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佛学讲演录

时间:2018-08-11
  中文版总序(一)
  一行禅师
  作者很高兴看到他的书被译成汉语并出版。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向中国历代祖师报恩的机会。我十六岁的时出家当了一名沙弥。我使用的第一个佛教功课本是用古汉语写成了。在学习佛法的头十年间,我使用古汉语佛教经本,并参考当代法师用现代汉语写成的对这些经文的注解。我接触梵文、巴利文和藏文佛教经典那是后来的事。我终生难忘我从中国的祖师人德那儿受惠太多。我愿借这次出版我的汉文版著作之机会,向自我当沙弥时候起就开始受惠于其中的这一智慧之源表达我的无限感恩之情。
  做沙弥的时候,我就已经受到人间佛教之理念的激发。在我的内心有一个强大的信念,那就是:假如我们能够把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那我们将能够引导我们的社会朝向正义、自山和兹息的方向转变。就因为我的内心存有这个信念,所以尽管那时我置身于佛教实践中的种种腐败形式中,但我并没灰心丧气。我告诫自己:你必须帮助提出一套能够适应我们这个现代化时代的佛教教法和修有方法,它能够与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生态学以及社会正义之理念相并而行。
  1952年,我曾经写过一本书:题目叫做《家庭生活中的佛教》。自那以后,我开始帮助创办佛教高等学校,佛教大学,佛教肯年社会服务学校以及佛教刊特,旨在把佛教的修行纳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当我还是沙弥的时候就着手研究和实践的佛教教法就是禅和净士,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受到了密教的影响。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目睹了我的祖国被卷入战争、暴力、贫困和社会主义之境地。我所接受和实践的禅和净土的教法看起来于我周围和内心的痛苦并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用。于是我努力地研究佛教的基本教义,特别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希望能够为我那时的痛苦重新找到直接的答案。多亏《安般》、《四念处》、《释中禅室》等等经教,我找到了佛陀有关现法乐住(愉快地活在当下)的教义,并能够恢复人间佛教的本来面貌。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你只有触及并透彻地理解了痛苦的本质(即苦谛),你才能明白出离痛苦的方法(即道谛)。理解了苦谛,你才能够遵循修有之道,导归灭谛(即转化痛苦烦恼,恢复身心的健康)。佛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现身受证(即当下解决生命的解脱问题)。佛陀坚持宣称,法复用于此时此地,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痛苦的转化和心灵的康复(即火)就已经开始了。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等十三多个国家举办正念静修中心和正念目。在这些静修活动中,人们接受有关行修行的教导,练习观察和拥抱他们的痛苦,并深入观察这些痛苦然后转化它们,以使恢复他们身心内部的平静与和谐。练习坐禅、行禅、正念呼吸、正念平卧、全身放松,等等。这些都是为现实上述现法乐住、现身受证的目的。静修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恢复与家人的交流对话。带着同情心去倾听和受语是最基本的练习之一,如果正念和观止的力量没有培养起来,要成功地做好这些练习将是有困难的。
  我希望我的英文著作能够被全部译成汉语,并在中国流通。当然,对我和我的朋友们来说,能够时常来中国并基于这些书的教法举办一些静修活动,与中国的法师们保持生机勃勃的对话,那当然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们必须重振佛教,这样它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和源泉,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帮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消除烦恼,坦然面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
  回目录|下一页
  中文版总序(二)
  净慧
  我们人类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日益昌明的时代。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荡。这种震荡使一些头脑清醒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对纠正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端,如精神苦闷、信仰失落、道德退化、生态危机等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就是其中的一种。十年前,我提出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主旨的"生活禅"这样一种佛教修行理念,就是有感于佛教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我们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就是想根据契理契机的原则,把佛教更好地同社会现实人生结合起来,从而引导佛教在现时代继续发挥其净化人心、提升道德、祥和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之教化功能。为了争取更多的佛教信众认同并实践这一修行理念,十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创办《禅》、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等等。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在教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还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作。
  去年秋天,河北省佛教协会《禅》编辑部的几个年轻人跟我谈起打算系统翻译、出版一行禅师的讲演集。他们说,一行禅师特别强调修行人要安住当下,提起正念,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觉照能力,这种提法真正把握了禅的精髓,与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在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他们还说,一行禅师的讲法生活气息很浓,成功地将佛法与现实人生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之他讲法所使用的语言深入浅出,富有诗意,读来引人入胜,如果把它们介绍过来,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禅"、更好地把握佛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为众多迷茫的人们带来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指导。我听了很高兴,于是鼓励他们能够尽快地把这件事情落实下来。
  其实,在几年以前,对一行禅师的弘法活动及其在欧美世界所享有的殊荣,我早有所闻,而且我们还见过面,那是1995年春在北京广济寺中国佛协,当时一行禅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见面之后,一行禅师直接去了赵州柏林禅寺,我因有公务在身,不能随同回寺,便吩咐明海法师负责接待。此后,我开始留心收集海内外有关介绍一行禅师的一些资料,对一行禅师所从事的弘法事业及其在欧美国家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行禅师很早就开始从事和平运动,并致力于越南佛教的改革,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真诚的慈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定居法国之后,他开始把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向欧美国家的人们介绍佛法上面来,时间长达数十年。他根据西方人的实际需要,把佛法同现实的人生很好地统一起来了,为西方人提升智慧、长养爱心、保护心灵健康、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成功进行儿童教育、促进人类和平等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修行方法和实施原则。他的讲法受到了西方人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作为一名越南僧人,一行禅师在种种不顺利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这样一番卓越的事业,能够把佛法成功地向西方社会传播开来、并为西方人所乐意接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一行禅师在弘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开拓进取精神及其对人类和平和佛法慧命所怀有的使命感,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出家人学习的。
  谈到这里,我有两点感想:一是,佛法能够在西方传播开来,能够为西方人所认同,这说明佛法有它殊胜的地方,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西方科技文明虽然很发达,虽然能够暂时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它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它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如道德、信仰危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地区冲突,核军备竞赛,恐怖活动,吸毒,环境污染,等等。
  在这方面,佛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解毒剂。二是,我们国家目前也正在发展商品经济,也面临着如西方社会同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足分地利用我们本有的象佛教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为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呢?应该说我们有优势比西方人做得更好才对。我想造成这种"放着自家珍宝不知道用"的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这些以弘法为己任的出家人,对佛教宣传得不够,或者是讲了,但不够契机,对大众没有太大的摄受力,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尚没有足够的理解和重视,于是要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当作过时了的"老古董",要么把它们当作封建迷信而弃之一边。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就是自己有的东西,开始不知道它的价值,等到人家发现了并把它变成现实的受用的时候,才开始回过头来。比如说,前几年,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先生的英文著作被从国外翻译过来了,于是,一时间在全国大学生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禅学热"。再比如,到现在为止,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还被绝大多数人当作西方人发明的新学说,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深入、系统地揭示了人的潜意识学说,而且比起弗洛依德来,不知道要深刻多少倍。我这样讲,并不是出于对自己文化的盲目自大,相反,我认为这种"出口转内销",只要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乃至再认同,并没有什么不好。
  我希望,这次介绍一行禅师的讲演集,也能够激起反响来,不过不是一时的,而是持久的,那就是有更多的人能够以此为契机,客观地从我们的现实状况出发,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来一番较为深入的反思。我相信,任何客观的反思都会使我们从中受益的。
  上一页"生活禅系列丛书"总序
  净慧
  --------------------------------------------------------------------------------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这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时有八个主要大的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朝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地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几乎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专为死人服务、为死后服务的修行作派有关。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如何现实地去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看看历史上佛教兴衰跌宕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规律。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思想界极其纷乱复杂,各种思潮迭起,形形色色的外道见达六十多种,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能够兴起并迅速地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成为一种为绝大多数人所乐意接受的社会主导思潮,这同佛陀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世间伦理道德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建立,关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以及心灵的净化、社会的祥和、世界的和平这一既出世又入世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读一读《阿含经》,我们会感觉到佛陀的讲法非常亲切平和,生活气息很浓,对当时印度的社会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部派时代,由于上座部比丘比较保守,拘泥教条,从而导致了佛教渐渐地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成了一种经院式的学说。于是从大众部中衍生出来的大乘佛教,在日益抬头的婆罗门教的刺激下,开始了一种意义重大的对上座部佛教的运动,重新把佛教从山林中为少数人所独享的状态拉回到现实人群,高扬了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大乘菩萨精神,从而使佛教爆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这一运动对后来的佛教乃至对整个东方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我国佛教虽然宗派很多,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佛教学术化的倾向日渐浓厚,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对佛法的真修实证,从而使佛教变成了一种远离社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佛教的现实生活的基础和适应能力也就变得很脆弱了,因此当会昌法难一来,顷刻之间,禅宗以外的各大宗派的寺院和经典便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繁华也就不再存在了。若不是禅宗以其扎根于现实生活、于当下关怀生命的觉悟和解脱以及自食其力、注重真修实证的宗风使佛教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从而使佛法的慧命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得以延续,恐怕佛教早就完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禅宗一度拯救了中国佛教。
  历史告诉我们,佛教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这两者在时空上是不能够分开的,换句话来说,个体的究竟解脱只有在利益人群和社会的行为中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实现。任何脱离社会的做法,只会把佛教更快地推向灭亡。
  中国的佛教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磨难,早已是积重难返了,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幸好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有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保证,佛教终于有了复兴和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佛教能够尽快地走出低迷的状态,恢复其本有的勃勃生机,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便成了摆在我们每一位佛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十年前,我提出了"生活禅"这一修行理念,主张"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主张"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等等,目的也就在这里。
  当然,"生活禅"的提出并不是我个人的创造。早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有感于中国佛教脱离社会现实这一弊病,就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口号。解放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进一步把建设"人间佛教"当作中国佛协的一长期奋斗目标。虽然离成熟的人间佛教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但是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为了推动佛教在新时代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也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对"生活禅"的认同和参与,十年来,在中国佛教协会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河北省佛教协会围绕"生活禅"这一主题陆续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创办《禅》刊,举办"生活禅夏令菅",等等。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教内外引起了比较好的反响,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继续去做。
  这次河北佛协《禅》编辑部整理、出版这套"生活禅系列丛书",算是我们对过去工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继续迈向未来的一个新的起点。生活禅的实践是一新的课题,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广大热心的朋友们同发慈悲喜舍心,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今后进一步推动河北佛教事业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99年3月8日
  于赵州柏林禅寺问禅寮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与生命相约
  生命的富足来自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佛陀讲,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佛陀讲,如果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我们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他说,假如我们完全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拥挤的市区,我们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上座比丘经》与《胜妙独处经》
  汉文《上座比丘经》(《增一阿含》第107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曰上座,独住一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行乞食,食已独还,独坐禅思。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尊者名曰上座,乐一独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入聚落乞食,独出聚落还至住处,独坐禅思。"尔时世尊语一比丘:"汝往诣彼上座比丘所,语上座比丘言,大师告汝。"比丘受教,诣上座比丘所,白言:"尊者,大师告汝。"时上座比丘即时奉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尔时世尊告上座比丘:"汝实独一静处,赞叹独处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耶?"上座比丘白佛言:"实尔,世尊。"佛告上座比丘:"汝云何独一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还住处,独坐禅思?"上座比丘白佛:"我唯独一静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佛告上座比丘:"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胜妙一住。何等为胜妙一住?谓比丘,前者枯干,后者灭尽,中无贪喜,是婆罗门,心不犹豫,已舍忧悔,离诸有爱,群聚使断,是名一住。无有胜住过于此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悉映于一切
  悉知诸世间
  不著一切法
  悉离一切爱
  如是乐住者
  我说为一住"
  佛说此经已,尊者上座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巴利文《胜妙独处经》(又名《跋地罗帝偈经》,此经内容与汉文《中阿含》165、166、167经主题内容相似,其中跋地罗谛偈之语句略有出入,今依作者文本译出,并把汉文跋地罗谛偈附在旁边,供读者参考译者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召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吾示汝胜妙独处法门。吾先略说此教,后广而说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 (汉文跋地罗谛偈:"慎莫念过去,"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未来复未至。当下于此时,现在所有法,如实行谛观。彼亦当为思。
  行者住于斯,念无有坚强,
  安稳无障碍。慧者觉如是。
  今日当精进,若作圣人行,
  勿待明日迟。孰知愁于死。
  死亡不可期,我要不会彼,
  吾当如何置。大苦灾患终。
  若有如是人,如是行精进,
  安住于正念,昼夜无懈怠。
  昼夜无间断。是故当常说,
  圣者遂称彼,跋地罗谛偈。")
  了知圣独处。"
  "诸比丘,云何念过去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过去如是,此受过去如是,此想过去如是,此行过去如是,此识过去如是,若思惟是事,心执著于是,不肯放舍,是事属过去,当下不复在,若如是行者,是人念过去。""诸比丘,云何不念过去?有人如是思惟,此色过去如是,此受过去如是,此想过去如是,此行过去如是,此识过去如是,若思惟是事,心不乐于是,亦不住于是,是事属过去,当下不复在,若如是行者,是不念过去。""诸比丘,云何愿未来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来如何,此受未来如何,此想未来如何,此行未来如何,此识未来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中不放舍,白日梦想之,是事属未来,未来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人愿未来。""诸比丘,云何不愿未来?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来如何,此受未来如何,此想未来如何,此行未来如何,此识未来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不住于是,亦不作妄想,是事属未来,未来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不愿未来。"
  "诸比丘,云何受现在耶?有人于佛、于法、于僧不闻亦不学,于圣者及圣教法,了无所知,亦不修习思惟圣教,而作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识是我,我是此识。'若如是行,如是思惟,是谓受现在。"
  "诸比丘,云何不受现在?有人于佛、于法、于僧听闻修学,于圣者及圣教法,亲近了知,修习圣教法,而不作如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识是我,我是此识。'是谓不受现在。""诸比丘,我已略说、广说此胜妙独处法门。"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名叫翳迦毗诃罗雅(Ekavihariya)的比丘,他喜欢独处。他的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独处"。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嘉名,是因为他非常平静,能够时时保持正念。佛陀曾经用这样一首偈子来赞美他:
  独坐独安息,
  精进无懈怠,
  悉达诸苦根,
  受用大寂静,
  安住胜孤独。
  此偈见于《法句经》(Dhammapada)。翳迦毗诃罗雅(Ekavihariya)比丘受到同修们的爱戴和恭敬。他写的一些偈子在《长老偈经》(Theragatha)第537至546偈中可以找到。在这些诗偈中,他赞美了独处的宁静。
  另外有一个名叫上座的比丘,他也喜欢独处,并且时常高度赞美孤独的生活。然而这位比丘并未受到同修们乃至佛陀的赞扬。或许他曾经听说修行独处是值得赞扬的,因而他想修行独处。然而他所过的那种孤独的生活,只是一种外表。他的同修们注意到在他修行独处的过程中有某些不和谐的东西。他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佛陀,于是佛陀让上座比丘来见他。上座比丘来到佛陀跟前,佛陀问:"大家说你喜欢独处,并且赞美独处,是真的吗?"
  这位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确实如此。"佛陀问:"你是如何独处的?"上座比丘回答说:"我独自进村行乞,独自离开村庄,独自回到精舍,独自吃午饭,然后独自修行禅定。"佛陀说道:"上座比丘,你过的确实是孤独的生活。我不否认它。但是我想告诉你真正过胜妙孤独生活的方法。"于是佛陀开示他:"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深入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但不要执着它。这是独处的最美妙的方法。"
  这段对话,类似于前面从《阿含经》(《杂阿含经》1071)中摘录的那段文字,它出自巴利文经藏相应部第20、21《上座比丘经》(Theranamo Sutta)。
  我相信上座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以后,改变了他的独处方式。佛陀讲,安住当下就是独处的方法。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提起正念,安住当下,那么,即便他(她)独自一人处在森林中,也不算是真正的独处。但是,如果一个人提起了正念,安住当下,不为过去而懊悔,不为未来而担忧,知道如何观察和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么可以说他(她)明白了独处的含义。我相信,上座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之后,一定会学着去做,把它付诸实践的。
  前面第一部经名叫《上座比丘经》(Theranamo),"Theranamo"的意思是"一个名叫上座的人"。"上座"(Thera)可能不是这位比丘的名字。"上座"(Thera)意思是"长者"。可能是佛陀向这位比丘开示了这部经的内容之后,其他比丘出于对他的恭敬,才开始称他为"上座",而不再用他原来的名字。
  一个人,如果像佛陀所教导的那样,知道了胜妙独处的方法,没有必要脱离社会而独居一处。把社会推得远远地而独自住在森林中,并不能保证生活于孤独当中。假如我们继续回忆过去、担心未来或者沉溺于当下的烦恼当中,我们决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独处。
  关于这一点,《鹿纽经》(Migajala sutta)中也讲得非常明白(见巴利文经藏相应部35,6364经)。当时佛陀住在瞻波国(Campa)的一个湖边。有个名叫鹿纽的比丘来看望他。鹿纽已经听说过有关胜妙独处的教法,因此他前来向佛陀打听有关情况。
  佛陀向鹿纽开示道:"色和意象作为我们想象的对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欲乐的和难忘的。它可以勾起我们的贪心和欲望。一个比丘,如果执着于它们,那就被它们所系缚,因而他也就不能做到独处。他永远与其它的东西生活在一起。""与其它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一表达方式,是从"Sadutiyavihari"一词翻译过来。它的反义词就是"独处"。但是,佛陀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位比丘与别的人生活在一起。他的意思是说,一位比丘被外境乃至法尘所转时,事实上,他是与那些对象生活在一起的。
  佛陀补充道:"事实上,鹿纽,假如一个比丘被任何类似这样的桎梏所拘缚,即便他生活在莽林的深处,生活在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他仍然和其他的人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摆脱将他拘缚起来的诸桎梏。他就是与这些桎梏生活在一起。"佛陀教导鹿纽,一个知道胜妙独处法门的人,生活得很轻松,他没有被内在的诸行识所束缚,这些行识基于六根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佛陀的结论是:"鹿纽,假如一个比丘能这样生活的话,即便他生活在村子的中心,即便与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生活在一起,即便身处于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之列,或者与外道住在一起,他仍然是一个知道胜妙独处的人。他过着独处的生活,因为他摆脱了所有形式的执着。"
  另外还有一次,佛陀住在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他把诸比丘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开示了概括有关胜妙独处法门之主要观点的诗偈,这就是《跋地罗帝偈经》(即《胜妙独处经》)的主题。这首诗偈很出名,在其它很多经典中也出现过。在汉文经藏中,《中阿含》有三处经文摘录了这首诗偈。第一篇经文是《温泉林天经》(《中阿含》第165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了四次。第二篇经文是《释中禅室尊经》(《中阿含》第166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了三次。第三篇经文是《阿难说经》(《中阿含》第167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过一次。
  在巴利文经藏中,我们碰到有四篇经文引用了"跋地罗帝偈",均见于《中部》(Majjhima Nikaya)。第一部经文是《跋地罗帝偈经》(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1经)。第二部经文是《阿难跋地罗帝偈经》(Anand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2经)(即《阿难说经》)。第三部经是《摩诃迦旃延跋地罗帝偈经》(Mahakaccan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3经)(即《温泉林天经》)。第四部经是《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4经)(即《释中禅室尊经》)。
  胜妙独处法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按佛陀所教导的觉醒的方式来觉照生命存在的本质:放下过去和未来,提起正念,深入观察和揭示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除了上面提到的巴利文四篇经文和汉文三篇经文之外,独处的主题还在别的经文中多处提到(尽管"跋地罗帝"一词没有出现)。例如,在我们上面引用的《上座比丘经》和《鹿纽经》中就出现过。
  "ekavihari"(独处者)和"sadutiyavihari"(与他人共住者)这两个词,在《鹿纽经》(Migajalasutra)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bhaddekaratta(跋地罗帝)"一词却很难翻译。昙摩难提(Dharmanandi,义为"法喜")在把《杂阿含经》(Samyuktagama)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这是一个复合词,于是干脆根据读音把它译成汉字,并且把它作为这首诗偈的题目。
  不少南传佛教法师把"ekaratta"一词理解为"一天夜晚",而把"Bhaddekaratta" 译成"一个适合修行禅定的美妙夜晚"。从这篇经文的上下文联系来判断,我相信这种译法是不正确的。"Bhadda"的意思是"好的"、"理想的"。"Eka"意思是"一"或者"单独"。"Ratta"意思是"喜欢"。当代佛教学者拉拉难陀比丘(Bhikkhu Nanananda)把这篇经文的题目译成"喜欢独处的理想者"。通过大量的思考,我认为,把"Bhaddekaratta"理解为"胜妙独处法门"更接近经文的原意。
  这首诗偈,又名"胜妙独处法门",为佛陀所作,概括了他对上座比丘和鹿纽所作开示的主要意思。佛陀在给孤独园向僧众宣读了这首诗偈,然后又为他们作了详细解说。该经的开头的几段描述了这篇经文宣说的时节因缘。
  当时,能够亲自聆听佛陀讲法的人只限于在给孤独园出家的比丘众。因为这一主题非常重要,所以住在别处的比丘、比丘尼也逐渐知道了这一胜妙独处偈。《温泉林天经》中讲,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竹林迦兰哆园,当时尊者三弥提亦住在附近。一天上午,三弥提在温泉中洗完澡,穿上衣服,这时一位美丽的天神出现了,向他稽首作礼,并问他是否听闻和修习过胜妙独处偈。天神说:"尊者三弥提,您应当请求佛陀教我们这首偈子,以便我们好好修行。我听说这首偈子包含着佛陀教法中的甚深法意,它是觉悟的基础,它可以导向菩提智慧和涅盤。"天神讲完之后,合掌绕尊者三匝,以示恭敬。
  尊者三弥提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世尊之后,他就把他同天神相遇之事告诉了佛陀,并请求佛陀教给他胜妙独处偈。佛陀问三弥提是否认识那位天神。三弥提回答说不认识,于是佛陀就告诉他这位天神的名字,并说这位天神住在三十三天。之后,三弥提和在场的诸比丘重新请求佛陀向他们开示这首偈子。佛陀背诵道
  慎莫念过去,
  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
  当下于此时,
  如实行谛观,
  行者住于斯,
  安稳无障碍。
  今日当精进,
  勿待明日迟,
  死亡不可期,
  吾当如何置。
  若有如是人,
  安住于正念,
  昼夜无间断,
  圣者遂称彼,
  了知胜独处。
  背完这首偈子之后,佛陀离开了座位回到他的茅屋打坐去了。诸比丘,包括三弥提,希望能听到关于这首偈子的解释。于是他们就去找长者大迦旃延(Kaccana),他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先向他背诵了这首偈子,然后请求他解释这首偈子。大迦旃延以其众多美好的德行和智慧而著称,他经常受到佛陀的赞扬。诸比丘想,他一定能够对这首偈子给予透彻的解释。开始大迦旃延有些犹豫,他建议直接去问佛陀。但是,最后,由于大众的坚持,大迦旃延同意了为他们解释这首偈子。这位尊者的注解,就成了《温泉林天经》的基本内容。
  解释完这首偈子之后,尊者告诉诸比丘,如果有机会,他们应当直接请求佛陀解释这首偈子,因为他自己的觉悟毕竟没有佛陀那么圆满。
  诸比丘,包括三弥提,后来拜见了佛陀,他们把大迦旃延对"胜妙独处"这首偈子的解释告诉了佛陀。佛陀赞美了尊者:"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如大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说观义应如是也。"上述这段故事发生在恒河(the Ganges )左岸摩揭陀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ajagriha)。后来这个故事在恒河右岸居萨罗(Kosala)王国的首都舍卫城(Sravasti)里也发生过。事见《释中禅室尊经》("Shakyan Hermitage Sutra",相当于巴利文中的《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 Sutra")。
  释中禅室是由离王舍城不远山上的萨迦部族(Shakyan Clan)人建造的,这个禅室(精舍)又名"无事"或"安详"。当时卢夷强耆比丘住在里面。一天夜里,天刚破晓,他步出禅室,把一块布(佛门中供打坐用的一种展坐之布,名尼师檀译者注)展开铺在树下的一个绳床上,结跏趺而坐,这时一位美丽的天神出现在跟前,向他顶礼,并问他是否听说过胜妙独处偈及其解释。尊者反过来问这位天神同样的问题,天神回答说,他听过这首偈子,但是没有机会听有关对这个偈子甚深法意的解释。尊者问:"那你为什么只听过偈子却没有听过解释呢?"天神解释道,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他听到佛陀念诵过这首偈子,但是佛陀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接着天神朗诵了这首偈子,并劝尊者去请佛陀解释它。该经中的偈语与《温泉林天经》中的完全一样。
  后来卢夷强耆比丘来到佛陀的住处,把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佛陀。当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听了卢夷强耆比丘的叙述之后,佛陀告诉他,那个出现在跟前的天神就是般那(Candana),来自三十三天。于是卢夷强耆比丘请求佛陀解释这首偈子。
  当时有很多比丘在场,佛陀解释了这首偈子的奥义。佛陀的解释构成了《释中禅室尊经》这部经的基本内容(《释中禅室尊经》见汉文《中阿含》第166经,与巴利文《中部》第134经《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是同一部经)。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这部经另还有一个汉译本,名叫《大威德经》(The sutra of Great Reverence),由达摩波罗(Dharmapala,又译作达摩多罗)翻译。把这两部经比较一下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故事的很多细节。
  最后我将引述的一部经是《阿难所说经》(The sutra spoken by Ananda)。有一天晚上,佛陀住在舍卫城。尊者阿难把所有的比丘都召集到祇树给孤独园的大法堂里,他为大众背诵并解释了胜妙独处偈。第二天早晨,有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把阿难的讲法汇报给佛陀。经上虽然没有说这位比丘表示对尊者阿难丧失了信任,但是却讲到佛陀听完讲法之后,立即派这位比丘去叫阿难来见他。
  阿难来到佛陀的房间,佛陀问:"昨天晚上,你背诵并解释了胜妙独处偈经,是真的吗?"阿难回答说,是真的。佛陀接着说:"你能为我背诵并讲解一下这首偈子吗?"
  于是阿难向佛陀背诵并讲解了这首偈子,佛陀还进一步问了一些问题。听完阿难的回答,佛陀赞扬了阿难,说道:"善哉善哉!在我的弟子中有人已经契悟了这一教法的基本含义。" 那天有很多比丘在场,那个把阿难的讲法告诉佛陀的比丘也在当中。佛陀像称赞迦旃延一样称赞了阿难。佛陀讲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确信,尊者阿难对法的把握像迦旃延一样可靠,各位比丘都可以把阿难的教法变成自己的实际修行。《阿难所说经》的主体部分,是由阿难与佛陀之间的对话构成的。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名叫翳迦毗诃罗雅(Ekavihariya)的比丘,他喜欢独处。他的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独处"。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嘉名,是因为他非常平静,能够时时保持正念。佛陀曾经用这样一首偈子来赞美他:
  独坐独安息,
  精进无懈怠,
  悉达诸苦根,
  受用大寂静,
  安住胜孤独。
  此偈见于《法句经》(Dhammapada)。翳迦毗诃罗雅(Ekavihariya)比丘受到同修们的爱戴和恭敬。他写的一些偈子在《长老偈经》(Theragatha)第537至546偈中可以找到。在这些诗偈中,他赞美了独处的宁静。
  另外有一个名叫上座的比丘,他也喜欢独处,并且时常高度赞美孤独的生活。然而这位比丘并未受到同修们乃至佛陀的赞扬。或许他曾经听说修行独处是值得赞扬的,因而他想修行独处。然而他所过的那种孤独的生活,只是一种外表。他的同修们注意到在他修行独处的过程中有某些不和谐的东西。他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佛陀,于是佛陀让上座比丘来见他。上座比丘来到佛陀跟前,佛陀问:"大家说你喜欢独处,并且赞美独处,是真的吗?"
  这位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确实如此。"佛陀问:"你是如何独处的?"上座比丘回答说:"我独自进村行乞,独自离开村庄,独自回到精舍,独自吃午饭,然后独自修行禅定。"佛陀说道:"上座比丘,你过的确实是孤独的生活。我不否认它。但是我想告诉你真正过胜妙孤独生活的方法。"于是佛陀开示他:"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深入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但不要执着它。这是独处的最美妙的方法。"
  这段对话,类似于前面从《阿含经》(《杂阿含经》1071)中摘录的那段文字,它出自巴利文经藏相应部第20、21《上座比丘经》(Theranamo Sutta)。
  我相信上座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以后,改变了他的独处方式。佛陀讲,安住当下就是独处的方法。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提起正念,安住当下,那么,即便他(她)独自一人处在森林中,也不算是真正的独处。但是,如果一个人提起了正念,安住当下,不为过去而懊悔,不为未来而担忧,知道如何观察和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么可以说他(她)明白了独处的含义。我相信,上座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之后,一定会学着去做,把它付诸实践的。
  前面第一部经名叫《上座比丘经》(Theranamo),"Theranamo"的意思是"一个名叫上座的人"。"上座"(Thera)可能不是这位比丘的名字。"上座"(Thera)意思是"长者"。可能是佛陀向这位比丘开示了这部经的内容之后,其他比丘出于对他的恭敬,才开始称他为"上座",而不再用他原来的名字。
  一个人,如果像佛陀所教导的那样,知道了胜妙独处的方法,没有必要脱离社会而独居一处。把社会推得远远地而独自住在森林中,并不能保证生活于孤独当中。假如我们继续回忆过去、担心未来或者沉溺于当下的烦恼当中,我们决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独处。
  关于这一点,《鹿纽经》(Migajala sutta)中也讲得非常明白(见巴利文经藏相应部35,6364经)。当时佛陀住在瞻波国(Campa)的一个湖边。有个名叫鹿纽的比丘来看望他。鹿纽已经听说过有关胜妙独处的教法,因此他前来向佛陀打听有关情况。
  佛陀向鹿纽开示道:"色和意象作为我们想象的对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欲乐的和难忘的。它可以勾起我们的贪心和欲望。一个比丘,如果执着于它们,那就被它们所系缚,因而他也就不能做到独处。他永远与其它的东西生活在一起。""与其它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一表达方式,是从"Sadutiyavihari"一词翻译过来。它的反义词就是"独处"。但是,佛陀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位比丘与别的人生活在一起。他的意思是说,一位比丘被外境乃至法尘所转时,事实上,他是与那些对象生活在一起的。
  佛陀补充道:"事实上,鹿纽,假如一个比丘被任何类似这样的桎梏所拘缚,即便他生活在莽林的深处,生活在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他仍然和其他的人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摆脱将他拘缚起来的诸桎梏。他就是与这些桎梏生活在一起。"佛陀教导鹿纽,一个知道胜妙独处法门的人,生活得很轻松,他没有被内在的诸行识所束缚,这些行识基于六根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佛陀的结论是:"鹿纽,假如一个比丘能这样生活的话,即便他生活在村子的中心,即便与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生活在一起,即便身处于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之列,或者与外道住在一起,他仍然是一个知道胜妙独处的人。他过着独处的生活,因为他摆脱了所有形式的执着。"
  另外还有一次,佛陀住在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他把诸比丘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开示了概括有关胜妙独处法门之主要观点的诗偈,这就是《跋地罗帝偈经》(即《胜妙独处经》)的主题。这首诗偈很出名,在其它很多经典中也出现过。在汉文经藏中,《中阿含》有三处经文摘录了这首诗偈。第一篇经文是《温泉林天经》(《中阿含》第165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了四次。第二篇经文是《释中禅室尊经》(《中阿含》第166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了三次。第三篇经文是《阿难说经》(《中阿含》第167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过一次。
  在巴利文经藏中,我们碰到有四篇经文引用了"跋地罗帝偈",均见于《中部》(Majjhima Nikaya)。第一部经文是《跋地罗帝偈经》(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1经)。第二部经文是《阿难跋地罗帝偈经》(Anand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2经)(即《阿难说经》)。第三部经是《摩诃迦旃延跋地罗帝偈经》(Mahakaccan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3经)(即《温泉林天经》)。第四部经是《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134经)(即《释中禅室尊经》)。
  胜妙独处法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按佛陀所教导的觉醒的方式来觉照生命存在的本质:放下过去和未来,提起正念,深入观察和揭示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除了上面提到的巴利文四篇经文和汉文三篇经文之外,独处的主题还在别的经文中多处提到(尽管"跋地罗帝"一词没有出现)。例如,在我们上面引用的《上座比丘经》和《鹿纽经》中就出现过。
  "ekavihari"(独处者)和"sadutiyavihari"(与他人共住者)这两个词,在《鹿纽经》(Migajalasutra)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bhaddekaratta(跋地罗帝)"一词却很难翻译。昙摩难提(Dharmanandi,义为"法喜")在把《杂阿含经》(Samyuktagama)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这是一个复合词,于是干脆根据读音把它译成汉字,并且把它作为这首诗偈的题目。
  不少南传佛教法师把"ekaratta"一词理解为"一天夜晚",而把"Bhaddekaratta" 译成"一个适合修行禅定的美妙夜晚"。从这篇经文的上下文联系来判断,我相信这种译法是不正确的。"Bhadda"的意思是"好的"、"理想的"。"Eka"意思是"一"或者"单独"。"Ratta"意思是"喜欢"。当代佛教学者拉拉难陀比丘(Bhikkhu Nanananda)把这篇经文的题目译成"喜欢独处的理想者"。通过大量的思考,我认为,把"Bhaddekaratta"理解为"胜妙独处法门"更接近经文的原意。
  这首诗偈,又名"胜妙独处法门",为佛陀所作,概括了他对上座比丘和鹿纽所作开示的主要意思。佛陀在给孤独园向僧众宣读了这首诗偈,然后又为他们作了详细解说。该经的开头的几段描述了这篇经文宣说的时节因缘。
  当时,能够亲自聆听佛陀讲法的人只限于在给孤独园出家的比丘众。因为这一主题非常重要,所以住在别处的比丘、比丘尼也逐渐知道了这一胜妙独处偈。《温泉林天经》中讲,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竹林迦兰哆园,当时尊者三弥提亦住在附近。一天上午,三弥提在温泉中洗完澡,穿上衣服,这时一位美丽的天神出现了,向他稽首作礼,并问他是否听闻和修习过胜妙独处偈。天神说:"尊者三弥提,您应当请求佛陀教我们这首偈子,以便我们好好修行。我听说这首偈子包含着佛陀教法中的甚深法意,它是觉悟的基础,它可以导向菩提智慧和涅盤。"天神讲完之后,合掌绕尊者三匝,以示恭敬。
  尊者三弥提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世尊之后,他就把他同天神相遇之事告诉了佛陀,并请求佛陀教给他胜妙独处偈。佛陀问三弥提是否认识那位天神。三弥提回答说不认识,于是佛陀就告诉他这位天神的名字,并说这位天神住在三十三天。之后,三弥提和在场的诸比丘重新请求佛陀向他们开示这首偈子。佛陀背诵道
  慎莫念过去,
  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
  未来复未至。
  当下于此时,
  如实行谛观,
  行者住于斯,
  安稳无障碍。
  今日当精进,
  勿待明日迟,
  死亡不可期,
  吾当如何置。
  若有如是人,
  安住于正念,
  昼夜无间断,
  圣者遂称彼,
  了知胜独处。
  背完这首偈子之后,佛陀离开了座位回到他的茅屋打坐去了。诸比丘,包括三弥提,希望能听到关于这首偈子的解释。于是他们就去找长者大迦旃延(Kaccana),他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先向他背诵了这首偈子,然后请求他解释这首偈子。大迦旃延以其众多美好的德行和智慧而著称,他经常受到佛陀的赞扬。诸比丘想,他一定能够对这首偈子给予透彻的解释。开始大迦旃延有些犹豫,他建议直接去问佛陀。但是,最后,由于大众的坚持,大迦旃延同意了为他们解释这首偈子。这位尊者的注解,就成了《温泉林天经》的基本内容。
  解释完这首偈子之后,尊者告诉诸比丘,如果有机会,他们应当直接请求佛陀解释这首偈子,因为他自己的觉悟毕竟没有佛陀那么圆满。
  诸比丘,包括三弥提,后来拜见了佛陀,他们把大迦旃延对"胜妙独处"这首偈子的解释告诉了佛陀。佛陀赞美了尊者:"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如大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说观义应如是也。"上述这段故事发生在恒河(the Ganges )左岸摩揭陀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ajagriha)。后来这个故事在恒河右岸居萨罗(Kosala)王国的首都舍卫城(Sravasti)里也发生过。事见《释中禅室尊经》("Shakyan Hermitage Sutra",相当于巴利文中的《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 Sutra")。
  释中禅室是由离王舍城不远山上的萨迦部族(Shakyan Clan)人建造的,这个禅室(精舍)又名"无事"或"安详"。当时卢夷强耆比丘住在里面。一天夜里,天刚破晓,他步出禅室,把一块布(佛门中供打坐用的一种展坐之布,名尼师檀译者注)展开铺在树下的一个绳床上,结跏趺而坐,这时一位美丽的天神出现在跟前,向他顶礼,并问他是否听说过胜妙独处偈及其解释。尊者反过来问这位天神同样的问题,天神回答说,他听过这首偈子,但是没有机会听有关对这个偈子甚深法意的解释。尊者问:"那你为什么只听过偈子却没有听过解释呢?"天神解释道,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他听到佛陀念诵过这首偈子,但是佛陀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接着天神朗诵了这首偈子,并劝尊者去请佛陀解释它。该经中的偈语与《温泉林天经》中的完全一样。
  后来卢夷强耆比丘来到佛陀的住处,把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佛陀。当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听了卢夷强耆比丘的叙述之后,佛陀告诉他,那个出现在跟前的天神就是般那(Candana),来自三十三天。于是卢夷强耆比丘请求佛陀解释这首偈子。
  当时有很多比丘在场,佛陀解释了这首偈子的奥义。佛陀的解释构成了《释中禅室尊经》这部经的基本内容(《释中禅室尊经》见汉文《中阿含》第166经,与巴利文《中部》第134经《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是同一部经)。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这部经另还有一个汉译本,名叫《大威德经》(The sutra of Great Reverence),由达摩波罗(Dharmapala,又译作达摩多罗)翻译。把这两部经比较一下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故事的很多细节。
  最后我将引述的一部经是《阿难所说经》(The sutra spoken by Ananda)。有一天晚上,佛陀住在舍卫城。尊者阿难把所有的比丘都召集到祇树给孤独园的大法堂里,他为大众背诵并解释了胜妙独处偈。第二天早晨,有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把阿难的讲法汇报给佛陀。经上虽然没有说这位比丘表示对尊者阿难丧失了信任,但是却讲到佛陀听完讲法之后,立即派这位比丘去叫阿难来见他。
  阿难来到佛陀的房间,佛陀问:"昨天晚上,你背诵并解释了胜妙独处偈经,是真的吗?"阿难回答说,是真的。佛陀接着说:"你能为我背诵并讲解一下这首偈子吗?"
  于是阿难向佛陀背诵并讲解了这首偈子,佛陀还进一步问了一些问题。听完阿难的回答,佛陀赞扬了阿难,说道:"善哉善哉!在我的弟子中有人已经契悟了这一教法的基本含义。" 那天有很多比丘在场,那个把阿难的讲法告诉佛陀的比丘也在当中。佛陀像称赞迦旃延一样称赞了阿难。佛陀讲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确信,尊者阿难对法的把握像迦旃延一样可靠,各位比丘都可以把阿难的教法变成自己的实际修行。《阿难所说经》的主体部分,是由阿难与佛陀之间的对话构成的。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不要拒绝世界和社会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佛陀讲,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佛陀讲,如果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我们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他说,假如我们完全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拥挤的市区,我们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佛教禅修者明白,在团体中修行是何等的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皈依僧"。越南有句谚语叫做"朋友之于修行好比汤之于正餐"。与团体接触,向其他的成员学习,以团体为皈依,非常重要。为了揭示独处于修行团体中的胜妙方法,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
  上座比丘是修行团体的一部分,但是他坚决要过独处的生活。他信仰孤独生活之观念,因为他过去曾经听说过佛陀赞美过独处的修行方法。于是他与其他所有的人保持距离。他独自乞食,独自回来,独自吃饭,独自打坐。他像一碗水中的一滴油,不能够与他的道友们融为一体。因为这一点,其他的比丘觉得他有些不正常,于是他们向佛陀表达了他们的担心。
  佛陀非常慈悲。他没有批评上座比丘。他只是说,上座比丘的独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有很多其他比丘在场,佛陀便抓住机会向上座比丘开示了胜妙独处法门,依此法门,与比丘僧团保持联系,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依处,仍然是可能的。
  有些比丘站在上座比丘反对的一面,他们经常一小伙一小伙地聚在一起,闲聊哈斥,浪费了不少时光。他们的谈话与教法无关,结果佛陀批评了他们。在很多经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佛陀规劝、斥责那些比丘行动嘈杂,不守规矩,不知道如何检点身心,不知道如何把时间有效地花在经行、打坐、深入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上面。巴利藏《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V30, VI42, VIII86)就是其中之一,在该经中,佛陀谈到了这些问题?见汉文大藏经《杂阿含经》(Samyuktagama)第1250和1251经?。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师父给了我一本书,名叫《桂山禅师规言集》(Words of Discipline of Master Quy Son) 。我永远不会忘记桂山(Quy Son)师父批评那些午饭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闲话无意义之事的修行者所说的话。桂松师父的话时时回旋在我的耳畔,不断地警策着我。
  当我们生活在修行团体中的时候,至少应当有一两个人充当榜样的角色。有时我们只需要观察一下他们站立、行走、说话或微笑时心专一境的神情,我们就会坚定自己的修行。我们修行胜妙独处法门,并不妨碍我们从上述这些人那里获得法益和受用。相反,正因为我们修行胜妙独处法门,我们才有能力去深入地观察和欣赏他们。
  交流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同他人交谈。例如,当我们同蓝天、白云、绿柳或者玫瑰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语言来交谈。我们体认和接受这些事情,并感受它们的温暖。只要我们心中升起了信心,我们就可以从它们的存在中学到许多东西。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能够从三宝那儿、从修行团体那儿获得法益。
  假如我们修习胜妙独处法门,我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默默地用于练习经行和坐禅,这样,我们的存在将会为修行团体做出真正的贡献。不像上座比丘或者那些饭后聚在一起无味闲谈的比丘们,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为团体的修行增加了坚定的信心,提高了团体的品质。我们就像舍利弗、迦叶,或者金毗罗等佛陀的所有弟子一样。看到我们,佛陀会满意地微笑的。佛陀知道,假如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过胜妙独处的生活,那么这个团体的生活质量会非常美妙的。当团体中的所有成员为团体的修行品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这个团体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支持力,很多人会从中获得法益。独处意味着生活在正念当中,而不是要把自己同社会割裂开来。假如我们明白了胜妙独处法门,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同他人和社会进行交流,并且我们将会明白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我们试图跟其他人接触,我们的努力也会徒然。我们愈努力,我们愈失落。当这种情况发生了,我们应当停止试图跟我们的身外之物进行交流,而应当反求诸己,与自己进行交流,过着"独处"的生活。我们应当关上通向社会之门,回到我们自身,练习在觉照中呼吸,深入观察我们身内身外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接受我们观察到的一切现象,向它们问好,向它们微笑。我们最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专心致志地行禅或坐禅、洗衣服、拖地板、沏茶、清洗澡堂等等。假如我们这样去做,我们将会恢复我们丰富的精神生活。
  佛陀是人,他过着觉悟的生活,时刻安住在当下,轻松自在,安稳不动。他的内心永远是充实的自在、快乐、富有智慧和慈悲。无论是坐在灵鹫山的危岩上,还是在迦兰陀竹林的绿荫中,或者是在祇树给孤独园他的茅草栅中,佛陀总是佛陀,安详,自足,默然少语。每个人都会明白,他的存在给僧团带来了巨大的和谐。他是僧团的栋梁。对于比丘、比丘尼们来说,只要知道佛陀就在附近,这对僧团来说就已经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佛陀的很多弟子,其中包括数百名长老,谁要是看到了他们,都会在内心生起相类似的信任。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King Prasenajit of Kosala)曾经告诉佛陀,诸比丘、比丘尼在佛陀的指导下修行,这种沉着、安详、快乐的生活方式,大大地增强了他对佛陀的信仰。
  假如我们安住于正念,我们就不再贫穷。因为修习安住当下使我们充满了喜悦、安详、智慧和慈悲。甚至,当我们遇到了精神贫困者,我们还能够深入地观察他,并发现他们的内心隐秘,从而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当我们看一部糟糕的电影或小说时,假如我们自己的心灵很贫乏,觉照力很弱,那么这部电影和小说可能会扰乱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变得愈加贫乏。相反,假如我们的觉照力很强,我们将会发现隐藏在这部电影或小说中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或许能够看透这部电影的导演或这部小说的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文学批评家或电影批评家的眼光,我们就能够看出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即便是一部糟糕的电影或书,都可以教会我们这一点。因此我们并不因为读那种糟糕小说或看那种糟糕电影而变得精神枯竭。只要我们对当下每一个细节保持完整的觉照,我们就能从中获益。这就是胜妙独处的方法。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烦恼习气
  《胜妙独处偈》的开头一句是"慎莫念过去"。"念过去"的意思是为已经发生和消失的事物而懊丧。过去美好的事物消失了,现在已无从追寻,我们为此而懊丧。佛陀对这一句偈子是这样解释的:"有人作如是思惟,过去色如何,过去受如何,过去想如何,过去行如何,过去识如何,若思惟是事,心生执着,不肯放舍,是谓念过去。"
  佛陀教导我们,不应当追念过去,因为过去已不复存在。若迷失于对过去的思忆当中,我们就失去了现在。生命只存在于当下。失去了当下就是失去了生命。佛陀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必须告别过去,以便我们可以回归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触。
  在我们的意识中,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追忆过去、生活在过去的意象当中呢?这种力量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梵文:Samyojana,结使。)即由行心所构成的,它们产生于我们内心,并且将我们障缚住。我们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触、所意,都会增长我们的习气,诸如贪爱、烦躁、愤怒、散乱、恐惧、多疑等等。习气植根于我们每个人意识的深处。
  习气会影响到我们的意识和日常行为。它们促使我们思惟、言谈,甚至做一些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事情。由于它们是以这种方式来驱使我们,所以它们又被称作"结使",因为它们以种种方式把我们束缚起来。
  人的习气,通常提到的有九种:贪爱、嗔恨、骄慢、愚痴、见取见、执着、疑心、嫉妒和自私。其中,最基本的习气就是无明,即丧失了觉照,其它所有的习气都是由此而来。尽管有九种习气,由于贪爱总是被列于首位,所以,常常用它来代表所有习气。在《摩诃迦旃延跋地罗帝偈经》中,迦旃延比丘解释道:"我的朋友们,何谓住于过去?有人这样思惟:'过去我的眼睛如彼,我的眼睛所触之色如彼',这样一想,他就被贪爱所束缚。有了贪爱就有了渴求。这渴求之感受就使他执着于过去。"
  迦旃延的解释可能会使我们这样认为:使人执着于过去的唯一习气就是贪爱。但是,迦旃延所指的贪爱,实际上代表了所有的习气嗔恨、疑心、嫉妒,等等。所有这些都束缚着我们,使我们执着于过去。有时我们只要一听到某人的名字(他过去冤枉了我们),我们的习气马上就会自动地把我们拖回过去,并由此又重新体验过去那种痛苦烦恼。过去是一个储藏室,既有痛苦的记忆,也有幸福的回忆。执着于过去就是对现在的麻木无知。当然要放下过去、回归当下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挡住我们内心的习气力量。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如地专注于当下。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现在也是由过去构成的
  现在包含着过去。当我们领悟了习气是怎样在我们的内心引起种种冲突,我们就会明白过去是如何入于当下的,因而我们也就不会再被过去所淹没。佛陀说"慎莫念过去",他的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被过去所淹没,而不是说我们应当停止反观过去以便更深刻地了解过去。当我们回顾过去并对它进行深入观察的时候,假如我们能够牢牢地安住当下,那我们就不会被过去所控制。构成现在的那些过去的材料,当它们被从现在的角度进行反观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清晰。我们可以向它们学习。假如我们对过去的材料进行深入地观察的话,我们对它们就会有一种新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假如我们知道过去亦存在于现在,那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现在而改变过去。过去随着我们进入现在,它也就属于现在了。深入地观察过去,了解它们的性质,并且改变它们,这就是改创过去。过去是非常真实的。它们就是我们内心的习气,有时它们很平静,而有的时候,它们会突然醒来,剧烈地活动起来。
  佛教中,有一个梵文词,叫做"anusaya"。"Anu"的意思是"一起","saya"的意思是"躺下"、"潜藏"。我们可以把"anusaya"译成"潜在的趋势"。习气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但是它们却潜藏在意识的底层。我们虽称它们"幽灵",但是它们却以非常真切的方式出现于现在。根据唯识宗的说法,"anusaya"就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修习禅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种子现行时识别它,观察它,并且改变它。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
  有时,因为现在是如此地艰难,所以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希望未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通过想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我们就能够比较好地接受现在的痛苦和艰辛。但是,在另外一些时候,思考未来会引起我们的许多恐惧和忧虑,而我们却又做不到不去想它。继续思考未来的原因(有时尽管我们不想这样),在于习气的存在。尽管未来尚未到来,但是它已经产生了种种幻像来干扰我们。事实上这些幻像不是由过去和未来产生的。它是由我们的意识创造的。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
  驱使我们思考未来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希望、幻想和忧虑。我们的希望可能是我们的痛苦和失败所产生的结果。因为现在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所以我们就让自己的心灵漫游于未来。我们希望未来的处境会变得明亮一些。当有人思考,未来他的色如何,受如何,想如何,行如何,识如何,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会增强他接受现实之失败和痛苦的勇气。诗人楚夫(Tru Vu)说过,未来是现在的维他命。希望给我们带来了我们已经丧失的部分快乐。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必须有希望。但是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希望可能会变成障碍。假如我们把精力都投放在未来,那我们将没有精力来面对和改变现在。当然我们有权力为未来作出筹划,但是为未来作出筹划并不意味着沉溺于白日梦之类的幻想之中。当我们为未来作出筹划的时候,我们的双脚是牢牢地扎根于现在的。我们只能从现在的既有条件下创造未来。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为了全身心地回归当下,放弃所有对未来的妄想。开悟的意思是达到真实的深刻圆满的觉悟。这种真实存在于当下。为了回归当下,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并体验它的真实存在。当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体验到了甚深智慧,它把我们从痛苦和无明中解救出来。
  根据佛教,地狱、天堂、轮回(samsara)和涅盤都存在于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发现生命、觉悟真理。所以过去佛都觉悟于当下,所有现在佛、未来佛也同样是觉悟于当下。只有当下是真实的:"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假如我们不能坚实地扎根于当下,当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没有根蒂,我们会认为将来我们会很孤独,没有依怙,没有人会帮助我们。"若有人如是思维,未来色如何,未来受如何,未来行如何,未来识如何",类似这样对未来的关心会带来不安、焦虑和恐惧,无助于我们全身心地照顾好当下。它们只会使我们应付现前的行为变得脆弱和混乱。孔夫子有一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的意思是提醒我们关心未来,但不是为未来焦虑和恐惧。筹划未来的最好方法是照顾好当下,因为我们知道既然现在是由过去构成的,那么未来必定是由现在构成的,我们需要为之负责任的,就是当下。当下是我们唯一可把握的。关心当下就是关心未来。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过去和未来存在于当下
  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悔恨和羞耻感。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有可能产生希望和恐惧感。但是所有这些感觉都是在当下产生的,并且会对当下产生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无助于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这些感情。我们必须记取的主要的一点是,过去和未来都存在于当下,如果我们抓住了当下,我们也就改变了过去和未来。
  我们怎样改变过去呢?过去我们或许说过、做过对别人有害的事情,现在我们后悔了。根据佛教心理学,后悔是一种不定心所。这就是说它既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当我们知道我们说的或做的某种事情导致了伤害的时候,我们可以提起忏悔的心,发誓将来我们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后悔就产生了好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后悔的感觉继续侵袭着我们,使我们无法关注其它的事物,把所有的安宁和快乐从我们的生活中带走了,那么这种后悔就带来了不好的后果。
  当后悔成了一种不好的情绪时,我们首先应该考虑一下原因:是因为我们做过某件事情、说过某些话,还是因为我们没能够做某件事、说某些话。如果过去我们说过某些破坏性的话,或者做过某些破坏性的事情,我们可以把这种后悔的情绪称作"犯罪感"。我们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因而造成了伤害,这使我们后悔和痛苦。过去我们缺乏觉照,它的后果到今天仍然存在。我们的痛苦、羞耻感和后悔是这一后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现在并把握它,我们就能够改变它。我们通过觉照、决心和正确的言行来做到这一点。所有这些都发生于当下。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来改变现在的时候,我们也便是改变了过去,同时也构筑了未来。
  如果我们说,所有的东西都丢失了,一切都被毁掉了,或者灾难已经发生了,那么我们是没有明白过去已经成为了现在。当然痛苦已经形成,它的伤口还在舔舐着我们的灵魂,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凭吊它,或为我们过去所做过的事情而痛苦。我们应该抓住当下,并改变它。酷旱的痕迹只能用一场充沛的降雨来消除,而雨只能落在当下。佛教的忏悔就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即罪源于心。这儿有一首忏悔的偈子:
  心起罪亦起
  心灭罪何存
  忏后心自在
  闲云点太清
  因为我们缺少觉照,因为我们的心被贪爱、嗔恚和嫉妒所障蔽,我们做了错事,这就是"心起罪亦起"的意思。但是如果罪是由心起,那么,它也可以在我们心中消失。如果我们的心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心所感知到的对象也将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知道了怎样回到当下,这样的变化是可以实现的。一旦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那将像一朵浮动的白云一样轻盈。我们会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宁静和快乐的源泉。昨天或许是出于愚昧,或许是嗔恚,我们说了一些使母亲伤心的话,但是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变化了,变得轻快了,我们会看到母亲在朝我们微笑,即使她已经不在世了。如果我们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微笑,我们的母亲一定也能与我们一起微笑。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过去,我们也就能够改变未来。我们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使现在变得黑暗了,而未来无疑也会变黑了。因为我们知道,未来是由现在构成的。把握当下是把握未来的最好的方法。有时候,由于我们过于关注第二天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整夜地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我们担心,如果夜里睡不着觉,第二天将会很疲倦,不能做到最好,我们越担心,就越睡不着。我们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毁掉了现在,但是如果我们停止了考虑明天,而只是躺在床上,随顺呼吸,真正享受休息的时光,那么,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温暖的毛毯之下的安宁和快乐,而且将轻松自然地进入梦乡,这种睡眠对第二天取得成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当我们听说我们的星球的森林害了病而迅速地死亡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感到焦虑。我们关注着未来,因为我们观察到了现在正在发生着什么。我们的觉悟会使我们去做一些事情,以阻止环境的破坏。显然的,这种对未来的关注与只是消耗我们的对未来的担心和焦虑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做些事情来保护森林,我们必须懂得怎样享受这些优美的茂盛的树林的存在。
  当我们把一块香蕉皮扔在垃圾箱的时候,如果我们处于觉照状态,我们将会知道在短短的几个月之间,这块香蕉皮就会变成肥料,并再生为一只土豆,或一盘莴苣色拉。但是当时我们把一只塑料袋扔到垃圾箱的时候,感谢我们的觉照,我们知道,塑料袋不会很快地变成土豆和色拉。某些种类的垃圾需要四五百年的时间才能分解,核废料需要二十五万年的时间才能停止危害人类和环境从而回归土壤。以一种觉悟的方式活在当下,全心全意地照顾好当下,我们就不会做毁掉未来的错事。为未来做些建设性的事情,这是最具体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产生出心灵毒素。它们不但会毁掉我们,也会毁掉那些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不仅仅是现在,未来亦是如此。佛教讲三毒:贪,嗔,痴,另外还有别的危害性很大的毒素:嫉妒,偏见,骄傲,疑心和固执。在我们日复一日地与自己、他人以及我们的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这些毒素或部分或全体,都有可能爆发,从而毁掉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人的安宁和快乐。这些毒素有可能逗留于我们的心中,并将它污染,造成未来的苦果。所以活在当下也意味着,当这些毒素升起、现行并重新回到无意识状态的过程中,接受和正视它们,并为了改变它们而去修习禅观。这是一种佛教的修行。活在当下,还意味着,去看那些美好健康的事物,以便滋养和保护它们。幸福是正视事物、和事物相沟通的直接结果。这种幸福是构筑美好未来的原材料。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从当下发现生命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
  根据《华严经》,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间是由空间构成的,空间是由时间构成的。当我们谈到春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时间,但是春天也是空间。当欧洲处于春天的时候,澳洲却是冬天。参加茶禅的人举起茶杯,呼吸,背诵下面这首偈子:
  茶杯在手中,
  正念直提起,
  吾心与吾身,
  安住此时地。
  当我们提起正念喝茶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练习回归当下,以便活在此时此地。当我们的身心完全安住当下时,热气腾腾的茶杯便会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美妙的存在。这时我们便真正地与这杯茶的存在沟通了。只有在这种情形下,生命才真正地现前。宁静、快乐、自在、觉悟、幸福、佛性我们所寻找的这一切,只能在当下发现。为了在未来寻找这些东西而放弃当下,就是放弃了实物而去捕捉影子。在佛教里,"无为(Apranihita)"是一个法门,它可以帮助修行者停止追逐未来,全体回归当下。有时候,"无为"也叫做"无愿"。它是三解脱门之一(另两个解脱门是空和无相)。能够停止追逐未来,给了我们时间和空间,使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所追寻的所有这些美好的事物,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存在于当下。生命不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或者终点,生命是一条路。行禅就是毋需到达目标的走,每一步都能为我们带来安宁,快乐和解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以无为的精神来行走的原因。没有通向安宁和解脱的路,安宁和快乐本身就是路。我们与佛、与解脱、与幸福的约会,就是此时此地。我们不应该失约。佛教教给我们呼吸的方法,它能够赋予我们身心合一的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够直面生命。这种方法叫做身心不二。这就是为什么每个禅者开始的时候都修习《安般守意经》(Anapanasati Sutta)的原因。
  但是回到当下并不意味被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所约束。这部经教我们深入地观察生活,与当下相联系,并能够看到现在所有的痛苦和奇迹。然而我们必须提起正念,保持高度的警觉,以使我们不被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所左右或束缚,乃至对它产生贪爱或厌恶之情。
  如实观生活,
  此时与此地,
  修行者安住,
  不动与自在。
  "不动和自在"指的是宁静和自足,不被任何事物所转。"不动和自在"是涅?的两个特征。这首偈子的巴利文版本,用了两个词,"Asamkuppam"和"Asamhiram"。"Asamkuppam"的意思是"不可动摇的"。僧伽提婆(Sanghadeva)把它译成"坚固不动",达摩波罗(Dharmapala) 把它译成"不动"。"Asamhiram"的字面意思是"不可折叠在一起的","不受束缚的","不可集拢的","不被任何事物所动摇的"。僧伽提婆比丘,这位《中阿含经》(Madhyamagama)的翻译者,把asamhiram译成中文,意为"无余",这是不准确的。达摩波罗(Dharmapala)比丘在《上座比丘经》(Elder sutra)中把asamhiram译作"不被桎梏的。""被桎梏"的意思是"被禁锢",所以"不被桎梏"的意思就是"不受约束"或"自由自在"。
  与当下的生命相接触,深入地观察存在的事物,这时我们就能够看到所有这些事物无常和无我的本性。无常和无我不是生命的消极方面,而恰好是生命的基础。无常是事物的持续变化,没有无常就不可能有生命。无我是一切事物互摄互入的本性,没有互摄互入,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存在。没有太阳、云、地球,郁金香就不可能存在。我们常常对生命之无常和无我感到悲哀,就因为我们忘记了这一点。没有无常和无我,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觉悟到无常和无我,并没有把活着的快乐带走,相反,它使我们变得更健康、更肯定、更自在。人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事物无常无我的本性,他们把无常当作有常,把无我当作有我。
  深入地观察一朵玫瑰,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她的无常的本性,同时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她的美和珍贵的价值,因为我们觉察到她脆弱和无常的本性,我们看她可能比以前更美、更珍贵了。一件事物越脆弱,它就越美、越珍贵,比如一弯彩虹,一次落日,一株在夜间开花的仙影拳,一颗流星。注视着灵鹫峰冉冉升起的太阳,遥望着舍卫城,俯视着成熟的稻田,金黄的稻谷,佛陀看到了它们的美,并把这些告诉了阿难陀。真切地看到了那些美好事物的无常的本性,它们的变化和消失,佛陀没有痛苦,也没有失望。通过深入地观察所有存在着的事物的无常和无我,我们也能够超越失望和痛苦,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奇迹的可贵一杯清澈的水,一阵清凉的微风,一个轻松自在的步履,所有这些都是很美好的,尽管它们是无常和无我的。
  生命是苦,但是它也是美好的。老、病、死、意外、饥饿、失业和天灾,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拥有深刻的智慧和自由的心灵,我们就能平静地接受这些东西,而痛苦就已经被大大地减少了。这不是说我们应该在苦难面前闭上眼睛,通过接受苦难,我们提升和滋养了我们天性中的慈悲,苦难成了滋养我们慈悲的因素,所以我们不害怕它了。当我们的心充满慈悲的时候,我们就会以减轻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做事。如果人类已经取得了某些进步的话,那是因为我们慈悲的心。我们需要向那些具有慈悲心的人学习,学习他们怎样为了他人而提升自己的修行。这样,别人也将会从我们这里学习活在当下的方法,观察所有存在着的事物无常和无我的本性。这种做法将会帮助我们减轻痛苦。害怕意外使很多人过着一种枯萎和焦虑的生活。没有人能提前知道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会发生什么不幸。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用一种觉悟的方式来生活,踏踏实实地过好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以温和、理解的方式来善待那些与我们亲密的人,那么,即便我们或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可遗憾的。活在当下,我们就能够发现生命中美好的、令人振奋的和使人健康的现象,而它们将能治好我们心中的创伤。每一天我们都在变得更美丽、更清新、更健康。
  回目录|下一页
  宁静、自在、快乐的生活
  根据佛陀的教导去练习深入地观察,就可以获得宁静、自在和快乐的生活,这就是实现了彻底的解脱。《胜妙独处经》的偈子提醒我们,我们不能避免死亡。它建议我们今天精进修行,因为明天将太晚了。死亡是不可预期的,我们无法与它讨价还价。如果我们以深入观察当下每一件事物的方式生活着,我们就能学会坚定自在地活在宁静和快乐里。如果我们继续这样练习,宁静、快乐和坚定就会一天一天地增长,直到我们实现彻底的解脱。当我们获得彻底解脱的时候,死亡就不再伤害我们。
  这样的生活将为我们所爱的人及他人带来快乐。不动、自在是构成解脱的要素。深入观照使我们认识到所有存在着的事物的无常和无我的本性,解脱正是这种观照的结果。通过深入地观察,我们能够战胜死亡,因为对无常的观照将引导我们超越生死的界限。当我们观察宇宙中存在着的所有事物和所有我们热爱的人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我们可称之为"我"或"自我"的。
  回目录|下一页
  超越生死
  我们常常以为生就是不存在的事物开始存在,死就是存在着的事物停止存在。当我们深入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将看到这个关于生死的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没有任何现象能从一无所有中开始存在,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现象能变成一无所有。事物总是不停地变化。云没有死,它只是变成了雨。雨没有生,它只是云的变化和延续。树叶、鞋子、快乐及痛苦都符合这一不生不死的规律。以为死后我们不再存在,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佛教里称之为"断见"。而死后我们将不变并继续存在的狭隘观点被称之为"常见"。真实超越了这两者。
  佛陀教育我们要直接地看到那些聚合在一起、构成我们的色身的诸要素,以便看透它们的本性,以便超越"自我"观念不管那是"常见"的我,还是"断见"的我。经上说:"若有人亲近佛、法、僧三宝,听闻修习圣教法,不作如是思惟:'色是我,我是色。受是我,我是受。想是我,我是想。行是我,我是行。识是我,我是识。'那么这个人不念过去,不愿未来,他也就不会被现在所束缚。"
  聚在一起构成被我们称之为"我"的那个东西有五个因素,即:色、受、想、行、识。如果我们看透这些因素,看到它们无常和互摄互入的本性,我们自然就会明白,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称之"我"。这五个因素是在不停的变化,它们无生亦无灭。它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从虚无变为存在,也没有一个是从存在变为虚无。我们以为是"我"的那个东西,没有生,也没有灭。我们不要把"我"同或健壮或衰老的色身等同起来,也不要把它与时时变化的受等同起来。同样地,我们也不能把它与我们的想和识等同起来。我们不要被这些因素所束缚,我们一旦明白这些因素本自无生无灭,我们就不会再被死亡所压迫。这一觉悟将使我们超越于生死。
  该经所说的"若有人修习圣教法",意思是说,此人为了看透生命的无常和无我的本质,活在当下,深入观察。佛陀教导说,"我们今天就必须精进修行,因为明天太迟了;死亡的到来是不可预料的,我们无法与它们讨价还价。"通过深入观察,我们能够认识到事物无生无灭的本性,这时就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害怕了,哪怕是死亡。借助深入观察和对无常无我的觉悟,我们就可以看透有关存在之本质的虚妄观念,就可以当下了生脱死。一旦了脱了生死,我们就不需要"与死亡讨价还价"了。我们可以向他微笑,并握着死亡的手,一起去散步。
  被称之为"三业清净(brahmafaring life)"的出家人的生活能导致对所有事物存在的无生无灭之本性的觉悟。这种觉悟是解脱的真义。这就是为什么在《迦旃延跋地罗谛偈经》(KaccanaBhaddekaratta Sutra)中强调独居修行是出家人清净生活之基础的原因。它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基础。
  回目录|下一页
  体味和平
  佛性的朗月呵,
  经行于无垠的天空;
  平静的心湖呵,
  倒映着美丽的月影……
  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愤怒、悲伤和恐惧的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频频现行,而欢乐、幸福和宁静的种子却难得抽枝发芽。练习觉照的意思就是当每颗种子从"储藏室"上来的时候,都要能觉知它,并尝试尽可能地给那些好的种子浇水,这样,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当我们对宁静优美的事物保持觉照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我们内心宁静和美的种子浇水,而我们的心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给一颗种子浇水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那颗种子的势力之强弱。
  我们已经把暴力当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接受下来了,而且我们还通过观看那些毒害我们和我们的社会的暴力电视节目、暴力电影来浇灌着我们心中的暴力种子。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暴力和误解事物真相的局面,总有一天,挨打被杀的或施暴杀人的人,将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件大事。
  所以,我们一定要教会自己和孩子们去欣赏和品味生活中已有的简单的快乐。这在我们这个已经发了狂的社会里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对我们的生存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与你的小儿小女坐在草地上,指点那些绿草中星星点点、或黄或蓝的小花,一起注目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平的教育就从这一刻开始。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生命是一种奇迹
  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僧人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越南,每个乡村的寺院里都有一口大钟,像欧美各地的教堂一样。无论何时,只要钟声响起,所人的乡民都会停下手头的活计,静伫片刻,注意他们的呼吸。在梅村,我在法国居住的地方,也是同样的情形。每次听到钟声的瞬间,我们就感到我们的心回到了自身,并愉快地体味着自己的呼吸。吸的时候,我们悄声自语:"听呵,听呵"呼的时候,我们念言:"这美妙的钟声把我带回了我真正的家园。"
  我们真正的家只在当下,能活在当下是一种奇迹。奇迹不是在水面上行走,而是此刻漫行于绿茵茵的原野上,欣赏眼前一切可见的宁静与美。宁静无处不在,它包围着我们,浸润着我们;它在外面的世界里,在大自然中,也在我们的肉体和灵魂里。一旦我们学会品味宁静,我们的生命就将得到疗救和改造。这不是一个信仰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我们只要能找到使我们的身心回归当下的方法,就能感受到一切清新和生机勃勃的美妙事物。
  去年在纽约乘坐出租车时,我注意到司机的情绪很低落。他没有活在当下,他的心中没有宁静,没有愉悦,没有意识到他开车时他正在活着这一事实。这一点从他开车的方式中体现出来了。我们当中有许多人不也是这样吗?我们的心忙得团团转,但从未全神贯注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我们缺乏宁静的心境:我们的身体在这儿,可我们的心却在别处迷失在过去或未来中,被烦恼、沮丧、希望以及梦想所占据。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活着,我们像个幽灵。倘若此时我们可爱的孩子跑过来朝我们微笑,我们可能会完全视若无睹,而他会失望地从我们身边走开。多么遗憾啊!
  在《局外人》这篇小说中,阿尔伯特·加缪描写了一个几天以后将被处以死刑的人。他独自坐在单人牢房里,顺着日光,他注意到一小方蓝天。突然间,他感到与生命、与当下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他发誓要放下一切,专注地度过剩下的几天,享受每一刹那。后来的几天,他确实这样做了。执行死刑的前三个小时,牢房里来了一位牧师,来接受囚犯的忏悔,为他举行临终仪式。但是这位囚犯只想一个人呆着。他想尽各种办法,才把那个牧师支走。牧师走后,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个牧师是个活死人。"他看到,想要拯救他的那个人,比他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人更像死人。
  我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活着,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因为我们没有能够感受到当下的生命。如加缪所言,我们像活死人。在这里,我很愿意提供给大家几种简单的练习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我们身心合一,体验到当下的生命。第一种方法就是注意呼吸,我们人类做此种练习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当我们吸气时,我们知道我们在吸;呼气时,我们知道我们在呼。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周围和内在的许多快乐的因素,我们真正能够享受体察呼吸和我们在活着这一事实的乐趣。
  我们只有在当下才能发现生命。我认为我们应当设一个节日来庆祝这一事实。我们有为各种各样的重要事件而设的节日:圣诞节、新年、母亲节、父亲节,甚至"地球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选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我们在这一天中能够整日愉快地生活在当下呢?我想宣布今日为"今日节",这个节日专门用于亲近大地、天空、树木,以及品味存在于当下的宁静。
  十年前,我在我的茅舍外种了三株美丽的喜马拉雅山雪杉。现在,每当我从其中的一棵身边经过时,我都要向它鞠躬,用我的脸颊蹭它的皮,拥抱它。当我注意自己的呼吸时,我仰望着它的枝干和美丽的叶子。拥抱树使我获得了许多宁静和支持。抚摸树,你和树都感到巨大的快乐。树是优美的,结实的,令人神清气爽的。你想拥抱一棵树,它永不会拒绝。树是可信赖的,我甚至曾教过我的学生做拥抱树的练习。
  在梅村,我们有一棵美丽的椴树。每年夏天它给成百上千的人提供清凉与欢乐。几年前在一场暴风雨中,它的枝丫都折断了,整棵树几乎死掉。当我看到暴雨后的椴树时,我差点儿哭出来。我渴望抚摸它,但这抚摸并未给我带来多少欢乐。看到这棵树饱受蹂躏,我决意设法帮助它。幸运的是,我的朋友斯科特·迈耶尔是个园艺家,他精心地照料它,现在它甚至要比从前更茁壮、更美丽。如果没有这棵树,梅村将不再是梅村了。任何时候只要可能,我都要抚摸它的皮,并且深深地体味它的存在。
  以触摸树的同样方式,我们可以带着感情去触摸自己或他人。我们有时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头中,可没有敲着钉子,却砸到了手指头,我们立即放下锤子去照拂伤指,实行急救,对它给予同情与关怀,千方百计地医治它。为了使伤口尽快痊愈,也许我们需要一个大夫或护士来帮忙,但是我们也需要同情和快乐。每逢我们痛苦时,带着感情去体验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即使这痛苦是在我们体内,在心、肝、肺中,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体验它。我们的右手触摸过左手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但肯定不是有意识的。让我们一起来试验一下:呼吸三次,然后有意识地用你的右手去摸左手。你注意到了吗,当你的左手感到安慰和爱意时,你的右手同样也感受到了。这种练习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不是单单为了一方。当我们看到某人正处于痛苦之中时,如果我们带着同情去抚慰她,她会感受到来自我们的安慰与爱。当我们自己处于痛苦中时,我们也同样可以这样做。这种方式的抚摸,可使每个人都受益。最好的触摸方式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你们知道下意识的触摸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早上洗脸时,你可能触到你的眼睛,但是你没有意识到你正在触摸它们,你也许在思考其它的事情。但如果你专注地洗脸的话,意识到你有眼睛可以看东西、你的洗脸水来自远方的源泉,洗脸对于你来说就有了更深的含义。当你触摸到你的眼睛时,你可以对自己说:"吸我注意到我的眼睛了:呼我对我的眼睛微笑……"。
  我们的眼睛可以使人振作,使人恢复生机,获得宁静。我们在错误的东西上倾注了那么多的注意力,为什么不能注意一下精彩的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呢?我们极少抽出时间来关注我们的眼睛。如果我们有意识地用手去触摸眼睛,就会注意到我们的眼睛是无价之宝,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之一。那些丧失视力的人觉得,如果他们能像我们一样看得见东西,那他们就已经是在天堂里了。而我们只须张开眼睛,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蓝天,优美的山峦,树木,云朵,河流,孩童,蝴蝶……仅仅坐在这里欣赏这些色彩和形状,我们就能感到极大的愉快。"看"是一个奇迹,是我们感到愉快的条件之一。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天堂里。当我们练习吸气、注意到我们的眼睛时,呼气、对我们的眼睛微笑时,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宁静和愉悦。心脏的练习是一样的。"吸气,我注意到我的心脏了;呼气,我对我的心脏微笑。"这样练习几次以后,我们就会意识到,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心脏多年来一直日夜不停地辛苦工作。它每天不间断地吐纳数千加仑的血液,甚至在我们睡觉时,它还继续工作着,为我们带来舒适与宁静。我们的心脏是宁静和愉快的要素之一,但是我们却不会去体味或欣赏它。我们只注意那些使我们痛苦的事物,而且因为这一点,我们的心脏承受着来自我们的种种焦虑情绪、各种强烈感情以及饮食方面的压力。上述情形侵蚀了我们的宁静和欢愉。当我们练习吸气、注意心脏,呼气、对心脏微笑时,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豁然开朗。我们如此清晰地看见了我们的心脏。当我们对心脏微笑时,我们就是在有意识地对它进行按摩。如果我们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喝什么、不该喝什么,以及应当避免哪些焦虑和失望,我们就可以使心脏保持健康。对身体里的其它器官,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练习。例如肝脏:"吸气我知道为了维持我的良好状态,我的肝脏一直在努力地工作;呼气我发誓不喝太多的酒以免损伤肝脏。"这叫做"爱的冥想"。我们的眼睛是我们,心脏是我们,肝脏也是我们。如果我们不能爱自己的心脏、肝脏,又怎么可能爱其他的人呢?练习爱,首先要练习直接面向我们自身:照料我们的身体,照料我们的心脏、肝脏,带着爱与同情来感知我们自身。
  当我们牙疼时,我们知道牙不疼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吸气我注意到我的牙不疼;呼气,我牙不疼,我对此微笑。"我们可以用意念来感知我们牙不疼的状态,甚至可以用手。当我们得了气喘病,几乎不能喘气时,或哪怕仅仅是鼻塞,我们就会意识到,能自由呼吸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每天我们接触不该接触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后果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健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得不学着练习去感受我们体内和周围的健康事物的原因。当我们与我们的眼睛、心脏、肝脏、呼吸、健康的牙齿接触并享受它们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获得宁静及愉悦的种种条件本已存在。当我们专注地行走并用脚去感知泥土时,当我们与朋友喝茶、品味着茶香与友情时,我们便得到了宁静,而且我们还可以将这份宁静带给社会。我们过去受苦受难越多,现在就可能越健康。因为我们可以学习将烦恼转变成对友人和社会有益的洞察力及智慧。
  我们不必为进入天国而死。实际上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充分地活。当我们吸气、呼气、拥抱一棵美丽的树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天国里。当我们有意识地呼吸时,关注我们的眼睛、心脏、肝脏和无痛苦的牙齿时,我们立刻就被带入了天堂。宁静就在眼前,我们只需要去感知它。当我们真实地活着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树是天国的一部分,我们也是。整个宇宙都在极力向我们揭示这一事实,但是我们却是那么麻木不仁,甚至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去砍伐树木。如果我们想步入人间天堂,只需要有意识地行走和呼吸就够了。当我们感受到宁静的时候,一切事物都变得真实起来。我们成为自己,完全活在当下。树、我们的孩子以及所有其它一切事物,都带着它们全部的光辉,展现在我们面前。"奇迹是在大地上行走,"这个宣言是临济禅师说的。奇迹不是在稀薄的空气中或水面上行走,而是行走于大地上。大地是美丽的。我们也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全神贯注地行走,以我们的每一个步履去感知大地我们胜妙的母亲。我们不必祝福朋友"愿宁静与你同在"宁静已与他们同在。我们只须帮助他们培养起能够每时每刻感知宁静的习惯就够了。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吾人如花
  在禅宗的传统中,诗与禅往往是并行不分的。诗是由想象和韵律构成的,而想象能使禅定练习变得容易。这儿有一个练习,它可以帮助我们训练"正念(专注、觉照)"。很多朋友都觉得它令人振奋,并且行之有效:
  吸进来,我知道我在吸气,
  呼出去,我知道我在呼气;
  吸进来,呼出去。
  吸进来,我是一朵花,
  呼出去,我散发着清芬;
  吸进来,呼出去,
  我像花一样散发着清芬……
  吸进来,我是一座山峰,
  呼出去,我巍然屹立;
  吸进来,呼出去,
  我像山峰一样巍然屹立……
  吸进来,我是一潭静水,
  呼出去,我如实映鉴着万物;
  吸进来,呼出去,
  我像静水一样映鉴着万物……
  吸进来,我是天空,
  呼出去,我广阔无垠;
  吸进来,呼出去,
  我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
  我们所有的人,无论老少,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我们的眼睑恰似那玫瑰花瓣,尤其当眼睛闭着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就像那牵牛花,正倾听着鸟儿的啼鸣;每当我们微笑的时候,我们的嘴唇就绽放成一朵美丽的花;而我们的两只手,正是那五瓣荷花……这是一个使我们的"生命之花"现前和盛开的练习,不仅对我们自身有好处,而且可以使别人也感到愉快。
  你知道,假如一朵花失水几个小时,它的茎就会枯萎。当你把它放回去的时候,或许已经太晚了,它可能已无法再吸收水分了。为了抢救这朵花,你不得不把花茎剪掉一截,可能的话,还要将它整个浸入水中,使水分能马上渗透到细胞里。你甚至可以将花茎略微斜削一点儿,使水分能从侧面渗透进去。没多久,它就又能重新开放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但有时我们的"生命之花"疲惫了、休眠了,需要被唤醒,而空气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花"所必需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深呼吸,我们的花朵就会立即开放。行、往、坐、卧中,我们都可以注意呼吸。仅仅几分钟后,我们就会变得精神饱满,甚至使别人也受到感染。当他们悲伤的时候,如果他们看到我们显得很愉快的样子,他们就会记起回归他们自己的"生命之花",并重新露出笑脸。我们是互相支撑的。当我们的"生命之花"黯然失色的时候,如果我们懂得如何使它苏生,我们就是提供了一种真正的社会服务。禅定的目的是给我们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宁、快乐和和谐。"止"是禅定的基础练习。为了使我们的生命之花常新,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去终止种种焦急、忧虑、不安和悲伤的情绪,使我们能够获得安宁和愉快,并且重新微笑。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停下来是明智的,这样可以使令人不快的、破坏性的能量不再持续发挥作用。"止",并不意味着压抑;它首先意味着平静。如果我们想使大海平静下来,我们不会试图把它的水抛掉没有水,就什么也没有了;同样的,当我们留意到我们内心有愤怒、恐惧以及焦虑的情绪现前时,我们毋需将它们清除,我们只需有意识地呼吸只需这样做,就足以使风暴平息了。我们不必等到一场风暴来临之际才开始练习,在我们未受痛苦之前,就开始练习有意识地呼吸,会使我们感觉棒极了,而且这种做法也是我们应付种种困境的最佳准备方式。
  呼吸是使不快、焦虑、恐惧止息的最好的方法。你可以在行、住、坐、卧或任何姿势下练习。在空气新鲜的室外练习是尤其令人心旷神怡的。你可以躺着或坐在草地上,或悠闲地散步,同时全神贯注地注意你的每一次呼吸。不想任何其它事情,你静静地说:"吸,我知道我在吸;呼,我知道我在呼。"如果你愿意,可以吸气的时候只说:"吸",呼气的时候只说:"呼"。我们知道,那些气喘病人只盼望能自由自在地呼吸,因此我们应该记住,能畅快地呼吸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呼吸滋养着我们,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请练习"吸 / 呼"吧,愿意做多少次就做多少次五次、十次、二十次,或者更多。它是我们练习"止"、"静"和回归当下之家的最基本的方法。
  然后,当你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试试去做第二步。"吸进来,我是一朵花;呼出去,我散发着清芬。"当你吸气时,说:"花",呼气时,说:"清芬。"即使我们生来就是花,焦虑不安地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也会不再娇艳了。过去我们可能一直未能照料好自己的生命之花,练习这一步,就是在给它浇水。如果我们练习得好,我们体内的每个细胞都会发出微笑,而且仅需呼吸五或十秒钟,我们的生命之花就会重新绽放了。我们就这样练习下去,直到它变得茁壮起来。
  当我们见到一个精神饱满的人的时候,我们愿意坐得离他近一些。他懂得怎样爱惜自己,就像爱惜一朵花。借助练习专注地呼吸,我们也可以变得神采飞扬起来。没有受过多少苦的年轻人都是美丽的鲜花,是那种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足以成为快乐之源的鲜花。而我们,只需呼吸、微笑,就也有花呈献给大家;而且,我们越多地练习呼吸和微笑,我们的花就会变得越美丽。一朵花,它并不做任何事情来使自己显得有用,它就只是作它的那一朵花。这就足矣。同样地,一个人,假如她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话,也就足以令全世界欢欣鼓舞了。所以请练习呼吸,让你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吧!这样做,对所有的人都好,你的清爽与快乐将给我们大家带来安宁。
  "吸进来,我是一座山峰;呼出去,我巍然屹立。吸进来,呼出去,我像一座山峰巍然屹立"。这个练习最好坐在地板上的一个坐垫上来做,可能的话采取跏趺坐的姿势。这两种姿势都很稳定,而身体的稳定可使心安定。另外,选择一个厚薄适度的坐垫也是很有益的。全跏趺坐,将双脚置于相对应的双股之上;半跏趺坐,将一只脚放在相对应的股上,另一只脚散盘的姿势即可。如果你觉得这太困难,那么你可以选取你认为舒适的任何姿势,但是要尽量使你的背正直,并且双手重叠相合,置于腹前股上。如果你更愿意坐在椅子里,那么你的脚要平放在地板上,双手相合置于腹前股上。或者你想仰面躺着,那么伸直腿,将胳膊置于体侧。想像一棵暴风雨中的树。树梢的细枝和叶子在风中猛烈地摇摆喧哗。这棵树看起来很脆弱、岌岌可危似乎随时可能折断。但是如果你看一下树的主干,你就会明白它是结实的;如果你再往下看它的根部结构,你就会知道,它是怎样地、牢牢地植根于土壤中。这棵树是相当强壮的,它足堪抵挡风暴。我们也是一种树。我们的主干,我们的中心,就在肚脐下面;而我们的思考、情感区域大致在头和胸部。当我们被一股强烈的情绪如绝望、恐惧、愤怒或嫉妒等攫住的时候,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离开风暴区,下行到"山谷"中,去练习"呼"和"吸"。如果我们滞留在风暴区,或许太危险了。为了"避难",我们可以走进"主干",吸、呼,注意我们腹部的一起一落。许多人不懂得如何驾驭情绪。当一种强烈的感觉抓住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受不了,甚至打算自杀。这是因为他们被攫到了风暴的中心区,在那里他们觉得无助,似乎生命里只剩下那股情绪恐惧、绝望、愤怒或者嫉妒而结束他们苦难的唯一办法就是结束生命。
  我们必须练习专注地呼吸,以便当困难的时刻来临、强烈的情绪控制了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知道如何应付。"吸进来,我是一座山峰;呼出去,我巍然屹立。吸进来,呼出去,我像山峰一样巍然屹立。"如果你注意腹部的起落,那么你可以着意在吸气时使它高一点,呼气时更低一点。这样练习几分钟,你就会感觉到你比自己预想的要坚强。你不仅仅是"情绪"而已:一种情绪来了,逗留一阵子,又走了这是很自然的,这种情形或迟或早总是要发生的。为什么我们要因一种情绪而死呢,这不是太愚蠢了吗?!你把注意力下行至躯干处,牢牢地宁住它、呼吸,几分钟后,你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练习行禅、坐禅或茶道。不要等到逆境时再开始。如果你每天练习呼吸,每天对自己说:"我像山峰一样巍然屹立",在不到三周的时间里,它就会形成一个习惯;以后,当强烈的情绪升起来时,它对你来说就变得容易控制了。你可以只是静静地观察着它,直到这阵情绪过去。如果你总是在睡前躺着练习,它可以使你安然入梦。你的心中有座山,去感知它吧!你将会看到,自己比想象的坚强、更容易恢复活力。
  禅定不是为了回避问题或从困难面前逃开。我们不是练习逃避,我们是练习积攒足够的力量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心情平静、精力充沛、意志坚定。这就是我们要练习"止"的艺术的原因。当我们学会了"止"的时候,我们会变得更宁静,心境更澄澈,就像那沉淀过的清水。仅仅静静地坐着,吸进来,呼出去,我们就能增强力量,提高注意力和头脑的清晰度。所以像山一样地坐着吧!没有风能吹倒它。如果你能静坐半个小时,就享受半个小时静坐的乐趣。如果你能静坐几分钟,就享受静坐几分钟的乐趣。这就已经很好了。"吸进来,我是一潭静水;呼出去,我如实地映鉴着万物。吸进来,呼出去,我像静水一样映鉴着万物。"山旁有个湖,清澈、平静的湖水中,倒映着山峰和澄净的蓝天。如果你足够宁静,你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能够如实反映出高山、蓝天和明月;能反映出你所见到的任何事物,不多也不少,如其本然,也没有任何歪曲。你曾经见"哈哈镜"中的自己吗?你的脸被拉长了,眼睛大得吓人,腿短极了不要作哈哈镜,最好作那高山平湖中的静水。我们往往不能清晰地反映事物,并因为我们的错觉而蒙受痛苦。在《活得安详》("Being Peace")一书中,我用了下面这个例子:设想你在微弱的光线下行走,看见了一条蛇。你叫起来,跑回屋去喊朋友。大家都跑出来,带着手电筒。可是当你用手电照那条蛇的时候,才发现,那根本不是蛇,只不过是一截绳子。这就是一个错觉的例子。
  当我们看东西或听人说话时,我们往往并没有真正地在看和听。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揣测和先入之见。我们的头脑不够清醒,我们有错觉。甚至当我们的朋友恭维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有可能因为曲解了朋友的话而与他争吵起来。如果我们的心不平静,听任希望或怒火在其中作主,我们就无法接受那些试图投影于我们的心湖的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我们想如实地接受现实,就要使我们的心湖之水止息下来。当你感觉被冒犯了的时候,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也不要说任何话,你只是吸气、呼气,直到恢复平静,此时你再请朋友重复一遍他刚才所说的话这就可以避免许多损失。"静"是理解事物和"观"的基础,静止就是力量。 "止"与"静"的练习中就已包含了"观"的练习。不仅仅是山,任何事物树、风、鸟儿,一切我们身内身外之物都想投影于我们的心湖中。我们不必四处奔波寻觅真理,我们只需静止下来,事物自己就会在我们心湖的静水中展现……
  佛性的朗月呵,
  经行于无垠的天空;
  平静的心湖呵,
  倒映着美丽的月影……
  "吸进来,我是天空;呼出去,我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当你插花时,你会给每朵花的四周都留下足够的空隙,使它得以展示自己全部的美丽与光华。你并不需要很多花两、三朵足矣。同样地,我们人类也需要空间使自己保持愉快。我们练习"止"与"静"就是为了给自己、也给那些我们所爱的人提供空间不管是内里的,还是外在的。让我们的种种计划、成见偏见、焦虑悔恨见鬼去吧,让我们为自己开辟空间,空间就是自由!
  一天,佛陀与大约三十个比丘坐在王舍城外的树林里。那时天刚过午,他们正准备讨论佛法。这时走来一个农夫,他看上去心烦意乱。他说他的十二头牛全部跑掉了,他想问问佛陀或比丘师父们看到没有;他还说,他有两亩芝麻地,都被虫子吃光了。最后农夫说:"比丘师父们啊,我想我要死了,我是这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佛陀回答:"先生,我们没有见到您的牛。请往别的方向找找看吧。"农夫走后,佛陀转向比丘们,说:"朋友们,你们多幸运啊,你们一头牛也没有。"我们的练习就是让我们的"牛"走开。我们的"牛"太多了,身内的、身外的。我们应该让它们走开。没有空间,我们就没法子快乐。我们必须照料形形色色的事物,为它们操心,我们有如许多的计划,并且以为它们都是我们快乐的关键所在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我们放走的"牛"越多,我们就越快乐。
  "佛性的朗月呵,经行于无垠的天空",这定是出自某个内外都拥有空间与自由的人的想象。我们不必在压力下做事,我们可以以一种使自己感到自由的方式来做任何事情,散步、喝茶、聊天;我们可以将自己局限在几个项目上,带着快乐与宁静去做它。我们有能力防止自己被"牛"拖跑为这些东西的缘故而牺牲掉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是太不值得了。我们必须停止为将来的幸福而损害现在的身心的做法。我们必须学会愉快地活在当下,学会感受现在的安宁与快乐。假如有人问我们:"你生命中最好的那一刻已经到来了吗?"我们可能说它马上就到来。但是如果我们继续以同样的方式生活,那么它可能永远也不会到来。我们必须学会通过"止"停止幻想未来,停止为过去伤感,停止聚敛那么多的"牛"来将当下一刻转变成最精彩的一刻。你是一个自由人;你活着。睁开眼睛吧,欣赏一下阳光、美丽的天空和你周围所有活泼的孩童。专注地呼吸可以帮助你成为最好的自己心境安详、精力充沛、意志坚定、头脑清醒、自由自在;能够享受当下一刻,正如同享受生命中最美的那一刹那。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化烦恼为菩提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一朵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完全是由如阳光、雨水、土壤、肥料、空气以及时间等非花的因素构成。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观察,我们还会发现,这朵花正在逐渐演变成肥料。假如我们不曾观察到这一点,那么,当这朵花开始衰败时,我们会很伤心。与此同时,当我们深入地观察肥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也正在演变成花朵。于是我们领悟到,花朵与肥料是互即互入的,它们相互依赖。故而一位好的园丁不会蔑视肥料,因为他懂得如何将肥料变成金盏、玫瑰,以及其它许多各种各样的花儿。
  当我们深入地观察自己时,我们既会看到"花朵",也会看到"垃圾"。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愤怒、憎恨、沮丧、种族歧视以及其它许多各种各样的"垃圾"。但不必害怕。像一位园丁懂得如何将肥料变成花朵一样,我们也可以学习将愤怒、沮丧、种族歧视等等转化为理解与爱的艺术。这,就是禅的工作。
  根据佛教心理学,我们的心分成两部分,就像一所两层结构的房子。地上是起居室,我们把它叫做"意识";下面是地下室,我们把它叫做"藏识"。藏识中,我们所曾做过、经历过或察觉到的所有事情,都以"种子"或"胶片"的形式储存起来了。我们的地下室是一个档案馆,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每一种"电影",都被装到录像带里,储存起来。当它们从地下室被翻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坐在楼上起居室里的一把椅子上,观看着这些"电影"。
  某些特别题材的"电影",诸如愤怒、恐惧或绝望,似乎有自动从地下室上来的能力。它们推开起居室的门,不管我们是否选择了它们,就自动地跳进我们的录像机里。当上述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感到深受打击。除了老老实实地看着它们以外,我们别无选择。幸亏每部"电影"都有一定的长度,当它结束的时候,就返回地下室去了。但是每次我们都不得不把它重看一遍,而且,由于它在档案架上占了一个较有优势的位子,所以我们知道,它很快就会又上来。有时是某种外界刺激引发了我们的"电视屏幕"放"电影",比如某人说了伤害我们感情的话等等。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些"电影",而它们中的很多东西正在毁灭我们。因此,学会控制它们,对我们进入清明的存在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教科书将"心"描述成一片原野,一片可以播撒一切种子的土地痛苦、幸福、悲伤、欢乐、恐惧、愤怒,还有希望。"藏识"依然被描述成一间"储藏室",内中贮满了我们所有的种子。一颗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每出现一次,它返回"储藏室"的时候,力量就增强一次。我们的生活质量就取决于我们藏识中种子的质量。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愤怒、悲伤和恐惧的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频频现行,而欢乐、幸福和宁静的种子却难得抽枝发芽。练习觉照的意思就是当每颗种子从"储藏室"上来的时候,都要能觉知它,并尝试尽可能地给那些好的种子浇水,这样,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当我们对宁静优美的事物保持觉照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我们内心宁静和美的种子浇水,而我们的心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给一颗种子浇水时间的长短,决定了那颗种子的势力之强弱。例如,假设我们站在一棵树前面,全神贯注地呼吸五分钟,我们心中幸福的种子就会得到五分钟的浇灌,它们就会变得更强壮。与此同时,在这五分钟里,其它种子,如恐惧和烦恼,就得不到浇灌。我们必须每天这样练习。任何在我们的意识中现行的种子返回藏识时,力量都会变得更强大。如果我们细心地浇灌那些好的种子,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藏识就会相应地做好自我调整工作。
  我们的身体有一种"自疗"的功能。每次我们割伤了手指,我们会仔细地清洗伤口,然后把治疗的工作扔给我们的身体来做。几小时或一天之内,伤口就愈合了。同样地,我们的心也有一种自我调节功能。假设你在大街上遇见一个二十年前认识的人,你想不起他的名字了。因为这么长时间里,有关他的种子一直没有机会上升到你的表层意识中来,所以在你的记忆中,它的力量就变得非常微弱。回家的路上,你在自己的"地下室"里四处搜寻他名字的种子,但是找不到。最后你思索得太狠了,头痛起来,就不再去想它,而是去听一首磁带或唱片上的优美的音乐了。然后你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晚餐,晚上睡得很好。早上,当你刷牙的时候,他的名字突然跳了出来:"哦,对了,这就是他的名字!"这个例子说明,夜里当你意识停止搜索的时候,藏识却在继续工作,早上它就把结果提示给你了。
  自我调节有多种途径。当我们愤怒、悲痛或绝望时,我们只需专注地呼吸,并好好地觉照这股愤怒、悲痛或绝望的情绪就够了,然后我们就把自我调节的工作扔给藏识去做。但是,并不仅仅靠体会烦恼,我们的情绪就能平复,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觉照的准备而去体会烦恼的话,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所以第一步我们要使自己变得强有力起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体味欢乐和宁静了。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可是由于我们过去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事物上而无法体会它们。
  如果我们努力一下,注意呼吸,去感受好的事物,自我调节就会变得容易些了。我们中的许多人,心中充塞着如此多的烦恼,以致我们去碰一碰一朵花或握一握一个小孩儿的手,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付出努力,使自己养成体会健康和美好事物的习惯。这就是我们帮助藏识做好自我调节工作的方法。如果我们去体会我们内心和周围宁静、健康的事物,我们就是在帮助藏识做转化的工作。我们把自己交付给树木、飞鸟和可爱的孩子,让它们来净化我们。否则,我们就只能淹没在烦恼中难以自拔了。
  我们的藏识中有一颗很棒的种子觉照的种子,当它现前时,我们就能够明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安详、愉快地行走,而且自己知道在安详、愉快地行走,那么我们当下就在觉照。对于我们的转化和自我调节工作来说,觉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它的种子长期以来却被埋在层层遗忘与重重烦恼之下,不见天日。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有眼睛,能清楚地看世界,我们的心脏和肝脏都很正常,我们没有牙病……如此等等。我们生活在遗忘里,向外四处寻觅幸福,却忽略和压抑了那些本已存在于我们内心和周围的可贵的幸福因素。如果我们注意呼吸,意识到树的存在,它是如此地生机盎然,清新优美,那么,我们觉照的种子就会得到浇灌,变得越来越强壮。当我们最初开始练习时,我们的觉照能力会很弱,像一只十五瓦的灯泡。但是,只要我们一注意呼吸,它就开始变得强壮起来。这样练习数周后,它就会变得像一只一百瓦的灯泡一样亮了。觉照的灯高悬着,我们就能发现和体会到我们身心内外的许多美好事物,而且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给心中安宁、欢乐和幸福的种子浇水,与此同时,我们也就避免了给烦恼种子浇水。
  当我们开始着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烦恼种子是相当强壮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每天给它浇水。我们的嗔恚种子也得到爱人或孩子们的浇灌;由于他们自己烦恼,他们就只懂得给他们的烦恼种子浇水。当那些烦恼种子很强壮的时候,即使我们没有邀请它们从地下室上来,它们也会自己推开门,强行闯入起居室。它们进来的时候,是令人极其不快的。我们可以试着压制它们,使它们滞留在地下室,但是因为我们已经给它们浇了那么多水,它们已经是足够强壮以致于没有邀请也能浮到心的表层中来。
  我们中的许多人感到一种不停地做事的需要听单放机,看电视,读书,浏览杂志,打电话……。我们想使自己在起居室里保持忙碌的状态,这样就可以避免正视地下室里的种焦虑与烦恼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我们邀进起居室里来的这些"客人"的本性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它们中的许多"客人"同样携带着毒素,这些毒素就与此刻我们正竭力回避的地下室里的不良种子的毒素一样。因此,尽管我们防止了地下室里的不良的种子上来,我们却仍然在给其它的不良种子浇水,而使不良种子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起来。更在甚者,我们中的某些人,为了回避正视自己的真正问题,而去做社会工作或环保工作。
  为了使自己保持愉快,我们需要给心中的觉照种子浇水。觉照是开悟的种子,警觉的种子,理解的种子,关心的种子,同情的种子,解脱的种子,转化的种子,自我调节的种子。如果我们练习觉照,我们就会体会到我们生命中身心内外清新欢快的一面,这一面,当我们生活在遗忘中时,是无法感受到的。觉照使我们的眼睛、心脏、没有牙病、明月、树林等事物变得更加明晰、更加美丽。如果我们在觉照的心态下去感受这些美好事物,它们将会绽放出全部光华。当我们在觉照的心态下去感受烦恼时,我们将能转化它。当一个婴儿在卧室哭喊的时候,母亲会立刻跑进来将它温柔地抱在怀里。因为母亲是爱和温柔的化身。当她这样做的时候,爱和温柔就浸润了婴儿的身心,几分钟后,婴儿大概就会停止哭喊了。
  觉照就是一位母亲,每次当你的烦恼开始哭叫时,她就会细心照看它。当烦恼逗留地下室时,你可以通过常常提起觉照的念头,使自己享受到生命中许多清新健康事物的滋味。而当烦恼上来时,你可以关掉单放机,合上书,打开起居室的门,让它进来。你可心对它微笑,用你现在已变得强有力的觉照来拥抱它。再比如,如果恐惧上来了,你不要回避。用你的觉照温和地问候它:"恐惧,老朋友,我认出你了。"如果你害怕自己的恐惧,它就会将你淹没;但是如果你平静地邀它上来,在觉照的心态下对它微笑,它就会丧失一部分力量。如果你一直坚持给觉照的种子浇水,那么数周之后,你就会变得有足够的力量邀请它随时上来,而且你将能够让觉照来拥抱它。这或许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但是在觉照的心态下,至少你是安全的。
  如果你以觉照拥抱一个小烦恼,只要吸进来、呼出去,向它微笑,那么几分钟后,它就会被转化掉了。但是如果你有块垒于胸,烦恼深重,那么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当你以觉照来拥抱它的同时,还要练习坐禅和行禅,那么迟早它会被转化消释掉的。如果你通过练习提高了觉照的质量,转化过程就会更快一些。当觉照拥抱烦恼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渗透和转化它了,就如阳光照在一个蓓蕾上,并渗入进去使其绽放一样。当觉照掠过某种美好的事物时,它便会尽展风华;当它触到某种令人烦恼的事物时,它会转变它,净化它。加快转化过程的另一个方法是深入观察。当我们深入观察一朵花时,我们会看到非花的因素使它成了一朵花云朵、大地、园丁、土壤。当我们深入地观察我们的烦恼时,我们会看到,我们的烦恼不仅仅来源于自身。有许多烦恼的种子是由我们的祖辈、父母、社会传递给我们的。我们不能不认识清楚这一点。一个在梅村习禅的男孩告诉了我下面这个故事:当他十一岁时,他对他父亲极其不满。每次他摔倒,伤着了自己,他父亲都会大怒,冲他大喊大叫。男孩发誓:他长大以后,一定不这样干。可是几年前,他的小妹妹同其他的孩子嬉耍时从秋千上掉了下来,磕破了膝盖,在流血,男孩却很恼怒,他想冲她大吼:"蠢货!怎么搞的?"但他控制住了自己。因为他过去一直在练习觉照,他懂得如何如实观照自己的嗔怒,于是他没有吼叫。一些当时在场的成年人帮忙料理了他妹妹,给她清洗伤口,缠上绷带,于是他慢慢地走开了,同时练习深入地观察。突然间,他清楚地看见他就像他自己的父亲。他意识到,如果他不采取行动来对治自己的嗔恚,他就会把它遗传给自己的孩子们。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觉悟。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也许他的父亲正像他一样,也曾是一个受害者,他的嗔恚种子或许是由祖父母遗传下来的。因为练习在觉照的心态下深入观察,他当时就将恼怒转化成了菩提。事后他来到父亲那儿,告诉父亲,因为现在自己理解他了,所以也就能真正地爱他了。
  当我们被惹火了的时候,我们会粗暴地呵斥孩子,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给他心中的烦恼种子浇水了;当他反击时,他又是在给我们心中的烦恼种子浇水。这样地活着,我们的烦恼就会逐步升级和加重。在觉照的心态下,平静地呼吸,我们可以练习深入观照我们内心深处的各种烦恼,当我们这样做了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理解了我们的祖辈、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社会。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带着慈爱与悲悯,无怨言地返回人群,服务大众了。由于我们的觉悟,我们获得了真正的安宁与和谐。当人我之间的矛盾消失了的时候,你自己内心的冲突也就消失了。一箭双雕如果你将树枝折断,两只鸟儿就会都飞走了。所以首先照看好自己,通过练习觉照和修慈悲观来协调好自己心中的各种矛盾因素,然后借助理解与爱来和他人和睦相处即使他们本身缺乏对人和事物的理解。烦恼的种子总是试图浮现出来。如果我们压抑它们,我们的心就会因郁滞不畅而生病。练习觉照可以使我们获得力量,打开起居室的门,让烦恼上来。每当用觉照照住烦恼时,它就会失去一部分力量,之后当它回到藏识时,它就变得更加微弱了。当它再次上来时,如果我们的心处在觉照状态,就像一位母亲问候她的孩子一样欢迎它,它就会再次被削弱,回到地下室时,它就变得愈加微弱了。以这种方法,我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循环,于是感觉好多了。如果我们体内血液循环正常,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如果我们的精神能量在藏识与意识之间正常循环,那么我们也会拥有良好的感觉。如果我们有觉照,并以觉照来拥抱烦恼、转化烦恼,那么我们就勿需害怕它了。
  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种子的全体、我们电影的全部内容。如果好的种子强壮,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幸福。禅定可以促使觉照的种子生长壮大,就如同在我们心中点燃了一盏灯。如果我们练习以觉照的心态来生活,我们就会时时记得去浇灌欢乐的种子,将烦恼悲伤的种子转化成理解与悲悯,此时慈悲的花朵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绽放。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我们已经到达了
  有一次,我在印度旅行,与一位负责安排我行程的朋友坐在巴士上。这位朋友出身于印度某个遭到社会歧视长达几千年之久的种姓。当我正醉心于窗外的风景时,我注意到他非常紧张。我明白他是在为怎样使我玩得开心而发愁。于是我安慰他说:"请放松一点,一切都很好。我已经在享受旅行的乐趣了。"事实上,也的确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他去发愁。他靠到座背上,笑了。可是,没出几分钟,他又紧张起来。当我凝视着他的时候,从他的内心深处,我仿佛看见了那持续了四五千年之久的奋斗历程个人的,以及整个种姓的。眼下,为安排好我的旅游日程,他还在继续奋斗着,甚至连一秒钟也不能放松。
  一般来说,在身心内部,大家都有矛盾和斗争。我们相信幸福只存在于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要做"我们已经到达了"这个练习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已经到达了,不必再远行;我们已经在这里,"能够这样想,会给我们带来宁静与快乐。我们获得幸福的条件本自具足;我们只需让自己活在当下,就能够体验到它们。坐在巴士上,我的朋友仍然不能让自己活在当下。在我已然是很舒适了的时候,他却还在思虑如何才能使我舒适。所以,我建议他要让自己活当下。但这对他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那种习惯力量已经存在很久了。乃至巴士到站了,我们下了车,我的那位朋友还是不能轻松起来。凭心而论,我的整个印度之行是非常愉快的,朋友的安排也是极其成功的;而他呢,恐怕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学会放松。我们生活在先人和社会的影响之下。练习止和观就是为了截断我们由诸负面种子所养成的习惯力量(业力)。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为所有的先人和社会做净化工作;这样,我们就斩断了那个被称之为"轮回"的恶性循环。
  我们得以这样一种方式活着,那就是要使我们心中的先人、后代都获得解脱。快乐、安宁、自由、和谐,不是个体的事。如果我们不让我们的祖先获得解脱,我们的生命便会受到束缚,而且我们将会把这些束缚遗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现在是时候了,行动吧!使他们获得解脱也就意味着解脱我们自己。这就是"我与众生互即互入(圆融无二)"的教义。只要我们心中的祖先仍在受苦受难,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幸福。如果我们每迈一步都专注、轻松,并愉快地感受足下的土地,那么可以说,我们这一步是为所有的先人和后代迈的。他们与我们同时到达目标,并同时获得了安宁。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保护的婴儿。这个婴儿就是我们所有的后世子孙。照料它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学"专注地生活"这门艺术。其实在我们受孕之先,它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仔细照料它,那么,当医生告诉我们它已经在我们子宫里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所准备了。在《华严经》(AvatamsakaSutra)里,有一个关于佛母摩耶夫人(Mahamaya)和发誓要觉悟的善财童子(Sudhana)的故事。摩耶夫人一直过着明觉的、宁静的生活,她的怡乐的风采总是令众人欢喜。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她已经准备好了。文殊师利菩萨(Manjusri Bodhisattva)是善财童子的老师。为了提高善财的悟性,他让善财去参拜善知识,于是善财就开始了朝圣的历程。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有知识分子、工人、比丘、比丘尼、在家人、佛教徒以及非佛教徒(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向所有的人学习),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中有一位就是摩耶夫人。
  善财发现想与佛母会面很困难。有人告诉他,如果他真想拜会佛母,必须进入甚深禅定。于是他坐下来,盘起腿,练习专注地呼吸,突然间,一朵有百万花瓣的巨大莲花就在他的前面从地涌出。电光石火间,他发现自己坐在其中的一个花瓣上,而这花瓣本身同时又是一朵拥有百万花瓣的巨莲。他的正前方就是摩耶夫人。她端坐在另外一朵百万花瓣的莲花上,而她座下的那个花瓣,同时也是一朵拥有百万花瓣的巨大莲花。善财童子欢喜微笑,向佛母作礼。
  摩耶夫人看得出来,善财童子正在追求觉悟。于是她对善财说:"向你致上最深挚的祝福,年轻人。很高兴见到你。我是宇宙间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佛的母亲。"接着她告诉他:"年轻人,当我怀悉达多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数以亿计的佛菩萨从宇宙的四面八方涌现出来,向我的儿子表示敬意。我无法拒绝。紧接着所有的佛菩萨于同一瞬间全部进入了我的子宫。你能想象得到吗,子宫在容纳了他们所有的人之外,居然还有余地!" 此刻,善财发愿要觉悟,以便能够觉悟一切有情,于是,他马上感觉到,宇宙间所有的佛都伸出了手,给他摩顶赞叹,而他们的手却一点儿没有互相碰触!当某人发愿要成为菩萨时,它的影响全宇宙都能感觉到。这个愿力足以改变整个世界,并且所有的佛都知道,因此他们会给你摩顶授记、微笑赞叹。
  在同一部经中,我们还读到这个故事:当金刚幢菩萨(Diamond Matrix)证得十地菩萨的最高位等觉菩萨时,他作了关于自己修行经验的开示。很多菩萨前来听他开示,结束时,数以百万的同样叫做金刚幢的菩萨从宇宙的四面八方涌现出来,对他说:"祝贺你,我们也叫金刚幢,我们在全宇宙的他方世界也作了一模一样的开示。"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揭示了"互即互入(interbeing,也可译为"法界圆融"、"圆融无碍")的规律一即多,多即一。照看好你的婴儿就等于照看好一切。在《华严经》中"法界"(dharmadhatu)被描绘成一个光明、圆融的世界。明月在我心中。我的爱人在我心中。那些使我痛苦的东西也在我心中。我们这个为妄想分别和痛苦所充斥的世界被称作"世间"(lokadhatu)。在这个世间里,事物都是互相外在的我在你之外,萨达姆·候赛因在乔治·布什之外。但在法界里,候赛因总统是在布什总统之内的,那里没有仇恨和谴责。在法界里,我们生活在圆融无碍的奇迹中,生死一如,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没有人害怕死。因为死意味着在同一瞬间又以其他形式而生,一如云朵消失变成了雨。为了保任自己,我们必须步入法界。
  实际上,法界与世间是不二的。专心地走上一步路,全神贯注地感受脚下的土地,我们就走进了"法界",被光明所摄受。我们是其他的一切,其他的一切是我们,无二无别。我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即是为别人,我们为别人所做的一切即是为自己。练习一心不乱就是最好地照看了我们子宫中的婴儿,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它都在诞生。我们觉醒着的每一刻,都有一位"幼佛"降生。当我们练习安详、能够微笑时,我们的安详会影响整个宇宙。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孕育着佛。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是未来佛。我们一定要照看好我们的"幼佛"。悉达多,这位未来佛,长大之后,修习了数年禅定,并深入观照了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此后的某一天,他感觉到自己将会有一个重大突破。在一棵美丽的菩提树下端坐冥观,他预感到,此夜的某个时刻,他一定会彻悟成佛的。突然间,魔出现了(魔有时以怀疑的形式出现,有时以愤怒、黑暗、嫉妒、渴望或绝望的形式出现。当我们疑心重重,或者变成怀疑主义者,当我们感到气愤、恼怒或缺乏自信时,那就是魔)。悉达多以前已被魔光顾过多次了,他清楚,对付魔的最好办法就是安详平和。
  那一天,魔以怀疑主义的形式出现了。他说:"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能彻底开悟吗?你难道没有看到世间充满了黑暗、绝望和混乱吗?你怎么敢指望把这一切都驱散呢?!"悉达多微笑了,显示了巨大的自信。魔继续说:"我知道你有修行,但你修行功夫到了吗?谁能证明你的修行时间和精进程度?谁能证明你觉悟了?!"魔要求有人能进一步证实悉达多成为佛陀一位圆满的觉者。此刻,悉达多全神贯注地以右手深情地抚摸着大地,说:"大地将为我作证。"突然间,大地震动了,并化现成一位天女,以花、香、叶、果来供养悉达多。之后,大地直视着魔,魔就消失了。甚至在佛陀觉悟之后,魔还继续来拜访他。有一次,在行化一年半之后,佛陀回到故国迦毗罗卫,以便他的家族和人民也能够和他一起共享法益。有一天,他独自禅坐,陷入了沉思:必定有一种非暴力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这样就可以避免由监狱、刑讯、死刑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从而带给人民真正的幸福。突然间,魔出现了,对他说:"佛,世尊,您为什么不当一个政治家呢?作为一个政治家,您可以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学识及种种才艺。"佛陀直视着魔,微笑着说:"魔,老朋友,我太熟悉你了。"于是魔就逃遁了。佛陀不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他只想作一名沙门。他知道,那是魔想诱使他去当一名政治家。而他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辨认出魔,并向他微笑。当我们能够辨认出魔就是魔时,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有时候我们也触摸大地,但却不够深沉。当佛陀用手触摸大地时,他是全身心地在体会。在梅村,当魔拜访我们时那时我们感到恼怒、缺乏自信、生气或者不愉快我们就练习行禅,用我们的双脚来真切地感知大地。当我们一心一意、欢欢喜喜地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到一个小时,魔就离开了我们。大地,我们的母亲,曾无数次地生养了我们,又无数次地将我们迎回她的怀抱。她了解我们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恳请她作见证人的原因。她化现成一个天女,以花、香、叶、果供养佛陀。然后她就注视着魔、微笑,魔就消失了。在大地面前,魔是微不足道的。每当你被魔骚扰时,如果你投入大地的怀抱,求她帮助,像佛陀曾做过的那样,至诚恳切地触摸她,你就会得到供养:鲜花、水果、蝴蝶以及其它许多来自大自然的礼物;而且大地还会注视着魔,直到它消失。
  我们有许多感到幸福的理由。大地对我们满怀爱与耐心。任何时候看到我们受苦受难,她都会保护我们。以大地为庇护,我们毋须畏惧任何事物,甚至死亡。专心致志地在大地上行走,我们就会得到森林、灌木、鲜花和阳光对我们的滋养。触摸大地、感知大地是一种甚深的修行法门,它能使我们恢复安详和快乐。我们是大地之子。我们依赖大地,大地也依赖我们。至于大地是清新美丽、一碧千里的,还是干旱焦渴、荒凉贫瘠的,这取决于我们行走的方式。请满怀欣悦、全神贯注地感知大地吧!她会净化你,而你也会净化她。接触大地,感知大地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练习行禅。我们随着呼吸慢慢地行走,给大地按摩,每一个脚步都播撒下欢乐幸福的种子。我们哪儿也不想去,可是我们却步步已在目的地。吸气时,我们数一数走了多少步。如果我们走了三步,我们默默地说:"吸、吸、吸",呼气时说:"呼、呼、呼。"我们顺着肺的活动需要,有规律地呼吸和行走。如果是上山,每一次呼吸之间我们走的步数就可能少一些。行走时,我们应将注意力下移到脚上,就仿佛我们是从脚底呼吸似的,我们不要滞留在思想和情感的领域。
  练习"吸、吸、吸"和"呼、呼、呼"五或十次之后,你也许想换个内容:吸气时说"花朵、花朵、花朵",呼气时说:"清芬、清芬、清芬。"你的生命之花将从大地和空气中汲取营养,变得生机盎然。散步时你还可以与一个孩子握握手,孩子会从你那里得到专注和坚定,而你则会从他或她那里感受到生命的天真与清新。在梅村,我建议年轻人在练习行禅时说一个简单的偈子我希望他们能对生活、对社会、对地球持有积极的态度我建议他们吸气时说:"Oui,Oui,Oui",呼气时说:"merci,merci,merci"。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练习。 练习了"花朵/清芬"之后,你可以换成"山峰/巍然屹立"。每个练习你想做多少次就做多少次,享受散步的乐趣而不是要到达某地,除了安住当下。你可以在商务会议的间隙练习行禅,从你的小汽车走到市场,或在任何其他场合练习。不要那么吝啬,只给自己三分钟,可以拿出八分钟或十分钟,给自己充裕的时间走走。去机场时,为了在那里练习行禅,我总是额外地留出一个小时。我的朋友总想让我参观游览到最后一分钟,而我总是婉言谢绝,我告诉他们我需要这时间休息、调整。
  为了让我们心中的禅定种子好好成长,时常在公园或其它风景优美、环境安静的地方练习行禅,是很有益的。我们慢慢地走,但不要太慢,以免别人认为我们不正常。这是一种看不见的修行方法。我们可以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充分地体会自己的天性,享受自己的宁静。当我们看到吸引我们去专心地感受它的某种事物时,诸如蓝天、山峦、一棵树或一只鸟,那我们就停下来,但当我们去感受它们的时候,我们仍要继续注意呼吸。如果我们不继续注意呼吸,那么我们迟早会陷入沉思里,而鸟啊、树啊就都消失了。因此,我们要始终注意自己的呼吸。在梅村,从某地去另一地时,即使是一段很短的距离,我们也要练习行禅。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一个人在专心地走路,她对我都是一个"要专注"的警钟。如果我曾失掉自己的专注,那么我看到她时,我就会即刻恢复专注的状态。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彼此之间给予了很多帮助。
  我们没有必要为到达某地而奋斗。我们很清楚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坟墓。为什么我们还要急着往那里赶呢?为什么不走入当下的生命与生活呢?当我们练习行禅一些时日之后,我们不久就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变,我们将学会如何去享受生命中每一瞬间的宁静。我们会微笑,而遍宇宙间的无数菩萨也会向我们报以微笑,因为我们的宁静是如此地深邃。我们的一切所思、所感、所为,都会对我们的祖先和所有的子孙后代产生影响,并回荡在整个宇宙空间里。因此,我们的微笑能保佑每一个人。这就是《华严经》教给我们的道理。为了照看好我们的"婴儿",我们只需中止那种不停奋斗的心态就可以了。步步皆宁静我们已经达到目的了。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琴瑟人生
  练习"正念"(mindfulness,或译作"觉照"、"专注")就是练习"爱"。为了使那些即将成家的人内在的觉照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曾请我的学生们帮助成立一个研究所,名之曰"幸福人生"(the Happiness of OnePerson)。在那里,我们将设置一个长达一年的科目,仅仅一门课程,那就是深入观察。在这一年里,每位学生都要练习深入观察,以便彻底看清自己心里有多少鲜花,多少垃圾,多少美,多少丑,不管这些东西是自己一手制造的,还是源于先人遗传,或者得自社会之潜移默化。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还将得到一个学位证书,证明他或她"成绩合格,准予结婚"。我认为,对于所有的年轻情侣来说,在开始他们相知相惜的婚姻之旅之前,进行这样一番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对方,同时花一定的时间去解开彼此心中的疙瘩,那么,他们婚姻的第一年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们初进入一种人际关系中时,我们会兴奋激动,热情满怀,并且有一种探索的愿望。但是,我们往往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和对方。一天二十四小时生活在一起,我们会看到、听到和经历许许多多我们以前没有见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象到的事情。当我们堕入爱河时,我们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幻象,并把它投射到我们伴侣的身上;现在,当我们面对现实、幻想破灭时,我们受到了小小的震动。除非我们懂得如何共同练习觉照,如何深入地观察自己和对方,否则我们会发现,在这段时间里,要维持我们的爱是很困难的。
  在佛教心理学中,Samyojana (结)这个词是指内心的结使、束缚或疙瘩。比如,当某人对我们说话不友好时,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而感到恼怒,此时,一个疙瘩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缺乏理解是每个心结产生的原因。如果我们练习觉照,我们就能学会此种技巧,即在我们每个心结形成的当下就警觉,然后想办法解开它。心结形成之时,我们必须投入全部注意力,趁"结"系得还不紧时,我们就去解开它,这样,解结的工作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不在"心结"形成之际去解,那么,这些"结"就会变得越来越紧。我们的心灵很难接受我们的负面情绪,如畏缩、恐惧和后悔等等,于是它就想方设法把它们埋葬在意识的死角里。我们煞费苦心,构建防御工事,否认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可它们却总是试图探出头来。
  要解开处于无意识状态中的心结,首要的一步就是将它们带入到显意识中来。我们坐禅、练习有意识地呼吸,就是为了接近它们。它们或许通过想象、情感、观念、语言或行为等等表现出来。当我们烦恼时,我们可以观照它,并且问自己:"为什么她一那样说话我就感到如此地不愉快呢?"或者问:"为什么我老那样呢?"或者问:"为什么我如此讨厌电影中的那个角色呢?"密切地观察自己,可以把潜在的心结带入视野中来,并且当我们有意识地去观照它时,它就会开始渐渐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在继续观察它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一些阻碍,但是只要我们增强自己的静坐和观照情绪的能力,心结的根源还是会慢慢地显露出来的,并且我们还将找到解开它的方法。这样练习,我们将逐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与自己相处得越来越和谐。当我们与另一个人生活在一起时,这样的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维护彼此的幸福,我们必须学会这一着,就是在我们共同造成的不良情绪刚一升起之时就将它转化掉。有一个妇女告诉我,她新婚之后三天,就因丈夫而起了烦恼,在心中打下了几个大大的结,之后,这些结在她心中埋藏了三十年。她唯恐一告诉丈夫,就会导致"战争"。看看吧,像这样,夫妻双方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幸福又从何谈起?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心不在焉,我们将会在自己所挚爱的那个人的心中播下痛苦的种子。
  但是,当夫妻双方相处得比较愉快、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疙疙瘩瘩时,做这个练习是不难的。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考察那个因误解而结成的疙瘩,然后共同把它解开。比方说,当我们听见丈夫向朋友们吹嘘他干过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心中打一个结,对他会有些许的不敬与不快。但是如果我们马上与他讨论一下这件事,两个人达成共识,那么这个结也就很容易解开了。
  如果我们一起练习觉照的艺术,我们就能做到上述这一点。我们会看到对方像我们一样,也是心中既有鲜花、也有垃圾之后,我们接受这一事实,我们的练习就是要浇灌她心中的花朵,而不是给她带来更多的垃圾。我们要避免谴责和争吵。当我们培育花朵时,如果花的长势不好,我们不会去责备它们,也不会跟它们吵架,我们只会责备自己没能照顾好它们。我们的伴侣也是一朵花。如果我们照顾好她,她就会长得很美丽。如果我们对她照顾得不好,她就会渐渐地枯萎。要想使一朵花长得好,我们必须了解它的习性。比方说,它需要多少水?多少阳光?……诸如此类,所以我们也要深入地观察自己和对方,以了解彼此的习性。"Suchness"("特性",在一行禅师的著作中,该词有时又作"真如"、"自性"讲)是一个术语,它的意思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特性,这就是我们能辨认出它的原因。一只桔子有它的特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将它与柠檬混淆的原因。在我们的团体里,我们用丙烷煮饭,我们了解它的特性,我们知道它很危险:如果不慎泄漏到屋子里,而其时我们正在睡觉或正好有人划着了一根火柴,那么它会毁掉我们。但是我们也知道丙烷能助我们做出一顿美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它请入室内、并与之和平共处的原因。下面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Suchess(特性)的故事。在宾候(Bien Hoa)有个精神病院,里面有个精神病人。他看起来很正常,吃饭、说话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唯有一点,就是他深信自己是颗谷粒,所以每次一看见小鸡,他就没命地逃跑。当护士向医生讲述病人的病史时,医生开导他说:"先生,您不是谷粒,您是个人。看,您有头发、两只眼睛、两只胳膊……"如此这般大大地做了一番说教,最后他问:"好了,先生,现在您能告诉我您是什么吗?"病人回答说:"医生,我是个人。我不是谷粒。"医生很高兴。他觉得他的话对病人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为保险起见,他还是要求病人每天说四百遍、写三百遍这个句子:"我是个人,我不是谷粒。"病人很听话,很用心,他几乎足不出户,而只呆在房间里,按照医生的吩咐,天天念呀,写呀……
  一个月以后,医生来看他。护士汇报说:"他干得很好,很勤奋,成天呆在屋里做您吩咐的练习。" 医生问:"先生,您感觉怎么样?" "很好,大夫,谢谢您。" "您能告诉我你是什么吗?" "噢,当然啦,我是个人,我不是谷粒。" 医生大为高兴,。他说:"再过几天您就可以出院了。请跟我到办公室来。"但不幸的是,在医生、护士、病人一同去办公室的途中,一只小鸡悠然而过,还没等医生反应过来,病人已撒腿跑得无影无踪。等到护士再把病人带到办公室来的时候,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了。
  医生很恼怒:"你说过你是人不是谷粒,为什么见了鸡还跑?"病人回答说:"我自己当然知道我是人不是谷粒,但我怎么能肯定那只鸡也明白这一点呢?!"尽管他非常努力地练习,但他并没有能够领会他的真实本性,即他的Suchness (特性);同样的,他也没有能够领会鸡的特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果我们想与另一个人生活在一种和平幸福的氛围中的话,我们必须努力去了解他或她以及我们自己的特性。一旦我们了解了,我们就能够毫不费力地、和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禅定就是要深入地观察事物的特性,包括我们自己以及眼前这个人的特性。当我们了解了其人的特性后,我们就会对他或她的困窘、抱负、痛苦和焦虑了然于胸。我们可以坐下来,握住我们伴侣的手,深深地凝视着他,说:"亲爱的,我充分理解你了吗?我是不是在给你的烦恼种子浇水?我给你的幸福种子浇过水吗?请告诉我,我怎样爱你更好。"如果我们是发自心底说这番话的,他也许会哭起来,这是一个好信号。这意味着交流之门或许又将敞开。爱语是练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当对方干得很好时,我们都应当祝贺他(她),以示我们的赞赏。对小孩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孩子成长,树立自尊,每当他们说了一句好话、做了一件好事时,我们都应表示赞叹。不要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对方有爱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及时地表达我们的欣赏之意。这就是浇灌幸福种子的方法。我们要避免下面这种有害的说话方式,如:"我怀疑你能不能干成。"与之相反,我们应说:"亲爱的,这件事有一定的难度,不过我相信你一定干得了。"这种说话方式会使对方越来越自信,能力也日益得到长足的发展。
  夫妻双方间出现问题时,如果我们很平静,我们完全可以以一种温和友爱的方式来共同讨论。但是如果我们不够平静,那我们应当暂不要开口。可以注意自己的呼吸。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新鲜空气中练习行禅,看看地上的树,天上的云,看看流动的河水。一旦我们平静下来,可以用一种平和友爱的方式讲话了,那时再恢复讨论。如果在交谈期间,恼怒的感觉又升起来了,你可以再度停下来,注意呼吸。这就是觉照的练习。我们大家都需要改变和成长。当我们结为秦晋之好时,应当彼此许诺:共同改变,共同成长,一起分享习禅的果实。作为一对夫妻,如果我们的婚姻生活幸福、和谐,彼此理解,互相体谅,我们就很容易将幸福和欢乐传播给更多的人。对那些已结婚十年、二十年的人来说,这一类练习同样是很适宜的。你也可以到我们研究所来注个册,继续练习在觉照的状态下生活和互相学习。也许你认为自己已经了解配偶的一切,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物理学家研究一个电子研究了很多年,却仍然不敢声称了解它的所有方面,你又怎么能说自己了解一个人身上所有的一切呢?你成天开着小汽车,只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根本就忽略了她的存在。如果你继续这样对待她,她会慢慢死掉的。她需要你的注意,你的培育,你的关怀。当情况变得非常糟糕了,我们往往倾向于想离婚。与此相反,我希望你们努力维持自己的婚姻,带着更多的平和和理解回到配偶身边。很多人离婚三、四次,可他们仍在犯同样的错误。如果你能拿出时间来,打开彼此沟通的心扉,让对方分享你的痛苦与梦想,那么,你的婚姻状况就会得到改善,甚至越来越和谐,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
  在梅村,我们每周举行一次名为"新生"的仪式。在将要成立的"幸福人生研究所"里,我们也将做这种练习。仪式中,团体所有成员围坐一圈,中央是一只插有锦簇鲜花的花瓶。主持人讲话前,我们都注意自己的呼吸。仪式有三项内容:浇花、忏悔、倾吐所遭遇的伤害和困难。这个练习可以防止受害的感觉郁积得太久,可以使每个人在家中,在团体中都活得舒心。我们从浇花开始,一个人准备讲话时,她双手合十,其他人也合十为礼,示意同意她讲话。然后她站起来,缓步走向鲜花,把花瓶拿到手中,回到座位上。当她讲话时,她的言语折射出手中鲜花的清新气息和美丽光芒。在浇花过程中,每个讲话者都说出别人身上健康、美好的品质。这不是奉承,我们不打妄语。在觉照的心态下,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没有人会打断持花者的讲话,她想讲多少次就可以讲多少次,而其他的人练习凝神倾听。当她结束讲话时,她就站起来,轻轻地把花瓶搁回屋中央。仪式的第二项,我们为自己所做过的伤害他人的事而忏悔。有时候,一句不假思索的话会伤害一个人。"新生"之仪式是一个良机,可以使我们回忆起一周以来自己所做过的感到懊悔的事情,并借此消除这种懊悔的情绪。
  仪式的第三项,我们讲述一下其他人是如何伤害我们的。在这里,爱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想净化我们的集体,而不是破坏它。我们讲话坦率,但并不想伤害谁。另外听禅也是此练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身处一圈友人当中,他们都在静静地听我们讲话,那么我们的言辞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美而富有创意。我们从不责备他人或争吵。 以同情的态度去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倾听是为了减轻或消除倾诉者的痛苦,而不是为了评判她或同她争论。我们全神贯注地倾听。即使我们听到某些错误的想法,我们还是继续静静地倾听,从而使倾诉者能够尽情倾吐她的烦恼,宣泄她心中的紧张情绪。如果我们回答她或纠正她,这个练习就不会有什么收获。我们只是倾听。如果我们想告诉她她的感觉是错误的,那么可以在几天以后,在无人的地方,彼此冷静地交谈。之后,在下一次新会议上,她就有可能成为那个纠正自己过错的人,而此时我们就毋需再说什么了。 我们常常以一首歌结束仪式。或者圈子里每个人手拉着手,注意呼吸一分钟。有时我们也以拥抱禅结束。仪式以后,我们总是感觉到异常轻松,尽管我们只不过朝净化自己的方向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现在我们坚信,这个过程既已开始,我们就能继续下去。"新生"练习实际上始于佛陀时代。那时,他的比丘、比丘尼僧团在每月朔望之夕都要做此种练习。所谓的"拥抱禅"是我发明的。我第一次学习拥抱,是1966年,在亚特兰大。一位女诗人把我送到机场,而后问:"拥抱一位比丘师父应该可以吧?"在我的祖国,人们不习惯于在公众场合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但我想:"我是个禅师,对我来说应该没有问题。"于是我说:"那有什么不可以?"于是她拥抱了我,但我实际上很紧张,很僵硬。在飞机上,我想到,如果我想与西方朋友共事的话,就得学习西方文化。这就是我发明拥抱禅的背景。拥抱禅是东西方文化的合璧。依照练习,你必须真的去拥抱你正在拥抱的那个人。你不得不真的把他或她纳入你的怀中,你不能只是走走过场、在他的背上轻轻地拍两下表示你心在此间。如果你的心果真在这里,你就没有必要那么做了。拥抱时你要注意呼吸,以全身心来拥抱:"吸进来,我知道我亲爱的人儿就在我怀中,活生生的。呼出去,他对我是如此的珍贵。"拥抱着他,呼吸三次之后,你怀中的人和自己就都变得非常真切起来。
  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希望他幸福。如果他不幸福,你无论如何也不会幸福。幸福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真正的爱需要深刻的理解。实际上,爱是理解的别名。如果你不理解,你就不会如法地爱。没有理解,你的爱可能只会使另外那个人感到痛苦。在东南亚,许多人特别喜欢吃浑身长刺的大个水果,叫做榴莲,甚至可以说上瘾了。它的气味很浓烈,有些人吃完水果,还要把皮扔到床底下,好继续闻它的味道。对我来说,榴莲的气味简直可怕。一天,我独自在我越南的庙中诵经。供桌上恰巧有一只信众上供来的榴莲。我想诵《法华经》,用一只木鱼和一只碗状的铛子伴奏,但是我根本集中不起来精神。最后我把铛子翻过来,扣住榴莲,"监禁"了它,这才可以诵经了。诵完后,我向佛像打了个问讯,把榴莲解放了。如果你对我说:"我好爱你呀,我希望你吃些榴莲",我会怎么样呢?我会痛苦。你爱我,你希望我快乐,可是你却强迫我吃榴莲!……这是一个缺乏理解的爱的例子。你的意图是好的,但缺乏对人和事物的正确理解。
  为了爱得如法,你必须学会理解。理解意味着明了对方心中的黑暗绝望、烦恼痛苦以及它们的程度。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你为她做得越多,她可能越痛苦。创造幸福是一种艺术。如果在孩提时代你曾目睹过你的父母亲在家庭中创造幸福的情形,你就会从那些事情中学到这个本领。但如果你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在家庭中创造幸福,你就有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在研究所里,我们要教给大家使人幸福的艺术。共同生活是一种艺术。即使愿望是好的,你也有可能使你的伴侣不快乐。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都要讲究艺术。艺术是生活的精华,它的本质是觉。
  当你初次堕入爱河的时候,你对伊人心生恋慕,那还不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意味着友善和同情。你们组建了一个二人团体来实践爱彼此关照,帮助对方的"生命之花"绽放,在那个小小的团体中创造出一些幸福和欢乐来。藉着你们对彼此的爱,通过学习使一个人幸福的艺术,你们学会了表达自己对整个人类和所有生命的爱。请帮助我们发展和丰富"幸福人生研究所"的课程内容吧,马上着手练习,不要等到开学以后。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和平规约
  为了我们能够长期愉快地共同生活,为了我们能够持续发展和深化我们之间的爱与理解,我们联合签名,发誓要遵守和实践以下条款:
  我自己生气的时候,应当:
  1.不要再说任何话,做任何事使矛盾升级,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2.不可压抑自己的愤怒。
  3.练习呼吸,以己为洲屿,以己为依怙。
  4.在24小时内,以冷静的态度告诉那个使你生气的人关于你的气恼和不快,或者当面对他说,或者递给他一张"和平便笺"。
  5.或者直接通知,或者使用和平便笺,约请对方在一周内的某个时间(比如星期五晚上)共同来彻底地讨论一下引起争论的那件事情。
  6.不要说:"我不生气,这没什么。我不心烦,没什么事值得心烦的,至少这件事还不值得我生气。"
  7.练习呼吸,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间,深入地观察,以便了解:
  a.有时候自己做事缺乏善巧方便;
  b.因为习气作用,自己是怎样伤害别人的;
  c.自己心中强大"嗔"的种子是怎样成为生气的第一原因的;
  d.对方的烦恼是怎样浇灌了我的烦恼种子而成为生气的第二原因的;
  e.对方是怎样只顾借此来寻求解脱他(她)自己的烦恼的;
  f.只要对方还处于烦恼之中,我就不可能真正快乐。
  8.一旦认识到自己当时不圆融、缺乏觉照,就应当立即道歉,不要等到星期五晚上。
  9.如果自己还没有冷静到可以同对方会面,那么推迟一下星期五晚上的约会。
  当我惹恼了别人的时候,我应当:
  1.尊重对方的感情,不要嘲笑他(她),给(他)她足够的时间,让他(她)自己平静下来。
  2.不要强求对方立即讨论这件事。
  3.答应对方口头或书面的会面要求,向他(她)保证自己会到场。
  4.练习呼吸,以己为洲屿,以己为依怙,以观察:
  a.我是怎样因自己有不善和嗔恚的种子、习气而使对方不快的;
  b.过去我是怎样错误地认为、使别人烦恼就会减轻自己的烦恼的;
  c.我是怎样因为给别人带来了烦恼、反过来也使自己陷入了烦恼的。
  5.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不圆融和缺乏觉照,应当立即道歉,不要再试图为自己辩护,也不要等到星期五会面再道歉。
  请佛陀和僧众为证,我们发誓要遵守上述规章制度,并全心全意将其付诸实践。我们恳请三宝加持,保佑我们头脑澄明、信心坚定。
  某人 年 月 日
  于某地
  我们生气的时候,看起来就不像一朵美丽的花了,而像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炸弹。当我们愤怒或心烦意乱的时候,就会有无数的烦恼和痛苦生起,此时我们的脸上上百条肌肉都会紧张起来。在梅村,最近我们制定了一个"和平规约",已婚者、未婚者都可以当着全体僧众的面,在上面签字。此规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有效地对治嗔恚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张纸而已; 它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长期愉快共处的修行方法。此规约有两部分一部分的为生气的人制定的,另一部分的为引起别人生气的人制定的。这样,当我们自己生气的时候,或当别人对我们感到恼火的时候,如果我们照着这个规约去做,那么我们将会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根据第一条,我们知道生气时应当避免讲和做任何有可能造成更大危害或使愤怒愈演愈烈的话或事情。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正处于嗔恚状态的时候, 我们要对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实施"暂时监禁。"根据第二条,我们不应当压抑自己的怒气。 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不要马上说。等待最短的时间不得少于有意识地呼吸三次。如果我们等不及, 而马上就把怒火发泄出来,那就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根据第三条,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应该练习呼吸,以自己为依处。 我们知道自己现在正处在愤怒的情绪当中,但我们不要压抑它,也不要否定它。我们可以借助正念呼吸来好好地照顾愤怒情绪。我们安静地坐着,或者到大自然中散步。 如果我们练习呼吸,需要半个小时,就花上半个小时,需要三个小时,就花上三个小时。佛陀告诫他的弟子们说:"朋友们,不要依赖于任何外在事物。要以自己为洲屿,以自己为依怙。"当我们面临困境、不知所措时刻,这恰恰正是我们实践这句话的大好时机。如果我坐在一架即将坠毁的飞机上,这句话正是我需要思惟修习的。如果我们经常练习,而且练习得不错,那么我们的岛上就会有茂盛的树林、翱翔的鸟群、美丽的溪流和坚实的土地。佛的本义是觉(正念)。在觉(正念)的状态下呼吸,这就是活生生的佛法,它胜过任何书本。僧宝就存在于我们的五蕴当中:色、受、想、行、识。当五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时,我们就会感到安宁愉快。当我们练习有意识地呼吸、并在我们的心中培养起正念的时候,佛就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回归自心,发现了我们的自性佛,我们将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根据规约第四条,我们必须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使自己平静下来。 然后我们要告诉对方,我们很生气。我们无权让自己的怒气逗留的时间过长。超过二十四小时,愤怒就会变成毒素,并有可能把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毁掉。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练习,那么我们就可以准备在五至十分钟之内告诉对方,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四个小时。我们可以这样说:"亲爱的朋友,你今天早上的话让我很生气。我很烦恼,我希望你知道这一点。"
  根据第五条,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结束谈话:"我希望,星期五晚上我们俩能有机会好好谈一谈这件事。"然后我们订下约会。为了我们有一个愉快的周末,星期五晚上正是拆除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炸弹的好时间。如果我们觉得还不能以冷静的态度来直接跟他讲话,而二十小时的最后期限已经迫近了,那我们可以使用下面这张"和平便笺":
  日期:
  时间:
  亲爱的:……
  今天上午(下午),你说的某句话(你做的某件事)使我很生气。我希望你知道这一点。你说了(做了): ……
  本星期五晚上,请让我们以冷静、坦诚的态度一起来看一下、讨论一下你说的话(做的事)。您的不太开心的朋友即刻如果我们使用和平便笺,那么我们一定要确保对方能在最后期限前收到它。我们不可以说:"我已经把它放在你的桌子上了,你没有看到,那是你的过错。"确保对方收到,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因为当我们知道对方收到了便笺,我们就已经感到轻松了不少。最好是直接用平静的语调告诉他。但是如果我们确实没有把握能够做到很冷静,那么我们也可以填好一张和平便笺递给他。总而言之要确保对方在最后期限之前收到它。
  第六条告诉我们,不要假装自己没有生气。 我们或许有太多的骄傲而不肯承认自己的烦恼。不管怎样,我们不应该说:"我没生气。没什么好生气的。 "如果我们生气了,那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避免掩饰事实真相。这是和平规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骄傲不应该成为一个障碍,以致破坏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我们是彼此的兄弟或姊妹。我的痛苦必定是他的痛苦,我的烦恼也必定是他的烦恼,所以为什么我们还要如此骄傲呢?
  根据第七条,当我们练习坐禅、行禅、呼吸、深入观察和在觉照的心态下生活的时候,我们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以下几点:(1)认识到我们过去有哪些行事方式是糊涂、笨拙的;(2)看看我们以前是怎样伤害了别人的。向自己承认:"我有嗔恚的习气, 很容易伤害人。"(3)认识到我们生气的主因是藏识中的嗔恚种子,它有现行的习惯, 对方不是我们生气的主因。我们有些朋友就不那么容易动肝火,虽然他们的识田中也有嗔恚的种子,但是很明显,他们的嗔恚种子没有我们的强大。(4)要认识到对方也在经受烦恼的折磨,而且正因为此, 他才会说出不悦耳的话、做出不得体的事,并以此给我们识田中的嗔恚种子浇了水。我们承认他不是我们烦恼的主因,或许是第二因, 或许被我们误认为是第二因──也许他压根儿就没想伤害我们。(5)有些人恼怒时,幼稚地以为如果他们向对方甩几句硬话、使对方痛苦, 他们就会轻松一些。这不是一个聪明的想法,可是却有很多人实际上这样做了。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方也许仅仅是想寻找减轻他自己烦恼的渠道。(6)认识到只要他还在痛苦,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快乐。 一个团体中有一个人不快乐,整个团体便会弥漫着一种阴晦的气氛。为了使我们自己不烦恼,我们大家必须千方百计地帮助那个人停止烦恼。只有当他降伏了自己的烦恼之后,团体中才会洋溢着真正的欢乐。
  第八条告诉我们,如果在深入观察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笨拙和缺乏觉照,那我们就应该马上道歉,不必等到星期五晚上。我们不应该再使对方感到负疚。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生气是因为太冲动或者是由某些误会造成的,那我们就必须到对方那里说声:"对不起,我当时失去了正念。我太容易发火了,原谅我"等等,他便会如释重负。所以最好是一有可能就马上去斩断痛苦和烦恼的恶性循环。
  第九条告诉我们, 如果我们觉得星期五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冷静来讨论这件事,那么我们就应当将会面的时间推迟几天乃至一个星期。如果我们还不冷静,也就是说, 还不到讨论这件事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再多练习几天。
  和平规约的第二部分有五条,是关于将别人惹恼了的那个人。根据第一条,当我们看到对方生气的时候,我们应当尊重她的感受。我们不可以说:"我什么也没有干,你生哪门子气呀……"每一种感觉都有一个持续周期──产生、滞留,然后逐渐消失。即使我们知道她的愤怒完全站不住脚、她完全是错误的, 也不应该强迫她马上停止生气。我们要帮助她,或者让她一个人呆着, 这样她的怒气就会自然地平息下来。根据第二条,她告诉我们她很烦恼以后,我们不可以强求她马上就讨论这件事。如果这样做,就会把事情搞糟。我们遵守规定,接受星期五晚上会面的约定。在此之前,我们还会有机会深入地思考此事:"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使她如此生气?"在起坐、行走、呼吸之间,都可以如是思索。这是真正的禅思。
  根据第三条,我们收到一张和平便笺之后,应立即作出反应, 表示我们星期五晚上一定到场。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只要她知道我们已经收到了便笺,心理上就会轻松一些。
  第四条告诉我们,练习呼吸、以己为洲屿、以己为依怙,目的是要认识清楚下面三件事:(1)我们有不善和嗔恚的种子──业习。我们已经使别人不快。 我们承认,即使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她这件事情上有什么过错,可是也不能因此就断定,我们对此事毫无责任。(2)此前也许我们也很烦恼,于是我们就认为对她说些强硬的话会使自己觉得轻松一些。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释放方式是不明智的,是错误的。(3)通过深入地观察和思索,我们认识到,她的烦恼就是我们的烦恼。如果我们采取某种方式来帮助她摆脱烦恼,我们也会从中受益。
  第五条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马上向对方道歉,那我们就不要再等待。我们可以拿起话筒马上打个电话,不必为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辩解。一个直截了当的道歉往往有产生强烈的效果。我们只需说"很抱歉,我太粗疏了",或者说"我太不体谅人了"就可以了。"这样也许就不必等到星期五了。和平规约是一种正念练习。请好好地研究它,并为签字做好准备。最好的签字方式是在禅堂里,有僧宝作证与加持。在"觉照日"(Day of mindfulness)的晚上,你可以当着全体大众的面,发誓遵守规约、并全心全意将之付诸实践,然后签字。除非你真正要修习它,否则最好别签字。如果你签了字并根据和平规约行事,那么你和你的伴侣都将受益,而我们所有的人也都将从你对付嗔恚的本领中得到益处。
  我希望你们能支持和平规约的实践,可以通过写文章、主持静修、召开讨论会讨论规约的性质以及如何将之付诸实践,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那些即使没有禅修经验的人也可以从中学习并得到受用。我相信这样的和平规约会成为我们将来修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们也可再增补一些条款,以使它更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后祝大家和睦快乐、吉祥如意!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爱的行动
  《大宝积经》中讲,当一个菩萨因另一个菩萨而生气时,宇宙中就会到处出现不可称计的逆缘。菩萨也会生气,这可能吗?当然可能。菩萨也不一定非要十全十美。每个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努力去唤醒其他民众的人就是菩萨。我们都是菩萨,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时地感到生气或者灰心失望。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根据和平规约来修行的原因。当一个菩萨因另一个菩萨而生气时,宇宙中就会到处出现不可称计的逆缘,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知道,当我们内心安详、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安详、快乐就会弥漫到整个宇宙;同样地,当我们内心充满憎恨、愤怒时,它们也会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
  当布什总统下令攻击伊拉克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同时感到痛苦。当时我正在梅村讲《华严经》,在一句话中间,我突然说:"我想今春我大概不会去美国了。现在我真的不想去那里了。"我们都停下来,作了很长时间的呼吸,然后我才重新开始讲经。那天下午,在练习茶禅的过程中,一些来自北美的学生对我说,正因为我这样感觉,所以我才更应该去。他们提醒我,为了组织那边的静修活动,美国的朋友们曾经如何努力地操持;他们帮我认识到,当总统下达攻击令时,许多美国人也同样很痛苦。于是我还是决定去了,以支持他们并分担他们的痛苦。
  布什总统也是一位菩萨,他在努力以他的方式为他的子民服务,这一点,我很理解。在冲突前期,他实行禁运,但由于我们没有给他足够的鼓励,他变得急躁起来,突然间,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了。当他下达地面进攻的命令并且祈祷"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的时候,我看出这位菩萨需要我们的帮助。任何一位领导者都需要我们的帮助与理解,我们必须使用智慧和爱语以便他肯倾听我们的意见。如果我们生气了,就做不到这一点。在梅村,我平静安和地倾听了美国朋友们的意见,并接受了他们去美国的建议。
  如果我们生气了,就会有许许多多的逆缘出现,将我们的路堵死。所以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无嗔无怒地告诉总统:上帝不会保佑一国去对抗另一国的。他必须学会比这个更好的祈祷。但是我们不可简单地以为,另选一个总统形势就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更好的政府,我们就必须从改变我们自己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入手。我们的社会充斥着贪欲和暴力。帮助我们的国家和总统的方法,就是要清除我们自己心中的贪欲和暴力倾向,并致力于改造社会。看看来自美国和西方的50万男女士兵以及伊拉克的100万战士吧,他们连续好几个月在等待着陆战的爆发。为了备战,他们日夜练习刺杀。白天他们头戴钢盔,手握着枪和刺刀,滚爬跳跃,嘶声叫喊,把刺刀剌进作为假想敌人的沙袋中,仿佛他们已不再是人类。如果他们不是已经失去了人类的某些特性,他们就无法这样做。为了学会刺杀,他们不得不变得非人一些。他们白天干这些事,晚上梦境里还是干这些事,这在他们的意识中种下了痛苦、恐惧和暴力的种子。这就是练习战争──150万男人和女人长达数月地体味着恐怖和暴力。他们很清楚,为了求生,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接着战争暴发了。实际上是大规模的杀戮,但我们却把它叫做"胜利"。当50万士兵重返家园的时候,他们因在现实和意识中频频练习暴力而深受创伤。将来的几代人,他们的数以百万计的子孙,将会从他们那里继承暴力和痛苦的种子。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些称之为"胜利"呢?!当士兵们到家的时候,他们哭了:他们还活着。他们的家人儿女也哭了。当然,他们有理由高兴。但回来的男人和女人已不是当初奔赴前线的那些人了,他们所受的创伤将久久不能愈合。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能够爱和理解我们的退伍士兵、我们的总统和我们的政府,那么我们必须将全世界人民视为一个民族。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人民支持海湾战争, 并宣称它是圣洁的、道德的。他们不了解战争的实质。任何一个亲眼目睹过战争的人都不会这样说。海湾战争对伊拉克人民来说是不圣洁的、非道德的,对美国人民而言也同样如此。战后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暴力被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当下一次世界某地发生争端时,他们就会想到去支持发动另一场军事行动,另一场闪电战。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损害了战胜者一方人民的认识。如果我们想保全生命,我们就必须学会从作为一个个体及作为一个民族这两个角度来深入思惟战争的实质。当我们明白了战争是什么之后,我们就要将它投射在巨幅荧屏上展示给国人看。我们必须一起学习,共同采取一切可能的行动,来防止战争再次发生。如果我们仅止于抗议,那么五年或十年之后,当战争卷土重来时,我们还是会措手不及。为了防止下一次战争,我们必须今天就练习和平。如果我们将和平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和看待事物的方式中,就不再会有战争。停止战争唯一的方法就是拥有真正的和平。如果我们直到另一场战争已迫在眉睫时才开始练习那就来不及了。
  一个伊拉克士兵的阵亡,意味着一个伊拉克家庭在蒙受痛苦。战争中有10多万伊拉克士兵和平民遇难──我们不知道准确数字。任何战争结束后,它所带来的痛苦在胜负两方都要延续好几代。看看在美的越南老兵的痛苦和越南人民的痛苦吧,我们必须练习觉照,以便不忘记那至今仍在越、美双方延续的痛苦。我们要为那些需要我们的人而活着,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分担他们的痛苦,以及我们自身也深感痛苦。当一人感到被理解时,他的痛苦就会减轻。请大家不要忘记做这个方面的练习。
  我们当中接触过战争的人有责任将战争的真相告诉给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我们是烛顶的光。它很热,它有照明的力量。如果我们练习觉照,我们将懂得如何深入地观察战争的实相,并以我们所洞见的一切,去唤醒民众,这样我们大家一起,就可以避免相同恐怖的频频上演。我们这些生于战乱中的人都知道战争是什么。战争存在于我们这些人的意识中,也在每个人的心里。大家都看过洛杉矶的警察暴打罗德尼·金(Rodney King)的录像,当我看到那些情景时,我感到自己就是罗德尼·金,并因此感到深深的痛苦。你们一定也深有同感。在那一刻,我们所有的人都被打了。但当我更深入地观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也是那五个警察,我无法将自己同这些施暴的人分开,他们显示了充斥于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憎恨情绪与暴力倾向。每一事物如同炸弹一样一触即发,对此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其实不只是那挨打的人痛苦,那些施暴者也同样痛苦。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怎么会打人呢?只有当你痛苦的时候,你才会使其他人痛苦;如果你是安详快乐的,你也就不会给其他人带来痛苦。那些警察也需要我们的爱与理解。我们已通过我们的忘却、通过我们照常过自己的日子这种方式帮助创造了爱与理解的氛围。在我的心中,我感觉不到对任何人的谴责。拘捕监禁这些警察将不会帮助他们,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问题比这些现象要深刻得多。暴力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越南退伍军人、波斯湾退伍士兵和数以百万计的日日受暴力浸染的人,正被训练成如那些施暴者一模一样的人。我们已经把暴力当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接受下来了,而且我们还通过观看那些毒害我们和我们的社会的暴力电视节目、暴力电影来浇灌着我们心中的暴力种子。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暴力和误解事物真相的局面,总有一天,挨打被杀的或施暴杀人的人,将是我们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件大事。
  请拉起你的小儿小女的手,慢慢地走向公园。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当你正享受着阳光、树木和飞鸟的时候,你的孩子却感到有点儿厌烦。今天的年轻人很容易烦躁。他们习惯了电视、战争玩具、高分贝音乐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刺激。当他们再大一点儿,他们就开始飞车,学着饮酒,吸毒,尝试性生活,或者其它种种使他们的身心不堪负担的事物。我们成年人同样也试图以此种种方式来驱散自己的孤独感,冲淡一切烦恼。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教会自己和孩子们去欣赏和品味生活中已有的简单的快乐。这在我们这个已经发了狂的社会里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对我们的生存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与你的小儿小女坐在草地上,指点那些绿草中星星点点、或黄或蓝的小花,一起注目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平的教育就从这一刻开始。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祥和社会之基础五戒
  为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和平,我们需要一些准则。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给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和他的朋友们开示了五条极好的戒律,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祥和健康的生活。从那时起,在许多亚洲国家,这些准则就被用来作为幸福生活的伦理道德基础。我将使它们对今天社会情况的适用性更鲜明一些,并把它们提示给你们。暴力、种族歧视、酒精中毒、性弱待、环境破坏等等以及其它很多问题,迫使我们去找出方法,来消除在我们大家心中和社会上不断蔓延的痛苦和烦恼。我希望你们好好思惟这五戒,并去实践它们,或者按它本然的形式,或者按照它们在本民族传统习俗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
  第一戒
  认识到生命的毁灭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培养悲心,学习各种方法来保护人、动物、植物的生命。我决心不杀生,不教人杀,在思想上和生活中不宽恕世上任何一种杀生行为。
  正念(觉照)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在觉照的心态下,我们看到,到处都有生命正在被毁灭。因此我们发誓培养悲心,使之成为保护人、动物、植物、和我们整个星球的原动力。仅仅感到悲悯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增长智慧, 以明了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我们必须努力消灭一切战争。
  心是行动的基础。以心杀生比以身杀生还要危险得多。 当你确信你拥有唯一之道、任何不顺从你这唯一之道的人都是你的敌人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被杀掉。所以犯第一条戒并不仅仅指以手杀生。如果我们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中允许杀生继续存在,那么这也是犯戒。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当我们买东西或消费某些物品时,可能就已参与了某种杀生行为。这条戒表现了我们不杀生的决心,既不直接杀生,也不间接杀生,同时也防止其他人杀生。发誓去实践这条戒律, 我们就会献身于保护我们的星球,并成为一名为修习爱和悲悯而努力奋斗的菩萨。
  第二戒
  认识到由剥削、压迫、偷盗和社会的不公正等等现象所造成的痛苦, 我发誓培养 慈心,学习各种方法,为人、动物和植物的良好生存状态而努力工作。我发誓,通过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的时间、精力和物质财富的方式,来修布施。我决心不偷盗,不将任何属于他人的物品据为己有。我将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但我将阻止以人类的痛苦为代价或以地球上其它地区人民的痛苦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行为。
  偷盗有很多种方式。剥削压迫也是偷盗的一种,它造成了这里和第三世界的痛苦。很多国家在深受贫困和压迫的折磨。有时候我们想帮助饥饿的儿童自助,但是却被我们的生活方式束缚住了我们这么忙,根本没有时间。帮助他们并不一定要很多钱,有时他们只需要一粒药或一碗饭,但是因为我们不能从自身的小问题及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挣扎出来,结果我们什么也没有做。
  这条戒律也是有关认识痛苦和培养慈悲心的。我们也许有布施的能力, 但是我们还要学会通过特定的方式来实践布施。相对来说,时间比金钱更有价值。时间可以用来为他人因而也为我们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帮助人们以自己为依处)、无畏施。其中无畏施是最了不起的。这条戒律教给我们一个甚深的修行法门,即与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时间、精力、财力。它真正体现了菩萨关于慈悲的理想。
  第三戒
  认识到由不正当的性关糸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培养责任心, 并学习维护个体、夫妻、家庭和社会的安定与团结的方法。我决心不卷入没有爱和长期承诺的性关系中。为了维护我和他人的幸福,我决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承诺。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将做一切事情来保护儿童不受性侵害,防止夫妻关系和各个家庭因不正当的性关系而破裂。我们实践这条戒律,是为了使自己和他人免受伤害,并在我们心中、家中和社会上恢复和平与稳定。性关系应当是一种在觉照的状态下,带着爱、关怀和尊重来进行的交流行为。"爱"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儿,我们必须恢复它的本义。当我们说"我爱汉堡包"时,我们就把这个字给糟蹋了。 我们必须通过认真恰当地使用词语来努力使这些词恢复它们的纯净。真正的爱包括责任意识、以及接受对方(他或她)的本然面目──包括所有的优缺点。如果你只爱一个人身上的优点,那不是爱。你还必须接受他(她)的缺点并用你的耐心、智慧和精力来帮助他(她)改变。这种类型的爱才是安全的。
  我们使用"相思病"这个词来形容那种使我们如同得了病似的爱。它是一种依恋,或是沉溺。像麻醉药一样,它使我们感觉良好,可是一旦我们沉醉了,陷进去了,我们就失去了安宁。我们不能学习、工作或睡觉,满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个人。这种类型的爱是占有型的,甚至可以说是极权主义的。我们想占有我们所爱的对象,不希望任何人妨碍我们完全彻底地占有他(她)。这种爱,给我们所爱的人建造了一座监狱,剥夺了他(她)"成为他(她)自己"的权利。孤独的感觉在我们社会上是很普遍的,它会把我们推到一种关系中。我们幼稚地相信拥有一种性关系会使我们的孤独感减轻,但是当你和你的对象之间没有真正的交流的时候,性关系只会加宽鸿沟并使你们两人都感到痛苦。"长期承诺"这个词还不足以表达我们爱的深度,但是我们需要再说点什么好让人们理解。因为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必须作出长期承诺,帮助他(她)穿越生命旅程,只要我们还活着。当我们有一个好朋友时,我们也要作出长期承诺。我们希望与之分享我们的肉体和灵魂的人是多么多呀。在一个团体(家庭或朋友圈)中作出这样一个长期承诺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证明和支持你。仅靠你们二人之间的感情,在困境时,或许不足以维持你们的幸福。即使你不想接受婚姻组织,当着爱你和支持你的朋友的面,表达你的承诺之意,仍然是很重要的。它会给你带来和平、稳定以及获得真正幸福的更多机会。
  这条戒律也适用于社会。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遭受不正当性关系破坏的情况有很多。许多成年人因孩提时曾遭受过骚扰而整天痛苦不堪。当你修习这条戒律的时候,你要发誓保护儿童尤其是那些遭受性虐待的儿童。那些制造痛苦的人也是你爱和保护的对象,因为他们是这个动荡的社会的产物,他们也需要帮助。我们的社会需要在这个领域中修行的菩萨,以防止痛苦的发生、防止各种关系和家庭的破裂,防止个体生命和生活遭受侵害和破坏。
  第四戒
  认识到由说话心不在焉和没有倾听能力所造成的痛苦, 我发誓修习爱语和倾听,以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从而减轻他们的苦恼。明了语言可以创造幸福或制造痛苦,我发誓学习讲实语,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的话。我决心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批评或谴责我没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讲会导致分裂或不和的话,或会导致家庭、团体破裂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来调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矛盾。爱语是一种布施行为。当我们从慈悲心出发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慈爱的语言而给许多其他人带来快乐。当我们很痛苦时,就很难慈爱地讲话。所以深入思惟,看透嗔恚、失望和痛苦的本性是很重要的,这样做能够使我们从这些情绪中摆脱出来。如果我们使用能激发他人自信和表明信任的语言,尤其是对孩子这样说话,他们生命的花蕾就会绽放。按照我的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想鼓励自己练习倾听的艺术,我们可以背诵下面这首诗:观世音菩萨啊,我们向您祈祷:为了减少世上的痛苦,我们渴望学会如您一样倾听。
  为了理解,您懂得怎样倾听。我们向您祈祷,我们将用全部的注意力和坦荡来倾听。我们将坐下来倾听,不带任何成见;我们将坐下来倾听,不作任何评判;为了理解,我们将坐下来倾听,我们将坐下来全神贯注地倾听,这样我们就可以听出说者正在说的话及言外之意,我们知道,仅仅通过倾听,我们就已经减轻了说话者心中的苦恼和伤悲。
  倾听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解决问题意味着把和平和幸福带给家人、社会以及其它民族。为了促进和解工作,我们必须避免与一方或另一方结成同盟,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两方。这种工作需要勇气;我们有可能受到我们想帮助的那些人的压制甚至杀害。听完两方的意见之后,我们就可以告诉每一方对方的痛苦。仅仅这样做,就已使双方对对方有了更多的理解。世界上有太多地方的人民需要有人这样去做,诸如南非、东欧、中东以及东南亚等等。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菩萨,他们能在宗教与宗教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巨壑之上架起桥梁,使天堑变为通途。
  第五戒
  认识到由不适当的消费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通过有觉照的饮食和消费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而保持良好的健康,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我发誓只吸收那些对维护我个人、我的家人和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与和谐有益的东西。 我决心不饮酒,不吃有害的食品,不接触不健康的精神产品,比如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电影及谈话等。我知道,用这些"毒品"来损害我的身心就是背叛了我的祖先、我的父母、我的社会和我的后代。我将通过修习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社会的这五戒,使自己心中和社会上的暴力、恐惧、愤怒及混乱状态得到改变。我明白,要改造自我,改造社会,一份合适的戒规是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们有这种观念,认为他们的身体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觉得他们有权利随自己所好,爱怎么活就怎么活。法律也支持他们。这叫做个性。但是根据互即互入的教义,你的身体不只是你自己的,它还属于你的祖先、父母、后代,也属于社会和一切众生。他们的共同存在才使你的身体得以存在。保持身体健康就是对整个宇宙──树木、云彩、一切的一切表示感恩。你是为所有的人修习这条戒律的。如果你身心健康, 那么我们大家都会受益。我们就是我们所消费的和所代谢的。我们必须吃饭、喝水、消费,但是除非我们以觉照的心态来做这些事情,否则我们就会毁掉我们的身心健康,对我们的祖先、父母和后代表现出毫无感恩之心。以觉照的心态去消费,是这条戒的主要内容。
  对一个家庭来说每天至少吃一餐团圆饭是很重要的。 这餐饭应该成为一个练习觉照的机会,让我们认识到全家人能聚在一起是多么幸运。坐下之后,我们要看看每一个人,呼吸,对他或她微笑几秒种。这个练习能够创造奇迹,它会使你变得真切起来,也会使餐桌上的其他人变得真切起来。
  然后我们就食物来练习观想。餐桌上的每个人都要选择一道菜或主食,然后描述一下它的构成和来历。这样做,大人小孩都会从中学到东西,并因此对这种食物的属性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个也许要花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它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享受食物。比如,某个人大声地说道:"这块面包,是由小麦、土壤、阳光和雨水构成的,是在经过了很多辛勤的劳动之后才摆到我们面前的。小麦是得克萨斯的某个农民种的,之后人们又消耗了大量的燃料把面粉运到我们家乡的某个做工考究的面包房里。愿我们大家都能以一种对得起这块面包的方式活着,在吃每一口的时候,能既品尝那种可口的味道,也品味它不合口的地方。"静静地吃饭、不说话,哪怕仅仅持续几分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它能将妨碍我们真正地品味食物的散乱念头一扫而空。我们的觉照力太弱了,难以胜任在同一时间内又交谈又真切地品尝食物这两项工作。所以开始的五或十分钟,能静静地吃饭是非常好的。在我们的寺院传统中,我们饭前要练习"五观"。第二观是:"我们发誓要对得起这顿饭。"我认为使自己对得起这顿饭的最好的办法, 莫过于专注地吃它了。整个宇宙间的诸多因缘会合在一起,才有了这顿饭, 而且此前还有人花了一个小时或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它。如果我们不专心地吃,那可真是太遗憾了。静默的时间过了以后,我们可以练习专注地谈话,谈那些能促进家庭幸福的话,不谈那些会使我们产生分歧的话,席间也不要指责人,那样会把事情搞糟了。父母应避免谈论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年轻人也应该只谈些有益于家庭幸福和滋长觉照力的话,比如:"爸爸,这汤棒极了,不是吗? "这样说话能够给整个家庭的幸福种子浇水。生活是一种艺术。为了生活得幸福,我们所有的人都应当成为艺术家。以后我们会有时间讨论我们的生意项目或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的。用餐时间内,我们为全家人能聚在一起,为一家人有饭可吃而心怀感恩,我们真正地享用了这顿饭,也为每个人的出席而感到高兴。
  保持一个健康的饮食结构是很重要的。我们有很多精美的饮食可供吃喝,但我们必须避免消费对我们有害的食物。酒会带来很多痛苦。许多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从他们嗜酒的父母那里受到某种形式的干扰。用来生产酒类饮料的水果和谷物占用了大量耕田,而这些耕田本来可以用来为那些挨饿的人生产粮食的。还有很多交通事故因醉酒的人而起。当我们明白我们正在练习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停止饮酒了。不饮酒是对我们的孩子和社会发出的宣言,酒是一种不值得我们大家去支持的东西。即使我们自己没饮酒,也有可能被醉酒的司机撞死。通过劝说人们不饮酒,我们可以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安全。饮酒已经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这一点在"圣餐"和"安息日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我曾同神父和拉比们交谈过,探讨是否可以用葡萄汁或其他饮料代替酒,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可行的。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消费得那麽多。因为我们感到很孤独,所以消费本身会成为一种嗜好。孤独是现代生活的烦恼之一。当我们孤独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摄入对身心有害的东西。就像我们为保持身体健康而制定的一份营养计划一样,我们应该也为我们的心灵制定一份营养计划,以防止摄入有毒的知识产品和精神产品。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消费不保持觉照,那么我们不论是看电视、阅读杂志或书,还是打电话我们只会把我们的环境搞得更糟。我们看一个小时的暴力电影,就是给我们心中的暴力、憎恨和恐惧的种子浇了一个小时的水。我们不但自己这样做,还让孩子也这样做。因此我们有必要召开家庭会议,为看电视制定一个理智的计划。也许我们不得不像烟盒上所加的附注一样,如法炮制,给我们的电视机也贴上标签:"注意:看电视有害健康。"儿童在电视上看到这么多暴力场景,所以我们需要一份理智的计划来管理电视的使用。
  当然电视上也有很多健康美好的节目,所以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使全家人能从这些节目中汲取有益的知识。我们不必砸掉电视机, 只要以觉照的心态来使用它就可以了。我们可以请求电视台播放比较健康的节目,支持那些拒绝不健康节目的人所发起的联合抵制。我们甚至可以支持生产那种只能接收到那些制作健康、有教育意义节目的电视台所发出的信号的电视机。"毒品"正在汹涌泛滥,它们正在摧毁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和我们自身,所以我们必须奋起保护自己。一份"营养计划"的观念是这条戒律的本质。我们的集体意识里有这么多的暴力、恐惧、狂热和憎恨,这一点,在战争和炸弹上体现了出来。炸弹是我们集体意识中恐惧的产物。仅仅把炸弹清除掉是不够的。即使我们能把所有的炸弹都运到月球上,我们也不会安全,因为战争和炸弹的根源仍然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我们不要以愤怒的示威来消除战争。我们必须把我们自己的意识中和集体意识中的毒素转换掉。我们必须为自己、家人和社会来修习这些有关"营养计划"的戒律。如果我们想停止这种毒害我们集体意识的消费方式,我们就必须与艺术家、作家、电影制片商、法学家、心理学家等等并肩努力。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它不仅仅是享受一杯葡萄酒的问题。如果你不喝酒、不看不健康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你就是在为整个社会做这件事情。当你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巨大的危险中的时候,拒绝第一杯酒就成为你觉悟的象征。你为你的孩子、朋友和我们所有的人树立了榜样。法国电视台中说:"一杯恰好,两杯有害"。他们不说"没有第一杯,哪有第二杯"。请跟着我写下三件事情。
  第一件,你身体内已有哪些毒素?你心理上、精神上已有哪些毒素?现在是什么使你感到烦恼?如果你为了看得更清楚需要练习行禅或坐禅,就去做吧!做完以后,请静静地坐几秒钟,然后观察你的孩子、配偶或其他亲密的人的身体和内心,因为你们大家都将一起练习。把这些毒素辨认出来后,把它们列在一张纸上,这就是禅思──为了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深入观察。
  第二件,请你问自己,"我每天在往自己的身体和意识中注入哪些毒素? "我每天在摄取哪些对身心有害的东西?我的家人正在吸收什么?我的城市、我的国家正在吸收哪些涉及到暴力、憎恨和恐惧的东西?罗德尼·金(Rodney King)被打就是一个明证。 它显示了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憎恨、恐惧和暴力。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城市、 我们的民族每天正在摄入何种毒素?这是一个集体禅思的课题。
  第三件,写下从你的顿悟中得到的启示。 比如:"我发誓从今天起不再吃这个、这个和这个。我发誓只用这个、这个和这个来滋养我的身心。"这是修习的基础──修习对你自己慈悲。除非你爱自己、照料自己,否则你不可能爱别人。 以这种方式来练习就是练习和平、爱和顿悟。当你深入观察的时候,你会得到顿悟,而你的顿悟将使你产生慈悲。
  吃饭以前,先呼吸,然后看看餐桌上什么东西对你的健康有好处、什么东西没有好处。这是练习保护你的身体健康的那条戒。当你想看电视或去电影院的时候,首先思考一下,决定哪些内容你和孩子可以看,哪些不可以看;思惟一下还在读的书和杂志, 然后决定哪些内容你和孩子可以读,哪些不可以读。作为一个集体来练习,我们就毋需再以吸取毒素的方式来娱乐自己、逃避烦恼了。以我们自己的观察和领悟为基础, 我们就能够决定什么东西我们的身心可以吸收,什么不可以。
  请与你的家人、朋友一起,讨论出一份保护你们的身体健康的营养计划、 一份保护你们的精神健康的"营养计划"、以及一份保护我们的社会集体意识的"营养计划"。这是一个禅思练习,也是一项真正的和平工作。和平始于我们每个人每天小心地呵护我们的身体和念头。
  我希望你们能够按照这封信的指导和这五条戒律的精神来修习, 定期诵习这五戒,并与朋友们讨论。如果你们准备使用你们传统中与这五戒相应的规矩, 那更好。在梅村,我们每星期诵一次这五戒。一个人缓慢地读着每一条戒,呼吸三次,然后说:"这是五戒中第(一)戒。上个星期你努力去研习它了吗?"我们不用回答"是"或"不是"。我们只是呼吸三次,让这个问题进入我们心里。这就相当不错!"是"未必完全正确,但是"不是"也同样未必完全正确。没有一个人能十全十美地实践这些戒律。比方说,即使你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你所吃的食物中仍含有生物。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为,练习这些戒律就是我们要遵循的一个方向,这样才能使我们自己和社会发生必要的戏剧性的变化。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建设僧团
  每当我看到某人处于无根的状态,我就想起了饿鬼。在佛教中,饿鬼一词用于描述这样一类游魂:他们非常非常饥渴,可是他们的喉咙太小,不能吞咽食物。在越南,每逢七月十五,我们要向饿鬼布施饮食。我们知道他们要接受我们的供品是有困难的,于是我们念经以帮助饿鬼打开喉咙。因为饿鬼太多太多,而我们的房子又太小,所以我们在露天场地上设供。饿鬼渴望爱,但无论我们怎样爱护和关心他们,他们却没有能力接受。他们可能知道,从原则上讲,生活中存在着美好的事物,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去感受。似乎有某种东西挡在途中,阻止他们去接触生命中这些使人精力充沛和神清气爽的事物。他们只想忘记生活,因此他们求助于酒精、毒品,或者性,来帮助他们忘掉生活。假如我们说不要那样做,他们将没有反应。他们已经听够了劝告。他们需要的是某种可信仰的东西,某种可以向他们证明生命是有意义的东西。我们都需要信仰某种东西。为了帮助饿鬼,我们必须专心地倾听他(她),为他(她)提供一种家庭和兄弟般友爱的气氛。然后帮助他们体验某种可信仰的真善美的东西。
  在梅村,有一天下午,我碰到一个妇女,她看起来活像一个饿鬼。那时梅村正美丽,花儿正在开放,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可是她却什么也没有看见。我能感觉到她很痛苦烦恼。她独行独往,看得出来她正在一步一步因孤独而走向死亡。她和其他的人一起来到梅 村,可是到达之后,她没能够和任何人相处到一起。我们的社会正在制造数以百万计的饿鬼各种年龄的无根的人们(我看有的还不到十岁)。在家里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幸福。因此他们什么都不相信,没有任何归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疾病。什么都不相信,你又怎么能够生活下去呢?你又怎么能够有精神去微笑,去感触椴树或者美丽的天空呢?你已经迷失了,因此活着没有任何反应。酒精和毒品正摧毁着你的身体。
  我们的政府相信,对付毒品问题的办法是,尽力阻止毒品被偷运入境,尽力地抓捕那些贩毒和吸毒的人们。但是,毒源仅仅是问题的次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太多的人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丧失了可信仰的东西。如果你滥用酒精和毒品,那是因为你不幸福你不接受你自己,你的家庭,你的社会,或者你的传统,你想同它们彻底地决裂。我们必须想办法重建我们公共社会的基础,为人们提供某种可信仰的东西。过去提供给你的那些东西肯定太抽象,并且带有强制性。或许你过去认为科学将给社会带来安逸,或者某种主义将给社会带来正义,现在你的信仰已经破碎了。甚至你过去所祈祷的上帝布什总统祈求它帮助美国战胜伊拉克也显得太渺小了。许许多多代表传统的人们,自己尚且一直没有领会传统的究竟价值,他们仅仅讲一些名相,然后努力迫使你去相信。结果,你感到晕头转向了。禅观是我们可以信仰的某种东西。它就是我们明白当下正在发生什么的那种能力。信仰禅观是可靠的,并且一点儿也不抽象。当我们喝一杯水并且明白自己在喝水的时候,其中就有禅观。当我们坐着、站立、行走或者呼吸,并且明白自己在坐着,站立,行走,或者呼吸的时候,我们便感触到了我们内心禅观的种子,过一些时日,我们的禅观就会变得十分强大有力。禅观就是引导我们道路的明灯。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活泼泼的佛性。禅观能引发智慧、觉悟和慈悲。不但是佛教徒,就是基督徒、犹太教徒、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也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禅观的能力,每个人(他和她)的内心都具有禅观的种子。如果我们知道怎样去浇灌这颗种子,它就会茁壮成长起来,而我们将会重新变得生机勃勃,能够欣赏人生中的所有奇观胜景。我知道有很多家庭,过去面临着崩溃,现在又重新恢复了和谐,这得感谢禅观。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问我信仰什么而我回答说我信仰禅观的原因。"信"居佛陀所教导的"五力"之首。"五力"即第一信力,第二精进力,第三念力,第四定力,第五慧力。如果你没有信仰,什么都不相信,那你就不会有进取心。这就是为什么信能产生力量的原因。能激发人信心的人才称得上好朋友。
  当我们接触大地时,我们能感觉到大地的坚稳。我们也能感觉到阳光、空气和树木的可依赖我们可以期望太阳明天仍然为我们升起,树木依然为我们在那儿巍然屹立。我们必须信仰那些稳当可靠的东西。当我们建房子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建在坚实的地基上。当我们说"归依僧"的时候,其意思是说我们信赖一大群可靠的同修者。教师肯定是重要的,教法也是如此,但是朋友也是修行中最根本的因素。没有一个僧团,要修行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了寻找真实的自我,当我们深入地观照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一直把它称做自我的那个东西,完全是由非我的因素构成的。我们的身心都植根于自然、社会以及我们所贪爱的事物。我们当中的有些人,也许不喜欢谈或者思考有关我们的根的问题,因为我们遭受的来自家庭暴力和文化方面的痛苦太多太多。我们想把这些东西抛到脑后,然后寻找新的东西。很容易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当我们修习禅观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先人和传统仍存在于我们自身。也许我们对它们很恼火,可是它们还是在那儿,劝诱我们回来,并同它们同甘共苦。除了同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根打交道之外,我们别无选择。一旦我们同它们相接触,我们的心中就会发生一种变化,我们的痛苦就会开始消失。我们知道,我们是我们先人的生命延续中的一个因素,同样,我们也是指向后代的一个通道。
  对我们来说,抛开传统去追求未来是不可能的。无论我们的传统是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或者是其它什么的,我们必须研究我们先人的生活方式,并从传统中发现优秀的成分,以便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子孙所用。我们必须按这样一种方式去生活,那就是让我们心中的祖先们获得解脱。一旦我们能够向我们的祖先提供欢乐、宁静、自由和和谐,同时我们也就为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们以及孩子们的孩子们提供了欢乐、宁静、自由和和谐。很多人曾经遭到他们父母的辱骂和殴打,更多的人遭到父母严厉的批评和拒绝。现在在这些人的藏识中,储藏了如此多的不愉快的种子,以致他们连父母的名字都不想听到。当我们遇到这种人的时候,我总是让他们观想五岁的孩子这是一种"禅观按摩"。"吸进来,我把自己看成一个五岁的孩子;呼出去,我向我心中的那个五岁的孩子微笑。"在观想的过程中,你要试图把自己看成一个五岁的孩子。如果你能深入地观照这个孩子,你就会明白你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伤害。一个严厉的眼神或吼叫,都能在你的藏识中引起内在的变化。当你的父母争吵并互相尖叫的时候,五岁的你便接受了很多痛苦的种子。我曾听到年轻人讲过:"父母能给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他们自己活得愉快。"你父母活得不愉快,使你遭受了很多的痛苦。现在你想象一下,你自己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当你对你心中的孩子微笑时,你是在因慈悲而微笑。"我曾是如此地幼小和脆弱,以致我遭受了如许多的痛苦。"
  第二天,我会劝你练习:"吸进来,我把我父亲看成一个五岁的小孩;呼出去,我慈悲地向那个小孩微笑。" 我们不习惯于把自己的父亲看成一个五岁的小孩。我们总是把他看成一个成年人严厉而有无上的权威。我们不曾花时间把自己的父亲观想成一个脆弱、幼小、极易被别人伤害的婴儿。所以我们要练习把自己的父亲观想成一个五岁的孩子幼小、脆弱、易被伤害。如果有帮助的话,你可以翻一翻家庭影集,研究一下你父亲童年时代的肖像。当你能够想象他脆弱的样子时,你将会明白,他过去必定是他父亲的牺牲品。如果他从他父亲那儿接受过太多的痛苦的种子,自然他不会明白应当怎样善待他的儿子。于是他使你痛苦,这样一代又一代轮回不已。如果你没有修习过禅观,你将像你父亲对待你一样对待你的孩子,一般无二。一旦你明白了你父亲是一个牺牲品时,慈悲就会在你心中生起。当你慈悲地对他微笑时,你就开始把禅观和智慧带进了你痛苦的心中。如果你像这样练习几个小时或几天,你对他的愤怒就会消失。有一天,你会亲自抱着你父亲,微笑着对他说:"我理解您,爸爸,您在童年时代遭受了太多的痛苦。"通过禅观,我们重新找到了根,并发现了家庭的价值,包括多年来被掩藏在痛苦之下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珍宝,这是数千年实践的结果。现在它们传到我们手中,我们不能忽视或者否定它们。甚至连我们吃的食物,都包含着祖先的影子和文化价值在其中。我们怎能说我们同自己的文化没有任何关系呢?我们有很多方面要归功于我们的传统,还有其它的传统。禅定教给我们消除障碍、局限和分别的方法,以便从自我中看出无我的本质。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消除分别的危害,并建立一个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宁静的世界。很多世纪以来,民族、国家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我们必须按照一种方法去修行,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我们自身的以及民族之间的紧张, 这样我们就可以如同兄弟姐妹一般,互相沟通,互相悦乐。无论按什么传统去实践,如果你们从中获得对法界圆融之本性的领悟,它就是正定。
  有些人,有些饿鬼,已经变得如此地善根断尽,以至我们无法真正地劝他们回复到他们自己的根本,至少现在还不能。我们必须通过提供某种可供选择的、后天得到的(非关先天)的机会来帮助他们。类似这种人,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一如无本之木,他们不能够吸收养份。我曾经遇到一些禅人,他们修行二十多年,可是仍然不能改变自己,因为他们是如此地无根。修行将帮助他们从某种程度上获得根,并发现他们可以扎根的环境。在亚洲,我们曾经努力组建了一些模仿家庭式的修行团体。我们彼此之间以师兄弟、师姊妹、师叔叔、师姑相称,我们称我们的教师为师父或师母。梅村的孩子们,称我为"师爷"。我总是以一名祖父的身份接触他们,而不是家庭之外的某某人。修行中心应当具有一种温情,一种家庭式的兄弟姊妹情谊,这样它可以持续地滋养我们。在一种精神家庭式的氛围中,我们拥有真正的机遇(一种后天发展的机遇)来获得根。僧团的成员们明白我们正在寻找爱,因而他们以一种方式来对待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拥有最好的机会在这个后天得到的家庭中扎下根来。他们尽力照顾我们,像姊妹兄弟对待我们一样。三个月或六个月之后,我们的唇间开始流露出微笑,这时在我们和僧团的其他成员之间某种真实的关系开始出现并被认同,他们因此知道我们正开始取得进步,并且有可能发生转变。新的根正开始伸展出来。
  人际关系是这种修行获得成功的关键。没有一个至少同一个人建立的亲密的深厚的关系,转变是不可能的。依靠一个人的支持,你就会稳定下来,并且有了依托,尔后,你就可以与第三个人取得联系,最后你会像兄弟姊妹一样对待僧团中的每一个人。我的一个深厚的愿望就是,在西方也能按这种方式建立起一些修行团体,像一个个友好温暖的家庭一样,这样人们就可以成功地修行。每个人像个孤岛一样,彼此不往来,这样的僧团是没有用的。它就像把一些没有根的树聚集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下,要获得心灵的转化或康复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有机会学习或修行禅定,我们必须扎下根来。"核家庭"是最近才发明的一个词。除父母之外,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有时是没有足够的空气供呼吸的。当父母之间发生了纠纷,整个家庭就会受到影响。房子里的气氛是沉重的,并且无处可逃。有时孩子可能会逃到洗澡间,锁上门,想独处一下,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其影响。沉重的气氛同样会渗透到洗澡间。这样孩子长大了,会带着太多的痛苦的种子,然后又把这些种子传递给他(或她)的孩子们。
  在旧时代,叔叔、姑姑、祖父和堂兄妹等都生活在一起。房子的周围环绕着树木,在那儿,他们可以悬着吊床,组织野炊,并且那时的人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问题。当父母有了争吵,孩子们常常可以逃到叔叔或姑姑那儿去。他们还有人可拜访,因而气氛不是那么吓人。我认为,练习专注地生活这样一个修行团体,可以代替我们以往的大家庭,因为当我们走进这些团体的时候,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叔叔、阿姨和堂兄妹们,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拥有一个团体,在那儿,人们在佛法的指导下,像兄弟、姐妹一般聚集一起,在那儿,孩子们拥有很多的叔叔、阿姨,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我们必须学会组建这样的家庭。我们必须把团体的其他成员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东方,这已经是一种传统,西方人可以学习它。我们可以从这两种文明中吸收最优秀的东西。在这儿,在西方,我碰到过很多单身父母。单身父母也能从修行团体中得到利益。为了有一个更稳定的生活,他(或她)或许认为再婚是必要的。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现在你依靠你自己或许比你过去跟你的伴侣一起拥有更多的稳定。另外一个人进入你的生活可能会毁掉你现有的稳定。从你自身寻找依护并意识到你已拥有稳定,这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做,你会变得愈来愈坚强,并且你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为你的孩子和朋友们作依怙。因此首要一点,你必须使自己变成一个坚强的人,并且放弃这样一个想法:"没有某人跟你在一起,你自己就不行。"当你把自己变成一个令人满意的道场充满了空气、光明和内在的秩序,你开始感到宁静、快乐和幸福,并且你开始成为别人可依靠的人。你的孩子和你的师兄弟姊妹们都可以依靠你。
  因此首先回到你的道场,并从内部安排好各种事宜。你会从阳光、树木和大地那儿得到补益。你可以向这些健康、稳定的事物敞开你的窗户,进入并与环境融为一体。当非稳定的因素试图进入你的道场时,关上门,别让它们进来。当雷霆、大风或酷热要侵入的时候,阻止它们进来。成为自己的依怙是一个最基本的练习。不要依赖你不十分了解的人以及尚不坚强的人。回到你自身,并且以你自己的道场为依处。
  如果你是当妈妈的,要单独抚养你自己的孩子,你必须学会怎样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同时当好一个爸爸,否则你将继续需要另外一个人来为你的孩子充当爸爸的角色,这样你会失去你的尊严,你会失去你的道场。如果你能这样说:"我能同时当好孩子的妈妈和爸爸。依靠我自己,依靠我的朋友和团体的支持,我会成功的。"这是一个好的信号。父爱不同于母爱。母爱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无条件的。你是你母亲的孩子,那就是她爱你的原因。再没有其它的原因。母爱试图用她的身体和心灵来保护属于她的那非常软弱、易受伤害的一部分。她倾向于把她的孩子看作是她自己的延伸,看作她自己。这是好事,但是它将来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她必须渐渐学会明白:她的子女是一个独立的人。父爱有所不同。父亲似乎在说:"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我的爱。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得不到我的爱。"这是一种买卖。我自己身上也有这个东西。我能训练我的学生,同时我也能像母亲一样爱我的学生。我知道,作为一个母亲要当好父亲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拥有了一个僧团,并且与僧团中的那些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你的僧团中其他成员就会成为你孩子的叔叔和阿姨 。依靠一个修行团体,单身父母是可以自足的。她有能力同时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她可以从其他的成年人那儿获得帮助。单身父母在西方很普遍。我们需要静修并且举行研讨会,以便探讨出抚养我们孩子的最隹方法。我们没有接受传统做父母的方式,同时我们又没有充分地发展出做父母的现代方式。我们需要总结自己的经验,需要实践,并且把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带进"核家庭"之中。当核家庭生活与修行团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或许是很成功的。你可以把你的孩子经常带到修行中心,这样你和你的孩子双方都可以从这种气氛中获得益处。修行中心也会因你们的到来而获得益处。孩子们是有助于修行的珍宝。如果孩子们幸福,所有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都将从修行中获得快乐。
  在僧团中寻找自己是一种快乐,那儿的人们一起修行得很好。每个人走路、吃饭和微笑的方式,对我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种真实的帮助。她为我而行走,我为她而微笑,像一个僧团一样,我们共同行动。通过像这样的共同修行,我们可以期望我们的内心有一个真实的转变。我们没有必要进行高强度的修行或者强迫自己。我们只需要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好的僧团中,那儿的人们幸福快乐,沉稳地生活在当下,这样,转变将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勿须多大努力。
  我想,建设僧团是我们要学习的最重要的艺术。即使我们禅定纯熟,精通经文,但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建立一个僧团,我们也不能帮助他人。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幸福的僧团,那儿的团体是开放的。我们必须关心每一个人,留心她的痛苦,她的困难,她的志向,她的恐惧和希望,以便使他或她活得舒适和快乐。这需要时间、精力和专心致志。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僧团。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僧团,我们就应当花时间和精力建造一个。如果你是一个精神病治疗者,一个医生,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一个和平工作者,或者你正在为环保而工作,你需要一个僧团。没有僧团,你将没有充足的支持,并且你将很快被耗尽心力。为了组成一个团体,像一个僧团一样修行,为了在一种宁静、快乐的家庭气氛中一起修行,一个精神病治疗者可以从他或她的当事人(病人)中选择那些已经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可以把你视作朋友、兄弟、姐妹的人作为僧团的成员。在修行中,你需要兄弟、姐妹,以便得到滋养和支持。在困难中,一个僧团可以帮助你。你自己帮助他人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观察你周围的人得到见证。我曾经碰到过一些精神病治疗医生,他们同他们的家庭相处得不愉快。我非常怀疑,假如我们需要他们,这些治疗学家能帮助我们。我建议他们组建一个僧团。构成这个僧团的诸成员,都是一些从他们的疾病中恢复了健康并获得了利益的人,他们和治疗学家成了朋友。这个僧团就是为了聚会,并在一起修行在祥和、快乐和仁爱中专注地呼吸和生活。对治疗学家来说,这会成为支持和安慰的根源。不仅仅是禅修者和治疗学家必须学习建造僧团的艺术,我们每个人也都必须学习。没有僧团,我想你不可能走得很远。我就是靠我的僧团得以滋润成长的。在僧团中见到的每一个进步都支持了我并给我更大的力量。
  为了建设一个僧团,开始要找到一个朋友,他乐意同你一起参加坐禅、行禅、诵戒、茶禅或者讨论。接着,其他的人就会要求加入,这样你的小团体可以在某个人家里,一周或一月举行一次聚会。一些僧团,甚至有了土地,搬到乡下去,开始建立静修中心。当然,你的僧团还包括树木、鸟儿、禅垫、钟,甚至还有你呼吸的空气所有支持你修行的事物。和那些修行功夫很深的人呆在一起,是一个稀有难得的机会。僧团是一块宝石。规章制度要按照对每个人来说最快乐的方式来组建。你将找不到一个完美的僧团。一个不够完美的僧团已经是够好的了。与其对你的僧团过多地抱怨,还不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成为僧团中优秀的一员,接受僧团并依止于它确立自己。当你和你的家庭练习专注地做事情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僧团。如果你家附近还有一个公园,你可以带孩子们去练习行禅,这样公园就是你僧团的一部分。
  僧团也是一个抵抗组织。抵抗在我们的社会中非常盛行的高节奏、暴力和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禅观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一个好的僧团,能引导我们走向和谐和觉悟。修行的实质是最重要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在梅村的一个静修期间,有位天主教牧师问我:"法师,我明白了修禅观的价值。我已经品尝到禅观的快乐、安详和幸福。我享受了钟声、茶禅、静餐和行走。我的问题是,当我回到我的教堂,我该怎样继续修行呢?"我问他:"你的教堂里有钟吗?"他说:"有"。"你敲钟吗?""敲。""那么,请按我们这儿敲钟的方法去敲吧。在教堂里你吃饭吗?你喝茶或吃小甜饼吗?""是的。""请按照我们的做法去专注地做吧。决不会有问题的。"当你回到你的传统,当你回到你的僧团,或开始组建一个新的僧团时,你可以享受你专注地做每一件事情的快乐。没有必要抛开你的传统或你的家庭。保持事情的原样,然后把禅观、安详和快乐带进去。你的朋友们将通过你明白修行的价值不是通过你所说而是通过你所行。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契入终极真实
  我们修习禅定,是想从痛苦中获得解脱。禅定能指导我们如何转化我们的痛苦并获得基本解脱。但是究竟的解脱是证得涅?。生命有两个维度,我们应该能够感触得到:一方面好比是波,我们称为"历史之维"(或译作"历史的层面"),另一方面好比是水,我们称之为"终极之维"(或译作"终极的层面"),即涅盤。我们通常只感触到波,但是一旦我们知道了如何感触水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禅定所能提供的最高果实。
  在历史之维中,我们有出生证和死亡证。某一天,当你母亲撒手尘寰的时候,你会很痛苦,但如果有人紧靠你坐着,向你表示关怀,你会感到某种解脱。你拥有了她的友情和支持,并握着她的温暖的手。这属于"波的世界"。它以生灭、盛衰、有无为特征。波有始有终,但是水却没有这些特征。在"水的世界"中,无生无灭,非有非无,无始无终。当我们感知到水的时候,我们就触及到了终极之维上的真实,并从所有这些概念中解脱出来。
  公元二世纪,有个叫龙树的哲学家追问:"事物未生之前,它是否存在?"鸡蛋在被母鸡生下来之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说它已经在那儿,那它如何能被生出来?既然一个婴儿已经存在于母亲的子宫中,那我们又怎么能说她尚未出来呢?龙树说,已经存在的事物不能被生出来。生意味着你从虚无变成某物,从无人变成某人。但是没有一个东西能从无中产生。一朵花是从土壤、无机物、种子、阳光、雨水和其它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禅定向我们揭示了一切事物"无自性"。生命是一种连绵。我们可以唱"祝你生命之连续快乐",以此代替唱"祝你生日快乐"。甚至你母亲撒手尘寰的时候,生命仍在连绵,她的生命在以其它各种各样的形式继续着。
  我的一位朋友一直在照料她的老母亲。医生说她的母亲随时都会死去。于是,我的朋友教她的母亲练习禅定,持续了一年多,这可帮了大忙。她开始给她母亲心灵中的幸福的种子浇水。现在,只要我的朋友一出现,她的母亲就变得非常活泼、有生气。最近她告诉她的母亲说:"这个身体确实不是你的,你的身体比这个大多了。你有九个孩子,十二个孙子,还有重孙。我们都是你生命的延续,我们很幸福很健康。你正活在我们当中。"她的母亲理解这一点,微笑了。我的朋友继续说道:"当你年轻的时候,你能教会很多人做饭和做很多其它的事情,你使很多的人获得了幸福。现在,我们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在继续着你业已着手的工作。当你年轻的时候,你写诗唱歌,现在我们很多人也写诗并唱着优美的歌儿。你的生命在我们之中继续着。在同一时刻,你是很多的生命存在。"这是一种无我的禅观练习。它帮助她的母亲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她的身体仅仅是她的真我的一部分。她懂得,当她的身体分解的时候,她的生命将以种种其它的形式继续存在着。谁能说你的母亲已经死了呢?你不能说她存在或不存在,活着或死了。因为这些观念都属于"历史的层面。"当你从终极的层面来感知你的母亲的时候,你会发现,她尚与你生活在一起。其真实性与一朵花是一样的。一朵花从假象上可以说开放,但是它已然以其它 的形式存在在那儿;同样的,一朵花从假象上可以说凋谢,但是我们却不可被愚弄了-她还在玩着"或隐或显"的把戏。她向我们展露自己,然后又隐藏起来。只要我们留心,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感知到她的存在。你的母亲也在玩着游戏。她,作为你的母亲,从假象上可以说出生了,并扮演着一个母亲的角色,然后为了帮助你们成人,从假象上看又死了。
  一天当我正准备踏上一片干枯的树叶时,我从终极层面上看到了这片树叶的存在。我明白它并没有真的死,它只是沾满了潮湿的泥土,它正准备在第二年春天,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树上。我对着树叶微笑着,说道:"你又在使障眼法。"在《莲华经》中,佛陀告诉我们一个故事:有一个医生,他有很多的孩子,一次医生外出,他的孩子们吃了有毒的东西,发生了食物中毒。当他回家看到他们全病了的时候,他立即给他们开了相应的药。一些孩子吃了药,好了,但其他的孩子却没有吃药,因为他们单纯地指望他们的父亲在场。为了让他的孩子吃药,最后医生不得不藏起来并假装死了。为了鼓励你获得宁静和幸福,你的母亲或许正在与你玩类似的游戏。
  从假象上来看,每一个事物都是方生方灭的,包括我几乎要踏上去的那片树叶。佛陀说,当因缘具足了,身体能够被我们看到,我们说身体存在。当因缘不具足,身体不能被我们觉知时,我们说身体不存在。我们所说的死亡之日,正是我们的生命在以种种其它的形式继续延绵。如果你知道了怎样从终极层面上感知你母亲的存在,那么她将会永远与你在一起。当你抚摸着你的手、你的脸或者你的头发,并深情地望着,你就明白她就在你的生命当中。这是一种深沉的体验,同时也是最究竟的解脱。
  涅盤的意思是寂灭,即寂灭了所有的观念、名相,包括生与死、有与无、来与去。涅盤是生命终极层面上的清凉、宁静和快乐。它不是你死以后才获得的一种状态。通过专注地呼吸、走路和喝茶,你当下就可以体验到涅盤。无始以来,你本已涅盤。每一个人、每一个物当下就安住在涅盤中。尼科斯·卡曾萨克斯(Nikos kazantzakis)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西西(Assisi)的圣弗朗西斯(Francis)在一个隆冬的日子里,站在一棵杏树前,请求这棵杏树告诉他关于上帝的消息。突然这棵树开始长出了花苞,几秒钟之后,整个杏树绽满了美丽的鲜花。当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明白圣弗朗西斯是站在终极层面上。那是个冬天,没有树叶、花朵和果实,但是他看到了花朵。
  我们或许认为我们没有能力感知终极层面,但是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已经这样做了。问题是怎样做得更深入、更经常。例如,"圆观"一词,就是为了感知终极层面。当我们圆观事物的时候,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智慧,并且感觉更加美好。我们没有被局部所限。当我们圆满地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就避免了很多误解,并且获得了关于幸福和人生的更深刻的看法。常常我们对某人生气,并且认为,如果我们不反击他,我们就会丧失自己的尊严。或许那个人向我们的权威提出了挑战,而我们没有立即作出反应,并为此感到沮丧。虽然不愉快,我们可以上床休息,并设法好好地睡它一觉。到了第二天,我们将感觉完全不一样。我们笑了,并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种情形:突然间,昨天发生的并不重要。只需一个晚上把我们和事情分开来,情形却完全不同。这是从时间意义上来说的"圆观"。当我们逗留在历史的层面上,我们将被困扰在重重波浪中,颠簸不停。或者我们从事艰苦的工作,或者我们在超级市场排队等很长的时间,或者我们同朋友们进行一次糟糕的通话。
  我们累了,感到有点沮丧或者生气。这是因为我们执着于眼前之境。但是,假如我们闭上自己的眼睛,想像一下从现在起一百年以后的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并不重要。仅仅包览一百年,我们看待事物会如此不同。想一下,感触终极层面,将会带来怎样戏剧性的变化啊!我们完全能够感触终极层面。当我们写这一页的时候, 我明白我的脚正踏在梅村,站在法国的土地上。我也明白法国与德国、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俄国乃至印度、中国、越南相连。圆融地考察起来,我发现,我正站据的不仅仅是一个点,因为当我接触梅村的时候,我接触的是整个欧洲和亚洲。中国仅仅是我脚下的这块小小土地的一种延伸。当我站在欧亚大陆上的任何一个部分的时候,同时我就是站在整个大陆上。
  这种意识可以把你所站在的每一点扩展为整个地球。当你练习行禅并且意识到你正在美丽的地球上迈着步子的时候,你会从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脚步,你会从种种狭隘的观点或樊笼中解脱出来。你每走一步,你会发现你在感触着整个地球。当你带着这种意识去感触事物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从重重矛盾和错误的观点中摆脱出来。当你带着这种甚深意识去感触每一件事物的时候,你就是在感触所有的事物。就时间而言,它亦是如此真实。当你带着这种甚深意识去感触每一时刻的时候,你就是在感触所有的时刻。据《华严经》上讲,当你深住某一时刻的时候,那一时刻包含了所有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一即全体"。感触当下并不意味着排斥过去和未来。当你感触当下的时候,你会明白,这当下是由过去而来,并开启着未来。你在感触当下的同时就是在感触过去和未来,你就是在圆融地感触无限的时间,终极的真实。当你深深地啜饮一杯茶的时候,你就是在感触当下,感触整个时间。这就是圣弗朗西斯当时所感悟到的当时他如此深沉地触摸杏树以致在隆冬能看到杏树开花。他超越了时间。
  禅定就是为了专注地生活在每一个当下。通过禅定,我们领悟到波浪是由水形成的,历史层面和终极层面是一回事。就在我们生活在波的世界中的同时,我们感触到了水,并且知道波仅仅是水。假如我们仅仅感触到波浪,我们会很痛苦的。但是假如我们学会了如何生活在与水的密切关系中,我们就会感到一种巨大的解脱。感触到涅盤能把我们从种种烦恼中解脱出来。过去使我们烦恼不安的事物不再那么重要了设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感触到无限的时空。
  我们来练习一下从历史层面寻求解脱的方法。我们将自己的身心镇定下来,使自己心如止水,头脑清明,意志坚定,然后我们练习慈悲和专注,转化我们的烦恼。这样,我们会感到某种程度的解脱。但是一旦我们契入了终极真实的时候,我们就获得了最彻底的解脱。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契入涅盤,并从生死、一多、来去等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
  去年秋天,在英格兰,我做了一个梦,就像一个自然史诗一样。我梦见我哥哥安和我在一个露天的市场里,这时有一个人招呼我们过去观看市场角落里的一个摊点。当我们到达那儿的时候,我立即意识到,那儿陈列出来的每一样东西都代表着我过去直接经历过、或和我哥哥以及其他与我亲密的人一起经历过的事情。几乎所有的东西、经历都是痛苦的贫穷、火灾、洪水、风暴、饥饿、种族歧视、无知、嗔恨、恐惧、绝望、政治迫害、偏见、战争、死亡和苦难。当我触及每一样东西时,一股悲悯之情油然而生。
  接着我们步入摊点的中心,站在一张长桌旁,上面摆着很多小学生笔记本。在桌子的左端,我找到了我的一本日记本和我哥哥的一本日记本。我拿起我的日记本翻开看着,我从中发现了我童年时代许多愉快而有意义的经历,还有很多痛苦的记忆。当我翻阅我哥哥的日记本时,我发现了我们小时候共同的经历。我一直在写我的童年回忆,但没有把这些日记本中的材料包括进来。或许这些仅仅是我梦中的生活经历,当我醒来时被忘掉了。或许它们是我前世的生活经历。我不能确定。但是我确信这些经历确确实实是我的,并且我动过念头要把这些材料带回家以便在回忆录中能运用它们。我对这个想法很满意,因为我不想又把它忘掉了。正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听到那个招呼我们来看这个摊点的男子说了一句很可怕的话。他站在我的右边说:"你将不得不重新经历这些。"他说话的方式听起来像审判,或者说谴责。他的声音表明他有权决定这样一件事情。他听起来像是上帝,或者命运之神。我惊愕了!难道我真地必须重新遭受所有这些痛苦所有的火灾、洪水、风暴、饥饿、种族歧视、无知、嗔恨、绝望、恐惧、悲伤、政治迫害、苦难、战争和死亡吗?我感觉到,无量生死以来,我同我久远劫来的兄弟和眷属一直遭受着这些痛苦。我们曾穿越过如此多的暗道,现在我们终于拥有 了自由的一席之地。我们难道真的不得不重温这些遭遇吗?我突然反感起来,并且对自己说:"啊,不!"但是不到一眨眼功夫,我的反应又变了。我用右手的两个指头指着这个人的脸,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你吓不倒我。即使我不得不重新遭受这些,没有什么,我将承担,哪怕不是一次,而是成千上万次。我们所有的人都将一起承担它!"
  就在这个时候我醒了,没能记住这个梦的全部内容。我只知道我刚才做了一个有影响力而且重要的梦。于是我继续躺在床上,进行有意识的呼吸。慢慢地,梦中的细节回忆起来了。我知道那个人象征着某件事,我必须弄清楚。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很快就要死了,以便重新开始那个被指定给我的旅程。我觉得很镇定。那一刻,死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我并不害怕,我告诉自己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诉真空师妹(Sister True Emptiness,伴随我三十多年的最亲密的同修之一),以便她和其他的人有所准备。但是,很快我就能看出,那一刻我必须死的想法是不正确的。那个梦必定还有更深刻的涵意。
  更深入一步地观察,我发现那个人代表了我身上的恐惧或懒惰的种子,它的代名词就是与佛陀相敌对的魔罗。它从我灵魂深处的藏识中升起来了。我对它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站在历史的层面,即波的层面。但在第二个反应中,我是从终极层面即水的层面来行动的。当我感触到不生不灭的世界时,我不再害怕,并且我用两个手指指着它的脸来表明了这一点。我明白那支撑我向那个人挑战的力量是信仰,而这种信仰是从禅观和自由中产生的。我清楚地告诉他,因为禅观和自由已经现前,所以我有力量和勇气无数次地经受各种各样的磨难。我看了一下我的钟,那是早晨三点三十分。我想起越南、柬埔寨、索马里、南斯拉夫以及南美等地的孩子们,我感到我与他们所有的人有一种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关系。我准备和他们一起来度过这些艰难困苦,一次又一次。并且我看到你们,我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一直在修行解脱之道,我知道你们也准备加入我们的组织,这样我们在一起就能够把我们积累的智慧和自由带给全世界的孩子们,并帮助他们承担这些苦难。
  去年在梅村,我们研读《莲花经》的时候,我们讨论过终极层面和历史层面,后来我们又加上行动层面,以行菩萨道的菩萨们为代表。契入终极层面之后,这些菩萨们还要返回历史层面,尽他们所能,帮助众生转变痛苦,提供解脱。他们生活在波浪中,但是他们同时生活在水中,并且通过这种做法,施给我们无畏。你们,我的兄弟和姐妹们,我的道友们,正是那些骑在生死浪峰上、却不被生死所溺的菩萨们。我们已经穿过漫无止境的痛苦一条无尽的悲伤和黑暗之地道。我们已经修行了,并且通过修行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般若和解脱(禅观和自由)。现在是我们与孩子们(各种各样肤色)手拉手的时候了,并且带着我们的力量,去承受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挑战。我确信这次我们将做得更好。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般若之心
  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将会清楚地看到,这张纸里有一朵云彩在飘飞。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树木就不能生长;而没有树木我们就不能够造纸。如果我们再深入观察的话,我们还会看到阳光、伐木工人、小麦(成为伐木工人吃的面包)以及伐木工人的父母。
  没有所有这些事物,这张纸就不可能存在。事实上,你无法指出一样东西不在这张纸中时间、空间、泥土、雨水、土壤中的矿物质、阳光、云彩、河流、热量以及心灵。每一件事物都与这张纸共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我们也不可能独自存在,我们不得不与其它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般若波罗蜜多为我们与自己和平相处、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彼此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空性的光照中,每件事物同时都是其它一切事物,我们互即互入地存在着,每个人都对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负有责任。当你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和平和幸福的时候,你就是在开始为整个世界实现和平。借助于你内心的微笑,借助于你体内养成的正念呼吸,你就是在开始为世界的和平而工作。你微笑,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世界会因为你的微笑而发生变化。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盤。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互即互入(Interbeing-又译缘起性空)
  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将会清楚地看到,这张纸里有一朵云在飘飞。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树木就不能生长;而没有树木我们就不能够造纸。云对纸的存在来说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云,也就不可能有这张纸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Interbeing"(互即互入)这个词,字典里找不到,但是如果我们把"inter"这个前缀与"to be"这个动词连接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动词"inter-be"。没有云,我们就不可能有纸,所以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这张纸,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阳光。如果没有阳光,森林就不可能生长,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生长。没有阳光,就连我们也不能生存。这样,我们就知道,这张纸里也有阳光。纸和阳光是互即互入的。如果我们再继续观察,我们还会看到伐木工人,是他们把树砍倒,并送到造纸厂去,使它变成纸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小麦。我们知道,如果每天没有面包吃,伐木工人就没办法活下去,因此制成面包的小麦,也存在于这张纸中。同样地,伐木工人的父母也在这里。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观察的时候,我们看到,没有所有这些事物,这张纸就不可能存在。
  再深入地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也在这张纸中。这是不难明白的,因为当我们看一张纸的时候,这张纸就成为我们的想(perception)的一部分。你的心在这张纸中,我的心也在其中。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在这张纸中。你无法指出一样东西不在这张纸中时间、空间、泥土、雨水、土壤中的矿物质、阳光、云彩、河流、热量。每一件事物都与这张纸共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字典里应该有"inter-be"这个词的原因。存在(to be)是互即互入的存在(inter-be)。你不可能独自存在,你不得不与其它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这张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它每一件事物存在。
  假设我们试着把每一个因素还原到它的本源。假设我们把阳光还给太阳,你认为这张纸还有可能存在吗?不,没有阳光,任何事物都不能够存在。如果我们再把伐木工人还给他的母亲,那么我们也同样不可能有这张纸。事实是,这张纸完全是由非纸的因素构成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非纸的因素还源到它们的本源,那么纸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了。没有非纸的因素,如心、伐木工人、阳光等等,就没有纸。不管这张纸有多么薄,它的里面却包含了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
  但是《心经》讲的却似乎与此相反。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诸法皆空。让我们再进一步来考察一下。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空掉了什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提(bodhi)的意思是觉悟,萨埵 (sattva)的意思是众生,所以菩提萨埵 (bodhisattva)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众生。我们大家有时候是菩提萨埵(觉悟的众生),有时候不是。观音是这部经中菩萨的名字。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观世音菩萨送给我们的一份殊胜的礼物。在中文、越南文、朝鲜文和日文中,我们分别把他的名字翻译成观音、Quan Am 或者 Kannon,它的意思是寻声救苦。在东方,有很多佛教徒向他祈祷,或者称念他的圣号。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够送给我们无畏的礼物,因为他自己已经超越了恐惧。(有时候观音现男子身,有时候现女人身。)完美的智慧(即彻悟,Perfect Undersdanding)就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人们通常用"wisdom"(智慧)这个词来翻译"prajna"(般若),但是我认为,"wisdom"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完全传达出"prajna"这个词的含义。般若像流水。而智慧和知识是则固态的,它们会阻塞我们的般若。在佛教中,知识被认为是般若的障碍。如果我们认为某件事物是真理,我们就会死死地执着于它,以致于当真理亲自来敲我们的门时,我们也不会愿意让它进来。我们必须超越以往的知见,就像爬梯子一样。如果我们在第五个梯级上,便认为自己已经很高了,那么我们就没有希望爬到第六级上。我们必须学会超越自己的知见。般若像流水,可以流动,能够渗透。知见甚至智慧都是固态的,它们会挡住般若的道路。
  根据观世音菩萨所说,这张纸是空的;但是根据我们的分析,它充满了一切事物。看起来在我们的观察与他的观察之间有一个矛盾。观世音菩萨发现五蕴皆空。但是空掉了什么?关键词是"空"。"空"意味着空掉了某种东西。
  假设我正拿着一杯水,我问你:"这个杯子是空的吗?"你会说:"不,里面有水。"但是如果我把水倒掉,再问你,你或许会说:"是的,是空的。"但是,空掉了什么?空意味着空掉了某种东西。杯子不能空掉没有的事物。除非你知道什么空了,否则空毫无意义。我的杯子里的水空了,但是空气却没有空。空意味着空掉某种东西。这真是一个发现。当观音菩萨说五蕴皆空的时候,为了帮助他表达得更准确,我们必须问:"观世音先生,空掉了什么?" 五蕴是构成人的五种因素,译成英文是"five heaps" 或"five aggregates"。这五种因素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内部就像河一样在流动。事实上,它们真的是五条河流,一起在我们的身心内部流动:色之河(意指我们的身体),受之河,想之河,行之河,以及识之河。它们一直在我们的身心内部流动着。所以根据观世音菩萨所说,当他深入地观照这五条河流的本质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它们都是空的。如果我们问:"空掉了什么?"他将会这样回答:"它们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五条河流中没有一条能够独自存在,它们中的每一条河流都是由其它四条所造成的。它们必须共同存在;它们必须与所有其它河流互即互入。
  我们的体内有肺、心、肾、胃和血液。这当中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孤立存在,它们只能与其它的脏器相互共存。你的肺和血液是两种事物,但是这两者都不能孤立存在。肺吸进空气,供给血液,反过来,血液为肺输送营养。没有血液,肺就不能存活,没有肺,血液就无法得到净化。肺和血液是互即互入的,同样地,肾和血液之间、肾和胃之间、肺和心之间、血液和心脏之间等等,也都是如此。
  当观音菩萨说我们的这张纸是空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它空掉了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不可能独自存在。它必须与阳光、云彩、森林、伐木工人、心和每一件其它的事物互即互入。但是,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同时意味着它的里面充满着一切。这样看起来,我们的观察与观音菩萨的观察根本就不矛盾了。
  观音菩萨深入地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他发现,五蕴当中没有一个能够独自存在。每一蕴都只能与其它四蕴互即互入。所以他告诉我们,色是空的。色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但是它的里面却充满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般若之道
  "度一切苦厄。"
  渗透意味着进入某件事物,而不仅仅是站在它的外面。当我们想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它的外面来观察它。为了真正理解它,我们必须深入到它的内部,与它成为一体。如果我们想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去体验他的感受,他的痛苦和快乐。渗透是一个极好的词。"Comprehend" (了解、领会)这个词是由拉丁词根"com"和 "prehendere"构成的。"Com"的意思是"在心中合在一起", "prehendere"的意思是"抓住、拾起来",所以理解某件事物(to comprehend something)就是意味着把它拿起来,并与它成为一体。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方法了。
  如果我们只是站在外面作为一个观察者来看这张纸,我们就不能够完全理解它。我们必须渗透到它的里面去。我们必须是云,是阳光,是伐木工人。如果我们能够进入到它的里面,并且成为它里面的每一件事物,我们对这张纸的理解就会很圆满。有一个印度故事,讲的是一粒盐想知道大海有多咸,所以它就跳进海里去,与海水融为了一体。用这种方法,这粒盐获得了圆满的理解。我们很关心和平,我们想理解苏联,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外面观察。为了真正理解一个苏联公民的受、想、行,我们必须与他(她)成为一体。这就是佛教的禅修为了真正地理解,去渗透、去与被理解的事物成为一体。任何有意义的和平工作都必须遵从不二的原则,渗透的原则。
  在《四念处经》(Sutra of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中,佛陀建议我们以渗透的方式来观察事物。他说,我们应该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行如行。他为什么使用了这种重复的表达方式呢?因为,你必须进入到你想观察和理解的事物中去,以便与它融为一体。核科学家们也开始这样认为。当你进入到基本粒子的世界中时,你必须成为一个参与者,以便理解事物。你不再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外面。今天很多科学家更愿意使用参与者(participant)这个词,而不愿意使用观察者(observer)。
  在我们努力互相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一对夫妻如果想互相理解的话,必须对他们伴侣的感觉感同身受,否则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根据佛教禅观,没有理解的爱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理解某人,你就不可能爱他(她)。如果你不理解却爱上了一个人,那它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
  观音菩萨的禅观就是对五蕴进行深入地契悟。通过深入地观照色、受、想、行、识的河流,他发现了它们空的本性,突然间,他超越了所有的痛苦。我们所有想要达到此种解脱的人,也必须深入地观察,以便契入事物空的本性。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道空万岁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波浪而空是水,你可以通过这个比喻来理解这句经文。印度人说话的时候,使用一种使人害怕的语言,但是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以便真正地理解他们。在西方,当我们画一个圈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零,空无一物。但是在印度,一个圈却意味着全体、整体。意思刚好是相反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像波浪是水、水是波浪一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因为五蕴互相含摄。因为一存在,所以一切存在。
  在越南文学中,十二世纪李朝有一位禅师,写过两句诗:此有微尘有;此无宇宙无。他的意思是,有和无的概念都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的。他还曾说:"一毫端藏宇宙,一芥子现日月。"这些比喻向我们表明一包含一切,一切即是一。你知道,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这个真理,即:不仅物质和能量是一,而且物质和空间也是一。不仅物质和空间是一,而且物质、空间和心灵也是一,因为心就在它们当中。
  因为色即是空,故色的存在便成为可能。从色中我们可以看到受、想、行、识等所有其它的东西。空意味着空掉孤立的自我。但是,同时这件事物又充满着一切,充满着生命。空这个词应该不会吓着我们吧。它是一个很妙的词。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如果这张纸不空,阳光、伐木工人和森林又怎么能够进入到它的里面呢?它又怎么能够成为一张纸呢?为了空,杯子必须存在。为了空掉一个孤立的自我,色、受、想、行、识必须存在。
  空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为空,一切事物的存在才成为可能。这是公元二世纪佛教哲学家龙树菩萨的宣言。空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概念。如果我不空,我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你不空,你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你存在,我才可能存在。这是空的真正含义。色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观音菩萨想让我们明白这一点。
  如果我们不空,我们就会成为一块物质。我们就不能呼吸,就不能思惟。空意味着活着,吸进来,呼出去。如果我们不空,我们就不可能活着。空是无常,是变化。我们不应该抱怨无常,因为没有无常,一切事物都将不可能存在。一位佛教徒从大不列颠来看望我,他曾抱怨生命是空和无常的(他成为佛教徒已经有五年了,已经对空和无常作了大量的思考)。他告诉我,一天,他十四岁的女儿对他说:"爸爸,请不要抱怨无常,没有无常我怎么能长大?"当然她是对的。
  当你有一粒谷子的时候,你把它信托给土壤,你希望它能长成一株高高的谷棵。如果没有无常,这粒谷子将永远是一粒谷子,而你也将永远吃不到一个谷穗。无常对一切事物的生命来说都是严酷的。我们不必抱怨无常,相反我们可以说,"无常万岁!"因为无常一切事物的存在才成为可能。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解释。空也同样如此。空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也应该说,"空万岁!"。空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为空,生命成为可能。所有这五蕴都遵从着同样的规律。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愉快的延续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诸法,这里的意思是事物。人是法,树是法,云是法,阳光是法。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法。所以当我们说"是诸法空相"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以空作为它的自性。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事物能够存在的原因。这个讲法很有意味。它意味着无生无死。这是观音菩萨曾经说过的极其重要的话。
  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会看到生生死死。一个人出生时,有一份出生证明。当他死后,为了安葬他,又有一份死亡证明。这些证明书进一步证实了生死的存在。但是观音菩萨却说"无生无死"。为了看看他的说法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更深入地观察。
  你出生的日子是什么?在你出生以前你已经存在了吗?让我来帮助你。出生意味着从无到有。我的问题是,你出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吗?假设一只母鸡要下蛋。在它下蛋以前,你认为那只蛋已经存在了吗?是的,当然啦,它在里面。在你出娘胎之前,你也在里面。这意味着在你出生以前,你已经存在了在你母亲的体内。事实是,如果一样东西已经存在了,它就不必再出生了。出生意味着从无到有。如果你已经是某个东西,那么出生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你所谓的生日实际上是你的延续日。下一次你向别人祝贺时,你可以说"延续日快乐"。我认为关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我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概念。如果我们倒退九个月,退回到母亲怀孕期间,我们就有一个更好的日子,可以填到我们的出生证明上去。在中国,当你出生的时候,人们认为你已经一岁了,在越南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说,我们这一期生命是在母亲的子宫里、从母亲怀孕的时候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日期写到出生证明上。
  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在你母亲怀孕以前你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你说:"存在",我认为你是正确的。在你母亲怀孕以前,你已经存在了,也许一半在你父亲体内,一半在你母亲体内。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从空无而变成某种东西。你能指出一样东西曾经是空无吗?你认为一朵云能从空无中产生吗?在成为云之前,它是水,也许是一条流动的河。它不是空无。你同意吗?我们不能想象事物的诞生。它仅仅是一种延续。请再回溯得更远一些,你将会看到,你不仅存在于你父母的体内,而且也存在于你的祖父母以及你的曾祖父母的体内。当我更深入地观察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在某个过去世,我是一朵云。这不是诗,这是科学。我为什么说在某个过去世我是一朵云呢?因为我现在是一朵云。没有云我就不可能存在。我就是此刻的云、河流和空气,所以我知道,过去我曾是云、河流和空气。我是岩石,我是水中的矿物质。这不是一个相信轮回的问题,这是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我们曾经是青草、阳光、流水、真菌和植物。我们曾经是单细胞的生命。佛陀曾说过,在他的某个过去生里,他曾经是树,是鱼,是鹿。这些不是迷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云、鹿、鸟、鱼,而且我们将继续成为这些东西,而不仅仅是在过去世。
  不仅仅生是这种情况。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诞生,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死亡。这是观音菩萨说的话。你认为一朵云会死吗?死意味着从有到无。你认为我们能把某件东西变成空无所有吗?让我们再回到这张纸上。我们也许妄想把它毁掉,我们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点燃一根火柴,把它烧掉。但是如果我们点燃一张纸,它的一部分将化为烟,而烟将上升并且继续存在。由这张纸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将进入到宇宙中,并渗透到其它的事物里,因为热量是纸的下一生。余烬将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所以在这张纸的下一生中,它可能同时是一朵云和一株玫瑰。为了认识到这张纸永远无生无灭,我们必须非常仔细、留心。它可能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但是,我们不可能把一张纸变成空无一物。
  每件事物都是如此,甚至你和我。我们不受生死的支配。一位禅师或许会给学生这样一个话头去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开始一个认识自我的旅程。如果你做得好,你将能看到你的前生和你的来生。请记住我们不是在谈论哲学,我们是在谈论真实。看看你的手,问问你自己:"我的手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自己的手,我就可以看到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有三十多万年了。我看到我的很多世祖先,不仅仅是在过去、而且是在现在,仍然活着,我仅仅是一个延续。我从来不曾死过。如果我曾经哪怕死过一次,我的手怎么会还在呢?
  法国科学家卢瓦希尔(Lavoisier)说过,"没有事物被创造,也没有事物被毁灭。"这与《心经》所说恰好是一样的。即使是最好的当代科学家也不能把哪怕是小如一粒尘埃或一颗电子的东西减少至空无所有。一种能量形式只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形式。有永远不能变成无,哪怕是一粒尘埃。
  通常我们说,人来自于尘埃,又回归于尘埃。这听起来不怎么令人高兴。我们不想回归尘埃。这儿有一个分别,就是:人是很有用的,可是尘埃根本没有什么用。但是科学家们甚至不知道一粒尘埃是什么!它仍然是一个秘密。想象一下,一粒尘埃,它的电子以每秒钟十八万英里的速度围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回归一粒尘埃将会是一桩多么令人激动的奇遇啊。
  有时候我们有这种感觉,即我们知道一粒尘埃是什么。我们甚至自称我们了解人我们说人将会回归尘土。因为我们与一个人共同生活二三十年了,我们就会有这种印象,即我们了解他(她)的一切。所以,当我们开车时,那个人紧挨着我们坐着,可是我们却在想着其它的事情。我们对他不再感兴趣了。多么骄傲啊!坐在我们旁边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秘密!我们只是有这个印象,我们了解他,但是实际上我们不了解任何东西。如果我们用观音菩萨的眼睛来观察,我们将会看到,即使那个人的一根头发,都是整个宇宙。他的一根头发可以成为通向终极真实之门。一粒尘埃可以是天国、净土。当你明白你、一粒尘埃和所有事物是互即互入的时候,你将会领悟到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必须谦恭。有一句中国谚语讲:"知己无知,乃知之始。" 秋季的一天,我在一个公园里,被一枚非常小但是很美丽的心形树叶吸引住了,我注视着它,它的颜色几乎是红色的,勉强挂在树枝上,几乎快掉下来了。我跟它在一起呆了很长时间,问了它很多问题。我发现,这片树叶曾是这棵树的母亲。通常我们认为树是母亲,而树叶只是孩子,可是当我观察这片树叶的时候,我看出来,这片树叶也是这棵树的母亲。树根所吸取的只是水和矿物质,还不足以为树提供营养,所以树就把这种原始树液传送到树叶那儿去,然后借助光合作用,树叶负责把这种原始树液转化成加工过的树液,并把它传送回去,滋养这棵树。因此树叶也是树的母亲。因为树叶是通过树茎与树连接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再有一根茎把我们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但是当我们处在她子宫里的时候,我们有一根非常长的茎(一条脐带),我们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就是通过这条茎传送给我们的。不幸的是,在我们称之为生日的那一天,它被剪掉了,而我们得到一个错觉,即我们是独立的。这是一个错误。我们继续依赖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有其它几位母亲。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有很多茎把我们和我们的母亲大地联系在一起。有一个茎把我们与云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云,我们就没有水喝。在我们的身体构成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因而连接云和我们之间的茎就真的存在了。我们与河流、森林、伐木工人以及农民之间的情形都是如此。成百上千的茎把我们和宇宙间的每件事物都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才存在。你看到了你和我之间的联系了吗?如果你不存在,我也就不存在了,这是肯定的。如果你还没有看到它,那么你就再深入地观察一下,我相信你会看到的。正如我所说过的,这不是哲学。你必须真的自己去看。
  我问这片树叶,它是否感到害怕,因为秋天了,其它的树叶都落了。它告诉我,"不,整个春夏期间我都充满了生机。我努力地工作着,帮助着滋养这棵树,我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溶入到这棵树中。请不要说我只是树叶这个形象,因为树叶这个形象只是我的极小一部分。我是整棵树。我知道我已经在这棵树里,而且在我回归土壤的时候,我将继续滋养这棵树。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焦虑的原因。当我脱离树枝飘向地面时,我会向树挥手,告诉她,'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的。'"
  突然,我看见了一种智慧,非常像《心经》中所包含的那种智慧。你必须去体察生命。你不应该说"树叶的生命",你只能这样说"树叶里的生命"和"树里的生命"。我的生命只是生命,你可以在我这里也可以在树那里看到它。那天有一阵风吹过,一会儿之后,我看见那片树叶脱离了树枝,飘落到地上。它快乐地飘舞着,因为当它飘落的时候,它看到了他已经在树里面了。它很幸福。我垂下了头,我知道我们可以从这片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它不害怕它知道,一切事物都无生无死。
  天空中的云也不会害怕。时间到了,云就会变成雨。变成雨,落下来,喧哗着,成为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或湄公河的一部分,或者落在蔬菜上,后来成为人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很有乐趣的。这是一次令人非常兴奋的奇遇。云知道,如果它落到地面上,它可能会成为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云不害怕。只有人才感到害怕。海洋中的波浪有始有终,有生有灭,但是观音菩萨告诉我们波浪是空的。波浪全体是水,但是波浪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因为风和水的存在,波浪这种色才成为可能。如果波浪只看到它现有的有始有终的形色,它就会害怕生死。但是如果波浪看到它同时是水,并把自己同水统一起来,那么它就可以从生死中解脱出来。每一个波浪产生了,然后又消失了,但是水却摆脱了生灭。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经常玩一个万花筒。我拿一根筒管和几片毛玻璃,一点一点地转动,就可以看到很多奇妙的景象。每一次我用手指轻轻地拨动一下,一个景象就会消失,而另一个景象就会出现。当第一个景象消失的时候,我根本不会哭,因为我知道没有任何东西受到损失,另一个美丽的景象总是随之而来。如果你是波浪,你与水成为了一体,用水的眼睛来看世界,那么你就不会害怕起起伏伏了。但是请不要满足于推度,或者把我的话当成事物本身。你必须进入其中,体味它,并与它融为一体。你可以通过禅观来达到这一点,你不仅仅要在禅堂里修禅观,还要把它贯彻到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当你做饭、打扫房间、走路的过程中,你可以观察事物并努力从空观的角度来看透它们的本质。空是一个乐观的字眼,它一点也不悲观。当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能看到事物的空性,突然间,他超越了所有的恐惧和痛苦。我曾经看到过有人面带微笑,安详地离开人世,因为他们明白生与死仅仅是大海上面的波浪,就像万花筒中的一个景象。于是你就会明白,我们可以从云、水、波浪、树叶和万花筒中学到很多东西。从宇宙中所有其它事物那里,也是如此。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事物,足够地深入,你就会发现互即互入的秘密。一旦你看到了它,你将不再会屈从于恐惧对生的恐惧或对死的恐惧。生死只是我们心中的妄念,并且这些妄念与现实不相符。这就像上和下的概念一样,当我们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们很肯定这是上,当我们垂下手的时候,说这是下。天堂是上,地狱是下。但是坐在地球另一面的人们肯定不会同意的,因为上下的观念不适用于整个宇宙,就像生死的观念一样。
  那么请继续往回看,你将会看到你一直就存在着。让我们一起来看,并融入树叶的生命当中去,这样我们就可以与树叶成为一体了。让我们融入进去,与云或者与波浪成为一体。认识到我们作为水的本质,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恐惧。如果我们非常深入地观察的话,我们将会超越生死。
  明天我将继续存在,但是你要非常留心才能看到我。我将会是一朵花,或者是一片树叶。我将存在于这些形色中,并向你打招呼。如果你足够留心,你将会辨认出我并问候我,我将会非常高兴。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月亮总是月亮
  "不增不减。"
  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死后不再是人了,我们会重新成为一粒尘埃。换句话来说,我们"减"了。
  但是这不是真的。一粒尘埃包含着整个宇宙。如果我们像太阳一般大,我们就可以往下看到地球,看到它是多么地渺小。同样地,作为人,我们也是这样看待尘埃的。但是大和小的观念只不过是我们心中的概念而已。每件事物都包含着其它一切事物;这是互即互入(interpenetration)的原则。这张纸包含着阳光、伐木工人、森林、所有一切,所以一张纸是小的、微不足道的想法只不过是一个观念而已。我们甚至无法毁灭一张纸。我们没有能力毁掉任何东西。当甘地和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的时候,暗杀者想把他们减少到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却继续与我们在一起,甚至比以前更亲密了,因为他们继续以别的形式存在着。我们本身就在延续着他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不要害怕"减"。这就像月亮,我们看到它增了、减了,可是它却永远是月亮。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佛是由非佛的因素构成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句话是从确认五蕴皆空开始的。五蕴不能独自存在。每一蕴都必须与其它四蕴互即互入地存在。
  这个句子的下半部分是列举十八界(dhatus)。首先是六根(六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接下来是六尘(感觉的六个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色是眼尘,声是耳尘,如此等等。最后,这六根、六尘互相接触又产生了"六识":眼识,耳识,乃至最后一识是意识。所以,这部经文讲,从第一界"眼"开始到第十八界"意识",这十八界当中没有一界能够独自存在,因为每一界只能与其他各界互即互入地存在。
  接下来谈到十二因缘(pratitya samutpada)。十二因缘是从无明开始,以老死结束。这部经里的意思是讲,十二因缘中没有一个因缘能独自存在,每一个因缘的存在只能依赖于其它因缘的存在。因此,十二因缘都是空的,而且正因为它们是空的,它们才真正地存在着。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四圣谛:无苦、无集、无灭、无道。经文中列举的最后一项是:无智亦无得。般若智慧(prajna)是佛的精髓。"无智"的意思是,般若智慧没有孤立的实体。般若智慧是由非般若智慧的因素构成的,就像佛是由非佛的因素构成的一样。
  我想给你们讲一个佛和魔的故事。有一天,佛在他的岩洞里,佛的侍者阿难站在门外边。突然,阿难看见魔来了。他很惊讶,很不高兴,希望魔走开。但是魔却径直向他走来,并请他向佛通报一下他的来访。阿难说:"你为什么到这儿来了?你不记得你过去在菩提树下被佛陀打败了吗?你来这儿不觉得害臊吗?走开!佛陀不会见你的。你太坏了。你是他的敌人。"魔听了这些话,哈哈大笑起来:"你是说你的老师告诉过你他有敌人吗?"这一问使阿难很尴尬。他知道他的老师从没有说过他有敌人。所以阿难被打败了,不得不进去通报魔的来访。他希望佛陀会说:"去告诉他我不在这儿,告诉他我在开会。"
  可是当佛陀听说魔这样一个老朋友来拜访他时,他很兴奋。"真的吗?他真的来了吗?"佛陀一边说,一边亲自出去迎接魔。阿难非常难过。佛陀径直向魔走去,鞠了个躬,用最亲切的方式握着他的手。佛陀说:"嗨!你好吗?一向可好?事情顺利吗?"魔没有吭声。于是佛陀把他带到岩洞里,给他准备了个座位,让他坐下来,并吩咐阿难去为他们俩准备香茶。"为我的师父我可以一天泡一百次茶,可是给魔泡茶可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阿难想道。可是既然这是他师父的命令,他又怎么能拒绝呢?于是阿难去为佛陀和所谓的客人准备香茶,一边准备,他一边却努力地倾听他们的谈话。
  佛陀很亲切地又问到:"你一向可好吗?事情顺利吗?"魔说:"一点也不顺利。我作魔作烦了,我想作别。"阿难感到很害怕。魔说:"你知道,作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说话,必须打闷葫芦。不管你作任何事情,你都必须很狡猾,看起来很坏。我烦透了这一切。可是令我更不能忍受的是我的弟子们。他们现在老是谈论社会正义呀,和平呀,平等呀,解脱呀,不二呀,非暴力呀,所有这些名词。我真受够了!我觉得我把他们都转交给你比较好。我想当别的。"阿难开始发抖了,因为他害怕他的师父会决定扮演别的角色。那样,魔就成了佛,佛就成了魔。这使他很伤心。
  佛陀专心地倾听着,充满了慈悲。最后,他用一种平静的声音说:"你以为作佛就很快乐吗?你不知道我的弟子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把我从来没有说过的话塞进我嘴里。他们修建起花花绿绿的寺庙,把我的塑像放在佛台上,好去为他们吸引香蕉、橘子和甜米。他们把我包装起来,把我的教义变成了一项贸易项目。魔,如果你知道作佛真正是怎么一回事,我敢肯定你不想作佛了。"随后,佛陀诵了一首长偈,总结了上面的谈话。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解脱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盤。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障碍就是我们关于生死、垢净、增减、上下、内外、佛魔等等的观念。一旦我们用互即互入的眼睛来看问题,它们就会被从我们的心中清除掉。我们就能超越恐惧,把自己从虚妄中永远地解放出来,从而实现究竟涅盤。一旦波浪认识到它仅仅是水,除了水再没有别的,它就会意识到,生死对它无法造成任何伤害。它已经超越了各种各样的恐惧,而究竟涅盤就是这种无畏的状态。你解脱了,你不再屈从于生死、垢净。你摆脱了这一切。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萨婆诃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语是当你的身心和呼吸在甚深禅定中合而为一的时候所说的话。当你处于那种甚深禅定中时,你能够看透事物,看它们就好比看掌上的一只橘子一样清楚。通过深入地观照五蕴,观世音菩萨看到了事物互即互入的本性,超越了一切痛苦。他完全地解脱了。就是在这种甚深禅定、这种喜悦和解脱的状态中,他说了一些重要的话。这就是为什么他所说的话是咒语的原因。
  两个年轻人相爱的时候,女孩可能一直在等待着三个非常重要的字,可是男孩还没有说出来。如果男孩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他也许是想要确证一下自己的感情,因而在说那三个字以前他可能要等好长时间。然后有一天,他们一起坐在公园里,旁边没有别的人,周围静静的,两个人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他终于说出了那三个字。当女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她有点发抖,因为这是一句多么重要的宣言。当你这样用你的整个生命来说话的时候,而不仅仅是用你的嘴或你的头脑,这样说出来的话就可以改变世界。凡是具有这样的改变力量的话就被称作咒语。
  观世音菩萨的咒语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的意思是"去"。从痛苦中走向解脱,从无明中走向觉照,从二走向不二。"揭谛揭谛"的意思是"去呀,去呀"。"波罗揭谛"的意思是"走过所有的道路到彼岸去啊"。所以这个咒语的语气是很强的。去呀,去呀,走过所有的道路去彼岸啊。在"波罗僧揭谛"中,"僧"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僧伽,众生的全体。每个人都到彼岸去。"菩提"是内在的光明,是觉悟,或者觉醒。你观照着,这种实相观使你获得了解脱。"萨婆诃"是一种喜悦或兴奋的呼喊,就像"欢迎!"或"Hallelujah!"。"去呀,去呀,走过所有的道路,大家都到彼岸去啊,觉悟了,萨婆诃!"。这就是观音菩萨所说的话。当我们听这个咒语的时候,我们应该让自己沉浸到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接收到观世音菩萨所散发出来的力量。我们背《心经》不象唱一首歌儿,或者仅仅是用智力。如果你修习空观,如果你把你的身心都契入到了事物互即互入的本性中去,你将会达到一种甚深禅定的状态。那时侯,如果你用你全部的生命来念这个咒语,它就会产生力量,因而你也就能够与观世音菩萨进行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而你也将能够朝着觉悟的方向来完善自己。这篇经文不仅仅是用来唱诵的,或者是被放到佛台上受人敬仰的。它被当作一个工具提供给我们,以便我们为自己的解脱和所有众生的解脱好好地工作。它就像一个农具一样,被提供给我们,以便我们好好地耕田。这是观音菩萨的礼物。
  世界上有三种礼物。第一种是物质资源方面的礼物。第二种是知道如何行动的礼物,即法的礼物。第三种也是最高级的礼物,就是无畏的礼物。观世音菩萨能够帮助我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这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般若波罗蜜多为我们与自己和平相处、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彼此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空性的光照中,每件事物同时都是其它一切事物,我们互即互入地存在着,每个人都对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负有责任。当你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和平和幸福的时候,你就是在开始为整个世界实现和平。借助于你内心的微笑,借助于你体内养成的正念呼吸,你就是在开始为世界的和平而工作。你微笑,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世界会因为你的微笑而发生变化。当你练习坐禅的时候,即便你只享受坐禅的一刹那,如果你在内心里建立起了宁静和幸福,你就是在为世界提供和平之坚实基础。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带来和平,你又怎么能够与别人分享和平呢?如果你不从自身的和平工作开始做起,你又从哪儿开始呢?坐禅,微笑,观察事物并真正地了解它们,这些都是和平工作的基础。
  昨天,在我们的静修活动中,我们举行了一个橘子会。每个人发了一只橘子。我们把它放在手掌上,注视着它,正念呼吸,橘子就会慢慢地变得真切起来。大多数时候我们吃橘子,我们并没有观察它。我们在想着很多其它的事情。观察一只橘子意味着观看花蕾是怎样变成果实的,意味着观察阳光和雨水。我们掌上的橘子是生命的一种精彩展示。我们能够真正看到这只橘子,闻到它的花香和温暖潮湿的泥土味儿。当这只橘子变得真切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变得真切起来。生命在那一刻也变得真切起来。
  我们开始专心地剥橘子,闻它的清香。我们小心地取下每一瓣橘子,把它放在舌头上,我们能够感觉到这是一只真正的橘子。我们在完全的觉照状态下吃每一瓣橘子,直到吃完一整只。这样吃橘子是很重要的,因为橘子和吃橘子的人都变得真切起来了。这也是和平的基础工作。
  在佛教禅修中,我们并不是在为五年或十年以后才会发生的开悟而奋斗。我们修行是为了使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成为真正的生活。因此,当我们坐禅的时候,我们是为坐而坐;我们不是为其它东西而坐。如果我们坐二十分钟,那么这二十分钟应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生机。
  如果我们练习行禅,我们只是为行而行,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我们必须随每一个步履而生机律动,如果我们这样做到了,那么每一个步履都将会为我们带回真正的生命。同样地,当我们吃早餐的时候,或者当我们抱孩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这样练习觉照。拥抱是一种西方习俗,我们东方人愿意把练习有觉照地呼吸加入到其中去。当你怀抱孩子的时候,或者拥抱你的母亲、丈夫、朋友的时候,专注地呼吸三次,这样你的快乐将至少增加十倍。当你看某个人的时候,你要真正地专心地看着他,并练习有觉照地呼吸。在每顿饭的开始,我建议你看着盘子并默默念诵:"我的盘子现在是空的,但是我知道一会儿它将装满美味的食物。"在你等待服务的过程中,或者自己动手之前,我建议你呼吸三次,并更深入地观察它:"就在此刻,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也在拿着盘子,但是他们的盘子会很长时间是空着的。"因为缺少食物,每天有四万儿童死于饥饿。这仅仅指儿童,并不包括成年人。能吃上这么精美的饭菜我们可能会很高兴,但是由于我们能够这样观照,我们也会很痛苦。可是当我们这样观照的时候,我们会变得头脑清醒,因为我们眼前的路变得清清白白了:我们应当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以便使自己既能与自己、也能与世界和平相处。当我们既看到了善、又看到了恶,既看到了奇迹、又看到了深重的灾难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以这种方式去生活,以便我们能够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创造出和平来。般若智慧是禅观的结果。般若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我们所做的每一次呼吸,我们所迈出的每一个步履,我们所绽开的每一个微笑,都是对和平的一个积极贡献,都是朝向世界和平迈出的不可缺少的一步。在互即互入的光照中,你日常生活中的和平和幸福同时也就意味着世界的和平和幸福。感谢你们这样专心地听讲。感谢你们聆听观世音菩萨的话。因为有你们,《心经》就变得很容易接受了。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青翠的苹果汁
  今天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孩,一个小男孩,从村里来,找青翠玩。他们四个跑出去,在我们房背后的小山坡上玩,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他们回来了,要东西喝。我拿出最后一瓶自制的苹果汁,给他们一人倒了满满的一杯,最后给青翠倒,她的苹果汁因为是瓶底下的,所以里面有一些碎果肉渣子。当她注意到这些碎果肉时,撅着嘴,不肯喝。不久,这四个孩子又回到小山坡上继续玩他们的游戏去了,因此青翠什么也没有喝。
  半小时后,当我正在房间打坐时,听到青翠在叫我。青翠想要喝一杯冷水,但是龙头太高,她踮着脚也够不着。我提醒她桌上那杯苹果汁可以喝。她回过头看了一下,发现里面的果肉渣子已经沉淀下去,果汁看起来清澈、诱人。她走到桌子跟前,双手捧着杯子。喝了一半,又放下来,问道:"这是另外一杯吗,和尚叔叔?(越南孩子在与年长的比丘搭话时通常都这么称呼)""不",我回答说:"还是刚才那一杯。它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结果,变得清澈、好喝了。"青翠又看了一下杯子,"真好。和尚叔叔,它刚才跟你一样打坐吗?"我笑了,拍着她的脑袋,"应该说我打坐时学着苹果汁的样子。这样说更切合真理。"每天晚上青翠睡觉我打坐。 我让她睡好之后,就在同一个房间离她不远的地方坐下来。我们已经商量好,我打坐时,她就上床睡觉,不要讲话。在一种平和的气氛中,她轻松地就入睡了。通常她不到5分钟或10分钟就睡着了。当我下座之后,我就给她盖上一条毛毯。
  青翠是一个船民的孩子。她还不到四岁半。她和她爸爸于去年四月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她妈妈留在越南。她爸爸来法国到达这里之后,便把她托付给我们照顾几个月,而他自己却去巴黎打工去了。我教她越南字母,并讲一些越南的民间故事。 她非常聪明,两个星期之后就能慢慢拼读 Leo Tolstoy 的《傻瓜国》,该故事由我从法文译成越南文。每天晚上青翠看我打坐。我告诉她我在"坐禅",但没有解释什么叫坐禅以及我为什么要坐禅。每天晚上当她看到我洗完脸、穿上法衣,点上一枝香,将房子熏得香香的时候,她就知道我又要开始"坐禅"了。我不用提醒她,她也知道这时她该刷牙、换上宽大的睡衣,迅速上床睡觉了。
  毫无疑问,青翠明白苹果汁只要像她的和尚叔叔一样打一会儿坐,就可以使自己变清澈。"它刚才像你一样打坐吗?"我想青翠,一个不到四岁半的孩子,不用任何解释就会明白打坐的意思。苹果汁定一会儿,就变清澈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也定一会儿,我们也会变清明些。这种清明使我们精神焕发,给我们力量和宁静。当我们自己感到精神焕发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精神起来。孩子们会愿意亲近我们,并不单是为了得到糖果和听故事。他们愿意亲近我们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这种令人精神爽快的气氛。
  今夜,有位客人来了,我把最后一点苹果汁倒在杯子里,并把它放在禅堂中间的一张桌子上。青翠已经很快地睡着了。我邀请我的朋友静静地坐一会儿,就像这杯苹果汁那样。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念头之河
  我们坐了大约四十分钟。我注意到我的朋友看着果汁微笑了。果汁已经变得非常清澈。"嗯?我的朋友,你在笑吗?即使你不能做到像这杯苹果汁一样完全地定下来,但是你难道没有感觉到你的焦虑、烦躁和不安比此前减轻了一些吗?你虽然还在微笑,但是我想,你对你也能变得像这杯苹果汁一样清澈表示怀疑,即使我们接着坐几个小时。"这杯果汁有一个非常牢固的基础。但是,你坐在那儿并不安稳。这些果肉渣子只要循着自然的法则就可以轻轻地沉淀到杯子的底部。但是你的思想并没有遵循这样的法则。相反,它们像一群蜜蜂一样嗡嗡地动荡个不停,所以你想你不可能像这杯苹果汁一样静如止水。
  "你告诉我说,人类,作为能思能觉的生命存在,不可以与一杯果汁相类比。我同意这一点,但是,我同时也明白,我们可以像这杯苹果汁那样,去使自己定下来,甚至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做到心境平和,不仅仅是坐着的时候,而且在走路,工作时,亦是如此。"或许你不相信,因为四十分钟过去了,你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未能如你所希望的那样获得平静。坦特睡得正香,她的呼吸很轻。让我们点一枝蜡烛,继续谈话吧!""小坦特就这样毫不费力地进入了梦乡。你知道,当你失眠的时候,你愈努力想睡,却愈睡不着。你现在试图迫使自己平静下来,这时你感觉到有一种抵抗力从你体内升起。许多初习禅的人都领教过这种抵抗力。他们愈是着意使自己平静下来,愈是不能平静。越南人认为,这是因为有精灵作怪,或是恶业现前的缘故。但实际上,这种抵抗力恰恰产生于我们的"着意想平静"。着意本身变成了一种压制。我们的思想感情如同河流一般奔涌。如果我们着意要止住河水的奔流,我们自然会遭到河水的冲击。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顺着水势,来引导它的流向。我们千万不要试图堵住它。
  "记住,河水必须流动,我们要顺着它。我们必须明察它沿途接纳的每一个溪流。同样,我们必须明察我们内心生起的每一个念头──它们的产生、逗留和消亡。
  "念头之河仍在流动,但它们不再处于无意识的黑暗状态。它现在在觉照的阳光下流动。我们的内心,永远保持着灿烂阳光,照亮着每一条小溪,每一颗卵石,每处河曲,这就是习禅。习禅首先就是要观照随顺这些细节。"在觉照的当下,我们感觉到我们是自主的,即便心念河流仍旧存在,仍旧奔流。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心态很平静,但这种平静不同于苹果汁的平静。平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思想、感情冻结了。平静也不同于麻醉。平静的心态并不是说心中连思想、情感、意识都没有了,它不是一种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很显然,思想、情感并不能单独构成我们生命存在的全部。狂怒、嗔恨、羞耻、信仰、怀疑、没有耐心、憎恶、贪欲悲哀以及苦恼,都是我们的心。希望、抑制、直觉、本能、下意识、无意识,同样也是自我的部分。唯识宗(Vijnanavada Buddhism )详细地论述了八识心田和五十一心所。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把这些著作找来看看。它们囊括了所有的心理现象。"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阳光和绿叶
  为了创造一个很好的心态环境,以便进入定境开显般若(即真心),初入门的禅者认为他们必须压制所有的思想感情(即妄心)。他们采用种种方法,如把意念集中在某一对象上或者是数呼吸,试图堵住思想情感的产生。专注于某一对象和数呼吸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们不是用于压制妄念的。我们知道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压迫与反抗总是相续而生。真心和妄心同是一心。否定此即是否定彼,压制彼即是压制此。我们的念即是我们的自我。我们不能压制它。我们必须用一种恭谨的、柔和的和绝对非暴力的方式对待心念。由于我们连"究竟什么是自我"都不知道,我们又如何能知道某一心念是真是妄,是否该压制以及压制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觉照之光照亮我们的"自我",并促其觉悟,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看透心念。
  正如花叶仅仅是植物的一部分、波浪仅仅是大海的一分子,观念、情感和思想仅仅是自我的一个组成要素。花叶是植物生命的自然展示,波浪是大海的一种自然表现。着意压迫和抑制它是徒劳无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观照它们。因为它们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产生的根源,这根源与我们自己正是一回事。觉照的太阳植根于自我之核心,它可以使自我获得自觉。它不仅能照亮所有现行的思想情感,它同时还可以照亮自身。(这段意思是说,觉照的功能源于第八识之见分,第八识除见分之外,还具有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的功能译者注)让我们回到那杯苹果汁。它还在静静地定着。我们的观念之流继续涌动,但是现在,在觉照的光照之下它静静地流淌着,我们也随之平静下来。心念之流与觉照之间的关系并不像自然界的河流与太阳。因为,无论是子夜还是正午,无论是看到太阳还是看不到太阳,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仍然在流动,不多也不少。但是,当觉照之光照临在我们的心念之河上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发生改变,在这里心念之流与觉照之光本质上是一,而不像自然界的太阳与河流是判然两立的二。
  让我们考察一下树叶的颜色和太阳光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在子夜,星光和月光只能显示树木和叶片的轮廓。但是,如果太阳光突然打过来,树叶的绿色就会立即呈现出来。四月的树叶绿油油的,全仗太阳的照射。某一天,我坐在树林中,模仿《般若波罗密心经》,写道
  阳光即绿叶
  绿叶即阳光
  阳光不异绿叶
  绿叶不异阳光
  一切形色亦复如是
  一旦觉照的太阳灿烂地升起,心态马上就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在禅定中,觉照的太阳冉冉地升起,我们因之把一切看得更透彻。在禅定中,我们似乎有两个自我,一方是涌动的思想情感之流,另一方是觉照之太阳。两者中,何者为真正的自我?何者是真?何者是妄?何者善?何者恶?朋友,请你平静下来。放下你概念思维的利剑。不要如此匆忙地把你的自我一分为二。这两者都是自我。两者无一是真的,无一是假的,同时两者又都是真的又都是假的。
  我们知道,光和色是不可分的。同样的道理,自我的太阳(指觉照译者注)与自我的河流(指思想、感情译者注)是没有区别的。来,跟我坐在一起,微笑吧,让你心中的太阳升起来,如果必要,闭上你的眼睛,以便更透彻地看清自我。你的觉照之光仅仅是你自我之流的一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像所有心理现象一样,它遵循同样的法则产生、消亡。为了用放大镜观察某一事物,科学家必须把光线打在被观察的对象上。为了观察自我,你必须把觉照之光打在上面。
  我刚才告诉你,放下你的概念化之剑,不要把你的自我劈为两半。事实上,你不可能把它一分为二,即便你想这样做。你认为你能把太阳光同树叶的绿色分开来吗?你决不能够把能观的自我同所观的自我分别开来。当觉照之光升起来了,思想、情感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它们与能观的心融为一体,显然它们有区别,如同树叶的绿色和阳光一样。不要从二元观念又滑向一元观念。永远安住当下的觉照之光同时就是它的觉照对象。当灯拉亮的时候,灯本身也被照亮了。"我知道我知道","我意识到我在意识"。当你认为"觉照之光在我内心熄灭"的时候,就在这瞬间,觉照之光又重新亮起,比光速还快。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黑暗变成了光明
  在觉照的状态下,去观察你内心所发生的变化。久了,甚至你的呼吸也会发生变化,并且与你的能观自我构成一种"不二"(我不想用"一"这个词)的关系。借助觉照,你的思想、情感会突然发生变化,也会变成一种真实。当你不再着意去判断它们是好是坏、是真是假、或者压制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与能观的心融为一体。
  有时,你会失去平静,并且这种不安好像不会马上消失,这个时候,你就静静地坐下来,随着自己的呼吸,面带微笑,观照你的这种不安。不要对它作出是非好坏的判断,也不要着意消除它,因为这种不安就是你自己,它产生了,滞留一段时间,最后会自然地消失。也不要太急于找到这种不安的根源。只管看着它就行了。你会发现,它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消融,最后与你这个观照者融为一体。任何心理现象,你只要诉诸觉照,最终都会软化,并获得与能观的心相同的性质。
  在你入定的整个过程中,你都要保持觉照。像自然界的太阳照耀每一片树叶和每一茎草片一样,我们的觉照要照顾好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觉受,以便我们识别它们,了知它们的产生,滞留和瓦解,不要判断和评价,也不要迎合或消灭它。重要的是你不要把觉照当成你的朋友,而把你那难驾御的思想当作敌人,用前者去压制后者。不要把你的心灵变成了战场。那儿不需要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情感欢喜、悲伤、愤怒、嗔恨等,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觉照就像哥哥姐姐一样,温驯而专注,它可以指导和观照诸心念。觉照是一种宽容而又清明的状态,它是非暴力和无分别的。其目的是为了识别和了知诸思想、情感,而不是为了判断其善恶好坏,也不是为了将它们置于相对立的阵营,从而让它们互相争斗。人们常常把善与恶的敌对比作明暗,但是,假如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当光明出现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黑暗并没有离开,而是融入光明之中,变成了光明。
  刚才我要求我的客人微笑。禅定不是要跟问题作斗争。禅定意味着观照。你的微笑证明这一点。它表明你与你自身正处于和谐的状态,表明觉照的太阳在你心中闪耀,表明你已经控制了你的局势。你是你自己,你已经获得了安详。正是这种安详让孩子们喜欢亲近你。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扣上你的夹克"之歌
  我们可以比一杯苹果汁做得更好。我们不仅坐着的时候可以做到平静安详, 在行住坐卧甚至工作的过程中,我同样能做到这一点。在你走路、沏茶、煮咖啡、或者洗衣服的时候,是什么东西阻碍了你的觉照呢?在 慈孝 寺当学生的时候,我学着要在所有的活动中保持觉照在花园里拔草,在池塘周围耙树叶,在厨房里洗碗。我根据Doc禅师在他的小手册《日用修行纲要》中所教导的方法练习觉照。根据这本小册子,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所有行为保持足够的清醒。当我起床的时候,我知道我在起床,当我扣夹克的时候,我知道我在扣夹克,当我洗手的时候,我知道我在洗手。Doc禅师写了几首短诗,让我们在洗手、扣衣服的时候背诵,以便帮助我们牢固安住在觉照当中。下面这首诗是专为我们在扣衣服的时候诵的
  我于穿衣际
  但愿诸有情
  温暖涌心间
  恒不失正念
  类似这样的诗,借助它们,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情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觉照。在我还小的时候,我常常听到母亲告诫我的姐姐,一个女孩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当时我很高兴我是一个男孩,不必像女孩那样处处注意自己的小节。后来当我开始习禅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比我姐姐当年要频繁上千倍。不仅注意自己的行为,还要注意自己的思想、情感!我母亲像别的母亲一样,明白一个女孩处处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使自己变得更有风度:她的动作不愚蠢,不粗鲁,不笨拙,而显得温柔、娴静、优雅。虽然不懂禅定,但我母亲已经教了我姐姐如何禅定。
  用同样的方法,一个人练习觉照,会变得赏心悦目起来。某位禅师,只要观察一下学生如何敲钟、扫地、摆桌子,就可以推测出该学生有多成熟,从他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中,就可以测度出他的禅定水平有多高。达到这种水平,这是练习觉照的结果。这位禅师将它称为"禅味"。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花三个小时品一杯茶
  禅定的诀窍在于时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持续地保持对身心世界中每一变化的觉照。喝茶的时候,我们的心必须完全安住在喝茶这一动作上。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话,饮茶和喝咖啡也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快乐。平时你花多少时间来喝一杯茶?在纽约或东京的咖啡馆里,人们匆匆忙忙地进来,订了咖啡之后,又匆匆忙忙地喝,然后付款,又匆匆忙忙地离开去干别的事。时常还有嘈杂的音乐伴奏,你的耳朵听着音乐,你的眼睛看着其他的人大口大口地喝咖啡,而你的心却在想着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这不能称作真正的喝咖啡。
  你参加过茶道吗?仅仅坐在一起,喝一两杯茶,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这时间不是花在聊天上,而是花在坐在一起品茶这一过程中。或许你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因为这些参加品茶者不关心世界大事,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喝茶上。但是你得承认利用这种方法打发时间的人们,他们懂得如何喝茶,懂得如何同朋友分享品茶的乐趣。
  我承认,花一两个小时来喝茶,是有些过分。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做,如种花、洗衣、洗盘子、包装书籍、写作等。或许这些工作比起品茶和爬山来,要少些乐趣,但是,如果我们全身心地去做,我们将会发现它们也是十分令人惬意的。甚至一顿丰盛的进餐之后,洗盘子也会变成一种快乐。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浴佛
  在我看来,洗碗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这种想法只是在你未洗碗时候才会出现。一旦你站在水槽前面卷起袖子,把手伸进温水中,你就会发现,它并不真地令你如此难受。我全神贯注地去洗每一个盘子,对自己双手的每一个动作和水流,我都明明白白,我体验到了其中的快乐。我知道,如果我为了尽快地去喝茶而匆匆忙忙地去做这一切,那么,时间对我来说将是令人难受的,没有意义的。这样很可惜,因为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个奇迹。
  盘子本身是一个奇迹,我洗盘子这个动作也是个奇迹。在《觉照的奇迹》(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一书中,我曾谈到过这一点。我洗的每一个碗,我作的每一首诗,以及每次我敲钟,都是一个奇迹,它们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有一天我在洗碗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的动作如此神圣和虔诚,如同在给刚降生的佛陀洗澡。假如佛陀读到这段文字,他一定会为我感到高兴,而并不觉得把他同一个碗相类比有什么不恭敬。
  在觉照中,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动作,都是神圣的。在觉光的照耀下,凡圣的区别不复存在了。我得承认,这样洗碗,花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我很幸福,因为我全身心地生活在每一个当下。洗碗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这就是说,洗碗不仅仅是为了我们有干净的碗可用,同时我们洗碗也是为了洗碗本身,为了通过洗碗而明明白白地生活在每一个当下。
  如果我做不到欢欢喜喜地洗碗,如果我想快快地洗完,以便去喝茶,那我将同样不能做到欢欢喜喜地喝茶。手中拿着茶杯,心中却想着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这样茶水的芬芳和甘美,连同饮茶的快乐,也就荡然无存。我们总是被未来拖着,不能生活在当下。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在工作中培养觉照
  原本为了谋生度日的工作,我们也可以像洗盘子一样去做。在我的团体中,我负责装订书籍。用一个牙刷,一个小轮子和一块很重的耐火砖(大约有四五磅重),我一天可以装订两百本书。在装订之前,我把所有的书页集在一起,按页码摆放在长桌上,然后我沿着长桌一边走一边检查一个书帧的所有页码是否正确。在沿着桌子走的过程中,我知道我将哪儿也不去,所以我走得很慢,一边收拾书页,一边觉照每一个动作,调柔呼吸,心里做到明明白白。在叠放书页,把它们胶在一起,并装上封面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很安详。我知道我不可能像一个专业订书工或机器那样,在一天中能装订很多的书。但是我知道,我不厌烦我的工作。你想多赚一些钱花,你就必须拼命努力地工作,但如果你生活简单,你就可以工作得很轻松,并且可以做到内心清明。我知道有很多人宁愿少工作点,可能的话一天四个小时,保证起码的生活收入,这样他们可以活得简单而快乐。这或许可以解决我们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减少无用商品的生产,和没有工作的人一起分享共同做事的快乐,生活得简单和轻松,等等。一些团体和个人已经证明,要做到这一点是可能的。这预示着我们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你或许想问,在洗盘子,装订书籍,在工厂或办公室上班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觉照。我想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的答案。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便在内心保证觉照,这样你会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你可以试着按别人实践过的技巧去做,如背诵杜克禅师的短诗,或者注意自己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中,你可以保持觉照,包括肺的一张一缩。当一念头或者一种情绪起来了,让它随着你的呼吸去自然地流动。它可以提醒你随顺自己的呼吸,有利于你的呼吸变轻变慢。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珍贵的微笑
  通过随顺呼吸,你现在能够保持一会儿充分的清醒。你已经取得了一点胜利。不是吗?为什么不微笑呢?微笑恰恰证明了你取得了进步。看到你微笑,我立即明白你现在安住在觉照中。像佛一样地含笑,保持这种微笑永远绽放。
  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通过无数佛像的嘴唇,成功地把这种含笑表现出来了。或许你曾经在柬埔寨(Kampuchea)的吴哥寺(Angkor Wat )或在印度西北的甘德拉(Gandhara),从佛像的脸上看到过这种微笑。我相信,那些雕刻师在雕刻佛像的时候,他们的脸上肯定浮现过同样的微笑。你能想象出一个丑陋的雕刻师能够刻出如此美丽的微笑吗?决不能。我认识一位越南雕刻师,他曾在Tra Cu山雕过Parimiruana 像。为了雕刻那尊像,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 在这期间,他一直坚持吃素、打坐和诵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淡淡的,仅仅是一种微笑的暗示,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微笑,它足以让你脸上所有的肌肉都舒展开来,把你所有的焦虑和疲劳都消除净尽。含笑可以培养你的觉照力,并让你奇迹般地获得宁静。它可以让你返回你一度失去的宁静。
  当你徜徉在山间、公园里或河堤上,你可以随着呼吸,面带微笑。当你觉得疲劳或恼火的时候,你可以侧身躺下,让你的肌肉全部放松,注意你的呼吸,试图微笑。以这种方式来放松自己,是很美妙的,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如果你每天练习几次,你将得到很大的受用。你在觉照状态下的呼吸和微笑,将给你和你周围的人带来幸福。或许你可以花很多的钱为你家里人购买礼物,但是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像觉照、呼吸和微笑那样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而这些东西不花一分钱。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呼吸调柔
  有时因为你太烦躁或者太紧张,以至不能够随顺呼吸,这时你可以用数息来代替。一呼一吸,数"一",不要失去了"一"这个念头,接着数"二",同样不要失去,就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又从"一"开始。如果你中间不能集中注意力,忘了所数的数,那你重新从"一"开始。当你平静了,注意力能够集中,你就可以随顺呼吸,不用数它了。
  你曾经用长柄大镰刀割过草吗?五、六年前,我带了一把长柄大镰刀回家,想用它把我花园里的草除一除。我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才发现使用它的最好方式。站立的姿式,握镰刀的方法,以及镰刀接触草时的角度,都很重要。我发现,如果把动作同呼吸的节奏协调起来,从容不迫,并对自己的动作保持觉照,我就能够干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当我不这样做的时候,干不了十分钟,我就累了。有一天,一位意大利血统的法国人来拜访我的邻居。我请求他给我示范一下怎样使用镰刀。他比我内行多了。总的来说,他在动作和姿式与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让我惊奇的是,他把呼吸与动作调和得如此协调。从那以后,每当我看到邻居用长柄镰割草,我就想到他们正在练习觉照。
  在我用长柄镰刀之前,我还用过其他的工具,如镐头、铁锹、草耙,我想把呼吸同动作配合起来。我发现,除了极重的体力劳动,诸如挪动圆石头,推独轮小车,难于做到全面的觉照之外,有很多工作,如翻土、挖沟、播种、撒家肥、浇水等等,都可以以一种轻松、觉照的方式去做。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尽量避免劳累自己,避免抓不住自己的呼吸。我认为最好不要虐待自己的身体。我必须照顾好身体,要像乐师对待他的乐器一样,恭敬地对待身体。对待身体,我们要采用非暴力政策,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修道的工具,它本身就是道。它不止是寺院,同时也是圣人。我非常爱惜和看重我从事园艺和装订书籍时所使用的工具。我一边随顺呼吸一边使用它们,我感觉到这些工具像我一样在有节奏地呼吸。
  回目录|下一页
  一首诗和一株薄荷
  我不知道你每天在干些什么工作,但我确实知道,有些工作相对其它的工作来说,更容易引起觉照。比如写作要做到觉照就很困难。我现在已经进入到这样一种关头,当一个句子写完之后,我心里才明白,但在写的过程中(甚至到目前为止),我有时还会失去觉照。这就是最近几年来,我为什么更多地干体力活儿而较少写作的原因。有人对我说:"西红柿和莴苣大家都会种,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著书立说,作诗和写小说。请你不要用体力劳动来浪费时间了。"我没有浪费时间,播种、洗盘子、除草,如同写诗一样,永恒,美丽。我不明白一首诗怎么会比一株薄荷更好。像写诗一样,播种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乐。
  对我而言,一株莴苣或薄荷,像诗一样,在时空上具有恒久的影响力。1964年我在帮助筹建高级佛教大学的时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们包括年轻的比丘和比丘尼,只研读课本、经书和思想。结果他们除了学会少许的知识和拿到文凭以外,一无所获。过去,新剃度的人刚一踏进寺院,就立刻被安排到茶园里学习全神贯注地拔草、浇水和种菜。他们读的第一本书就是Doc禅师的《歌集》(gathas又译偈语),该书收集的诗,目的是为了提醒他们在穿衣、洗手、过河、担水、早晨起来穿鞋、干活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如一地练习觉照。只是到后来,他们才开始研读经论、参加集体讨论和私下同禅师交往,即便是这个时候,学术研究仍然是同修行活动同时并进的。假如我将来再建另一所大学的话,我将按照传统丛林的形式来做。它将成为这样一个团体,在那里,所有的学生将在觉照中过好每一天生活,吃、睡、干活儿,就像法国的方舟社(the Arkcommunity )、姗蒂奈基坦(the Shanti Niketan)和Phuong Boi communities一样。我相信全世界的宗教、禅定和研究中心都是彼此相似的。这些都是我们办佛教大学的好榜样。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建设精神家园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所归属,比如某个静修中心或寺院,那儿的每一处自然景观、钟声乃至建筑,都是为了提醒我们回归觉照而设计的。不时地去那儿呆几天或几个星期,有助于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甚至即使我们不能亲自去那儿,我们只要想一想它,我们仍会情不自禁地微笑,并因此而变得平和、快乐。
  生活在那儿的人们应该散发出一种精神饱满的祥和之气,这是安住于觉照的结果。为了关怀我们,安慰和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治愈创伤,他们必须永远地呆在那儿。我们每个人必须找到一种精神家园,我们可以不时地去那儿静修,如同我们年幼时,跑到母亲怀里寻找庇护一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几个人在越南中部的大叻森林(the Dalat Forest)建立了一个清芬棕榈丛林(thd Fragrant Palm Hermitage,又叫做 Phuong Boi)。它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后来我们中有几个人离开此地,到别的地方组建La Boi出版社(La Boi Press)、青年社会服务学校、梵行(Van Hanh ) 大学, 以及 Thuong Chieu 丛林,我们还能记起Phuong Boi 丛林,并且按Phuong Boi 丛林的方式把这些新的团体建设成一个一个的精神家园。因为社会的变化,你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得不工作,并且非常渴望有一个类似这样的精神康复的去处。后来战争使我们无法回到Phuong Boi ,我们就来到 Thuong Chieu 丛林,当 Thuong Chieu 丛林也无法进住的时候,我们就在法国着手筹建梅村(Plum Village)。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歌唱,尽情地歌唱
  我们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即使我们不像以往人们那样不得不干很多的体力活儿,我们看起来似乎仍没有足够的时间属于自己。人们常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吃和呼吸,我理解他们。在我看来,这是真的。关于这一点,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用双手抓住时间,让它慢下来吗?
  首先,让我们把觉照之火把点燃,然后再学习如何在觉照中喝茶、吃饭、洗碗、行走、工作和坐卧等。我们没有必要被环境拖着走。我们也不是流水中的一片树叶或木头。通过觉照,我们日常的每一个动作具有了一种新的意义,我们发现我们不是机器,我们的动作不是无灵性的,机械重复的。我们发现,生命是一种奇迹,宇宙是一种奇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奇迹。
  当我们被烦恼和绝望侵袭的时候,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我刚才做什么来着?我是不是在浪费我的生命?"这些问题会立刻把我们的意识重新点燃起来,让我们重新注意我们的呼吸。微笑将自然地流露于我们的唇间,我们工作中地每一秒钟将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如果你想歌唱,那就请吧,尽情地歌唱!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由睡到醒
  有一位政治学教授问我打坐的时候想些什么。我告诉他:"我什么也没有想。"我说我只专注于事物的生灭来去。他似乎有些怀疑,但是我说的是实话。在打坐的时候,我不使用我的分别意识。我不着意分析事物或解决复杂问题。比如数学题或莫名其妙的事物。即使是参公案,我也只是让它定在那儿,观注着它,并不寻找解释或答案。因为我知道,公案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谜。从觉照的意义上来讲,参并不意味着分析。它的意思只是持续地清楚地体认。思维需要心灵紧张地工作,并使我们变疲劳。而参却不是这样,只要安住在觉照和体认中就行了。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禅定需要大量调动"暗物质"的活动,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禅者不是思想家。禅者不需要做脑力劳动,相反,禅者要让心灵休息下来。
  自我们的谈话开始以来,我不曾要求我的朋友运用他的"暗物质"。我只是要求他看和体认我们周围的事物。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但不要分析。我们必须专注,但不要思索和解释。专注意味着纯粹地注意。它是一个飞行器,能把你从睡梦中带到觉醒中来。如果你对你的愤怒、情感、思维以及行住坐卧等等不明不白的话,那你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阿尔伯特加缪在他的小说《局外人》中,把他的叛逆主角描写成一个"虽生犹死"的男子。这好比生活在一间没有灯光的暗室中。当你把觉照之灯打开了,你就从睡梦中醒过来了。梵文中的菩提(buddh),意思就是觉醒。一个觉醒的人就被称作佛。佛就是永远觉醒的人。我们偶尔也清醒,所以我们是"不时佛"(from time to time Buddhas)。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觉照、专注、般若
  觉照(Anareness),巴利文 sati ,梵文 smrti , 意思是"觉知"(being conscious of )、"持念(remembering)",或者是"明了(becoming acquainted with)"。但是我们必须在正在进行时的意义上来使用它,意思是"正处于对。。。 的觉知过程中",或者是"正处于对。。。的持念过程中"。 我们一般是在"体认"和"纯粹的注意"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觉照"这个词,但它的意思却不止于此。在"觉照"中,还包含有定(三摩地 Samadhi)和慧(般若 prajna)的成分。定和慧既决定了觉照的强度,同时又是觉照的结果。每当觉照之灯一点亮,定(心一境性)和慧(明了)便自然地出现。定和慧一般是从"果"的意义上来使用,在"因"的意义上,我可以使用"止"和"观"这个词。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止"和"观",那我们就能够达到"明了"的状态。但是,"止",它要止什么呢?就是要把忘失、散乱和烦恼等失念和不自觉状态止住。止不是压抑,它只是把遗忘变成记忆,不自觉变成自觉而已。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熬一锅玉米
  习禅不是练习分析和推理。逻辑之剑在练习觉照、专注和般若的时候,也就是在练习止和观的过程中,没有用武之地。在越南,我们在熬一锅干玉米的时候,我们总是把火集中在锅的底部,几个小时之后,玉米粒变松软了,裂开了。当阳光照在雪地上,雪就会慢慢地溶化。当一只母鸡孵在蛋上,小鸡就会在里面慢慢成形,直到最后啄开蛋壳出来。这些比喻可以说明习禅的作用。
  习禅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心和心所。当我们谈到心和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立即陷入一种二元概念系统之中。假如我们使用心和心所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避免由分别概念所造成的损失。禅定的作用如同锅底的火,雪地上的阳光以及母鸡对蛋的温化。在这三种情况下,不要试图作推理和分析,只需要耐心和持久的专注就行了。我们可以让真理显现出来,但是我们却不能用数学、几何、哲学,或者我们理智上的其他任何意象来描述它。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参公案
  "实相不可以通过概念来把握。"我不知道是谁第一次这样说。当我们全身心专注一境以便观照事物的实相时,我们也有这种认识。概念思维之剑只把真实分割成看起来彼此互相独立的没有生机的碎片。很多科学家承认,一些重大的发现往往是通过直觉来实现的。对他们来说,推理不是科学发现的动因,而是发现之后对它进行解释和论证的工具。发现往往发生在最出其不意的时刻,那时科学家并没有积极地从事于思维、分析和推理。因为科学家一直在默默持续地专注着所从事的问题,吃饭、走路、谈话,甚至睡觉,几乎一天中的每时每刻都念兹在兹,于是某种富有启发性的观念就产生了。人们在参公案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形。
  我们常说对某个公案进行"冥想",实际上更确切的描述应当是"参"或者说是"看"。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所有情绪,比如激动、厌恶、悲哀和痛苦,及至生死、色空、有无等观念,都可以作为我们"参"的对象。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觉照既是因又是果
  觉照同时是因和果、定和慧、止和观。一旦觉照之灯点亮了,我们就会变得专注安详起来,看自己也更清楚。当发电机一启动,电流马上通过,电灯立刻亮起来。如果充电的话,电能就可以储存在电池中。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持续地保持觉照的话,定和慧也会得到增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进"。甚至在睡觉的时候,觉照也不停止,继续参公案,连睡觉者本人都不知道。有时我们甚至在睡梦中还继续保持觉照。当我们精进修行的时候,我们有时在梦中也能知道自己在保持觉照。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想象"不可想象"
  为了清楚地观察,科学方法在它尽可能广阔的观察范围上,必定含有某种极限。范围越少,获得的注意也就越大。然而,在原子内部的粒子层次上,科学家们发现,每个粒子都受到其它所有粒子的影响,甚至还要受到正在施行观察的科学家本人的心念的影响。一批理论物理学家已经提出了"靴襻"(bootstrap )的概念,意思是说,宇宙中的每一事物、每一生命,为了自身的存在,都依赖于其它所有的事物和生命。我们习惯于相信,由粒子构成物质,可是事实上,所有粒子的存在都依赖于所有其它的粒子,没有一个粒子具有独立的自性。每一个粒子都是由其它的粒子构成的。这个观念同《华严经》(Avatamsaka Sutra)中的"多即一"的表达十分相似。
  假如真实就是一种相互作用,一种互即互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透过它的本质呢?曹洞宗教导它的禅者只需观照,毋需判断,毋需推度。他们讲,"一个人怎样才能想象那不可想象的事物呢?不要去思维(无念),这就是禅的本质。"我喜欢越南语中的"quan chieu"(观照)一词。因为它包含着这样一个意思:照亮某物,以便观察,这种观察摒弃了所有的揣度、推理、解释和评价。当阳光持续地照耀在一朵莲花上,它就会越开越大,让莲子心露在外面。
  同样的道理,通过积极的观照,真实就会慢慢地展露出来。在禅定中,清净觉照的能照和所照是不可分割的。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一粒盐融入大海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中,能观和所观之间总是被划上一条直线,将二者判然两分为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即使在今天,除了在原子领域之外,这一观点通常仍被视为真理。
  比如,病毒学家和显镜下的病毒就被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的实体。禅的态度与此截然相反。记住阳光和绿叶之间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当我们用正念觉照某事物的时候,事物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它和觉照本身融为一体。例如,当意识到你很幸福的时候,你会说:"我意识到我很幸福。"假如你再进一步,你可以说:"我意识到我正在意识到我很幸福。"这里有三个层次:幸福,对幸福的意识,对幸福之意识的意识。在这里,我用概念思维的方式来表述,目的是为了说明上述能所双融的道理,实际上,在你的真实体验中,这三者是一个东西。
  有一部佛经,名叫《四念处经》(The Satipatthana Sutta),讲到如何练习觉照,它使用了类似于这样一些表述方式:"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为什么要一再重复如"身",如"受", 如"法"呢? 有些论师认为,重复这些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这些词的重要性。 其实不然。我认为重复这些词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把能观和所观割裂开来。我们必须与所观平等一如,融合无间,如同一颗盐粒融入大海。
  参公案的时候,也是如此。公案不是一个需要我们用理智去解决的问题。如果公案是别人的话,那它就不成其为公案。只有当公案成为你自己的,它才是公案。它必须变成你自己的生死问题,它不能够同你的日常生活分开。它必须植根于你的血肉之中。我们必须耕耘,以便它好好地生长。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它的花果才是我们自己的花果。理解(comprehend)一词,是由两个拉丁词根构成的:"com "(意思是"在一起")和"prehendere"(意思是"拿取"或"抓取")。理解意味着把某事物拿过来,同它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仅仅从外围来分析某人的话,不去同他融为一体,不设身处地,不进入他的内心,那我们将不能真正地理解他。神学家马丁· 布伯(Martin Buber)曾经说过:人和上帝不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因为上帝不可能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已经意识到,"完完全全客观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换句话来说,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绝对的客观。与此相关的,所有主观现象都代表着一种客观事实。"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行禪
  一行禪師
  目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You Can Do it-你就可以做到
  * Going Without Arriving-只是單純的步行
  * Trouble--free Steps-沒有憂慮的步伐
  * Shaking off the Burden of Worries-抖落塵勞煩憂
  * Walking in the Pure Land-步行在淨土上
  * The Very World is Pure World-這世間就是淨土
  * The World Contains All the Wonders of the Pure Land-
  這世間已包含著淨土所有的華妙莊嚴
  * The Seal of an Emporer-國王的印璽
  * Your Steps are Most Important-你的腳步最為重要
  * Each Step Will Cause a Breeze to Rise-步步微風起
  * Be Aware in order to Let Go-要解脫需覺知
  * Smile Like a Buddha-笑若佛陀
  * The String of Pearls-珍珠項鍊的串線
  * Breath--Counting While Walking-在走路時數息
  * Pace-速度
  * Getting More Fresh Air-獲得更多新鮮空氣
  * Walking, Standing--Each Act Maintains Our Work of Realization-
  行住坐臥了了分明
  * A Lotus Flower Blooms Beneath Each Step-步步蓮花開
  * The Miracle is Walking on Earth-不可思議的是行走於地面
  * Choosing an Object of Attention-選擇一個專注的對象
  * Use Words Instead of Numbers-以文字取代數字
  * The Future of Human Beings Depends Up on Your Steps-
  人類的未來決定在你的腳步
  * Let Me Walk With Your Feet-讓我跟隨你的腳步走
  * Walking in order to Find Peace-為了尋找和平而走
  * Walking so that All Being Be Peaceful-這樣行走將使所有眾生都平和
  * 真愛來自你的正知正見
  * Don't Ignore the other Half of your Pharma Treasure-
  不要忽視了你法藏的另一半
  * Choosing Bodhisattvas as Traveling Companions-
  選擇菩薩當你同行的伴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Can Do it-你就可以做到
  行禪就是在你行走之際來實行禪定(修)。當你實踐行禪時,它將帶給你
  喜樂與平和。以全然放鬆的狀態小步行走,在唇邊帶著微笑緩步前行,打開心
  門來體會平和的覺受。你將可以真正感受到自我所處的泰然狀態。這樣的腳步
  將可是世上最健康、最無憂的人的腳步。所有的煩惱憂慮可在你步行之中脫落
  。學習以平和的心來到達自我解脫的方式走路。這並不難,你就可以做到。只
  要有些許程度的專注及向於愉悅的意念,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oing Without Arriving-只是單純的步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常經常感到處處都是壓力,總是行色匆匆,然而卻
  極少問自己為何我們一定得如此呢?
  當你行禪之際,你是以漫遊的心態來走路,而沒有時間與空間上特定的目
  的和方向。行禪的目的就是行禪本身,重要的是步行,而非到達什麼目的地。
  行禪也不是為了某種特定目的,其本身即是目的。每一步都是生命,每一步都
  是平和與喜樂。這就是為何我們無須急忙匆促的原因,這就是為何我們要放慢
  腳步的原因。雖然我們似乎是往前步行,但由於並非受到任何目標所牽引,因
  此我們實際上什麼地方也沒去。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在步行之中會心微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rouble--free Steps-沒有憂慮的步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步伐荷擔著很多的焦慮不安與憂懼。生命宛若一串
  連續不斷不安感受之鎖鏈,並因此而使得我們的步伐失掉了其原本的泰然。
  這世界真是美好!在各地有那麼多的大道小徑擁有自然天成的優雅景緻。
  你可知有多少兩旁長著翠竹或蜿蜒穿梭於稻田間的泥路嗎?你可知有多少佈滿
  五彩華美的植物並提供清涼與綠蔭的林道嗎?這一切都是為我們而備的,但因
  為我們的心無法無憂無慮,我們的步伐無法輕鬆自在,因此我們便無法來享用
  這一切。
  行禪便是學習回歸於安然悠閒地走路。記得當你一歲大時,是以蹣跚搖擺
  的步伐走路吧!現在,學習行禪正是要你再次地學習走路。然而,經過幾個星
  期的實踐,你將能平和舒適地踏出一步步堅實穩重的步伐。以下,我試圖寫一
  些文章來協助大家學習行禪,願你能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king off the Burden of Worries-抖落塵勞煩憂
  假如我具有佛之慧眼,能夠澈見所有事物,則我便能夠從你所走過的腳步
  中,辨認出塵勞煩憂的痕跡,就像科學家透過顯微鏡就能檢測出一粒水滴中所
  容含的眾多微生物一樣。讓你的足跡只存著輕安喜悅與完全自在的印記來走路
  。要做到如此,你應學習捨放-捨放你的憂愁、捨放你的不安。這就是行禪的
  奧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lking in the Pure Land-步行在淨土上
  假如我有超自然的力量,我將能帶你去造訪阿彌陀佛(Amitabha)的極樂
  淨土,或基督徒的上帝之天堂。我確信那兒的所有事物都是既美妙且清淨的,
  並有著華美的景觀。然而果真你到了那兒,那你的腳印會是如何呢?你能確信
  在淨土上你的足跡就不會顯出帶自這娑婆的憂懼與不安之印記嗎?
  假如你攜著不安與憂懼的步伐行走在淨土上,你將染污了淨土,而破壞了
  其原有之清淨!為了善待淨土,你必須在這娑婆便能以平和無憂的腳步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Very World is Pure World-這世間就是淨土
  我確信告訴你一個秘密,將不致冒犯佛陀或上帝。這個秘密就是:如果你
  能以平和且無憂無慮的腳步行走於這世間,那麼對你而言你將無須到所謂的淨
  土或天堂上去。這其中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娑婆與淨土都是來自於心。當你處
  於平和、喜悅與自在之中,娑婆則轉為淨土,而實際上你那兒也不用去。能這
  樣,縱使我有神通力,我也無須去用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World Contains All the Wonders of the Pure Land-
  這世間已包含著淨土所有的華妙莊嚴
  要獲得內心的平和、喜悅與自在,你必須學習如何捨放掉那些造成你不快
  樂的憂悲苦惱。首先,你應知道所有你期盼在佛土上所能找到的華妙莊嚴,這
  世間都已含攝了。只因被我們的憂悲苦惱所掩蔽,以致於我們總是無法看見它
  們。
  我總認為我喜歡這個世間尤勝於淨土,因為我喜歡這世間所呈現的,如檸
  檬樹、橘子樹、香蕉樹、松樹、杏樹及柳樹。有人會說,在淨土有著可貴的蓮
  花池、七寶樹及黃金所鋪的路,還有很多很多天界的鳥。但我並不很喜歡這些
  。我寧可不走在鋪著金銀的道路,即使像這世間嵌著大理石的道路我都不喜歡
  走。兩旁有著青翠草皮的泥路才是我所愛好的,我喜愛碎石與落葉覆蓋著大地
  ,我也喜愛矮樹、溪流、竹籬及船筏。
  當我還是個小沙彌時,我告訴我的師父說:「淨土上如果沒有檸檬樹,那
  我也不要去」,師父笑著搖搖頭。或許他認為我是個頑執的少年吧!然而他並
  沒有說我是對的還是錯的,後來當我習知這世間和淨土都是由心所造時,我是
  多麼的高興啊!因為我知道淨土上在四周佈滿泥路及綠草的地方同樣也有檸檬
  樹及楊桃樹生長著。
  我知道只要我清醒地保持正念,自在地步行,我便能找到我的淨土。這就
  是為何我無一日不行禪的原因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eal of an Emporer-國王的印璽
  選一條良好的路來練習行禪,像沿著河畔、在公園中、在屋子頂樓的平台
  上、在樹林中或沿著一道竹籬,這些地方都很理想,但卻並非絕對必須。我知
  道有許多人在勞改營中,甚至在監獄的牢籠中行禪。
  如果路不會太粗劣或太陡,那是最好不過的。調慢步伐並專注在你的腳步
  ,並清楚覺知其中每一個動作。以尊貴、平靜與安適的心情向前直行。當你踩
  在地上的每一個印記都要了了分明。要像佛陀那般地行走,就如同國王所頒布
  至尊的政令所蓋上的印璽般地來置放你踩在地面上的每一個腳步。
  至尊的政令會帶給人們幸福或不幸。它能展現加諸於人們的恩寵,也能摧
  殘人們的生命,而你的腳步也是能做到如此。如果你的腳步是平和的,那麼你
  的世界(間)也將擁有平和,而且只要能踏出一步平和的腳步,你就可以踏出
  兩步,甚至一百零八步平和的腳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r Steps are Most Important-你的腳步最為重要
  在你的生命中,什麼活動最為重要呢?是通過考試、擁有汽車或房子,還
  是在工作上獲得升遷呢?有那麼多通過考試的人,有那麼多購得汽車洋房的人
  ,有那麼多獲得升遷的人,但卻仍無法讓他們自己具有平和的心、喜悅及幸福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發掘平和的心、喜悅及幸福等這項寶藏,然後與他
  人或所有眾生共同分享這份寶藏。為了擁有平和及喜悅,你必須在你的每一步
  之中能真正成功地擁有平和。你的腳步就是最為重要,因為它們決定了一切。
  讓我燃著馨香,合掌地祈求你們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ach Step Will Cause a Breeze to Rise-步步微風起
  有一處禪修中心,在其通往行禪步道的入口,立著一塊大石頭,上面刻有
  「步步微風起」等字,這是多麼壯闊、美妙啊!這清新的微風正是吹去在你生
  死輪迴中的煩擾惱熱,並為你帶來代表生命的喜悅與自由的和平與解脫之體驗。
  親愛的朋友,難道你不想以這樣的方式行走在我們的世界中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 Aware in order to Let Go-要解脫需覺知
  我們的生命繫縛著憂悲苦惱,而我們也想要擺脫它們。然而該如何做呢?
  踏出堅穩、平靜的步伐,踏出勇敢的步伐。要明覺且意堅志強-清楚覺知
  憂悲苦惱之重擔,並對於你要捨放這些重擔之決心應意堅志強。問問自己:「
  為何自願在肩上置放這些重量?」
  要明白你確實攜著憂悲苦惱的重擔,而且要對自己慈悲。當你看到自己正
  朝向憂悲苦惱的一端前去時,便要感覺到這份慈悲。要瞭解憂悲苦惱是無法幫
  你解決任何問題,而反將障礙你的平和與喜樂。
  有了這樣的覺知,便要決心讓憂悲苦惱逝去。只要你想要,你便能做到,
  就如脫去雨衣並甩去貼縛其上的雨滴一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mile Like a Buddha-笑若佛陀
  當你揮別憂悲苦惱,臉上將會帶來微笑。這或許只是微笑的開端,但讓它
  保持在你的唇上,像佛陀那般的含笑吧!學著如佛陀那般的步行,如佛陀那般
  的微笑。這你就能做到的,何必等到成佛呢?要在當下便是佛!
  我已在〞正念的奧妙〞(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一書中談到含
  笑及其效用。這樣的含笑是覺知及平和法喜之果實,並且也滋養、維護這些覺
  知及平和法喜。這真是奇妙無比,不可思議啊!它不僅帶給你平和及喜悅,也
  帶給你週遭的人平和及喜悅。它將娑婆轉化成淨土。在你行禪時,別忘了保持
  你的微笑。它將使你的腳步保持在輕安之中,並給予你更多的覺知與平和喜悅。
  要了了分明於你的呼吸,它將滋養你的每一個腳步。對呼吸的明覺是維持
  你的正念及平靜的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tring of Pearls-珍珠項鍊的串線
  你的微笑和平和的步伐是顆顆光亮耀眼的珍珠。它們雖然美麗,但卻相互
  分離。呼吸便是將這些珍珠串成項鍊而不再分離的串線。如能察覺你的呼吸,
  那麼你行禪的果實將是豐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eath--Counting While Walking-在走路時數息
  有覺知的呼吸不同於無覺知的呼吸。當你覺知地呼吸時,你知道你正在呼
  吸。當呼吸長時,你知道呼吸長,當呼吸短時,你知道呼吸短,當呼吸平常時
  ,你知道呼吸平常。你也許會問:「我怎麼有辦法同時注意到呼吸和走路呢?
  」,可以的,只要你將呼吸調成與步伐一致便可以。你可以透過數你的步伐而
  不是呼吸的方式來做到。也就是說,在一次呼吸之間以計算你共走幾步來估算
  你呼吸的長度。數數看每一次出息,你走了幾步,每一次入息,你又走了幾步
  。這是我十五年前剛開始行禪所使用的方法,現在拿出來與你們分享。
  當正常呼吸時,以比你平常走路更慢的速度來走,但也不能太過於慢。不
  要想要掌握你的呼吸,以這樣的方式走個幾分鐘,然後注意當你肺部充滿氣時
  共走了多少步,當你肺部的氣全消時又走了多少步。如此,你的注意力將同時
  包括呼吸與步伐,你也同時覺知兩者,其間之連結正是「數」,而你的微笑則
  會為你的步伐與呼吸帶來平靜與喜悅。它將協助你保持你的注意力,且它本身
  也是注意的一個對象,經過幾個鐘頭認真的練習後,你將發現呼吸、數、步伐
  及微笑這四者將融合在巨大且均衡的正念中。這正是實行行禪將四者合而為一
  所製造出來的定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ce-速度
  讓我來告訴你一些有關「數」的竅門。如果調整一下你的步行速度,你數
  的功夫會變得較為容易。你的呼吸或許無法長過三個步伐,或許僅能維持兩步
  半而已。碰到這種情形,你可以稍稍加快步行速度讓一次呼吸能包含三步;也
  可以放慢速度,讓一次呼吸內只走兩步。如此之後,便以這種新的速度來呼吸
  及數。
  出息或許會比入息還長,尤其是新的練習者。但經過幾次的觀察,你將能
  決定配合腳步之平常呼吸韻動。它可以是入息三步出息也三步(3-3),或是
  入息兩步而出息三步(2-3)。第一種情形是出入息均等,第二種情形是入息
  較出息短些。如果你是出息三步而入息兩步的話,那就要記住2-3是你呼吸韻
  動的類型。以這種方式來呼吸對你的肺是舒服的,而且可以走上一段長時間而
  不覺得疲累。
  當上坡或下坡時,你的呼吸可能會變得不規律,此時,則要配合當時你肺
  部的需要來調整呼吸的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etting More Fresh Air-獲得更多新鮮空氣
  再經過幾天之後,試試做這樣的改變:步行時,在每一次出息中多走一步
  。例如,你原來正常呼吸之韻動是2-2,那麼換成2-3走走看,並且重複四、五
  次,然後再回到原來的2-2類型。當你出入肺部的空氣較平常來的多的話,會
  使你感覺更健康。在平常的呼吸中,你從不完全地將肺部中的空氣排出,總會
  有一些積囤的空氣遺留在肺的底部,而當你在出息時,能多走上一步,那麼這
  些空氣則會被排擠出。但也不要超量地來做這種動作,四至五次就夠了,再多
  了便會使你感到疲憊。因此四、五次之後,便要回復為正常的呼吸韻動。再過
  約莫五分鐘後,再重來一次。請記住,是在出息時多走一步,而不是在入息時。
  這樣實行著幾天之後,你會想要在入息時也增加一步。你的肺似乎向你說
  著:「如果我們能採取3-3的呼吸韻動來取代2-3的韻動,我們將會非常高興。
  」試著這樣做看看,但必須要在那種意願很明顯時做。那麼這種改變將使你感
  覺很好。然而,要記得只能做個四、五次,就得回復2-2的韻動。幾分鐘後,
  先從2-3韻動開始,然後再做3-3之韻動。
  數月之中,你的肺將會更為健康,且你的血液循環且將更為順暢。昔日的
  那種呼吸習慣將會改觀。例如,從2-2的韻動變成3-3的韻動,並成為你行禪時
  新的正常呼吸韻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lking, Standing--Each Act Maintains Our Work of Realization-
  行住坐臥了了分明
  我先前已建議大家要走得像佛陀,每一腳步都是佛陀所踩下的一般。如果
  每一步都能在地面上留下平和、喜樂,無邪的印記,那麼這世間便是淨土了!
  在一九六八年時,我有個機緣造訪釋迦牟尼佛曾住過的靈鷲山(Linn Thuu
  Moutain)。我獨自走在他曾走過的泥路上,我佇立在他曾居住過的地方
  ,我看到那個他曾多次坐在其上說法的石頭。我坐在那兒,觀看泛起紅霞的夕
  陽消失在地平線下,我知道他也看過這相同的太陽西下很多很多次。我覺得如
  果我無法站立、行走、坐下及觀看佛陀的所做所為,我也無法荷擔起如來的家
  業。而這對大家而言也是相同。如果你無法像佛陀那般地站立、行走、坐下及
  觀看,你也無法完成他的志業的,無法「滋養、稱美這神聖的種子,引領後
  世禮敬佛陀」。
  要實現喚醒別人的自覺,不是透過對經論的說教或闡揚,而是透過你所行
  走、所站立、所坐下、所觀看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Lotus Flower Blooms Beneath Each Step-步步蓮花開
  當藝術家或雕刻家完成一幅或一尊佛陀端坐在蓮花上的佛相時,它不僅只
  表達了他對佛陀的敬仰,而是盡其所能地來表達佛陀端坐時其內心的狀態:一
  種完全平和、無上幸福的狀態。我們一天都禪坐了好幾次,但我們之中卻很少
  有能夠坐得平和與自在的,很少人能夠像佛陀那般莊嚴地端坐著。我們大多數
  在坐過一段時間後便不耐煩,就宛如坐在熱氈上一般。不管佛陀是坐在草地上
  或岩石上,他看起來都像是安坐在蓮花上般地寧靜。
  當我初入修行之門時,我的師父教我在禪坐前先思惟這樣的念頭:「正身
  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只有我誦完上述的偈願後,才緩緩
  坐下。這便是學習像佛陀一般端坐的方法。
  我有個忠告要給淨土宗的佛教徒,那就是:當下此刻就要端坐在蓮花寶座
  上,而不需等到往生淨土時。要在每分每刻於蓮花中重生,而不需等到瀕臨死
  亡時。如果你能體會到在此刻便能重生於蓮花中,在此刻便能端坐在蓮花上,
  那麼淨土的存在對你來說將不再置疑。步行也是相同的!佛陀的誕生經常被描
  繪著他踩在地面上最初的七步,每一步在其足下都生起一朵蓮花。我們也應該
  讓我們和平的步伐引生朵朵的蓮花開放。下回,當你行禪時,請試著看清當你
  踩在地面的每一個腳步所引生的蓮花,一如剛誕生的佛陀那般!別以為這種觀
  想是無益的,如果你的腳步是寧靜的,那麼這些蓮花的綻放便是具有價值的。
  你便是佛陀,並且其他的每個人也都是佛陀。這不是我捏造出來的,而是佛陀
  親口所說的。他說眾生皆有覺悟的可能性(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練習行
  禪便是練習生活在正念中。正念(定)與覺悟(慧)是一體的,覺悟(慧)引
  生正念(定),而且正念(定)也引生覺悟(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Miracle is Walking on Earth-不可思議的是行走於地面
  以自在、平和的心來行走於地面上是不可思議的。有些人說只有走在燒紅
  的火炭上、或走在釘上、水面上才是不可思議,但我發現單純地走在地面上才
  是不可思議的。當 Neige Marchand 把「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這本
  書翻譯成法文,以「正念的奧妙」為其書名,我非常喜歡。
  想像你和我是兩位太空人,已在月球上登陸,並由於太空船的引擎壞到無
  法修復的地步,而發現我們無法再回到地球上,且在地球的控制中心派遣另一
  艘太空船來搭救我們前,我們的氧氣便將用盡,並僅剩下兩天可以存活,那時
  除了想到返回可愛蒼綠的地球並肩而行外,你我能想到什麼才能使心安住於平
  和與無憂之中呢?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會真正瞭解踏在這蒼綠的地球上的腳
  步是多麼地寶貴啊!
  現在,讓我們想像自己是那些有幸得救的太空人,讓我們慶祝能再度行走
  於這可愛地球上之幸福與喜悅吧!在我們的每一腳步中來展現這份不可思議吧
  !我們的每一步都是一朵蓮花的綻放。
  持續這樣的練習,並覺知你的腳步正在創造種種的奧妙。擺在你眼前的世
  界是奇妙無比的。有了正確的知見及思惟,你將可以踏出在這地球上最無上幸
  福的腳步。
  每一步都要清楚覺知它是踩在地面上,而且是在廣大的地球表面,並要清
  楚地看到這是何等不可思議地存在我們週遭!
  在行走時,注意腳下你所將要踩下的地面位置,並在踩下時,專注地體會
  你的腳、地面及其間結合的關係。請把你的腳步想像成國王的印璽一般。在這
  禪修大廳中,當你行禪時,要記得以「國王的印璽」或「大地湧現」當做行禪
  所觀想的主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oosing an Object of Attention-選擇一個專注的對象
  正念與平和是行禪的目的,因為其需要覺知,所以我們使用了了分明的呼
  吸、行走、數數及含笑。這四種要素帶給我們精神上的力量,他們就居住在我
  們身內,並顯示著那覺察與全知的心之存在。
  透過行禪,我們發現了 Niem 和 dinh。Niem 代表正念(mindfulness),
  dinh 代表專注(concentration),兩者合在一起則指心處於穩定且集中的狀
  態-此時心無衝突、分散,而且覺知是隨時處於正道之上。
  要擁有寂靜與平和,你無須同時具足呼吸、數數、行走及含笑等四種要素
  。有很多時候是只要步行便足夠了,但如果正念在步行時難以維持,那麼便要
  使用其他的一、兩種要素了。
  每個人都能統合協調步行、呼吸及數數,但如果對其中一項過於注意,如
  步伐,那麼對呼吸及數數的覺知便會比較薄弱,就像開了暖氣機後之燈泡一般
  。不過這樣就可以,只要你繼續維持對你的腳步之覺知。
  你可能會問:假如我將所有心力全放在觀察腳步或行走時在腳步下所綻放
  的蓮花等這些事物上,那我怎能去體會到其他正在發生的奧妙呢!如沿路的竹
  林、風的移動或帶著香味的稻田等。的確,當你專注的範圍愈大時,你專注的
  焦點便會變得愈弱。要是你選擇蓮花,那就只對他們專注。如果你選擇大地,
  那就專注在它的顯現。只要你的腳步一踏在地面上,大地將像魔術般地自這些
  腳步下出現。你將可同時察覺到你的腳步與大地兩者。
  如果你願意去享受稻香、竹蔭、青草或雲朵,那就停下你的腳步。然後保持
  你對呼吸的了了分明,讓自己同時享受這一切。在唇上綻露微笑,且自然地保
  持它。一會兒後,再繼續你的步行,回復對你的腳步之專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se Words Instead of Numbers-以文字取代數字
  在保持對呼吸的覺知上,你可以用字句來替代數字。例如,若你呼吸的韻
  動是3-3時,而且你是觀想腳步下所生起的蓮花,那你可以對自己默念「蓮-
  花-開,蓮-花-開」。若你呼吸的韻動是2-3時,則你可以默念「蓮-花,
  蓮-花-開」。如果是觀想大地的人,3-3的呼吸韻動可以默念「這-綠-地
  ,這-綠-地」,5-5的呼吸韻動則可以默念「走-在-這-綠-地,走-在
  -這-綠-地」或是5-6韻動的可默念「走-在-這-綠-地,我-走-在-
  這-綠-地」等。
  找一些配合你的腳步的字,就像找一些數字一樣。對淨土宗的學徒,佛的
  名號可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4-4韻動的人),或用「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對6-6韻動的人)。
  這個方法對那些單音節語系的人們是簡易的。然而,我也曾看到過西方人將其
  成功應用在他們的多音節文字上。他們使用一些句子如對6-6韻動的人說「
  Walk-ing-on-the-green-earth,I-walk-on-the-green-earth」。這些字句可
  將呼吸與腳步連結起來,並同時導致大地的升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Future of Human Beings Depends Up on Your Steps-
  人類的未來決定在你的腳步
  當你行禪時,請以自然的方式來行走。你無須合掌也無須扮個嚴肅的臉。
  在公園中或沿著河岸,選一條空幽的道路。如果是在禪修中心的話,那你隨時
  都可行禪,因為大家都知道你是正在行禪,所以也就不會去和你打招呼而干擾
  到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某人,你只消在胸前合掌即可,然後繼續前行。
  當我住在法國的 Sceaux 時,我習慣清晨與傍晚來行禪,鄰居的狗常會跑
  出來並且向我咆吠。當我停留在紐約 Tremper 山的禪學中心時,我帶領美國
  的學禪學生行禪,有一天早上,有隻狗也是對著我們咆吠,因為美國的狗和法
  國的狗都不習慣於人們沈靜且緩步的走路方式。如果你提起腳步快走,牠們會
  認為這是正常的,而不加注意。我告訴這些學生:「明年如果我再回來和你們
  一起行禪,這條狗在我們經過牠時,將不再對我們咆吠,因為牠將對這一年中
  你們每天的行禪感到習以為常,並對你們專注地行走的方式熟悉。」每位學生
  都同意我的說法。我想我們走路、站立、坐下及觀看事物的方式絕對會影響動
  、植物的。就是因為我們殺害它們或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它們才會絕跡的。
  而後演變形成的生態,現在則反過來傷害著我們。像被污染的飲用水及空氣已
  開始在人類的健康上取回補償的代價了!
  現今,我們製造超出為數五萬個的核子武器,已足以摧毀許多個如我們所
  能生存居住的地球。然而我們卻還繼續製造更多的核子武器,且好似這一切已
  無法停止下來。我們就像夢遊者一樣,不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也不知道將走
  向何處?人類能否從夢靨中醒過來則端看我們是否能以覺知及專注的步伐來行
  走。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人類的未來,亦即這地球上所有眾生的未來,決定在你
  的腳步上的緣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t Me Walk With Your Feet-讓我跟隨你的腳步走
  越戰造成越南人民身體與心靈上莫大的傷害。有很多佛教徒喪失了一隻手
  ,而再也無法合掌來向佛陀問訊或彼此相互問訊。有很多人喪失了一條腿,而
  再也無法以蓮花座或半蓮花座的方式來坐禪,且再也無法實行行禪。去年,就
  有這樣的兩個人在結夏安居的期間來到 Phuong Van 寺禪修。我們必須替他們
  找出不同的方式來供他們禪修。當別人都坐在禪修大殿中木質地板上的坐墊上
  時,他們卻坐在置於大殿角落的椅子上。我向他們展示如何在坐墊上來實踐行
  禪:先挑一個實際正在行禪的人,並且跟隨著他了了分明的每一個步伐,最後
  與其結合成一體。以這個方式,他們也能在木質地板上踩出平和寧靜的步伐。
  雖然他們無法走路,他們也能自其步伐中踩出朵朵的蓮花。這兩個學生以這種
  方法一開始便做得很成功。在第一堂課中,我看見他們的眼眶中泛著淚光。
  你有雙手與雙腿,你能如蓮花含苞般地合掌,你能很簡單且舒適地行禪及
  坐禪,所以要認知你所擁有這麼好的福報。要成為一個正念覺知的行者,為你
  自己及為那些坐在椅子上,而跟隨你腳步的朋友好好行路。你可知你正為很多
  你的同伴們行走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lking in order to Find Peace-為了尋找和平而走
  雖然自己一個人行禪較易於專注及覺察,但你也能和另一個人保持沈靜地
  一起行禪。每天清晨我都起得很早來行禪,而且在一天中只要一有五分鐘至半
  個小時的空閒,我會再用來行禪。行禪能帶給你和平、覺知及極多的喜悅。讓
  我們將地球上的每一條道路轉化成可以行禪的道路。如果你不實踐行禪,那你
  將無法受益,我也無法受益,而且所有有情眾生也都將無法受益。
  當你放慢腳步來行走時,起先你可能會感到不太平衡,像個嬰兒初初學步
  一般。但要跟隨你的呼吸,正念覺知地踩下你的腳步,那麼你將很快找到平衡
  感。注意觀察牛或老虎緩步行走的狀態,牛踩著非常乾淨俐落且尊嚴的步子,
  而老虎是溫和且優雅地移動著。如果能有規律地來練習行禪,你將發現你的步
  伐也會變得乾淨俐落、穩重且優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alking so that All Being Be Peaceful- 這樣行走將使所有眾生都平和
  在大清早或深夜時,戶外的空氣顯得格外清爽與潔淨。沒有比清淨的空氣
  更能滋養生命的能源了!當你行禪時,你將可吸入這份能源,並且使你的身心
  感到更為強壯。如果能經常性的行禪,則你的生命將逐漸的轉化。你的動作會
  變得更為輕巧敏捷而不拖泥帶水,並對你當下在進行的事情更為清楚覺知。在
  人際關係及下決策方面,由於有更好的洞察力及更大的悲心,你將發現自己更
  為沈著堅定。所有眾生-不論遠近、大小,也不論從日月星辰到枝葉蟲蛹,都
  將因你覺知的腳步而變得平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愛來自你的正知正見
  在結束之前,我要吐露一些我心裡由衷的想法。我說過在這娑婆世間具足
  了淨土上所有的奇奧嚴妙。現在我則必須告訴你,這個娑婆世間其實是比淨土
  還好的,因為這兒有苦的存在。如果我躊躇於進入淨土,其不僅因那兒沒有楊
  桃樹及檸檬樹,更因彼處沒有任何的苦,佛陀第一個覺察澈見的就是苦的存在
  。如果你無法認知四聖諦中第一諦的苦諦,那麼你是無法真正成為一位佛教徒
  的。對苦的覺知會產生慈悲,而慈悲正是修道的願力。如果你不能看清這事實
  ,不能瞭解這事實,那麼你的愛還不是真愛,其可能只是一時的激情、興奮或
  慾望罷了!
  在我去協助那些海上難民之後,我再度回到歐洲,那時我感到西方式的生
  命並不是生命,我對其感到陌生。看完那麼多受苦受難而能在海上存活的難民
  之後,我飛抵在巴黎的機場,並開車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經過裝飾著五彩霓
  虹的城市與超級市場。這場景就好像走在夢幻之中。這世間的境遇為何會有這
  麼大的差別?這兒的人們正在霓虹燈下飲酒尋歡,而那些在海上的人們卻被殺
  、掠、淫、迫著。在真正覺知苦之後,我再次摒棄膚淺的生存方式。
  在佛土上,雖然阿彌陀佛和所有諸菩薩恆常地向我們提醒著四聖諦與八正
  道,然而佛法的字句又怎能取代這直接來自對苦的體受呢?在越戰期間,西方
  人能在電視螢幕上看到戰爭的景象,但我疑惑他們又能從其中真正瞭解多少呢
  ?我同樣也看到這些畫面,而我並不認為這些畫面能真正傳遞其間真正的苦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n't Ignore the other Half of your Dharma Treasure-
  不要忽視了你法藏的另一半
  我想我們所在的這個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的訓練場。大乘佛教的師父常常
  用良善與美妙來描述佛法的寶藏。當他們說:「翠竹黃花無非妙道,白雲明月
  即是真理」時,在我們本具的特質中,其實有一半是被隱蔽的。我們本具特質
  的真面目,同時也包括貪、嗔、痴的泥沼與污水的!真理同時也是人們加諸於
  彼此的苦痛與傷害。在淨土中,天鳥的歌聲會演化成法音;而在這世間也是相
  同,鳥的歌聲一樣能宣露出我們本具的特質。
  有位老法師曾說過:「無始以來,有情眾生是不生不滅的」,他還作一詩
  偈為證:「春來之時,千花慶放,黃金鳥在綠柳間吟誦」,對我們而言,鳥兒
  的歌聲代表著喜悅、美好及清淨,並喚起我們生命中的活力與愛。但當我們再
  深觀一些,我們將會瞭解鳥兒的歌聲中同時也承載著苦痛的軌跡。有一天當我
  在林中靜坐時,因聽到一隻鳥的叫聲,突然間驚嚇了一跳,我清楚地看到隱藏
  在樹葉下或樹洞中的昆蟲也正和我一般地受到驚嚇。鳥叫聲會震懾這些昆蟲,
  正如人們聽到老虎的咆嘯而感到害怕一樣,也會引生恐怖與苦痛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oosing Bodhisattva as Traveling Companions- 選擇菩薩當你同行的伴侶
  踐行行禪將開啟你對存於這宇宙間的奧妙之視野。可以轉娑婆為淨土,擺
  脫憂傷煩慮,而帶來心的平和。當然行禪也會幫助我們看到、覺知到苦痛與煩
  悶的存在。當我們能了了分明時,我們便能看清生命中所發生的究竟是怎麼一
  回事。我經常告訴禪修的學生說:「如果不能看清在你眼前及週遭所發生的事
  物,你又如何能瞭解你的自性呢?要看見你的自性並非以閉起的眼睛來達到的
  ,相反地,你必須張大你的雙眼,清明覺醒於這世上的真實狀況,這樣才能完
  全洞見你圓滿本具的法藏及法身,並將了解如炸葯、饑餓及對財富名利的追求
  等都與你的自性不相離的。」
  穿越帶有稻香的稻田小徑、沿途有竹蔭夾道的泥路、被暗灰乾燥的落葉覆
  蓋的公園...,這些都是可供你行禪的路徑,請好好享受其中。他們不會使
  你忘失正念,反倒會帶給你看清世間實相所必須的正念覺知。不論是小徑或是
  大道,這世上的每一條路都是行禪的路徑!即使是在貝魯特(Beirut)的偏闢小
  巷或在越南的公路,尚存有等待挖掘的地雷且可能取走孩童與農夫性命的道路
  。只要你是清楚覺醒的,你將不會躊躇於走入這些道路。
  你將還會有苦,但你的苦痛並非來自於你自己的憂悲恐懼,而是源於你對
  有情眾生的慈悲,因為你已具有已覺悟的有情,亦即菩薩的悲心了!
  如此一來,這一路上你所具發的慈悲心將形成無數無量勇猛無畏的菩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迴 向
  *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文譯者: 陳勁甫
  電子書化編者: 張文明 Wen-Ming Chang
  資料輸入者: 徐夢莉
  原載於佛教電腦化藏經閣(http://140.92.56.102)
  中華民國 84 年 4 月 8 日
  一行禪師在趙州柏林禪寺關於行禪的開示


热门标签: 一行禅师

上一篇: 佛之心法

下一篇:

其他相关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