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石川
王石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13
  • 关注人气:6,6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刺热须至寒者

(2025-08-01 12:10:45)

刺热须至寒者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刺热须至寒者的知识分享,同时也会涉及的相关问题,期待为您解惑,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伤寒论条文,无方证
  2.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3. 治疗风寒的小偏方

“刺热须至寒者”,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之道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刺热”的现象,即身体出现热感,如发热、口干、便秘等。针对这种现象,中医提倡“刺热须至寒者”,即通过寒凉之法治之。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刺热须至寒者”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一、刺热须至寒者的内涵

1. 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有机整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则百病丛生。刺热,即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多由热邪侵袭所致。寒凉之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能够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刺热的目的。

2. 寒热相济

中医讲究“寒热相济”,即寒凉与温热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在治疗刺热的过程中,既要运用寒凉之法治之,又要兼顾人体其他方面的需求。如患者同时伴有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等症状,则需在寒凉之药中加入温补之品,以达到调和阴阳、标本兼治的效果。

3. 因人而异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刺热须至寒者,并非对所有刺热患者都适用。如患者体质偏寒,或患有寒性疾病,则不宜使用寒凉之药。因此,在运用“刺热须至寒者”的治疗方法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刺热须至寒者的现代应用

1. 中药治疗

在中药治疗中,针对刺热症状,中医常运用寒凉之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入适量的温补之品,如党参、黄芪等,以达到调和阴阳、标本兼治的效果。

文章刺热须至寒者图片1的概述图

2. 饮食调理

在饮食调理方面,刺热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绿豆、西瓜、黄瓜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可适当食用。

3. 日常生活保健

在日常生活中,刺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4)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冒等疾病。

“刺热须至寒者”是中医养生之道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体现了中医治疗刺热的基本原则。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刺热现象也日益普遍。了解“刺热须至寒者”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刺热,保持身体健康。

伤寒论条文,无方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

文章刺热须至寒者图片2的概述图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71、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201、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8、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下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9、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360、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361、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

文章刺热须至寒者图片3的概述图

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391、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98、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缪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一种“缪刺”,但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大凡病邪侵袭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如果逗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逗留不去,就进入络脉如还是逗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并向内延及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就要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像这样,就要治疗其经穴了。如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络后,就逗留而不去,由于络脉闭塞不通,邪气不得入于经脉,于是就流溢于大络中,从而生成一些异常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在左边的就流窜到右边,在右边的就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但只影响到络脉而不能进入经脉之中,从而随大络流布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地方,也不能进入经脉俞穴,所以病气在右而症见于左,病气在左而症见于右,必须右痛茨左,左痛刺右,才能中邪,这种刺法就叫做“缪刺”。

黄帝道:我想听听缪刺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道理是怎样的?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袭到经脉,如果左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右边经脉,或右边经气较盛则影响到左边经脉;但也有左右相互转移的,如左边疼痛尚未好,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像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了。但是运用巨刺必定要邪气中于经脉,邪气留脉决不能运用,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因为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黄帝道:我想知道缪刺怎样进行,怎样用于治疗病人?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以缓解;如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乾,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抬手不能至头,针刺手小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左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左右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稍待一会儿也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发生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如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左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部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发生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以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例如月亮开始生光,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蹻脉,使人发生眼睛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后的申脉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如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发生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淤的药物。这是由于坠跌,上面伤了厥阴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取其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动脉处的冲阳穴;如果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病立即就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假如有好悲伤或惊恐不乐的现象,刺法同上。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间断性失去听觉,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那样远处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以恢复听觉;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失去听力的,就不可用针刺治疗了。假如耳中鸣响,如有风声,也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针刺治疗。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是痹证疼痛走窜,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凡有用针刺治疗的,都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数,就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得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好了,就不要再刺;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知道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发生鼻塞,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历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胁痛而呼吸不畅,咳嗽而汗出,针刺足小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窍阴穴,各刺一针,呼吸不畅马上就缓解,出汗也就很快停止了;如果有咳嗽的要嘱其注意衣服饮食的温暖,这样一天就可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疾病很快就可痊愈。如果仍未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

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不能进饮食,往往无故发怒,气上逆直至门之上,针刺足心的涌泉穴,左右各三针,共六针,可立刻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果咽喉肿起而疼痛,不能进饮食,想咯(kǎ卡)吐痰涎又不能咯出来,针刺然骨前面的然骨穴,使之出血,很快就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连及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尻部的骨缝当中及两旁肌肉上的下尻穴,这是腰部的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在病人感到疼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腿骨不能举动,以毫针刺其环跳穴,有寒的可留针久一些,根据月亮盈亏的情况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疗各经疾病用针刺的方法,如果经脉所经过的部位未见病变,就应用缪刺法。耳隆针刺手阳明经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表现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其病的情况,在其手足爪甲上进行缪刺法,择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错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视其手背上经脉有郁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拇指侧的次趾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假如由于邪气侵袭而至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经脉都振动,而形体失去知觉,就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历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菜叶宽那么远处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芮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并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好酒一杯冲服,如因失去知觉而不能饮服,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要根据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评审虚实而进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病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皮肤不是否有郁血的络脉,如有应全部把郁血刺出。以上就是缪刺的方法。

治疗风寒的小偏方

风寒是中医上的一种术语,是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当我们的身体受到风寒的侵袭之后,如果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的话,就容易导致出现一些病症,例如发热、头痛、呕心、流鼻涕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寒感冒。那么,如果感染风寒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做来缓解风寒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呢?

风寒的症状

风邪是百病之长,如果身体感染了风邪的话,就会造成身体出现诸多的不适。一般感染风寒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风寒束表,一种是风寒袭肺。

1、风寒束表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红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风寒袭肺

咳嗽、咽痒、鼻塞、流涕、多嚏,恶风、咳痰色白质稀、口不渴、头痛、无汗,舌淡红苔白,脉浮或浮紧。

得了风寒怎么办

一般风寒都是由于患者不注意保暖而受到风邪感染导致的,所以对于患了风寒的患者来说,只需要将体内的寒气去除掉,其他的不适感也就不药而愈了。一般可以采取多盖被子、喝姜汤等方法进行驱寒。

风寒吃什么食物好

生姜

生姜性温,味辛,具有散寒发汗、解表祛风作用,适宜风寒患者食用。用生姜片泡红糖水服用,效果更好。

辣椒

辣椒大辛大热,辛能发散,热能祛寒,因此具有散寒发汗的功用,对于风寒患者尤为合适。

香菜

中医认为,香菜性味辛、温,入肺、脾经,有发汗透疹,消食下气之功,适合于风寒患者。可以将香菜、鲜葱以及生姜洗净加水煎水成汁饮用。

紫苏

紫苏性温,味辛,有发汗、散寒、退热作用,对风寒患者来说尤为适合。可以用紫苏叶和大米同熬煮成粥食用,效果比较好。

豆豉

豆豉实际上是一味中药,对于风寒引起的怕冷发热、寒热头痛、鼻塞喷嚏、腹痛吐泻、胸膈满闷、心中烦躁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风寒的小偏方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生姜、大枣,用水煎服。

糯米、生姜、葱白、食醋,煮粥。

板兰根、银花、连翘、荆芥、甘草、桔梗、杏仁、锦灯笼、山豆,加水煎服。

鸡蛋、冰糖,开水冲服。

干白菜根、红特、姜,开水冲服。

鱼腥草、蜂蜜,榨汁。

风寒的食谱推荐

大米生姜粥

材料:

大米100克、生姜3克、葱白、米醋适量

做法:

将大米和生姜清洗干净,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再加入连须的葱白,等到粥快熟的时候,加入几滴米醋,稍微煮一会儿即可。

生姜红糖饮

材料:

生姜10克、红糖15克

做法:

将生姜洗净后,切成细丝,放入杯子中,加入适量的沸水浸泡大约5分钟,然后趁热加入适量的红糖服用即可。

菜根姜片饮

材料:

白菜茎根1个、萝卜根1个、生姜3片、红糖50克

做法 :

将白菜茎根、萝卜根切成粗片,与生姜片、红糖同煮成水饮用。

风寒的注意事项

如果患了风寒,一定要尽早的进行驱寒,这样恢复起来比较快,如果拖得时间太久的话,病情就会越来越严重,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所以一定要多加注意。

今天的分享围绕刺热须至寒者和展开,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nei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