------------------------------------------------
耽溺  灵魂  愤怒  焦虑  执着  佛陀  因和果  脉轮  儿童  心理情结  专注  习性  贪爱  法∕正法  法的力量  死亡  自我  情绪
平等心  逃避现实  断食  食物  上帝  快乐  诚实  催眠术  失眠  业力(因果报应)  人生  解脱  世间  咒语  慈爱观∕慈悲观
随喜  心  道德的行为  疼痛  安详  监狱的课程  轮回  无私的服务  性  社会  痛苦  波动  内观课程  内观大塔  内观禅修法

--------------------------------------------------------------------------------
有关内观修行的澄清(依照内观学员们所发问的)
耽溺
问﹕我们如何能避免像对吸烟的耽溺?
答: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耽溺。当你修持内观时,你将了解到你所耽溺的实际上不是那特定的物质。表面上看起来你好像耽溺于香烟、酒、毒品、蒟酱叶(槟榔叶)。但实际上,你是耽溺于身体上的一种特定的感受,由特定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生化之流。同样的,当你耽溺于生气、激情等时,这些也都和身体的感受有关。你的耽溺是对这些感受。透过内观,你脱离了那耽溺、所有的耽溺。它是很自然的,很科学的。就尝试吧,你将会体验到它如何发生效用。
灵魂
问﹕什么是「我」(atma)、「灵魂」?
答:修持内观,你将会发现在你内在发生的实相。你将会注意到你所谓的「灵魂」,「我」(atma),只不过是心的反应,是心的一部分而已。而你一直在这幻想下认为︰「这就是『我』」。透过内观的练习,你将了解这个「我」不是恒常的。它是一直在变化,总是短暂的。它只不过是由大量的次原子微粒组成,总是处于变迁和流动的状态。这只有透过直接地体验,对「我」的幻想才会消失,接着是对「灵魂」的幻想的消失。没有了幻想和错觉,所有的痛苦也就消失。然而,这必须经由体验。光是接受哲理的信仰是不会发生的。
愤怒
问﹕一个人如何脱离愤怒?
答:透过内观的修行吧!内观的学生在愤怒时观察呼吸,或者所引起的身体上的感受。以平等心,没有习性反应的做这样的观察。这愤怒很快地就减弱然后消失。透过内观的不断地修行,心的习惯模式对愤怒的习性反应就会改变了。
问﹕我无法压抑我的愤怒,即使我尝试这样做。
答:不要压抑它。去观察它。你越是压抑它,它就越进入你心的更深层。这些情结会越来越强,然后你就很难摆脱它们了。不要压抑,不要发泄。只是观察。
焦虑
问﹕我总是充满焦虑。内观能帮助我吗?
答:当然可以。这就是内观的目的--使你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焦虑和忧愁是最大的痛苦,而且它们的存在是因为你的内心深处有某些不净染污。透过对内观的修行,这些不净染污将会浮现到表面上,并且逐渐地消失。当然,这需要时间。这没有魔术,没有奇迹,没有上师的涉入。某人只是对你指出正确的道路。你必须亲自走在正道上,努力地从你自己的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执着
问﹕你曾说过不要对东西执着。那么对于人呢?
答:是的,对于人也是一样。你对一个人有真爱,对这个人有慈悲的爱,这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当你有执着时,那你就没有爱了,你只是爱自己,因为你期待获得某些事物--物质、情感等--从这个人身上。不管你对谁执着都好,你是在期待某些回报。当你开始真正地去爱这个人时,那时你只是付出,单向地付出。你不期待任何回报,那么执着就会消失。紧张消失。你是如此地快乐。
问﹕没有执着的话,世界怎么能运作呢?如果父母不执着的话,那他们甚至不会照顾他们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有执着的去爱或投入生活呢?
答:不执着并不意味着漠不关心;正确的说法是「圣洁的无分别心」。作为父母,你必须以全部的爱,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但没有执取。出于纯净、无私的爱,你就是尽了你的职责。假设你照顾一个病人,尽管你悉心照顾,他还是没复原。你不会开始哭泣;因为那是无济于事的。以一个平衡的心,你尝试用其它的方法帮助他。这是圣洁的无分别心:既不是没有行动也不是起反应,而是以平衡的心来采取实际的、正面的行动。
问﹕去做一项正确的行动是否是一种执着?
答:不是。你只是尽力做到最好,要了解这结果是超越你的掌控。你就尽你的本分,而把结果留给法则、正法。
问﹕…那就是故意犯错了?
答:如果你犯了错误你就接受它,并尝试下次不再重犯。你可能再次失败;再次你微笑并且试试用别的方法。如果你能够面对失败而微笑,你就是不执着。如果失败使你沮丧,而成功使你得意扬扬的,你一定是执着的。
佛陀
问﹕你不断地提到佛陀。你是在宣扬佛教吗?
答:我对于「主义」不感兴趣。我教导法,而那就是佛陀所教导的。他不曾教导任何的「主义」,或任何派别的教义。他所教导的东西,是每个出生背景、每个宗教信仰的人,都能够获益的。他所教导的方法,使一个人能过着对自他都充满利益的生活。佛陀不会只是说教:「啊!人们啊!你们应该这样生活,应该那样生活」。佛陀教导实用的法,以实际的方法去过有益于善的生活。而内观是这实用的技巧,引导人们过真正快乐的生活。
问﹕所有佛教的禅修方法在瑜珈中都已经知道了。在佛陀所教导的禅修中有什么新鲜的?
答:今日所谓的瑜珈实际上是较后期发展的。柏丹伽力(Patanjali)的时代大约晚佛陀五百年,而在他的《瑜珈经》当中,自然地可看出是受到佛陀教法的影响。当然,瑜珈的修行在佛陀之前就已经在印度盛行了,而他本身在未证悟以前曾体验过这些方法。然而,所有这些方法,只限于戒(道德)和定(心的专注),其专注力最高可达到八种禅那 ( jhana ) 的境界,八种定的层次,但此仍属于感官体验的领域。佛陀则发现了第九禅那,而那就是内观,这种洞见的开展将引导禅修者达到终极目标,而超越感官经验的痛苦。
因和果
问﹕是否有无因而生的偶发事件?
答: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不可能的。有时以我们有限的感官和智力不能清楚的找到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原因。
问﹕是否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已事先注定了?
答:是这样的,我们过去的行为确实会带来果报,可能是好的或坏的。它们将决定我们现在的生活形态,也就是我们现在大致的情况。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的遭遇是注定的,由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所注定,而再没有其它事情会发生。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过去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生命之流,导向愉悦或不愉悦的经验。但是,现在的行为也同样的重要。自然赋予我们能力,使我们成为自己当下行为的主人。有了这种自主性,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
脉轮
问﹕内观对于脉轮的影响是什么?
答:脉轮只不过是在脊髓上的神经中枢。内观带领你达到一个阶段,让你能够感觉到身体里每个微细原子的活动。脉轮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种活动可以在整个身体经验到。
儿童
问﹕你对教导孩子们正法有何看法?
答:最佳的教导时间是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在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应该修持内观,以便孩子也接触到它,并诞生为一个正法的小孩。不过,如果你已经有了小孩,你仍然可与他们分享正法。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八岁以下),你可在每次静坐后和在他们就寝时间,将慈悲回向给他们(这种慈悲观的方法,是和一切众生分享善意及慈悲的波动,在内观课程的第十天早上教导)。这样,他们也能从你修持的正法中受益。而在他们稍长大时,以他们能够明白和可接受的方式,向他们讲解一些正法。如果他们能了解它稍许多少,那时,教导他们几分钟的观息法。不要透过任何方式给孩子施压力。只是让他们和你一起坐,观察他们的呼吸几分钟,然后就让他们去玩。让他们觉得静坐就好像玩游戏;他们将会喜欢它。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须过着健康正法的生活,你必须做孩子的好榜样。在家中,你必须建立一个和谐与安详的环境,那将有助于他们长大成为健康和快乐的人。这是你可以为孩子做到的最好的事。
问﹕对于有幼儿的母亲,且要持续她们的练习有所挣扎,你可以给予忠告吗?
答:为什么会有困难呢?即使小孩是抱在膝上,你仍然可以练习。你可以送慈悲给小孩。你可以送慈悲给其它人。你必须学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持续你的正法。因此,把正法应用在你所有的职责上。母亲的本份是以正法的方式来照顾孩子。
问﹕有必要将内观引入教育吗?
答:当然。内观是生活的实用科学。下一代一定要在很年轻的年纪学习这门科学,如此一来他们可以过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活。如果他们了解纯净的法,自然的法则,他们将依照自然的法则生活。当孩子在学校或学院被教导内观时,如同目前一些城市所实行的,会有很好的效果。
心理情结
问﹕要如何脱离自卑或优越的心理情结?
答:这就是内观的功用。每一个心理情结都是心的不净染污。当此不净染污浮上表层,你就从身体感受的层面来观察它。它会消失。它又再升起。你再次观察。它又再消失。如此,这些心理情结会减弱,并最终不再升起。只是观察。压抑或宣泄都是有害的。内观协助一个人从所有的心理情结脱离出来。
专注
问﹕内观和专注的分别是什么?
答:内观不只是专注而已。内观是时时刻刻对内在实相的观察。你发展你的觉知和专注的能力。事物一直在改变,但是你保持觉知--这就是内观。不过,如果你只是专注于一个对象,它可能是一个虚幻的对象,那就没有事物会改变了。当你处于此虚幻时,你的心对它保持专注,你就不是在观察实相。当你观察实相时,它是一定会改变的。它一直不断地变化,而你仍然觉知它。这就是内观。
习性
问﹕你谈及心的习性,这种训练是否也是对心的一种习性,尽管它是正面的?
答:恰好相反,内观是一种去除习性的过程。它不是强加任何东西在我们的心上,而是自自然然地除去不善的杂质,以便只留下正面的、善的质量。透过负面情绪的清除,内观把正面的质量,也就是纯净心的基本性质呈现出来。
贪爱
问﹕对觉悟生起贪爱是对的吗?
答:这是错误的。如果你对觉悟生起贪爱,你将永远不能觉悟。觉悟会自然地发生。如果你贪求它,你是在往相反的方向走。一个人不能贪爱一种特定的成果。这成果是自然地来临。如果你开始贪爱:「我一定要涅盘,我一定要涅盘」,你是在往涅盘的相反方向行去。涅盘是远离贪爱的境界,而你却想要以贪爱达到那种境界--这是绝不可能的。
问﹕强烈的欲望和贪爱相同吗?
答:是有差别的。贪爱与否,将由你欲求些什么来判断。如果你得不到它,而你感到沮丧,那就是贪爱了。如果你得不到它,而你只是微笑,那它就只是一种欲望。它并没有成为贪爱。每当有贪爱和执取,而你得不到某事物时,你必定会变得痛苦。如果你是变得痛苦,那就有些许贪爱。否则,就没有贪爱。
问﹕难道没有善的贪爱和瞋恚--例如,憎恨不公正、欲求自由、恐惧身体上的伤害?
答:贪爱和瞋恚绝不可能是善的。它们将会时常让你紧张和不快乐。如果你在行动时心怀贪爱或瞋恚,可能你有一个值得你这样做的目标,但你却是用不健康的方法去获得它。当然,你必须采取行动以保护自己免于危险。如果你被恐惧镇伏而这样做,那么你会产生恐惧情结,最终将会伤害到你。或者,如果是出于憎恨之心,即使你成功地战胜不公正的行为,过后那憎恨却变成一种有害的心理情结。你必须对抗不公正,你必须保护自己免于危险,不过你可以用一个平衡的心去做,且没有紧张。出于对其他人的爱,你可以透过平衡的方法去做,而能够达到好的成果。心的平衡总是有益的,并将给予最好的成果。
问﹕想得到一些物质的东西,使生活过得更安适,有什么不对?
答:如果那是实际的需求,只要你不对它起执着,就没有什么不对。任何你需要的必需品,要努力去获取。如果你无法得到某事物,就微笑着,并且用别种的方法再试。如果你成功了,则享受你得到的,但是要没有执着。
问﹕对于计划未来,你能够说那是贪爱吗?
答:再一次,衡量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执着于你的计划。每个人都必须为将来打算。如果你的计划没有成功,而你开始哭哭啼啼,那你就知道你是执着它的。不过,如果你是不成功的,却仍然可以微笑地想:「嗯,我已经尽了全力。所以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我将再尝试!」--那么你是以不执着的方式去做,而你也保持快乐。
法∕正法
问﹕法是什么?
答:一个人的心在此时此刻所含容的,就是法。法是心中的一切事物。
问﹕对饥饿的街民而言,法与他们有何关联呢?
答:有很多来自贫民区的人来参加内观课程后,发现内观对他们很有益。他们的肚子是空的,而他们的心也那么的焦躁不安。透过内观,他们学习如何保持平静和平等心。然后他们能够面对他们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生活改善了。他们脱离了对酒、赌博等的耽溺。法对每个人,贫穷或富有的,都有帮助。
一个真正如法的人如何能够面对这个不如法的世界?
答:不要尝试改变这个不如法的世界。试着改变你本身的不如法之处--使你起习性反应而造成自己痛苦的方式。举例说,当有人辱骂你时,要理解这个人是痛苦的。这是那个人的问题。为什么把它变成你的问题呢?为什么要开始产生愤怒而造成自己的痛苦呢?那样做意味着你不是自己的主人,你是那个人的奴隶;只要那个人要,他就能够使你痛苦。做自己的主人。尽管周遭所有的不如法处境,那么你还是可以过着如法的生活。
问﹕你如何使宗教等同于正法?
答:如果宗教被认为是一种宗派的意思,像印度教徒的宗教,或回教徒的宗教,或佛教徒的宗教等等,那么这是完全违反正法的。但是,如果宗教是被视为自然的法则,普遍性的自然法则,那么它是跟正法一样的。
问﹕你相信正法能够指引你吗?
答:是。无疑地,正法开始指引着你。当心愈来愈净化后,你的般若(panna),你自己体验的智慧将越来越强。当任何问题在这世界、在你的生活之中产生,那么你只要稍微往内在深处,你自己就可以得到答案。所以它成为你的指南。你不应该依靠任何人。你依靠自己,和依靠正法。
法的力量
问﹕当我们在正道上进展时,是不是有法的力量在支持我们?
答:肯定有--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例如,人们都会倾向与相同兴趣、背景和性格的人交往。当我们发展出在我们身上的良好的特质时,我们自然地吸引了同样具有良好特质的人。当我们与此类的好人接触时,自然地我们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如果我们发展爱心、慈悲和善意,我们将与所有具有这些正面波动的众生相应,无论是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并且我们将开始获得他们的支持。这就像为一台收音机调音,以便接收到从远处的广播电台传出的特定频率音波。同样的,我们调整自己以便使我们产生此类型的波动;因而我们会收到那些波动的利益。但是,只有当我们努力和正确地练习,所有这一切才会发生。
死亡
问﹕内观如何能够在临死的时刻派上用场?
答:在临死的时刻--他人的死亡--那时你就只是静坐和传送慈悲。而当你自己的死亡来临时,观察它,在感受的层面上。每个人都必须观察自身的死亡:来了,来了,来了,去了,去了,去了,已经去了!要快乐!
自我
问﹕你都是用否定面来谈这自我的「我」。难道它没有正面的吗?难道没有任何「我」的体验,是令人充满喜悦,安详和极乐的吗?
答:透过内观的修行,你将发现所有此类感官上的愉悦感是无常的;它们来了又消失。如果这个「我」真的享受它们,如果它们是「我的」愉悦感,那么「我」一定多少能掌控它们。可是,它们只是生起而又灭去,不受我的控制。那里有「我」呢?
问﹕我指的不是感官上的愉悦感,而是非常深的层次。
答:在那个层次,「我」是完全不重要的。当你达到那个层次时,自我就消融了。只有喜悦。那时「我」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了。
问﹕好吧,不说「我」,让我们说是一个人的体验吧。
答:感觉意识在感觉;没有一个人在感觉。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如此而已。现在你认为一定要有一个「我」在感觉,可是在开始修持内观以后,你将达到「自我」消融的阶段。那时,你的问题将会消失!
为了约定成俗,是的,我们不得不使用像「我」或「我的」等等之类的字汇。然而,执取于它们,把它们当作是真实的究竟意义,将只会带来痛苦。
问﹕我发现自己非常自我本位的,而且容易轻视别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答:以禅修把它脱离出来。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很强,他就会轻视其它人,贬低别人的重要性而看重自己。但禅修会自然地消融自我。当它消融时,你就不会再做伤害他人的任何事情。禅修吧,然后问题将会自动解决。
问﹕为什么我总是在强化这个自我?为什么我一直要去努力成为「我」?
答:由于无明,心有这样的习性制约。但内观能让你从这种有害的习性中解脱出来。你不再只想到自己,你会学习为他人着想。
情绪
问﹕愤怒、瞋恚、悲伤等不都是所有自然的人类情绪吗?
答:你称呼它们为「自然的」人类情绪,然而,心的本质其实是非常纯净的。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错误。心的真实、纯净本质是如此的迷失,以致心的不纯净性质才被认为是「自然的」!真实自然的心是非常纯净的,充满慈悲和善意。
问﹕我将举个例子。假设一位和我很亲近的人去世,我自然就会……
答:你又在说着同样的事情!你已卷入了这个错误的性质。如果有人去世了,不要哭。哭泣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有那些当你在哭泣的时刻,你是在种下哭泣的种子。大自然将看不到你是为什么而哭,大自然只看到你种下了什么种子,而哭泣的种子将只会带来更多的哭泣。
问﹕但那正是我对那个去世的人的感觉啊?
答:你也是在伤害那个人,因为这个人的下一世无论去到那里,无论这个人在何处,你是在传送哭泣的波动。如此可怜的人,这么多的焦躁不安。他接收到的是痛苦的波动。相反的,在十天内观课程的最后,你被教导如何传送慈悲观,爱心和慈悲的波动。他或她将会快乐。无论你在那里,你的慈悲波动将触及到这个人。以传送慈悲来替代哭泣,你将能帮助这个人。
平等心
问﹕你指的「保持平等心」是什么意思?
答:当你不起习性反应时,你就是有平等心。
问﹕我们能否充分感觉和享受事物,同时又保持平等心?
答:当然可以。生命是要来享受有益于善的事物。但是不可以对任何事物起执着。你保持平等心和享受,那么当你失去它时你泰然微笑:「我就知道它会离开的。它已经离开了。有什么大不了?」那么,你才是真正地在享受生命。否则,你变得执着,而如果你失去它,你将卷入痛苦中。所以不要痛苦。要在每个情况下都快乐。
问﹕从来不起习性反应岂不是不自然?
答:如果你经验到的只是不纯净的心的不良习惯模式,看来确实会如此。但是,对纯净的心而言,保持完全的平等心是很自然的。一个平等、纯净的心是充满爱心、慈悲、有益的不执着、善意和喜悦。平等心就是纯净的心。学习去体验它吧。
问﹕除非我们起习性反应,否则我们怎样过生活呢?
答:不要起习性反应,而是你要学习采取行动,以平衡的心去采取行动。内观禅修者并不是变成植物般的无所行动。他们学习如何积极地行动。如果你能够将你的生活模式,从习性反应转变为正面行动,那么你就已经获得非常宝贵的东西了。透过修行内观,你能够改变它的。
问﹕平等心与定(心的专注)如何相关联?
答:有定未必有平等心。即使以贪爱为基础,一个人也能达致完全地专注。然而,那种定不是正定。那是以不纯净为基础的。不过,如果是有平等心的定,那它将带来美妙的成果,因为心是纯净和专注的,所以纯净的心有非常强的力量。它不能做任何伤害你自己或他人的事情。但是,如果心是不纯净而充满力量,它将伤害其它人,它将伤害你。因此有定的平等心是有益的。
问﹕如果有人故意要使我们的生活痛苦--要如何去容忍这些呢?
答:首先,不要试着去改变别人。要尝试改变自己。有人想要使你痛苦。但是,你会变得痛苦是因为你对它起反应。如果你学习如何观察你的习性反应,那么就没有人可以使你痛苦。如果你在内在深处能学习保持平等心,无论别人在你身上加诸多少痛苦,并没办法使你痛苦。内观将帮助你。一旦你摆脱了内心的痛苦,这也将开始影响其它人。那个伤害过你的人将开始逐渐地改变。
逃避现实
问﹕内观与逃避现实有何不同?
答:内观是面对现实世界。内观是不允许逃避现实的。
断食
问﹕我想要知道我可以断食吗?
答:不,不。完全断食对于这个方法而言是不好的。完全断食或者过量饮食都不适合。内观是中道。少食--足够给身体所需--就可以了。断食,你可以在以后进行,为了你的身体缘故--那是另一回事。可是对于禅修,断食是不必要的。
食物
问﹕为什么素食对禅修有帮助?
答:当你吃肉或其它的,这个生命--动物或鱼或任何生命--它的一生都只在产生贪爱、瞋恚、贪爱、瞋恚。毕竟,人类能够找到当他们没有贪爱和瞋恚的一些时候。这些生命却不能从中脱离。因此,它们的身体的每个纤维都具有贪爱和瞋恚的波动。而你自己既然要从贪爱和瞋恚中脱离,你却又加入那些贪瞋的波动。所以可想而知你会得到什么样的波动。这是为什么肉食不好。
问﹕非素食者在内观中是否能有成就?
答:当你参加内观课程时,我们只有提供素食。但是我们不说如果你吃非素食的食物,你将下地狱。不是那样的。慢慢地,你将放弃肉食,像成千上万的内观学生一样。你将自然地发现你不再需要食用非素食的食品。假如你是素食者,你在内观的进展将必然更好。
上帝
问﹕上帝是谁?
答:真理是上帝。了解你内在的真理,而你将了解上帝。
问﹕有一个创造世界的上帝吗?
答: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一个上帝。如果你有,欢迎你去相信。对于我,真理是上帝,自然的法则是上帝,正法是上帝,并且,由于正法,由于自然的法则,一切事物都在逐步形成。如果你明白这道理并按照正法的定律过生活,你会过着美好的生活。不论你是否相信一个超自然的上帝,并没有什么差别。
问﹕我们不需要上帝的力量吗?
答:上帝的力量是正法的力量。正法是上帝。真理是上帝。当你和真理同在,当你和正法同在,你就和上帝同在。透过净化你的心,来发展你内在上帝的力量。
问﹕你是无神论者吗?
答:(笑声)。假如你所谓的「无神论者」是指不相信有上帝的人,那不是,我不是这种人。对我来说,上帝不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对我而言,真理是上帝。究竟的真理是最终的上帝。
快乐
问﹕你说内观能令人真正地快乐。但是,甚至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尚能保持快乐和安详--那不是全然地麻木不仁吗?
答:对其他人的痛苦能敏锐的觉察,并不意味着你自己必须变得悲伤。相反的,你必须保持平静和平衡,这样你才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如果你变得悲伤,你增加你周遭的不快乐;你帮不了他人,并且帮不了自己。那就是为什么我的老师乌巴庆长者过去经常说:以一个平衡的心去平衡他人不平衡的心是必需的。
问﹕我们能够透过内观得到完全的快乐和完全的转变吗?
答:内观是循序渐进的。当你开始用功时,你将发现你在体验越来越多的快乐,并且最终你将到达一个阶段,即是完全的快乐。你越来越有所转变,并且你将到达一个阶段,即是完全的脱胎换骨。这是渐进的。
诚实
问﹕我的职业涉及不诚实的行为。我无法从事另一份工作,不然将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答:修行内观,你的心将变得坚强。现在,你是你心的奴隶,而你的心时时逼着你做你不想做的事。透过修行内观,你将获得力量,使你很容易地从中脱离出来,然后你会另谋他职,这将对你有帮助,并且将是正当的。
催眠术
问﹕催眠术和禅修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答:古代印度的真正禅修方法是全然地反对催眠术的。有些方法确实使用催眠术,不过这是完全违反了正法。正法使你自依止。催眠术将绝不能令你自立。因此,这二者是不并行的。
失眠
问﹕如何处理失眠?
答:内观会帮助你。当内观学员不能好好地入眠时,如果他或她躺下并且观察呼吸或感受,就会酣睡了。即使他们没有获得酣睡,隔天他们起身时会感到精神饱满,好像从熟睡里起来。甚至躺下时,还是要修持内观。试一试,你将会发现这是很有益处的。
问﹕在过去十至十二年当中,我都没有好好睡过。
答:内观将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是否修持得正确。如果你来参加内观,唯一的目的是为了睡得安稳,那最好你不要来参加!你来参加内观是要从你心中的不净染污中脱离出来。心中有很大的干扰是因为有那么多的负面心态和过多的忧虑。所有这些忧虑、负面心态和不净染污将会开始被内观根除,而你将开始获得充分的睡眠。
业力(因果报应)
问﹕我们如何避免业力?
答:成为你自己心的主人。内观教导你如何成为你自己的主人。否则,由于心的旧有负面习惯模式,你将不断地造作的行为,那业力,这是你不想要造作的。在智力上,你了解,"我不该造作这些行为"。可是你却一而再的重犯,因为你不能控制你的心。内观将帮助你达成主宰这颗心。
问﹕富裕是否是善业?如果是的话,这是否意味着多数的西方人有善业,而第三世界的多数人民有恶业呢?
答:仅仅有财富并不是善业。如果你变得富有,但是仍旧痛苦,这个财富有什么用处呢?有财富以及快乐,真正的快乐--那才是善业。不论你是否富裕,最重要的是要快乐。
问﹕如果所有的因都有特定的果,我们如何有自由意志,从我们的业力中解脱自己?
答:由于因。了解这个因帮助你所产生新的业行(心的习性)的反应中脱离出来。无明的因导致产生越来越多的业行,并且在里头打转。智慧的因导致有助于从习性反应中脱离出来。因是存在的,你一直是用无明的因。你继续在痛苦中打转。现在透过内观的修持,你是在善用智慧的因。你不制造新的习性反应。
人生
问﹕你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从痛苦中脱离出来。人类有往内在深处,观察实相,而从痛苦中脱离出来的美妙能力。不好好利用这个能力即是浪费个人的生命。好好利用它过着一个真正健康的,快乐的人生!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内观?
答:参加内观课程,然后你将了解如何把这修持应用于你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仅仅上课程而不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内观将变成只是一个仪式、礼仪或者是宗教的典礼。对你并没有帮助的。内观是要在每天、每个时刻,过着美好的生活。
问﹕死以后的生命是什么?
答:每个时刻人们都在诞生,每个时刻人们都在死。了解这个生死的过程。这将使你非常快乐,并且你将了解到死亡之后发生了什么。
问﹕生命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答:终极的生命,终极的目标,是此时此地。如果你一直期望未来的某种事物,但是,现在你没有获得什么,这是一个错觉。如果你现在已经开始体验到安详与和谐,那么你将很有可能达到目标,除了安详与和谐外,别无它物。因此,现在去体验它,此时此刻。那么,你就确实地在正道上了。
解脱
问﹕现今是否有任何解脱者仍在这个世间?
答:有的。内观是到达解脱的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你脱离多少的不净染污,你就有多少的解脱。而有些人已经达到了完全脱离所有不净染污的阶段。
问﹕禅修是获得解脱的唯一途径吗?
答:是的。仅仅以盲目的信仰而接纳某些学说,是没有帮助的。你必需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你必须找出束缚之处,并且你必须从这个束缚中脱离出来。这就是内观。内观使人直接体验束缚的真正原因,痛苦的真正原因,而且使人渐渐地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解脱是来自内观的修行。
世间
问﹕在你的开示中,你提及三十一个世间,但这通常看起来是很推测性的。能不能从感受的层次上了知它吗?
答:当然可以。这整个方法带领你到达一个阶段,你会开始感觉到--有些学员,极少数的,已开始感觉到了--"此刻我正在体验到什么样的波动呢?什么样的波动呢?"而根据这些感受,他们了解到--这特定的loka,这特定的世间的波动,是这种类型的。之后,他们也能了解得更详尽。但一个人并不是需要先接受这些三十一个世间的实相,才能在正法中进步。并不是这样的。当你达到这阶段,你可以直接地体验到这样的极细微实相时,才接受它。
咒语
问﹕内观和其它禅修方法,像跟咒语的使用,有何不同?它们不也是要使心专注吗?
答:在咒语、任何形状或形象的观想协助之下,毫无疑问的,可以轻而易举的使人心专注。但是,内观的目的是净化内心。而咒语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人为波动。每个字,每个咒语都会产生一种波动,而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持续持咒语,他会陷入于这被创造的波动中。然而,内观是要你观察你具有的自然波动--以感受的形式--当你变得生气,或者当你充满激情、或恐惧、或憎恨时的这些波动,因而你才能从中脱离出来。
慈爱观∕慈悲观
问﹕什么是慈悲观?
答:慈爱或慈悲观是一种产生善意和悲悯的波动的方法。这个方法会在十日内观课程的第十天首次教导学员。之后,在每次内观课程结束时,或一小时的静坐后,禅修者会被要求修持慈悲观,与一切众生分享他的功德。慈悲的波动是实际的波动,随着心的纯净增强时,他的有益力量就会增强。
问﹕当「正定」(专注力)增强时, 慈悲是否也会增强?
答:是的。没有「正定」,慈悲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当正定弱时,心是很焦躁不安的,而它之所以焦躁不安,是因为它在产生一些不净染污,某种贪爱或瞋恚。由于这些不净染污,你无法期望产生好的质量,慈爱或悲悯的波动。这是不可能的。
在口头上,你可能一直说:「要快乐,要快乐」,但它却起不了作用。如果你有正定,至少有片刻,你的心是平稳和平静的。这并不须要所有的不净染污都消失了;但至少在那片刻,当你要做慈悲观时,你的心是平静、平稳的,和不会产生任何不净染污的。那么,你给的任何慈悲是强而有力,有效果的,有帮助的。
问﹕慈悲的产生是心的纯净的一种自然结果,或者它是必须去积极地开展的?慈悲是否有循序渐进的层次?
答:两者都是正确的。根据自然的法则--正法的定律--当心净化后,慈悲的本质便会自然的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你必须用功修行慈悲观来发展它。只有在心的纯净的很高阶段,慈悲才会自然的产生,而不须造作任何事,也不必要靠训练。在你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之前,你必须练习。
再者,没有修行内观的人也能修持慈悲观。如同缅甸,斯里兰卡及泰国等这些国家,在每一户人家里修持慈悲观是很普遍的。然而,这修持通常只局限于心里的念诵:「愿一切众生快乐,安详」。这肯定的会使在修持慈悲观的人带来某些心的平静。在某种程度上,好的波动会渗入周围的气氛,但它们并不强大。
然而,当你修行内观时,便开始净化。以此纯净的基础,你所修持的慈悲观自然地会变得更强。那时,你并不需要大声重复这些善意的祝福。你将会达到一个阶段,无论何时,全身都会不断地以慈悲来对待他人,对他人产生善意。
问﹕慈爱心如何帮助随喜心(mudita)和悲悯心(karuna)的开展呢?
答:当一个人开展慈爱心时,随喜心(mudita)和悲悯心(karuna)会自然地随之生起。慈爱心是对一切众生的爱。慈爱心会去除对他人丝毫的瞋恚、敌意和憎恨。它也会去除对他人丝毫的猜忌和妒嫉。
随喜
问﹕什么是随喜?
答:当你看到别人在发达并变得更快乐时,如果你的心是不纯净的,你将会对这些人产生妒嫉。「为什么他们获得这些,而不是我?我比他们更应该得到。为什么他们会获得这样的权利职位,或地位?为什么不是我?为什么他们可以赚取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是我?」这种妒嫉是从不纯净的心所展现出来的。
透过内观,你的心变得更加纯净,并且你的慈悲变得更强时,你会在看到别人快乐时也将感到快乐。「到处都充满着痛苦。看,至少有一个人是快乐的。愿他快乐和知足。愿他在法中进步,在善于处世的方面进步。」这就是随喜,同理心的快乐。会有到达这种程度的一天。

问﹕心是什么?它在何处?
答:心是在你身上的每一个原子之中。透过修持内观,你就会理解。随着内观,你将会对你的心做分析探究,对你的身体做分析探究,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你曾提到从心中去除不良的本质。那是什么意思呢?
答:就如你有情绪在你心中--沮丧的感觉在你心中--对他人有敌意。这些都是不良的本质。它们使你一直不快乐。随着这些情绪,你伤害到自己也伤害到他人。你必须逐渐地去除它们。然后你将享受到内心极大的安详。
问﹕心和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脑本身只是身体的器官。如同你对待身体的其它部分,你透过相同的方法对待脑,如此而已。对于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待。但是,心是完全不同的。在西方,对脑给予所有的重要性,好像心是位于这里。并不是这样的,它无处不在。心是在整个身体中。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全身。
问﹕如果你净化这个身体,你是净化这个心?
答:不是的。即使你净化这个身体,心可能还存有污秽,并且它将使这个身体再次不纯净。所以根源是在心,而不是身体。身体只是根基。在身体的帮助下,心才能运作,但是,必须去净化心。你尽可能地继续洗涤你的身体,但是,心却没有被清洗。心仍然保持不纯净。心必须纯净。但是,如果你净化心,身体也会随之被净化。它有此影响。内观的目的是要净化内心。
问﹕你说我们在禅修(在观息法时)是使心敏锐。心是如何变得敏锐的?
答:如果你是和实相一起而不对它起习性反应,心自然地会变得敏锐。当心起习性反应时,它会变得迟钝。越多的习性反应,使心变得越粗糙。当你不起习性反应时,心的自然实相是非常敏锐,非常敏感的。
道德的行为
问﹕你为何在内观课程中,如此注重道德的行为以及遵守五戒?
答:我曾经看过不少的学生不重视戒律,或道德的行为,因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毫无进展。戒是正法的基础。当基础是弱时,整个结构将会倒塌。多年来这些人可能上过许多课程,也在禅修中有过美妙的体验,但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毫无改变。他们仍然焦躁不安和痛苦的,因为他们只是在玩一场内观的游戏,就像他们已玩过的众多游戏一样。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失败者。那些确实想要透过正法以便改善他们的生命的人,必须尽可能谨慎地持守戒律。
问﹕我们应该过着道德的生活,但道德在这世界上却是日渐败坏。
答:当道德是日渐败坏时,正法应该在此时兴起就愈重要了!当在黑暗笼罩周遭的时刻,就是应该要破晓的时候,太阳应该升起了。
问﹕如果你是军队的成员,杀害敌人是否违反道德呢?
答:是的。但是,同时,军队对于国家的保卫,为了百姓的保护,是必要的。军队不应该只是用来杀死其它人而已。它应该用来显示国家的强盛,以便敌军甚至不会有想要侵略和伤害人民的念头。因此,军队是必要的。但决不是杀戮,而是要显现强盛。如果有人要侵害这个国家,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给予警告。否则,如果变得无法避免,就必须采取行动。然后再一次,这些士兵必须被训练到没有愤怒,没有敌意。否则,他们的心将变得不平衡,他们所有的决定都将会出错。以一个平衡的心,我们能够作出好的决定,正确的决定,对我们将很有益,并且对其他人也有益。
疼痛
问﹕当我们在疼痛中时,心如何能够保持平衡?
答:只要某些事物在我们不喜欢的外在世界中发生了,在身体上会有不愉悦的感受。内观禅修者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受上,不起任何反应,只是很客观的观察它们。刚开始这会是很困难的,但是,以平衡,平静的心--慢慢的它会变得容易观察粗重不愉悦的感受--我们称之为疼痛。愉悦和不愉悦都毫无差别。每个感受生起就只是灭去。为什么对那么短暂的事物起反应。
安详
问﹕我们为什么不在安详的状态中生活?
答:因为体验的智慧缺乏。没有自己的直接体验智慧的一个生活,是幻想的一个生活,它是焦躁不安、痛苦的状态。我们首要的责任,是过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对自己和其它人都有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学习运用我们的自我观察、实相观察的能力。
问﹕当这个世界没有和平的时候,寻找内在的安详有什么意义呢?
答:只有当世人都安详和快乐时,这个世界将会和平。这个改变必须由每一个个人开始。如果这个丛林是枯萎的,而你要使它恢复生机,你必须灌溉那丛林的每一棵树。如果你想要世界和平,你应当学习如何让自己安详。唯有如此,你才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和平。
问﹕苦难、战争与冲突,从有历史以来就存在。你确实相信会有和平的世界吗?
答:哦,即使是一些人能从痛苦中出来,这是好的。当四周充满着黑暗时,而有一盏灯已开始绽放光明,这是好的。就像这样,如果一盏灯变为十盏灯、或二十盏灯,黑暗将会在各处驱散。我们无法保证这整个世界变成和平,然而,你能使自己安详多少,就会有多少帮助这世界的和平。
监狱的课程
问﹕关于重刑犯,他们可以练习内观吗?
答:当然可以。内观是要净化内心;这个方法要使人从他们的紧张和痛苦中脱离出来。那些曾犯过极严重罪行,比如谋杀、强奸或纵火的人,都是十分痛苦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紧张。而现今在印度的许多监狱都举办过内观课程。事实上,在德里的蒂哈尔监狱(Tihar Jail),最大的其中之一是《正法的蒂哈尔》(Dhamma Tihar)。
轮回
问﹕你相信轮回吗?
答:我的相信与否对你是没有帮助的。修行内观,而你将达到能看到你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的一个阶段。到那时候才相信。不要相信某事物只是因为你的老师这样说。否则,你将只是盲目的依附在上师的权威之下,这是违反正法的。
无私的服务
问﹕一个人如何在无私的服务以及自我照顾中找到平衡点?
答:(笑声)如果一个人不能照顾自己,他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首先照顾自己,然后才开始付出无私的服务。

问﹕对于性,在内观的组织之内是如何看待呢?
答:对一位新的内观学生来说,我们不说你必须有压抑的禁欲生活,强制的禁欲生活。这是不健康的。这会制造更多的困难,更多的紧张,更多的难题。所以这是为什么对内观学生的忠告是只可与一个配偶的关系,一男一女,以及节制的性关系。如果双方都是内观禅修者,有一天他们将会很自然地对性的需求脱离出来。性是不必要的。自然而然,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那么快乐,肉体关系会毫无意义。但是,应该自然地发生,而不是强迫的。所以当一个人开始修持内观时,他不一定要禁欲。但是,同时,必须与仅仅一个人的关系;否则,这种疯狂将持续。那时他的激情继续倍增,以致无法从中脱离。
问﹕什么是节制的性关系?
答:节制的性关系是你对于性不会执迷,你不是一位性欲狂者。如果一个人一直的更换性伴侣,那他就是没有节制。如果你只和一个人,那么自然地性关系变得少。如果你和许多人有性关系,那么它会倍增。自然的法则是如此的。当你把汽油倒入火中时,火就会燃烧得更炽盛。
问﹕正当与不正当的性行为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它是不是意愿的问题?
答:不是的。性对在家人的生活而言,是有其恰当的地位。它不应该强制地压抑,因为强制的禁欲生活会产生紧张,从而制造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困难。然而,如果你自由放纵性欲,每当激情生起时放任自己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那么你绝不能够摆脱你的激情的心。避免这两种同样危险的极端,正法提供一条中道,一种健康的性行为的表达而仍然允许心灵上的成长,那就是彼此忠诚的一男一女制的性关系。而如果你的伴侣也是内观禅修者,每当激情生起时你们双方观察它,在身体的感受的层面,就像内观所培训你的去做。这样既不是压抑也不是自由放纵。透过观察,你能够容易地从激情中脱离自己。偶尔夫妻之间将会有性关系,但是逐渐地他们发展到一个阶段,性已完全不具任何意义了。这是真正、自然无淫欲的阶段,那时丝毫没有一丝激情的念头在心中生起。这种无淫欲的生活所带来的喜悦远超过任何性欲的满足。你经常觉得那么满足,那么和谐。你必须学习体验这种真正的快乐。
问﹕在西方,许多人认为任何两个满合法年龄者之间的性关系是容许的。
答:那种观点是远离正法的。与一个人有性关系,然后,另一个,接着又其它人的人,是倍增他的激情,他的痛苦。你必须忠诚的对一个人,或者过独身的生活。
社会
问﹕内观如何解决社会的问题?
答:社会,毕竟只不过是一大群的个人。为了解决社会的问题,首先个人的问题必须解决。我们在这世界中想要和平,却毫不致力于个人的安详。这有可能吗?内观使每一个人都体验到安详与和谐的可能性。内观帮助解决个人的问题。社会就是这样开始体验到安详与和谐。社会的问题就是这样开始解决了。
问﹕原谅犯罪的人是在鼓励犯罪吗?
答:绝不鼓励犯罪。阻止人们犯罪。但是不要对犯罪的人产生瞋恚或愤怒。要有爱心、悲悯、慈爱。这个人是个痛苦的人,无明的人,不知道他或她在做什么的人。他们是在伤害自己也伤害其它人。因此你要尽全力,以身体和言语,去阻止这个人犯罪,不过,要以爱心和悲悯来对待他们。这是内观所要教你的。
问﹕如果所做的负面行为是为了使他人受益,这是不好的吗?
答:无疑地这是不好的。有负面的行为,就会开始伤害你。当你伤害到自己时,你是无法帮助任何人的。一位瘸子是无法帮助另一位瘸子。首先你必须使自己健康起来,那么你会发现你已经开始在帮助别人了。
问﹕你总是谴责在社会上的宗教仪式,但是我们表达尊敬与感恩有何不对呢?
答:那样做没有什么不对。尊敬和感恩并不是宗教仪式。宗教仪式是指当你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当你只是依别人的要求而做。如果从内在深处你知道:「我在向我的双亲致敬」,或者「我在向一位特定的男神或女神致敬」--那时,要明白:什么是那位男神或女神的特质呢?我是否在自身当中开展相同的特质,作为向那男神或女神真正的致敬呢?我是否在自身当中发展和我双亲一样的美德,而真正的向他们致敬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是在以正确的理解来做这些行为,而且它们不是仪式或典礼了。但是,如果你是机械性的做某事物,那么它就变成仪式或典礼。
问﹕社会是否被彼此的行为影响呢?
答:当然。我们受我们周遭的人和环境的影响,而我们也不断影响他们。如果大多数的人赞成暴力,那么战争和破坏就会发生,导致许多人受苦就是一例。但是,如果人们开始净化他们的心,那么暴力就不会发生。问题的根源是在于每个个人的心,因为社会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开始改变,那么社会将改变,并且战争和破坏将成为罕见的事件。
问﹕如果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我们如何能够互相帮助呢?
答:我们自己的心理的行为会对其他人有影响。如果我们只有在心中产生负面情绪,那种负面情绪会对与我们接触的那些人造成有害的影响。如果我们用正面的心态,对其他人有善意,来充满这个心,那么它将会对周遭的那些人造成有益影响。你无法控制其它人的行为和业力,但是你可以掌控自己,而对你周遭的那些人有正面的影响。
痛苦
问﹕为什么别人会造成我们痛苦?
答:没有人会使你痛苦。你在心中所产生的紧张是对你自己造成痛苦。如果你知道不那样做,在每个情况下变得容易保持安详和快乐。
问﹕当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要怎么做?
答:你不应该让别人做对不起你的事。每当有人做错事,他不仅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如果你纵容他,就是鼓励他去做错事。你必须尽你所能去阻止他,但要对那个人心存善意、慈悲和怜悯。如果你行动时心怀憎恨或愤怒,那只会让情况恶化。然而,除非你的心平静和安详,不然你无法对这样的人心存善意。所以你应该练习发展自身内在的安详,这样你才能够解决问题。
问﹕生命中有痛苦不是很自然的吗?为什么要尝试脱离痛苦?
答:我们已经陷入痛苦中,以致于要脱离痛苦,反而显得不自然。但是,一旦你经验到内心纯净的真正快乐,你将会理解,这才是心的自然状态。
问﹕痛苦的经验可否使人更为高尚,并帮助他们在人格的成长?
答:可以的。事实上,这个方法就是刻意地以痛苦为工具,来使一个人成为高尚的人。不过,你唯有学会客观地观察痛苦,这个方法才有效。如果你执着于痛苦,这经验就无法使你高尚,你将永远陷于痛苦。
问﹕如果一个人做错事,那他将来就必定会受苦吗?
答:不,不是将来,而是此时此地!当一个人的心里开始产生烦恼的那一刻,自然的法则就会立刻给予惩罚。一个人不会心生烦恼而依然感到安详。痛苦是即刻产生的。唯有认知到痛苦是此时此地的,你才会改变产生烦恼的习惯模式所引发出错误的言语或身体的行为。如果你想:「啊!我将会在来世才受到惩罚,那我现在就不管了。」这对你是毫无帮助的。
波动
问﹕波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
答: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波动。这不是理论,而是事实。整个宇宙只不过是波动而已。好的波动使我们快乐,不善的波动导致痛苦。内观将帮助你脱离坏的波动的影响--由充满贪爱和瞋恚的心所产生的波动。当心处于完全的平衡时,所产生的波动是好的。而这些由你产生的好或坏的波动,会开始影响你周遭的气氛。内观帮助你产生纯净、慈悲和善意的波动--对你自己和其它人都有益处。
内观课程
问﹕对于不能参加十天课程者,你有何建议?
答:要立下决心去参加一个十天的课程。除此以外,别无他法。没有魔术、没有奇迹。为什么我要人们腾出他们生命中的十天来,如果我可以只是坐在此并教导他们一个小时便足够?那将会容易得多,不过却行不通。一个人必须腾出自己生命中的十天来学习这个方法。它是这样的深入、微细的方法,至少需要十天才能正确地学习内观。
问﹕一个人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内观吗?
答:不可以。这会是很危险的。内观是一个非常细密和深入的心的手术。一个人必须参加一个十天的课程作为一个开始。
问﹕如何能参加内观课程呢?
答:参加内观课程的申请表格可寄到在印度或国外的任何内观中心。在未申请课程之前,一个人必须同意遵守一些规则,即行为规范。参加内观课程是自愿的,必须是没有强迫性的。不过,在课程进行期间,必须严格遵守课程规则。这些规则是要确保学员从参加内观课程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问﹕内观课程的费用∕学费是多少?
答:费用?!正法是无价的!是没有学费的,而且教导内观是绝不收费的。内观课程是完全免费的。最初有一段短时期,曾经征收过一些小数目的膳食和住宿的费用。很幸运的,这后来被取消了。因此,人们参加内观课程是无需缴付任何费用的。
问﹕为什么参加内观课程无需缴付学费呢?
答:如我刚才所说,其中一个原因是,正法是无价的。它不能以金钱来评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员在参加内观课程期间,实践舍离在家人的俗务。他或她过着好像比丘或比丘尼依靠别人的捐献而过活。这是要减少自我,一个人的痛苦的一大主因。如果一个人即使支付了一点点的费用,然后,自我增长了,而他可能会说:「哦,我要这个。这个设备不合我意」,「在这里我可以做任何我要做的事」,诸如此类。这个自我成了正法的道路上进步的一大阻碍。这便是不收费的另一原因。这已经是数千年以来的正法传统。佛陀在传授内观这个无价之宝时,何曾收过任何费用!
问﹕既然不向学员收费,内观课程的开销如何应付?
答:开销的支付,是来自完成过至少一次内观课程的学生的自愿捐献(dana布施)。布施,不管是金钱或服务,都出自于对正法的动机:「多亏别人的慷慨布施,使我从这个美妙的方法获益良多,希望其它人也会获益」。最重要的是做布施时的动机。一个出自纯净正法动机的布施,即使只是一把肥沃的泥土,也远比出自于自我意识,或没有正法动机来布施一袋金子有益得多。出自于纯净心的布施,会带给布施者益处的。然而,这并不是说在课程结束后,会有人到处去问每个学生是否要布施。在一个安静的角落设立一张桌子,而任何有意要布施的人就到那里去捐,就是这样而已。
问﹕你为什么说清晨时分是静坐的好时刻?
答:早睡早起是很好的习惯。这能使人保持健康。大清晨时分对你每天静坐的练习也是很好的,因为这时其它人都还在睡觉;因此大多数的这些贪爱--当人们醒着时,每个人都在贪爱,整个气氛都充满着贪爱,你很难静坐得好。所以,当每个人在睡觉时,你在静坐--此是最佳时间。
内观大塔
问﹕有一个隐忧认为,即将在孟买建成的大塔将导致内观成为另一个教派。
答:喔!如果这位老师至少再多活几年的话,你将会看到他是如此的严厉,他将不会容许任何我们所做的事变成宗派主义。如果大塔成为一个工具,导致佛陀的教导成为一个教派、一个组织性的宗教,那么所有我们的教导都流入泥沼,白费了。如果这个塔是让人来祈祷:「塔啊!请赐予我这个,请赐予我那个,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那么,无疑地,这整件事将会成为一个组织性的宗教。
然而,我们将依循正法的方式来使用这个塔。就是说,这个塔是用来告诉越来越多的人关于内观的讯息。他们先因好奇而来到大塔--「多么宏伟的建筑,在里面有些什么呢?」接着当他们来到那里时,他们得到了讯息:「哦!看,他就是佛陀,什么样的佛陀,他教些什么,在他的一生发生过什么事情,是内观使他成为佛陀,内观使他成为一个好的正法老师而贡献给这整个世界,并且人们得到了那么多的利益」。我们将给这个信息,比如说,到来的一万个人里面,即使只有一百个人得到益处,而其它人至少也获得正确的讯息。因此,我们将会确保这个塔不会导致另一个教派的成立。要不然,这将失去我们的目的。
内观禅修法
问﹕专业人士的时间比较少,他们如何练习禅修?
答:禅修对专业人士尤其重要!在家人有世俗的责任,更加需要内观,因为他们必须面对人生中的许多起伏。因为这些起伏而使他们变得焦躁不安。如果他们学习内观,他们更能够好好地面对生活。他们能够作出好的决定,正确的决定,那将会对他们很有帮助。
问﹕我们可以结合两个或更多的禅修方法吗?
答:你可以依喜好结合多少种方法都行,但不要把它们跟内观结合。内观是个独特的方法,将它与任何方法结合对你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对你有害。让内观保持纯净。其它的方法只能在心的表层做一些粉饰。而内观是在做深层的手术;它从心的深处去除心理情结。如果你将它和其它方法结合,你是在玩着一种游戏,可能对你造成很大的伤害。
问﹕要是不问世事,只是整天坐着禅修,不是很自私吗?
答:以禅修为方法来获得心的健康,是一点都不自私的。当你的身体生病时,你去住院而恢复健康。你不能说:「哦!我是自私的」。你知道一个生病、受伤的身体是不可能过适当的生活。或者一个人到健身院是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同样地,一个人不是到禅修中心一辈子,而只是去使心更加健康。而一个健康的心是非常必要的去过你的日常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
问﹕我可以了解禅修将会帮助心理失调、不快乐的人,但它如何能帮助那些对他的生活已感到满意、原本就快乐的人呢?
答:对生活的表面乐趣保持满意的人,是对心深处的焦躁不安是无知的。他是在他是个快乐的人的幻想之下,但他的乐趣并不持久,而且在心的深层所产生的紧张不断增加,这些迟早会在心的表层呈现出来。到时,这个所谓「快乐」的人,就会变得痛苦。所以,何不开始在此时此地努力禅修,以面对那情况?
问﹕内观可以治疗这身体吗?
答:可以,作为一个副产品。当心理的紧张得到解开时,许多身心失调的疾病会自然消失。如果心是焦躁不安的,身体的疾病必定会逐渐产生。当心变得平静和纯净时,它们自动地会消除。但是,如果你把修行内观的目标当作是在治疗身体的疾病,而不是你的心的净化时,你会两样都得不到。我发现到那些参加课程,但一心只想治疗身体疾病的人,整个课程期间都将他们的注意力只放在他们的疾病上:「今天是否好一点?不,没有好一点…今天是否有改善?没有,没有改善!」整个十天他们就这样浪费掉了。但是,如果注意力是放在净化内心,那么许多疾病会因为禅修的结果而自动地消除。
问﹕你如何比较心理分析与内观?
答:在心理分析中,你尝试回忆起意识中过去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心的习性反应有强大的影响。相反的,内观将会引导禅修者进入心的最深层,也即是习性的真正源头。在心理分析中,一个人尝试回忆起的每一个事件也都会在身体的层面上呈现一种感受。透过平等心来观察遍布身体自然的感受,禅修者让无数层的习性反应生起和灭去。他或她是在习性的根源里处理它,因此自己能够很容易和很快地从中脱离出来。
问﹕一个人应参加多少次内观课程呢?
答:这因人而异,但我认为先参加十天的课程,然后检视一下内观如何帮助你。如果你发现能应用内观在生活之中,那非常好。迟些时候,去参加另一个十天的课程。不过,最重要的不只是去参加十天课程,而是将方法应用在生活上。如果内观能显现出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那你便是正确地实践。否则,仅仅去参加课程将不会有帮助。
问﹕这个方法不是很自私自利吗?我们如何能变得主动去帮助其它人?
答:最初你必须要自私自利,你必须先帮助自己。除非你自助,不然你帮助不了别人。一个衰弱的人无法帮助另一个衰弱的人。你本身必须变得强壮,然后利用这个力量去帮助其它人,使他们也变得强壮。内观就是帮助一个人发展这种力量,来帮助其它人。
问﹕如果我们一直观察自己,我们如何能透过任何自然的方式过生活?我们将那么忙于观察自己,以致不能自由地或自发地行动?
答:那不是人们在完成内观课程后发现的。在这里,你学习一项心的训练,让你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每当一有需要的时候,观察自己。并不是要你一辈子整天闭着眼睛一直练习,但是,就好像锻炼身体能增强体力,并对日常生活有所帮助,因此,这种心的训练也能使你坚强。你所谓的「自由、自发」的行动,实际上是盲目的反应,通常都是有害的。透过学习观察你自己,你将会发现,每当生活中出现困境时,你能够保持你的心的平衡。有了那样的平衡,你能够自由的选择如何去行动。你会采取实际的行动,永远是积极的,总是对你和其它人会有帮助。

--------------------------------------------------------------------------------
上次修改日期:2002年02月01日
 


热门标签: 葛印卡 南传禅修

禅修资料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