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发布

什么是真相?(阿噶巴仁波切)

时间:2018-08-23

全文摘自阿噶巴仁波切著作《爱是勇者的游戏》

什么是真相?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当你深入去思考时,却很难获得真正的答案。


“真相”的问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建立在大脑的思维基础上时,就会认为生活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并且真相只有一个。但是,这样的认知会导致许多问题。


每个人都习惯把对真相的认知建立在自己的见解、经验和感觉的基础上,每个人所相信的真相也各自不相同。就像我们对美食的界定就存在个体的偏差。


我们往往认为真相只有一个,而事实并非如此。


真相也不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可能只有1%的人认识到真相,另外99%的人却不同意其观点。如果我们只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可能导致对真相的误解。我们之所以去附和大众的观点,是因为找不到足够的理由去反对,当没有发现真相的方法,就只能随波逐流。


如果你向600年前的人描述今天社会的技术和生活状况,肯定没人相信,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可以随时远距离通话的手机、满载几百名乘客在天上飞的飞机。就像我们去到未来的600年,同样不会相信所见的事实。我们因为认知的局限很难相信事实的存在。


真相的构建不能取决于个人经验和感性的认知,真相也无法凭借一部分人的理论得出,有时,真相甚至超越了这个世界的界限。


我们还要懂得区别两种不同的逻辑理性——真正的逻辑理性和暂时的逻辑理性。真正的逻辑理性不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基于真正逻辑理性的真相,放之四海皆为真相。而有限的逻辑理性,仅基于某些人的个别经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是短暂存在的。


若想真正的了解真相,我们必须依靠心的能力,然而,我们的经验又局限了这种心的能力,导致无法了解宇宙的终极真相。例如,当你给西藏人看一个杯子,西藏人很可能说这个杯子很大,因为他们习惯用小杯;而同样的杯子给习惯用大杯子的美国人,他有可能会认为这个杯子很小。谁的回答正确?西藏人和美国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真诚地回答了问题,但由于答案基于各自的经验,就不能作为杯子的真相。那么,如何判定这个杯子究竟是大还是小?


如果我们仅根据事物的表面和经验的判断来获取真相,真相就只是大脑观察外部世界的结果。如果想要了解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必须用心来发现。


在世俗层面,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由于通过感官来认识事物,只能获得世俗的真相。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同,美的产生就凭借于审美者的个人定义。没有与生俱来的美,“美”这个词只是大脑赋予的标签。基于此,我们对某些事物真相的争论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依靠大脑寻求真相的人,会产生很多困惑。因为通过大脑的观察所获得的结论是狭隘的。这使我们很容易相信有唯一的真相,但这种所谓的真相绝对不是终极真相,而只是有限的真相。


有限真相基于个人的感知,终极真相则来自众生的共同感知。


“火是热的、会危及生命”,这种普遍真相基于人类的经验。但这种经验仅是人类的经验,也许有些生命却生活在火中,离开火不能生存。可见,认为火是热和燃烧危及生命的仅是世俗真相。


世俗真相基于个人的经验、习惯和知识,而不完全依赖于客体本身。


不同的人对客体的经验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像有人认为某人很美丽,并认为这种认识是真相;而另一个人对此人却印象不佳,他也认为这种认识是真相,然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却来自同一客体。


个人的经验不代表终极真相,即使我们所认为的终极真相来自集体经验的感知,也会使我们遇到困惑并陷入痛苦。


可能有人会认为:由于客体是真实的,因而客体本身就会体现真相。火的例子就说明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从客体中得到真相。更准确地说,我们与客体的关系或者客体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影响了我们对真相的认知。比如当我们被火烫伤,就产生了火是热的、会烫人的认识,正因为“被烫伤”这种作用的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认为我们对火的认识是真相。但是,这种认识并不一定是终极真相。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对客体的认识并不完全来自客体本身,而更多来自于我们对客体想法的反映,我们在生活中的困惑和障碍就会减少。


做梦就可以进一步证明这种观点。如果我们在梦中性交,虽然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但感知上却是真实的,在梦里经历了与实际相同的性交经验,甚至会有生理反应、流出精液。然而,这种生理反应并不足以证明真相,因为梦中的人并不存在,我们只是在梦中感觉其存在。怎么样?我们的感觉其实并不靠谱。


我们无法基于五官的感受和经验确定事物的真相。而这却是大多数人的判断标准。无知使我们无法了解事物的真相,并导致了更多的问题。


真相无法简单的界定,不能画一条线说:这边是真相,那边不是。每个人基于自己的感知而得到不同的真相,一个客体就具有了多种真相,谁也无法强迫别人接受自己所认识的真相。


当我们认定了自己所认识的真相是唯一的,执着就会显示出来。比如我们在看电影时,情感会被电影的情节触动,在短暂的认知中认为那是真实的,而继续执着于电影情节就会产生贪恋或嗔怒等情绪。看电影的人,会对情节的幻象信以为真,而饰演角色的演员在看电影时,就不会有同样的担忧和执着,因为演员知道电影的场景都是虚假的。当你的心不受幻象影响,就不会执着自己的见解是真相。因此,单纯的客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真相。


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时,很容易相信自己认识的真相是真实而唯一的。每个人都认为:“我的感觉是真实的,我认识的真相是正确的”。人们并不了解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真相,许多人还会固执地认为其中的一种是错误的。基于这样的认识,问题就会产生。


许多人把自己当成是唯一的例子或证人,以证明自己掌握了唯一的真相。他们便得出结论:他们观察、体验得来的结果是唯一的真相。然而,其他人也有类似的经验,谁也无法证明一个人的经验会比另一个人更具合法性。然而在现实中,真相似乎常常掌握在更有说服力的人手中。如果在夫妻关系中出现问题,强势的一方经常会获胜。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为认识真相的障碍。如果将夫妻间的争端提交法庭,法律的原则就是通过发现证据来判定哪方是正确的,法律不允许双方都是正确的,必须判定其中一方正确。法律相信真相是唯一的,如果法律规定某物是白,人们就必须接受它是白,这就是法律的原则。而法律是由人制订的,法官是人,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知来判案。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法律并不一定站在真相一边。


依靠法律来判定事实很难,因为法律的原则是没有弹性的,但人对真相的认识却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即使法律不断地修订,也无法赶上人的想法的变化。


真相的发现还会受到人的能力、金钱或名声的干扰。例如,我们会相信某位名人展示了一件产品的真相而购买它,但事实上产品本身与那位名人并不是一回事。


了解了“真相不止一个”的事实,我们就能够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遇到的问题就会少得多。这种接纳的心态使我们

既能认识到自己认知的真相,也能考虑他人认识的真相。


在现实层面,任何一种真相的树立都极具挑战性,但

在终极层面,真相没有限度,没有限度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具有任何可能性。同时,这也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于任何可能性之中。


这个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将世俗真相和终极真相区分开。


热门标签: 阿噶巴仁波切 藏传禅修

禅修资料

热门信息

热门标签